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女性乳房自我檢測 20歲就該開始

女性乳房自我檢測 20歲就該開始#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癌症雖然是嚴重疾病,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仍是可以控制得宜。衛生署豐原醫院為25歲至44歲的女性朋友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測,總篩檢人數66人中約有7成良性發現,其中5位立即就醫檢查。乳房外科袁天民醫師呼籲,雖然年輕就是本錢,但切勿輕忽定期檢查的重要性,以免錯失早期發現的良機。袁天民表示,乳癌的發生目前並沒有確切的原因,其中包括遺傳基因、個人體質、女性荷爾蒙、環境因素、甚至情緒等等都可能影響,建議女性朋友20歲以上即可開始每個月自我檢查(月經乾淨後7~10天),35歲以上每年到醫院乳房外科做一次乳房檢查。國民健康局也建議45歲至69歲婦女,每二年可做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豐原醫院表示,此次乳房篩檢,7成女性有良性發現,多為水泡或乳房纖維囊腫,一般良性腫瘤在乳房上可觸摸到大小不一的結節或是腫塊,觸摸時是柔軟且會滑動,經期時摸起來會較為堅挺,乳房疼痛較為明顯,常見於乳房兩側尤其是乳房外上方,但經期結束後症狀便會較為舒緩,乳房纖維囊腫屬於良性腫瘤,變成惡性的機會很少,一般定期追蹤即可。癌症資源中心個管師楊瑋婷表示,台灣乳癌患者雖好發年齡約在40歲至50歲之間,但40歲以下的女性朋友也不能忽視乳房健康的重要性。楊瑋婷指出,有乳癌家族史者(尤其母親、姊妹、女兒)、曾患一側乳癌者、患有其他種類的癌症者(如子宮內腺瘤癌、卵巢癌等)、喜好高脂肪食物者、從未哺乳或不孕之婦女、初經過早(10歲左右)或停經過晚(50歲以後)、大於35歲的初產婦、荷爾蒙異常者(如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製劑),經臨床統計罹癌機率比一般人高5~6倍,需要格外注意。袁天民呼籲,維護乳房健康從生活做起,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平時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定期篩檢最為重要。早期乳癌外觀並無明顯異常,但乳房會有不痛性腫塊,建議儘早就醫檢查。

免費早期癌篩 六月起擴大實施

免費早期癌篩 六月起擴大實施#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高齡、肥胖人口增加,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有不斷攀升的趨勢。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所公佈的資料,99年癌症登記人數顯示,國人的癌症發生率已經達到平均每5分48秒就有人罹癌,大腸癌發生率亦隨之逐年提高,70至74歲長者大腸癌罹患率高達每10萬人中近260人。另外,「國民健康暨藥物濫用訪問調查」發現,原住民18歲以上男性嚼檳率為41.2%,為全國18歲以上男性嚼檳率的3倍,原住民青少年男性嚼檳率亦高達15.6%,顯示推廣「早期癌篩」仍有必要性。為推廣「早期癌篩」,國民健康局自102年6月1日起,擴大篩檢對象資格:一、大腸癌:調整為50至75歲,每2年1次免費篩檢(27至52年次,101年未做過糞便潛血檢查者)。二、口腔癌:擴大為18至29歲有嚼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免費篩檢(需備妥戶口名簿及健保卡到健保特約的牙科及耳鼻喉科接受檢查)。呼籲民眾為自己的健康著想,可以多加利用這些免費資源,有問題能及早檢出,及早治療。

醫訊/如何帶病生活

醫訊/如何帶病生活#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友常要面對死亡的威脅與恐懼、身體上的痛苦、治療副作用的變化、外形的改變、醫藥費的慢慢支出、家庭與家人的負擔。因此心理壓力也比常人容易大很多,可能會引發心神症狀或疾病。所以,癌症希望基金會特舉辦週末講座,主題為「如何帶病生活」,講師: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許禮安醫師。生病之後最辛苦的不外乎是面對家庭、工作失去控制力,因此,陪伴許多癌症家庭走過的許醫師將分享如何為情緒找一個出口,參加對象:癌症病友及家屬。報名方式:來電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如何帶病生活時間:102年5月25日(六)上午10:00~11:30地點:基金會高雄中心(高雄左營區翠峰路22號)洽詢:07-581 0661轉111

