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沒症狀也致命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沒症狀也致命#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有時候我會突然覺得心悸,頭昏眼花,整個人很虛弱。」老先生撫著胸口抱怨道。聽到這樣的症狀,醫師一定會將「心房顫動」列入鑑別診斷,因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65歲以上,約4%的人有心房顫動;80歲以上,約10%的人有心房顫動。正常的心臟跳動會由右心房裡的「竇房結(sinoatrial node)」啟動,竇房結放電後,電流快速傳遞,使左心房、右心房收縮,接著電流經過「房室結」,再讓左心室、右心室收縮。心房收縮能推動血流進入心室,心室收縮則推動血流進入主動脈及肺動脈。在心臟內形成血塊 血液循環可能塞住各器官動脈心房顫動發作時,心臟的節律不再由竇房結掌控,而是在心房壁上與肺靜脈附近出現不穩定放電,紊亂的放電讓心房像顫抖一般,持續抽動,無法規律收縮。「心房顫動使心房失去功能,無法有效地把血液推進心室。當血液滯留在心房裡,便可能形成血塊。」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副教授葉勇信醫師表示:「若血塊剝落,流入心室,便會隨著血流送進主動脈,造成大麻煩。」流入腦部血管的血塊,可能造成阻塞,這就是「缺血性腦中風」。罹患腦中風的患者中,約有2至3成與心房顫動有關,常導致失能、死亡。簡單來說,心房顫動時心臟不協調又快速地收縮,變得很沒效率。由於血流不順,將會於心臟內形成血塊,當血塊進入血液循環,就可能塞住各個器官的動脈,塞住腦部血管,就是腦中風;塞住腸道血管,就是腸中風;塞住腎臟血管,就是腎臟中風;塞住腿部血管,就是肢體中風。此外,長期心房顫動讓心臟變得很沒效率,容易引發心臟衰竭。若不治療心房顫動,患者因為心臟因素死亡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兩倍,中風的機會更是高達四倍。可惜的是,很多人都輕忽心房顫動,直到中風時才發現問題出在心房顫動。哪些人容易罹患心房顫動?葉勇信醫師說明,年紀愈大發生心房顫動的機率就愈高,尤其是患有高血壓,長期沒有控制時,更容易出現心房顫動。其他各種心臟疾患,像是心臟瓣膜問題、心肌肥大、曾有心肌梗塞,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肥胖、糖尿病的患者,也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機率。心房顫動發作時,患者最常注意到的症狀是心臟加速亂跳、急速又不規律、激烈撞擊著胸口,且伴隨著無力、頭暈、喘不過氣、冒冷汗。然而也有近兩成的患者在心房顫動發作時沒有明顯不適。「不要以為沒有症狀、就沒有關係,因為無論心房顫動發作時是否有症狀,都同樣有中風的危險!」葉勇信醫師提醒道:「只要發現心房顫動,就需要積極治療。」確定診斷後,醫師會先給予藥物治療,希望可以控制心跳節律或控制心跳速度。「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約三成患者能控制得不錯」,葉勇信醫師指出,但有七成患者還是會出現心房顫動,而且藥物的副作用比較明顯。由於目前單純用藥物控制節律的效果有限,部分患者接受藥物治療之後效果不彰,症狀依舊明顯,這時就要考慮導管手術。傳統電燒與冷凍消融成功率相當 6成患者不再復發葉勇信醫師解釋,導管手術是利用心導管的方式針對心房組織做治療。因為心房顫動的原因是心房肌肉胡亂放電,若能處理掉胡亂放電的部位,就可恢復由竇房結發號施令,心臟跳動就能回到正常狀態。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醫師會從股靜脈插入導管,一路延伸到心房裡,偵測出胡亂放電的部位後,便會利用不同的方式,像是射頻、雷射、或冷凍等方式,來破壞胡亂放電的組織,使其無法再傳送異常電位訊號。「當患者常常因為心房顫動而胸悶、心悸、喘不過氣,或相對來說還算年輕,小於60歲,就可以考慮微創手術治療,早期治療的成功率可達八成。」葉勇信醫師建議道:「另外,當患者有心臟衰竭的問題時,也要趕緊利用微創手術治療心房顫動,有助改善患者的存活率。」目前心房顫動的微創手術有兩種常用的方式,一種是傳統電氣燒灼術,利用射頻消融加熱的方式來處理異常放電的心肌。因為是點狀燒灼,疼痛感較明顯,會比較花時間,也很考驗醫師技術。另一種冷凍球囊消融療法是近年來發展出的治療方式。醫師會於患者鼠蹊處創造一個小切口,從股靜脈穿進一條細長、有彈性的管子,延伸進到右心房,並於心房中膈做穿刺,讓冷凍球囊導管進入左心房與肺靜脈的相接處。確定好位置後,會將液態氣體注入球囊裡,球囊鼓起後暫時塞住肺靜脈開口。球囊的溫度很低,所以能夠藉由冰凍製造一道連續性的環形疤痕,以隔絕肺靜脈內不正常電生理訊號傳導到心房,避免心房顫動的發生。「微創手術的目標就是肺靜脈開口那一圈異常放電的組織,傳統電氣燒灼術要一點一點的處理。」葉勇信醫師解釋:「冷凍球囊則是一次冷凍一整圈,幾分鐘便可處理完畢。」整體而言,傳統電燒需要費時3至4小時,冷凍消融則通常於1至2小時內完成,患者在手術中的不適感較低。傳統電燒與冷凍消融的成功率相當,做完後有八成的患者能顯著改善症狀,有六成的患者不再復發心房顫動。在過去,當患者年齡較大,身體狀況不佳時,醫師顧慮到傳統射頻燒灼手術的風險較高,可能會傾向以藥物治療,但藥物的效果有極限,患者經常無法滿意自己的生活品質。「之前有位老先生,平常需要洗腎,心房顫動一發作就很喘。」葉勇信醫師回憶,「若要用射頻燒灼方式處理,風險比較大,所以便採取冷凍消融的方式幫他處理心房顫動,追蹤半年多來都沒有發作,患者生活品質提高許多,也減少住院的機會。」葉勇信醫師叮嚀,發現心房顫動時一定要儘快治療,能改善症狀、減少中風的危險,而且治療成功的機會比較高。倘若無法控制心房顫動,患者務必依照醫師指示服用抗凝血劑,才能預防血栓形成!(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30歲就中風 心洞未閉合恐反覆發作

