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女性照護乳房健康意識低醫師籲:成年後即可定期做超音波乳房檢查

女性照護乳房健康意識低醫師籲:成年後即可定期做超音波乳房檢查#癌症

台灣女性的乳房健康意識建立始於學校的健康教育課程,但年輕學子對自我乳房照護與疾病的了解是否確實吸收?近日一份調查問卷顯示,現今的大學生與年輕女性對於乳房健康基本問題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像是何時開始需關注自我乳房健診、現今有哪些乳癌篩檢方式、相關疾病的知識了解等相關認知皆一知半解。近年來國人的乳癌發生率節節上升,且我國的乳癌發生年齡層較歐美國家提早十年,因此國內乳房影像醫學專家池永昌醫師呼籲,女性成年後應定期做超音波乳房檢查,從年輕時就要有重視乳房健康的概念,「勤查早治」更能幫助提高乳癌存活率。池永昌醫師表示,若想遠離乳癌疾病決不能心存僥倖疏於檢查,建議女性自20歲開始,應每月做自我乳房檢查,而每年一次常規檢查可至醫院由專科醫師做超音波乳房檢查或其他醫學影像檢查,且乳房健康意識的建立,應從年輕時便開始建立。由於乳癌徵狀往往不易察覺,所以很多乳癌患者常因此延誤治療,因此若「勤查早治」的觀念能提早建立,不僅可降低乳癌罹患風險,對乳癌患者而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夠做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及其存活率,更可大大提高。美國癌症協會已將女性生育年齡做為評估乳癌發生風險的指標之一,可見現代的女性傾向晚婚晚育的情況可能影響乳房健康,有鑑於此,池永昌醫師建議,20歲以上的女性可進行乳房紅外線熱像儀檢查,檢測罹患乳癌風險指數,此儀器經美國FDA認可可作為乳癌風險評估的工具,且無放射輻射、也非侵入式檢查,可降低年輕女性受檢的心理門檻。池永昌醫師說,現今的乳癌篩檢儀器已發展的非常完善,像是乳房紅外線熱像儀、超音波乳房檢查與乳房攝影都是女性可選擇的乳癌篩檢方式。現在台灣也引進了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先進設備,這種無需肢體觸碰的超音波乳房檢查,提供害羞或害怕被觸診的女性另一種貼心的受檢方式。據臨床經驗豐富的池醫師表示,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可提供400-600張影像顯現的檢查結果,若同時搭配乳房紅外線熱像儀與醫師觸診等理學檢查,在篩檢乳癌的準確率高達95%,幾乎等同於磁振照影的敏感度,可提供民眾做最有效的篩檢。定期做超音波乳房檢查,不僅對女性自己,對家庭與另一伴也相當重要,尤其現在夫妻多為雙薪家庭,加上有小孩和房貸負擔等責任使命,母親罹患乳癌對全家的經濟將有重大的影響。池永昌醫師呼籲,台灣的年輕女生應把乳房檢查視為一種愛自己的生活態度,盡量不要因為有了症狀才受檢,或自我安慰及僥倖的心態來逃避檢查,乳癌是可預防可治療的,除了平時應重視飲食健康與心態健康外,正確的照護自我乳房健康更為重要,擁有身體健康才能在事業與家庭上全力以赴。

