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氣溫降輪狀病毒蠢動 嬰幼兒上吐下瀉

氣溫降輪狀病毒蠢動 嬰幼兒上吐下瀉#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天氣逐漸寒冷,輪狀病毒開始發威,它的傳染力強,容易發生群聚感染,只要接觸患者感染的機率高達8成。為此,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黃立民醫師表示,預防輪狀病毒,勤洗手的效果有限,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才是最有效的防疫方式。有關輪狀病毒的風險威脅,醫師將做詳細的解釋:Q 輪狀病毒高峰期何時來臨?症狀為何?嚴重程度? 因為病毒喜好低溫環境,所以每年冬天(12月至1月)是輪狀病毒的高峰期,目前門診案例已開始增加,民眾要特別注意;感染輪狀病毒的症狀剛開始會發高燒、接著嘔吐一天,然後出現腹瀉,次數可能從一天4~5次,到高達10數次都有,情況恐會持續一個禮拜。嚴重的話會脫水,一旦脫水血壓易下降,小朋友就容易倦怠,更可怕的是,脫水若沒有良好控制,恐有急性腎臟衰竭的危險。Q 若不慎感染輪狀病毒,治療多久時間可恢復健康? 早期發現症狀、早期治療,在沒有產生嚴重併發症前,只要前往醫院施打點滴,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約1個禮拜即可康復,但仍須視嬰幼兒個別情況而定。Q 輪狀病毒的高危險群?容易群聚感染的原因?5歲以下嬰幼兒容易感染輪狀病毒,但並非5歲以上就沒有感染的機率,而是通常5歲以上都已有感染輪狀病毒的病史;輪狀病毒具有高度傳染力,只要10顆病毒即可造成感染,1人感染可連帶影響20人,因此托嬰中心、幼稚園、家中等密閉場所,最容易出現嬰幼兒大規模群聚感染。黃立民醫師提醒,嬰幼兒只要接觸一個患者,感染機率近8成,大人也有超過3成機率會感染,且年紀越小病症越嚴重,千萬不能輕忽。Q 新型輪狀病毒崛起,防疫更難作?最好的預防方式是?黃立民醫師進一步說明,輪狀病毒在全球已出現變異型別,如G8、G12,目前流行的型別有7種,但人體對於新興病毒通常沒有抗體,因此呼籲及早注射疫苗預防。預防輪狀病毒,勤洗手效果有限,接種疫苗才是最佳選擇。研究也指出,注射輪狀病毒疫苗整體預防效果高達9成6,能有效建構抵抗力,但台灣接種率目前僅3~4成。