30歲就中風 心洞未閉合恐反覆發作#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球每年約有550萬人死於中風,而台灣中風患者,約有30%不是因為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導致,又稱為「隱源性中風」。其中又有一半的患者合併有卵圓孔未閉的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傅雲慶院長表示,卵圓孔是每個人天生會有的,是位於左右心房中間的小洞,每個小孩一出生都會有,正常在3~6個月就會閉合,如果一直沒有關上,就容易有問題,像是如果血中形成血塊,容易從右心房經卵圓孔到左心房,掉到左心室再進入主動脈,最後阻塞腦部血管造成缺血性中風,反覆中風的機率也會大大提高。關閉心「洞」降97%復發率傳統以抗凝血藥物或開心手術治療,不過開心手術傷口大,復原期長,風險較高,而現在不用鋸開胸骨,透過「卵圓孔關閉器手術」就能微創治療,術後需要服用6個月的抗凝血藥物。傅雲慶院長指出,如果以傳統藥物治療,再中風機會仍有4~10%;若能把卵圓孔補起來,再中風的機會就下降到只剩1~2%。目前這方面的治療已經不用開刀,卵圓孔關閉其手術是透過一根管子從鼠蹊部靜脈經由下腔靜脈到右心房,穿過卵圓孔到左心房,打開「左傘」卡住卵圓孔,再回到右心房把「右傘」打開,讓兩個傘把洞補起,手術時間約半小時,不需全身麻醉,隔天就能回家。曾有一名30歲女性,在家洗澡後突然中風昏倒在床,左半身面癱且無法活動,送醫治療後發現有卵圓孔未閉,在醫師建議下進行卵圓孔關閉器手術預防未來再次中風。卵圓孔未閉易四肢突發麻無力 24小時內恢復正常傅雲慶院長建議,曾中風或常小中風的病人,應該找神經內科、心臟內科或兒童心臟科醫師,檢查是不是有卵圓孔未閉的狀況,如果有的話,建議做手術關上,目前這項治療也有健保給付,不需擔心。多數卵圓孔未閉患者,容易發生突然臉部或四肢發麻無力、口齒不清、暈眩等症狀的小中風,通常會在24小時內恢復正常,提醒民眾留意警訊,檢查是否為卵圓孔未閉引起,避免再次中風的危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房顫動無症狀 23萬人陷中風危機