多吃高纖維食物,可減少腸癌的發生

多吃高纖維食物,可減少腸癌的發生#癌症

文/財團法人為恭醫院 一般外科 張宏名醫師惡性腫瘤自民國71年起,連續25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而大腸直腸癌僅次於肝,肺癌,位居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的第三位,依據統計分析發現,全球每年約新增八十萬名大腸直腸癌患者,患者以六十歲的族群為多,但是也有4.7%左右的患者是在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一個人一生中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率為6%,而且隨著民眾飲食西化,發生率正不斷的增加中。早期大腸癌沒有症狀,隨著病灶不斷擴大可能徵狀包括:排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不明原因的腹痛或絞痛、.持續想排便、缺鐵性貧血或體重減輕,有這些症狀的民眾,都應儘速就醫。大腸癌的高危險群還包括:年紀在50歲以上、曾患大腸癌、家族性瘜肉症病史、炎性腸症患者、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症、飲食型態屬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飲酒過量與抽菸等,有這些問題的民眾,雖然身體沒有症狀,仍應積極地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大腸直腸癌篩檢的方式簡介如下:直腸指診。糞便潛血檢驗。乙狀結腸纖維鏡檢。大腸鏡檢。大腸雙相鋇劑攝影檢查。如果你沒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建議從四十歲開始,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驗和直腸指診。50歲以上者每3-5年進行一次乙狀結腸鏡檢,同時每5年進行一次大腸鋇劑攝影,至少每10年進行一次全大腸鏡檢。如果你具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或是曾患大腸息肉、大腸癌或其它癌症,接受全大腸鏡檢的頻率則應更為密集,而且應更年輕時,就積極地接受全大腸鏡檢。大腸癌之治療:有以下三種,手術、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及化學治療,根據病患之嚴重度而可能有不同的合併之治療方法:大腸手術切除:通常是將大腸癌之部位切除後再將好的腸子連接起來,有時腸造口手術是必須的,若一切順利病人可在手術完後5-7天出院,並可在6週內恢復正常活動,當然實際的住院及恢復時間是依照病人的狀況而定。傳統剖腹切除腹腔內腫瘤,手術後疼痛、傷口大,加上手術後腸道恢復慢,常常帶給病人痛苦和不適,透過「腹腔鏡手術」處理,除可達到手術效果外,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輕,住院天數減少,健保可部分給付「乙狀結腸癌」及「右半大腸癌」腹腔鏡手術,對大腸直腸癌患者可說是手術另種選擇。放射線治療:在大腸癌之治療上此方法是一種輔助性療法,可用來減緩病情的嚴重度,但無法治癒大腸癌。化學治療:全身性的化學治療可有效的殺死癌細胞並延長患者之存活率。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及機轉雖然不清楚,不過少吃肉類及動物性脂肪,多吃高纖維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胡蘿蔔及適度運動,可以減少腸癌的發生。因此,我們可採取以下措施來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如減少高脂肪類食物之攝取,並大量食用水果及蔬菜類食物,可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

平胸瘦子、餵母乳不會得乳癌?醫師:非絕對

平胸瘦子、餵母乳不會得乳癌?醫師:非絕對#癌症

35歲的黃小姐平時為了維持窈窕體態,不吃油炸或高脂肪食物,BMI僅有18,呈現偏低的情況,且家族也沒有癌症病史。但在一次例行性的健康檢查後,發現罹患乳癌,自認健康無虞的她,無法相信癌症竟會找上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乳房外科主任林博松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和黃小姐一樣,自恃沒有家族史、年紀輕、胸部不豐腴、身材清瘦、飲食清淡、或餵食過母乳,就認定自己是乳癌的絕緣體。其實,哺餵母乳、少攝取高油脂食物等行為,是有助降低罹患機率,但不是絕對。乳癌是台灣女性罹患十大癌症的首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2005年到2009年女性受檢者癌症排行,乳癌排名第一,共計43位。這些乳癌患者中,僅4位有家族病史、約4成年齡分佈在45歲以下、僅3成BMI超過標準(大於24),且過半數的患者並不偏好油炸食物。林博松指出,每位成年女性都可能受到乳癌的威脅,且乳癌上身常是無聲無息,以黃小姐為例,即是在進行乳房超音波後,才發現左側乳房有約1公分大小的腫瘤,在此之前,並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林博松表示,早期乳癌的存活率極高,零期的十年存活率達近100%、第一期高達80%、第二期也有60%,早期發現才可發揮早期治療的效果。他強調,要預防乳癌找上門,要做到飲食運動、自我檢查及定期篩檢「三點不漏」,包括:飲食運動不偏廢均衡的飲食、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並配合規律的運動是必要的日常保養之道。自我檢查不偷懶每個月在月經來潮後且胸部不漲痛時,一定要進行自我檢查,和自己平常觸摸乳房的感覺做比較,若發覺有任何新出現的硬塊,或懷疑腫塊變硬或變大等異於平時的狀況,就應進一步就醫檢查。儀器篩檢不可少每位女性每年都可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有助判斷是否有不正常腫塊和水泡等異常;40歲以上的婦女,或有乳癌家族史者可考慮提前於35歲,加上乳房攝影檢查,其主要可偵測到顯微鈣化,這常是早期乳房原位癌的最大表徵,不過因有幅射,懷孕婦女應該避免,正在哺乳期間的女性則建議由醫師做專業判斷。 林博松提醒,女性除了乳癌問題之外,也應加強子宮頸癌、胃腸、心血管及甲狀腺問題的篩檢。母親節將屆,不妨為自己、媽媽、另一半安排一次完整的全身健康檢查,為媽媽們做好健康把關。

