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

接種後胸悶、心悸久未好轉?醫教3招解「疫苗焦慮症」

接種後胸悶、心悸久未好轉?醫教3招解「疫苗焦慮症」#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遇壓力事件若過度擔心焦慮,可能讓心理健康出狀況!35歲葉小姐在日前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感到胸悶、心悸等不適反應,逾兩周未緩解,原以為是疫苗副作用就醫,但接受一系列的心臟與胸腔檢查後都判定沒有明顯問題,葉小姐仍覺得是因為疫苗導致自己不舒服,過度擔心甚至造成她日常生活壓力,吃不下、睡不著,最後被轉介至身心科診療。 易焦慮體質可能對疫後接種過度敏感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說明,由於葉小姐對疫苗副作用過度擔心,而引起壓力下的焦慮反應,生理與心理又交互影響,形成情緒的不良循環,容易從恐慌進展為憂鬱症狀。配合按時服藥治療三周後,葉小姐心情明顯放鬆,身體上不適也同時得到緩解。 陳文建表示,近來門診增加許多對疫苗副作用感到憂慮的患者,多是在接種後對身體變化較敏感,且本身屬焦慮體質或是性格上較易操煩、緊張者。民眾面對疫情及疫苗接種,懷抱不安心情是正常的,但部分容易焦慮的民眾若未適時排解憂慮情緒,嚴重者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焦慮4周或低落2周以上 3招緩解憂鬱警訊陳文建建議,若有能力感受到自己的異常,可先嘗試活動身體調整心情,或用放鬆藥物緩解憂鬱、焦慮或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必要時亦可輔以心理諮商治療。雖非所有對疫苗副作用感到焦慮的人都是心理問題,但若以典型恐慌症與憂鬱症徵狀來看,前者常會放大身體的各種訊號而焦慮不已,症狀至少持續1個月;後者則是出現持續心情低落或對事物失去興趣,並伴隨睡眠、胃口改變或負面思考傾向,超過2週以上就要特別注意。適時求助身心科 定期服藥緩解不適人們對壓力事件的情緒反應通常是一時的,壓力過後就會緩解,但仍有部分民眾會需要心理諮商或身心科治療的協助。因此當病患因不明原因產生如胸悶、心悸、腸胃不適或極度擔心等身體症狀,來到身心醫學科求診,醫師會先回顧是否已先做過相關專科檢查,再依病人情況診斷、治療。 在疫情期間,民眾常會因為接收過量相關的新聞與資訊,使自己感到焦慮甚至不適,除了尋找可信的資訊來源、與信任的醫師討論外,也可適度減少相關資訊的過度接觸,避免增加心理負擔。陳文建提醒民眾,維持正常作息,培養1、2個放鬆習慣如:運動、聽音樂、腹式呼吸等,都是舒緩身心的不二法門。

裝支架胸悶?小心是心絞痛!醫教「1關鍵」判斷

裝支架胸悶?小心是心絞痛!醫教「1關鍵」判斷#胸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中年夫妻來看診,先生近幾年常感到胸悶痛、呼吸困難、頭暈、疲倦,做了三次心導管,也放了冠狀動脈支架,雖有好一點,但運動或生氣時仍容易覺得胸悶,「心臟科醫師說我是缺血性心臟病,血管阻塞算是嚴重的,雖然有用氣球擴張術及支架治療,還是要很小心。」一旁的太太說,因為丈夫的病情,她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及戒菸缺血性心臟病,有另一個大家更常聽到的病名「冠狀動脈心臟病」,通常可併稱為冠狀動脈缺血心臟病。由於供應心臟血流的三條冠狀動脈,血管內壁上產生粥狀硬化斑塊而漸漸使血管阻塞,心臟的血液供應減少、心臟缺氧而產生心絞痛。這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臟病,最常見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冒冷汗、眩暈、噁心、全身無力等,但有少數患者,特別是老年人或糖尿病患,並不會感到胸痛,需特別注意。如果反覆引起胸痛,即是大家常聽到的心絞痛或狹心症。目前對冠狀動脈缺血心臟病的治療,包括氣球擴張術、裝支架、血管繞道手術等,均是堵塞70%以上,症狀嚴重、不得不的侵入性治療。而對於10~50%的血管狹窄,則是需要穩定這些血管硬化斑塊,不讓它們繼續長大,另外也要穩定血管內皮,避免進一步的受傷及發炎,降低新的動脈硬化及斑塊生成,這就要控制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等。此外,也會依照症狀不同給予不同的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硝酸鹽類、鈣離子阻斷劑、抗血小板凝集藥物、抗凝血劑、抗心律不整藥物、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缺血性心臟病在中醫是屬於胸痹、胸痞、心痛的範疇。最早的描述見於《黃帝內經.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黃帝內經‧厥病》篇提到「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描述發病極快、病勢極猛的變化。到了東漢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篇進行專門論述,對其病因病機作了詳細的分析,同時提出具體治療的方藥,認為心痛是胸痹的表現,「胸痹緩急」也就是心痛時發時緩為其特點,其病機以陽微陰弦為主,以辛溫通陽或溫補陽氣為治療大法。中醫調理 縮小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程度中醫治療,本病大多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者多見氣虛、陽虛、陰虛、血虛,尤以氣虛、陽虛多見;實者不外氣滯、寒凝、痰濁、血瘀,並可交互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濁多見。但虛實兩方面均以心脈痹阻不暢,不通則痛為病機關鍵。另外會加上每個人不同體質,加以不同調理,例如:祛寒活血,宣痹通陽。通陽泄濁,豁痰開結。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溫陽益氣,活血通絡。針對性的治療,效果會更加有效,可以預防保護冠狀動脈的發炎及損傷,讓粥狀硬化的程度及範圍可以縮小,也可以改善現有的心臟功能,提升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呼吸困難找不出原因 中醫針灸可緩解

