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腦中風突發要人命 掌握4字訣速發現

腦中風突發要人命 掌握4字訣速發現#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冷氣團接連報到,氣溫持續下探,恐讓心腦血管事件發生機率攀升。據統計,冬季氣溫每下降1度,將提升1.6%的腦中風發生率,須格外留意。每17分鐘1人死 四字訣快速察覺腦中風台灣每17分鐘就有1人發生腦中風,每44分鐘有一名患者死亡,每年奪走超過1萬人性命。及早掌握腦中風徵兆、儘速就醫治療,是患者能否逃離失能、死亡風險的重要關鍵。國際推廣的「F.A.S.T口訣」雖點出腦中風徵兆,但英文口訣對國人而言實在難以記憶與聯想。國內兩大腦中風醫學會及兩大病友協會共同發展台灣在地化腦中風徵兆口訣─「臨、微、不、亂」,利用簡單的打油詩呼籲民眾快速察覺腦中風徵兆,幫助自己或旁人能於黃金3小時治療時間內送醫治療,遠離失能、死亡風險!1)「臨」-臨時手腳軟/請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或無法舉起。2)「微」-微笑也困難/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臉部表情是否對稱。3)「不」-講話不清楚/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4)「亂」-別亂快送醫/當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撥打119,於黃金3小時內送醫治療。

防再度中風 小心用藥傷胃致潰瘍

防再度中風 小心用藥傷胃致潰瘍#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到了秋冬變化的季節,對醫院急診室來說感受應該特別深。「秋冬一到,加護病房又開始變成一床難求!」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連立明醫師用加護病房病床變化的狀況,來形容氣溫變化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特別是氣溫驟降或是溫度變化大的時候,醫院急診室教會很明顯感受到中風患者的增加。」連立明醫師說,中風就代表血管被塞住,一旦器官組織沒有血液供應,就會急速的壞死,輕則肢體障礙,重則甚至導致死亡,要避免這些中風後遺症擴大,必須在中風後3小時的黃金救援期內送到醫院進行搶救。中風後再中風機率高出常人九倍 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預防由於中風過的患者比起一般民眾,再度中風的機率會高出九倍,因此在治療上,預防再度中風就成為首要之務。而現在的治療方式,除了要求病患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外,還必須服用抗小板藥物(缺血性中風病患)或是抗凝血劑(心房顫動類中風病患),來預防再度中風。可別小看這樣的治療,研究顯示,一天一次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可以有效降低再中風的相對風險達到25%;由於效果佳,這樣的藥物治療方式已經成為常規性的治療準則。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藥物主要以阿斯匹靈類(Aspirin)藥物為主,但還是有近兩成的患者會抱怨腸胃很不舒服。服用阿斯匹靈類抗血小板藥物 恐出現腸胃道不適症狀「我在門診最常碰到病患抱怨覺得胃糟糟或是礙胃的感覺,甚至每年都會有個案,因為胃出血送到急診室,才知道原來是服用阿斯匹靈惹得禍。」連立明說,Aspirin藥物的確會造成胃黏膜上缺血的變化,常見的副作用是腸胃道毒性及刺激,包括:胃灼熱、腸胃不適、潰瘍、甚至解黑便等。由於臨床上並無法分辨哪些人吃了這類藥物會容易出現腸胃症狀,所以病患多半是服用藥物後出現不適跟醫生反映後才知道,原來自己對Aspirin耐受不良。還好這些對Aspirin類藥物產生過敏的人,還有別的抗血小板藥物可以使用,像是clopidogrel、cilostazol或dipyridamole類的藥物。連立明醫師指出,這類藥物大幅改善了腸胃不適的副作用,而目前在臨床上改用clopidogrel等藥物的病患,幾乎沒有再出現腸胃不適甚至是胃潰瘍出血的狀況發生。連立明醫師建議,如果醫師開立Aspirin類藥物用來預防再度中風,包括患者甚至是患者的家人,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如果有類似耐受不良的症狀出現,一定要與醫師反映千萬不要選擇忍受,否則屆時發生腸胃道出血反而可能危及生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多吃南瓜、玉米 黃色蔬果防中風

