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姐姐的守護者」陪伴癌症家庭共享溫馨的夜晚

「姐姐的守護者」陪伴癌症家庭共享溫馨的夜晚#癌症

癌症希望協會在台北信義威秀影城與龍祥育樂多媒體(股)公司的盛情邀請下,8月3日與癌症家庭們ㄧ起分享「凱特」的生命故事,度過一個特別的盛夏夜晚。電影從開始到結束,劇情的發展讓人忍不住流淚;莎拉為了救罹患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的女兒凱特,利用醫學科技生下與凱特有完美基因配型的安娜。十三年來,安娜不斷地供應凱特血液、白血球、骨髓、幹細胞,現在輪到了她的腎臟。無法忍受再被當成藥糧的安娜決定反擊她的父母,控告父母奪走她的身體使用權。看完電影的病友秀秀說:「看到影片中的凱特因化療掉髮、嘔吐,我就想起,這段路我也曾這麼走過…雖然我沒有吐,但是那過程中的痛苦,我真的經歷過,也曾經想放棄,當朋友在和我說加油時,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到底要加多少油、要多努力我才能戰勝癌症!? 」走過抗癌路的病友,在看完電影後,也許曾經經歷過,他們除了深受電影內容的感動外,更比一般人擁有更多深刻的感受。感動影片中的凱特在上天給他這麼大的考驗下,她的笑容依然這麼燦爛;感動他的家人,面對癌症,總是無怨無悔、永不放棄;感動他們是這麼勇敢地守護這個上天給的禮物;筱雯回憶起當時罹患舌癌的爸爸治療時的情景:「我爸爸在手術切除口腔腫瘤後,無法用言語表達,但是他很努力地寫了一張字條給在病床旁陪伴的我們,字條的內容很簡單,『謝謝你們,沒有你們,我沒辦法走到這裡』雖然是張很簡單的字條,但是它對我們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抗癌的路不好走,不僅僅要醫療團隊的努力、病友本身不能放棄外,家屬的陪伴更是不能缺少的支持,癌症希望協會希望所有癌症家庭們都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所以以全方位的服務,提供癌症家庭資訊、支持與資源,也希望社會大眾加入抗癌的行列,給予所有正在面對癌症挑戰的朋友們更多支持的力量,一起陪伴他們,走過生命的低潮、看見生命的希望。癌症希望協會愛心專線:(02)3322-6286

癌症飲食合併療法 讓癌症消失

癌症飲食合併療法 讓癌症消失#癌症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8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連續27年蟬聯榜首,平均每13分30秒就有一人因癌症而亡。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可怕,但其實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強調,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透過健康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加以預防,透過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遠離菸酒,及保持身心愉快,以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已經成為最廣泛且完全無副作用的抗癌之道。已經罹癌了該怎麼辦?不妨參考一下日本消化系外科名醫濟陽高穗所提出的「癌症飲食合併療法」,這套震驚全日本的療法,已確定將癌症的有效治癒率,從低於50%,提升到66.3%!濟陽高穗在日本已懸壺近40年,年輕時即立志成為治療癌症的醫師。由於有三分之一的日本人死於「癌症」,而所有疾病中,又有一半的病症發生在消化器官,其中癌症尤其如此。當時觀念認為,癌症必須動手術切除,消化外科因而成為治療癌症的首要科別,也促使他投身其中。但2002年一份癌症患者追蹤調查報告改變了他的信念,報告中指出,患者術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52%,這個結果使他震驚,於是驅策他一定要設法提昇治癒率。之後,一份從1994年開始備受注目的「癌症與飲食」的相關報告,抓住了他的視線。接著他讀遍國內外相關文獻,效法這個領域的先進們的做法,漸進式的在癌症治療中納入飲食療法,最後發展成「濟陽氏癌症飲食合併療法」。根據其治療結果顯示,即使是癌症末期,在這套飲食療法的治療下,有六到七成都獲得了改善,而對於乳癌和攝護腺癌的療效更顯著,改善率可達到七至八成。那到底何謂「濟陽氏癌症飲食合併療法」?即是將三大醫學療法(手術、抗癌劑、放射線),搭配改善營養狀態、調整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的飲食療法,如此合併治療,不但可突破醫學療法所遇到的瓶頸,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會隨之提昇。例如書中的一個病例,氏居容子在1994年6月因卵巢癌切除了兩邊的卵巢和子宮, 2005年6月又被診斷出「S狀結腸癌」,7月手術後,醫生為她裝上了人工肛門。但沒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11月的檢查,又發現卵巢位置清楚照出一顆四公分大的腫瘤,12月結束抗癌劑治療後,她開始積極進行飲食療法,嚴格遵守濟陽醫師定的8大項目:盡量不攝取任何鹽分;限制動物性蛋白質、脂肪;大量攝取蔬菜水果;攝取胚芽成分和豆類;攝取乳酸菌、菇類、海藻;攝取蜂蜜、檸檬、啤酒酵母;食用活性橄欖油和芝麻油;飲用良質好水並禁菸酒。2007年9月本來預計進行手術,結果在手術前檢查中,發現腹部腫瘤已經完全消失!不但卵巢癌消失,人工肛門也拆除了,讓她整個人輕快起來。《這樣做,讓癌症消失》中除了一個個被飲食合併療法治癒的癌症患者現身說法,濟陽醫師更從癌症的產生開始說起,解釋為何罹癌需要手術、抗癌劑、放射線和飲食療法,並詳細說明消除體內癌細胞的飲食法要如何進行,他還特別強調,即使是末期癌症也別輕言放棄。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濟陽醫師是消化系外科權威,所以對於胃癌、大腸癌、肝癌、消化器官癌等都非常專精,而且多年來,「濟陽氏癌症飲食合併療法」也已沿用到乳癌、肺癌、攝護腺癌、惡性淋巴瘤等患者,即使是末期癌症,經過精密的飲食指導和細心的治療,有六到七成都獲得了改善。飲食療法對於乳癌和攝護腺癌的療效更是顯著,改善率可達到七到八成。大腸直腸癌、肺癌、乳癌一直是台灣十大癌症死亡排名名列前矛者,「濟陽氏癌症飲食合併療法」彷如為癌症患者們注入一強心劑!好書推薦 》這樣做,讓癌症消失:日本外科名醫的飲食合併療法