呼吸困難找不出原因 中醫針灸可緩解#胸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3歲黃先生3年來,常胸口鬱悶、呼吸困難、易喘,輕則胸口悶塞感,重則像有重物壓迫,吸不到空氣,甚至像要窒息一般,求助中醫,經過幾次針灸及方藥治療後,胸悶吸不到空氣的狀況已大幅改善,整個人的氣色及情緒也變得比以前好。呼吸系統及心臟疾病、貧血、酸中毒等都可能造成呼吸困難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謝礎鴻表示,呼吸困難是指患者主觀上覺得呼吸不舒服,而客觀上會表現呼吸頻率、深度和節律的改變,主要導因於呼吸系統或心臟疾病,但是其他原因也會造成呼吸困難,如腦部、神經、呼吸肌、胸廓異常、心理壓力、貧血、酸中毒等也都有可能。因此,臨床上對於呼吸困難需進一步詢問病史,才能做更精確的鑑別診斷,有時也需要配合檢查檢驗。中醫治療呼吸困難可以透過針灸與方藥雙管齊下,若患者屬於「肝氣鬱結型」,常容易因緊張或壓力大而感呼吸不適,可選用加味逍遙散、柴胡疏肝湯治療;若是「氣虛不足」,常疲勞導致無力呼吸,則選用補中益氣湯、生脈飲;若是「痰濕體質」,常見食欲不振、易頭暈、平躺時胸悶更嚴重,則選用導痰湯或血府逐瘀湯治療;長期吸菸者,戒菸是最好選擇,若無法立刻做到亦可選用潤肺的清燥救肺湯或瀉白散治療,另也可隨證加減一些寬胸的藥物,如瓜蔞實、百合、合歡皮、玫瑰花來加強療效。長期呼吸困難 常見胸廓結構改變、胸骨角處腫脹及胸鎖乳突肌謝礎鴻說,長期呼吸困難可能會造成身體結構的異常,而身體結構的異常又回過頭來造成呼吸困難的問題進一步加劇,此時可用針灸調理身體結構的異常。以臨床觀之,長期呼吸困難的患者,常見胸廓結構橫向、縱向的改變、胸骨角處腫脹及胸鎖乳突肌、脅肋、臉頰喉嚨肌表的僵硬,這些都可以藉由針灸不同的穴位而獲得緩解。

輕熟女心悸胸悶 竟是胃食道逆流

輕熟女心悸胸悶 竟是胃食道逆流#胸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胃食道逆流是困擾現代人的疾病, 30歲張小姐近日因為覺得胸悶、心悸、頭暈,原以為是心臟疾病,就醫後心臟科醫師安排相關檢查無異狀,於是轉介肝膽腸胃科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是胃食道逆流作祟。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飲食精緻化、熬夜吃消夜等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越來越多人有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除了典型的胸口灼熱、胃酸逆流外,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症狀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的表現。中藥健脾修復胃黏膜 按足三里穴預防保健胃食道逆流不僅需要藥物治療,也需要調整飲食習慣。除了西醫,中醫在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上也有不錯的效果。南投醫院中醫科賴卉蓮醫師表示,就中醫觀點,胃食道逆流發病原因可能有脾胃虛弱、情志影響、飲食不節等。脾胃虛弱的人因先天體質不好或過勞導致脾胃功能受損而發病。或者常見患者心情鬱悶或易怒傷肝而導致氣機阻滯,影響脾胃消化而發病。或者患者飲食不節,偏食肥甘厚味、煎炸、黏膩等難消化食物,或過飢過飽損傷脾胃而發病。在治療上,賴卉蓮表示,除了使用直接制酸的藥物以外,常加以健脾及滋養胃陰的中藥來修復胃黏膜,再針對產生胃酸逆流的原因加以治療,如情志鬱悶加以疏肝理氣;飲食不節過飽或食積者加以消食;過食生冷者加以溫補脾胃等來改善病症。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也可經由按摩內關穴及足三里穴來預防保健。內關穴位於手臂內側中間的兩筋之間,腕橫紋旁開三指寬度的位置,有寧心和胃的功效;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膝眼下四指寬,脛骨外一個拇指寬的位置,有調理脾胃的功效。三餐定時定量  少吃柑橘類、糯米製品及汽水賴卉蓮提醒,應保持三餐定時定量、少吃易生痰或促進胃酸分泌食物(如柑橘類、番茄、辛香料、碳酸汽水及甜點蛋糕巧克力等)、少吃難消化食物(如糯米製品)等減輕脾胃的負擔,情緒保持穩定有適當的抒發管道,規律運動,避免經常熬夜、抽菸、喝酒、吃消夜等,都可以預防胃食道逆流。

