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醫訊/保「密」防「跌」~遠離骨質疏鬆

醫訊/保「密」防「跌」~遠離骨質疏鬆#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進入中年時期後,隨著年紀增長,就越有可能受到骨質疏鬆症的威脅,很多人以為這是老人病之一,但其實該疾已經慢慢年輕化,目前有效的檢測方法有骨質密度測定法等,其可以在骨折尚未發生之前便已經檢測出來有無罹患該症。為此,台大醫院總院健康教育中心特規劃「保密防跌~遠離骨質疏鬆症」講座,由韓德生醫師主講。講座不需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保「密」防「跌」~遠離骨質疏鬆症時間:101年12月14日(五)下午14:00~15:15地點:台大醫院總院一東第七講堂(台北捷運台大醫院捷運站)洽詢:02- 2312 3456轉62114

骨質疏鬆椎骨塌陷 勿仰賴微創手術

骨質疏鬆椎骨塌陷 勿仰賴微創手術#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脊椎壓迫性骨折,多半發生於中老年病患,多是因為外傷跌坐或者不堪搬重物而造成。因為常常會造成胸椎、腰椎節段的椎體崩坍,而導致脊柱構造不穩定,無法承受體重的結果導致背部極度痠痛。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謝榮豪若是脊椎骨遭侵蝕,造成發炎等不適,將需要藉由骨水泥成型手術治療,雖手術傷口小、復原快、疼痛可立即緩解,但是卻無法解決根本骨質疏鬆的問題。脊椎是身體胸腰椎段最主要的骨頭支柱,一旦有部分崩坍掏空,鄰近的其他軟組織的負擔便急遽加重,無力和急慢性發炎疼痛的不適感,往往讓一個平日活動自如的人臥床難起。傳統的治療方法,是臥床休息以及消炎止痛藥物。而骨水泥成型手術(即一般所謂注骨漿),手術後亦可不需住院的微創手術。有效安全的手術,約有80%的病人不再疼痛。也可減少年老病患長期臥床所帶來的各項併發症(例如褥瘡、感染與肌肉萎縮等)。  但手術本身的風險最主要包括骨水泥外漏,而造成的脊髓神經壓迫與肺部栓塞,這兩者都有可能導致嚴重癱瘓與呼吸衰竭的風險。而以類似心導管氣球輔助的「球囊擴張椎體成型術」,在實際手術時可以較準確把骨水泥傳送到想要的位置和預估所需的量,或可減少一些風險。而如果病患合併有背痛之外的下肢痠痛麻無力,便要警覺有神經壓迫的病症,此時便不能單獨只以椎體成型術來解決病患的問題。如果一味地「灌骨漿」,反而容易導致鄰近節段的椎體受力更加吃重,而產生常見的「骨牌推倒效應」,有些人身上洋洋灑灑地被灌了多節的骨水泥椎體成型術發展已經有二十餘年,雖然有效方便地幫助了許多病患,但是絕對不是萬靈丹。須謹慎地使用,才能真正對病患有益。患者應更注意骨質疏鬆的治療。除了適度的運動和日光的曝曬、鈣質與維生素D3的適量攝取,更需定期做骨質密度檢查,防止病情惡化。

骨鬆骨折恐失能 「骨本」從年輕開始存

骨鬆骨折恐失能 「骨本」從年輕開始存#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的報告顯示,50歲以上每2位女性就有1位有骨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s),每5位男性也有1位。對於年長者而言,由於骨鬆性骨折所造成的髖骨骨折相較於其他部位骨折來的高,且導致的失能及死亡所造成之經濟負荷也相對較高,大約有20至24%的民眾,在發生髖骨骨折的第1年即死亡,且髖骨骨折經常造成失能狀態,1年內大約有40%無法自行走路、60%患者需要協助,除影響患者及照顧者之生活品質及經濟負荷,也增加醫療支出。國健局表示,IOF訂定2012年世界骨鬆日主題為「stop at one」,指出發生第1次骨鬆性骨折後,將近一半的人會再發生第2次,如果第1次骨折發生後,能夠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骨質疏鬆,可以有效降低骨折再發率及節省醫療支出。因此,國健局除了呼籲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患者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外,仍需透過飲食及運動來維持骨質及預防跌倒,避免再度發生骨折。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自述且經醫師診斷有骨質疏鬆的比例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婦女停經後更明顯增加,其比例在50歲以上男性為10.2%、女性為25.2%正遭受骨質疏鬆威脅,而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因此,隨著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對國人的威脅會更加劇,相關防治作為更顯重要。國健局解釋,人體骨骼的骨質大約在20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而骨質疏鬆症是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這些患者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大多不以為意,但是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有可能造成骨折。同時,上述調查結果發現,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患者過去1年跌倒次數平均都在2次以上,比沒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跌倒次數來得多。在骨鬆和跌倒的加成效應下,容易發生跌倒、骨折、住院、失能等不良預後,不僅增加整體醫療耗費與社會公共健康照護體系之負擔,且老人骨折後長期臥床的結果,經常併發感染而造成死亡。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過輕、過重及肥胖者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體重過重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因此國民健康局呼籲國人可透過身體質量指數(BMI)來瞭解及監測自己的體位狀況,當BMI小於18.5或是大於等於24,就要注意維持及控制自己的體重了。國健局提醒民眾,從年輕就要儲存「骨本」。存骨本三大要訣是:高鈣、頂天(日曬)、立地(負重運動)。國健局表示,從小要養成高鈣飲食習慣,包括:喝牛奶、吃起司、黑芝麻、小魚、傳統豆腐、深綠色蔬菜等;要適度曬太陽,讓身體增加維他命D的製造;並多多從事負重運動,強化骨骼,例如:健走、慢跑、跳繩、伏地挺身、舉啞鈴等。又依據IOF建議,每週3天,每天做45到60分鐘的負重有氧運動可以有效增加骨密度。至於已罹患骨質疏鬆的民眾,仍需養成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但運動計畫及強度應與衛生保健專業人員討論,不宜勉強進行,以免發生骨折。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應提高警覺,慎防跌倒,以降低骨折發生的機會。