分享您的抗癌故事!第三屆「抗癌鬥士」選拔開跑

分享您的抗癌故事!第三屆「抗癌鬥士」選拔開跑#癌症

抗癌人生更精采、更燦爛!Yes,We Can連續兩屆「十大抗癌鬥士選拔」活動,點燃許多癌友對生命的熱情與希望,建立自我肯定的價值。與癌奮戰的勇者們,請站出來,分享您的故事,鼓舞更多的癌友勇敢抗癌;鼓勵癌友家屬用愛關懷。報名時間,即日起至8/31,只要您是罹患癌症治療中或已康復之癌症病友(任何類型的癌症皆可,但須有病理證明資料),只要您的抗癌心情故事(至少1500字以上)包括:像是發現癌症時的心情、治療中最令你痛苦或失意的事情 、罹癌過程中的心情轉變、罹癌後最快樂或最有價值的事情、罹癌前後對人生的態度與觀感、鼓勵心志之抗癌歷程、罹癌後最想做的事情、過去幫助他人的實際行動…等,附上報名表)、病理證明、生活照片(至少3張)及志願服務計劃等資料,向「台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徵選小組」報名投稿(稿件請自行備份,投稿稿件恕不退還),您就有機會成為2009年最佳抗癌鬥士的表率!投稿方式如下:(1) 掛號郵寄:105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16號5樓之2 「台灣癌症基金會 抗癌鬥士徵選小組」收(以郵戳為憑)(2) E-mail:[email protected](請來電確認是否收到)(3) 網路報名:活動網站線上報名http://www.canceraway.org.tw。報名表格、評審辦法及獲選者權利義務詳見活動網站,洽詢電話:(02)8787-9907分機206林伊玲小姐。(此活動主辦單位為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遠雄人壽保險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媒體協辦:uho優活健康網)