多吃南瓜、玉米 黃色蔬果防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序進入冬天,最怕腦中風發生。最近天氣變化,腦中風病人增加。腦中風就像一個不定時炸彈,突然發作導致失能,不只影響病患心理,也造成家屬沉重的負擔。規律作息、均衡飲食 降中風風險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表示,不論是缺血性腦中風或是出血性中風,關鍵在於血管是否健康。想要維持健康的血管,除了平日裡要有規律作息、均衡飲食、戒除菸酒、適度運動、控制慢性疾病之外,攝取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食物也是重要的關鍵。黃色蔬果富含胡蘿蔔素、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可以保護免疫系統、維護心血管健康,更可降低冠狀動脈硬化、預防癌症及黃斑部病變,因此想要維護血管健康,民眾可以選擇食用黃色蔬果,包含南瓜、玉米、地瓜、胡蘿蔔、木瓜、柑橘、柿子、葡萄柚等。柿子、地瓜纖維高 維持血管健康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黃世男表示,柿子富含果膠,是水溶性纖維,可以提高血液中膽固醇的清除率;地瓜含有黏液蛋白,可以維持血管壁的彈性,使壞膽固醇排出,其豐富的膳食纖維和類胡蘿蔔素,亦可預防動脈硬化。最近寒流一波波到來,民眾要注意保暖,若出現腦中風的症狀,如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口歪嘴斜、說話困難、劇烈頭痛、視力不清等,一定要把握黃金治療3小時送至醫院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降低腦中風造成的傷害。

連水杯都拿不起 竟是腦中風害的

連水杯都拿不起 竟是腦中風害的#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宋媽媽原本個性開朗,喜愛參加社區活動,後來因為身體病痛變得不愛出門。宋先生發現媽媽越來越不愛喝水,原因是左手無力,連舉起水杯都做不到,驚覺不對勁馬上送就醫診治,確診為腦中風。血管阻塞、狹窄 容易造成腦中風羅東博愛醫院放射診斷科醫師薛懷正說明,中風可分出血型、缺血型兩種,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腦血管破裂,在腦內形成血塊,缺血性腦中風是因血管內阻塞,導致腦部供血區域缺氧壞死。缺血時間越久,腦細胞壞死率越高,大範圍中風除影響病人生活,也會拖累家人。血管狹窄會中風是因為膽固醇塞在血管週邊,久了堆積越多,血管慢慢變狹窄,但腦部依然需要足量血液。血管越來越狹窄,又需維持一定血流通過,壓力大到血管內壁摩擦出血,形成血栓。若血液流動時把血塊沖到其他地方,會造成阻塞性中風。當血塊太大,也會造成血液阻塞而中風。改善頸動脈狹窄 可開刀或置入支架薛懷正醫師說明,若血塊流至較末端的血管,可使用動脈取栓術。動脈吸栓術分為抽吸型跟支架型,利用導管將抽吸管或支架至阻塞處將血栓取出,相較傳統的注射血栓溶解劑,更有效取出血栓,改善腦部循環。想要改善頸動脈狹窄,有開刀及支架置放兩種方式。開刀是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將血管切開前使用止血夾固定血管並快速將斑塊剝除,缺點是傷口復原需要一段時間。頸動脈支架置放術裝設頸動脈支架,將支架放入並撐開血管,不用把頸動脈剖開。

一腳體溫較低?腳中風拖久恐截肢

一腳體溫較低?腳中風拖久恐截肢#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逐漸轉冷,大多數人只會注意心血管及腦中風問題,但下肢動脈阻塞,也就是腳中風,卻是常見但易被忽略的疾病。蘇一醫師說明,老菸槍、肥胖、老年、缺乏運動、高血壓、糖尿病、或是洗腎病患是高風險族群。一腳較冰冷、傷口久未癒 是腳中風前兆台東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蘇一表示,台東因腳中風就診的1年有100多人,而且大都隱忍很久才就醫,治療較複雜。腳部痠麻易被誤認為神經或肌肉問題,更容易被延誤。若走路腳無力、腳部傷口難癒合、腳常冰冷且雙腳溫度不一,甚至跛行,有可能是腳中風症狀,需要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只能截肢。民眾平日自我檢查,觀察皮膚是否完整、皮膚傷口久久無法癒合、腳趾顏色有無改變、腳毛是否變少,觸摸兩腳溫度有沒有一邊比較冰、足背動脈是否消失或是一邊強一邊弱。若有以上症狀應該及早就醫,疾病初期只要使用藥物治療即可,若血管阻塞程度嚴重就需要打通血管。術後戒菸、多運動 維持手術效果蘇一醫師表示,早期治療下肢動脈阻塞,大多需要人工血管繞道手術,但近年來心導管介入手術日益發展,透過微創的方式不僅只是使用單純氣球擴張或是周邊支架置放術,還有大大減少血管再次阻塞的塗藥氣球與藥物支架可用來治療病人。血栓抽吸導管可以立即快速移除血栓,降低病人出血與截肢可能。斑塊移除導管直接在血管裡動整形手術,移除硬化斑塊、重建血管彈性。已經出現傷口難以癒合的病人立即打通血管後,可以接受高壓氧治療幫助傷口復原。鼓勵病人術後積極戒菸、規則服藥,多多運動當作復健,更能維持治療效果。