心房顫動無症狀 23萬人陷中風危機#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6歲女性近年頻頻感到心悸、喘不過氣,原本以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直到某日因為暈眩送往急診才確診為心房顫動,檢查發現她因為長期心律不整導致心臟衰竭,負責打出血液的左心房擴大無力,左心室射出分率僅有21%,遠低於正常水平,情況相當危急。所幸她經藥物與手術治療3個月後,心律恢復正常,一改先前胸悶、動輒就喘的狀況,讓她終於不用再提心吊膽。血淤積在心房形成血栓 流到腎臟則造成器官損傷收治上述患者的台大醫院內科部劉言彬副教授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疾病,依持續時間長短分為陣發性、持續性與永久性心房顫動,以盛行率推算,國內有超過23萬名患者。心房顫動的危險在於患者有高風險出現致命併發症,其中最要注意的就是中風。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會快速跳動,收縮困難,血液淤積在心房內形成血栓,若血栓順著血流堵塞腦部,就會導致中風;流到腎臟、下肢等部位,則會造成器官損傷。值得注意的是,中風風險並不會因為沒有症狀而降低,不論是陣發性或是持續性心房顫動都存在相同的中風風險,應正視心房顫動治療的重要性,及早發現與治療。台大醫院內科部賀立婷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心房顫動是中風的高風險因素,醫師首先會綜合患者年紀、是否合併慢性病等各項指標做全方面的中風風險評估,給予抗凝血藥物避免血栓形成。心房顫動本身的治療可分為心律控制與心室速率控制兩部分,心室速率控制是透過藥物降低心跳速率以緩解症狀,若患者心房顫動的症狀很明顯,造成身體不適,醫師會以抗心律不整藥物矯正心律,對生活品質和心臟功能都有很大改善。若是患者對藥物治療沒有反應,醫療團隊也會評估患者狀況給予侵入性治療,包括心導管電燒、冷凍球囊消融手術等。現階段心房顫動的治療相當多元,醫療團隊會依據患者狀況給予適切的治療選擇。危險因子控管成治療趨勢 推動心房顫動照護計畫劉言彬副教授指出,心房顫動治療如同蓋房子,過往都是依靠中風防治、心律控制及心室速率控制這三個柱子來支撐,但隨著對心房顫動有深入的研究,發現患者需更加積極控管危險因子,以肥胖為例,過多的脂肪細胞會產生發炎反應,誘發電生理反應異常,而且肥胖者容易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與心房顫動有共同危險因子,加劇心房顫動的發生風險。研究指出,每增加一單位BMI(身體質量指數)就會增加4~5%心房顫動發生風險,而本身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每下降一單位BMI,就會減少7%心房顫動再發生風險。建議心房顫動治療應加上危險因子控制做為第四根柱子,才是治標又治本的治療策略。賀立婷醫師也分享診間一名55歲男性個案,他的BMI高達33,屬於肥胖患者,他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有心房顫動問題,起初就診時表示身體沒有任何異常,但醫師檢查出有心臟衰竭的跡象,建議使用藥物矯正心律,配合運動減重,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順利矯正心律,才讓他體會正常心臟跳動的感覺。台大醫院於今年開始推動心房顫動照護計畫,由個管師協助醫師與患者制定更貼近臨床需求的治療策略,並與心肺復健團隊合作,依據患者的運動耐受性提供計劃性的運動處方,期盼能給予患者更完善的醫療照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教授多次中風後失智 針灸助找回知覺

