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八招對抗老化自由基

八招對抗老化自由基#癌症

隨著抗老化風潮興起,喚回青春、延緩老化並非不可能,然而坊間抗老診所林立,貴族化的消費型態往往只屬於金字塔頂端的高收入群,然而,「抗老」並不只是為了保住青春,做好個人抗老化預防,維持身體健康狀態、預防疾病的發生才是更積極的意義。一個人能活得長壽、快樂及健康,是比財富還好。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光田綜合醫院內科部柯萬盛主任表示,不是天生麗質及好的遺傳就足夠的,其實重要的是後天保養工夫。科技的發達,發現衰老是一種可以延緩的過程。秦朝秦始皇派部下至海外仙島求長不老之藥,最後當然是求不到的,甚至壯年就死亡,反觀現今醫藥的發達,基因工程、荷爾蒙及抗自由基物質的發現,抗衰老已不是夢想。為何需要進行抗老化治療?柯萬盛主任表示,人之所以會老化、體力衰退、皮膚失去光澤及彈性,除了年齡是無法抗拒的因素外,主要的即是體內自由基過多,年輕時體內有較好的中和系統來排除自由基,降低它所造成的傷害;然而隨著年齡增長,人體修復自由基的能力也隨之下降;若未能及時補充抗氧化物,細胞就開始損傷,疾病於焉產生。柯萬盛主任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體內自由基含量越高,壽命越短」。然而何時開始接受抗老化治療呢?柯萬盛指出,原則上最好在身體器官尚未老化前或有衰老現象時即應開始治療,除了坊間抗老化醫學門診可提供健康上的專業諮詢外,重要的是由您的生活做起,「疾病的預防甚過於治療」!由於不當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會在體內製造自由基,此自由基會進一步破壞細胞之脂質,蛋白質及染色體中之核酸,而導致細胞突變成為癌細胞。柯萬盛主任建議大家,如何避免自由基的傷害可由以下做起:一、拒絕抽煙科學研究抽煙是目前產生最快及最多自由基的方式,每吸一口煙會製造十萬個以上之自由基,會導致全身性的癌症,甚至加速癌症細胞生長。尤其是肺癌高達五十倍以上的危險率,還有它會造成許多慢性病,例如心血管病症及糖尿病,還有研究證實一手煙及二手煙傷害是一樣的。二、減少做菜的油煙中國人做菜喜歡煎煮炒炸,大多數家庭主婦做菜是使用「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之沙拉油。此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很容易氧化成為自由基。最近研究較安全的油是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大於百分之五十之油品,橄欖油含有百分之七十不飽和脂肪酸,是很好的食用油。還有儘量少食煎炸食物,所以為了您的健康,美式速食店及中式自助餐店少去。三、盡量少服不需要的藥物有些藥物包括中西藥是有毒性的,例如抗生素,消炎痛劑,化療藥物是會產生自由基的,不要誤信藥物可以有病治病,無病保身。罹病時應該找醫生看病,應該服藥才可以服藥,不可以隨便亂服藥。四、避免農藥之污染台灣農業是精耕,需要大量農藥。而農藥是會產生大量自由基。選擇蔬果產品外觀應不好看,甚至有蟲咬過的農產品,是較安全及少農藥的。另外一種降低農藥殘留方法是將蔬果放入冰箱一至二天才用,這樣可以降低百分之發八十至九十之農藥殘留量,還有應時常清洗冰箱。五、大量飲用乾淨的水健康的飲水每日應飲用乾淨水2000毫升以上。台灣學者研究台灣民眾身體中之重金屬百分之八十以上過量,最常見有汞、鉛、鎘等重金屬,汞污泥及鎘米事件使我們感覺台灣土壤並不乾淨。所以我們更要注意飲水健康,天然且檢驗合格的礦泉水是很很好的選擇,用逆滲透水也是很好的選擇。罐裝各式飲料含各種添加物是不好的水分補充,純淨的水是最好的水分補充物。六、多食用蔬菜及水果健康的飲食應是每日蔬果及肉類比例為七比三,蔬果中含有天然抗自由基的維生素及黃酮素,還有增加腸蠕動的纖維素。實用蔬果最好生食,以免維生素及黃酮素流失,每天食用有三種顏色以上之蔬果,這樣才能補充充足的維生素及黃酮素。七、少攝取動物高脂肪類食物魚、蛋、奶、豆類均含有豐富蛋白質,應適當攝取。研究發現高脂肪及蛋白食物經煙燻、燒烤過程中,肉類油脂滴入碳中,在高溫下裂解,與炭火作用形成毒性強的致癌物,即多環芳烴,隨煙燻揮發會回到食物中。高溫烹調會使蛋白質及氨基酸裂解,產生胺類衍生物而致癌。八、減少加工食物攝取食品加工過程中會添入色素,防腐劑及香料等,這些過多食入身體會產生過多自由基的。例如醃製食品含有硝酸鹽,如在加工過程中添加過量,會在胃中與肉類,蔬菜中之胺類作用,造成硝酸胺,此為高致癌物。

