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治療骨鬆7年骨密度僅增4%  八旬阿嬤摔倒髖部仍骨折

治療骨鬆7年骨密度僅增4% 八旬阿嬤摔倒髖部仍骨折#骨質疏鬆

1名83歲嘉義老阿嬤,8年前因腰痛就醫檢查,發現第二腰椎壓迫性骨折外,骨密度T值-4.1,罹患嚴重骨質疏鬆症,雖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7年多,但仍在去年1次不小心摔倒而髖部骨折,再次檢測骨密度T值僅回到-3.4,立刻投入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骨密度1年間大幅成長到T值-2.3,恢復能正常行走。 一分鐘就能評估骨鬆風險 台灣50歲以上女性骨鬆比率高達38.3% 嘉義長庚醫院骨科系脊椎外科主任醫師李建穎表示,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建議,民眾藉由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量表,若是年紀在60歲以上、BMI小於19、有長期吸菸與酗酒習慣、身高矮4公分、具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慢性腎病、甲狀腺或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史、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只要符合一項就符合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安排骨質密度檢查。 李建穎主任強調,骨鬆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心血管疾病,台灣在2005至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裡發現,50歲以上民眾中,女性骨鬆患者佔38.3%,男性也不容小覷,骨鬆比率高達23.9%,骨頭健康程度不佳,讓台灣髖部骨折率在亞洲最高,不但活動能力大受影響,也帶來併發症死亡危機。 高風險族群應主動檢查確認骨質健康 先提升骨質再減少流失成治療趨勢 李建穎主任指出,台灣骨鬆盛行率高,但沒有明顯症狀前,很不容易自行發現,高風險族群最好主動接受檢查,DXA骨密度檢測結果若是T值在-2.5以下即為骨質疏鬆,建議盡快接受治療。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有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 李建穎主任補充,雖然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夠維持骨密度不繼續下降,但不容易讓骨質快速成長,83歲個案用藥7年,骨密度上升效果有限,直到用了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才讓骨密度快速回升,目前國際治療趨勢傾向,對於非緊急手術,建議骨鬆病人先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降低手術失敗與併發症風險。 先提高骨質再手術降低併發症機率 治療骨鬆最怕擅自停藥打回原點 李建穎主任也說,骨鬆病患如果脊椎需要手術,要用到骨釘等植入物,建議可先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讓骨密度快速回升,可以降低手術出血與骨釘鬆脫風險,以及減少五成術後併發症機率,部分骨折風險非常高,骨密度非常低的病人,臨床也常建議,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一段時間,再接續抗骨質流失藥物維持。 李建穎主任提醒,骨鬆已公認為慢性病,就像高血壓與糖尿病,治療不能任意中斷,才能維持病情穩定,有些藥物若遭病人擅自中斷,恐讓骨折憾事再次找上門,新冠疫情期間曾有病患害怕到醫院,停藥超過1年以上,讓骨密度快速下跌再次發生骨折,如果有停藥需求一定要與醫師先討論,先確認能否有替代方式。 嘉義長庚致力維護民眾骨骼健康 曾獲骨鬆骨折聯合照護機構金牌肯定 台灣骨鬆盛行率隨著人口老化上升,許多年長者受到骨鬆相關病症所苦,嘉義長庚醫院致力協助民眾守護骨骼健康,曾獲得骨鬆骨折聯合照護機構金牌獎;李建穎主任提到,預防骨鬆性骨折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早發現骨鬆及早治療,嘉義長庚有最專業的骨鬆團隊,民眾若警覺自身為骨鬆高風險族群或有任何骨鬆相關問題都可以主動掛號骨科門診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圖/嘉義長庚醫院骨科系脊椎外科主任 李建穎醫師)

