#中風

針灸加西藥治療 降61%中風復發率

針灸加西藥治療 降61%中風復發率#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每年約有1萬7千人會因為中風而導致日常生活失能,是成人身障的第一要因。中風在急性發病期後,於慢性期所留下的後遺症,會對整個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中風患者在急性期過後,都會有一些後遺症,例如半身不遂症。研究顯示,不論在中風急性期或緩解期,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提高患者的療效與生活品質,愈早接受治療,療效愈佳。針灸刺激患側、舒緩健側痠痛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建閔表示,除了復健外,可透過針灸的補瀉手法,並輔以藥物、艾灸以調整全身氣血平衡,讓後遺症能早日減少或緩解。針刺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幫助恢復或重建。對於患側廢用性萎縮有增進刺激的作用,對於健側因長期代償而造成的痠痛亦有減緩作用。利用針灸、復健將有助於腦組織及肢體功能的恢復。陳建閔醫師說明,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接受針灸的中風患者,可降低5成再次中風風險;接受西藥治療者,可減少5成8再次中風風險;而接受針灸及西藥合併治療,則可減少6成1再次中風風險,接受針灸治療療程次數愈多,發生再次中風的風險愈低,尤其以年輕及女性中風患者成效最好。中風失能率高 持續針灸、復健成關鍵陳建閔醫師提醒除了針灸治療,不論是中風後緩解期或預防中風,均可依其體質予以藥物治療或保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為中風危險因子,平時杜絕油膩、高鹽分飲食,還有控制體重及戒菸。一般人突然中風,通常會沮喪、對外界冷漠逃避。此時患者最需要旁人的善意與愛心對待,慢慢適應生心理上的困擾。對於半身不遂或癱瘓的病人,除須經常變換體位、按摩患肢,平時亦應多注意保暖,並鼓勵病人多作活動,以促進氣血循環,防止肌肉萎縮、關節變形。讓病患對日常復健充滿信心,早日恢復正常獨立生活。中風失能率高、復發率高、併發症多,患者持續受針灸與復健治療,並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自努力肢體功能鍛煉是促進肢體機能恢復的不二法門。

避免血壓變化大 這2時段應減外出

避免血壓變化大 這2時段應減外出#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來天氣多變化,如果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症狀,應該要儘速就醫接受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定期檢查血壓,控制脂肪及鹽分的攝取量、戒菸、少喝酒、控制體重及適量運動等,並注意腰圍變化,男生不超過32吋(90公分)、女生不超過31吋(80公分)。清晨5至6時、晚上8到9時血壓易變化長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添加衣服,尤其是清晨5到6時以及晚上8到9時,這2個時間氣溫低,容易導致血管收縮,使血壓變化,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族群,要注意保暖措施,以免造成血壓升高,誘發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提醒民眾天氣已入冬,溫度下降,要關心家中長輩,罹患慢性病民眾更要加強保暖。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林俊立表示,應注意室內外冷熱溫差,加強保暖,以及保持規律運動習慣。避免於寒流時於戶外運動,也別忘了運動前先暖身,運動時若胸口悶痛、冒冷汗,極可能是心血管問題,應儘速就醫。掌握中風徵兆 「臨微不亂」4口訣速送醫冬季吃鍋物時,少吃高鹽的醬料。如想要小酌暖身,應注意每日酒精建議攝取量,男性30 克以下,女性 20 克以下。提醒三高與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定時測量血壓,避免熬夜,保持6小時以上充足睡眠。若出現下列心臟病及中風徵兆,請立即就醫:1)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很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治療。有冠狀動脈疾病史者,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緊急救護。2)中風徵兆/「臨、微、不、亂」4大口訣,「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協助民眾及時評估腦中風徵兆、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遠離腦中風失能及死亡風險。

