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發燒不只是感冒 腸病毒重症恐致肺炎

發燒不只是感冒 腸病毒重症恐致肺炎#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發燒、流鼻水,真的只是感冒嗎?D68型腸病毒症狀不像一般腸病毒會出現水泡,而是發燒、流鼻水、咳嗽及喉嚨痛的上呼吸道症狀為主,嚴重將併發肺炎、腦炎、肢體麻痺以及急性無力脊髓炎等,甚至死亡。國內歷年只有零星感染個案,但新北市近期已檢出4例確診個案。發燒、流鼻水等 71型腸病毒症狀似感冒截至第50週新北市門、急診腸病毒就診人次逾1千5百人,共計檢出10例71型及4例D68型。其中1例4歲女童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症狀、右手臂無力,至醫院就醫確診為D68型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目前復健治療中。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許玉芬指出,雖然目前新北市無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但社區中仍有腸病毒輕症流行,主要為克沙奇A型病毒。本年截至12月18日,全國已確診52例71輕症個案、1例疑似重症個案、2例重症個案,表示71型仍持續傳播,加上近期感染D68型輕症及重症個案增加。勤洗手、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降低染腸病毒風險許玉芬科長呼籲,留意家中嬰幼兒健康並加強預防感染,若出現相關症狀請儘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以掌握治療契機。D68型跟71型都容易併發重症,如果發現家中幼兒出現肢體無力麻痺症狀,請儘速就醫。腸病毒主要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應落實正確勤洗手習慣,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並落實生病不上課(班),降低病毒傳播機會。相關資訊可上衛生局網站,或撥傳染病防治專線02-22586923查詢。

講座/寶貝發燒該如何?

講座/寶貝發燒該如何?#發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嬰幼兒沒有足夠抵抗力,體質較脆弱,動不動就感冒發燒。做為父母、親人,常常捨不得寶貝受苦,卻不知道該怎麼應付常常發生的病況。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2/22(五)舉行小兒部衛教講座,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寶貝發燒該如何?」。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有嬰幼兒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寶貝發燒該如何?時間:106年12月22日(五)15:0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二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感冒別輕忽 流感重症引心肌炎

感冒別輕忽 流感重症引心肌炎#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發燒、頭痛、肌肉痛,好怕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併發症嚴重,要平安的度過流感季節,不僅從預防做起,萬一不小心被傳染,也要留意自己的症狀,通報、盡速就醫。把握好幾個原則,就能避免流感造成嚴重病情。流感症狀 發燒、頭痛、肌肉痛流行性感冒是病毒造成的呼吸道疾病,致病原為流感病毒。常引起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以及咳嗽,通常在7天內康復。流感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以及併發症嚴重,尤其是續發性的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另外也可能導致心肌炎、心包膜炎,或是神經系統併發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顏正中表示,流感主要透過感染者的飛沫傳播病毒,尤其密閉空間,但病毒亦可在低溫潮濕環境存活數小時,手接觸到污染物表面上的口沫或鼻涕等,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亦會感染。嬰幼兒、老人、孕婦 重症高危險群重症及死亡者多見於嬰幼兒、老年人、孕婦、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貧血或免疫功能不全者、以及BMI大於30的肥胖者。一旦出現疑似重症症狀,如胸痛、呼吸會喘、連續72小時高燒不退、意識改變,建議立即就醫。台灣住院流感病患重症死亡率約2成,不可輕忽流感可能造成的傷害。顏正中醫師提醒,勤洗手,與呼吸道衛生如戴口罩,咳嗽打噴嚏時要掩口鼻,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染病在家休養,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飲食均衡、補充水分,適當運動及休息。有類似流感症狀儘速就醫。

以為只是腹痛 膽囊炎拖久恐致休克

以為只是腹痛 膽囊炎拖久恐致休克#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04歲的廖阿嬤身體一向硬朗,最近卻開始腹痛,飯後症狀尤其嚴重,甚至發燒、嘔吐,送醫檢查發現為膽囊炎。廖阿嬤過去曾因膽管結石阻塞,膽囊內裝有膽道支架引流,所幸膽囊順利切除、支架順利移除,腹痛狀況大幅改善。3個月早該取出 支架竟置放體內7、8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陳政國表示,廖阿嬤90多歲時曾因膽管結石阻塞求診,當時卻因害怕開刀,僅選擇取出總膽管結石,置入膽管支架,腹痛雖改善,後續卻沒有回診取出,導致3個月就應取出的膽管支架,竟在體內放了7、8年。通常老年人身體機能較弱,高齡手術風險高。不過廖阿嬤的體力和心肺功能良好,便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並以內視鏡取出膽道支架。術後腹痛狀況大幅改善,住院5天便順利出院。不過廖阿嬤因年事已高,腸胃道功能較差,術後產生些許腸胃道症狀,透過藥物治療後,又能恢復正常飲食。膽囊、膽管阻塞過久 恐致敗血症膽道疾病來得快,去得也快。許多老人家患有膽道疾病,即便膽囊發炎、肚子痛起來要人命,卻因害怕手術併發症,選擇消極治療,導致膽囊反覆發炎。若狀況持續過久,會增加開刀風險及困難。建議高齡患者,只要術前評估心肺功能沒問題,都會建議開刀治療,才能一勞永逸。陳政國主任提醒,膽囊炎和膽管炎常常同時發生,若是膽囊及膽管阻塞太久,容易使膽道造成細菌進入血液中,造成敗血症及休克,處理方式會較單純切除膽囊複雜及困難,所以建議民眾若出現膽道疾病,一定要提早治療,才能免於後續感染之苦。