骨質疏鬆造成駝背!存骨本防體態走樣

骨質疏鬆造成駝背!存骨本防體態走樣#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別以為女性只有更年期才會流失骨質,其實只要年齡增長,骨質也跟著流失,加上一般人若無適當補充鈣質、少運動、少日曬,久了容易傷害骨本,骨質流失出現警訊會造成體態走樣。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壓迫性骨折會造成脊椎變形、導致駝背,讓體態出現『胸線走山』、『美背不見』、『美腿不再』、『小腹凸出』等老態!輕熟女們愛美,建議力行美女三態:『沉肩、夾臂與縮臀』。這些運動不但讓自己保持健美挺拔的體態,又可以鍛鍊背肌力。除了多喝牛奶補充鈣質外,運動也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重要一環,建議輕熟女們可從事健走運動,就可輕鬆、簡單達到維護骨骼健康的目的;平常也應維持規律運動習慣,每周至少運動三至五天、每天三十分鐘,保骨又可維持好體態。」已經54歲的顧小姐,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自己的體態,看起來依然是風韻猶存,充滿年輕的活力,與女兒一同逛街還常被誤認為姐妹。人稱美魔女的顧小姐表示:「之前去醫院做骨密度檢測時,骨量值結果是正常的,連醫師都稱讚我的骨頭還很健康,沒想到我的骨值並沒有隨著年齡而減少,反而還算保持良好。由於顧小姐身高較高,容易因為駝背讓自己看起來沒有精神,因此她從年輕時就特別重視運動以及鈣質攝取來維持體態、遠離骨質疏鬆的威脅;顧小姐表示:「即使到了現在我還是每天至少一杯牛奶、每週保持運動習慣,骨頭健康人看起來體態優美,自然就很漂亮!」

醫訊/認識骨質疏鬆症

醫訊/認識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進入中年時期後,隨著年紀增長,就越有可能受到骨質疏鬆症的威脅,很多人以為這是老人病之一,但其實已經慢慢年輕化,目前有效的檢測方法有骨質密度測定法等,其可以在骨折尚未發生之前便已經檢測出來有無罹患該症。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為了要防治骨質疏鬆症,將邀請骨科主任黃盟仁醫師,主講「無聲無息的殺手-骨質疏鬆症」,教導民眾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歡迎當地社區與有興趣的民眾共襄盛舉。名稱:無聲無息的殺手-骨質疏鬆症時間:2012年10月18日(四)上午9:00~10:00地點:大鵬華城里民活動中心(新店區中正路700巷26號)4F洽詢:02-66289779

