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 隆乳後也能放心接受的乳癌篩檢新技術

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 隆乳後也能放心接受的乳癌篩檢新技術#癌症

有鑑於乳癌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高存活率及良好預後,與亞洲女性罹患乳癌的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去年底衛生署即通過針對45歲以上的婦女,實施有條件式的乳癌篩檢補助,希望能造福女性族群,透過定期篩檢來發現早期乳癌。然而,卻有一群為數不少的愛美女性,因為害怕乳房攝影機器的擠壓,會把隆乳後矽膠或水袋給擠壞,遲遲不敢接受乳癌篩檢,談到乳癌的預防總是感到憂心忡忡。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開業整形外科醫師賴永隆昨表示,國內一年約有八千至一萬名女性隆乳,因乳房X光攝影恐有義乳被夾破之虞,因此檢查前,務必先告知醫事人員。現在接受隆乳後又想做乳房檢查的女性有了新的選擇,受惠於影像醫學科技的進展,最新的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讓乳癌篩檢變得出乎意料的輕鬆簡單。這種更精細、且大幅降低肢體觸碰(hands free)、與婦女疼痛感的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是利用精密的大型掃瞄面板,像掃描文件一樣蓋住胸部,過程中,不會有陌生的醫檢人員操作探頭與徒手觸壓胸部,對隆乳後希望保有隱私的女性來說,貼心的避免被人發現手術疤痕的尷尬;同時,這種新的超音波掃描技術,只需幾分鐘就能於電腦中描繪出400到600張橫向與縱向的影像結果,可容易偵測到亞洲人多屬於緻密型乳房內的腫瘤,彌補乳房x光攝影的不足,對醫師判讀影像與診斷病情有更精確的幫助。長期研究並判讀乳房影像多年的放射線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乳房因錯綜複雜的乳管組織,越接近乳頭越難判讀,不過現在的隆乳技術是將矽膠、水袋等填充物放在乳腺組織或胸大肌的後方,並不會影響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對乳房影像的呈現,但是以x光機來做乳房攝影,確實造成這些隆乳後女性極大的心理壓力,因而讓這個族群成為乳癌篩檢的漏洞。近年來醫界對於使用乳房超音波來篩檢乳癌的態度已有共識,除了隆乳後的患者外、緻密性較高,哺乳、乳管發炎等情況較為複雜的患者人數亦逐漸增加,更需要超音波的影像結果來輔助診斷。過去在乳房篩檢觀念尚未建立前,90%以上的乳癌病患都是因為有自覺性症狀而前來就診,並未掌握定期篩檢、早期治療的機會,而影響存活率,且早期發現乳癌的患者其實較有機會能保留乳房,無須整個切除,這些都是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的好處,現在已經有了無需擠壓胸部又更為精密的檢查技術,對隆乳後的女性而言確實是一大福音。

口腔癌好發於45歲以上 死亡率逐年增加

口腔癌好發於45歲以上 死亡率逐年增加#癌症

根據衛生署統計,自民國八十一年以後,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節節上升超過了鼻咽癌,已成為國人頭頸部癌症第一位,在93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為第6名。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95年度最新統計,臺灣男性口腔癌每年發生率已高居世界第3,目前臺灣口腔癌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三十五,依每年5%增長率成長,估計再五年臺灣就會成為全球第一,約達到十萬分之四十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牙科主任馬魁指出,口腔癌發生於口腔顏面部,常造成病患飲食、語言困難及顏面畸型,嚴重病例甚至導致家庭及社會沈重負擔。馬魁表示,口腔癌是由口腔內組織細胞惡化所形成的腫瘤。口腔癌絕大部分是由黏膜細胞惡化所形成,少部分由小唾液腺體惡化所形成的腺癌。臺灣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70-80%),其發生和嚼檳榔、抽菸、喝酒息息相關,統計90%以上的口腔癌病人有嚼檳榔習慣。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隨著檳榔消耗量越來越多,口腔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趨勢,而且好發年齡也下降為40-50歲間。有很多因素可能與口腔癌有關,其中重要的應為嚼檳榔,口腔癌患者半數以上有嚼檳榔習慣,頰黏膜癌患者更有八成以上嗜嚼檳榔。馬魁進一步說明,除檳榔外,菸酒亦與口腔癌有密切關係,如同時有嚼檳榔、吸菸及飲酒等習慣者,其口腔癌危險性更增加。其他如口腔衛生不佳,長期溫度或化學物質刺激,歪斜的牙齒或不適合的假牙,對舌頭、齒齦或咽頰造成慢性傷害,口腔粘膜上白斑,都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以後產生癌病。口腔癌好發於45歲以上,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且以男性居多。馬魁提出下列必須小心的幾種症狀:嘴唇或口腔有慢性不癒合潰瘍。嘴唇或口腔內部有腫塊。口腔黏膜有白斑或紅班出現。口腔內任何一部份發生不明原因出血、疼痛或麻木感。喉嚨感到有異物,久不癒的咽喉疼痛。吞嚥、咀嚼時感困難或疼痛。聲音改變。耳朵疼痛。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以上症狀可因癌症或其他較不嚴重問題而產生,但儘早尋求醫師或牙醫師診斷及治療是相當重要的。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267

