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吃黑巧克力6大好處 可護心防失智?

吃黑巧克力6大好處 可護心防失智?#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天是浪漫西洋情人節,長久以來,甜膩香醇的巧克力是傳達愛意的首選,事實上,巧克力也有不少好處,根據澳洲中西醫研究所研究員指出,可可中的化合物黃烷醇有助於降低血壓。因為黃烷醇可在體內形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可促使血管壁放鬆及擴張,因而降低血壓。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表示,建議選擇成分60%以上的天然純黑巧克力,而不是添加糖及大量高脂肪牛奶的巧克力,以免導致肥胖及心血管疾病。好處1  保護心臟抗老化黑巧克力因可可成分較高,能降低血壓、保護心臟。因為可可中含有黃酮類化合物,黃酮醇有抗氧化的功效,這些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脂肪不受自由基傷害,所以被認為具防癌、抗老化功效。好處2  適量補鐵不貧血黑巧克力除可降低血壓,還可以提高人體內的鐵含量,黑巧克力有著與菠菜相當的鐵含量,對於平常有缺鐵或受貧血影響的人,不妨隨身攜帶一片巧克力。好處3  降低癡呆中風機率研究指出,黑巧克力能增進大腦的血流量,減少發生痴呆和中風的機率。此外,還可明顯改善年長的精神障礙患者認知功能,改善言語流暢度。好處4  營養滿滿黑巧克力含有適量的可溶性纖維和礦物質,每100克含70~85%可可的黑巧克力有11克的纖維,另可提供每日建議營養素攝取量中67%的鐵質、58%鎂、89%銅和98%錳等。好處5  增加心情愉悅感許多人情緒不佳或心情低落時,會選擇來一塊巧克力,因為巧克力有創造和提升感情的效果,能增加心情愉悅感。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證實巧克力會在腦部促進多巴胺與其他神經化學系統活動,讓人們感到幸福。好處6  保護皮膚減少日曬傷害黑巧克力中的黃酮醇可保護肌膚減少陽光的傷害。一項研究顯示,食用高濃度黃烷醇的黑巧克力12周後,防止皮膚曬紅的能力上升一倍。提醒想利用巧克力來增進健康的民眾,每天攝取量不超過30克,以免本末倒置造成肥胖及心血管疾病,有胃食道逆流者也應少吃,防止刺激大量胃酸分泌。

中風FAST自我檢測 把握黃金3小時

中風FAST自我檢測 把握黃金3小時#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心跳忽快忽慢感像戀愛中小鹿亂撞的感覺恐為心房顫動,可怕的是,每5小時就有一人因心房顫動引發中風!中風常造成部分失能的問題,像是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講話口齒不清、失語症、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認知功能障礙、甚至導致癱瘓,同時也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例如:肩膀脫位或疼痛、關節攣縮、吸入性肺炎、褥瘡等。8成逾黃金3小時 無法施打血栓溶解劑不過腦中風除了發生當下時的急診處置外,更重要應是事前預防與正確知識傳遞,有超過8成以上病患是因為超過黃金3小時,而無法施打血栓溶解劑,為能及早爭取時間、減少中風帶來的傷害,因此黃金3小時內就醫非常重要,林正懷醫師表示,一般人該如何及早發現腦中風,可以使用「FAST」來檢測:●  Face 臉/輕微中風的自我檢查很容易,可以透過三種檢查方式:民眾可對著一面鏡子,做出裂嘴大笑、嘟嘴及伸出舌頭的動作,如果出現臉歪嘴斜,舌頭偏一邊,便是異常。●  Arm 手/雙手水平伸直,然後閉眼數20秒,再張眼看,如發現一側下垂,便可能是無力。●  Speech 說話/說話時是否口齒不清、無法表達、或者聽不懂?用牙箋輕刺身體,比較兩側包括面、手、腳及身體的感覺是否相同,如果一側感覺遲鈍,便是異常。●  Time 時間/記下發作時間,及時通知119送醫。曾發生中風的病患,則需與上次中風穩定後做比較,看看是否有新的症狀出現。但要注意的是,在天冷時,曾中風的一側會變得僵硬,與中風發生時的乏力是不同的,只有稍加注意,便能分辦。每6位腦中風患者 有1人是心房顫動引起心房顫動因為症狀沒有特異性,患者心跳會呈現不穩定速度、又快又亂,就像初戀一樣心臟小鹿亂跳,但有些患者甚至根本感覺不到任何症狀,當心臟亂跳就容易形成血栓。當血栓剝落後順著血流達到腦部,造成阻塞會引發失能狀況更嚴重、死亡率更高的缺血性腦中風。經常大吃大喝、常吃高鹽分的食物?很少運動、容易累積壓力?血壓偏高、有抽菸習慣?或者是血管老化的高齡者?有家族血管疾病遺傳病史?人的老化,是從血管開始的!如果不當的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一直持續,血管就會比年紀老得更快,而引起各式各樣的疾病,小心造成生命威脅的血管疾病─ 腦中風、狹心症、心肌梗塞,很可能會找上你!大部分的腦中風都沒有先兆,發生的又急又突然,如何能夠及早預防與準備,就必須從平日維護健康做起,除良好飲食習慣與運動外,定期的健康檢查發現心血管問題也是不可或缺。

