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女力崛起!我國拳擊好手林郁婷不負眾望,一路過關斬將打進女子拳擊57公斤級金牌戰,今(8日)晚舉重女神郭婞淳、跆拳道甜心羅嘉翎也將出戰,相信能為我國贏得好成績。女性選手不僅辛苦爭取參與權,轉大人之苦更勝男性,強壯肌肉是奪牌利器,卻可能要付出骨鬆、性早熟、亂經等健康代價⋯
奧運女力崛起!我國拳擊好手林郁婷不負眾望,一路過關斬將打進女子拳擊57公斤級金牌戰,今(8日)晚舉重女神郭婞淳、跆拳道甜心羅嘉翎也將出戰,相信能為我國贏得好成績。女性選手不僅辛苦爭取參與權,轉大人之苦更勝男性,強壯肌肉是奪牌利器,卻可能要付出骨鬆、性早熟、亂經等健康代價⋯
臺中榮總由李政鴻副院長率隊至台北參加首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宣示超高齡社會的醫療與養護大未來的願景。博覽會中,臺中榮總展示的「智骨篩」智慧醫材軟體榮獲十大高齡友善特色產品殊榮,由總統賴清德親自頒獎。這一殊榮顯示了臺中榮總在高齡健康領域的創新與潛力。 在開幕式上,賴清德總統宣示了健康台灣以及高齡照護的3個方向:第一是強調產官學研攜手同行的重要性;第二,健康台灣的實現需要運用科技,包括設置超級資料中心與推動人工智慧;第三,眼界要廣,科技沒有國界,台灣應立足本地,佈局全球,抓住科技帶來的機會。臺中榮總在陳適安院長的領導下,全力推動智慧醫療與尖端醫療的未來發展,並成立了全國最大的遠距照護中心,由護理師24小時輪班,運用遠距智慧科技監測,實現全人照護及智慧照護的美好願景。 此次博覽會中,臺中榮總骨科部與宏碁智醫共同開發的的智骨篩(VeriOsteo® OP)智慧醫材軟體榮獲十大高齡友善特色產品 智骨篩是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通過標準的胸部X光片來預測骨密度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預測結果與傳統骨質密度攝影(DXA)掃描結果高度相似,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 智骨篩提供了一種新的診斷方法,無需傳統DXA掃描即可在骨質疏鬆的初期階段提供早期警告。該產品已獲得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的批准,成為台灣首款智慧醫療設備,這一突破性工具將革新骨質疏鬆的預防和治療方式。 此外,臺中榮總也展示了其他高齡健康產業中的創新成果,包括呼吸道疾病居家復健與肺功能自我監控的穿戴系統。該系統以簡易穿戴裝置提供3種有效的居家復健運動,並能監控肺功能狀態,有助於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部復健。臺中榮總家醫部還實地展示了居家遠距生理監測照護服務,並讓參展民眾進行體驗。 透過照護包租賃,內含多種生理監測設備,讓民眾在家中進行監測,並藉由網路上傳數據,通過後端遠距AI智能系統即時分析,提供完整的健康管理。體驗的民眾透過雙手按壓平板,心電圖及可即時記錄並上傳遠距中心,民眾都感到非常新奇。李政鴻副院長表示,目前此系統已經運用在社區民眾和住宿式機構,能即時偵測生理徵象的變化,預先做出反應。
肌少症通常伴隨著老化所引起,但近來已有年輕化的趨勢,肌少症是肌肉的量與質減少的現象,包括:肌肉量低、肌肉功能低 、體能表現低的三低情況,年輕化通常發生的原因就是因為日常飲食沒有均衡,導致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以及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所造成的不良結果,日常飲食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在女性朋友身上發生的機會特別顯著提升。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表示表示女性朋友不當節食,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營養攝取不足是造成肌少症年輕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別是產後想要快速回復體重進行時下流行的168斷食法,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讓體重大幅減輕,但通常流失的大部分只是水分及肌肉,完全忽略優質蛋白質攝取量不足的問題,當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會分解骨骼肌的蛋白質,轉化成提供身體運作所需的能量,造成肌肉流失,加上久坐,沒有運動習慣,沒曬太陽,缺乏維生素D更容易影響鈣質吸收率降低,造成骨質流失的速度增加反而危害身體健康,所以增肌減脂可以讓您瘦得健康,遠離肌少症的威脅 吳宛容中醫師表示表示好的身材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減少身體內過多的脂肪,二是增加基礎代謝以及體型線條的修飾,就是所謂的增肌,而女性身體有個特別機制,骨頭密度受到雌激素荷爾蒙的影響深遠。