馬國返台肌肉痛、關節痛 恐染登革熱

馬國返台肌肉痛、關節痛 恐染登革熱#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截至11月13日,106年台北市登革熱病例數已累計58例,皆為境外移入,居全國冠軍。感染源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馬來西亞12例最多,其次為菲律賓、越南各8例。部分案例返臺後,出現發燒、倦怠、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後眼窩痛症狀,輕忽症狀、自行服藥,未即時就醫,使疫情隱藏超過3日。後眼窩痛、肌肉痛、出疹速就醫依據臺北市資料分析,由機場入境篩檢被通報占50%、就醫1次就被通報計20名占34.5%、就醫2次被通報占13.8%,就醫3次被通報占1.7%,資料顯示高達15.5%的個案未被及時通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陳少卿表示,境外移入病例可能引發本土登革熱的風險,對市民健康及社區防疫造成極大威脅,旅遊期間或回國後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及出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使用防蚊液、穿淺色長袖衣褲防蚊陳少卿科長呼籲,國人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旅遊、探親或經商時,應落實個人防蚊措施,於身體裸露處使用經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以防遭病媒蚊叮咬。提醒民眾平時應落實居家戶內外孳生源清除,除可避免病毒於社區傳播,也能保護同住親友的健康。若有防疫相關問題,請撥打臺北市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或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洽詢。

講座/幼兒長牙會發燒嗎?

講座/幼兒長牙會發燒嗎?#發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一輩的長者常有「長牙就會發燒」的觀念,事實上,長牙時期為牙齦會有疼痛感,幼兒容易睡不好、比平常更躁動,少數小朋友體溫可能會略為上升。本次的講座中兒科衛教師李雯玲將簡介發牙期的重要性,讓爸媽了解可能出現的症狀及民眾常見迷思。本次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幼兒長牙會發燒嗎?時間:106年11月10日(五)15:00- 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二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發燒倦怠當感冒?當心它在作怪!

發燒倦怠當感冒?當心它在作怪!#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中年女性若出現前頸腫大疼痛、發燒、心悸、倦怠可別誤當感冒,很有可能是「亞急性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有時與急性咽喉炎不易區別,往往會被當作上呼吸道感染處理,常經治療一段時間無效後,進一步檢查才診斷此病。似感冒症狀 進一步檢查才確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楊江奕指出,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自限型疾病,意即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不需特殊治療,只需對症治療或不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急性期常見前頸部位腫大疼痛、發燒、心悸、倦怠等症狀,其病程可分四階段,從急性期至恢復期,病程可達數個月甚至更久。楊江奕醫師說,診斷部分可詢問病史,有些患者在發病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檢查可見發燒、甲狀腺腫大及壓痛。實驗室檢驗可從紅血球沉降速率(ESR)上升、甲狀腺放射碘攝取率(RAIU)下降、甲狀腺毒症、甲狀腺球蛋白上升等指數得知。以超音波檢查,可見甲狀腺腫大且呈局部低回音性,若有必要需進行細針穿刺做病理檢查。許多病症狀相似 醫生正確診斷成關鍵上述甲狀腺部位疼痛,除亞急性甲狀腺炎外,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慢性甲狀腺炎、淋巴瘤、葛瑞夫茲氏症、甲狀腺惡性腫瘤等亦可能產生甲狀腺疼痛,需在之間做鑑別診斷。治療上,輕症患者可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若病情較嚴重則使用類固醇,通常發燒及疼痛症狀可在幾天內得到緩解。在復原後大多數患者可完全恢復正常,但有少數患者有永久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情形。處理亞急性甲狀腺炎之重點在於能正確診斷並及時給予治療,即能迅速減輕患者不適。

腹瀉血便逾6周 當心「這病」上身!

腹瀉血便逾6周 當心「這病」上身!#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天跑廁所20次,好像被馬桶綁架一樣」這是許多潰瘍性結腸癌患者的心聲,許多患者拉到虛脫才就醫,此時腸道多半已經潰爛,一旦出現併發症更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台灣人的腸道問題本就比例偏高,腸道發炎反應加劇,使腹痛、腹瀉、血便症狀一一找上門。如果其症狀持續達6周以上,當心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上身。嚴重腹瀉、血便 生物製劑助緩解腸胃道症狀一名在澎湖的女大生反覆腹痛、血便,一天拉肚子達十幾次,剛開始以為吃壞肚子自行服用藥物,沒想到病情逐漸惡化,經常需要返台治療。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天祐指出,慢性腸道發炎疾病需長期控制,對於嚴重腹瀉、血便,以及曾經手術治療的患者,建議使用生物製劑治療,能夠有效緩解腸胃道症狀。不論是在急性期症狀控制,或是預防症狀復發,生物製劑的治療都能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恢復正常的生活品質讓受損的腸道恢復健康。症狀包含腹瀉、血便、發燒、疲憊台大醫院內科部消化內科醫師李宗錞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反覆發作的嚴重腸道免疫疾病,常見症狀包括反覆時常腹瀉、大便有血、發燒、疲憊、體重減輕、貧血,嚴重恐併發腸阻塞、腸穿孔、肛門瘻管、肛門膿瘍等症狀。血便可區分大腸激躁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由於此疾病症狀易與大腸激躁症混淆,多數病人平均多耗費2、3年才被正確診斷。李宗錞醫師說明,區分兩者最大的不同,可觀察是否有血便。大腸激躁症是因為緊張、壓力引起不正常的腸道蠕動,而大腸激躁症並非腸道發炎,所以不會有血便。因此,倘若上述症狀持續6周以上,且合併有大量血便症狀者,則極有可能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黃天祐醫師指出,中央健保署於去年10月1日起,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開放健保給付6歲以上的「兒童克隆氏症」與成人「急性或嚴重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原本已經給付的「成人克隆氏症」用藥時間自40周延長為56周,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