中風後肢體痙攣 肉毒桿菌素可助舒緩

中風後肢體痙攣 肉毒桿菌素可助舒緩#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中風後痙攣治療方式有許多種,過去嘗試過外科手術、服用口服抗痙攣藥物或是注射「酚」來治療,但是手術風險、酚毒性以及口服藥物的全身性副作用(嗜睡、過度無力…等不適),讓部分患者寧可忍受癱瘓也不願接受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吳和穆醫師強調,肌肉痙攣若沒有處理,肢體會攣縮變形,部分肌肉因長久處於過高張力下而疼痛或清潔不易而有衛生上的疑慮。許多患者沒有積極治療,只能癱在床上,一輩子倚靠他人照顧生活,也造成照護者及社會的長期負擔。肉毒桿菌素 效果維持3至6月吳和穆醫師指出,近年來肉毒桿菌素注射肌肉技術逐漸成熟,局部施打減少全身副作用,加上健保適應症涵蓋中風後上肢及下肢肌肉痙攣,注射後可改善肌肉痙攣症狀長達3到6個月,且可重複施打,不會因多次治療造成治療效果下降。更進一步有文獻指出,大約有15%中風存活患者發展成嚴重的中風後痙攣,若及早肉毒桿菌注射(3個月內),將可以避免3-18月後引起畸形和攣縮疼痛。經過專業醫師評估後施打肉毒桿菌素,合併積極復健便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替中風病患的生活做好高品質把關。中風後的肢體肌肉痙攣僵硬的患者,經施打肉毒桿菌素約7成患者可獲得良好改善。中風患者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也能減輕家屬的照顧壓力,在後續復健有更佳效果。對顏面神經痙攣、眼瞼痙攣、局部肌張力不全症、慢性偏頭痛的患者,施打肉毒桿菌素也有不錯的療效。