懷孕時由於荷爾蒙變化,會讓媽媽提早有骨質疏鬆的現象,這個問題會在40歲以後變得明顯。平時沒運動也會讓骨質流失更快,進而影響到身體的內分泌與新陳代謝。 吳宛容中醫師強調孕婦在懷孕初期容易受到荷爾蒙分泌變化而改變食慾、體力下滑。建議在懷孕期間持續攝取優質蛋白質可以幫助孕婦維持好體力、輕鬆補充營養,提高初乳的乳鐵蛋白含量,提早為胎兒的健康打好底子。除此之外,吳宛容中醫師也建議優質蛋白質食物最好平均分配在三餐攝取,盡量別集中在一餐以免增加腎臟的負擔,建議早餐可吃顆水煮蛋或茶葉蛋,搭配牛奶或豆漿,中餐吃魚肉或豬肉加上一包滴雞精,晚餐喝一碗豆腐湯搭配蛋白質蔬菜,如花椰菜、馬鈴薯、菠菜、玉米,或是糙米、燕麥等全榖及堅果類,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過,想要長肌肉也要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才能可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幫助細胞吸收營養,加速修復細胞及合成肌肉,所以均衡飲食跟規律的運動是增肌減脂遠離肌少症的不二法門。
隨著年紀增加,骨密度與骨骼會隨之下降,進而引發骨質疏鬆。要如何檢測自己有骨質疏鬆症呢?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暨病房主任戴大為於《骨質疏鬆&肌少症照護全書》一書中,分享骨科保健知識,包括居家骨質疏鬆自我檢測法、常見的骨質疏鬆治療藥物。此書今年也獲得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的「戴東原教授科普獎」。以下為原書摘文:
89歲莊老太太身體很硬朗,有一天在家要彎腰去撿書本,突然聽到「啪」的一聲,原以為只是閃到腰,沒想到一動就劇痛,不僅在床上沒辦法自己翻身,連起身坐起來都痛不欲生。後續,經X光檢查發現第1節腰椎的椎體產生壓迫性骨折,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脊椎骨頭中有一個空洞,診斷為「骨質疏鬆性壓迫性骨折」。
65歲以上長者多半都有肌肉流失困擾,如何趁早預防肌少症及存骨本是關鍵!門諾醫院營養師指出,多數人的肌肉量從40歲後開始下降,隨著年齡增加,也會有骨質疏鬆的困擾。針對肌少症熟齡患者,建議從飲食營養補充做起,不僅要攝取足夠熱量及優質蛋白,還要兼顧骨本,平時多攝取含鈣食物,才能吃出骨骼、肌肉保護力。
骨質疏鬆症不只是老年骨折後失能的元兇,更是骨科醫師的夢靨!「臨床常遇到有些骨鬆性骨折的病患,手術後不願意繼續治療骨鬆,或自行中斷治療,一年後又送來急診,一檢查又再次發生骨鬆性骨折,得不償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任蔣毅弘提醒,骨鬆必須長期持續治療,千萬不能中斷。 脊椎灌滿骨水泥似石頭人,打噴嚏又再次垮了一節 蔣毅弘主任在平常看診時爾偶會遇到再次骨折的病患,且一年大概會有4至5例,比例並不低。曾收治一名病患因為腰痛而來求診,在拍攝X光片後發現一整排脊椎骨都被灌了骨水泥,他形容:「就像是石頭人一樣。」這次只是天冷打個噴嚏後,上面一節就又垮了而必須再灌,「一看就知道是在開完刀後,並沒有持續治療骨鬆。」 近幾年雖然在媒體宣導下,有愈來愈多人知道骨鬆可能導致失能的危險,但門診中主動詢問骨鬆檢測的比例仍不高,多數仍然要等到已經發生疼痛或有骨折發生時才來醫院尋求治療,「這時治療的效果會比預防差很多。」 以人工智慧判別X光片,可篩選骨鬆高危險族群 他提醒骨鬆高危險族群,如過度減重身材瘦弱的女性,以及有駝背的長輩、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生活型態差不愛運動或挑食者、以及有慢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異常等,都應該定期安排骨鬆篩檢。 目前臨床用以判斷骨鬆的檢測工具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以量測T-score及Z-score兩組數字,只要檢測結果超過一個標準差(-2.5),就表示骨質有問題。如今除了DXA之外,也有更新的方式,是運用人工智慧AI來判讀X光片,靈敏度很高,「目前陽大醫院已與宜蘭大學合作,將此評估技術寫成系統模組,能很快了解病患是否有骨鬆問題,相信會是未來檢測骨鬆的趨勢。」 蔣毅弘主任表示,國內外都有研究單位在致力透過以AI來判讀疾病,如今國內各大醫學中心也持續將骨鬆納入研究,期待未來能有更精準、簡單的判讀工具。 治療與預防要雙管齊下,才能遠離骨折風險 此外,若要防治骨鬆,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補充鈣片及維生素D等基本功課,以達到預防的效果;另一方面,若以DXA檢測評估為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可透過兩種藥物包括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進行治療。 好比如上述已經發生過骨折、又再次骨折的病患,就適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可以快速提升骨密度。他提醒,無論選擇哪一類型的骨鬆治療藥物,都必須長期持續的治療,才能有效降低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 (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任 蔣毅弘醫師)