視線有黑影 婦開車險撞人才知眼中風

視線有黑影 婦開車險撞人才知眼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高不控制除了中風之外,也有可能導致視網膜靜脈阻塞,就是俗稱的眼中風。一名65歲患有高血壓的婦人,平時並未吃藥控制血壓、飲食不忌口,出現右眼視力模糊的況狀,她一開始還以為自己老花眼,直到開車差點撞到行人,才發現右眼下方出現黑影遮蔽視線。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提醒,若發現看到黑影、畫面空缺等疑似眼中風的情形,應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預後效果佳。無視高血壓 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視力模糊不少人退休後就開始過著遊山玩水的生活,發展自己的興趣,一名65歲患有高血壓的婦人熱愛手工藝,也時常開車出遊,視雙眼為第二生命。但她未按時服用降高血壓藥物,飲食葷素不忌,導致微血管壓力升高、循環不良,出現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症狀。婦人右眼視力模糊,卻以為自己是老花,直到自己開車差點撞到人,才發現原來右眼角下方已有黑影遮住視線,趕緊就醫求助。眼中風導致黃斑部水腫 嚴重恐視力下降負責收治婦人的的陳珊霓主任指出,婦人出現視力模糊的情形已經1個月,經過OCT(光學斷層掃描)檢查發現,婦人出現嚴重的黃斑部水腫,黃斑部厚度是正常人的2倍,確診為「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續發黃斑部水腫(BRVO)」。陳珊霓主任解釋,分支視網膜靜脈會造成黃斑部水腫,導致視力下降,由於無痛感,僅出現視力空缺、模糊或看東西扭曲的情形,常讓患者輕忽,延誤治療而導致視力下降。眼內注射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治療陳珊霓主任表示,過去會以雷射、類固醇治療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續發黃斑部水腫,但治療副作用多,恐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讓不少醫師裹足不前。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Anti-VEGF)新藥出現,能抑制不正常新生血管的生長、減少視網膜積液滲漏,大幅提升治療成效。患者往往透過眼內注射的方式治療,症狀就能得到改善,且此要經申請通過後可獲健保給付,無疑減輕患者一大負擔。眼中風非三高患者專利陳珊霓主任指出,三高患者並不只是會導致動脈硬化、微血管病變,年齡增長、抽菸、過度飲酒,都可能導致血管阻塞,甚至會引起眼中風。民眾除了平時控制三高外,飲食也應遵循少油、少鹽、多蔬果的原則;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才能守護靈魂之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現在全世界的流行病,在台灣,有將近二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有95%的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你我不可忽視糖尿病的年輕化與日常追蹤照護也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陳宏麟院長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在過去10年中,20歲以下及20至40歲患者人數增加11%及32%;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都是造成腎臟病變甚至糖尿病的因素之一。慢性病症狀發生緩慢,開始的時候總是不易覺察,日常的自我健康管理及定期健康檢查更顯得非常重要。吃多、喝多、尿多 建議及早注意血糖控制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於後期可能出現的慢性合併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糖尿病前兆包含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除此以外,若莫名感到疲勞、倦怠、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並注意血糖控管。自我血糖監測 選擇血糖機精準最重要對於選購血糖機,陳宏麟醫師強調,除了必須要有衛福部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外,最重要的就是精準度,可參考全球業界指標ISO 15197:2013標準;醫師也提醒,方便使用、數字清楚、採血量少、檢測快速、可二次採血等指標,也是選購血糖機的可參考條件。糖尿病需要全家人一起對抗,家人的關心與陪伴,是患者很重要的力量。只要調整好心態,樂觀面對,聽從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定期自我血糖監測,患者也可以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並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中風肢體僵硬 7成肉毒桿菌能改善

中風肢體僵硬 7成肉毒桿菌能改善#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51歲的男性患者,多年前因腦中風造成右側手腳偏癱,復健治療雖緩慢改善力量,然而右手手指蜷屈嚴重,四根手指緊扣住掌心,握拳無法放鬆。造成病患自信下降、生活品質也受影響。接受施打肉毒桿菌素後5天,手指蜷曲度改善,上肢因僵直而活動受限的部分也減少許多,幫助增加復健的效果。腦中風肌肉痙攣 施打肉毒桿菌可改善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雯莉表示,腦中風導致肢體偏癱,伴隨肌肉痙攣僵硬現象,造成復健的困難和生活上的極端不便,讓患者和家屬充滿挫折感。這類病患經施打肉毒桿菌素後,肌肉痙攣可獲得好的改善,猶如注入信心,在復健的道路走得更穩定。有些中風患者經治療於病況穩定後,由於腦部運動神經元受損,有可能出現肢體肌肉痙攣,導致關節僵硬變形,在復健治療時必需強行將屈曲的關節拉開,造成病人疼痛,甚至影響病患接受復健的意願和生活困擾。肉毒桿菌素 效果維持3至6月莊雯莉醫師說,肉毒桿菌素注入肌肉後,會在神經肌肉交接處的神經末稍接受體處產生作用,讓肌肉無法收縮,也就是讓痙攣僵硬的肌肉放鬆。可改善中風病患的肌肉張力、預防關節攣縮。效果約可維持3至6個月,所以最好1年能施打3次,每次回診都要視狀況微調劑量。莊雯莉醫師表示,中風後的肢體肌肉痙攣僵硬的患者,經施打肉毒桿菌素約7成患者可獲得良好改善。中風患者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也能減輕家屬的照顧壓力,在後續復健有更佳效果。對顏面神經痙攣、眼瞼痙攣、局部肌張力不全症、慢性偏頭痛的患者,施打肉毒桿菌素也有不錯的療效。

