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正確使用油炸油 確保飲食健康

正確使用油炸油 確保飲食健康#癌症

針對台北縣政府消保官到知名連鎖速食業餐廳調查,發現業者每天濾油,沒有天天換油乙事,衛生署要求業者正確使用油炸油,以確保民眾飲食健康。台中市衛生局已將餐飲業之油炸油列為餐飲衛生稽查重點,業者如有使用劣變油脂之情事者,衛生局將依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之規定予以限期改善,如限期改善未改善者,將會被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如添加於油炸油內之抗氧化劑,不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用量標準者,將被處罰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長時間油炸食物之餐飲業者,應選用穩定度高之油炸油,其於靜置冷卻期間,應有良好之防護措施,以避免油炸油脂快速氧化。諸如:將油炸油置於陰涼乾燥且無日光直射之處、遠離熱源(例如:瓦斯爐、油炸鍋、蒸鍋等)、用畢後應立即蓋緊瓶(桶)蓋等。衛生局呼籲餐飲業者正確使用油炸油,為防止油炸油脂快速氧化,業者於烹飪食物時,應避免不必要之加熱。油炸過程中,應隨時把油炸過程產生之懸浮物質或沉澱之油渣予以去除,並應將油炸油以有效方法過濾,以減緩氧化之速度。當油炸油品質達於下列任一狀況時,可以確認已劣化至不可再使用之程度,應全部予以更新。(一) 發煙點溫度低於攝氏170度時(亦即油炸油於低溫時即已冒煙)。(二) 油炸油色深且又粘漬,泡沫多、大有顯著異味且泡沫面積超過油炸鍋二分之一以上者。(三) 酸價超過2.5 時(須送驗得知)。(四) 油炸油內之極性物質含量達25%以上者(須送驗得知)。臺中市衛生局已加強稽查該市速食業及相關油炸食品業之油質,呼籲台中市食品業者應本著民眾健康第一之精神,遵守以上規定,以免受罰。如有疑義,可電洽臺中市衛生局服務專線04-23801127。 

每年定期做篩檢 無癌生活GO健康

每年定期做篩檢 無癌生活GO健康#癌症

癌症號稱21世紀人類的頭號殺手!自民國62年起,即一直排行臺北市市民10大死因首位,依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6年生命統計,10大癌症死因分別為1.肺癌(每10萬人死亡率24.65、較上年增4.01﹪)、2.肝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18.14、較上年-8.14﹪)、3.結腸直腸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14.02、較上年增-0.08﹪)、4.女性乳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10.59、較上年-6.85﹪)、5.胃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8.11、較上年-11.38﹪)。6.攝護腺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5.89、較上年增3.35﹪)、7.非何杰金淋巴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5.68、較上年增18.82﹪)8.子宮頸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4.6、較上年7.99﹪) 9.胰臟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4.54、較上年-4.35﹪)、10.膽囊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3.84較上年增26.32﹪)。罹患癌症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平均每4人死亡就有1人死於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降低疾病的發生。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您!『每年定期做篩檢-癌症遠離我』‧有性生活之女性朋友,請每年定期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18歲以上之市民請每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40歲以上之市民請每年接受1次肝癌抽血檢查。‧50-69歲婦女請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查。‧50-69歲市民請每2年接受1次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升市民對癌症防治之認知及定期接受篩檢,特別再版「無癌生活健康GO電子書」,內容包括介紹癌症之認識及預防、癌症相關資源以及癌症海報與遊戲等資訊,內容豐富詳盡,可至臺北市政府外網(http://www.health.gov.tw/)閱覽或洽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原衛生所)索取電子書光碟。