迷信硬幣刮手放血?中風徵兆快送醫

迷信硬幣刮手放血?中風徵兆快送醫#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宜蘭一名年約64歲黃姓婦人,上週末參加雲林縣燦林國小同學會,與國小同學們至溪頭兩天一夜旅遊,結果在遊覽車上準備回程時,黃婦突然感到身體右側沒有知覺,無法動彈,接著大冒冷汗,想說自己的狀況,卻發現連話都已說不清楚!同學們趕緊向司機反應,接著將遊覽車開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急診,診斷為腦中風,即時為病人施行血栓溶解劑治療,目前患者恢復狀況良好。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缺氧 血栓溶解劑治療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鄭耕兆醫師表示,腦中風主要是因為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神經性缺損或腦部缺血、缺氧,造成暫時性甚至永久性的腦功能異常。而腦中風的患者在黃金治療時間內送醫,經醫師評估後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可大幅提升預後比率,有機會恢復正常功能。雙手平舉時單手無力 需警覺是中風症狀缺血性腦中風的患者,應把握住治療時機,鄭耕兆醫師提醒,當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說話不完整、講話不清晰、雙手平舉時,其中一支手會無力,甚至無法舉起等症狀,就要警覺可能是中風的症狀,民眾應趕緊記下時間,盡速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能夠降低失能與神經功能障礙的風險。鄭耕兆醫師也呼籲民眾別嘗試民間流傳的硬幣刮手、拿針刺手指頭甚至放血等方法,只要即時就醫治療,就有機會恢復正常功能。爭取緊急治療時機 降低病患肢體偏癱後遺症並非所有醫院都有提供24小時的腦中風治療,鄭耕兆醫師呼籲民眾,在緊急當下應聯繫119,救護人員接獲通報後,會隨即送往腦中風緊急醫療處置醫院,而南投醫院為急救責任醫院,設置腦中風小組,把握緊急治療時機,將病患的肢體偏癱等後遺症降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驚!腎臟也會中風!腎動脈阻塞5症狀

驚!腎臟也會中風!腎動脈阻塞5症狀#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期患有高血壓、有陣發性心悸及陣發性心房撲動的62歲王先生,某天右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急診就醫後,經腹部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確診為「右側腎動脈梗塞」(俗稱「腎臟中風」),血栓疑似是因心律不整造成,當血栓在心臟處形成後,再經由主動脈、腹主動脈,打到右側腎動脈的分支後釀禍。幸好因腎動脈阻塞處為分支處,影響右腎整體血流不大,不需緊急進行心導管打通。經服用抗凝血藥物住院觀察,待病情穩定後,轉介至心臟科安排心律不整電燒,所幸及時搶救,腎臟功能未受損,追蹤恢復狀況也十分良好。腎動脈阻塞的5種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虹志表示,腎動脈梗塞在臨床上不易診斷,發生率約1%至2%,好發於年長、長期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與糖尿病族群,有些人會出現持續性腰痛或下背痛、血壓突然飆高、反覆尿道感染、身體浮腫、尿中帶血等症狀,但多數患者都不自覺。腎動脈梗塞不易診斷陳虹志醫師解釋,因為腹部內臟較多,且造成右側腹痛的常見原因十分多元,包括膽囊炎、急性腎臟炎、大腸憩室炎、胰臟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等,且因腎動脈梗塞發生的機率較低,另往往需要透過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才能確診,故腎動脈梗塞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診斷與治療。經評估後,決定先透過抗凝血劑治療,直到病情與腎功能穩定後,即轉介到心臟科進行心律不整電燒,預防血栓再度形成,避免腎臟二度中風,或其他器官中風(如腦中風)等情形,如無及時治療或預防再發生,往往會造成慢性腎臟病,長期下來造成末期腎病,提高洗腎的機率。陳虹志醫師提醒,對一般人而言,若是腎臟超音波影像出現邊緣不規則,或缺損情形、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反覆腰痛排除一般細菌感染情形,又有年長、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等危險因子時,建議都需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與預防。