忽略長期腹脹 小心罕見「小腸腺癌」找上你

忽略長期腹脹 小心罕見「小腸腺癌」找上你#癌症

吃太飽「腹脹」一般人覺得正常,但是如果長期出現腹脹、嘔吐等情形,就要小心了。一名彰化永靖鄉的江先生,長期吃完早餐後,就出現腹脹、嘔吐、沒有食慾,日前更因體重明顯下滑就醫,經檢查才發現是罕見的「小腸腺癌」第3期,所幸在未轉移時即早以切除手術治療,現在只需以回診化療追蹤。彰化醫院外科余明昌醫師說,66歲的江先生有便秘情形約2年時間,近二個月,在吃完早餐後,就有明顯的腹脹感,而到中午午餐時間因腹脹飽足感,所以完全無法吃進食物,到了傍晚更有嘔吐的情形,這些症狀一天比一天嚴重。在半個月前體重下滑2公斤,由家屬帶到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陳詩典主任門診就醫,安排住院檢查,初步胃鏡、大腸鏡檢查只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但是腹脹及嘔吐情況依然沒有改善,進一步以高解析腹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江先生小腸上段有一部份明顯狹窄的情況,詢問之前沒有腹部手術記錄病史,所以小腸上段狹窄實屬異常。余明昌醫師指出,由肝膽腸胃科陳詩典主任會診外科,安排以剖腹手術,發現於小腸上段約有5公分的狹窄,是導致長期腹脹清況,切除約10公分空腸並吻合(接合),術後恢復良好。手術之病理切片檢查,報告證實為罕見「小腸腺癌」。余明昌醫師進一步指出,罕見「小腸腺癌」在一般的胃鏡、大腸鏡都不容易被發現,江先生所幸在未轉移前及時發現,如果再晚一點發現,會出現腸阻塞症狀,若嚴重到第4期時可能已經是腹腔內轉移,無法再作手術治療,只能以化療方式緩解病人症狀。余明昌醫師表示,「小腸腺癌」是屬於罕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為不容易有症狀早期發現,所以診斷出來的時候,癌症期別都比較晚期了,在治療上以手術切除乾淨為主。化療的療效有限,對於已發生轉移的小腸癌,化療提供的效果主要在於緩解病人的症狀。余明昌醫師呼籲,民眾若長時間飯後有腹脹、嘔吐情況,或長期腹痛情形一般藥物治療反應不良,尤其合併體重下降,應即早至醫院詳細檢查,以免有輕忽病況的情形發生。

大腸不通肚子痛 原來是癌症作祟

大腸不通肚子痛 原來是癌症作祟#癌症

62歲的曾先生因肚子劇痛到臺北縣立醫院急診,外科會診發現竟是罹患大腸癌,因腫瘤過大將整個大腸阻塞致使腹痛難忍,經外科主任孫立文前後2次開刀,先造人工肛門待營養恢復後,再將10×6.5公分大的腫瘤切除,順利出院。外科主任孫立文醫師表示,這名身材削瘦的患者到三重院區急診時直喊肚子痛,細問才知道已經有3天無法排便,經X光初步檢查為腸阻塞,懷疑是腹骨溝疝氣卡住或大腸癌阻塞所造成,進一步電腦斷層掃描及大腸鏡檢查後,在橫結腸與降結腸交接處靠近脾臟彎的地方發現一處巨大的癌細胞腫瘤。雖然癌細胞需要開刀切除,但檢驗報告發現,曾先生因腸道阻塞營養無法吸收及癌細胞侵噬養分,以致白蛋白指數過低,也就是俗稱的營養不良,身體狀況無法承受大手術,於是孫醫師先為患者做了一個人工腸造廔,為患者「另闢捷徑」以利正常飲食、排泄、調養身體。兩個月後,恢復營養的曾先生再度住進縣立醫院接受孫醫師開刀,經4個小時的手術,順利將大腸癌細胞切除後,在老婆的陪同下順利出院,但還是需要接受後續的化學療法及放射治療。孫立文醫師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受到西化的影響,造成大腸癌罹患率有鉅幅增加的趨勢。民眾若有大便習慣改變或大便變細、莫名貧血(常感暈眩),就要趕快看醫師,而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釜底抽薪最好的辦法。

新型超音波檢查儀器 發現早期乳癌徵兆的隱形之手!