癌症統合療法 有效延緩病情

癌症統合療法 有效延緩病情#癌症

目前癌症之正統治療,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荷爾蒙治療,加上一部份的癌症免疫療法外,這10年來可說是進展不多。除了較早期癌症有些可以有治癒的希望,大部分的癌症病人不是已轉移,就是再復發。目前醫界雖然努力於改善手術技術,開發新的放射治療機器,以及研發新的藥物,但是目前這些對癌症之治癒幫助仍然有限。輔成醫學(Complementary & Alternative Medicine)是一新進崛起之醫學,又稱為輔佐及替代醫學。與正統醫學合併治療,又稱為整體或統合(Integrated)醫學。以前輔成醫學(CAM)是屬於不同國家民族所沿襲之傳統醫學、或各種民俗療法,他們經過非常長時間之臨床經驗累積,可說是有實驗理論根據及臨床驗證,但仍缺乏大規模之臨床試驗肯定。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 柯萬盛醫師表示,在民間它已被應用在許多慢性病,作為輔佐或替代醫療之角色,尤其是癌症治療、慢性疼痛治療及調整免疫力等。美國自西元1992年開始注重CAM之研究,希望透過科學化之整理印證,選取有實證醫學根據的,來彌補正統療法之不足。於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機構(NIH)成立了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於西元1997年更進一步擴大成立National Center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在當年用在CAM研究花費達212億美元,比其再正統療法上花200億還多。希望藉由此機構之正式成立,能有系統的研究開發CAM,將臨床使用之CAM納入正軌。台灣目前之死亡率,以癌症居首位。其死亡率從當年每10萬人口的80人,增加到今天的200人以上,其長期存活率只有25%,比歐美國家之50%來得甚低,如何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癌症治癒率,實在是醫界應該努力之責任。柯萬盛醫師指出,目前提高癌症治癒率之方向,包括早期診斷及治療;引進最先進之癌症治療方法;結合有實證根據之CAM;積極開發分子靶點新藥;開抗腫瘤血管新生藥物;開發及使用可增加抗癌免疫之中草藥等…。目前CAM療法之藥物及保健品,其機轉可能包括以下幾種:(1)誘導癌細胞分化;(2)促進癌細胞凋亡;(3)抑制血管新生;(4)抑制癌症轉移;(5)抑制癌細胞分裂信號傳遞;(6)調控細胞週期分裂;(7)增加放射治療之敏感性;(8)減低化學治療之抗藥性等。目前市面上的生物科技有關癌症的產品很多,病患如何作選擇是很重要的,應該選擇有實證根據之CAM,即臨床應用是否有用,還有其副作用及毒性也是要考慮的因素。柯萬盛醫師說,癌症統合療法可以應用在四類癌症病人:第一類:針對正在治療中之癌症患者,提供CAM來增加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效果,減低治療之副作用及抗藥性的發生。第二類:針對已完成治療之病患,提供治療後的長期追蹤,並依不同之病情提供多分子靶點作用之癌症統合療法及保健品,來延緩再發及延長存活率。第三類:針對經歷各種治療皆無效之癌症病患,在沒有更進一步可用的治療方式之情況下,提供具有分子靶點的CAM治療,來改善生活品質,延緩病情進展,甚至讓腫瘤穩定及縮小。第四類:針對末期癌症患者,提供人道上支持性的統合治療,改善其生活品質。

go!go!齊步走~臺中縣推動免費癌症篩檢

go!go!齊步走~臺中縣推動免費癌症篩檢#癌症

依據衛生署歷年來統計,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且逐年呈現緩升現象,未來癌症仍是影響國人健康重要因素之一,為確保民眾的健康,光田綜合醫院配合臺中縣衛生局推動「社區整合式篩檢活動」,與沙鹿鎮、大雅鄉、龍井鄉、大肚鄉、鳥日鄉等五家衛生所合作,即日起,免費整合式健康癌症篩檢活動,go!go!齊步走!整合性篩檢是結合社區醫療院所及衛生所之各項篩檢服務予以整合,以最有效率方式來服務民眾的健康需求。光田綜合醫院王乃弘院長表示,推動社區健康關懷是該院的服務宗旨之一,此次配合衛生局推動社區健康活動,藉此呼籲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更希望提供可近性及便利性檢查服務,能提高民眾受檢率及延續性、完整性之醫療照護。免費整合式健康癌症篩檢活動檢查項目包括:抽血檢驗(肝腎功能、飯前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肝功能、b、c肝炎檢查)、尿液檢查等,另有肝癌、子宮頸癌、口腔癌、 乳癌、大腸癌等免費癌症篩檢,鼓勵符合檢查項目資格的民眾,踴躍受檢。 健康檢查活動七月行程表: 98年7月11日(六) 上午7:30~11:00  大雅國中體育館98年7月12日(日) 上午7:30~11:00  龍井鄉龍泉村活動中心98年7月18日(六) 上午7:30~11:00  沙鹿國中體育館98年7月19日(日) 上午7:30~11:00  龍井鄉新庄村活動中心98年7月25日(六) 上午7:30~11:00  大雅國中體育館■ 注意事項: 1.當天請攜帶通知單、健保ic卡與身分證。 2.需抽血者自檢查前一日午夜12點起請勿進食,需禁食8小時,抽血後有提供餐點焦點企劃:別怕癌症

