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粉碎性骨折忍痛數週 微創手術助復原

粉碎性骨折忍痛數週 微創手術助復原#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七旬老伯不慎跌倒,導致左肩近端肱骨粉碎性骨折,若接受傳統手術會有大傷口,因此先以保守治療。但數週後仍疼痛不已且左上臂腫脹,影響日常生活。接受骨折復位及內固定微創手術,傷口小、復原快,疼痛大幅減輕,手臂腫脹也消退。醫師建議老伯被動地活動肩關節及照護傷口,目前仍在持續接受復健治療。粉碎性骨折若劇痛 可考慮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霖指出,老年人左肩近端肱骨粉碎性骨折,原則上骨頭位移位置若在可允許情況,可用吊手帶等固定的保守性療法來治療。但若因劇烈疼痛或造成日常生活不便,則可用復位及內固定手術來治療。傳統手術的切口在前面肩部,傷口較大、破壞組織較多。外側切口手術 須注意腋神經走向新型的外側切口,雖然須注意腋神經走向,可以採取微創的方式來進行,微創手術後的效果也與傳統前側切口相同。由於微創手術是採取外側路徑,需小心橫跨肱骨頸的腋神經,因此取分開的切口,一方面減少肌肉的損傷,另一方面可以保護腋神經。李佳霖醫師表示,做骨折復位及內固定微創手術時,因為手術視野變小,最棘手的部分是骨折復位。以上述病例而言,利用解剖性鎖定及加壓骨板的特性,成功把移位的骨頭復位至原來解剖的位置。

別輕忽手腕疼痛!可能是舟狀骨骨折

別輕忽手腕疼痛!可能是舟狀骨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阿珠去年發生擦撞車禍受傷,身體擦傷瘀青漸漸癒合後又回去打工。雖沒有嚴重疼痛腫脹,但右手腕偶爾隱隱作痛、無力,到國術館接受民俗治療沒有見效。後來至骨科經理學與影像學檢查,發現右手腕舟狀骨骨折不癒合,接受手腕關節鏡探查和清創、骨折部位補骨和無頭螺釘固定手術。術後石膏固定6週,進行至少3個月手部功能復健治療,目前阿珠症狀與手部功能已改善,也已恢復工作。舟狀骨骨折症狀 拇指根部下方疼痛和壓痛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楊岱樺說明,手腕由前臂橈骨和尺骨及8塊小型腕骨形成。外形像船長型彎曲形狀的舟狀骨是靠近手腕拇指側的腕骨之一,位於橈骨上方,對腕關節的運動和穩定性很重要。舟狀骨骨折,經常是跌倒時手腕背屈撐地,造成體重集中落在手掌而發生,體育競技活動或機車碰撞也可能發生傷害。舟狀骨骨折症狀,包括拇指根部下方區域的疼痛和壓痛。傷者移動拇指或手腕,嘗試捏、抓住某些東西時,症狀可能會惡化。除非手腕因合併其他部位骨折變形,否則舟狀骨骨折可能並不明顯。而有些舟狀骨骨折的疼痛並不嚴重,可能會被誤認為只是一般的手腕扭傷。治療舟狀骨骨折 從打石膏到手術治療舟狀骨骨折,須根據骨折嚴重程度和骨的位置,從打石膏到必須手術。如果骨折不移位,通常用石膏固定治療最少6週左右,但某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骨折位於舟狀骨中段(腰部)以下或靠近前臂段(近端)骨折等部位,因這些區域血液供應不足,骨折會進一步阻礙血液向骨頭的灌流,癒合將更加困難,或骨折完全移位,則需進行手術,並使用1根無頭螺釘或多根鋼針固定。楊岱樺醫師提醒,手腕疼痛的原因眾多也很複雜,只要骨折沒有癒合,手腕上的疼痛就不會消失,疼痛可能是骨折的警訊。如果疼痛持續存在,應及早就醫尋求正確診斷,及時治療舟狀骨骨折,將有助避免潛在的併發症及避免病情惡化。

50歲以上當心!76%都骨質流失

50歲以上當心!76%都骨質流失#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91歲的老奶奶,日前在浴室不慎滑倒後右髖部疼痛難耐。X光檢查發現「右側髖骨轉子間骨折」,進行微創骨髓內釘固定手術治療。術後疼痛大幅改善,可自行行走。回診時質疏鬆檢查,發現患有嚴重骨質疏鬆症,每半年給予骨質疏鬆藥物治療,加強對骨骼、肌肉等的保護作用,減少骨折發生機率。5旬以上民眾 76%有骨質流失現象新營醫院骨科黃柏樺醫師說明,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會導致骨骼脆弱,發生骨折甚至致命,不容忽視。根據統計,76%的50歲以上民眾有骨質流失現象,且台灣每年1萬6千人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女性占15%,男性占22%。骨質疏鬆沒有明顯症狀,風險因子為年齡、種族、體重、停經後婦女、營養素不足、缺乏運動及藥物使用等。骨質密度檢查有4種方式,X光、跟骨超音波型骨質密度偵測儀、電腦斷層攝影及雙能量骨質密度偵測儀。檢查骨質密度 雙能量骨質密度偵測儀最常見目前雙能量骨質密度偵測儀是最常見的骨質密度檢查方法,可有效計算出骨質密度及骨折風險。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非創傷性的骨折者、50歲以上或停經後婦女,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者及因病情需要者,皆可健保給付方式進行檢查。黃柏樺醫師建議,應注意自身的骨質密度,提早存骨本,如攝取足量的鈣質和維生素D、避免菸酒、養成規律運動,慎防跌倒。及早預防才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