新型超音波檢查儀器 發現早期乳癌徵兆的隱形之手!#癌症

為更有效率的篩檢出本國婦女的頭號大敵—乳癌,衛生署已正式公告實施,將原本50到69歲婦女每2年可獲國健局補助篩檢乳癌1次之篩檢年齡下修到45歲。據統計,台灣1年約有7000人罹患乳癌,1600人死於乳癌,是發生率最高的婦癌,也是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4位。但其實乳癌是較容易發現早期乳癌徵兆的癌病,除了每月定期自我檢查之外,過去時常推廣以乳房X光攝影來偵測微小鈣化點的方式來做篩檢,不過近年來已發展出更精細、且大幅降低醫事人員肢體觸碰(hands free)、與婦女疼痛感的乳房超音波檢查儀器,可望幫助更多女性降低心理障礙,可說是能發現早期乳癌徵兆的隱形之手。研究並判讀乳房影像多年的放射線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這項新的儀器最貼心的地方,就是考慮亞洲女性對於私密部位的保守度,以及改善X光攝影「夾擠」乳房的疼痛感。由於亞洲女性的乳房組織緻密度較高,在使用X光攝影檢查時可能發生影像不易判讀的狀況,再加上有些檢驗場所常有男性進出或觸摸,導致女性對於乳癌篩檢的接受度降低。不過,受惠於影像醫學科技的進展,現在最新的超音波乳房檢驗儀器讓乳癌篩檢變得更輕鬆簡單,利用精密的大型掃瞄面板,標明定位點之後,就像掃描文件一樣將面板蓋住胸部,無須由醫檢人員操作探頭及觸摸胸部,過程只需數分鐘,即可於電腦中產出400到600張橫向與縱向的影像結果,可容易偵測到緻密型乳房內的腫瘤,彌補乳房X光攝影的不足,協助醫師進行臨床早期乳癌徵兆的診斷。池永昌醫師說,近年來醫界對於使用乳房超音波來篩檢乳癌的態度已有共識,除了緻密性較高的乳房之外,隆乳、哺乳、乳管發炎等情況較為複雜的患者人數逐漸增加,更需要超音波的影像結果來輔助診斷。過去在乳房篩檢觀念尚未建立前,90%以上的乳癌病患都是因為有自覺性症狀而前來就診,並未掌握早期檢查可發現早期乳癌徵兆的機會,而耽誤治療機會,且早期發現乳癌的患者較有機會能保留乳房,無須整個切除,這些都是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的好處。亞洲國家的婦女生性保守,不輕易對陌生人袒露私密部位,許多女性雖理智上知道乳癌的可怕,但卻因許多不理智的因素讓她們對定期乳癌篩檢裹足不前,探究原因不外乎是怕痛、不願陌生人觸摸觀看、太花時間、覺得自己不會這麼倒楣等等因素,現在出現了能解決上述問題的超音波篩檢儀器,能更有效率的發現早期乳癌徵兆,挽回更多寶貴的生命,可說是亞洲女性健康的福音。

台灣女性的福音!免觸摸 也能發現早期乳癌徵兆!