一名居住南投70歲老奶奶,一次不小心在浴室摔倒,立即感覺髖部劇烈疼痛,家人趕快送醫求助,X光檢查發現髖部骨折,醫生馬上手術治療,術中鎖骨釘時察覺老奶奶骨質不佳,老奶奶出院後回診,醫生安排骨密度檢測,竟然T值僅-3.9,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病人,才立刻用藥治療降低未來再骨折危機。 骨鬆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 身高變矮或頭挺不直主動接受檢查 佑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何旭育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以及男性75歲以上,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另外體重太輕、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曾經骨折等,也都是骨鬆危險因子,單僅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遭到忽略,經常在病患跌倒引起骨折,到醫院治療後,才知道骨頭已經陷入高危險。 何旭育醫師提醒,當發現身高矮了3公分以上,背部貼牆後腦杓卻沒辦法靠牆,甚至經常下背部疼痛,最好馬上到醫院確認骨質狀態,藉由DXA骨密度檢測,能準確分析骨頭健康,當骨密度T值在-1.0至-2.5之間,骨質已經開始稀疏須注意小心,一旦T值在-2.5以下,就已罹患骨鬆應接受治療。 嚴重骨鬆先促進骨質快速生成 有助減少手術失敗與再骨折風險 何旭育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骨鬆有兩大類,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作用,能穩定住骨質,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則是加快成骨細胞活性,讓骨密度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按照健保給付規定,骨鬆治療第一線會先給付減少骨質流失藥物,當藥物效果有限再次發生骨折,才會給付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何旭育醫師說明,臨床上遇到骨鬆相當嚴重患者,如果經濟狀況許可,會建議先使用骨質生成藥物,讓骨質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回升,除了減少骨折風險外,如果未來需要手術,也能提高成功率與降低併發症危害,骨鬆程度相較和緩的病人,若經濟條件需要多考量,也可以跟著健保先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 骨鬆治療最怕擅自停藥 骨質缺乏藥物保護將再次快速流失 何旭育醫師提醒,治療骨鬆最怕病人擅自停藥,南投山區多,交通較不方便,年長者出門就醫不容易,增加持續用藥難度,部分年長者病患自覺沒有異狀就未回診,當再次骨折才重新就醫,其實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就有研究分析了美國近50萬名治療骨鬆病患,發現長期用藥才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何旭育醫師也說,醫學界目前對骨鬆觀念,就是當作慢性病看待,如同糖尿病與高血壓,一旦發現就要積極治療,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停藥雖然沒有立即性危險,但骨質缺乏保護馬上又快速流失,當再次發生骨折,復原期間帶來的生活不便,與誘發併發症的生命危害,總是讓停藥病人直說悔不當初。 維護健康不應受交通阻礙 醫院主動出擊照顧偏鄉年長者 何旭育醫師也說,南投山區許多年長病患,需要醫院主動前往關懷,佑民醫院推出骨鬆篩檢巴士,內部就有正式檢查儀器,希望骨鬆檢查能夠深入南投各個社區,也呼籲民眾多留意自身或身邊長輩有沒有骨鬆危險因子,並主動參與社區篩檢或前往醫院掛號,一起及早發現骨鬆預防骨折,守護骨骼健康。 (圖/佑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何旭育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