腸道要健康 首要甩掉腹瀉與便秘

腸道要健康 首要甩掉腹瀉與便秘#腹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是不是時常便秘,又或者動不動就急性腹瀉?要小心,你的腸道可能不太平衡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林聰蓉醫師表示,人體的消化系統掌管人體健康與否的關鍵,若是腸道好壞菌種失衡,就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引起便秘或腹瀉的可能。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攝取膳食纖維,養成定期排便及運動的習慣,或者長期補充益生菌,如比菲德氏菌、乳酸菌等好菌,有助恢復腸道的好壞菌平衡。腸道壞菌多於好菌 容易引起急性腹瀉為什麼腸道的好菌要多於壞菌?林聰蓉醫師解釋,原因就在於腸道環境原本就佈滿許多細菌,而要維持腸道良好的消化與排泄功能,就必須擁有一個益菌多、壞菌少的腸道環境。一旦腸道細菌菌種失衡,壞菌多於好菌,輕者可能引起肚子痛或急性腹瀉的困擾,重者可能連帶影響人體的免疫力及抵抗力,像現代人的過敏體質,很多就是因為腸道菌種失衡所導致。林聰蓉醫師對此說明,一般在治療時常腹瀉的病患,除了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外,多半都會開藥物輔助,但因藥物效果較強烈,不適合長期服用。比菲德氏菌 有助改善便秘、脹氣、腹瀉的困擾一般常說的益生菌大部份為乳酸菌屬的A菌及比菲德氏菌屬的B菌,乳酸菌主要分佈在小腸內,而厭氧的比菲德氏菌,則多分佈在氧氣濃度較低的大腸裡。一般人體大便的形成與囤積在大腸段,因此補充能幫助平衡大腸的益生菌,對便秘及腹瀉的症狀會有所幫助。此外,林醫師補充,許多研究都指出,益生菌有助於保養腸胃道的健康,若是單純針對腸道細菌失衡的病患,就可適時補充益生菌,但因作用較溫和,須經長時間的定期服用,才能有明顯的成效;尤其是能改善便秘、脹氣、腹瀉的比菲德氏菌,有助增加人體的抵抗力,但因多數益生菌無法通過胃酸或膽鹼,還沒發揮效果就先陣亡,建議挑選有晶球或其它耐酸技術的益生菌,才能在腸道內存活發揮效果。腹瀉應趁早至消化胃腸科報到 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林聰蓉醫師說明,腹瀉原因有很多,部分患者是一有壓力就容易拉肚子;有些人是才剛進食,下一刻就要到廁所報到的腸躁症;而有些人則是因為腸道菌種失衡,壞菌多於好菌所引起的腹瀉,不管原因為何,建議趁早至消化胃腸科報到,找到原因對症下藥,才是治病的上上之策。此外,民眾平時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時應多攝取膳食纖維,養成定期排便、運動及多喝水的習慣,才能杜絕腸胃道疾病找上門。

中秋是集體腹瀉日?小心烤肉食安

中秋是集體腹瀉日?小心烤肉食安#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中秋節是集體腹瀉日?根據衛生署公布集體中毒的統計指出,中秋節當週平均腹瀉急診比例均比前一週增加,顯示出中秋節烤肉活動和腹瀉案件恐有關聯!因此萬芳醫院舉辦健康講座提醒民眾中秋烤肉時,更應注意食物處理與保鮮,讓中秋佳節過得開心又健康。腹瀉人數多 恐是烤肉流程出包 往年統計指出,2009、2010及2011年中秋節當週平均腹瀉急診百分比分別為4.21%、5.05%和5.56%,均比當年中秋節前一週增的急診率增加;萬芳醫院消化內科姚振榮醫師表示,烤肉食材若保存不當、肉品沒有烤熟或生熟食未分開處理,容易感染各式病毒和細菌,造成腹瀉。姚醫師說明,中秋節不只是烤肉節,更是一年一度的集體腹瀉日,食材處理不當、未烤熟或生熟食交互汙染所造成常見感染源,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腸桿菌、腸炎弧菌以及霍亂弧菌等,會造成腹痛、水瀉、頭痛、發燒和嘔吐的相關症狀。食材新鮮、處理得宜、避免交叉感染 中秋快樂又健康因此提醒民眾,烤肉前需將食材洗淨、肉品烤熟食用,減少食物中毒的機會,並將肉類、海鮮、蔬菜等分開處理、生熟食應區隔,降低食材交互汙染的機會;未使用完的食材也應冷藏保鮮處理,再次食用時充分高溫加熱,讓烤肉佳節吃的安全健康。若是不幸感染腸胃道細菌或病毒,務必盡快就醫,並適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避免脫水和電解質不足;除此之外,烤肉和烤肉醬多為高熱量和高鈉食品,對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患者恐是一大負擔,應酌量攝取。