台灣女性的福音!免觸摸 也能發現早期乳癌徵兆!#癌症

已近40歲的年紀,莊太太仍保持窈窕的身材,不但每月固定上健身房、SPA館,對於微整形的投資更是不遺餘力,因此總是給人容光煥發的印象。最近莊太太花一個下午茶的時間,與友人到乳房醫學影像中心體驗紅外線熱像儀、及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等檢查,赫然發現一側乳房有血管變粗及溫度升高的跡象,需要密切注意是否為癌細胞快速新陳代謝所導致的異常。莊太太對這種全程由女性醫療人員服務、舒適又無需肢體觸碰、過程快速隱密的乳癌篩檢經驗印象深刻,過去為了逃避乳房檢查令人困窘尷尬的情況,她從未做過乳癌篩檢,現在她十分慶幸自己能透過這種體貼女性心情的篩檢方式,提早發現早期乳癌徵兆。專攻乳房影像醫學的放射線專科醫師池明昌表示,在歐美地區使用紅外線熱像儀來做為輔助醫師的臨床診斷是相當普遍的檢查模式,由於這種無傷口、無痛、非侵入式、不需接觸、無輻射的乳房疾病篩檢方式,適合輔助做為乳房亞健康的檢查,美國FDA也早在多年前已認可紅外線熱像儀在乳房疾病篩檢上的臨床應用。另外被女性戲稱「夾波波」的乳房x光攝影,由於有令女性疼痛不堪,且用於亞洲女性緻密度較高的胸部也容易判讀不出病灶等缺點,為了降低受檢者檢查時之疼痛感,現在無需醫事人員肢體觸碰(hands free)的乳房超音波檢查儀器已經問世,雖不具有偵測微小鈣化點的功能,但容易偵測到緻密型乳房內的腫瘤,彌補乳房攝影的不足,輔以400到600張的影像檢查結果,能協助醫師進行臨床早期乳癌徵兆的診斷。池明昌醫師認為,雖然歐美因篩檢政策改善了乳癌的致死率,但亞洲國家的婦女生性保守,不輕易對陌生人袒露私密部位,許多女性雖理智上知道乳癌的可怕,但卻因許多不理智的因素讓她們對定期乳癌篩檢裹足不前,探究原因不外乎是怕痛、不願陌生人觸摸觀看、太花時間、覺得自己不會這麼倒楣等等因素,因此台灣的篩檢政策必須更以女性思維及角度出發,提供更符合國情的篩檢方式,才能更有效率的發現早期乳癌徵兆,挽回更多寶貴的生命。由於早期乳癌的存活率極高約為90%,而定期接受乳癌攝影是發現早期乳癌徵兆的最佳方式,為因應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高峰期與歐美比較有年輕化趨勢的問題,今年開始政府已將原定55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篩檢服務,降低至45歲,希望藉由擴大篩檢的範圍,幫助更多婦女發現早期乳癌徵兆,即早恢復健康。

教妳認識何謂「乳房攝影」與「乳癌篩檢」

教妳認識何謂「乳房攝影」與「乳癌篩檢」#癌症

根據衛生署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有將近七千位女性罹患乳癌,一千六百人因乳癌死亡。乳癌是可以有效治療的,早期發現乳癌就有治癒的可能。要如何早期發現乳癌呢?天主教聖功醫院放射科 蔡蕙怡主任說明,乳癌發生的初期多半沒有症狀,婦女每個月要做乳房自我檢查,按壓乳房看是否有硬塊或不正常分泌物,但當我們自己可以查覺得到異常時腫瘤常常已經大於2公分,是癌症第二期以上了。在歐美國家有幾個數十年的大型研究證實沒有症狀的婦女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可以早期發現乳癌,降低乳癌造成的死亡率。因此國民健康局自民國91年開始分階段實施50~69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多年來篩檢出的乳癌個案中一半以上屬於治癒率很高的第零期和第一期。鑑於45~49歲女性乳癌發生率最高,國民健康局自98年11月起擴大篩檢範圍至45~69歲婦女。關於乳房攝影大家有許多疑問:檢查會不會痛婦女 X光對身體有沒有傷害? 這適合每一位女性嗎?它可以百分之百診斷乳癌嗎?蔡蕙怡解釋,在乳房攝影的過程中必須用兩片壓迫板將乳房夾起做適度的壓迫,目的是讓乳腺組織均勻的分散,影像才會清晰,小小的乳癌病灶才不會被正常的乳腺遮蔽。壓迫的過程受檢者會感覺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異,但只要選擇在月經結束後的1-2週內受檢並且經過放射師的充分解釋和協助心理調適,疼痛的程度可以被絕大多數的人接受。忍受短暫的小小不適卻可以提高診斷的正確性並減少輻射劑量,這是值得的。一般人常擔心照X光傷害身體,其實乳房攝影的輻射劑量並不很高,一次篩檢性乳房攝影的有效輻射劑量約為0.7毫西弗,是腹部電腦斷層攝影的十二分之一。在確認做篩檢早期發現乳癌的好處遠大於放射線可能帶來的風險後,各國政府才開始推廣讓一定年齡的婦女定期接受檢查。蔡蕙怡表示,乳房攝影適合年齡較大的女性,因為隨著年紀增加乳房中的乳腺組織逐漸退化,腫瘤在X光片中會變得比較明顯易見。年紀輕或是某些乳腺組織較緻密的女性,乳房中的病灶容易被乳腺組織遮蔽,這個時候新發展的數位乳房攝影儀對於診斷會有幫助,但許多時候還是需要用超音波做輔助診斷。有許多乳房原位癌和早期乳癌(第零期和第一期乳癌)觸診摸不到,超音波也不容易找到,但在乳房攝影中卻會看到不正常的群聚鈣化點,這是乳房攝影可以早期診斷乳癌的重要原因。但乳房攝影中看到的鈣化點卻不全是癌症,根據其型態和分佈狀況有時醫師可以很輕易的分辨是良性鈣化還是惡性鈣化,但有些時候卻不容易區分。這時醫師會根據情況請受檢者回醫院加做其他相關檢查,或是讓受檢者接受短期(半年)的追蹤複檢。當收到乳房攝影的檢查報告時受檢者一定要根據報告上的建議做定期追蹤或是進一步檢查,使得篩檢乳癌的效果不打折扣。蔡蕙怡提醒民眾,一次的乳房攝影並不能百分之百偵測乳癌,但在乳房的疾病中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診斷工具,也可以根據乳房攝影的結果安排其他相關配合的檢查提高診斷率。統計上已經確定針對特定年齡的婦女定期做乳房攝影篩檢可以早期發現乳癌並減少乳癌死亡率,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因此推動年滿45~69歲女性每兩年一次接受免費乳房攝影。在此特別提醒大家關心自己以及身邊女性家屬、朋友的健康,不要忽略了定期檢查的重要性。