腦中風突發要人命 掌握4字訣速發現

腦中風突發要人命 掌握4字訣速發現#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冷氣團接連報到,氣溫持續下探,恐讓心腦血管事件發生機率攀升。據統計,冬季氣溫每下降1度,將提升1.6%的腦中風發生率,須格外留意。每17分鐘1人死 四字訣快速察覺腦中風台灣每17分鐘就有1人發生腦中風,每44分鐘有一名患者死亡,每年奪走超過1萬人性命。及早掌握腦中風徵兆、儘速就醫治療,是患者能否逃離失能、死亡風險的重要關鍵。國際推廣的「F.A.S.T口訣」雖點出腦中風徵兆,但英文口訣對國人而言實在難以記憶與聯想。國內兩大腦中風醫學會及兩大病友協會共同發展台灣在地化腦中風徵兆口訣─「臨、微、不、亂」,利用簡單的打油詩呼籲民眾快速察覺腦中風徵兆,幫助自己或旁人能於黃金3小時治療時間內送醫治療,遠離失能、死亡風險!1)「臨」-臨時手腳軟/請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或無法舉起。2)「微」-微笑也困難/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臉部表情是否對稱。3)「不」-講話不清楚/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4)「亂」-別亂快送醫/當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撥打119,於黃金3小時內送醫治療。

防再度中風 小心用藥傷胃致潰瘍

防再度中風 小心用藥傷胃致潰瘍#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到了秋冬變化的季節,對醫院急診室來說感受應該特別深。「秋冬一到,加護病房又開始變成一床難求!」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連立明醫師用加護病房病床變化的狀況,來形容氣溫變化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特別是氣溫驟降或是溫度變化大的時候,醫院急診室教會很明顯感受到中風患者的增加。」連立明醫師說,中風就代表血管被塞住,一旦器官組織沒有血液供應,就會急速的壞死,輕則肢體障礙,重則甚至導致死亡,要避免這些中風後遺症擴大,必須在中風後3小時的黃金救援期內送到醫院進行搶救。中風後再中風機率高出常人九倍 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預防由於中風過的患者比起一般民眾,再度中風的機率會高出九倍,因此在治療上,預防再度中風就成為首要之務。而現在的治療方式,除了要求病患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外,還必須服用抗小板藥物(缺血性中風病患)或是抗凝血劑(心房顫動類中風病患),來預防再度中風。可別小看這樣的治療,研究顯示,一天一次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可以有效降低再中風的相對風險達到25%;由於效果佳,這樣的藥物治療方式已經成為常規性的治療準則。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藥物主要以阿斯匹靈類(Aspirin)藥物為主,但還是有近兩成的患者會抱怨腸胃很不舒服。服用阿斯匹靈類抗血小板藥物 恐出現腸胃道不適症狀「我在門診最常碰到病患抱怨覺得胃糟糟或是礙胃的感覺,甚至每年都會有個案,因為胃出血送到急診室,才知道原來是服用阿斯匹靈惹得禍。」連立明說,Aspirin藥物的確會造成胃黏膜上缺血的變化,常見的副作用是腸胃道毒性及刺激,包括:胃灼熱、腸胃不適、潰瘍、甚至解黑便等。由於臨床上並無法分辨哪些人吃了這類藥物會容易出現腸胃症狀,所以病患多半是服用藥物後出現不適跟醫生反映後才知道,原來自己對Aspirin耐受不良。還好這些對Aspirin類藥物產生過敏的人,還有別的抗血小板藥物可以使用,像是clopidogrel、cilostazol或dipyridamole類的藥物。連立明醫師指出,這類藥物大幅改善了腸胃不適的副作用,而目前在臨床上改用clopidogrel等藥物的病患,幾乎沒有再出現腸胃不適甚至是胃潰瘍出血的狀況發生。連立明醫師建議,如果醫師開立Aspirin類藥物用來預防再度中風,包括患者甚至是患者的家人,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如果有類似耐受不良的症狀出現,一定要與醫師反映千萬不要選擇忍受,否則屆時發生腸胃道出血反而可能危及生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多吃南瓜、玉米 黃色蔬果防中風

多吃南瓜、玉米 黃色蔬果防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序進入冬天,最怕腦中風發生。最近天氣變化,腦中風病人增加。腦中風就像一個不定時炸彈,突然發作導致失能,不只影響病患心理,也造成家屬沉重的負擔。規律作息、均衡飲食 降中風風險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表示,不論是缺血性腦中風或是出血性中風,關鍵在於血管是否健康。想要維持健康的血管,除了平日裡要有規律作息、均衡飲食、戒除菸酒、適度運動、控制慢性疾病之外,攝取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食物也是重要的關鍵。黃色蔬果富含胡蘿蔔素、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可以保護免疫系統、維護心血管健康,更可降低冠狀動脈硬化、預防癌症及黃斑部病變,因此想要維護血管健康,民眾可以選擇食用黃色蔬果,包含南瓜、玉米、地瓜、胡蘿蔔、木瓜、柑橘、柿子、葡萄柚等。柿子、地瓜纖維高 維持血管健康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黃世男表示,柿子富含果膠,是水溶性纖維,可以提高血液中膽固醇的清除率;地瓜含有黏液蛋白,可以維持血管壁的彈性,使壞膽固醇排出,其豐富的膳食纖維和類胡蘿蔔素,亦可預防動脈硬化。最近寒流一波波到來,民眾要注意保暖,若出現腦中風的症狀,如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口歪嘴斜、說話困難、劇烈頭痛、視力不清等,一定要把握黃金治療3小時送至醫院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降低腦中風造成的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