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 癌細胞無所遁形

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 癌細胞無所遁形#癌症

近年國人罹患癌病的機率愈來愈高,高科技放射治療為治療癌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控制癌病及治癒率上,一直有極大的貢獻,但如何精準掌握放射劑量,則是醫界不斷追求的目標。在傳統放射治療中,常面臨無法完全將放射線限制在腫瘤範圍內之問題,在利用放射線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免不了會受到一些放射劑量傷害,當腫瘤所受劑量愈高時,正常組織所受放射線劑量亦隨之升高。臨床治療上有時會為了不想使正常組織和重要器官受到太多放射線劑量,而降低給予腫瘤放射線劑量,如此一來腫瘤細胞可能無法得到足夠的致死劑量,進而影響整體放射治療效果。由於電腦軟體及硬體的進步神速,已經可以先從電腦斷層掃描(CT Images)中,將腫瘤和周圍正常組織間的解剖位置關係圖,以三度空間影像3D呈現,使放射線射束的入射形狀,跟隨著腫瘤的生長形狀不同而變化,給予腫瘤三度空間的順形放射治療。但是,腫瘤並非都是厚薄均勻的生長型態,要被治療的腫瘤體積有可能是呈內凹形、C字形,或是有如甜甜圈般將正常組織或重要器官(例如:脊髓)包圍在其中。此時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雖然可以順著腫瘤形狀給予腫瘤劑量,但仍很難避開包在腫瘤中間的重要器官,或是躲在腫瘤凹陷處的正常組織。近年來在美國及歐洲國家均急速發展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IMRT、影像導引放射治療技術-IGRT及2008年底FDA最新核准的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VMAT(Volumetric Arc Therapy)。VMAT就是整合IMRT及IGRT功能,並且用快速螺旋方式治療的技術設備,為放射治療癌病的最新趨勢,可治療腦部腫瘤,進行分段式強度調控治療,腦腫瘤不必開刀,其效果非常令人滿意。也適合治療各種腦部腫瘤、顱底腫瘤、脊髓腫瘤、眼眶腫瘤、頭頸部癌(含鼻咽癌)、胸腔及縱隔腔癌、肺癌、膽管癌、胰臟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等,為最優先考慮的目標。VMAT不僅做到三度空間順形治療,其最大特色是能藉由精密的電腦硬體及軟體設備,「調整控制放射線在腫瘤上的強度」及在每次治療時可立即取得3D電腦斷層掃瞄影像(CT Images)做超精確的治療定位,同時讓放射線隨著腫瘤厚度調弱、增強,除了順著腫瘤形狀外,亦考慮腫瘤體積各部位的厚薄不同,來給予「最適合的放射線強度」,如此可以更準確給予所需的放射線劑量到實際的腫瘤體積上,同時閃開躲藏在腫瘤中間或凹陷處的重要器官(例如:眼球、脊髓…),增加腫瘤控制率和降低正常組織併發症的機率,減少治療後之副作用,進而提升治療率、病人存活率及醫療品質。這正是VMAT超越傳統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3D Conformal)的最大優點及不同處,VMAT已成為未來放射治療的新趨勢及必行的方向。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特別引進,並派醫療團隊分赴德國海德堡-曼哈姆大學及美國西雅圖醫學中心接受完整訓練,放射腫瘤科主任暨癌症中心邱仲峰執行長,並優先取得國外完整訓練證書。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VMAT5月起於本院啟用,提供更好的治療給病患。癌症的治療首重醫師們的團隊合作,目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已成功組成11個不同癌別團隊,每週定期開會討論治療方針及對每個病例做最好的分析及治療。癌症中心邱仲峰執行長說:「有最好的團隊,加上最先進的治療設備,就是對病人最大的保障。」

罹癌老夫妻病榻旁無悔相守 甘苦與共40載

罹癌老夫妻病榻旁無悔相守 甘苦與共40載#癌症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社會風氣與倫理觀念日漸敗壞的現今,家住沙鹿的林准得與林張阿昧這對分別罹患末期肝癌與乳癌的銀髮老夫妻在雙雙因病所苦的當頭不離不棄,以樂觀開朗的心情相互照顧,珍惜相處的每一天,這種真摯、單純的夫妻深情感動了許多醫護人員和週遭的親友,因此光田綜合醫院緩和醫學科醫護人員與社工人員也特別選在阿公阿嬤結婚紀念日當天,到家中為他們辦了一場溫馨的慶祝會。今年68歲出生於南投水里的林准得阿公在44年前結識了小他11歲的妻子張阿昧女士,兩人相知相惜進而決定共度一生。多年來,生活雖稱不上優渥,但夫唱婦隨,十分恩愛。子女成年後,原本以為能卸下生活上的重擔,悠閒度過晚年,沒想到妻子林張阿昧卻在2006年於光田綜合醫院檢查發現罹患乳癌。在治療期間,林准得阿公24小時陪在妻子身邊為她料理大小瑣事。一心希望妻子快快好起來的他卻忽略了自己的健康,某天因身體不適前往某家醫院檢查時,切除了2/3的肝臟,肝功能受損的阿公自此一病不起。當時還在光田綜合醫院接受乳癌治療的阿嬤放不下丈夫,故安排阿公轉院到光田綜合醫院,院方體貼的將兩人安排在同一病房。即使剛開完乳房手術,傷口依然疼痛,阿嬤仍不顧醫護人員的相勸,忍著痛楚爬下床,堅持以嬌小的病體親自為阿公翻身、拍背、按摩,甚至常因此扭傷手腳。令人遺憾的是,由於肝功能不佳,去年11月林准得阿公確定被診斷出罹患肝癌第三期,病魔的打擊縱然無情,但阿公與阿嬤卻不改樂觀樸實的本性,常笑著說:「阿就遇到了啊,難過是一天,高興也是一天,總是要好好來面對的」。兩人堅強的態度和舉手投足間十足的默契,讓所有醫護人員既感動又敬佩。阿媽出院後為了方便照顧,便將阿公接回家中,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除安排居家照護人員定期訪視以提供完整的醫療服務外,看著阿公阿嬤一路走來無悔相伴的醫護同仁也決定選在兩人結婚紀念日當天,到阿公阿嬤家中為他們舉辦熱鬧的慶祝會。院方還特別準備了大蛋糕和寫滿醫護人員誠摯祝福的卡片,一起贈送給阿公阿嬤。在祝福聲中,阿公阿嬤雙手緊扣、深情相望,對他們來說,能夠相伴的每一天,都是值得慶祝的紀念日。