整合照護 讓多重慢性病患不再奔波

整合照護 讓多重慢性病患不再奔波#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面臨人口高齡化趨勢,一旦個人活動失能,往往造成家庭與照顧者沉重負擔。衛生福利部在2014開始先推行腦中風「整合照護計畫」,目的就是要幫助急性腦中風病情已穩定的病患,把握中風後的前三個月黃金復健期,接受3-6周持續且高強度的復健醫療照護,成效佳的若經健保署審核通過展延甚至有可能再多給6周的PAC照護,盡早回復健康以減少過往為求減輕家屬照護壓力,而要求滯留於原急性醫院或成為醫院間流浪病人等問題。50歲的黃小姐,前些日子突然感到身體不適、一側手腳突無力,由119護送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就醫,急診醫師透過電腦斷層診斷出黃小姐有出血性腦中風,緊急會診腦神經外科醫師治療。黃小姐於加護病房恢復狀況良好,移至普通病房復健,由於黃小姐符合急性後期之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簡稱PAC)收案條件,在醫療團隊評估下,建議黃小姐轉到離家近又剛好是慈濟PAC承作醫院進行治療,後續在承作醫院及家人用心照護下,黃小姐進步良好,從MRS(腦中風之障礙與失能評估量表)等級4無法獨立行走日常、生活需別人幫助情況下,進步至MRS等級3需幫忙下不經協助可獨立行走。 整合衛生、醫療、長照、教育等健康資源整合性醫療照護體系是藉由醫事人員及醫療院所間的整合,提供腦中風、燒燙傷、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衰弱高齡等病患急性期後的完整性連續性的健康照護服務計畫。以腦中風為例,當病患併有肢體無力活動困難情形在度過急性期,主治醫師會照會復健科給予復健活動的協助及建議,若病患符合PAC計畫,將由醫療團隊、出院準備小組與病人及家屬共同討論,確認出院照護目標,媒合PAC承作醫院以及長照服務的銜接。醫師會前往整合醫院作訪視追蹤為求整合性照護,當病人出院轉至PAC承作醫院後三週內,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含原主治醫師也會撥空會同相關的團隊同仁如營養師、出院準備護理師等前往PAC醫院作訪視追蹤,了解病人在接受高強度復健後身體適應情形,如是否出現血壓高不易控制、治療及預防中風的藥物是否該調整、復健結束後的中風回診等,與PAC醫院醫療團隊交換意見;而本院管理團隊也會定期前往各PAC承作醫院,與其管理部門合作流程簡化,資源共享,期盼每一位接受PAC計畫的急性後期病人,不僅能在治療黃金期內獲得積極性治療,出院後更能無縫接軌,接受高品質的持續性照護,協助早日恢復生活功能。

驚!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中風!

驚!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本身有高血壓病史且有酗酒的習慣的72歲何先生,平時身體上也無任何的狀況。今年4月被發現倒在防火巷中,熱心的路人趕緊打119叫救護車送急診,臨床上評估中風症狀嚴重度超過血栓溶解劑可以施打的範圍,故進行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發現左側中大腦動脈有急性血栓造成阻塞。經奇美醫學中心進行「動脈取栓」,術後功能恢復極快,於5月出院時只剩下非常輕微的症狀,生活及工作功能都大致良好。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中風腦中風在台灣是十大死因的第4名,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中風,中風後幸運存活下來的人,有相當大的比率陷入臥床、行動不便、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困境。如何有效治療中風以減少相關的失能,是需要解決的難題。其中梗塞型腦中風的發生,是因為通往腦組織的血管狹窄或阻塞,血流無法順暢通過,造成腦組織缺乏氧氣及養分;缺血一旦超過腦組織能夠承受的範圍,腦細胞就會開始死亡。要及時搶救瀕死的腦組織,最快的方法就是盡快打通血管。目前有2種可行的方案,分別是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及經動脈取栓術。在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 可增加中風康復的機會及降低失能等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簡稱AHA)西元2018年和台灣腦中風學會今(2019)年最新的治療指引顯示,在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可增加中風康復的機會及降低失能等級。但使用血栓溶解劑後,約6%的病人可能會腦部出血,部分出血的病人,可能因此死亡。因此需要慎選合適病人施打。另外,經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對於顱內大動脈阻塞的治療效果較不理想;也因為是由靜脈注射,藥物可能作用在全身,所以禁忌症也相對較多。也因此,動脈取栓提供了另一種治療的可能性。對於有頸部或顱內大動脈阻塞、超過血栓溶解劑適合執行時間或有其他血栓溶解劑禁忌症的病人,可考慮進行經動脈取栓以打通血管。治療方式是經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將支架或導管送至血管阻塞處進行取栓。由於是針對阻塞處治療,因此絕對禁忌症較少。根據之前的研究顯示,對於顱內大動脈阻塞的打通率為59~88%,術後90天後追蹤,有良好預後的比率占33~71%。有症狀顱內出血比率為0~7.7%。顱內出血及死亡率約與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相當,適當選擇病人能盡可能減少其發生機率。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楊勝翔表示,奇美醫療體系均可就地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奇美醫學中心則兼具經動脈取栓能力。為了妥善運用奇美醫療體系腹地效應以提供病人最及時的治療,奇美醫療體系設有完整的跨院區整合機制。不同院區的醫師可藉由即時病歷共享了解病人情況、判讀檢驗結果、影像並進行討論,以選擇適合進行經動脈取栓的對象;家屬同意執行後更可立即跨院區掛號簽床,讓執行的團隊提早準備。當病人到達奇美醫學中心,團隊早已就位,即刻可以開始取栓治療,讓體系外醫院的病人亦能得到最完整的評估及最迅速妥當的治療。