菜脯檢出防腐劑超標 吃多恐腹瀉

菜脯檢出防腐劑超標 吃多恐腹瀉#腹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端午節的腳步將近,各家的婆婆媽媽們又將準備開始包粽了!因此,臺中市衛生局因應佳節到來,針對傳統市場、生鮮超市、賣場等進行應景食品抽驗,共抽驗肉粽、鹼粽、菜脯、蝦米、香菇、及蝦仁等76件,分別檢驗食材裡頭是否有添加防腐劑苯甲酸、硼砂、漂白劑二氧化硫、甲醛等。 其中有4件菜脯檢出防腐劑苯甲酸超標,另3件蝦米檢驗出漂白劑二氧化硫超標,,不合格產品已要求商行、及攤商業者立即下架回收,並移送嘉義、彰化、新竹、及新北市查處。 由於苯甲酸進入人體後,大部分在9至15小時內,可與甘氨酸作用生成馬尿酸,從尿中排出,剩餘部分與葡萄糖化合而解毒,但若食入苯甲酸超標,則容易引起流口水、腹瀉、肚痛、心跳快等症狀;對於二氧化硫有過敏反應的人,可能會出現氣喘、頭痛、噁心等過敏症狀。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選購端午節食品應選擇有包裝且標示完整的產品,並呼籲製造業者勿濫用食品添加物,業者如果違規添加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2條規定,處以新台幣3萬到15萬元罰鍰。

婦腹瀉嘔吐兩年 檢查竟為大腸癌三期

婦腹瀉嘔吐兩年 檢查竟為大腸癌三期#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如有長期腹瀉或嘔吐、腹脹現象的民眾,可要注意自己使否罹患大腸癌。台南日前有一名五十多歲的婦女,兩年前開始出現嘔吐及腹瀉的症狀,卻遲遲未就醫,直到近期因腹脹及便秘難受,所以到奇美醫院進行檢查,而院方則利用大腸鏡進行檢測,證實已經罹患大腸癌第三期。肚子出現問題長達兩年,才到醫院檢查?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高旭儒指出,過去病患因認為腹脹及腹瀉的症狀尚不明顯,因此等到病症嚴重化之後,才進行治療。對此,高旭儒說明,誘發大腸癌的患者,是由腸壁產生息肉開始,因初期較無任何徵兆,促使演變為癌症,且因症狀會因人而異,像是腹瀉、便秘交替或不明原因導致體重減輕等,民眾更應提高警覺。而要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腸息肉轉變成癌症前切除。所以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或是偏好脂質食物的大腸癌高危險群,最好能定期進行大腸癌檢查。最後高旭儒提醒,台灣採用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為目前世界公認敏感度最高、效果最佳的檢查方法,經檢查後有潛血反應,再以大腸鏡進一步確診。年滿五十歲至六十九歲的民眾,切記每兩年到衛生所或醫療院所接受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以免錯失治療先機。.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腹瀉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名劉姓女子,前年因反覆腹痛、腹瀉、發燒及右下腹塊有腫脹而就醫,但因症狀不典型,一度誤為是癌症,經利多次轉診及各式各樣的檢查,才確診為克隆氏症。因為誤信偏方停掉西藥,以為要吃清淡就每天只吃稀飯,不但病情加重,每天反覆發燒、嘔吐,更加營養不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仁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另外還有潰瘍性結腸炎也是,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環境(西化飲食、緊張壓力)有關係,還有免疫系統、感染或基因等因素。症狀主要有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貧血等,長期下來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若經確診,可向中央健保局申請重大傷病卡。一旦罹患此類慢性疾病,無法根治,只能維持緩解、預防再發。周仁偉進一步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被誤診為大腸急躁症,但其實兩者差很多,克隆氏症可影響整個消化道,包含大腸和小腸,造成腸道狹窄、潰瘍、穿孔、瘻管;潰瘍性結腸炎則會侵犯大腸,從肛門端開始侵犯,病灶為持續性。且此類慢性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男女發病的比例差不多,雖然在台灣目前還沒有很多此類疾病患者,不過的確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醫師表示,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不易被篩檢出,光靠電腦斷層、小腸攝影、含磁共振等,可能還是會有檢查不出來的風險,建議小腸鏡、大腸鏡、膠囊內視鏡等檢查效果會較好,再透過藥物、手術、替代療法以及生活調整方式等內科治療,來達到疾病緩解的目標。高纖飲食有益腸道健康,但周仁偉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急性期食用高纖維食物,反易使病情加重。他建議急性期應採低渣飲食,即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的飲食,如去筋、去皮肉類、精緻穀類、過濾的蔬果汁等易消化、少纖維食物,以減少對發炎腸道的刺激。(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諾羅病毒引腹瀉 當心導致脫水、休克