胸悶未警覺!第3次心肌梗塞險喪命

胸悶未警覺!第3次心肌梗塞險喪命#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5歲楊先生在10天內2次胸悶冒冷汗,卻沒意識到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嚴重警訊,等到第3次發病竟是突然失去意識、沒有心跳呼吸,經消防隊、急診及心導管人員10分鐘接力搶救才搶回一命。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指出,老天給了病患2次機會,都沒把握機會處理,第3次若非立即發現、快速處理,恐也無力回天。大腦在沒有呼吸5分鐘後開始缺氧楊先生11月27日因左胸很悶到診所看診,沒想到突然昏厥,旁人馬上通報溪湖消防隊,2名消防隊員到場時已無心跳呼吸。消防隊員林鈺璨表示,他們到診所只花了4分鐘,一路以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電擊及持續CPR(心肺復甦術)搶救,花5分鐘急駛到達彰化醫院急診,病患到院時已恢復心跳呼吸,他們持續急救,研判是「急性心肌梗塞」,馬上連絡心導管室接手。據研究,大腦在沒有呼吸5分鐘後開始缺氧,他擔心病患即使救回來也有腦部受損之虞,所幸沒有發生,消防隊員快速急救是關鍵。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指出,病患右冠狀動脈急性心肌梗塞,馬上進行心導管術,放了2支支架,恢復血流順暢。勿忽視心肌梗塞徵兆楊洽聞說,其實早在10天前,他就感覺到左胸悶悶的,也有點咳嗽,以為感冒到診所看診,回家後胸悶加劇、冒冷汗,他喝了熱水,半小時後好轉了就不介意,接下來的6天後,他又一次胸悶冒冷汗,也是喝熱水,忍個半小時就好了,沒想到第3次又胸悶,到診所就倒下了。王彥翔醫師表示,楊先生可能在10天前就已經血栓,那2次的胸悶若能就醫找出其心血管阻塞之處並趕快處理,就不會有第3次的生死搏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第3次發作心跳呼吸停止時,是在家裡而沒人發現或是反應過慢,大概也救不回來了,可見上天還是眷顧病患。病患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但有45年抽菸史,王彥翔醫師說,香菸中的尼古丁、焦油等許多化學物質都會引起血管內皮慢性發炎,增加血栓產生的機率,提早心肌梗塞發生的時間,吸菸族不能不警惕。 心肌梗塞通常會胸悶或胸痛、冒冷汗或暈眩、嘔吐、心律不整等,少數會痛到左手臂、下巴等處,最普遍的是胸悶如重物壓住,這起案例顯示病情已經由胸悶顯現,有時間讓你去反應處置,是老天給你機會,千萬要趕快找醫院查看心血管狀況,錯過機會恐就永遠沒機會了。

