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蔬果養生健康多

蔬果養生健康多#癌症

科學家研究發現,多吃蔬果能降低得癌症的機會,尤其經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糙五穀的人得病機會比不常吃的人低二~三倍,所以蔬果被現代人視為是慢性病、癌症的天然解藥。專家建議只要每天至少吃兩種水果和三種不同的蔬菜就能達到保健的功效,除此之外,蔬果對於美容塑身、美化肌膚、強健體格也有異想不到的好處。為何蔬果能受到如此大的肯定?下列特質可說明蔬果對身體的重要性。蔬果是鹼性的食物正常血液PH值在7.35~7.45之間,呈微鹼性,為了身體健康,多吃鹼性食物是有幫助的。一般食物的酸鹼性主要是以礦物質的成份和含量來決定,鹼性食物含較多鉀、鈣、鎂等元素,而綠葉蔬菜、海藻類、水果都是強化身體健康的鹼性食物,例如海帶、蕃茄、油菜、甘藍、青椒、小黃瓜、葡萄、鳳梨都是鹼性高的蔬果。蔬果的營養濃度高營養濃度是一個新觀念,是衡量食物營養價值的方法之一。由於蔬果富含胡蘿蔔素、葉酸、維他命C、鉀…等天然營養素,營養濃度高且變化大,有助於細胞的修護,各器官機能的調節。平日多攝取各種不同的蔬果能強化骨骼、減少貧血與心臟病的發生,同時也能預防各種慢性病與癌症。例如:高鈣的蔬菜:紫菜、海菜、金針、九層塔、綠色莧菜、荇菜、木耳、蕃薯葉、芥藍菜。高鐵的蔬菜:金針、木耳、香菇、莧菜、蕃薯葉、菠菜、萵苣、枸杞、紅棗。高葉酸的蔬果:花椰菜、菠菜、蘆筍、甘藍菜、碗豆莢、香蕉、甜瓜、檸檬。富含β-胡蘿蔔素的蔬果:茼蒿菜、胡蘿蔔、綠蔥、菠菜、青江菜、木瓜、桃子。 富含維他命C的蔬果:苜蓿芽、青椒、花椰菜、芥菜葉、蕃石榴、柑橘。以上的各種蔬果都含有多元的營養素,能抵擋環境對身體的傷害,維持身體的健康。蔬果是低脂食物任何一種蔬果都不含膽固醇,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的食物,因此,攝取充足的蔬果有助於調控現代人膽固醇偏高所造成的疾病風險。而且一般植物性的食物,尤其蔬菜和水果含較多的水分,相較之下,所含的熱量也較低,其中以菜葉類和瓜果類蔬菜如黃瓜、苦瓜更是明顯,所以蔬果常被視為低脂、零膽固醇極佳的減肥聖品。蔬果是纖維質的重要來源天然高纖的食物幾乎都是熱量偏低的食物,由於纖維質不被人體消化吸收,一般可視為零熱量,加上纖維質可增加飽足感,減少食物的攝取量,促進腸子蠕動加速排便,對於降低食物熱量的吸收是有所幫助的。除此之外,纖維有吸水性,能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道的蠕動,減少致癌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纖維也有利於腸道好菌的成長,有效抑制致癌物的形成,同時協助女性荷爾蒙的調節,減少婦女罹患乳癌的機會。蔬果含高抗氧化物質只要天然的蔬菜與水果都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常見的有β—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植物性化學物質,這些元素都能有效的消除自由基以及對細胞的破壞,例如深綠及黃紅色蔬果含有較多類胡蘿蔔素的營養素,包括胡蘿蔔素、蕃茄紅素及葉黃素等。十字花科蔬菜含多種抗癌成份、硫化合物以及Indoles等成份。大蒜含有將近十五種以上具抗氧化作用的成份,而每一百公克的菠菜就含有100毫克的維生素C和八千國際單位(IU)的胡蘿蔔素,因此平時從蔬果中獲取抗氧化物質是最為理想,蔬果類不僅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劑,更含有豐富的纖維質及其他營養素,對於身體全面的保護功不可沒。食物種類多元蔬菜的種類繁多,分類的方式可以食用部位分類,即為葉菜類(菠菜)、莖菜類(芹菜)、根菜類(牛旁)、花菜類(花菜〉、果菜類(青椒),或以蔬菜顏色區分,這主要配合中醫理論,利用五色—青、紅、黃、白、黑,對映人體五臟的肝、心、脾、肺、腎的概念,將紅(番茄)、黑(木耳)、黃(金針)、綠(小黃瓜)、白(蘿蔔)五色作為分類,主要作為多樣選擇蔬菜的原則。由於蔬菜的顏色多元,讓蔬菜在提供營養的變化程度上,更具意義。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雷派克Lester Packer博士指出「抗氧化網路」的理論,發現當自由基入侵人體時,維生素E會先抵擋,在維生素E消滅自由基的同時,自己也被氧化,這時,維生素C則充當維生素E的抗氧化劑,及時將維生素E還原,然後維生素C本身被氧化後,就必須靠著黃酮類或其他化學物質等抗氧化劑來協助還原,由此可知,抗氧化網路成員是相互支援、合作,因此,利用多色蔬菜來確保多種類營養的獲得,使得抗氧化網路更完整,抗氧化的效果更堅強,這種概念同時也提供了「為什麼人需要吃多種不同食物組合的飲食」的真正答案。難怪專家們都一致認為富含營養素、高纖和低脂的蔬果正是天然防癌的最佳食物。