教授多次中風後失智 針灸助找回知覺#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風後因腦部損傷,造成失智、失語症或肢體障礙等,透過針灸治療皆能恢復往日神采!一名年約40歲的男性病患,職業是律師,因為右側出血性腦中風,經手術裝設顱內導管後進行復健,剛開始僅能發聲卻無法說話,伴隨肢體障礙,且無法行走須坐輪椅,透由介紹前往中西醫整合醫師楊龍駿診治,以針灸治療約7~8次,漸漸可以開口,持續兩個療程後,說話更加清楚流暢,也能拿著拐杖走路,生活及工作重回正軌。腦中風後遺症影響日常 擴及呼吸中樞死亡率增另一名家住中部的大學教授,則是多次腦部梗塞型中風,導致中度失智症,起初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對外界也無任何反應,家人特地帶著他每週北上三次,經由楊龍駿醫師以針灸治療約10次,慢慢找回正常知覺,針灸20次後,恢復程度幾近百分之百,還能開車到處遊玩,讓家屬欣喜若狂。上述兩件案例,皆因腦中風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楊龍駿醫師表示,大腦可劃分成許多區域,每個區域掌管身體各部位的運作,若中風發生在語言區,即可能造成失語症,在記憶區就會形成失智症,較常見是發生於運動區導致肢體障礙。一旦影響腦幹,甚至會出現吞嚥困難,嚴重時,若擴及呼吸中樞,死亡率將跟著升高。頭皮針、耳針療法 刺激活化腦部挽救壞死細胞楊龍駿醫師說明,出血型腦中風大多與高血壓有關,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導致腦血管壁破裂,以西醫方式治療,必須進行開顱手術止血;而梗塞性腦中風則是因腦血管腔壁變狹窄出現栓塞,造成腦部缺氧性壞死,或者來自身體其他部位的血塊堵塞腦部血管,須在中風後3小時內,以抗凝血劑治療。至於腦中風所衍生的治療問題,關鍵在於掌握3~6個月的黃金治療期。楊龍駿醫師指出,傳統中醫主要以中藥及針灸搭配,以調養身體的機能。對於腦中風造成肢體或器官的障礙,頭皮針、耳針能夠達到快速且明顯的療效,透過針灸刺激的作用原理,有助加速腦部受損的細胞活化,同時可強化受損部位的周邊細胞以取代壞死細胞的功能,加速肢體與器官的修復。預防中風再復發 內服中藥調養搭配針灸療法楊龍駿醫師進一步指出,頭皮針及耳針治療的次數,需視每位患者細胞受損的嚴重程度而定。舉例來說,若中風部位發生在語言區,此區域的腦細胞功能性產生問題時,以頭皮針直接刺激語言區的腦細胞,平均治療約7~8次,就能看見良好成果。至於有些患者腦細胞損傷面積大,治療時間自然拉長,剛開始嚴重時,建議一星期密集治療三次,加速腦部刺激活化。把握中風後黃金治療期,施以頭皮針與耳針的治療,同時搭配復健,可以使患者的身體機能獲得最佳的復原,早日回復獨立自主的生活品質。楊龍駿醫師提醒,高血壓、糖尿病、洗腎等患者均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須特別留意,避免菸酒,維持生活作息正常,且適當運動,注意飲食均衡,少油、少鹽、少油脂,才能有效將中風杜絕於門外。