經濟不景氣,近4成癌友陷「工作」與「治療」兩難

經濟不景氣,近4成癌友陷「工作」與「治療」兩難#癌症

癌症是國人健康頭號殺手,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約有30萬名癌症人口 ,當中大腸直腸癌每年罹癌人數更急遽攀升,然而根據台中榮民總醫院針對大腸直腸癌病友進行的調查發現,癌友雖普遍認為治療比賺錢更重要,但有近6成癌友罹癌後仍繼續工作賺錢養家,估計台灣至少有10萬人病友拖著病體為生活打拼,如何降低治療對生活的影響,同時兼顧治療與工作?醫師表示可考慮選擇新一代口服化療藥,治療效果較佳,同時副作用低、更為經濟便利!■ 面臨經濟壓力,陷「工作」與「治療」兩難調查發現,6成癌友明顯感受到經濟壓力!2成7表示必須扛起家中經濟重擔因此繼續工作。雖然高達9成5的癌友仍認為「治療」比「賺錢」重要,但迫於現實狀況,罹癌後卻仍有近6成的癌友繼續工作!目前社會上失業率逐漸攀升,除了一般健康的人擔心丟工作,3成7癌友也擔心罹癌讓自己工作遭解雇!然而仍有3成癌友因為「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治療副作用影響」、「必須住院治療」等因素,在罹癌後不得不放棄工作,使得經濟狀況雪上加霜。而罹癌更讓生活品質大受影響,8成4癌友認為「治療過程讓身心煎熬」,而5成癌友認為是「副作用影響」使然。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醫師表示:「目前有許多癌友年紀在中年左右,多半仍是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因此他們除了期望治療效果好之外,也希望副作用低、同時也更經濟便利,讓自己還可以繼續工作。」■口服化療藥不需住院,副作用更低,不影響生活及工作!王輝明醫師表示:「過去的傳統住院針劑化療5-FU,需要注射至少48小時時間,副作用反應大,目前在用藥趨勢上,通常都會透過口服化療藥的方式,並搭配門診針劑注射,不用住院,將治療對於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並提供較好的效果。」根據2009年於美國腫瘤醫學會(ASCO)發表的研究,使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capecitabine合併療法,其整體存活期表現與傳統合併化療方式相當,治療成效好,而在副作用部分也較低,尤其大幅度降低30%以上白血球低下的狀況 ,減低感染風險。另外,使用口服化療藥不用裝人工血管,不會有感染、血栓風險。其他capecitabine研究也指出,病友就醫次數可減少三分之一,同時可節省約20萬的醫療支出 。■「康爸」七年前早知罹癌,卻因需要扛家計而未治療中年工程師「康爸」去年被確診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但其實早在七年前的檢查,他就知道自己癌症指數偏高,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不過當時兒子還在念書,因此選擇繼續賺錢養家,拖了六年才因為持續血便而積極檢查就醫。確認罹癌後他被迫提早退休,退休金老本全都投入醫療費用,甚至連孫子的教育經費也變成醫療基金!幸虧去年手術後,服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治療,復原良好也漸漸找回健康,擺脫經濟重擔。他認為當前經濟不穩定,有工作的話生活比較有保障,康爸說:「治療時狀況不錯,對生活影響不大,我覺得自己太早退休了!」而目前康爸也開始幫忙家族中的事業,多少補貼家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capecitabine治療範圍廣,目前健保已經給付於轉移性乳癌、第三、四期大腸直腸癌、以及晚期胃癌等。患者僅需每天早晚服用一次,再搭配每二到三週回診一次2小時的靜脈注射即可,對於現代需要兼顧工作與治療的癌友們來說,是一項新選擇。

憂鬱症患者 罹患癌症機會高

憂鬱症患者 罹患癌症機會高#癌症

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三大疾病為:癌症、憂鬱症與愛滋病。任何人如果不幸罹患其中一種疾病,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若是病上加病,同時罹患其中二種疾病,那麼對當事人與醫護人員醫療上更是帶來莫大挑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內科主任游永志說,癌症與憂鬱症的關係,可分為三個層面。首先,癌症患者中,有相當高比例會合併有憂鬱症,盛行率約在4.5%到50%之間,且因腫瘤種類、部位而有所不同,合併憂鬱症與癌症是否容易復發可能也有關係。其次,憂鬱症患者在長期追蹤後,罹患癌症機會似乎比較高。還有,某些癌症患者最早期呈現症狀,可能是以憂鬱症表現,因此,初次診斷出憂鬱症的患者,要做好鑑別診斷工作。游永志指出,最近診斷出一位罹患躁鬱症27年的48歲女性患者,同時罹患肝癌,另外一位罹患精神分裂症30年的50歲女性,同時罹患卵巢癌。兩位病人身心都備受煎熬,甚至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因此,游永志特別在此呼籲所有精神疾病患者,不要忘了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工作,應該要定期做健康檢查與必要的癌症篩檢,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北市十大死因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榜

