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日曬運動不可少 萬人齊步走防骨鬆

日曬運動不可少 萬人齊步走防骨鬆#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路跑正夯!但透過健走預防骨鬆就更棒!骨質疏鬆不再是停經婦女的專利,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因生活型態不良導致女性35歲以後骨量逐年減少,提早面臨骨鬆的威脅,為了引起廣大民眾對預防骨鬆的重視,除飲食上攝取足夠鈣質外,規律運動和適度日曬更是不可少的保骨方法,因此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知名廠商將於世界骨鬆日(10月20日)舉辦大型戶外健走活動,邀請全民一齊動一動,保護自身骨骼健康。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表示,根據最新國際骨鬆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台灣已成為亞洲骨折高危險區域之首,其中女性發生骨折人數更是男性的2倍,骨鬆是導致骨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提醒女性應及早開始注重骨骼健康,才能遠離骨鬆威脅。女性骨鬆是男性2倍 骨頭保健應從生活好習慣做起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醫師也表示,上班族女性平日工作繁忙、三餐外食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難以補充每日人體所需的鈣質,再加上少運動且過度防曬等行為,使得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大為提高,因此建議女性35歲後應注重骨骼的保健,平日應養成進行負重運動的習慣,訓練骨骼強度,多喝牛奶補充鈣質,每天日曬8%的身體總面積30分鐘,預防骨質疏鬆症,要從良好保骨生活習慣開始做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知名廠商自2007年開始,每年皆舉辦大型戶外健走活動,至今邁入第7年,參與人數逐年增加,顯示出骨質疏鬆已逐漸受到國人重視,因此今年擴大規模舉行,希望號召萬人一同參與健走活動,當天還會免費提供骨密度檢測,幫助民眾了解自身骨骼健康。

避免骨鬆飲食小秘訣 讓銀髮骨骼壯壯

避免骨鬆飲食小秘訣 讓銀髮骨骼壯壯#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時代的來臨,銀髮族的保健日益重要!台灣老年人口發生老化疾病的機會增加,連遭受骨質疏鬆威脅的機率也增高,因此營養師透露幾招飲食小撇步幫助銀髮族存下好骨本,避免骨鬆引起的種種併發症。根據衛生福利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國人每日鈣質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但統計資料卻發現,65歲以上老人鈣質攝取量平均每天約600毫克,只達建議量的6成,顯示銀髮族鈣質攝取普遍不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林姿吟營養師提供銀髮民眾存好骨本的小撇步,希望銀髮族能養成良好保健習慣,顧好骨本、健康無煩惱。飲食著手 存足骨本林姿吟營養師表示,除了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獲得均衡且適量的營養素外,還可增加鈣質攝取:如養成「攝取高鈣食物的習慣」,多吃芝麻、小魚、傳統豆腐、深綠色蔬菜、乳製品(牛奶、起司)等;「多攝取豆製品」,午或晚餐用一份豆製品取代肉類食用;「補充維生素C」,幫助鈣質吸收,可於飯後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或天然果汁。「大骨湯加醋」,熬煮大骨湯時,可加些許醋一起熬煮,幫助骨頭中的鈣質釋出;「減少會阻礙鈣質吸收的食物」,含咖啡因食物(如咖啡、茶)、避免攝取過多的豆魚肉蛋類、碳酸飲料、醃漬類等鹽分過高的食品,及減少使用醬料。保持適當活動與日曬 強化骨骼、幫助鈣質吸收多做運動可增加骨質鈣沉積、強化骨骼,如健走、慢跑,有助於鈣質吸收、骨骼強壯,並降低骨質疏鬆症及老年骨折風險;且每日適度日曬10-15分鐘(避開上午11點到下午3點),紫外線有助於維生素D的活化,也能幫助皮膚合成維生素D,讓骨骼更健康。

好重要!加入篩檢行列成為人生勝利組

好重要!加入篩檢行列成為人生勝利組#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台灣消化醫學會今日發布一項長達10年的監測研究結果,發現「癌症事前篩檢」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的風險,其中大腸直腸癌的死亡風險可以降低10%,且有做篩檢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大腸癌,可惜的是,目前的篩檢率僅33%,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有做真的有保佑」!學界跟政府共同呼籲50-74歲的民眾把握每2年1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免費篩檢服務。台灣消化醫學會副秘書長暨台大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邱瀚模醫師表示,癌症的死亡率可以經由一項方式(篩檢)顯著減少,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提高大腸直腸篩檢率需要更多人一同推廣;目前大腸直腸癌已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是死因第3位,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大腸直腸癌防治最重要的原則,且不同期別的存活率更是不一,越晚期發現,存活率越低,如0-1期大腸直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而第3期才發現者存活率僅56.9%。篩檢率、參與率高 死亡率就降低 邱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研究指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每多1%,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則降3%,因此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向,民眾的篩檢率、參與率越高,越能降低罹患風險。除此之外,篩檢的好處不僅有明顯較佳的存活率外,還能盡早發現大腸直腸癌前病變,如息肉、腺瘤需要5-10年的病程演變為大腸癌,所以提早發現切除息肉與治療,能減少發生不可逆的風險。採樣方便、採檢過程簡單、敏感度高 有效篩出高危險群目前「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對於大腸直腸癌的敏感度高達8成,但仍有些腺瘤(癌前病變)和早期癌可能因為只有輕微出血,未被糞便潛血檢查偵測到,因此唯有藉由2年1次的反覆篩檢才能避免重要的病灶被遺漏;可惜的是,約有3成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患者,因種種原因未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確診檢查,錯失治療契機。針對民眾調查沒有意願進一步做大腸鏡篩檢的原因,最主要是過於忙碌,且接受大腸鏡篩檢過程容易產生不適、疼痛,有時甚至需要麻醉,更是排斥的因素;而有些民眾是根本不知道篩檢的重要,因此更需要政府部門和消化醫學界通力合作,提倡篩檢的重要性,造福國人健康。