按摩有助癌友舒緩治療後的焦慮!

按摩有助癌友舒緩治療後的焦慮!#癌症

文/癌友關懷教育中心按摩舒壓老師 簡岑因談及按摩,大家的腦海中可能馬上浮現幫人抓肩膀的動作,其實按摩是一件相當簡單的事,一般人在不知不覺中早已學會許多按摩的方式。近幾年來,醫學及科學界也指出,按摩和飲食、運動一樣重要,且是健康生活方式重要的一環。每當我們身體感到不適時,手很自然的就會去按摩不舒服的地方,如肚子痛時就會去揉揉肚子,頭痛時會按按頭部,久而久之,就會發現更有效治療病痛的穴道與反射區。而人的手與手指都具備了可舒緩疲倦和疼痛的能力,特別是手指,是人類感覺器官中最發達的部位,因此用手來按摩,具備良好的治癒力。按摩前應先洗淨雙手,戒指拿下,避免傷害肌膚,接下來把雙手搓熱,如此可提高效果。儘量採取舒適的姿勢,可減少因不良姿勢所引起的痠麻反應。力道宜平穩,不可忽快忽慢,按摩後記得喝500cc的溫開水,可促進新陳代謝。絕不可立即用冷水洗手、洗腳,一定要注意保暖。透過按摩來刺激穴道及反射區,輕則會出現酸、脹、麻的感覺,重則會發生軟、痛的感覺,這都是透過按摩,作用於相對應的經絡、血管與神經,所發生的綜合反應,因此形成一般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治療印象。按摩時應避免用力過度,否則易造成微血管破裂腫脹、筋膜發炎;不當的重覆按壓或過度刺激穴道,也會造成皮膚纖維化及發炎,耳下有連接腦的頸動脈,按摩頸部時必須特別注意。按摩有助於癌症患者舒緩治療後造成的不適與焦慮,同時也可增加血液循環,提升自身的免疫力。癌症患者不管是化療或放療都會在身上留下毒素,全身氣血循環不好毒素就不易排出體外。治療期間極為脆弱,具體的身體症狀也不盡相同,因此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可直接在腫瘤上或疑似癌症原發部位進行按摩。這是為了避免因不正確的按摩方式造成淋巴系統的不當流動。一般患者家屬則是可以在特定的部位進行簡易的按摩,例如手、腳部、肩頸、頭部等…這都會使患者感到非常舒服,結束後鼓勵患者喝一些水,幫助身體新陳代謝。對於因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腰椎等部位,而導致全身疼痛不適者,按摩手法必須輕柔,避免患者骨折,此時需要找專業人員,才能保護癌症患者在不受到傷害的前提之下,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我們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平常就應常常觀察身體的變化並加以保養,並具備簡易的養生按摩保健療法,每天按壓養生穴數次,例如:內關穴、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穴等…隨時隨地做自己的醫生,免疫力增強了,就有體力對抗疾病。延伸閱讀「按摩的最佳時機」: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184

