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

胸悶、無法躺平睡 竟是頸椎間盤破裂

胸悶、無法躺平睡 竟是頸椎間盤破裂#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39歲楊小姐,長期感到胸痛、胸悶、手麻,甚至無法躺平入睡的症狀持續一年多,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因為舊傷引起的「頸椎間盤軟骨破裂」,導致壓迫到脊椎神經。手術後恢復良好,且終於可躺平入睡。楊小姐在兩年前一場車禍導致腳部韌帶斷裂,當時以為只有腳傷,不以為意。沒想到當時的受傷,已經讓頸椎第三節到第五節間的椎間盤軟骨破裂,壓迫到脊椎神經,花蓮慈濟醫學中心脊椎微創外科主任洪祥益表示,因為椎間盤壓迫到神經,引起交感神經症狀,包含胸悶、胸痛,且楊小姐一躺平壓迫更嚴重,洪祥益主任使用「頸椎間盤切除及融合手術」移除破裂的椎間盤,再使用融合器,穩定頸椎讓骨頭得以生長,楊小姐也終於能好好躺平睡覺。頸椎是由七節頸脊骨連接而成,向上與顱骨、向下與胸椎相連。椎間盤病變目前屬不可逆的,尤其當外圍的環狀纖維退化、髓核破出時,會造成很強的發炎反應,使患者非常疼痛。初期可以考慮採復健(如做頸椎牽引)、姿勢調整(如配戴頸圈)等方式,藉以減輕軟骨壓力,讓肌肉休息,同時搭配藥物(如消炎藥)來舒緩。但若症狀嚴重,就必須考慮開刀治療。若看過各科找不到病因 可考慮至神經內外科就診洪祥益主任說,「頸椎間盤切除及融合手術」傷口小、出血少、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短,病人在手術結束當日,就可以戴著頸圈行動自如。雖然頸椎骨刺大多以肩頸痠痛、肩胛骨痠痛和手麻表現,但若長期胸悶、胸痛、胃食道逆流或是晚上睡不好,看了相關的心臟科、腸胃科、胸腔科等檢查結果皆顯示正常的話,可以到神經內外科就診,檢查是否為神經相關問題。

妙齡女常胸悶 心室破洞不補恐衰竭

妙齡女常胸悶 心室破洞不補恐衰竭#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30歲的李小姐從小就知道自己的心臟破了一個小洞,家屬誤以為長大後小洞就會不見,直到今年4月胸悶、呼吸困難情形更加明顯,診所醫師在聽診時也清楚聽見心雜音,因此到醫院心臟內科求診,醫師經超音波檢查確診是「心室中膈缺損」造成,並轉介兒童心臟科醫師進行心導管手術,免於患者開心風險。心室中膈缺損部分越大 恐引起心衰竭心室中隔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簡稱VSD) 就是在左右心室的中膈上有一缺口,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VSD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25%,而且在新生兒的比例中,每一千名活產兒中就有一個嬰兒有VSD的情形。小的缺損可能終其一生不會有症狀,只有在聽診時可能會被聽到心雜音;較大的缺損可能在嬰兒時期造成餵食困難、呼吸喘、盜汗、體重成長過慢、容易疲勞,嚴重時則會因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而有發紺、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心導管手術時間短 且可降低手術風險「心室中膈缺損」的傳統手術多以開胸手術為主,但對於年輕女性來說其實是很大的傷害,復原期相較會拉長、術後風險也相對提升,採用「心導管」方式修補,不僅降低術中風險,手術時間也僅需一個小時就能完成。豐原醫院兒童心臟醫師林聖哲表示:以這位女子來說,她是心室中隔破損,造成左心室血流流到右心室,心導管修補心室中隔缺損是透過照影,找到心臟破損的位置、及破損洞口大小,再找適合的關閉器,將缺損關閉,阻擋不正常的血流。接受心導管手術後一個月內,注意不要劇烈運動、跳躍,注意牙齒保健,避免「心內膜炎」產生,因關閉器畢竟是一個異物,在它被組織包覆期間,最怕的就是心內膜炎感染風險,接下來定期追蹤心臟情形,就不用再受心臟破洞之擾。若有有出血情形(如:血便、牙齦出血、皮膚碰撞易瘀血,血尿等)、胸痛且有含服救心藥(NTG)無效時以及傷口有紅、腫、熱、痛或血腫情形出現,應立即返院就診。 