根除攝護腺癌,機械人也能開刀!

根除攝護腺癌,機械人也能開刀!#癌症

機械人也能開刀,而且是攝護腺癌的癌症根除手術。科幻電影中的情節,真的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中心在臺北市衛生局長邱文祥指導下,在聯合醫院內成功執行首例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癌根除手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副院長暨泌尿中心主任盧星華說,忠孝院區於去年12月完成建置用於臨床手術的達文西手臂,並即刻完成首例癌症手術。盧星華表示,達文西機械手臂是目前世界上極先進手術方式,手術時主刀醫師於控制台操控機器,機械手臂在病人體內,可以依主刀醫師意志,精準執行手術。目前攝護腺癌根除手術方法,可分為:傳統剖腹手術、傳統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機械手臂腹腔鏡手術等三種。盧星華解釋,達文西機械手臂腹腔鏡手術,主要具備出血量極少,三度空間視野,手術視野較清晰,機械手臂較傳統腹腔鏡機械動作靈活,可於狹小空間執行較細膩動作等優點。以上優點有利於控制癌症,保留性功能及組織縫合。達文西機械手臂腹腔鏡手術,同時具備傷口較小及手術後恢復時間較短等優勢。目前就攝護腺癌手術而言,達文西機械手術因具備上述優點,此一手術方式於美國已經成為最主要手術方式,大幅取代了其他手術方式。臺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中心,已先後成功地完成五例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癌根除手術,此次為機械手臂於聯合醫院建置完成後的首例。今後,市立聯合醫院希望能以此項先進手術技術,提供民眾更佳的醫療服務。

重粒子放射治療 可精確消滅腫瘤細胞

重粒子放射治療 可精確消滅腫瘤細胞#癌症

癌症是台灣地區民眾十大死因之首。而國內常見的癌症放射線治療以X射線或伽瑪射線為主。其最大的問題在於射線行經路徑與腫瘤後方的正常細胞都會受到該射線的影響,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嚴重的副作用除了影響病患的復元與接受治療的意願外,對其身心更是一場折磨。為此,世界各國均加緊研究腳步,為癌症的放射線治療盡一份心力。為了讓癌症病患在治療後能順利回歸社會,不受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影響。日本群馬大學研究團隊致力於改善病患的「療後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發展「重粒子放射線」醫療科技。重粒子射線治療癌症的原理是利用碳元素或氖元素的原子核,經過儀器將其加速至接近光速後,再將具高能量的粒子,精確打在癌細胞之上。這樣的治療方式除了可精確的消滅腫瘤細胞外,對週遭正常組織的影響也相對較少。根據群馬大學的研究顯示,重粒子射線治療對肝癌、早期肺癌、子宮頸癌及頭部腫瘤都有不錯療效,第一期肺癌或早期肝癌只要一至二次照射就可完成治療,攝護腺癌及骨軟部腫瘤雖要照射十六至二十次,大約只有X射線照射次數的一半。正因「重粒子放射線」擁有上述的療效,世界各國多派員至日本群馬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學習此一技術。此次日本群馬大學重粒子放射治療醫學中心講師群特別應邀至宜蘭縣羅東博愛醫院進行學術研討會。除了透過研討會將「重粒子放射線」醫療科技介紹給台灣地區的醫療同業外,更希望透過此次活動與台灣地區的醫院進行交流。研討會時間:2009.03.07(六) 13:30-17:30研討會主題:中日重粒子放射治療研討會研討會相關訊息請見:羅東博愛醫院網站,請至網站首頁,進入『學術活動』區後,點選『重粒子放射線癌症治療專區』觀看詳細內容。