定期大腸癌篩檢 「腸」保健康一輩子

定期大腸癌篩檢 「腸」保健康一輩子#癌症

臺中市十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排行和數據,其十大癌症發生率男性癌症第一名是肝癌,第二名是結腸直腸癌。女性癌症第一名乳癌,第二名和男性一樣是結腸直腸癌,其結腸直腸癌死亡率18.5%,這個排名公佈出來代表罹結腸直腸癌人數飆新高!癌症已成為近年來國人主要死因之首,而大腸癌佔所有癌症死因中的第3位,隨著台灣民眾飲食西化,高脂肪、過度加工精緻化的飲食,以及生活步調緊湊疏於運動,導致罹患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    臺中市衛生局為市民的健康加強把關,自即日起至12月5日止,提供中市50-69歲(28-48年次)民眾, 每兩年1次且去年沒有做過篩檢的民眾進行糞便潛血免疫檢查,凡符合年齡層民眾請就近至所轄衛生所領取採便管接受檢查,並請把訊息告訴您身邊的親朋好友,定期檢查讓您「腸」保健康一輩子喔!臺中市各區衛生所結合各醫療院所、共同辦理「整合性預防保健服務」98年度預計辦理64場,主要喚起市民健康篩檢、預防保健觀念的建立、自我健康照護行為模式的提昇,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觀念,提昇優質確切的健康篩檢模式。如有任何疑問,可電洽臺中市各區衛生所及衛生局承辦人。

防治結腸直腸癌 大腸鏡篩檢要趁早

防治結腸直腸癌 大腸鏡篩檢要趁早#癌症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資料,95年結腸直腸癌新增病例己經超過一萬例,結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同時95 年結腸直腸癌死亡率較86年增加47.7%。這應該是國人生活及飲食西化的結果,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顯得日趨重要。結腸直腸癌的發生和高脂低纖的飲食、缺乏運動、肥胖等都有關係,但卻不像抽煙容易造成肺癌的產生或肝炎和肝癌的關係那麼密切,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比較難從遠離危險因子的方法上達目的,不過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方式倒是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絕大部份的結腸直腸癌是從正常的腸道黏膜經過腺性瘜肉的階段最後才變成癌症,除此之外,雖然有三分之二的結腸直腸癌發生在乙狀結腸附近,但仍然有部份是發生在離肛門較遠的近端結腸,所以目前認為要達到結腸直腸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大腸鏡檢查是最好的方式。它一方面可以將瘜肉(癌症的前身)切除並檢驗,另一方面可以到達近端結腸做完整的結直腸評估。一般民眾達到50歲時就可以考慮做第一次的檢查,而一級血親內有結腸直腸癌病史的民眾可以提前至40歲,如果個性上較容易緊張也可以選擇無痛的大腸鏡檢查,這樣便可達到早期診斷及治療的好處。北醫附醫健康管理中心統計近幾個月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健檢個案626例,發現痔瘡與大腸息肉是最常見的異常項目,罹患率分別為93%、21%。且受檢者約5個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男性多於女性,50歲以上者多於50歲以下者。雖然息肉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病灶,但大多數大腸癌卻往往是從息肉演變而來,患有息肉者不必驚慌,但務必徵詢專業醫師的意見,依據息肉大小、細胞型態、過去病史與家族史,規劃好後續追蹤處置工作。

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下)