長期身體不適?恐為壓力過大警訊

長期身體不適?恐為壓力過大警訊#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自律神經負責調節人體裡的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是維持生命與體內平衡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身心失調障礙的統稱。症狀很多元,但看了各科醫師都未獲得緩解,表示自律神經正在抗議中。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例如:倦怠、口乾、心悸、頭暈頭痛、焦慮、恐慌、心律不整、胸悶、偏頭痛、失眠等、姿態性低血壓、呼吸急促、胃痛等。自律神經的功能若受損,身體的調節功能下降,就容易對大腦與身體的運作造成不良的影響,若忽視這樣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疾病。改變生活方式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遇大考的學生,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特別是對於自己要求過於完美的人,容易因長期累積壓力而使身心狀態失衡。平時多加練習抒發自己情緒的方式,擺脫自律神經失調。1.)規律運動養成:慢跑、健走、騎腳踏車、游泳、瑜伽、冥想、氣功、打太極,如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的運動333。2.)補充適量營養素:維他命B群、鋅離子和鎂離子。3.)培養興趣及紓壓管道:看電影、登山、打電動、唱歌跳舞、郊外旅遊、找親友吐苦水、賞花賞畫、閱讀書寫等,任何在法律規範下,做可以讓自己開心的事。4.)保持正常作息:維持睡眠品質、規律的生活作息。5.)妥善安排時間管理:時間運用不當,易導致挫折、緊張與壓力。6.)學習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冥想、瑜珈裡的大休息、肌肉放鬆法。

脊椎側彎壓迫胸悶 2招伸展防惡化

脊椎側彎壓迫胸悶 2招伸展防惡化#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歲的林小姐近來工作量多、壓力較大,且出現背痛、胸悶症狀而就醫。雖然她在青少年時期就檢查出脊椎側彎,但因疼痛程度不到難忍,所以未就醫。經過X光檢查及醫師診斷,脊椎向右側彎竟已達20度。經過2個多月的物理治療,根據脊椎彎曲的角度訂定個人治療計劃,包括,熱敷、電療及腰椎牽引等,病況逐漸好轉。脊椎側彎若壓迫影響呼吸 需就醫接受治療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治療師陳美君提醒即指出,輕、中度的側彎雖然不一定需要開刀矯正,但若已出現影響呼吸時,表示壓迫到心臟與肺臟。務必就醫並接受物理治療。上述病例側彎角度為20度,尚屬輕度,卻已出現背痛、胸悶,側彎造成肩頸肌肉緊繃、沒有彈性,極需要接受治療。居家2招伸展 防止脊椎側彎惡化至於究竟脊椎側彎是否需要開刀?陳美君治療師表示,輕度(10-25度)者,採取運動、物理復健治療即可;中度(25-40度)者,須搭配背架矯正,且須把握20歲骨骼定型前的矯正期;重度(超過40度)者,恐會壓迫心肺腸胃等內部器官,須手術矯正。為防止側彎惡化,陳美君治療師示範2招在家做的伸展運動:1) 嬰兒式/有些微拉扯感即可,不須伸展至疼痛,每次維持15-30秒,每日做2-3組,可放鬆腰部及脊椎。2) 貓式/跪姿,手掌平貼地面,四肢與地板垂直,軀幹與地板平行,整個人呈ㄇ字型。每次維持15至20秒,每日2至3組。A)吸氣時,頭部、下巴與胸口往上抬,肩膀打開,眼睛看著天花板,提臀讓尾椎骨朝天花板,大腿內側肌肉稍微往外旋轉,呈現凹背的姿勢。B)吐氣時,頭往下,下巴往胸口內收,尾椎骨也往下內收,呈現拱背姿勢,想像肚臍朝脊椎靠近。重複進行10次,配合吸吐。