邁入40歲後最怕卡「關」?壯世代行動力調查:近九成民眾狀況外,不知《關骨合一》才是保養關鍵

邁入40歲後最怕卡「關」?壯世代行動力調查:近九成民眾狀況外,不知《關骨合一》才是保養關鍵#骨質疏鬆

膝關節退化、行動力受損不是老人病!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高達15%,全台約350萬人正飽受行動力退化與疼痛之苦,近年來亦有年輕化的趨勢,部分患者年齡甚至低見40多歲!壯世代教科文協會據此發布最新調查,發現40歲以上的壯世代族群中、近7成會針對關節或骨骼健康,採取積極行動或治療,其中卻有近9成壯世代族群仍不知曉關節與骨骼需要雙管齊下的保養。 前台南榮總骨科主任-陳建宏醫師提醒,對抗行動力衰退的關鍵在於「關骨合一保養」的觀念,關節潤滑可讓行動更靈活、精準補鈣則能幫助骨骼穩固,缺一不可。許多民眾最害怕蹲下或起身時聽到關節發出的喀喀聲,也會誤以為關節退化或受損時就一定需要打針補充玻尿酸,進而逃避門診就醫,反而造成不可逆的關節傷害。陳建宏醫師表示,40歲後發生行動力減損或是關節衰退問題,應盡早就醫諮詢,目前市面上也有口服型的專利3D玻尿酸可以做為關節日常保養,搭配骨骼補鈣,就能輕鬆應對行動力衰退,建議民眾應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找出最佳解方,切勿諱疾忌醫。 40歲以上國人已開始主動保養關節(22.1%)與骨骼(14.6%)  破9成期待一錠多效保健法 2025年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國人對於行動力保養的需求越來越高,但正確的保養觀念是否覺醒將成為重要課題,壯世代教科文協會今日發布最新《壯世代行動力線上調查》指出,40歲以上民眾有22.1%認為已經遇到關節退化問題,亦有14.6%認為已有骨質疏鬆問題,且年齡越大、困擾程度就越顯著;而針對行動力保養方式與選擇,進一步發現約有7成的壯世代族群會針對關節退化或骨質疏鬆的健康問題,採取積極行動或治療,然而其中卻有近9成(87.1%)並未同步進行關骨合一保養;調查報告最後也顯示,面對市面上多種的保健選擇,超過9成(92%)的人更偏好一錠多效的複合型保健品,最好能夠一顆搞定。由此可見,國人針對行動力保養的需求相當顯著,但關骨合一的保養觀念仍極為不足,有待持續加強。 骨科名醫-陳建宏強調「關骨合一保養」 輕鬆對抗行動力衰退 前台南榮總骨科主任、現為台南市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的陳建宏醫師表示,臨床門診中常常遇到中高齡患者出現膝蓋疼痛或是關骨不適等困擾,主因大多是隨著年紀增長而導致關節潤滑液的生成速度變慢,無法有效產生潤滑及緩衝作用,進而造成關節軟骨的磨損,嚴重時便會導致疼痛的發生,形成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年齡層也從60~70歲逐漸下降,甚至出現40多歲的患者,顯示行動力的保養需求日趨重要,陳建宏醫師強調,盡早做好日常保養遠勝於關節磨損後往返醫院就診,尤其要注重同時進行關節滋潤跟骨骼補鈣,預防關節磨損的同時、也降低骨質流失的影響。 陳建宏醫師表示,國人較為熟悉補鈣,但針對關節潤滑的保養方式卻還在霧煞煞,除了藉由飲食攝取適度營養,常以為只能到門診打針補充玻尿酸,因此也有不少民眾拖到最後關頭,等到膝關節重度磨損才來亡羊補牢,不過現在已有口服型的專利3D玻尿酸可以選擇,可輕鬆補充關節液生成所需要的成分。另外,雖然市面上鈣片的選擇多元又便捷,陳建宏醫師提醒除了補充鈣質外,應搭配攝取維生素D促進腸道吸收鈣到血液中,以及維生素K2能促進鈣進入骨骼中;同時攝取鈣質、維生素D3與 K2,才可以充分達成補鈣-灌鈣-導鈣的協同作用,讓鈣質的吸收效率更好。 超高齡化社會即將來臨 及早做好日常保養、維護靈活的行動力 臺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行動力保養勢必成為國人須積極面對的健康課題之一,陳建宏醫師最後也提醒:良好的運動跟正確的飲食攝取是維持關骨靈活跟肌肉健康的最好方式,透過運動增加肌耐力減少負擔外,從飲食補充天然營養,搭配補充保健產品做為輔助,才能維持靈活良好的行動力與生活品質,建立正確的保養觀念,才能靈活不卡關。