小心!歲月正悄悄偷走你的「骨」本

小心!歲月正悄悄偷走你的「骨」本#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到底什麼是骨質疏鬆症?它真的好發於老人身上嗎?一般來說,正常人到了30歲左右,骨質便會開始流失,過了40歲流失的速度會開始加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社區醫學科孫文榮說,這種病雖然是一種老化引起的現象,但不能因此輕忽。畢竟罹患骨質疏鬆症的老人家一旦跌倒就容易骨折,一旦骨折就容易影響行動能力進而擴及生活能力。既然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隨著年齡而發展的疾病,孫文榮建議民眾不妨定期自我檢查一下,看看你的身體有沒有發出以下的警訊:1. 向前彎腰的姿勢讓你痛苦不堪。2. 起床時腰、背感覺疼痛。3. 因為一點小動作就骨折。4. 睡覺時一翻身就痛。5. 身高變矮3公分以上。然而談到鈣質攝取,孫文榮說,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吞服鈣片就萬無一失了,還需要透過日曬活化維他命D3,才能幫助鈣質吸收。當然,日曬時間最好在早上七至九時或下午三時三十分之後,以免補鈣不足反而中暑。孫文榮也提醒,由於骨質疏鬆症是一種老人常見的疾病,病患不妨多利用各大醫院的老人整合門診,讓家醫科或老年醫學專科醫師為第一線的看診醫師,再視個別病患的需求,搭配其他科別的醫師共同看診。

太多糖飲小心骨鬆 喝ㄋㄟ養「骨」

太多糖飲小心骨鬆 喝ㄋㄟ養「骨」#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奶」茶不等於含有牛奶,若孩童和家長不清楚差異,容易使得乳品選擇錯誤;且兒童也不該喝下太多含糖飲品,飲料容易導致肥胖、鈣質攝取不足、長不高、造成蛀牙且增加骨折、骨質疏鬆的發生機率,董氏基金會建議每天應養成喝「兩份奶」的習慣,培養績優「骨」,避免骨鬆。董氏基金會於民國101-102年間調查全台50所小學共1萬2851位兒童乳品攝取情況,結果發現,近4成(38.2%)的學童每天至少會喝一次飲料,最常喝的糖飲為奶茶、含糖茶飲、運動飲料等;許多學童一天的開始,就是早餐配紅茶、奶茶或碳酸飲料,因而排擠掉鈣質豐富的鮮奶、保久乳等奶類的攝取。奶茶不等於牛奶 選擇錯誤恐攝入過多熱量 且排擠奶類攝取董氏基金會表示,孩童喝糖飲不喝牛奶,容易喝下過多的糖且富含高熱量,使得鈣質攝取不足,導致體位橫向發展卻長不高,更因此影響骨骼健康、生長發育和學習力,並因此增加蛀牙、骨折與骨質疏鬆的發生機率。飲料中過量的糖和油(奶精)更會妨礙兒童身體對鈣質的吸收,且導致鈣質流失,進而損害骨質密度,增加未來骨質疏鬆的機率;且碳酸飲料中富含的咖啡因和磷,也會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與利用,對發育期的兒童有負面的影響。調查也指出,學童普遍知道攝取乳品的好處,也知道「奶茶」和「鮮奶茶」的差異,但仍有12.7%的兒童以為奶茶中的「奶」指的是牛奶,就連家長也誤會,導致早餐會幫小孩買奶茶;奶茶中的「奶精」,屬於飽和度高的油脂類,不含奶類成分和營養,因此若是認知錯誤,恐攝入過多熱量。每天2份奶 滿足鈣質所需 培養好骨本免骨鬆奶類是豐富的鈣質來源,且人體吸收利用率佳,但30歲之後身體中鈣質流失速度大於累積速度,因此存足骨本需從小開始;一杯240CC的乳品約含有270毫克的鈣,家長可選擇鮮乳、保久乳或是用3湯匙低脂奶粉沖泡,讓小孩每天喝2-3杯,就能獲得一天的鈣質所需。董氏基金會提醒父母務必嚴格把關,提供孩童健康的飲食環境,不在家中存放含糖飲料,更別讓成長中的兒童「斷奶」,應協助他們從小養成每天「兩份奶」的攝取習慣,以滿足所需並避免骨鬆。

什麼!過量運動也會骨質疏鬆?

