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連水杯都拿不起 竟是腦中風害的

連水杯都拿不起 竟是腦中風害的#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宋媽媽原本個性開朗,喜愛參加社區活動,後來因為身體病痛變得不愛出門。宋先生發現媽媽越來越不愛喝水,原因是左手無力,連舉起水杯都做不到,驚覺不對勁馬上送就醫診治,確診為腦中風。血管阻塞、狹窄 容易造成腦中風羅東博愛醫院放射診斷科醫師薛懷正說明,中風可分出血型、缺血型兩種,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腦血管破裂,在腦內形成血塊,缺血性腦中風是因血管內阻塞,導致腦部供血區域缺氧壞死。缺血時間越久,腦細胞壞死率越高,大範圍中風除影響病人生活,也會拖累家人。血管狹窄會中風是因為膽固醇塞在血管週邊,久了堆積越多,血管慢慢變狹窄,但腦部依然需要足量血液。血管越來越狹窄,又需維持一定血流通過,壓力大到血管內壁摩擦出血,形成血栓。若血液流動時把血塊沖到其他地方,會造成阻塞性中風。當血塊太大,也會造成血液阻塞而中風。改善頸動脈狹窄 可開刀或置入支架薛懷正醫師說明,若血塊流至較末端的血管,可使用動脈取栓術。動脈吸栓術分為抽吸型跟支架型,利用導管將抽吸管或支架至阻塞處將血栓取出,相較傳統的注射血栓溶解劑,更有效取出血栓,改善腦部循環。想要改善頸動脈狹窄,有開刀及支架置放兩種方式。開刀是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將血管切開前使用止血夾固定血管並快速將斑塊剝除,缺點是傷口復原需要一段時間。頸動脈支架置放術裝設頸動脈支架,將支架放入並撐開血管,不用把頸動脈剖開。

一腳體溫較低?腳中風拖久恐截肢

一腳體溫較低?腳中風拖久恐截肢#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逐漸轉冷,大多數人只會注意心血管及腦中風問題,但下肢動脈阻塞,也就是腳中風,卻是常見但易被忽略的疾病。蘇一醫師說明,老菸槍、肥胖、老年、缺乏運動、高血壓、糖尿病、或是洗腎病患是高風險族群。一腳較冰冷、傷口久未癒 是腳中風前兆台東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蘇一表示,台東因腳中風就診的1年有100多人,而且大都隱忍很久才就醫,治療較複雜。腳部痠麻易被誤認為神經或肌肉問題,更容易被延誤。若走路腳無力、腳部傷口難癒合、腳常冰冷且雙腳溫度不一,甚至跛行,有可能是腳中風症狀,需要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只能截肢。民眾平日自我檢查,觀察皮膚是否完整、皮膚傷口久久無法癒合、腳趾顏色有無改變、腳毛是否變少,觸摸兩腳溫度有沒有一邊比較冰、足背動脈是否消失或是一邊強一邊弱。若有以上症狀應該及早就醫,疾病初期只要使用藥物治療即可,若血管阻塞程度嚴重就需要打通血管。術後戒菸、多運動 維持手術效果蘇一醫師表示,早期治療下肢動脈阻塞,大多需要人工血管繞道手術,但近年來心導管介入手術日益發展,透過微創的方式不僅只是使用單純氣球擴張或是周邊支架置放術,還有大大減少血管再次阻塞的塗藥氣球與藥物支架可用來治療病人。血栓抽吸導管可以立即快速移除血栓,降低病人出血與截肢可能。斑塊移除導管直接在血管裡動整形手術,移除硬化斑塊、重建血管彈性。已經出現傷口難以癒合的病人立即打通血管後,可以接受高壓氧治療幫助傷口復原。鼓勵病人術後積極戒菸、規則服藥,多多運動當作復健,更能維持治療效果。

天冷中風易發作 教你4步驟快速辨別

天冷中風易發作 教你4步驟快速辨別#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東北季風增強,天氣明顯變涼,北臺灣氣溫一路下滑,北部及東北部低溫可能下探到15、16度。當溫度降低或溫差過大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辨別中風4步驟 把握搶救黃金時間疾病管制署提醒,長者及高風險族群,應注意三高控制、保暖措施。如果出現心臟病徵兆,突然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症狀,應該立即就醫。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緊急救護。牢記「FAST」口訣,可辨別中風4步驟,把握搶救黃金3小時:1) 「F」Face,臉部/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2) 「A」Arm,手臂/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3) 「S」Speech,說話/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4) 「T」Time,時間/上面3種症狀出現其中1種時,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洋蔥式穿法、補充溫開水 避免腦中風低溫引發的腦中風,容易發生在曝露低溫環境中的前2至3小時。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日夜或室內、室外溫差大時採洋蔥式穿法,內層穿排汗良好的衣物,中層衣物保暖,最外層防水防風,視場合與溫度穿脫。適時補充溫開水亦可避免血液過度黏稠,減少腦中風機率。疾管署提醒,急性心肌梗塞主要症狀是突發嚴重胸痛,但也有部分病人是無痛的心肌缺氧,常常因無痛輕忽其他表徵,延遲就醫時間。若有冒冷汗、噁心、嘔吐、眩暈、明顯焦慮不安、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應立即就醫檢查。