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逾六成腸癌患者BMI異常

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逾六成腸癌患者BMI異常#癌症

許多人都知道體重過重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但你可知道,過重者不僅容易有腸瘜肉,甚至容易身陷罹患腸癌的高風險下?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2009年腸鏡受檢者的資料顯示,在BMI(身體質量指數)≧24的「重量級人士」中,高達52.7%的人檢查出腸瘜肉,換句話說,每兩位重量級人士中,就有一位腸瘜肉上身;再進一步分析罹患腸癌的受檢者資料後發現,BMI≧24的比例更超過六成。根據美國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者的瘜肉發生率比一般人高,且腺瘤型瘜肉的再發率也較高,腸癌多由腺性瘜肉轉變而來,腸道內有瘜肉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更是常人的數倍,顯示BMI與腸瘜肉有正相關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國人飲食逐漸西化且缺乏運動習慣,發現腸瘜肉的比例逐年升高,呼籲重量級人士應提早規劃完整腸道篩檢,並養成正確飲食及運動習慣。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針對2009年共10,100位接受腸鏡檢查的受檢者進行分析發現,BMI24以上的「重量級人士」中,有高達52.7%的人有腸瘜肉,其中男性重量級人士的瘜肉發生率達53.7%,女性重量級人士瘜肉發生率為49.2%,不論男性或女性的重量級人士,腸瘜肉的發生率都相當高。從年齡層來看,年齡層愈高,罹患腸瘜肉的比例也隨之攀升,而且,30歲以下的受檢者中,也有超過2成檢查出腸瘜肉,年輕人不應自恃年輕,忽略了自身腸道的健康狀況。鄭乃源表示,大腸瘜肉分為增生型和腺瘤型,有超過八成的大腸癌與腺瘤型瘜肉有關,且瘜肉若長於右側的腸道遠端,包括橫結腸、升結腸與盲腸段,診斷及處置上較困難,應特別留意。分析聯安2009年受檢者的資料發現,BMI愈高者,腺瘤型瘜肉與長於右端的遠端腸道瘜肉的比例確實愈高。以BMI≧24與27的受檢者相較,被檢驗出疑似腺瘤型瘜肉的比例分別為近20%、31.5%;有三顆以上瘜肉的比例各為55%、66%;瘜肉大於0.5公分的比例各為22.2%、34.4%;瘜肉長在橫結腸、升結腸或盲腸段等較易癌變區域的比例分別為8.7%和12.1%,顯示BMI的數值與瘜肉數量、腺瘤型比例以及生長位置有密切的正相關。鄭乃源院長指出,若檢查出為腺瘤型瘜肉,或位於右側大腸較大、數量較多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當場進行切除,且應持續密切觀察,以確保腸道健康。進一步針對有腸瘜肉的重量級人士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進行分析發現,喝水少、運動少、油脂量攝取多的「二少一多」生活習慣,是導致他們容易罹患腸瘜肉的原因,其中,超過九成的人每天喝水量少於2000c.c.,超過六成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且有超過五成的人平日喜好油炸、燒烤等高油脂烹調的食品。「重量級人士」不僅是腸瘜肉容易上身的族群,更可能成為腸癌的高危險群。聯安針對2005年至2009年的受檢者資料統計分析顯示,罹患大腸癌的45人中,有28位BMI≧24,佔62.2%,意味著重量級人士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性亦高於常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罹患大腸癌的重量級人士中,有兩成的人糞便潛血檢測呈現陰性反應,顯示要檢測出大腸癌,光靠糞便潛血檢驗是不足的。鄭乃源指出,正確的腸道保健應以BMI控制和定期篩檢並進,重量級人士可考慮提前自30歲接受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若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可考慮再提早安排,篩檢項目包含腫瘤標記(CEA)檢查、糞便潛血檢測並搭配大腸鏡檢驗,才能算是完整。此外,鄭乃源提醒,民眾除應戒菸、酒外,也應戒除「二少一多」的生活習慣,三餐要注重纖維質、蛋白質及脂肪量的攝取平衡,有助促進新陳代謝,避免儲存過多熱量而轉化為脂肪,使體重直線上升。運動方面,可做抬腿、躺姿踩腳踏車、登階有氧等具燃燒脂肪效果的有氧運動,並配合531原則:每週5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達110下,幫助控制BMI竄升,避免腸瘜肉甚至腸癌找上門。延伸閱讀:「BMI控制餐 三餐挑對飲食」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457