長期胸悶、頭痛 竟是脊椎側彎導致

長期胸悶、頭痛 竟是脊椎側彎導致#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莊小姐平時幫媽媽賣中式早餐,揉麵或烤燒餅時胸悶、背痛,還常頭痛,原本以為是工作過勞、壓力大,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脊椎側彎,脊椎扭曲似飛龍。莊小姐若開刀矯正,影響頸椎、胸椎的節數超過十節,有一定風險,因此醫師建議先接受聲波動力平衡系統治療,溫和將脊椎矯正7度,不明胸悶、頭痛總算好了。脊椎側彎扭轉 肌肉痠痛伴隨胸悶、頭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許芳毓表示,患者高中起背部就凸起一塊、背痛,都以為是肌肉痠痛或太累,常找推拿、做SPA或復健,但效果有限。開始工作後症狀更嚴重,包括美髮業或現在的早餐業,一工作就背痛,還伴隨有胸悶及頭痛。莊小姐的胸椎第2至第7節(T2-7)向左側彎30度、還向左旋轉外,頸椎第2至第7節(C2-7)也出現向右側彎。在影像學檢查中,頸椎、脊椎扭曲似條向上飛的飛龍。若以手術矯正,勢必影響頸椎、胸椎的節數超過十節,有一定風險。且病患年紀尚輕,因此建議先接受KKT(Khan Kinetic Treatment)聲波動力平衡系統治療。聲波共振治療 免動刀緩和矯正許芳毓物理治療師說明,KKT聲波動力平衡系統是以聲波產生共振,在治療前會先以X光影像做出治療參數,再利用大數據分析聲波輸入的頻率及角度,溫柔調整脊椎的至正常位置及角度。以上述病例而言,當脊椎逐漸恢復正常位置及角度時,不僅外觀改變,脊椎兩側肌肉也恢復平衡,改善肌肉痠痛、背痛。同時肋骨也旋轉至正常,兩側胸腔空間恢復正常,改善不明胸悶,還增加血液循環改善頭痛。患者治療1個半月後,外觀、背痛、胸悶及頭痛已有明顯改善。當初這位患者脊椎側彎角度達到向左30度,為期5個月期間接受3個療程後,不用開大刀的情況下,脊椎側彎恢復至23度,矯正角度總計達到7度。現在幫忙揉麵團、烤燒餅,總算輕鬆多了。

胸悶找不出原因 恐是低頭太久惹禍!

胸悶找不出原因 恐是低頭太久惹禍!#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當胸腔部位出現疼痛或不適感,絕大數人頓時會恐慌,是心臟出問題嗎?呼吸出狀況嗎?腫瘤嗎?氣胸嗎?所有嚴重情節彷彿恐怖片般,瞬間在腦中上演。許多人更擔心的是檢查不出原因,因為如果身體真的有狀況,可以趕緊對症治療;但各種檢查都做了,看不出什麼毛病,卻還是不舒服?緊張、壓力、久坐  造成胸椎功能障礙低頭滑手機,不自覺伸長脖子緊盯著電腦螢幕,再來個懶懶的駝背。這簡直就像是點了個「胸椎問題吃到飽全餐」!這樣的姿勢容易使胸椎彎曲度增加,相連的肌肉短縮、或被過度拉長,會因此而變得薄弱,長期持續的緊張甚至會造成肌肉纖維化,於是慢性疼痛認定你是它一生的最愛!在了解原因之後,我們就不難找到解決之道了。胸椎區域,最常出現問題的原因,來自於久坐與不當的姿勢!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交接處、第十二胸椎與第一腰椎連結處,這兩個部位是胸椎最容易出現功能障礙的區域!頭部過度前傾,會讓頸彎、胸彎增加,影響關節正常運動,為了保持平衡,胸椎的肌肉張力被迫增加,不僅讓人疲勞,還可能壓迫到神經與上肢的血液供給,而且垂頭彎腰的姿勢,也會使肺活量降低。透過肋骨運動 胸椎角度自然就能回正胸椎如此重要,但是做胸椎的矯正很難,因為胸椎與肋骨相連,不像頸椎和腰椎可以轉動的角度大,雖然本身穩固,但也因此受限。完整的胸椎包含肋骨與胸骨,我們可以透過體操的方式自己來調整,一節一節運動到,不但能夠保養內臟、提升自律神經的協調,還可以讓胸椎的角度回正,快速地緩解肩背的疼痛,特別是肩胛骨附近的不適。胸椎自癒體操是結構方面的調整,可以透過肋骨的運動,調整胸椎的角度,也能鬆開肩胛骨,讓呼吸順暢、血液中的含氧量提升;這對因胸椎區域結構性問題而造成的肩背酸痛、胸悶等情況改善,有直接的效益。(本文摘自/神奇的肋骨運動救胸椎/風和文創)

