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別亂喬骨!男以為扭傷就醫才知骨折

別亂喬骨!男以為扭傷就醫才知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熱愛排球的中年男性,某次排球友誼賽中,覺得右手食指好像扭到,先找民俗療法「喬」,當下痛到飆淚。返家後患處疼痛不已,且整個手掌、手背瘀青腫脹,嚇得他連忙就醫治療找上。檢查發現男子食指近端指骨骨折,醫師提醒,民眾遇運動傷害接受喬骨前,應先接受醫師診斷,確定是否骨折或關節脫臼,切勿本末倒置,反而造成後遺症。食指骨折以為僅扭傷 找民俗療法喬骨反加重病況這名病患打排球長達20年之久,過去也曾發生手指扭到的運動傷害。這次被球打到食指痛一下,就像扭到後,仍持續打4場球賽,返家後,才找民俗療法師傅想將食指喬回來。收治病例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經X光檢查及臨床診斷,病患右手食指近端指骨有骨折,建議患者立即接受內固定手術,在骨折處以鈦金屬鋼板固定,術後並立即穿戴熱塑形手護具加以保護、固定,須至少穿戴3個月。術後須暫停激烈運動 帶護具固定並進行復健患者表示,看到X光中食指骨折岔開且差點就穿刺皮肉成為開放性骨折,嚇了一大跳,沒想到會這麼嚴重。回想喬骨時就已痛到飆淚,返家後食指痛楚依舊,還連帶手掌、手背瘀青、腫脹,疼痛不已,想起忍痛的日子仍餘悸猶存。最愛的排球運動,可能已留下心理障礙,要過段時間才能重新上場。楊椒喬院長提醒,患者術後需暫停一些激烈運動,例如排球。除了戴護具固定與保護,也需要接受復健,關節活動應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教導後,並在穿戴護具下進行,重新上場打排球預估要半年後。

研究:白內障未治療 骨折風險增7成

研究:白內障未治療 骨折風險增7成#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研究發現,患有白內障的民眾,因為看不清楚,相較於常人,更容易跌倒,白內障與骨折、骨質疏鬆習習相關。這篇研究論文獲得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官方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刊登。白內障患者沒有接受手術治療 骨質疏鬆或骨折風險提高到7成這篇研究由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黃暉凱在高齡暨社區醫學部羅慶徽副院長的指導下,與團隊復健科醫師林書蔓、研究部醫學統計諮詢師王仁宏、復健科主任梁忠詔,利用健保資料庫資料,進行骨質疏鬆、骨折與白內障的風險研究。黃暉凱醫師表示,在門診時遇到一名病人不只頭部包紮、手上也打著膏,經詢問得知病人是因為白內障看不清楚,踢到地上物品而跌倒。骨質疏鬆或骨折可能與白內障有關連?黃暉凱醫師依居家醫療的經驗,也發現視力模糊的病人,活動力下降很多,因此開始探查相關文獻資料,並著手研究。黃暉凱醫師針對健保資料庫10萬筆65歲以上長者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病患罹患白內障,骨質疏鬆及骨折風險比常人上升將近3成,也發現白內障的患者若沒有接受手術治療,骨質疏鬆或骨折風險提高到7成。老年人白內障率高達6成 怕受傷不出門曬太陽反而骨鬆根據臺灣的眼疾流行病學研究,65歲以上老年人的白內障盛行率約為60%,也就是說每2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1位患白內障。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醫師何明山表示,隨著年紀越來越來大,眼睛水晶體會慢慢變形,就像相機鏡頭起霧看不清楚。而水晶體經過紫外線照射,經年累月也會產生白內障。眼睛受過傷、常使用3C產品、高度近視等都是白內障的高風險群,初期症狀會怕光,如果有以上症狀,建議找眼科醫師診治。何明山醫師指出,常在門診時遇到患有白內障的病人,因為視線模糊,為避免產生意外傷害,逐漸減少戶外活動,導致紫外線、維他命D攝取不足,造成骨質疏鬆。骨折導致老年人失能、罹患退化性疾病 甚至也提高死亡率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50歲以上民眾,男性骨質疏鬆的比例超過2成,女性接近4成。黃暉凱醫師表示,長者隨著年齡增加,骨質密度下降,骨質疏鬆症造成骨折的危險性會大幅提高,而骨折導致老年人顯著的失能、罹患退化性疾病增加外,甚至也會提高死亡率。提醒白內障長者應積極接受治療,同時到醫院檢查骨質密度,及時介入治療,預防骨質疏鬆及骨折。