最貼心的母親節禮物 就是定期陪她做乳房檢查

最貼心的母親節禮物 就是定期陪她做乳房檢查#癌症

台灣女性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本國女性罹患乳癌的高峰落在45-55歲之間,30-45歲間的人數也逐年增加,由於現代婦女多半晚育,此時正值子女年幼、親職責任及家中開銷最大的時候,同時也是上班族婦女事業有成之時,若不幸遭逢乳癌的遽變,對子女、另一半、甚至個人的生涯規劃都有極大的影響。總是為家庭付出時間體力的女性,時常忙得忘記關心自己的健康,因此為了全家人的幸福,影像醫學科資深醫師池永昌建議,為人子女及丈夫者,在每年的母親節前夕,定期陪伴母親及妻子去做乳癌篩檢,可說是一份最貼心的母親節禮物。池永昌醫師表示,由於乳癌發生率是國內女性癌症的第一名,每位成年女性都應該要有積極預防的概念,尤其現代女性初經年齡下降,且晚育、少育、不育的比例增加,影響體內的荷爾蒙分泌,可能讓乳癌發生率愈來愈高。以42歲的A小姐為例,她在人生與事業的黃金時期發現自己罹患乳癌,但35歲才生子,現在小孩也才剛上小學,常為了治療癌症及兼顧媽媽的角色,需要蠟燭兩頭燒,讓A小姐很後悔自己沒有早點發現乳房檢查的重要性,現在每年母親節,她都以陪媽媽做乳房檢查當做貼心的母親節禮物,也認為每位女性在為家庭付出時,更應該先照顧好自己。根據研究報告分析,乳癌與女性荷爾蒙關係密切,初經早、停經晚和未懷孕已被認為是引發乳癌的重要危險因子,美國癌症協會亦將生育年齡列為乳癌風險分析的指標,因此池永昌醫師建議,女性最好不要超過30歲生育、產後應餵哺母乳,並至少生2胎較為理想,如此減少內生性荷爾蒙失調的問題,未來才有較低的乳癌發生率。過去在乳房篩檢觀念尚未建立前,90%以上的乳癌病患都是因為有自覺性症狀而前來檢查,並未掌握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的機會而耽誤病情,且早期發現乳癌的患者較有機會能保留乳房,無須整個切除,這些都是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的好處。因應亞洲女性不如歐美開放,對私密部位的檢查常因害羞而有心理障礙,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可反覆進行、無輻射,適合任何年齡和生理時期、免觸摸乳房的檢查方式,這種「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如影印機一般將掃描版放置在乳房上來檢查,受檢者無須讓陌生的醫護人員觸摸乳房,因此能在較為放鬆自在的情況下受檢,並且以精密的超音波掃描亞洲女性較為緻密的乳房內部組織,幫助醫師更準確的判別病灶,對多數傳統的台灣婦女而言,也許是最貼心的母親節禮物首選項目之一。池永昌醫師呼籲所有為人子女及丈夫,愛她就要主動關心她,母親的健康就是全家人的幸福指標,每個家庭若能將每年的女性乳房檢查視同如保險一樣重要,並願意陪伴母親做乳房檢查作為貼心的母親節禮物,相信國內乳癌患者的無病存活率定能大幅提高,死亡率也可逐年下降,挽救更多因乳癌造成的家庭悲劇。另外,池永昌醫師也建議所有的成年女性,定期乳房檢查的習慣,應從廿幾歲就可開始培養,把握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的機會,才能幫助自己遠離乳癌的威脅。