北市十大死因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榜#癌症

97年臺北市民死因分類配合衛生署改採WHO第十版,惡性腫瘤蟬連36年榜首,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榜,位居第8名,自殺後退為11名。十大癌症死因肺癌16年連居首位,口腔癌擠入第9名。97年臺北市民死亡人數1萬5,119人,首度突破1萬5千人,平均每34分46秒就有一人死亡;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575.7人,較96年增加25.1人、4.6%;如依WHO編布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計算,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66.2人,較96年增加2.7人、0.74%,較全國標準化死亡率484.3人低24.4%,在全國25縣市中,僅高於金門縣、連江縣,為死亡率第三低的縣市;死亡者平均年齡為72.6歲,較全國高3.3歲。97年採用WHO第十版死因分類,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腦血管疾病4. 肺炎5. 糖尿病 6. 敗血症7.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8.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9. 意外事故10. 高血壓性疾病;與96年比較,包含慢性肺阻塞、氣喘、支氣管炎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榜,位居第8名,敗血症前進4位為第6名,自殺後退為11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退為第12名。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占臺北市總死亡人數的7成6,其中惡性腫瘤與心臟疾病2者即占4成3。依性別觀察,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皆占男女十大死因第1至第3名,男性十大死因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入為第6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退為第12名,其餘死因與96年同,惟順位上略有變動;女性十大死因高血壓性疾病進位為第8名、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首度進入為第9名,意外事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分別退為第11名、12名,其餘死因與96年同,惟順位上亦略有變動。依年齡層觀察, 15-24歲青年主要死因前3項分別為意外事故占31.1%、惡性腫瘤占15.1%及自殺占13.2%;奪去壯年25-44歲生命之主要死因前3項分別為惡性腫瘤占28.6%、自殺占18.0%及心臟疾病占11.0%;45-64歲中年前3項主要死因則為惡性腫瘤占45.1%、心臟疾病占11.7%及腦血管疾病占6.1%; 65歲以上老年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占26.1%居首,依序為心臟疾病占14.1%及腦血管疾病占8.9%。依近10年資料觀察,臺北市民標準化死亡率大致呈漸減趨勢,但臺北市民死亡人數與粗死亡率則逐年增加,主要與臺北市人口結構日趨老化有關。88年臺北市64歲以下人口239萬人,逐年遞減至97年230萬人,減幅為3.9%,而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由88年25萬人,增至97年32萬人,增幅高達29.6%;相對的88年64歲以下死亡人數為3,799人,至97年時略增為3,915人,增幅為3.1%,而65歲以上死亡人數,則由88年8,625人,增至97年1萬1,204人,增幅高達29.9%,顯示老年人口的增加為臺北市民死亡人數成長之主因。97年臺北市民癌症死亡人數共4,467人,平均每1小時58分鐘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死亡者平均年齡為69歲,較全國高2歲。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70.1人,標準化後為112.9人,較全國標準化死亡率133.7人低15.6%。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攝護腺癌、胰臟癌、子宮頸癌、口腔癌、非何杰金淋巴癌;與96年比較,前6名死因順序相同,胰臟癌前進2名,非何杰金淋巴癌後退3名,口腔癌擠入第9名,膽囊癌退出十大癌症死因。男性十大癌症死因白血病擠進第十順位,其餘死因與96年同,惟順位上略有變動;女性癌症死因白血病亦擠進第十順位,其餘死因亦與96年同,順位上略有變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降低市民死亡率,辦理了多種疾病篩檢與服務,對於惡性腫瘤推出口腔癌、乳癌等5項好發癌症篩檢;為預防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疾病等,則有三高篩檢;希望藉由前述之服務,能讓市民及早發現治療。在自殺防治方面,臺北市政府更於今年 4 月 15 日正式成立府級的「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結合衛生局、社會局、勞工局等 12 個局處,提供包括社區心理衛生及醫療資源、福利救助、職業訓練、就業諮商等各項服務,期望透過學術上的研究和實務上的執行,幫助民眾度過生命低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