癌患飲食小巧思 應景甜粽補給無負擔

癌患飲食小巧思 應景甜粽補給無負擔#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往往因疾病纏身,吃這個也怕、吃那個也擔心,最後反而導致營養攝取不足!為了讓癌症病人輕鬆面對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期間飲食問題,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治療科教授飲食原則,營養師還分享如何在治療期間吃得好又兼顧營養,即使面對應景的端午節粽子,也能大飽口福又讓身體無負擔。腫瘤中心主任蘇裕傑說,多數的癌症病患在看診時,最大的疑問就是飲食問題,尤其在接受完放、化療後,身體會出現許多副作用,使得食慾不振而導致營養不良。希望藉由營養師正確的飲食觀念,讓癌患也能吃得營養又提升免疫力,同時更要避免坊間秘方與不實地下電台販賣的藥物,才能避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王子南說,透過癌症營養治療,主要讓癌患在「積極治療期」時,能夠避免營養不足、減少體重流失、提高免疫力、降低治療副作用的傷害;「快速恢復」期主要能攝取足夠熱量與蛋白質、補充癌症飲食配方、避免流失身體質量;「健康促進階段」主要讓病患維持理想體重、體重不足者可補充巿售醫療營養品。王子南表示,癌症患者常見營養問題包括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口乾、黏膜潰瘍等,平時除了攝取足夠的熱量、少量多餐、增加蛋白質等飲食原則,也可從各種症狀做飲食改善。平日飲用清淡、冰冷的飲料,食用酸味、鹹味較強的食物也可減輕噁心及嘔吐的症狀。為了應景的端午佳節,病患可自製紅豆水晶甜粽來補充不足的卡路里,材料包括西谷米150g、水120c.c.、粉飴30克、沙拉油1茶匙、砂糖1湯匙、紅豆餡、粽葉,西谷米加入水、粉飴、油及糖拌勻備用後,在粽葉光滑面塗上一層薄油,從中間約2/3處捲起成一漏斗狀,再放上一層西谷米,放上一小糰紅豆餡,再蓋上一層西谷米後包裹,將粽子放入沸水以中小火煮30分鐘後即可食用。 

裘莉切乳防癌 醫:基因正常還是可能罹乳癌

裘莉切乳防癌 醫:基因正常還是可能罹乳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日前,好萊塢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因為發現自己有BRCA1基因突變,導致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大增,因此裘莉決定未雨綢繆,把傲人的雙峰切除掉,以防止未來罹患乳癌的可能性。但是這一切乳,切出了全球婦女對於乳癌的重視與省思,更有台灣媒體指出,裘莉切雙乳是震驚世界的一件大事。對此,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基因醫學科醫師黃建文表示,國內乳癌患者逐年上升,而且有年輕化的現象,安潔莉娜裘莉為「防患未然」,做了預防性雙乳切除的決定,對許多婦女無異是投了一顆震憾彈。  他說明,從許多的研究數據指出,乳癌/卵巢癌的形成與某些特殊基因突變有關,其中以BRCA1、BRCA2基因之關聯性最強,根據研究,約有5-10%乳癌/卵巢癌來自遺傳,家族性乳癌/卵巢癌患者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比一般婦女提早約十年,女性如有BRCA1基因突變,有80%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63%在70歲前會罹患卵巢癌;如具有BRCA2基因突變,有80%70歲前會罹患乳癌,男性也有5%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黃建文醫師指出,曾經有多位企業家夫人接受過BRCA1、BRCA2基因檢測,還好都顯示是陰性,但陰性並不代表未來不會罹患乳癌/卵巢癌,還是要定期接受早期的篩檢,對自己健康較有保障。

平均每抽一根菸 減少7分鐘壽命

平均每抽一根菸 減少7分鐘壽命#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30%和抽菸有關,菸含有7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有數百種有害物質,至少有69種致癌物質會與DNA行成共價結合,當DNA的破壞超過修復能力時,會因為基因突變在重要部位上而導致癌症。台北中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明才表示,要造成缺血性心臟病不用幾根菸,每天吸5根菸,心臟病風險增加50%。配偶吸菸者,冠心病風險增加30%。有四分之一的腦血管疾病是源於抽菸,和不抽菸者相比,危險性高出3倍以上。抽菸會導致許多併發症,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嚴重氣喘、主動脈瘤,也會致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相對危險增高為男性1.94倍,女性為1.42倍。張明才表示,女性可能出現月經不規則及無排卵,進而影響受孕,也會增加早產與死產;25到70歲的男性吸菸者,勃起障礙會比一般人多出2到5倍。吸菸還是使牙齦色素沉澱、白內障及失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得病率也會比不菸者高出2到5倍的風險,手術傷口感染也增加。張明才指出,戒菸後20分鐘血壓及脈搏會開始下降,手腳溫度升高至正常,2到3週後血液循環改善,肺功能增加,一年後心血管疾病之危險減少為吸菸者的一半,五年後肺癌死亡率是每日一包菸者之一半,口腔癌、食道癌、喉癌危險減少一半。戒菸藥物分為尼古丁替代療法及非尼古丁藥物兩大類。尼古丁替代療法在台灣上市的有咀嚼錠、貼片、吸入劑、口含錠(噴鼻劑及舌下錠沒有上市);非尼古丁藥物治療法會比尼古丁替代療法效果要好,目前最新的戒菸治療藥物「戒必適」(Varenicline),為一種天然生物鹼,獲准於歐美國家使用,台灣已於2007年上市。張明才提醒,我國從民國91年元月起,開始課徵「菸品健康福利捐」,同年9月國民健康局及推動「門診戒菸治療服務計畫」,為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吸菸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粥狀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病患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者的危險性更為加倍。資料顯示,吸菸者會比不吸菸者少活13至14年,也就是說,平均每吸一根菸,會減少七分鐘的生命,建議民眾趕快戒菸,還給自己與身邊的親友一個健康的身體吧!