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

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癌症

三軍總醫院和科技公司合作,應用最新的分子生物診斷技術,成功完成肺癌篩檢臨床試驗,可從5cc血液中,判斷罹患肺癌風險的高低,開創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民國96年初次診斷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9,059人,民國98年衛生署的生命統計資料,死因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7,951人。在全球工業發達國家肺癌的死亡率在所有癌症種類排行第一,由於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導致臨床初次診斷為晚期或末期的肺癌案例超過六成,治癒率低。如能在癌症發生早期發現,才是提高治療效果的最好方法。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胸腔外科/血液腫瘤科/健康管理中心與科技公司合作,獲得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SBIR),進行肺癌篩檢臨床試驗,共有442人參與,其中包括159人為肺癌患者(圖一)與283健康人,應用即時定量聚合酵素鏈鎖反應(Real-Time PCR)分析技術,找到六個與肺癌高度相關的分子標記,根據這六個分子標記的勝算比(odds ratio)數據可得知,哪些分子標記代表保護或風險因子,例如分子標記代號為G11、G38、G76(勝算比分別為0.2、0.3、0.1),其含量越高時,罹患肺癌風險越低;相反的,分子標記代號為G22、G24、G89(勝算比分別為15、3.3、5),含量越高時使得罹患肺癌風險越高。 綜合六個分子標記在血液中測量的含量數據,運用特定的鑑別模型,可判斷罹患肺癌風險性高低,預期早期發現肺癌。另外,針對正常人及肺癌患者個別的臨床鑑別結果,敏感度高達81%,特異度高達92%,整體正確率達86%。依照一般判別檢驗工具好壞的標準,所得的ROC 曲線(圖二)的圖形和曲線下的面積(AUC)為0.93(理論最大值為1),顯示這個分子標記組合具有非常好的判別力(outstanding discrimination)。此臨床研究歷經多年努力,初期由台大、中研院、國衛院聯手分析肺癌細胞株,從9,000多個基因中篩選出600個基因,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SBIR)歷經三個計畫,在三軍總醫院與科技公司合作多年努力之下,進而從600個基因中,再篩選出血液中和肺癌相關的六個分子標記組合,完成臨床試驗,是典型產、官、學界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此篩檢技術將爭取主管機關認證,廣為推廣應用,不僅能使癌症得以提早發現,提高治癒率,且具有全球市場潛力。註解:勝算(Odds)發生某事件的人數與未發生該事件人數的比值 。勝算比(Odds Ratio,OR)(在病例對照研究中)實驗組中發生疾病的勝算與控制組中發生疾病的勝算比值,或罹患疾病的病患暴露於某變因的勝算除以控制組暴露的勝算。

避免癌症患者營養不良 中醫籲:不可偏食

避免癌症患者營養不良 中醫籲:不可偏食#癌症

一位虛弱的癌症住院患者在會診時,醫師詢問飲食情況,卻驚訝患者答覆說家人沒給她吃葷食。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高志清醫師表示,病人及家屬對於飲食知識的偏頗,或周遭親友眾說紛云地建議,常造成病人無所適從。癌組織有特殊的新陳代謝,會消耗人體內大量的脂肪、蛋白質、糖及維生素,因而導致人體內的代謝紊亂。中醫的特長在調理人體氣血陰陽與臟腑功能。高志清說,仿間有許多癌症相關飲食方面的書籍,值得民眾參考;例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含有伊尹《湯液經法》的脈絡,而伊尹原本是位廚師,中醫可說起源於食醫。《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提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育,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只有天天能吃的東西才可以補益我們的身體。我們平時要用食物的平和之氣,而當身體出現問題時,才用藥物來賑災。食物和中藥皆可依其溫、熱、涼、寒之性質,與辛、甘、淡、酸、苦、鹹之味道,依五行臟腑歸經、及五臟各有所喜的理論來歸類其用途。基於此「藥食同源」,當談到飲食養生與冬令進補,我們需了解誰該補?誰該疏導?誰堪補?補什麼?是要補陰、陽、氣、血?還是補肝、心、脾、肺、腎?是要轉輪運軸?還是轉軸運輪?欲回答這些問題,就要藉由中醫師望聞問切的診斷,而中醫科的經絡能量分析,藉由量測四肢末端24個穴位導電度,客觀地呈現身體左右12條經絡能量,並據此推知相關臟腑虛實狀況。高志清說明一般人飲食,春天養生吃五穀雜糧以增加生發之機,而求生意志缺乏者可吃些生機飲食及稍燙即起的食物。夏天因身體的陽氣浮越在外,五臟較為空虛,應避免吃滋膩味道重的東西,可將食物切成碎末,煮成羹來吃以助消化。秋天因農作物收成,食物比較豐盛,當吃些味道厚重的食品,可搭配些發酵的東西,有利於消化和吸收。冬天因人的陽氣全都內收,再加上吃得多、活動少,飲一些淡酒,可以達到通經脈、化濕滯、取暖驅寒的作用。高志清提醒民眾,癌症患者需慎用發酵品及避免酒類之走竄活血特性。癌症手術前之食療目標在扶助元氣、補益氣血。基於中醫在出生後重視脾胃的原則,癌症手術後以調整脾胃功能的食品為主,有利於體能的恢復。在放射治療出現津液虧損時,飲食中要增加養陰生津之品,如山藥、芡實、鴨肉、鱉肉等。化學藥物治療時之白血球減少,食療要以補益氣血為主,如雞、鴨血湯、豬肝湯;發生食慾減退時,可用健脾開胃寬中之品;若惡心、嘔吐時,可嚼些生薑片。延伸閱讀「葷食功用與營養成分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768