什麼!過量運動也會骨質疏鬆?#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骨質疏鬆可能因為飲食不均衡、缺少運動、咖啡因過量等因素造成,當中運動好處可說是不勝枚舉,除了能增強免疫力、加強心肺功能外,還能預防許多慢性疾病,但凡事過猶不及,專家指出運動過量恐引起骨質疏鬆症,應適當行之。過猶不及 運動適當就好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表示,運動可降低體脂和平衡下肢肌力,但運動過量反會造成骨質疏鬆;有計畫的重量訓練,可以減少骨質流失並強化骨骼肌強度,減輕骨骼承受重量、避免骨鬆引起的骨折,但切勿過量。骨質疏鬆的成因,有遺傳、內分泌、營養和環境等因素,其中骨鬆高危險群為常是抽菸、酗酒、咖啡因過量者、或是缺少運動、維生素D攝取不足,喜好低鈣、高鹽飲食或蛋白質攝取不足或過量的人。飲食注意 避免骨質流失因此,陳治療師建議,除了運動勿過量外,飲食也要均衡,每天可補充1200mg的鈣以及適量維他命D,且盡量不食用含磷、咖啡因過量的食物來預防骨質流失。

天啊!欠K也是骨鬆的成因

天啊!欠K也是骨鬆的成因#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想要預防骨質疏鬆要多補充鈣質、維生素D,這些衛健小常識經過多年教育推廣,民眾大多有基本認識,但想要有好骨骼,還差一把關鍵的鑰匙就是補充「維生素K」,根據調查台灣30-50歲的女性,接近9成不知道維生素K是維持健康骨骼的必需營養素,8成不清楚維生素K該從何處攝取。「維生素K」成骨作用的鑰匙 鈣質、維生素D、K缺一不可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協會楊榮森理事長表示,鈣質一旦進入人體,還需要其他營養素才能轉換成骨質,而讓鈣質轉換成骨質的重點營養素有二,維生素D和維生素K;維生素D是幫助小腸壁吸收鈣質進入血液內,而血液內的鈣質要成為骨質,就需要為生素K的協助。楊醫師說明,維生素K在成骨作用中擔任那把關鍵的鑰匙(KEY),讓鈣質成為骨鈣蛋白、進而形成骨質;成骨作用就好比建造大樓,鈣質是原料、維生素D是搬運原料的「搬運工」,而維生素K就是讓鈣質成為堅實骨骼的「水泥工」,維生素K是成骨作用的最後一哩,因此缺一不可;維生素D可透過日曬或飲食取得,而維生素K的攝取可補充深綠色蔬菜來獲取,累積好「骨氣」。維生素K可由飲食中獲得 外食族青菜明顯不足 容易欠K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蔡玲貞營養師也表示,「均衡飲食」如同骨質的營造廠,可從中得到鈣質、維生素D、K,其中維生素K較少人知道如何攝取,飲食中的深綠色蔬菜、高麗菜、蘆筍、大豆油等均能獲得;維生素K為脂溶性維生素,所以維生素K要發揮良好作用,需要有油脂的輔助,其半生期短(僅17小時)、代謝速度快,建議每日都應補充維生素K,以達人體所需。調查顯示,外食族常無法均衡飲食,容易使得維生素攝取不足,此時可利用營養補充品來補足,讓女性們不再「欠K」、擁有好骨質,向骨鬆說掰掰。

骨鬆性骨折 老年人常見

骨鬆性骨折 老年人常見#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調查指出50歲以上骨質疏鬆患者男性占23.9%、女性達38.3%,且台灣有五分之一的男性和三分之一的女性一生至少發生一次骨鬆性骨折,骨質疏鬆看似不痛不癢、卻是不能忽視的隱形殺手。骨鬆性造成的骨折 後遺症多振興醫院復健科醫師李林鍵表示,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二常見的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且骨鬆患者常因低衝擊、或小撞擊而引起骨折,如走路跌倒、用手支撐造成手腕骨折、或滑倒腰臀著地、造成脊椎骨折等,骨鬆症所引起的後遺症不勝枚舉,所以民眾應在骨質流失前就該多注意保健。臨床上,一名80歲周姓婦人平時身體硬朗、無任何慢性疾病,卻因半夜上廁所時滑倒造成髖關節骨折,開刀後因長時間臥床而出現肺部感染和靜脈栓塞,骨鬆症引起後患無窮,威脅性不容小覷;因此李林鍵醫師建議,平時應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3、儲存骨本,但每日鈣質補充量也要適當,不宜超過1500毫克,以免增加腎結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骨鬆性骨折 女性多於男性 且併發年齡早骨質疏鬆症常見於停經後的女性或年老的男性,女性發生骨鬆性骨折的平均年齡比男性早5-10年,患者常因為小外力、小碰撞而輕易骨折,常發生骨折的部位為脊椎、髖關節和腕關節等,其中以髖關節骨折死亡率最高,一年內致死率男性達22%、女性則為1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