年長女性當心!骨鬆10大危險因子

年長女性當心!骨鬆10大危險因子#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6歲的王女士仍身手俐落的爬樹收成栗仔,沒想到某次意外跌落受傷,導致無法行走,送醫檢查發現腰椎第1節、第3節壓迫性骨折,並發現罹患骨質疏鬆症。住院以藥物治療後,已恢復行走能力。王女士有年長、女性、體重過輕、骨質密度在-2.5以下等骨鬆風險因子,一旦跌倒就容易骨折。如發生嚴重骨折需手術,長期臥床會引起褥瘡、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10項骨質疏鬆危險因子 年長、女性在列大林慈濟醫院骨鬆症防治中心主任謝明宏表示,骨折病人多數伴隨骨鬆。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列出10項罹患骨鬆的危險因子,包括(1)年長、(2)女性、(3)體重過輕、(4)是否有骨折病史、(5)家族史、(6)日曬不足,以及(7)服用類固醇、(8)賀爾蒙、(9)抽菸、喝酒,(10)甲狀腺與副甲狀腺素疾病。骨質密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訂定T值做為診斷標準。如果T值≧-1,屬於正常骨質,若在-1到2.5就代表骨質流失,小於-2.5就是骨質疏鬆。65歲以上的女性及70歲以上的男性應注意骨鬆問題,而65歲以下有骨鬆風險因子的民眾或停經婦女,也要留意骨質密度。世界衛生組織的骨折風險評估 超過20%需就醫謝明宏醫師說,骨頭中的造骨及蝕骨細胞會隨著年齡變化、藥物或其他問題導致平衡改變,產生骨質疏鬆症。30歲以前骨質達到巔峰,30歲後骨骼隨年齡增長,出現自然老化,骨骼變得不緻密,而女性的骨密度原本就較男性為低,加上停經後沒有賀爾蒙的保護,骨質大量流失,也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謝明宏醫師提醒指出,可上網google輸入「FRAX」,進入世界衛生組織開發的骨折風險評估工具網站,輸入要求的資料,可算出未來10年內發生骨折的機率。若骨折風險大於20%,或髖關節骨折風險大於3%,就可到醫院尋求醫師協助。想了解是否有骨鬆,也可至醫院進行抽血、電腦斷層、骨密度檢查。

男車禍骨折 併發罕見肺部脂肪栓塞

男車禍骨折 併發罕見肺部脂肪栓塞#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20歲的陳姓男子,因為乘坐機車不幸發生車禍,導致右小腿撕裂傷,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室就醫,診斷為右側脛骨開放性骨折與右下肢撕裂傷。術後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經過多名醫師會診後發現,患者併發少見長骨骨折合併肺部脂肪栓塞。肺部脂肪栓塞少見 骨盆、長骨骨折較多豐原醫院骨科醫師羅達富表示,肺部脂肪栓塞為骨折病人少見的嚴重併發症,發生率小於0.2%。於1970年代統計確診的死亡率為20%,好發族群為長骨或骨盆骨折病人,但臨床表現如呼吸困難與發燒不具特異性,不易察覺。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患者術後隔日早上,突然劇烈咳嗽與漸進性呼吸困難等症狀,呼吸次數高達每分鐘40多次,血液氧氣飽和度低於80%(正常數值為94%以上),且持續發燒,須轉送至加護病房接受輸液和氧氣治療。肺部脂肪栓塞 常合併低血容性休克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君禮表示,肺部脂肪栓塞常合併低血容性休克和急性低血氧性呼吸衰竭,所幸患者年輕平常健康狀況良好,病情逐漸好轉,住院7日後轉入普通病房接受後續治療5日後出院,並無留下任何併發症。