腿癱誤認中風 竟因腎腫瘤所致

腿癱誤認中風 竟因腎腫瘤所致#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年約50歲的男子,年輕時即患有高血壓,需服用五種降血壓藥物才勉強將收縮壓控制在160毫米汞柱左右,一週以來發現雙腳有點無力,近兩日症狀越來越嚴重,幾乎無法走路,擔心是否是急性腦中風。家屬將他送醫,醫師安排檢查後發現病患血中鉀離子僅2.1 mmol/L(正常值為3.5~5.1 mmol),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左側「腎上腺醛固酮分泌腺瘤」所引起的「低血鉀」癱瘓,嚴重恐危及生命。高血壓合併低血鉀症狀 需檢查是否有腎上腺腫瘤國軍台中總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張立建(目前支援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懷疑病患患有「原發性高醛固酮血症」,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結果於左側腎上腺發現一醛固酮分泌腺瘤,經會診一般外科以內視鏡切除後,病患不須再長期補充鉀離子,血壓用藥也僅需要一種即可控制在收縮壓140毫米汞柱以下。張立建醫師建議,若年輕族群持續出現血壓控制不佳,或合併有低血鉀症狀時,可尋求腎臟科門診諮詢是否有腎上腺腫瘤的問題。繼發性高血壓 可經由手術和藥物治療張立建醫師表示,高血壓的病因可分成「原發性高血壓」及「繼發性高血壓」1. 「原發性高血壓」佔所有高血壓患者九成,大多發生在中老年人,通常有家族高血壓病史,需要長期服藥以控制血壓。2. 「繼發性高血壓」發生年齡較早,血壓往往較原發性高血壓要來的高,因此治療上血壓也較難控制,併發症如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也常較為嚴重。常有明顯原因如內分泌異常(甲狀腺亢進、庫欣症候群、原發性高醛固酮血症等)、血管異常(主動脈狹窄或腎動脈狹窄)、腎臟功能異常或其他如口服避孕藥、濫用減肥藥等。可以經由手術和藥物治療得到完全根治或臨床症狀改善,不需終身服用降血壓藥物。噁心、淺慢的呼吸、夜尿皆為高醛固酮症的症狀造成「高醛固酮症」的腎上腺腫瘤一般為良性腺瘤,手術切除後恢復良好,低血鉀問題消失,大部分病人的高血壓可以治癒或減少藥物劑量。低血鉀症狀包含疲勞、嗜睡、意識改變、肌肉無力、肌反射下降、噁心、嘔吐、厭食、腸蠕動減少、便秘、淺慢的呼吸、多尿、夜尿,嚴重者可能產生心律不整、肌肉麻痺、抽筋、腸麻痺等現象。除了藥物控制之外,平日應搭配其他生活習慣,包含一天至少運動30分鐘、限制食鹽量、少油低鹽、戒煙、酒勿過量,少吃甜食、零食。蔡文仁醫師提醒,民眾如果有高血壓家族史、體檢報告中有血尿、蛋白尿,腎功能(尿素氮、肌酸酐、電解質)有異常,或同時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高尿酸血症的病人,可以早期與腎臟科、心臟科、新陳代謝及內分泌科、家庭醫學科的醫師配合做詳細檢查和治療,可早期控制、避免腎臟功能的傷害,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