為糖尿病患解惑 政府推共同照護網

為糖尿病患解惑 政府推共同照護網#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糖尿病是全身系統性疾病,控制不良會造成併發症。但是糖尿病患對於飲食、運動、血糖控制這些疑問,總是無法立即獲得解答。現在健保推出完整的糖尿病照護,協助糖尿病患穩定控制血糖。糖尿病應定期檢查 避免心臟病、中風隨著人口老化、生活型態及飲食方式改變,近年來糖尿病一直高居國人10大死因第5名。依據調查顯示,15歲以上人口糖尿病盛行率為7.6%,推估臺北市105年罹患糖尿病人口已達17萬6363人。糖尿病若未控制好,將導致後續心臟病、中風及洗腎之發生。糖尿病患者應每3個月測量醣化血紅素,每年進行眼底檢查或眼底彩色攝影、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足部檢查、血脂肪(抽血檢查,每半年作一次口腔檢查,預防發生合併症。共同照護網 提供營養師、衛教師諮詢服務凡是診斷為糖尿病且具有全民健保資格,均可免費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糖尿病患者至醫療院所看診時,不僅接受醫師診斷及治療,更透過營養師及衛教師,依個別性提供飲食、運動、足部護理及生活照護等諮詢衛教服務,全面糖尿病照護服務。透過自我血糖監測、配合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幫助糖尿病患者以健康、自信的態度,面對人生挑戰。相關訊息請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gov.taipei或1999轉7115查詢。

講座/生活保健、用藥安全

講座/生活保健、用藥安全#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齡漸長,慢性病機率上升,身體健康、自我保健成為關鍵。署立雙和醫院將於每月周一、周四舉辦講座,傳布更多生活衛教資訊與觀念。雙和醫院將於11/16(四)分別舉辦2場團衛講座,邀請護理師張嘉倫主講「銀髮族的保健」、吳佳樺藥師主講「用藥安全講座-痛風」。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第一場:銀髮族的保健】名稱:銀髮族的保健時間:106年11月16日 星期(四) 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二樓門診9診候診處(糖尿病衛教室候診處)洽詢:02-2249-0088【第二場:用藥安全講座-痛風】名稱:用藥安全講座-痛風時間:106年11月16日 星期(四) 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講座/遠離代謝症候群中風不愛您

講座/遠離代謝症候群中風不愛您#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您的健康亮紅燈了嗎?高油高鹽飲食,當心「代謝症候群」找上門!隨著國人生活習慣改變,肥胖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若民眾有代謝症候群,日後罹患糖尿病、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將大幅增加。此次講座邀請楊宗翰醫師講解「遠離代謝症候群中風不愛您」、預防勝於治療,希望頻ˋ農從習慣養健康,好好對待自己,小幅降低血壓即可大幅預防心血管疾病。活動全程免費,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遠離代謝症候群中風不愛您時間:106年10月31日10:00至10:30地點:萬芳醫院一樓大廳廣場(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三段111號)   

天涼將入秋 4護心招式報你知

天涼將入秋 4護心招式報你知#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盛暑已過,秋老虎來了!季節更替中,這段時間預估早晚溫差可高達10℃,當溫差過大時,血管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世界心臟聯盟呼籲大家由周遭的家人朋友開始,互相提醒,千萬別輕忽季節更替時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10萬人死亡,占全球總死亡人數31%。另根據衛生福利部105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7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除三高外,另不良飲食習慣、身體活動不足、吸菸、酗酒等亦為重要的危險因子。近年來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極熱極冷的氣候型態也是誘發因子。國民健康署提供了「護心4招」,幫忙民眾及家人一起來護心。 1) 健康飲食/三餐定時、少吃零嘴的好習慣,多喝白開水。飲食上可多選用蔬菜、糙米、全穀雜糧、少油、少鹽,並減少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則建議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2) 4規律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及伸展操等運動。站著比坐著消耗卡路里高達2倍。所有運動不嫌晚,可以從每天運動 15 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運動時間。秋天早晚溫差大,提醒有心血管高風險族群,要注意保暖可以多加外套穿著,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3) 向菸說不/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為了維護自己及家人健康有抽菸民眾應立即戒菸,國民健康署提供二代戒菸服務,戒菸不再是難事。4) 相招健檢/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了解自己的血糖、膽固醇、血壓及體重指標(BMI),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40歲以上的家人可以相招一起做檢查。

逾34歲、多胞胎產婦 當心這病上身

逾34歲、多胞胎產婦 當心這病上身#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胎盤是寶寶成長的重要關鍵,一但它的功能減退,就會造成胎兒缺血、營養不良,影響到腦部發育。對孕婦與胎兒影響最大的產科併發症就是「子癲前症」,而子癲前症,俗稱妊娠高血壓,是一種屬於胎盤功能不良的疾病,近5年來,子癲前症已是我國孕婦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發生率約為2-5%,全球每年有5萬名孕婦因子癲前症而死亡。胎盤功能減退 恐造成胎死腹中婦產科醫師蘇怡寧表示,子癲前症一直是孕婦與胎兒的不定期炸彈,尤其是體重小於34周發生的早發型子癲前症,將可能造成胎死腹中、生長遲滯、胎盤剝離,甚至導致媽媽高血壓、癲癇、中風、腦水腫或是出血休克等狀況。早期篩檢才能降低發生率蘇怡寧醫師表示, 2012年美國子癲前症專家Dr. Howard Cuckle曾提出只要在懷孕16週前提早進行適當療程,能有效預防子癲前症發生,可降低80%以上的早發型子癲前症。孕婦只要於第一孕期(11-13週)進行抽血篩檢,就可以篩檢出80%早發型子癲前症。孕婦可在16周進行早期篩檢 避免不定時炸彈蘇怡寧醫師並特別指出,孕婦除了可在16週前進行早期篩檢,懷孕20周之後也有中晚期的子癲前症篩檢指標可以進行風險評估,預測在一個月內的發生率及其併發症的機會。對於子癲前症的預防,透過早期篩檢,才能早期防治,建議34歲以上高齡產婦、多胞胎妊娠、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病、或有家族有子癲前症病史者,可以提早進行風險評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