能走跳不代表沒有「骨質疏鬆」!醫揪「3指標」速測:中●●項就要醫

能走跳不代表沒有「骨質疏鬆」!醫揪「3指標」速測:中●●項就要醫#骨質疏鬆

隨著年紀增長,骨量便會逐年減少,當骨量流失過多,原本骨頭變得多孔隙、脆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一名60歲老婦的媽媽就是案例之一,原本身體健康,卻在一次跌倒後髖部骨折,從此臥床不起,經醫師診斷為骨質疏鬆。老婦深怕自己步入母親後塵,不小心也「一跌不起」,因此到家醫科做骨鬆諮詢與檢查,檢查結果顯示也有骨質疏鬆。

10月18日世界更年期關懷日 珍愛自己與家人

10月18日世界更年期關懷日 珍愛自己與家人#骨質疏鬆

是不是有時候覺得睡覺睡到一半就汗流浹背,或是骨頭痠痠的、 痛痛的,心情低落呢?很有可能就是正面臨更年期的症狀喔。 隨著邁入高齡化社會,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11 年國人平均壽命為 79.84 歲,近五年平均餘命為 80.71 歲,婦女 平均餘命高達 84.11 歲。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的人口推估報告顯示我國將於 2025 年開始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 65 歲以上人口將 超過 20%。 更年期平均年齡約 50 歲,婦女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歲月會在更 年期後渡過。如何珍愛自己,或是陪伴家人度過這一個特殊且不算短 的時期,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 更年期除了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疲 倦、失眠、情緒起伏外,還常伴隨健康問題!其中骨質疏鬆更是不可不 慎! 骨質疏鬆除了會造成身高變矮、駝背外,更可能一不小心就骨折! 骨質疏鬆機率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並在 65 歲開始驟增,女性得到 骨質疏鬆的百分比更至少高出男性一倍以上。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指出預計到 2050 年, 超過 50%  的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將發生在亞洲,而台灣髖骨骨折 機率為全亞洲第一 ! 「髖部骨折」更是被譽為「老人殺手」,依據統計 65 歲以上老年 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 36%,比起罹癌更加致命,嚴重程 度不容小覷。 為此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攜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及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於 10 月 18 日(三)世界更年期日,在台北、彰化、高雄、台東、 澎湖等地舉辦聯合民眾衛教活動,快來看看婦產科醫師、營養師、心理諮商師及中醫師,透過專業分享教妳如何來面對更年期及骨質疏鬆 ! 現場除專業分享,還備有核心能力前測及後測問卷,完成填答者, 可得精美實用小禮品一份  !

台灣女性停經後「骨質疏鬆」亞洲第一!醫:更年期出現「3警訊」當心

台灣女性停經後「骨質疏鬆」亞洲第一!醫:更年期出現「3警訊」當心#骨質疏鬆

50歲後女性常出現盜汗、熱潮紅等更年期症狀,但醫師提醒,除了調生養息緩解更年期不適,也要小心骨質疏鬆威脅正悄悄上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呼籲,更年期婦女應注意停經後的骨質疏鬆風險,特別是台灣骨質疏鬆比例高居亞洲第一,骨質疏鬆沒有明顯症狀,宛如「老人沉默殺手」,一旦發生骨折,恐陷失能照護隱憂。