補鈣仍骨折?搭配阻抗運動才是關鍵

補鈣仍骨折?搭配阻抗運動才是關鍵#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天辛苦補充鈣,卻還是一跌倒就骨折?最新調查顯示,僅補鈣還不夠,配合運動才有效!86歲的宋奶奶4年前因左股骨頸骨折接受手術。由於擔心再度骨折,術後開始每天食用鈣片,但出遊時不慎二度跌倒骨折,疼痛劇烈、無法行走,緊急送醫後確診為行動障礙症候群,日後須以輪椅代步。宋奶奶一點都不氣餒,透過運動治療介入,2個月即無須再依靠輪椅助行,也恢復過往行動自如的生活品質。行動障礙症候群 因老化、骨質密度與肌肉質量下降造成行動困難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表示,股骨頸骨折是年長者常見的一種嚴重傷害,近年隨著壽命延長,發病率也逐年上升。行動障礙症候群則是因老化、骨質密度與肌肉質量下降等各種因素造成日常行動困難。目前,除了國人熟知的骨質疏鬆症外,肌少症、關節炎、握力不足、容易跌倒與肥胖,也都屬於行動障礙症候群,骨折風險相較於正常人高於5成以上。此外,骨鬆初期症狀難以察覺,常見患者跌倒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早已屬於行動障礙症候群,提醒年長者不得不慎防。預防行動障礙除了補鈣補D 還必須配合運動民眾補充鈣質的比例雖有明顯提升,但仍有近9成年長者身陷行動障礙症候群高危險群,即使平日積極補充鈣質,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仍顯不足。調查結果發現,沒有補充鈣質的人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為74.7%;然而,平日有補充鈣質的人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為82.8%。此外,沒有補充維他命D的人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為80.9%;而平日有補充維他命D的人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則為67.7%。單只有補鈣對行動障礙症候群的防治並無顯著效果。陳芳萍理事長強調,影響鈣質吸收的因素很多,包括飲食與運動,儘管單補充鈣質或維他命D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仍超過5成,但這並不表示民眾就不須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平日有補鈣或維他命D的民眾,運動可再降低約2成行動障礙症候群的發生率,凸顯出預防行動障礙除了補鈣補D,還必須配合運動才是關鍵。阻抗運動是最能有效增進骨骼與肌肉健康的運動方式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表示,阻抗運動是最能有效增進骨骼與肌肉健康的運動方式。環狀運動包含增進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訓練骨骼與肌力的阻抗運動及舒緩肌肉的伸展運動3個階段,每週3次、每次約30分鐘,經過3個月的運動介入後,參與的患者均反映生活品質變更好,腳步也更輕盈。檢查中也發現,患者除了行動能力有明顯改善,糖化血色素更有下降趨勢。陳芳萍理事長提醒,行動障礙症候群多因長期骨鬆未妥善治療,逐漸演變為肌力、行動力退化,最後導致行動障礙症候群。呼籲民眾應定期至醫院檢查骨骼與肌肉健康,尤其身高縮減超過3公分、男性小腿圍小於33公分、女性小腿圍小於32公分與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4.8都很有可能是行動障礙症候群。陳榮福主任補充,約半數年長者運動量未達標準,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應把握「吃做得當,筋骨不斷」,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同時,也應注意均衡飲食與優質蛋白質的攝取,才能達到良好效益。