女子腹痛三週 檢查竟罹卵巢癌三期末

女子腹痛三週 檢查竟罹卵巢癌三期末#癌症

台中縣一名許姓女士腰部和右側腹部痛了三個星期,到醫院檢查竟發現已罹患卵巢癌第三期末,第二年又出現多處轉移,病情非常不樂觀。經光田綜合醫院腫瘤中心團隊積極施以「聯合療法」後,她的病情有了極佳的進展,除了維持很好的生活品質外,許多腫瘤都縮小甚至消失,許女士感謝醫療團隊的治療,讓自己還能「起死回生」。光田綜合醫院癌症中心郭集慶主任表示,許女士一向身體健康,育有4名子女,家中親族並無任何癌症病史,前年6月,她經期連兩個月都不太穩定,且右側腹部和腰持續疼痛了三週,到醫院檢查後竟發現自己已罹患卵巢癌第三期,施以手術及化療後癌細胞暫獲控制,但去年12月底疑似有復發跡象,醫院安排她進行全身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由核子醫學中心王克彬主任加以判讀後果然發現肝臟及右腋下淋巴結都有多個明顯的腫瘤擴散。 許女士原本以為治療無望,情緒十分低落,但光田腫瘤中心結合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核醫科等跨科別的專業團隊,針對患者病況及病程採「聯合模式療法」。首先透過分階段的化療療程消除癌細胞,而位於淋巴結的腫瘤則輔以放射治療,成功讓該處的癌細胞失去活性。療程告一段落後,許女士再次接受該院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的全身檢查,發現身上大大小小腫瘤在幾個月內皆縮小甚至完全消失,顯示病情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控制,而正子造影顯示出殘餘在腹腔、深層的小顆腫瘤轉移,再由放射腫瘤科楊英傑醫師以影像導航顱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光子刀)加以控制,避免手術治療造成的大傷口和麻醉等風險。郭吉慶主任表示,癌症治療的方式很多,「聯合模式療法」顧名思義即是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況及個人意願等特定情形,以緊密的醫療團隊整合各種療法,為患者量身規劃更全面而多樣化的嚴謹療程,提高癌症的控制率。而光田綜合醫院在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 網路計量研究中心於2009年7月公布的「世界醫院網路排名」中,是全球一萬八千家大型醫院中排名介於全球前3%~3.5%的頂尖醫院!國內許多家醫院都還排在光田的後面。因此已有遠處轉移的患者切莫過度悲觀消極,只要配合本院專業醫療團的治療並定期追蹤,仍有機會控制病情,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醫師也提醒婦女朋友,由於卵巢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隨著腫瘤變大才開始出現腹部不適、經期異常的情形,而這些症狀又容易被患者以為是腸胃問題或一般的經期不順,因此不易早期發現。建議40歲以上的婦女每年做一次骨盆腔和超音波的檢查,或可透過癌症指標CA-125檢查以確定是否有病灶產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