確診骨質疏鬆拒藥物治療 57歲女在家深蹲意外脊椎骨折

確診骨質疏鬆拒藥物治療 57歲女在家深蹲意外脊椎骨折#骨質疏鬆

確診骨質疏鬆症切勿輕忽,若導致骨折嚴重恐危及生命!1名57歲女性某天感覺到輕微腰酸疼痛,到醫院安排DXA檢測後確診為骨質疏鬆症。醫生建議除了衛教肌力訓練和營養補充外,也需要骨鬆藥物治療以將低骨折風險,但患者自認加強肌力訓練就能改善病況而拒絕。不料有天在家自主鍛鍊時,雙手各拿3公斤啞鈴做深蹲,竟造成脊椎劇痛。就醫發現脊椎壓迫性骨折,才趕緊回醫院接受治療。 骨質疏鬆症增加低能量衝擊骨折風險 藥物治療回升骨質成重要關鍵 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陳建宏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沒有明顯症狀,卻在無形中讓骨頭變脆弱。隨著骨質密度降低,因低能量衝擊導致骨折的風險不斷升高。像是摔倒手撐地導致手腕處遠端橈骨骨折、臀部著地造成骨盆或髖關節骨折,甚至像咳嗽與打噴嚏,都可能讓骨頭承受不住肌肉施力而引起輕微的脊椎壓迫性或是肋骨骨折。 陳建宏醫師表示,診間57歲個案起先拒絕藥物治療,自認為僅需透過運動,就能讓骨質慢慢恢復。沒想到在某天自主練習時,因脊椎承受不住壓力而骨折。回醫院先接受骨水泥手術,再投入骨鬆藥物,才漸漸恢復骨質健康。維持骨質健康除了日常生活的保養外,預防性的骨密度篩檢(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 DXA)、和妥當的藥物治療也是不可或缺關鍵。 使用骨鬆藥物須考慮禁忌症 切勿中斷治療小心導致生命威脅 陳建宏醫師指出,骨質疏鬆藥物主要可分成抑制蝕骨細胞和增加造骨細胞兩種作用機制。醫生須先確認病人是否有禁忌症,再討論合適藥物,也可依據患者生活狀況,選擇長效型或短效型處方。患者治療期間切忌中斷用藥,否則恐導致骨質回跌,增加骨折的發生。 陳建宏醫師提醒,臨床上有發生骨鬆病患中斷用藥,使原本好不容易提升的骨質密度再次下跌,讓自己再次暴露在骨折風險之中。其中髖關節骨折一旦發生,就有非常高機率須進行手術,復原期間首先病人若因肌力退化太快,容易面對長時間臥床與坐輪椅,生活走向慢性衰弱階段,甚至自理困難最後導致失能。 陳建宏醫師強調,病患長期臥床可能引發諸多病症,如因不方便如廁,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的症狀;或是出現褥瘡難治傷口導致病菌大量滋生;或因咳痰不意導致肺炎,最終引發敗血症;更可能因開刀後食慾降低,造成營養不良和脫水,使得身體電解質不平衡而誘發心律不整猝死。事實上,失能患者恐因許多不利因素,使身體越來越虛弱嚴重更可能因此喪命。 女50男60就該注意骨質 良好生活習慣有助維護骨健康 醫師呼籲,骨質流失是老化過程之一,女性約50歲或是停經後、男性約60歲就要非常留意骨質狀況。日常維持良好鈣質與維他命D攝取、保持規律戶外運動習慣,且切記主動安排DXA骨密度檢測。一旦發現骨質檢測異常,或是發生彎腰駝背、腰痠背痛、身高變矮等疑似骨鬆性骨折所引起併發症,一定要馬上就醫請醫師進一步評估。 陳建宏醫師也說,骨質疏鬆症病人一旦骨折,即使術後身體慢慢恢復,若骨質不足情況未加以控制和改善,也很容易再次骨折。因此病患一定要配合醫生,使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平時也要做好生活維護,除補充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3外,加上適當肌力訓練,皆有助骨質慢慢回升、降低骨折危害。骨鬆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早期診斷、治療造成後續的併發症產生。 最後,呼籲大家不要因輕忽骨鬆性骨折所帶來的併發症而選擇不活動,如同我們不會因擔心嗆到而不吃飯。唯有積極面對每一天,照顧好自己,保密防跌才是保持健康和延緩老化的最佳方法,也才是對下一代最好的禮物。

他打球軟腳關節痛⋯竟是「僵直性脊椎炎」發作!醫:5症狀●●歲前好發

他打球軟腳關節痛⋯竟是「僵直性脊椎炎」發作!醫:5症狀●●歲前好發#骨質疏鬆

僵直性脊椎炎別誤認是運動傷害!39歲的小諺從小熱愛運動、爬山、打籃球,但運動後常莫名「軟腳」,且出現髖關節疼痛、活動度受限情形,原以為是激烈運動所造成,多次看中醫喬骨,直到中醫也警覺有異,不敢幫忙推拿,後改至風濕免疫科就醫,才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以下《優活健康網》整理一篇僵直性脊椎炎原因、症狀、治療方式相關資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