您喝的水安心嗎?當心砷中毒引發致癌

您喝的水安心嗎?當心砷中毒引發致癌#癌症

自古以來砷即被人類廣泛使用,早在中古時代砷即被當成藥物使用,而砷中毒的報告在文獻上也可以被追溯到幾世紀之前。隨著文明的進步,砷被廣泛的使用如化學工業、殺蟲劑及除草劑的製造、玻璃工業、醫藥工業及電子業上。使得砷中毒的機會隨之增加。砷進入人體的型態可以分成有機砷及無機砷。有機砷主要是存在於海產類,經由食入進入人體。奇美醫院神經內科 鄭天浚醫師表示,由於有機砷的毒性極低,至今仍未發現來自有機砷中毒的案例,而且其代謝和無機砷代謝不同,因此,有機砷被視為無害而且是可以忽略的物質。相反的,無機砷則會造成人體的傷害。鄭天浚醫師指出,長期過量的無機砷進入人體後會引發慢性中毒而導致人類多種器官發生的疾病。其中包括(1)癌症:包括肺癌、皮膚癌、膀胱癌,肝血管惡性瘤等;(2)皮膚病如皮膚炎,色素沉澱及皮膚角質化等;(3)肝臟疾病如肝腫大及肝硬化;(4)血管疾病,如雷諾氏症候群,血管阻塞炎如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的烏腳病;(5)心臟血管疾病、腦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由於慢性無機砷中毒已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中証實,會引發人類癌症產生,因此國際癌症研究組織(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已把砷歸類為第一類(Group 1)致癌物質,即為確定人類致癌物。因此世界各國對於環境中無機砷含量,進行評估與管制。人類暴露無機砷的來源,主要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來自於職業及工作場所的暴露。常見的中毒來自於採礦業、冶煉業工人以及農藥的使用者。已有許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這些從業人員經過長期的無機砷暴露,造成上述的一些健康效應而必須加以改善與保護。而一般大眾對於無機砷暴露則主要來自於環境暴露,而且是以飲水為主要暴露來源。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如嘉義縣的義竹鄉、布袋鎮、台南縣的學甲鎮、北門鄉、鹽水鎮地區,以前長期飲用高無機砷含量的地下深井水而導致當地居民出現肢體末端變黑壞死的現象,被稱為「烏腳病」。該地區也就被公共衛生稱為「烏腳病流行區」。後來經過政府大力改善該地區的飲用水來源為自來水後,此疾病在當地已幾乎無新病例再發生。但是該地區的癌症發生率,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的盛行率均仍較台灣其他地區高。有鑑於此,世界各國針對飲水中含量均有嚴格的標準。鄭天浚醫師說,世界衛生組織在1984年針對飲水的建議安全標準為0.05毫克/公升(1毫克=10-3)公克,在1993年下修成0.01 毫克/公升,美國環保署在2001年將水中砷法定最高濃度訂在0.01毫克/公升,更建議安全含量定為0毫克。台灣自來水中砷含量的最大限值在民國89年12月1日起下修為0.01毫克/公升而與世界先進國家同步。由此我們可知,只要我們避免使用深井水或來源不明之水作為飲用水,而使用自來水為飲用水源,應無砷中毒之機會。然而隨著工業及電子業的發達,無機砷的使用也隨之發展,未來在職業暴露的安全性仍是環境職業衛生專家所必須注意的重要目標之一。