骨折千萬別動?醫:術後隔天起復健佳

骨折千萬別動?醫:術後隔天起復健佳#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當打籃球碰撞、衝擊性運動傷害(例如滑雪)、騎機車或騎腳踏車時摔車等意外事故,皆可能導致骨折。現仍有民眾認為骨折手術後應好好休養,能不動就別動。但醫師表示,其實術後復健相當重要,能夠減少疼痛時間,也能避免沾黏的機率,加速康復。脛骨骨折可能連帶周邊軟組織受傷以運動員或車禍意外事故可能導致的脛骨骨折為例,衛福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主任表示,脛骨平台位於脛骨最上緣,屬於膝關節下半部,與其相連結的是股骨內外髁。由於脛骨是下肢承重的重要角色,發生骨折時,除了骨頭本身,週邊的軟組織(韌帶、軟骨等)皆可能受傷,嚴重甚至需要手術治療,且術後恢復期長,至少需要3至6個月的復原期,此時耐心與有毅力的復健相當重要。周建文主任表示,無位移骨折者,通常只要打石膏或穿戴功能型護具,再搭配物理治療即可;但位移型骨折則需要手術治療,術後通常會腫脹和疼痛、膝蓋僵硬、關節能動的範圍很小、肌力明顯下降、動作控制也變弱。最理想的狀態是術後隔天開始物理治療通常手術後8週內手術該側膝蓋是完全不能承受重量的。關於手術後的物理治療介入時間點,衛福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蘇煜華表示,最理想的狀態是手術隔天即可開始進行物理治療,出院後持續每週2到3次的治療,並且在家確實執行復健訓練。蘇煜華物理師針對術後2至6週,也就是恢復期的第一階段,建議接受每週3次物理治療,目標放在降低水腫與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加肌肉控制能力。這時期運動治療可進行:主動與被動彎曲運動(膝關節伸直和彎曲90度)至少讓膝蓋彎曲90度、直膝抬腿運動、腳踝幫浦運動、髕骨股骨關節運動、下肢伸展運動、以及健側的髖部肌力訓練等等。這個時期要注意不能承受重量,建議使用腋下拐幫助行動。需觀察有無膝外翻或內翻。提醒患者術後需要長時間的物理治療,並且擁有正確的復健觀念,定期返診追蹤,才能夠恢復膝關節的正常功能。

腰痠恐是警訊!跌倒骨折竟肺癌骨轉移

腰痠恐是警訊!跌倒骨折竟肺癌骨轉移#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0歲出頭女性,腰部持續痠痛,她都不以為意,直到六月底,她在家中不慎滑倒,沒想到這一跌,竟然就把大腿骨跌斷了!送醫後照X光,這才發現她的肺部長了一顆腫瘤,而且就是因為癌細胞侵蝕骨頭,才導致她的大腿骨一摔就斷。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政昌解釋,肺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都是等到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出現如骨頭痠痛、甚至是骨折的問題,就醫才發現其實是肺癌作祟。輕則腰痠背痛、重則骨折 侵犯脊髓壓迫神經恐半身不遂多年來,肺癌發生率始終穩居國人十大癌症第一位,且根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資料顯示,超過五成患者在初診斷罹患肺癌時,癌細胞就已經發生轉移,其中至少三成病患,都會出現「骨轉移」,也就是癌細胞跑到骨頭的問題。柯政昌醫師說明,患者一旦發生骨轉移,輕則腰痠背痛,重則可能造成病理性骨折,若癌細胞侵犯到脊髓,還可能因為脊神經壓迫,導致患者半身不遂。健保給付單株抗體保骨針 每月一次皮下注射生活品質佳柯政昌醫師表示,肺癌患者的骨骼健康不容輕忽,無論患者是否出現不適,只要骨骼掃描發現骨轉移現象,就會為其注射保骨針,且健保都有給付。以單株抗體的保骨針來說,患者只需每月接受一次皮下注射,使用期間注意口腔健康,並多補充鈣片、維他命D,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多副作用,而且這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都有顯著幫助。肺癌年輕化 年僅31歲多處骨轉移肺癌近年來出現年輕化趨勢,柯政昌醫師就分享,他的一名患者三年前確診罹患肺癌時,才年僅31歲,當時就發現他出現多處骨頭轉移,但這名患者持續接受化療合併保骨針的治療至今,骨轉移症狀明顯改善,不但仍可四處趴趴走,照常上班也不成問題。遵從醫囑積極治療 存活期明顯提升柯政昌醫師表示,在過去,肺癌患者一旦出現轉移,存活一年以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現在醫療進步,加上新竹台大醫院的肺癌團隊強調高效率的診療流程,10天之內,一定為患者找出病因與完成基因檢測、並且對症下藥,精準治療,因此患者存活期已明顯提升,活到五年以上的患者並不在少數。因此,柯政昌醫師提醒肺癌患者,只要好好遵從醫囑,還是可保有良好生活品質,認真活在當下,別輕言放棄。(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骨鬆性骨折易二次骨折!防骨鬆有一套