安裝家電累癱 手麻2天才驚覺中風

安裝家電累癱 手麻2天才驚覺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9歲的張老闆從事電器業,自覺身體硬朗,從未生病看醫師,也拒絕接受健康檢查。當工作忙碌時,常常自己一個人搬運電器到客戶家安裝,妻子常勸他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張老闆總是覺得自己體力還行,沒必要。某日,送貨結束回到家,突然感到身體暈眩手麻不適,張老闆以為是身體太累休息睡一下就好,沒想到隔日仍然手麻,甚至連同側的嘴角也無知覺,因此嚇到了,趕緊去醫院就診,即刻被醫院收住院,因腦血管破裂,俗稱中風。嘴歪眼斜、視力模糊為前兆中風病患通常好發於年齡65歲以上、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或過於肥胖者,都是高危險群。中風嚴重程度與腦血管缺血或出血範圍大小有關,患者在發病前通常會有前兆出現,例如眩暈或頭痛、嘴歪眼斜、肢體麻木無力、視力模糊或失明、舌根發硬、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吞嚥困難等。積極治療可回復生活自理能力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提醒,透過減少危險因子、避免高油高鹽食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定期健康檢查和認識疾病症狀來預防。若不幸發生中風也要積極面對,配合醫囑接受物理、藥物等治療,仍可回復自我照顧的能力。

腦中風患者忌口減重 可防二度中風

腦中風患者忌口減重 可防二度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中風指的是腦部因血液循環出現障礙引起的腦部疾病,主要分成梗塞性與出血性兩大分類。梗塞性腦中風約佔所有腦中風患者的70%,出血性腦中風患者則佔30%。臨床上,腦中風(不論是梗塞性還是出血性)絕大部分都是突然發生,從幾秒到幾分鐘內就出現明顯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大多是單側肢體無力/麻木、臉歪嘴斜 、口齒不清 、吞嚥困難 、視野缺損 ,或是突發性劇烈頭痛/嘔吐等。肥胖易睡眠呼吸中止 死亡風險增高在台灣,腦中風是長期位列在十大死亡疾病前幾名,僅次於癌症與心臟疾病,而且由於治療照顧的進步,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也由於中風常留下許多後遺症,不但急性期需要大量的醫療照顧,長期的家庭與醫療支出也需付出龐大的成本。目前已知的腦中風危險因子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 、心房震顫與肥胖。其中,研究也發現在肥胖的患者中,年輕型腦中風(<55歲)的死亡率與預後,比55歲以上的腦中風患者來的更嚴重。而由於這年紀通常仍是家庭中主要的經濟支柱,一旦發生腦中風,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更為明顯。此外,肥胖的腦中風患者除了常見的血壓與糖尿病等危險因子之外,更容易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也是造成肥胖患者腦中風後死亡率更高的原因之一。此外,研究顯示,體重每降5~10%,血壓會降低3~6mmHg,HbA1c則會降低0.5%,高密度膽固醇HDL則會增加3mg/dL。這對於中風的預防,甚至其他的心血管疾病,也有明顯的幫助。在中風之後由於肢體障礙的緣故,活動量減少,容易出現代謝速度放慢、肌肉流失、與胰島素阻抗等問題,導致身體的發炎反應,讓動脈硬化更嚴重,且動脈硬化後產生的斑塊更容易破裂,造成再一次的腦中風,如此不斷的惡性循環。所以如何在中風的病人身上控制好體重並維持肌肉量,也是預防再次中風的關鍵之一。增強肌耐力 補充蛋白質是關鍵但也因為腦中風患者活動量大幅減少,要以運動的方式來改善肌少症,效果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嚴格的飲食控制就非常重要,包括熱量控制搭配蛋白質補充、鈣質補充劑、維生素D補充等都有幫助,其中蛋白質的補充甚是關鍵。研究顯示,不論運動與否,高蛋白飲食的患者對比一般飲食,肌肉明顯流失的較慢,而且對復健治療中維持並增強肌耐力有幫助。經由這些研究可以發現,體重的控制不但可以改善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疾病,對於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的預防也有明顯幫助,甚至對於腦中風後的再發生率以及復健都有好處。(文章授權提供/吳瑞醫師)