乳癌早發現存活率可達9成 乳房攝影檢查效果佳

乳癌早發現存活率可達9成 乳房攝影檢查效果佳#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衛生署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我國乳癌發生年齡高峰為45-69歲。國民健康局2012年共提供約67萬名45-69歲的婦女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其中6萬多名女性檢查結果為陽性,發現了3300多名乳癌個案,平均每篩檢185名女性就有1人罹癌,約每18名陽性個案,就有1名確診為乳癌個案。故國健局提供45-69歲以及40-44歲其二等親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國健局表示,目前台灣的乳癌治療水準已與先進國家相當,早期乳癌(0、1、2期)的5年存活率已高達9成,晚期患者的存活率則大減,第三期5年存活率降至七成,第四期的存活率僅二成四。連結癌症登記資料及乳癌篩檢資料庫,發現被診斷為早期乳癌的個案中,82.8%曾接受過乳房攝影檢查,而被發現為晚期乳癌的個案則僅有17.2%,故健康局呼籲女性朋友,一定要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國際上最具科學實證,可以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是乳房X光攝影。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每2-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50-69歲婦女乳癌死亡率約2至3成。另外,國健局表示,若篩檢為陽性個案,務必回診或做進一步的確診,千萬別因身體沒有出現症狀,或是恐懼、猶豫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提醒婦女朋友為了自己的健康、家庭的幸福,如篩檢結果為陽性,要勇敢面對,並盡速至醫院的乳房外科做後續的確診或治療。

「腸」出問題! 瘜肉比率激增恐引大腸癌

「腸」出問題! 瘜肉比率激增恐引大腸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最新罹癌統計,大腸癌四度奪冠,每日38人罹患腸癌,13人死於腸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公布,國人腸道異常關鍵字冠軍為「瘜肉」,瘜肉問題已是國人腸道健康的最大隱憂。近年來,女性及年輕族群瘜肉比率激增,攀升一倍,速度高於男性;年輕世代更攀升八成。飲食西化、愛吃油炸燒烤不忌口,都是導致腸癌的危險因子,婆婆媽媽更要提防致命生活習慣。聯安預防機構院長鄭乃源表示,家庭主婦愛「撿菜尾」,不過這樣重覆加熱食物,還有許多食材加在一起,易造成吃進過多熱量、肥胖,恐對腸胃有弊無益;而年輕人則往往無肉不歡、愛喝含糖飲料,夜生活作息(造成免疫力出問題),以及這群高危族群較無定期健檢習慣,是造成女性及年輕世代「腸」出問題的主因。鄭乃源解釋,一般瘜肉轉變成癌症的機率為80%,但早期發現的瘜肉通常都是良性的,如果及早切除就可避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鄭乃源說,腸道不會告訴你長出瘜肉了,通常症狀都不明顯、鑑別度不高,因此,定期檢查就變得非常重要。鄭乃源說,大腸癌是唯一可預防的癌症,不過光靠糞便潛血檢驗不夠,尤其高危險族群,因糞便潛血檢驗沒有診斷性、不夠仔細。通常驗出陽性的民眾,就是要進一步做大腸篩檢的動作,不過驗出陰性並不代表沒有問題,可能只是當時沒出血,還是有潛在罹癌的風險。鄭乃源建議腸癌高危險族群,應從30歲左右規劃完整腸鏡檢查,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以及大腸鏡檢查,掌握早期發現大腸癌前兆的黃金關鍵。但如果本身生活及飲食習慣不正常、或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具家族疾病史民眾,更應積極改善生活作息,並提早開始規劃相關檢查。鄭乃源院長也提醒「切除不等於根除」,呼籲有瘜肉的民眾應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配合定期腸鏡複檢,以免腸瘜肉復發(切除瘜肉一年後應再檢查),而失去及早預防的時機。另外,飲食方面,對於食材的挑選可優先挑選含纖維量較高的五穀米,肉類以白肉取代紅肉的攝取;多吃蔬果、堅果及水溶性纖維,幫助帶出藏於腸道死角中的糞便,同時將每餐的蔬果量做有效的量化,如蔬菜至少每日2-3碗、水果每日3-4個拳頭,才是正確維護腸道健康的飲食計畫。(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