小孩是隱睪症or伸縮性睪丸??洗澡泡熱水就知道

小孩是隱睪症or伸縮性睪丸??洗澡泡熱水就知道#癌症

日前一位母親因學校體檢通知,體檢醫師懷疑7歲兒子有隱睪症,大為緊張,趕緊帶著兒子來檢查,經檢查發現是伸縮性睪丸,研判與體檢時小男孩過於緊張,以及這陣子天氣冷有關。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黃元惠醫師表示,每學期一開學,學校會安排小學一年級和四年級的小朋友接受身體檢查,包括視力、牙齒、疝氣和隱睪症等篩檢。以97年為例,9月開學後,共有32位小孩因被檢查有隱睪症到新竹醫院小兒外科做進一步確認,結果都是正常的伸縮性睪丸,沒有隱睪症。檢查完後,家長和小朋友雖然放下心中的石頭,但也感到很疑惑,為什麼在學校檢查的醫師會認為是隱睪症?其實,這不能責怪檢查的醫師,因為,隱睪症和伸縮性睪丸,在臨床上很難區別,小朋友在體檢時一緊張,睪丸就會被提睪肌拉到腹股溝附近,陰囊內確實無法摸到睪丸,要到小兒外科或泌尿科給專科醫師檢查後,才可以分別出來。黃元惠主任指出,出生之前,男嬰的睪丸原先是在自己的腹腔內,在媽媽肚子裡第七個月開始下降到陰囊,出生前多數已經降到正常位置,但是有百分之一左右的嬰兒,出生之前睪丸沒有下降到陰囊,而停在腹股溝或腹腔裡面,出生之後,睪丸就不會再下降了,這種情形就稱為隱睪症,身體檢查可以發現小孩的陰囊是空的,沒有睪丸在裡面。目前的根治方式是手術,將睪丸找到,由腹腔或腹股溝內以手術的方式下降到陰囊正常位置內,再把睪丸用縫線固定在陰囊內,手術就完成。最適合手術的年齡是滿周歲到2歲,超過2歲,睪丸會因腹腔內的高溫影響,逐漸喪失製造精子的能力,8歲以後,睪丸就會完全失去製造精子的能力;更令人擔心的是,成年以後,這顆沒下來的睪丸發生癌症的機率是正常人的30倍。若為伸縮性睪丸,在體檢時也會發現睪丸不在陰囊內,陰囊也是空的。臨床上和隱睪症很難區別,沒有接受專科訓練的醫師,就會判斷為隱睪症。伸縮性睪丸出現的原因,在於睪丸外面的提睪肌用力時,將睪丸往上拉到腹股溝的關係,常出現在天氣冷或緊張的時候,約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正常男孩,曾出現這種情形。和隱睪症不同的是,這是正常現象,完全不需要治療,等小孩到12歲青春期開始發育長大後,提睪肌就無法將睪丸拉上去,睪丸就會留在陰囊內。黃元惠主任提供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以區別隱睪症和伸縮性睪丸,家長們可以注意,如果是伸縮性睪丸,小孩在洗澡時,睪丸會因泡熱水後溫度上升,自動下降到陰囊內,這時就可以看到和摸到睪丸;如果是隱睪症,不論怎麼泡熱水,睪丸還是下不來,陰囊還是空的,這時就需要盡快到小兒外科或泌尿科給醫師診治,以免耽誤治療的黃金時間。