統計:髖骨骨折1/5死 多臥床導致

統計:髖骨骨折1/5死 多臥床導致#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女性,因跌倒致右肩肱骨頸粉碎性骨折,紅腫疼痛無法活動,經骨科醫師評估不用手術,病人遂至本院中醫科求診,歷經一個多月針灸與中藥治療,疼痛改善,左肩亦逐漸可做少許活動,但仍有痛感,再配合復健治療,至3、4個月,骨折不但完全癒合且幾乎不痛,活動範圍完全恢復。每5名髖骨骨折病人中 1名恐在一年內死亡臺南醫院中醫科主任陳俞沛表示,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年長者骨關節問題不容忽視,常見如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五十肩等。以骨折為例,全臺約1/3女性、1/5男性在一生中會發生1次骨折。步態不穩的老年人跌倒骨折,將導致疼痛、活動障礙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因活動力下降、長期臥床,導致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而危及性命。據統計,每5名髖骨骨折病人在一年內一名將可能會死亡,此類患者的死因多源自於長期臥床所引發的併發症。良好的骨關節治療與調理,對疾病的預後非常重要。中醫依據體質給予中藥、針灸、附健等治療臺南醫院中醫科陳俞沛主任指出,退化性骨科疾病多屬於虛證,臨床上以補益肝腎為主,活血通絡為輔;外傷性骨折起初多屬實證,中醫可依照病情進行治療,初期以活血化瘀為主、中期則是接骨續筋、後期則依病人體質酌以補益肝腎,中醫可依疾病的嚴重程度、復原進程,評估病人個別體質進行中藥、針灸治療,對緩解期的併發症及後續功能恢復都有很大幫助。針灸及復健配合治療也很重要,針灸不僅對常見的下背痛、關節炎有幫助,甚至對骨折病人術後的不適症狀亦有助益;若出現骨折延遲癒合、肢體活動障礙等,病人可選擇針灸、復健來疏通經絡、化瘀散結,止痛、促進循環、緩解肌肉拘攣,改善疾病預後及提升生活品質。

老人骨折不動手術?醫:臥床易引肺炎

老人骨折不動手術?醫:臥床易引肺炎#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旬的盧姓老翁原本身體硬朗,可自行外出串門子,某次不慎跌倒,導致單側股骨骨折,送醫後經醫師評估治療,並經2週的高強度復建計畫,現老翁已恢復行動力,減輕家屬返家後照護的壓力。骨質疏鬆是老人常見疾病 跌倒易骨折「老人禁不起摔」並非沒有根據,南投醫院骨科醫師王證琪表示,骨質疏鬆是老人常見疾病,而骨鬆患者跌倒很容易骨折。許多家屬擔心長輩年邁而不敢進行手術,結果反而讓老人家因為劇烈疼痛不敢走路,嚴重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因臥床引發肺炎,增加死亡風險。應均衡飲食,多補充富含鈣的食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減緩骨質流失。選擇高鈣食物外,也要適度曬太陽或補充維生素D,增加鈣質吸收利用率。長者平時應定期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並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行器,才能有效預防跌倒。骨折病人若患慢性疾病 復原速度慢易失能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張鈞渝表示,骨折病人若同時患有慢性疾病,往往因傷口恢復速度慢、行動功能尚未恢復而導致失能。長期臥床容易感染,死亡率也大幅提高,對家屬是一大負擔。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這些患者只要在術後住院期接受復健一段時間,針對傷口照護、肢體運動功能、行走功能進行積極復健治療,病患能夠恢復獨立生活能力,順利返家。

上班族下肢肌力差 當心跌倒就骨折

上班族下肢肌力差 當心跌倒就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現代人常因不當姿勢或運動造成脊椎受傷而不自覺,或因下肢肌力不佳,跌倒即造成骨折,影響生活與工作。不妨從找回自身的平衡做起,解決脊椎結構平衡的問題,身體找回平衡,恢復健康。脊椎位移、壓迫神經 影響生活品質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康復運動治療中心主任林禮立表示,現代人容易罹患脊椎疾病,輕如脊椎位移,造成常見的腰酸背痛、肩膀僵硬及脊椎側彎等,重則因壓迫神經出現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神經反射痛等,甚至引起自律神經失調,造成頭痛或部位疼痛。這些病痛還會帶來失眠、憂鬱症。脊椎是最容易被忽略、卻最易造成疼痛問題的器官之一。聲波脊椎動力平衡治療儀系統(KKT),藉由物理原理與聲波傳導,以非侵入式改善背部、肩和骨盆的脊椎平衡,減輕疼痛,同時增強椎間盤、韌帶和肌肉健康,使脊椎結構恢復平衡,從根本解決慢性疼痛。上班族、長者下肢肌力不足 容易跌倒林禮立主任表示,久坐的上班族或年長者下肢缺乏肌力,導致平衡感差,常常容易跌倒。若加上骨質疏鬆,往往一跌就骨折,不只需要被迫住院及手術,還影響生活與工作。多項文獻及臨床經驗均指出,透過正確的訓練,將可有效預防跌倒。美國的多軸動態式電動平台訓練系統,每個動作都能刺激難以到達的深層脊椎肌肉,達成神經肌肉訓練效果,還可訓練不穩定的膝關節,恢復損傷的韌帶,改善肌力反應,提升下肢肌力。並且提高肢體的靈敏性及協調性,預防跌倒,同時減輕疼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