骨鬆性骨折易二次骨折!防骨鬆有一套#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骨質疏鬆是種不容易被察覺的疾病,隨著年紀增長,無論男女都有可能因為生活習慣、停經後造成骨質流失加速,其中50歲以上停經婦女和65歲以上男性更是骨質疏鬆高危險群。罹患骨質疏鬆造成骨折受傷的民眾越來越多,知道自己的骨質密度、如何改善飲食及生活作息,好好趁年輕「存骨本」就顯得更重要。50歲以上女性 每3人有1 人因骨鬆而骨折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醫師何春生表示,臨床上接觸不少因骨質疏鬆導致骨折的患者,近期研究發現,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1名,世界排名第9名。父母親曾髖骨骨折、停經婦女、70歲以上男性和65歲以上女性都是骨鬆骨折高危險群,其中50歲以上女性,每3人就有1 人因骨鬆而骨折,千萬不可輕忽骨鬆的危險性。骨鬆性骨折患者 發生二次骨折機率高達50%羅東博愛醫院脊椎外科主任陳劍龍表示,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建議攝取適量鈣及維他命D,平時飲食不過鹹、飲酒不過量。另外不抽煙、多曬太陽、勤運動,居家保持乾燥、電線收攏預防跌倒,也是避免骨鬆變骨折的方法。根據統計,骨鬆性骨折的患者發生二次骨折的機率高達50%,許多年長者也因為體力不堪而臥病在床,導致更多併發症與感染,不僅自己受苦,也造成家庭負擔。羅東博愛醫院表示,骨鬆高危險群建議積極求診,由醫師詳細檢查骨質流失的狀況,進一步治療才能防患未然。