銀髮族殺手 骨折致死率逐年攀升

銀髮族殺手 骨折致死率逐年攀升#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知道骨折後如果沒有好好保養,可能造成死亡嗎?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研究顯示,骨鬆併發症中最嚴重的是髖部骨折,而65歲以上的男性在骨折發生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2%,是女性的二倍。台安醫院骨科醫師劉文俊表示,骨折後容易使病人的活動力下降,容易引發各種不同的併發症,甚至造成死亡。呼籲民眾萬一發生骨折,必須立即接受治療,降低因骨折導致的生命危機。常見骨折發生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還是因為骨質疏鬆問題導致。劉文俊解釋,骨質疏鬆的情況一般常見於60歲以上的銀髮族人口,隨著年齡越大,骨質密度越低,發生骨折的機率就越高其中又以肩關節、手腕關節、髖關節、脊椎最容易發生骨折。然而,骨折後如果沒有完整治療引發併發症,第一個月的死亡率高達12%,第一年死亡率甚至可到25~35%,比例之高令人擔憂。臨床上曾碰過一名50歲婦女,因脊椎嚴重骨鬆導致胸腰椎體骨折塌陷,疼痛難忍因而引發厭食症,加上長期服用止痛劑,終致尿毒症,於52歲時死亡。劉文俊表示,骨折後容易使病人的活動力下降,加上長時間臥病在床,間接造成身體的機能及免疫力降低,引發各種不同的併發症。常見的肺部感染僅是其中的一種,其他還有心血管疾病、腎臟或膀胱感染、褥瘡、血栓、腦中風等疾病。雖骨折與死亡並無直接關係,但骨折後注意保養則可有效避免骨折引起的併發症甚至是對生命的威脅。劉文俊也建議,保健骨頭除了每天規律的運動外,最重要的是注意飲食的調養,多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如鈣片、牛奶、蔬果、豆類、蛋類等食物,透過飲食、運動雙管齊下,才能達到「顧骨」效果。另外,一般民眾認為,骨折後補充肉骨頭可以使骨頭癒合,針對此點,網路上對於健康議題討論卓著的「厝邊藥師 阿源爸」表示,肉骨頭的成分主要是鈣和磷,骨折後如果攝入大量的鈣和磷,容易導致骨質內有機質與無機質比例失調,阻礙斷骨癒合;而骨折後的骨頭再生,主要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又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因此,要達到骨頭癒合,建議多補充骨膠原可幫助骨頭再生。

研究:每天一杯紅酒可防止骨質流失

研究:每天一杯紅酒可防止骨質流失#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 大家都知道適度的飲用紅酒,對心血管及身體都有不錯的幫助,現在紅酒的好處又多了一項,根據刊登於《更年期雜誌 Menopause journal》當中的研究顯示,每天一小杯至兩杯葡萄酒,對於骨骼强度的維護和防止中老年婦女患骨質疏鬆症以及骨質流失狀況明顯降低,與服用骨質疏鬆藥物(雙磷酸鹽)的療效相當。(圖片/翻攝自Medical Daily)專家們分析了俄勒岡大学的研究结果顯示:戒酒反而會導致患骨質疏鬆症風險增加,適度的飲用紅酒和雙磷酸鹽的作用一样,雙磷酸鹽是為了防止骨質流失的一種藥物。研究以40名健康的停經婦女,他們的平均年齡為56歲。结果發現,婦女每天飲用大约一到兩小杯的葡萄酒,可以防止骨質流失,改善骨骼之間的平衡,保持骨骼强度。研究人员表示,當參與的婦女被要求停止飲酒時,他們骨轉換增高。專家說,骨轉換為高轉換型會導致骨骼變薄變弱,容易導致骨折。但當又再度開始適度飲用葡萄酒時,他們的骨轉換又因此降低了。但研究人員也警告:想透過飲酒來防止骨質疏鬆症的停經婦女,必須要注意適量就好,不然過量飲酒也會增加因為跌倒而骨折的風險。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也說,葡萄酒對身體的好處很多,因為當中所含的物質(白藜蘆醇),不僅能防範心血管疾病、對抗氧化、發炎、抗老,還有減少心肌梗塞及抑制癌細胞的效果。    

保有好骨力 存骨本應從小做起

保有好骨力 存骨本應從小做起#骨質疏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其實骨質疏鬆不只是年紀較大的人需要注意,由於骨質疏鬆會增加骨折的風險,為了避免骨鬆性骨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青少年時期建立強壯的骨本。一般來說青少年是骨骼大小與密度不斷增長的關鍵時期,在此時期,男生13至17歲,女生11至14歲;多運動並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在青春期結束前儘量增加骨骼的密度與質量,是避免中老年時期發生骨鬆性骨折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後,骨質的流失速度加快,儲存「骨」本更應從小做起。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的報告指出:若能增加一成的骨骼最大量,可以降低五成在成人時期發生骨鬆性骨折的風險。根據國民健康局在95年針對4千多位國中學生所進行的「健康行為調查」結果顯示,約有四成的國中生每週運動天數少於2天,其中又以青少女的情形更為嚴重,約有半數的青少女每週運動天數少於2天。約有三成的國中生每週攝取牛奶或奶類製品不超過一次,可能是怕由乳製品吃到較多的脂肪,因此減少攝取乳製品以避免肥胖。卻忽略了奶類是攝取鈣質的重要來源之一。在時代審美觀影響下,青少年從小就會開始重視體態與外表,有些女性的身體質量指數雖已顯示為過輕,還是認為自己的體重稍重或過重。其實體重過輕再加上低活動量及鈣質攝取狀況不足,都是日後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行政院衛生署呼籲家長在注意自身的骨質密度情形時,更應關心家中青少年階段孩子的生活與飲食狀況,維持良好的骨質健康狀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