胸悶、無法躺平睡 竟是頸椎間盤破裂

胸悶、無法躺平睡 竟是頸椎間盤破裂#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39歲楊小姐,長期感到胸痛、胸悶、手麻,甚至無法躺平入睡的症狀持續一年多,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因為舊傷引起的「頸椎間盤軟骨破裂」,導致壓迫到脊椎神經。手術後恢復良好,且終於可躺平入睡。楊小姐在兩年前一場車禍導致腳部韌帶斷裂,當時以為只有腳傷,不以為意。沒想到當時的受傷,已經讓頸椎第三節到第五節間的椎間盤軟骨破裂,壓迫到脊椎神經,花蓮慈濟醫學中心脊椎微創外科主任洪祥益表示,因為椎間盤壓迫到神經,引起交感神經症狀,包含胸悶、胸痛,且楊小姐一躺平壓迫更嚴重,洪祥益主任使用「頸椎間盤切除及融合手術」移除破裂的椎間盤,再使用融合器,穩定頸椎讓骨頭得以生長,楊小姐也終於能好好躺平睡覺。頸椎是由七節頸脊骨連接而成,向上與顱骨、向下與胸椎相連。椎間盤病變目前屬不可逆的,尤其當外圍的環狀纖維退化、髓核破出時,會造成很強的發炎反應,使患者非常疼痛。初期可以考慮採復健(如做頸椎牽引)、姿勢調整(如配戴頸圈)等方式,藉以減輕軟骨壓力,讓肌肉休息,同時搭配藥物(如消炎藥)來舒緩。但若症狀嚴重,就必須考慮開刀治療。若看過各科找不到病因 可考慮至神經內外科就診洪祥益主任說,「頸椎間盤切除及融合手術」傷口小、出血少、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短,病人在手術結束當日,就可以戴著頸圈行動自如。雖然頸椎骨刺大多以肩頸痠痛、肩胛骨痠痛和手麻表現,但若長期胸悶、胸痛、胃食道逆流或是晚上睡不好,看了相關的心臟科、腸胃科、胸腔科等檢查結果皆顯示正常的話,可以到神經內外科就診,檢查是否為神經相關問題。

妙齡女常胸悶 心室破洞不補恐衰竭

妙齡女常胸悶 心室破洞不補恐衰竭#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30歲的李小姐從小就知道自己的心臟破了一個小洞,家屬誤以為長大後小洞就會不見,直到今年4月胸悶、呼吸困難情形更加明顯,診所醫師在聽診時也清楚聽見心雜音,因此到醫院心臟內科求診,醫師經超音波檢查確診是「心室中膈缺損」造成,並轉介兒童心臟科醫師進行心導管手術,免於患者開心風險。心室中膈缺損部分越大 恐引起心衰竭心室中隔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簡稱VSD) 就是在左右心室的中膈上有一缺口,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VSD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的25%,而且在新生兒的比例中,每一千名活產兒中就有一個嬰兒有VSD的情形。小的缺損可能終其一生不會有症狀,只有在聽診時可能會被聽到心雜音;較大的缺損可能在嬰兒時期造成餵食困難、呼吸喘、盜汗、體重成長過慢、容易疲勞,嚴重時則會因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而有發紺、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心導管手術時間短 且可降低手術風險「心室中膈缺損」的傳統手術多以開胸手術為主,但對於年輕女性來說其實是很大的傷害,復原期相較會拉長、術後風險也相對提升,採用「心導管」方式修補,不僅降低術中風險,手術時間也僅需一個小時就能完成。豐原醫院兒童心臟醫師林聖哲表示:以這位女子來說,她是心室中隔破損,造成左心室血流流到右心室,心導管修補心室中隔缺損是透過照影,找到心臟破損的位置、及破損洞口大小,再找適合的關閉器,將缺損關閉,阻擋不正常的血流。接受心導管手術後一個月內,注意不要劇烈運動、跳躍,注意牙齒保健,避免「心內膜炎」產生,因關閉器畢竟是一個異物,在它被組織包覆期間,最怕的就是心內膜炎感染風險,接下來定期追蹤心臟情形,就不用再受心臟破洞之擾。若有有出血情形(如:血便、牙齦出血、皮膚碰撞易瘀血,血尿等)、胸痛且有含服救心藥(NTG)無效時以及傷口有紅、腫、熱、痛或血腫情形出現,應立即返院就診。 

長期身體不適?恐為壓力過大警訊

長期身體不適?恐為壓力過大警訊#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自律神經負責調節人體裡的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是維持生命與體內平衡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身心失調障礙的統稱。症狀很多元,但看了各科醫師都未獲得緩解,表示自律神經正在抗議中。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例如:倦怠、口乾、心悸、頭暈頭痛、焦慮、恐慌、心律不整、胸悶、偏頭痛、失眠等、姿態性低血壓、呼吸急促、胃痛等。自律神經的功能若受損,身體的調節功能下降,就容易對大腦與身體的運作造成不良的影響,若忽視這樣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疾病。改變生活方式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遇大考的學生,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特別是對於自己要求過於完美的人,容易因長期累積壓力而使身心狀態失衡。平時多加練習抒發自己情緒的方式,擺脫自律神經失調。1.)規律運動養成:慢跑、健走、騎腳踏車、游泳、瑜伽、冥想、氣功、打太極,如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的運動333。2.)補充適量營養素:維他命B群、鋅離子和鎂離子。3.)培養興趣及紓壓管道:看電影、登山、打電動、唱歌跳舞、郊外旅遊、找親友吐苦水、賞花賞畫、閱讀書寫等,任何在法律規範下,做可以讓自己開心的事。4.)保持正常作息:維持睡眠品質、規律的生活作息。5.)妥善安排時間管理:時間運用不當,易導致挫折、緊張與壓力。6.)學習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冥想、瑜珈裡的大休息、肌肉放鬆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