罹癌該怎麼吃?營養師提醒勿聽信偏方

罹癌該怎麼吃?營養師提醒勿聽信偏方#癌症

文/賴怡君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平均每七分鐘就有一人罹患癌症,也因此一般人談癌色變,卻也往往因病急胡亂聽信偏方與所謂的個人經驗而延誤病情!事實上台灣的主流治癌方法和美國沒有太大差異,但治癒率卻比美國低,關鍵還是在病人身上。接觸許多癌症病人發現,從被診斷是癌症開始,身邊就會出現許多熱心的親友,告訴癌症病人或其照顧者相關的個人經驗。其實在營養諮詢的過程中,癌友最常對「吃」無所適從,常因為「聽說某些資訊」而亂了方寸,把最基本的飲食變成一種生活壓力。在癌症治療的過程約有八成病患會面臨體重下降的問題,這時營養的補充十分重要,尤其是在飲食的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取兩方面。腫瘤本身及治療藥物都可能會引起病患食慾減退,或是進食困難,所以均衡營養、穩定體重對治療中體力的維持幫助很大。豆、蛋、奶、魚及其他肉類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更是不能缺少的營養,因為一旦營養不足,體重下降,便會造成身體修復的能力變差,免疫機能下降,甚至無法繼續治療。在營養諮詢的過程中,有很多病友以為不要吃所謂「營養食物」,就可減緩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殊不知若營養不良,則會造成免疫機能下降,甚而增加感染率,更易使正常細胞無法對抗癌細胞,而加速癌細胞不正常分裂及生長,反而加重病情。癌症病友在飲食上常見之問題如下:得了癌症改吃生機飲食會不會比較好?大多數人所認知的生機飲食多以五穀雜糧、一些堅果類及新鮮蔬果為主,並認為提高生食比例及蔬果打成果菜汁飲用,可作為癌症療程中的飲食輔助。原則上,我們並不建議病人採取生機飲食,因為只吃五穀雜糧與蔬果,容易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甚至單日的總熱量不足,導致營養失衡、免疫力功能下降增加感染及危險性。吃紅肉是不是對癌症病患比較不好?就營養價值的觀點,肉類含有豐富的鐵質、磷、維生素B12、鋅、維生素B1的營養價值,沒有種類的好壞分別,應均衡足量攝取,避免某些必需胺基酸的缺乏。聽說蝦、蟹有毒素,是否不適合癌症病人食用?癌症病人在化療期間是需要大量高品質蛋白質,有助於增進細胞的修復,而蝦、蟹同樣屬於高品質蛋白,所以“有毒”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從衛生安全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食物的新鮮度,腐敗海鮮類易產生組織胺,造成過敏現象,故癌症病人在海鮮類食物的選擇上更應注意其新鮮度,而不是因噎廢食。癌症病人是不是應該補充「健康食品」來維持營養?癌友若能以均衡飲食及多量蔬果為基礎,維持理想體重,就不會發生營養不良。健康食品只能作為輔助,不能做為主要的營養來源。若要選購健康食品,最好先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個人體質來選擇適合的產品,並了解適用對象、用法用量及禁忌等注意事項,才能真正吃得安心。豆製品含有大豆異黃酮,乳癌或卵巢癌患者可以食用嗎?天然大豆食物(如豆腐、豆漿及其他製品)的異黃酮含量並不高,且其作用僅為女性荷爾蒙的1/100~1/1000而已,不足以改變體內雌激素狀態,對於婦癌病程沒有影響。民眾應該有「癌症是可以治癒、良好營養有助於預後的正確認知」,只要隨時注意身體的變化、有疑問找醫生,對某種食物或飲食型態有疑慮請找營養師討論,相信癌友在治療過程會更有信心,癌症飲食就不會變成一種壓力。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952