光田愛心戒菸連署站 邀您一同打擊菸害

光田愛心戒菸連署站 邀您一同打擊菸害#癌症

光田綜合醫院為推廣無菸健康環境,幫助民眾拒抽菸品、遠離菸害,特別發起「100萬個我願意」愛心戒菸連署活動。院方還設立「愛心戒菸連署站」,邀請民眾共同為戒菸來連署,同時向週遭親朋好友推廣戒菸觀念。院長王乃弘更帶領院內一級主管與員工,正式宣示打擊菸害,邀民眾一起營造無菸環境的決心。活動當天還請到院內有「王建民分身」之稱的超級明星臉許章福先生來代言,民眾看到「王建民」現身,紛紛開心得要求合照,不僅炒熱現場氣氛,也吸引不少熱情的「粉絲」簽署連署小卡,響應這項充滿意義的活動。光田綜合醫院院長王乃弘表示,「吸菸」是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平均每半小時就有一位國人死於菸害,因此菸害防治工作更是刻不容緩。但是,成功戒菸並不容易,為此光田綜合醫院動員全院員工的力量積極營造友善的戒菸環境,有效發覺吸菸者並幫助其戒菸,並且於兩院區一樓入口處成立「100萬個我願意」愛心戒菸連署站,希望病患與社區民眾能共同來響應這個有意義的活動,推廣戒菸風氣。心臟血管內科權威陳宗瀛副院長表示,吸菸對於健康有極多的危害,不僅會提高呼吸道感染的機會、降低體力與抵抗力外,從視力、口腔健康、甚至於思考能力都會受到影響,而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機率也大增,可說是健康的殺手。而尚在發育成長的青少年若養成了菸癮或長期吸二手菸,都可能增加罹患氣管炎與氣喘的機率,甚至影響學習能力與發育。醫療院所作為守護民眾健康的前哨站,推廣戒菸觀念可說是責無旁貸。有鑑於菸品對民眾健康的危害,院方開設戒菸門診,由專業醫師協助吸煙民眾從生活中的各種細節落實戒煙計畫,專案小組更與醫療群精心設計了「鋸菸寶典」,讓民眾透過簡單的測驗了解自己對尼古丁的依賴指數,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戒煙方式,並擬定「環境塑造法」、「菸品替身法」、「分散菸癮法」、「症狀緩解法」、「飲食改善法」等多項戒菸秘笈,幫助民眾向菸說不。此外,院方還積極推動了一系列無菸社區計畫,向民眾宣導戒煙、拒菸的重要性,並先後與台中航空站、沙鹿火車站、便利商店等單位合作,營造無菸害的公共環境,該計畫實行成果並榮獲97年國民健康局表揚肯定。院方也進一步指出,由於菸害防治新法於本月11日正式上路,加上經濟不景氣,菸品價格飆漲,最近2個月以來,到光田綜合醫院戒菸門診求助或尋求諮詢服務的民眾,足足比以往增加了20%。院方也發現,半年內追蹤民眾戒菸成功率約30%,一年後追蹤成功率只剩20%,有逐步下降的趨勢,可見不論是菸害宣導或戒菸,都是需要耐心與長期奮鬥的決心方能成功,因此也希望民眾能多多響應這次愛心戒菸連署活動,簽下您寶貴的姓名,同時身體力行,一同將禁菸、戒菸的觀念散播出去。