罕見鼻前庭惡性腫瘤 治療新觀念免除”嘸鼻”困擾

罕見鼻前庭惡性腫瘤 治療新觀念免除”嘸鼻”困擾#癌症

有抽煙的民眾要小心了,署立彰化醫院日前發現一名79歲的老先生,兩邊鼻孔無端長出約2公分的瘜肉,經檢查証實為罕見的「鼻前庭惡性腫瘤」。署立彰化醫院耳鼻喉科許嘉方主任說,這名病患有長達40年的抽煙習慣,去年(98年)鼻孔會莫名的出血,還有約2公分的瘜肉外露,病患覺得很困擾,由家人陪同到彰化醫院耳鼻喉科門診就醫,經由病理切片檢查報告為上皮鱗狀細胞癌,因出現於鼻孔內稱為「鼻前庭惡性腫瘤」。許嘉方主任會同腫瘤中心賴易成主任討論治療方法,許嘉方主任說,腫瘤位置在兩側鼻前庭及鼻中膈,如果進行根除性手術,切除的範圍包括:兩側鼻翼、鼻中膈、鼻犛骨及鼻甲,這樣會造成病患相當程度的外觀改變,經討論後決定以不開刀方式治療,改用“器官保存治療”方式- IMRT輻射調控放射線治療。病患的腫瘤位置是在鼻前庭及鼻中膈,外部有鼻尖、鼻翼、鼻孔、人中與面頰,是一個輪廓落差很大的區域,為確保放射劑量分佈的均勻性及治療部位的精準性,避免傷害附近的眼睛和口唇等器官,對放射線治療是具有挑戰性的部位。署立彰化醫院腫瘤中心賴易成主任在放射線治療計劃上,精心策劃與安排,包括:面膜與填充物製作、3D電腦斷層定位、逆向式電腦計算以及模擬定位等。腫瘤中心賴易成主任指出,病患從去年(98年)2月到4月接受37次放射線治療,總劑量為6660 cGy(毫棝雷)。治療過程中病患除了鼻黏膜腫脹、鼻塞、鼻子周圍皮膚輕微紅斑及色素沉積等反應外,並沒有特殊明顯的不適。放射線治療結束後腫瘤消失,而且外觀上保留完整,個案目前只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治療。這是鼻前庭惡性腫瘤「器官保存治療」成功的案例,降低患者心理層面的衝擊,身心靈的照護是癌症治療的新觀念。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364

營養攝取是抗癌成功的關鍵

營養攝取是抗癌成功的關鍵#癌症

文/台灣癌症基金會企劃組專員 林伊玲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 吳秋玲您知道癌症病人的營養攝取不足,對於癌症治療過程有很大的影響嗎?營養不良與體重減輕是腫瘤病患常見的營養問題,因為營養不良的癌症病人,常常無法接受積極的治療,也很容易會增加治療的合併症及感染率,減低放療或化療的治療效果,甚至會降低癌症病患的存活率。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正確的營養與飲食觀念,才能吃得健康,獲得均衡的營養補給,進而提升癌症病患的治癒率及存活率。癌症病友在治療的過程中極需要有均衡的營養,然而食慾不振卻是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而形成所謂的「惡病質」。「惡病質」泛指身體組織的流失、內臟器官耗盡、骨骼肌耗盡、食慾不振、虛弱、脂肪流失以及無力等症狀,而這些狀況深深的影響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甚至是蛋白質、熱量,進而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功能不佳,傷口不易癒合以及癌症治療療程受到阻礙。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楊陽生醫師表示,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只要有良好的營養支持,高達八成能增進臨床癌症治療的效果、能夠進行更廣泛的治療選擇,以及延長病患的存活率。另外,楊醫師建議癌友的營養補充有靜脈注射和腸胃道等方式。然而,對晚期癌友在營養的補充上,靜脈注射的效果反而不如經由腸胃道吸收得佳。同時,相較於靜脈營養補充,腸胃道的營養補充有著較少的併發症,價位上也比較便宜,且較合乎生理機能。營養良好的病人較能對抗腫瘤對身體所造成的壓力,也才能接受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並加速手術治療後的復原。然而,如何了解身體的抵抗力是否足夠。因此監控及管理病患的體重,將是癌症營養治療的重要一環。要如何監控體重呢?可以運用「身體質量指數(BMI)」的計算公式來了解,BMI的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建議癌症病人的BMI值應盡量維持在22~24之間。癌症病人不需要特別進補,維持飲食均衡即可。根據個人體型及活動量不同,依個人需要增減攝取量。每日飲食所需的份量如下:3~6碗飯,1~2杯牛奶,4~6份蛋、豆、魚、肉類,3~5碟蔬菜,2~4個水果及2~3湯匙的油。台灣癌症基金會吳秋玲營養師表示,化療患者須特別注意,因治療而出現白血球減少、免疫力低下時,應避免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如生魚片、生菜沙拉,水果則應洗淨後削皮,並以熱水川燙後食用。一旦發生食慾不振而導致體重減輕時,需先檢視原因,若是因治療引起,則可考慮使用藥物或營養補充給予矯正,並遵守少量多餐原則並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可利用牛奶、豆漿或米漿作為口渴時的飲料,在無形中不但補充了水分,也達到補充熱量及蛋白質的目的。另外要注意高營養濃度的食物應優先進食,如雞湯、魚湯應先吃肉再喝湯,固體食物才是具有營養價值的食品。很多癌症病人會想問:「偏方有效嗎?我要不要吃呢?」台中榮總中醫科蔡真真醫師表示,健康食品或是民間草藥和中藥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這些產品不受醫藥法規的督導與要求,往往成分標示的不夠明確、品質的穩定度很容易依廠商的規模不同而有所落差,同時也無安全劑量的設定。雖然不敢擔保健康食品或民間草藥一定沒有療效,還是建議在服用前請先諮詢您的主治醫師,同時對產品有著更多的了解,避免成了實驗的白老鼠。以下就中醫的觀點在各種狀況下的調養建議:手術後的身體調養:病友在接受手術之後,一個月內盡量避免酒類或麻油等進補食物,以及避免冰冷食物的食用,以防傷口發炎出血或恢復變慢的情形,同時適度的活動可以增進身的器官功能恢復。化療後的身體調養:除了飲食避免生食之外,更重要的是中醫師必須要了解病友目前使用的化療藥物以及西醫的治療計畫,以利中醫的輔助治療療程。而食慾不振的問題可以借用針灸以及中藥的功效,良好的營養吸收是很重要的關鍵。放射治療後的身體調養:由於放療會令粘膜或組織器官受損,避開食用溫補的藥膳,不可泡湯,可多吃蔬果、魚油、綠豆湯及薏仁湯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除了營養的攝取,往往還會搭配藥物以及心理支持,藉以提高病友的食慾以及降低噁心、虛弱無力及疼痛的感覺,甚至跨科的醫療團隊合作治療,訂定不同病友的專屬身心治療照顧計畫,幫助病友過著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進而邁向康復之路。以上文章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口腔健康 飲食習慣不可忽略