預防癌症 飲食注意九大要點

預防癌症 飲食注意九大要點#癌症

癌症發生率日益增加的因素之一,即是國人近年來飲食習慣的改變。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營養師康甄真表示,根據調查顯示,現代人高脂低纖飲食、少運動、吸煙、檳榔及年輕女性初經早、停經晚等因素影響,導致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和口腔癌有上升的趨勢,所以如何調整飲食才能預防癌症的發生,應是國人目前需注意的健康議題。康甄真說明,想要預防癌症,飲食可從以下的九大要點著手:新鮮且有變化的均衡飲食:吃新鮮、均衡且有變化的飲食,可確保人體所需的每一種營養素不容易缺乏,其實導致癌症形成原因有很多,不只單一因素或單一食物所導致,故無法從單一營養素的攝取來達到防癌效果,因為很多食物的營養素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應攝取完整的食物,才能發揮其營養價值。蔬果是防癌的捷徑:蔬果中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因子,是對抗自由基減少癌細胞產生的好幫手;蔬果中的維生素C、E以及β胡蘿蔔素,還有微量的礦物質硒、鋅、錳等都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另外蔬果中的植物性化學成分,如多酚類、類黃酮素、植物固醇、蔥蒜素等,皆是抗癌的菁英分子。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量:除了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纖維質之外,全穀、全豆類也是纖維質最佳的來源之一。天天五蔬果,就是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但是如果要達到每天25~30公克的纖維攝取量,天天五蔬果是不夠的,必須得再加上主食改吃全麥麵包、雜糧饅頭、糙米飯、五穀米飯等才足夠。減少含高脂肪食物的攝取:脂肪攝取過多容易促使乳癌、大腸癌的罹患率增加,除了動物性油脂以及油炸食物之外,其他如糕餅、點心都是潛藏看不見的油脂,是值得注意的陷阱。避免經常進食醃製、煙燻和燒烤食物:醃製、煙燻的食物中常常含有亞硝酸鹽致癌物質,另外火烤食物容易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致癌物質。蔬菜水果的維生素A、E與C等抗氧化物質,就可抑制致癌因子的合成。其他食物中的致癌物質:農藥的殘餘、抗生素的濫用、不當的食品添加物、黃麴毒素的污染、包裝與容器的品質不當等,都是曝露在高致癌物質的環境中。另外吸菸者以及其吐出的二手煙霧和炒菜的油煙等更使得罹患肺癌的機率相對增高。檳榔族罹患口腔癌的危險性也是比一般人還要高。限制攝取酒精性飲料:酒精除了含有一些致癌物質之外,也會誘發刺激粘膜組織的發炎反應產生組織變異。過量的飲酒習慣更會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而增加癌症罹患的機會。增加體能活動,以維持正常體重:每天維持30分鐘的運動,如快走、游泳等,每週一次戶外活動,如爬山、騎腳踏車等,養成持續性之運動習慣。定期癌症篩檢:有些癌症是完全無任何症狀,如肝癌,當有症狀出現時,可能已經是非初期癌症,在治療上不但麻煩且治癒率相對比較低,其實許多的癌症可以藉由定期的篩檢,來早期發現早期治癒。

早期食道癌之診斷與治療(上)