天冷中風易發作 教你4步驟快速辨別

天冷中風易發作 教你4步驟快速辨別#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東北季風增強,天氣明顯變涼,北臺灣氣溫一路下滑,北部及東北部低溫可能下探到15、16度。當溫度降低或溫差過大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辨別中風4步驟 把握搶救黃金時間疾病管制署提醒,長者及高風險族群,應注意三高控制、保暖措施。如果出現心臟病徵兆,突然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症狀,應該立即就醫。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緊急救護。牢記「FAST」口訣,可辨別中風4步驟,把握搶救黃金3小時:1) 「F」Face,臉部/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2) 「A」Arm,手臂/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3) 「S」Speech,說話/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4) 「T」Time,時間/上面3種症狀出現其中1種時,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洋蔥式穿法、補充溫開水 避免腦中風低溫引發的腦中風,容易發生在曝露低溫環境中的前2至3小時。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日夜或室內、室外溫差大時採洋蔥式穿法,內層穿排汗良好的衣物,中層衣物保暖,最外層防水防風,視場合與溫度穿脫。適時補充溫開水亦可避免血液過度黏稠,減少腦中風機率。疾管署提醒,急性心肌梗塞主要症狀是突發嚴重胸痛,但也有部分病人是無痛的心肌缺氧,常常因無痛輕忽其他表徵,延遲就醫時間。若有冒冷汗、噁心、嘔吐、眩暈、明顯焦慮不安、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應立即就醫檢查。

為糖尿病患解惑 政府推共同照護網

為糖尿病患解惑 政府推共同照護網#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是全身系統性疾病,控制不良會造成併發症。但是糖尿病患對於飲食、運動、血糖控制這些疑問,總是無法立即獲得解答。現在健保推出完整的糖尿病照護,協助糖尿病患穩定控制血糖。糖尿病應定期檢查 避免心臟病、中風隨著人口老化、生活型態及飲食方式改變,近年來糖尿病一直高居國人10大死因第5名。依據調查顯示,15歲以上人口糖尿病盛行率為7.6%,推估臺北市105年罹患糖尿病人口已達17萬6363人。糖尿病若未控制好,將導致後續心臟病、中風及洗腎之發生。糖尿病患者應每3個月測量醣化血紅素,每年進行眼底檢查或眼底彩色攝影、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足部檢查、血脂肪(抽血檢查,每半年作一次口腔檢查,預防發生合併症。共同照護網 提供營養師、衛教師諮詢服務凡是診斷為糖尿病且具有全民健保資格,均可免費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糖尿病患者至醫療院所看診時,不僅接受醫師診斷及治療,更透過營養師及衛教師,依個別性提供飲食、運動、足部護理及生活照護等諮詢衛教服務,全面糖尿病照護服務。透過自我血糖監測、配合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幫助糖尿病患者以健康、自信的態度,面對人生挑戰。相關訊息請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gov.taipei或1999轉7115查詢。

講座/生活保健、用藥安全

講座/生活保健、用藥安全#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齡漸長,慢性病機率上升,身體健康、自我保健成為關鍵。署立雙和醫院將於每月周一、周四舉辦講座,傳布更多生活衛教資訊與觀念。雙和醫院將於11/16(四)分別舉辦2場團衛講座,邀請護理師張嘉倫主講「銀髮族的保健」、吳佳樺藥師主講「用藥安全講座-痛風」。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第一場:銀髮族的保健】名稱:銀髮族的保健時間:106年11月16日 星期(四) 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二樓門診9診候診處(糖尿病衛教室候診處)洽詢:02-2249-0088【第二場:用藥安全講座-痛風】名稱:用藥安全講座-痛風時間:106年11月16日 星期(四) 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