諾羅病毒引腹瀉 當心導致脫水、休克#腹瀉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依據疾病管制局疫情統計,近來民眾因急性腹瀉至急診與門診就診比率皆比去年高出許多,元旦四天連假期間全台更有高達八千多人因腹瀉就醫,其中又以六歲以下兒童比例最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王南凱表示,諾羅病毒主要經由糞口途徑傳染,通常是食物、飲水或餐具被病人嘔吐物或糞便所污染,或是與病人密切接觸,如分享食物、飲水或餐具所傳染。諾羅病毒只要一點點病毒就可能會發病,並且可以在室溫下受污染的食物、水或環境存活一整天,病人在腹瀉停止後兩天內可能也還是會有傳染力。王南凱說,由於諾羅病毒有高傳染力,在人口密集的幼兒園、學校,或是養護機構、醫院,較易產生群聚感染,而這些場所的感染者又以抵抗力較弱、自我照顧能力較差的幼童或老人為主。家庭內感染也很常見,日前有家庭原本家中只有一人罹病,但由於共食、碰觸患者接觸過的器皿與環境,導致全家人都陸續受感染。諾羅病毒會引起病毒性腸胃炎,會產生噁心、嘔吐、腹瀉、腹痛或是發燒、倦怠、肌肉痠痛等全身性症狀,由於在嘔吐以及腹瀉過程中會喪失水分與電解質,所以諾羅病毒的治療最重要為適當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的支持性療法。一般人症狀約持續一至兩天,很少超過三天,但嬰幼兒、老年人或多重慢性病患者,本身抵抗力就較弱,需小心體液過度流失導致脫水、休克。預防諾羅病毒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個人飲食衛生、勤洗手、公筷母匙、避免生食生飲、食物務必清洗乾淨以及煮熟。此病毒以酒精類乾洗手液很難完整消毒,要用肥皂與清水徹底清洗乾淨,被患者嘔吐物或糞便所污染的環境與物品,則須以稀釋後的漂白水消毒。王南凱強調,洗手是預防諾羅病毒最簡單卻也是最重要的方式,跟著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就能輕鬆達到清潔雙手目的;且搓手徹底清潔手部至少20秒,沖水洗雙手至手叉至少也要20秒。

諾羅病毒來勢洶洶 小心農曆年間達高峰

諾羅病毒來勢洶洶 小心農曆年間達高峰#腹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諾羅病毒肆虐全球,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元旦連假四天中民眾聚餐增多,急診腹瀉就醫人數暴增,每日有近兩千人到急診報到,多因感染諾羅病毒,且預計這波高峰會持續到農曆年期間。病毒性腸胃炎冬天好發,而諾羅病毒為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的原因,病毒潛伏期約為24至48小時,但也有可能在12小時內出現症狀,會陸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也可能會伴隨發燒、倦怠、頭痛及肌肉痠痛。諾羅病毒致病力強,主要經由糞便、口水傳染,只要少許病毒就會發病,在室溫下也能存活好幾個小時,健診診所院長納祖德呼籲民眾進食前務必洗手清潔,最好使用肥皂和大量水沖洗,才能有效洗手。此外,諾羅病毒在症狀消失後兩到三天內還能繼續傳播,若有生病症狀建議待在家中,待症狀消除後再恢復上班上課,避免擴散病毒。納祖德表示,對抗諾羅病毒需謹記「四要」:要勤洗手、要新鮮食物、要熟食、要注意清潔,做好個人健康管理,就可輕鬆遠離病毒威脅。另外,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飛沫等皆帶有病毒,呼籲患者感染諾羅病毒需復原三日後才能開始煮東西或至公共場所,避免病毒擴散傳染。尤其提醒家長避免因煮食而擴散至家族成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