照顧骨質別怕曬!補維生素D防骨鬆

照顧骨質別怕曬!補維生素D防骨鬆#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全球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也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如沉默殺手,50歲以上女性平均每3位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男性則是每5位就有1個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因為骨質疏鬆症是一個沉默的疾病,無聲無息、沒有徵兆,然而國人對於骨鬆的疾病意識並不高,往往發生骨折後才驚覺骨鬆已找上門。骨質疏鬆警訊 易被誤會普通腰痠背痛約1/3的女性及1/5的男性,一生中會發生至少一次的「骨質疏鬆骨折」如脊椎體、髖部或腕部的骨折。骨質疏鬆症狀不明顯,背部彎曲駝背、出現瀰漫性慢性背痛、背部痠疼、無法仰睡、微小動作就導致骨折、起床時背部及腰部疼痛、向前彎腰的姿勢會感到痛苦不堪,都是骨鬆的癥狀,然被民眾視為普通的腰痠背痛,容易忽略骨鬆警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高田提醒,臨床上只有1/3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被發現,下一步馬上就要面臨死亡性的髖部骨折,建議高危險族群應該定期就醫檢測骨密度,若經醫師評估屬於骨折高風險,建議應積極接受治療與定期追蹤回診,更希望藉由及早治療骨質疏鬆症,減少未來的致命性髖部骨折。曾骨折過 再度骨折的機率是2倍林高田醫師強調,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最新調查,估計有8成骨鬆高風險族群未就醫預防或治療骨鬆,因為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民眾也就沒有警覺。然而骨質疏鬆症從年輕開始到老年都必須及早養成疾病意識,若父母曾發生過骨折,尤其是髖骨骨折,則子女罹患骨質疏鬆症風險也會提高;曾發生骨折再度骨折的機率是没有骨折過的人2倍,不可不慎。服用類固醇藥物骨骼也會較脆弱,而停經的婦女、切除卵巢或女性在45歲前更年期就提早報到,因賀爾蒙影響也是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需定期檢測、避免發生骨折。日曬、多補充鈣質飲食 照顧骨質除了檢測,照顧骨質應從日常著手。林高田醫師建議,日常均衡飲食才能維持骨骼肌肉系統建康,鮮奶、優格、起司等乳製品都是優質鈣質來源,多日曬也能活化身體維生素D、強化鈣質吸收。負重運動則可以強健肌肉、增加骨質密度,改善身體協調與平衡、減少跌倒和骨折的風險。林高田醫師強調,骨骼健康關乎老年時的行動能力,應在年輕時養成正確的骨質疏鬆疾病意識,愛自己從用心呵護骨骼開始,預約更年期後的活躍行動力與健康!

骨骼痠痛、骨折 可能是乳癌腫瘤轉移

骨骼痠痛、骨折 可能是乳癌腫瘤轉移#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態性跌倒骨折,竟然跟癌症有關?!一名婦女今年初因多次摔傷,大腿與左手接連骨折,到院檢查才發現,元兇竟是轉移到骨頭和小腦的癌細胞,原來這名患者早已罹患乳癌。轉移性乳癌第四期 七成為骨轉移「腫瘤本來就有喜歡去的地方,而乳癌腫瘤本身就是偏好往骨頭發展。」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羅若玲醫師表示,統計發現,轉移性乳癌第四期的患者中,七成病患會出現癌細胞轉移到骨頭的現象,即使是在早期癌症階段,還是有兩、三成病人會出現癌細胞轉移,而其中高達七成,會發生骨轉移。臨床上,其實大部份初期的骨轉移症狀並不明顯,患者通常感覺痠痛才前往骨科求診。還有病患拖到骨頭劇痛甚至骨折後,這才發現,其實是骨頭已經被癌細胞侵蝕。乳癌荷爾蒙受體陽性 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易增骨折風險為什麼乳癌病患尤其需要注意骨骼健康呢?羅若玲醫師解釋,是因為雌性荷爾蒙本身具有保護骨質的作用,而大部份轉移性乳癌的病人皆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而在治療乳癌時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會導致女性病患可能進入停經等低荷爾蒙的狀態,這時候患者的骨骼狀況本來就相對脆弱,如果再加上骨轉移,就會大幅提高骨折風險。人體骨骼細胞分為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兩種,癌症患者一旦發生骨轉移現象,藏在骨頭中的癌細胞會刺激蝕骨細胞活化,吃掉骨骼組織,導致患者出現骨骼痠痛、甚至是骨折的現象。「保骨針」可抑止蝕骨細胞活性 每月一次注射助保骨目前在臨床上,治療骨轉移的藥物,也就是一般俗稱的「保骨針」,每28天注射一次,可以抑止蝕骨細胞的活性,改善患者骨骼健康及生活品質,目前已經有健保給付。羅若玲醫師補充,保骨針主要分為雙磷酸鹽類以及抗體類兩種,雙磷酸鹽類需輸注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抗體類則是採取皮下注射方式,在臨床使用上,更加簡易省時。針對女性病患,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設有婦女健康中心,整合婦產科、乳房外科等各科資源,也讓女性病患就診時,不但保有隱私,也省去了在各科間來回奔波的麻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