危險!老菸槍運將 開車突心肌梗塞

危險!老菸槍運將 開車突心肌梗塞#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位39歲計程車司機,深夜載客途中突然胸悶、冒冷汗,乘客機警提醒可能是心肌梗塞,建議儘速就醫。運將聽聞後不放心,載客後立刻驅車轉往急診就醫,確診為心肌梗塞,隨即進行緊急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目前已康復出院。抽菸20年、作息顛倒 心肌梗塞找上門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韋成表示,患者無三高疾病,看似非心肌梗塞高風險群。問診才發現運將是老煙槍,每天會抽2至3包香菸,持續20年。加上為了增加收入長期開夜車,導致生活作息日夜顛倒,促使心肌梗塞發生。抽菸會加速冠狀動脈硬化,是惡化心血管疾病的潛在因素。近年心肌梗塞患者40歲以下的中壯年比例增加,多有吸菸、生活作息不正常等不良習慣,提高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若患有三高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更要特別小心。男性超過45歲、女性超過55歲,隨著年紀增長,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逐年增加。起床注意保暖 避免過油飲食常發生心肌梗塞的時間為清晨起床後2小時內,起床時應注意保暖,避免溫差太大環境。若有三高家族病史,多加注意潛在風險,提早預防。飲食避免吃太鹹、攝取太多動物性脂肪,若有冬天進補習慣,挑選低油脂、高纖維食材。運動頻率建議每週3至4次,每次持續30分鐘,有益血壓及調整身體狀況。陳韋成醫師表示,冬天發生心肌梗塞的比例稍高,近日天氣忽冷忽熱變化大,心血管疾病病人要格外注意。若覺得持續胸悶、胸痛,並伴隨著冒冷汗、左上臂疼痛,或是脖子、下巴、牙齒有酸麻的感覺,可能是心臟缺氧,必要時提早到心臟科就診,藉由心電圖、抽血判斷是否潛在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前預防與治療。

心臟停擺2小時 空勤英雄奇蹟救回

心臟停擺2小時 空勤英雄奇蹟救回#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救人無數的 52歲的空勤總隊吳教官,以往並沒有三高或其他慢性疾病,某日待命時卻突然嘔吐、伴隨左胸劇烈疼痛送醫急救,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經急救他的心臟仍停擺將近2個小時,經葉克膜治療、裝設心臟支架後才順利脫離危機。心跳2小時失去功能 只能靠CPR、葉克膜、心導管保命吳教官約上午08:30被送到童綜合醫院的急診室,不但陷入昏迷、也沒了呼吸和脈搏。急診室團隊立即給予電擊去顫、CPR、插管,無奈此時吳教官的心臟此時已陷入持續性的心室纖維顫動,毫無任何收縮功能。經急救團隊的努力搶救後,終於在上午約10:30,讓吳教官心臟恢復跳動。總計約有2小時的時間,吳教官的心臟亳無功能,只能靠CPR、葉克膜、心導管打通冠狀動脈保住性命。如今吳教官病情已經穩定,也即將出院。不論年齡、性別 隨時都可能發生心肌梗塞急診部主任吳肇鑫醫師表示,若民眾出現突發性胸痛,有幾個非常關鍵救命因素一定要知道。突發性胸痛隨時有可能併發致命心律不整致死,因此患者突發胸痛時,身旁親友一定要當機立斷馬上送醫。急性心肌梗塞時,若冠狀動脈有嚴重的阻塞,心臟可能因為陷入缺血和心律不整而無法正常運作,如果「CPR+電擊」也沒有奏效,但此時腦部並無缺氧現象,葉克膜的裝置就是唯一的活命契機。吳肇鑫醫師提醒,急性心肌梗塞不論年齡、性別或有無慢性病,隨時都可能發生,民眾一定要了解附近的醫院有沒有24小時都可以運作的葉克膜團隊和心導管室,必要時才能搶救性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