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下)#癌症

近年來,也發展出一種生物製劑治療(就是所謂的標靶治療),因為90%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B細胞上會有CD-20表面抗原的表現,所以用一種抗CD-20的單株抗體製劑 Rituximab  (商品名:Mabthera莫須瘤)與CD-20表面抗原結合,以引起體內免疫反應,消滅淋巴瘤細胞。因為這種標靶治療是針對CD-20表面抗原的細胞,所以不會像化學治療一樣傷及正常細胞,病人的用藥後的副作用也會少一些。 淋巴癌分為B細胞與T細胞兩大類,其中B細胞占80%,它又分為高惡性度、低惡性度與中惡性度淋巴癌。 其中,中低惡性度淋巴癌約占70%,而莫須瘤又對中低惡性度淋巴癌有療效,也就是約有六至七成淋巴癌患者會用到莫須瘤。根據國外文獻資料顯示,合併使用化療與莫須瘤, 約可增加15%完全緩解率,兩年無病存活率增加四至六成,三年存活率至少增加10%。研究報告中指出,傳統化學處方合併標靶治療,可以大幅提高整體緩解率、存活率及延長存活期。在合併使用之下,第一期或第二期淋巴瘤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以有80~90%,第三期或是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則有30~50%。健保局2月1日起核准標靶治療藥物-莫須瘤(rituximab)用在「維持性治療」的健保給付,讓更多使用莫須瘤治療有療效的病患,減少復發時間。也就是在化療之後,再進行兩年只有單獨注射莫須瘤的治療,即每三個月注射一次,一年注射四次,兩年共注射八次,病患在門診即可接受注射。而健保給付的部分是針對濾泡性淋巴癌,在第一、二線治療有療效者,給予接續兩年的維持性治療健保給付。有些患者並非屬於濾泡性淋巴癌,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但若是屬於低惡性度淋巴癌,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建議自費使用標靶藥物用在維持性治療,減少復發機率。總之,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持續追蹤,是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當您出現「燒(發燒)、腫(淋巴腫大)、癢(皮膚癢)、汗(夜間盜汗)、咳(咳嗽)、瘦(體重減輕)」等症狀時,也應注意是否是「淋巴癌」找上門了。(本文作者/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 - 陳威宇醫師)打敗淋巴瘤的不二法門(上)

醫師建議:影像醫學有風險不適合當做每年健檢

醫師建議:影像醫學有風險不適合當做每年健檢#癌症

現代民眾已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對健康檢查的認知及需求也愈來愈普及,除了基礎全身健康檢查之外,也透過影像醫學檢測,輔助診斷癌症等重大疾病。近幾年來很多醫院重金買下高階影像儀器,並以政商名流使用經驗來吸引民眾檢測。不過,部分民眾對高階影像醫學趨之若鶩,誤以為一項影像醫學檢查,即可取代基礎健康檢查,卻並不清楚影像醫學有一定風險存在。■ 影像醫學非萬能 小心輻射及過敏風險日前衛生署考慮放寬基層診所購置電腦斷層掃描儀,並會同專家提供意見,不少醫界人士提出對於此政策憂心萬分。根據原子能委員會建議,健康成人每年的輻射最好不要超過1毫西弗,一般胸部正面x光射影的輻射量約0.1毫西弗,而一次正子斷層造影檢查(PET/CT)則高達10毫西弗,相當於照了一百次的X光。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進一步表示,部分影像醫學檢查需要注射顯影劑輔助清楚掃描,必須審慎評估是否有過敏體質,避免造成過敏反應。曾碧娟表示,檢查的項目愈多、死角愈少,影像醫學檢查雖有輻射及過敏的風險,但仍具有早期診斷的醫療價值,能精準找出0.1-0.4公分的微小病灶,提高及早治癒的機會。不過,健康檢查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健康狀況、預防疾病發生,而影像醫學檢查僅能針對已經成形的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做篩檢,對於早期的腸胃疾病、代謝症候群及慢性疾病,則無法直接判讀。■ 量身訂作健診項目 全面掌握健康狀況曾碧娟指出,高階影像醫學健檢有它的功效,但也有它的限制,且動輒數萬元,並非每位受檢者都需要,應透過專業人員綜合評估其必要性,包括年齡、身體不適的主訴、個人及家族疾病史,並且比較先前的健診項目等,為受檢者量身訂作完整、適當的健檢項目,才能保障受檢者的健康又不花冤枉錢。曾碧娟說,日前一位34歲女性,在親人安排下前來進行全身健檢,透過超音波及血液檢查,發現有嚴重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但受檢者表示並無不適,也沒有眼凸、大脖子等明顯病徵,難以相信檢查結果。在聯安醫師抽絲剝繭詢問下,發現她已經出現大腿肌肉無力的症狀,只是受檢者難以自行判斷與甲狀腺有關。這樣的案例,若僅藉由昂貴的高階影像儀器,也無法及早發現。曾碧娟強調,所有的檢查項目都有其篩檢限制,影像醫學的發展協助提高疾病的篩檢率,然而並非萬能,也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全身健檢的項目。民眾在為自己安排健檢時要有正確的觀念,應從個人固定健康檢查做起,將高階影像健檢當作進階輔助工具,畢竟價格不斐,在不景氣的時代,不只為受檢者把關健康,也要為受檢者守住荷包。延申閱讀:預防醫學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