評估血癌病患 影像診斷可提供”個人化”醫療

評估血癌病患 影像診斷可提供”個人化”醫療#癌症

癌症的形成及進展與其血管新生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就如同土壤之於種子的重要性一般。傳統上,血癌病患的診療,必須接受骨髓穿刺或切片,但切片取得的血管新生的數據,只是靜態的,無法得知其異常血管之血流動態、或滲透性的改變,更不能重複測量新生血管的即時性變化,使得診斷及治療的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台大醫學院施庭芳教授與田蕙芬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是利用常規的磁振掃描並結合一套創新的分析模式,可準確的評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治療的效果與存活。這是一項快速、非侵入性,而且可以重覆測量的影像方法,此項創新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上血液學科的頂級期刊「Blood」上。根據施教授研究團隊近五年的研究,得知人類的骨髓血流灌注在男女間有著極大差異,且血流量在個人年齡二十至四十歲為最高峰,隨後逐年下降,呈線性相關。同時,也發現血癌病患的骨髓血管新生遠高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人的五倍以上。不但血管數量增加,血流灌注量加大,連滲透性的功能也產生劇烈變化.利用這套技術就能即時觀測這些活體的變化。同時,根據此項指標可以精確的預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的治療、癒後及存活。並且在治療過程中,隨時可監控骨髓病變對藥物的療效,作為繼續治療或改變用藥的參考。甚至對於正常染色體且風險不明確的病患,也能進一步提供分析及評估。此項評估技術的顯著優點之一就是可以做為預測之用,對於骨髓有輕微病變的病友,即可進行早期的偵測,評估血管新生的異常,以預期是否有進展為血癌的可能性。病患只須接受少量(約十至二十毫升)顯影劑注射及不到五分鐘的影像掃描,而不須承受穿刺切片的痛苦、也無輻射線,即可獲得大區域和全方位的骨髓血流變化參數,可用來偵測異常血管數量及滲透性的瞬間微量或功能性變化,更可呈現出治療前、中、後癌細胞周邊血管新生的血流量變化,是有效評估血癌病患骨髓血管新生的影像生物指標。施教授也強調,血癌的診斷還是必須依賴骨髓穿刺或切片;對於開始接受治療的血癌病患而言,必須每隔一段時間接受骨髓穿刺或切片來評估治療的效果。由於骨髓穿刺或切片的過程,病患都須承受相當程度的疼痛,無法在短時間反覆進行。因此,這種新的影像診斷技術可以在血癌患者治療過程中,提供臨床醫師更多、更早的重要資訊。施庭芳教授表示,此模式也可能廣泛運用在其他癌症疾病的偵測和診斷,例如對於肝癌病患的治療評估及後續追蹤,在病患開始接受治療的第二至七天起,本模式即可以非侵入性、即時的方式去評估血管新生;發現血管新生的血流量或是其血管壁的滲透性變化,很早就能預測未來的預後及藥物的療效,以作為後續追蹤或改變治療方式的指標,對於肝癌發生率高的東方人,是很重要的突破和福音。施教授並強調,這種技術也提供了高度“個人化”的醫療模式。一般的個人化醫療多需要依據基因及蛋白的生物標誌,來評估疾病的治療效果及預後存活;但是,基因的研究往往有賴於極為昂貴的儀器,或深奧的基因變異分析。本研究團隊利用傳統的核磁共振的血流功能影像分析,也同樣可以為每一位病患量身訂製的個人化醫療。

自體輸血 手術不怕後遺症

自體輸血 手術不怕後遺症#癌症

自體輸血,簡言之就是把病患在手術中所流失的血,經過儀器離心分離處理過濾後,再輸回病人體內。可減少病人輸別人血液,降低輸血所引發反應,輕者如發燒、皮膚起疹,重者如肺臟衰竭(ALI),甚至過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或引起感染疾病如肝炎(A型、B型、C型)、愛滋病或其它病毒感染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麻醉科主治醫師孫揚忠說,該院區在手術中使用自體輸血已逾一年,這樣對大量輸血手術病患,降低輸血後遺症且可減輕血庫壓力。孫揚忠指出,一般大量出血手術均可適用,如骨科脊椎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外傷(顱內出血、胸腔出血、肝臟、脾臟及腎臟等的破裂)手術或心臟外科手術等,可用此設備。但再好儀器處置都有限制,若病人有血液方面疾病、細菌感染或癌症等手術,不建議使用,以免引起細菌或癌細胞擴散。自體輸血使用方法為:手術中將傷口流出的血,收集至海綿過濾瓶中,到一定量時,利用離心原理將被破壞血球或死細胞等排除至廢棄袋內,剩下引流至輸血袋中,輸回病人體內。孫揚忠表示,一般手術中流出1000ml血,經過離心機處理後,可回輸至體內大約500ml。也就是說,一個正常病人出血1000ml,回輸500ml血,就無需再輸別人血,因此可大幅降低因輸血而引起後遺症或糾紛。孫揚忠強調,自體輸血在歐美醫學中行之有年,在該院區因脊椎(多節及困難度高)手術甚多,降低病人輸血量,對病人而言大大減少輸血後遺症及恐懼,對該院血庫而言更可降低儲備血量壓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