介入性疼痛治療 助中風嬤緩解肩痛

介入性疼痛治療 助中風嬤緩解肩痛#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3歲王奶奶中風多年、罹患失語症,每天愁容滿面,原來是肩膀及手掌疼痛卻無法表達;54歲陳先生半年前中風後,左側肩膀及手掌痛到無法繼續復健,兩人都因肩部疼痛,進一步治療仍無法緩解,出現複雜性疼痛症候群,經醫師評估,接受介入性疼痛治療,疼痛大幅改善。 5成中風患者飽受肩痛困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醫師吳書毅表示,約有一半中風患者因肩部肌群無力導致肌腱發炎,飽受肩部疼痛的困擾,其中有近一成患者進一步治療後,仍會出現嚴重肩膀疼痛,伴隨交感神經交互作用產生複雜性疼痛症候群,疼痛將不限於肩膀,手部也會出現疼痛、腫脹、泛紅、溫度異常,若未適當治療,後期恐引發皮膚、肌肉和軟組織萎縮、關節攣縮,或廣泛骨質疏鬆等情況。吳書毅醫師說,王奶奶與陳先生都是中風後的複雜性疼痛症候群患者,經藥物、物理及職能等治療都不見效,為把握中風黃金復健期,經評估分別接受星狀神經節阻斷術、脈衝式高頻熱凝療法治療。疼痛降低復健意願 讓失能更惡化中風後飽受肩部疼痛或複雜性疼痛症候群的患者,常因此降低復健意願,連帶影響生活品質,使復健治療更加困難,也影響功能恢復,使失能情形惡化,吳書毅醫師建議患者除了保守治療,也可以透過評估,接受介入式疼痛治療,治療前與醫師充分討論,以制定個人化的復健方式。介入式疼痛治療中的交感神經阻斷術是常見治療方式,透過局部麻醉藥注射於上肢重要交感神經調節處、頸部星狀神經節,用以緩解頭、顏面、頸部與上肢疼痛,及改善局部血流;後來發展出高頻熱凝療法,分為燒灼式與脈衝式,其中脈衝式高頻熱凝療法是在局部麻醉情況下,透過超音波(或高解析度X光機)導引,以細針通電,針對特定痛覺進行神經調控,阻斷痛覺。

天冷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速就醫

天冷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速就醫#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氣象局持續對全台20縣市發布低溫特報,這波寒流明晨最冷,下探6℃,冷空氣要到周四白天才會減弱。當溫度變低時,血液濃稠度就會增加、血壓容易不穩定,易致血液在血管內凝固機會,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醫師呼籲民眾加強保暖,如果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據107年台北市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分別位居之第2、第4及第10名,高血壓患者如未按時服藥,血壓控制不良者,及飲食無節制,尤其暴飲暴食更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起床如廁動作勿過急 外出晨運多添衣醫師呼籲長者及三高、肥胖、有吸菸習慣、缺少運動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應多注意飲食、運動及氣候變化,外出時做好保暖措施,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減少誘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而北市衛生局也曾傳授民眾禦寒保健措施:1.注意保暖/不論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早上起床,動作勿過急,應先添加衣物保暖,再進行漸進式活動。2.均衡飲食習慣/勿太鹹、太油,少吃高膽固醇東西,避免刺激性食物。三餐勿吃太飽,多吃蔬菜水果、雜穀食物,預防便秘,避免排便時用力。3.維持規律運動/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再出門晨運,建議長者結伴運動,並先充分暖身。運動中有任何不適,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應立即停止。有心臟病史者要隨身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4.定期監測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另每日早上起床1小時內測量血壓及服藥。5.正常生活作息/充足睡眠與休息以增加抵抗力,不過量飲酒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6.不抽菸/不論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鼓勵吸菸民眾主動戒菸。7.泡湯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銀髮族泡湯時間不超過15分鐘,泡湯後勿太快起身,溫度勿超過40℃,以免心臟負荷不了,造成心肌梗塞、中風等意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