早期食道癌之診斷與治療(上)#癌症

文/台北醫學大學暨署立雙和醫院 內視鏡中心主任 李宜霖 老菸槍與紅唇族的隱形殺手阿海是個認真苦幹的生意人,多年前自南部北上打拼,因交際應酬需要養成菸不離手、檳榔不離口的習慣。然而三年前發現有口腔癌,經過手術治療,他原以為已經治癒而未多加以注意。直到今年初開始覺得吞嚥困難,再到醫院就醫時,已經發現食道內長了一個3公分的腫瘤。伴隨著的是一連串的痛苦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以及整個食道的切除手術,也導致體力一天天衰弱,多年努力的生意也因住院治療的關係,而無暇管理草草結束。阿朝同樣也是因抽煙和吃檳榔的關係罹患下咽癌,經過一連串治療以及手術後,他完全戒掉菸與檳榔,並聽從醫師建議,定期以胃鏡追蹤,三個月前經由特殊胃鏡「窄頻影像系統」發現早期食道癌,隨即他接受最新的食道黏膜切除術治療,僅僅將患部的黏膜切除,不需作食道切除,術後生活如常完全沒有影響。食道癌發生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當一旦有吞嚥困難症狀時,往往就已經第二期或是第三期以上了。針對口腔癌或是食道癌的預防,最主要是避免抽煙、喝酒及嚼檳榔的習慣,但是若已經不幸罹患口腔癌或是下咽癌的患者,定期以新型的「窄頻影像系統」作內視鏡的檢查,可以即早偵測出食道的早期病變 。食道癌的盛行率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顯示,96年度食道癌是台灣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九位。在男性癌症死亡率更高達第六位。男性罹患的比率約為女性的3~4倍。患者的年齡多在50~70歲。平均每10萬人口中,每年約有7~8人的發生率。與歷年的統計作比較,國人罹患食道癌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原因及風險因素食道癌真正的致病機轉目前並不清楚,經由臨床上的觀察知道它的致病因素是多重性的,和個人遺傳體質因素、生活飲食習慣、及環境因素有關。許多風險因素和食道癌有相關性,其風險因素如下:年齡:大部分的病人都超過60歲。性別:男性居多。吸煙、嚼食檳榔和重度飲酒會增加風險,兩個因素合併則危險大增。長期食用某些特殊食材,例如醃漬物裡的亞硝胺。有過頭頸部癌症病史者,會增加食道癌的發生率。人類乳突病毒的DNA和食道癌有關。Plummer-Vinson syndrome併發與食道蹼(webs)的一種症候群。Tylosis and Howel-Evans syndrome遺傳性的手掌與腳底皮膚增厚症候群。胸縱膈部位的放射線治療。Celiac disease predisposes toward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腹腔性疾病亦導致鱗狀細胞癌)。逆流性食道炎因食物逆流到食道,而造成食道鱗狀上皮細胞被柱狀上皮所取代這即是Barrett食道。在逆流物的長期刺激下,使食道細胞演變為食道癌。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

癌症最好的治療是預防!民眾切勿聽信偏方

癌症最好的治療是預防!民眾切勿聽信偏方#癌症

自民國七十一年起一直高居死亡原因第一位,大約每四個死亡人口中有一人是死於癌症;每五個家庭就有一個家庭有癌症病人;每十五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放射腫瘤科謝忠志醫師表示,癌症一般的潛伏期長,早期沒有症狀,過去因缺乏具普及性且靈敏度高的篩檢與診斷工具,早期癌症不易被診斷出來。而進展至中、晚期的癌症,其引起的臨床症狀經常頗多樣化 ,可能包括局部症狀、轉移症狀、腫瘤伴隨症候群…等;一般民眾或甚至缺乏診療經驗的非癌症專業醫師,一時難以察覺癌症的可能性,因此多數病人被確診時,已難以治癒;另外,早、中期的癌症主要靠外科手術切除。至於偏晚期的癌症,光靠手術切除不足以根治,謝忠志說明,過去缺少較好的其他治療方式,例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放射線治療…,在十年前,上述治療方式,或是尚未開發,或是相關科技尚不夠純熟,對於晚期病人,經常力有未逮。簡言之,因不易早期診斷,一旦診斷出來,三個病人中,大概就有二個形同被宣判「死刑」,因此一般民眾聞「癌」色變。對民眾而言,面對癌症,建立正確的觀念是最重要的。謝忠志解釋,不少癌症病患非死於癌症,而是死於錯誤的認知與偏執。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許多原本無法治癒的癌症,已有戰勝疾病的契機。民眾已可擺脫聞「癌」色變的夢靨。謝忠志強調,最好的治療是預防!因此把握預防的原則,過健康的生活,根據研究,超過半數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但如果自己或親友一旦罹患癌症,應該循正規的醫療管道就醫,獲得正確的資訊,切勿盡聽錯誤、誤導、甚至欺騙的街坊傳言,誤入歧途,就是不聽專業醫師的建議。謝忠志進一步說明,癌症醫療牽涉到許多科學知識與科技的運用,其細節與原理不是一般民眾容易瞭解。因此癌症病人,第一時間應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而不是把時間花在問親友、探病友、上網路、查書…。專業醫師根據知識與經驗所作的醫療建議,才能使病人獲得最大的治癒機會。謝忠志提醒網友,受惠醫療科技的發展,一般民眾應定期接受癌病之篩檢,特別是有罹癌危險因子者,如能早期診斷,並經由專業的醫療團隊擬訂治療計畫,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多數的癌症不再是絕症了。 延伸閱讀「如何預防癌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65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