口腔健康 飲食習慣不可忽略#癌症

文/陳芳琪 台灣癌症基金會國際事務助理專員當你與朋友交談,他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你的笑容,笑容已透露出許多你的個人訊息!從牙齒與牙齦狀況,都可以略知一個人的生活型態,如是否抽菸?是否經常熬夜?是否常喝咖啡或茶?所以,口腔的保健極為重要,除了做好上述的口腔清潔之外,可別忽略了飲食健康的重要性!抽煙與嚼食檳榔都是導致口腔癌之主因,這兩項因素都是因為化學性物質刺激口腔黏膜導致,但若因長期疲倦免疫能力低落者及黏膜長期有潰瘍者,若嗜食高溫辛辣食物,也有可能導致口腔粘膜病變之危險。如果您以上的習慣,最好可以戒絕,並定期接受牙醫師的口腔黏膜檢查,其檢查時間只要幾分鐘,凡年滿18歲以上民眾,可進行每年1次 「免費」的口腔黏膜檢查服務。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口腔癌產生的單一因素,但許多研究顯示多重因素會提高口腔癌之發生率,其中環境因素即使重要的原因之一。(外來致癌物質的慢性機械性與化學性刺激),慢性刺激形式有許多種,包括嚼檳榔、抽菸、喝酒、梅毒、陽光照射、營養缺乏、放射線治療、不良口腔衛生及補綴物等可能原因。至於預防的方法,則以戒除嚼檳榔、抽菸、喝酒等習慣最為重要。而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確保口腔健康呢?每半年定期作口腔健康檢查。飲食及生活作息正常: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維生素C的飲食;避免長期食用高熱或刺激性的食物。減少菸、酒、檳榔等長期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質。口腔內黏膜或頸部發現有任何腫塊、口腔內黏膜顏色變化或燒灼感、超過兩星期未癒合的潰瘍、有張口困難等現象時應該找醫師檢查。有尖銳邊緣之牙齒或假牙會對口腔組織造成摩擦,形成慢性刺激,應請牙醫師治療。經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台灣癌症基金會多年來推動「天天5蔬果」以及「蔬果彩虹579」飲食原則,透過健康的飲食習慣,幫助我們身體獲得均衡的營養,同時蔬果含有大量纖維質,相對的食用過程中所需咀嚼次數增加,將大大的提升了咀嚼肌群的運動,也不像精緻或黏稠性食物導致大量的牙菌斑附著,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讓口腔保持最佳清潔狀態!最後別忘了定期看牙醫,國民健保局對口腔保健包含了每半年一次的洗牙與五歲以下兒童塗氟,可加強牙齒抗齲的能力。以上文章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