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存活率高、副作用低 乳癌治療新搭配

存活率高、副作用低 乳癌治療新搭配#癌症

乳癌在台灣每年每十萬名女性中就有52位新增的乳癌患者,是目前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最高的疾病,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位居第二名,近年來政府普遍推廣乳癌篩檢,因此乳癌是所有癌症中早期發現比例最高的癌症,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外科羅世薰副院長表示,乳癌除了手術、放射線治療外,化療藥物及荷爾蒙藥物對於延長患者生存期是很重要的一環。羅醫師說明,在乳癌腫瘤切除後尚須持續使用輔助性藥物來根除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腫瘤細胞,或抑制新的腫瘤細胞產生,乳癌的輔助性治療包含全身性化療、荷爾蒙以及標靶等三種藥物,約七成患者的腫瘤具有荷爾蒙受體陽性(ER+),因此給予患者四至五個月化療後,會接續使用荷爾蒙藥物來維持疾病不復發。傳統型的荷爾蒙藥物「泰莫西芬」是使用率最高的藥物,除了抑制腫瘤復發外,具有延緩骨質疏鬆效用,但近年來發現泰莫西芬使用超過五年,其抑制腫瘤效果反而降低,因此醫師目前合併使用其他新芳香環抑制劑(AI)來維持治療效果。醫師解釋,新芳香環抑制劑(AI)藥物亦為荷爾蒙藥物的一種,主要有類固醇及非類固醇二大類,兩者皆已大幅改善泰莫西芬的缺點,差異在於前者可延續泰莫西芬對乳癌婦女在骨質疏鬆症的保護,而後者缺乏。最新研究也證實使用2~3年的泰莫西芬後,若已進入停經時期轉換使用諾曼癌素(Aromasin)這種新類固醇類的AI藥物,對於腫瘤的抑制效果更好,可降低18%的復發機率,醫師叮嚀,乳癌荷爾蒙治療需持續用藥超過五年以上,患者要耐心配合用藥治療才有效果。羅副院長語重心長的表示,現代醫療資訊流通快且癌症治療設備與醫師訓練十分健全,幾乎沒有城鄉差距,患者除了手術外,後續治療時間長,因此呼籲蘭陽地區民眾可放心就近治療,以減少舟車勞頓之苦。延伸閱讀「詳細全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031

無畏癌病魔 77歲翁日行里路拚健康

無畏癌病魔 77歲翁日行里路拚健康#癌症

什麼叫「老當益壯」?在水上輕艇賽中奮力划向中繼站的沈伯伯,完全看不出他已經77歲,還曾被診斷為零期直腸癌患者,此次他要藉活動,號召癌友站出來,一起樂觀迎接未來的挑戰!某次老同學聚會中,沈伯伯聽到同學轉述罹患大腸癌的經歷,驚覺自己的排便狀況似乎有異,因此前往醫院檢查,竟被診斷出零期大腸直腸癌。後來除開刀化療,及持續每年固定回診,沈伯伯甚至開始每天健行1公里,對於這次的輕艇挑戰,他自信滿滿地說:「輕艇對我的體力來說很簡單,建議罹癌的患者一定要維持運動習慣,這樣身體才會勇健!」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指出,衛生署最新公佈的99年十大死因顯示,25至65歲以上的壯、中、老年人死亡第一名都是癌症,且大腸直腸癌是近10年來癌症死因中的第三名。他呼籲,罹癌患者,除重視運動、飲食之外,癌友間的相互鼓勵更是不可少。對此,台灣癌症基金會特地集合老、中、青三代的腸癌病友組成「腸勇健」三人團,藉此呼籲國人不分老少都應重視腸癌防治,也鼓勵癌友透過良好的治療,以及癌友團體、家人的相互扶持,都有機會重拾原本健康的生活。

遠離塑化劑塑化劑成為您的臨門大敵了嗎?

遠離塑化劑塑化劑成為您的臨門大敵了嗎?#癌症

塑化劑、起雲劑掀起軒然大波,造成人心惶惶,都不知什麼東西可吃什麼東西不可吃,一些癌症,腎衰竭,長期洗腎,陰莖短小發育不良,男性女性化,性功能低下,不孕(女);不育(男),也不知是不是與長期吃了不該吃的東西有關,除了塑化劑以外,我們每天是否還吃了一些具有毒性而不自知的東西,包括各種香料,色素,空氣的污染,水質的污染等等。及其它不知名但還沒曝光的毒物呢?簡直防不勝防,無處可逃,可怕之至。所以本診所列出我們平常經常接觸到常見的塑化劑如下:一、較毒之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雙-2-乙基己基酯(DEHP):例如雨衣、鞋類、室內裝潢材質、皮革類仿製品、防水手套、桌布、浴室的窗廉、包裝食物的材料、地板瓷磚,以及小孩子的玩具都可發現DEHP的存在。鄰苯二甲酸二酯(MEHP):台灣孕婦DEHP代謝物MEHP,為美國的3.3倍。「成大醫院經院內76位孕婦同意,以收集尿液、問卷等方式調查,結果MBP(鄰苯二甲酸酯DBP代謝物)達81%,比美國高4.5倍,DEHP則高13倍。」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台灣孕婦普遍來說,應該不會比美國孕婦更愛化妝、擦指甲油,體內DBP的量卻比美國孕婦高,十分不合理。DBP不只會提高女性得乳癌風險,也會傷害男性精蟲的活性。鄰苯二甲酸丁苯甲酯(BBP):美發現BBP影響女性荷爾蒙,口紅、指甲油塑化劑 恐致乳癌 美國一項最新化學實驗發現,口紅和指甲油可能會導致乳癌。這份研究報告指出,口紅和指甲油中的鄰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簡稱BBP),會危害乳房組織健康,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鄰苯二甲酸二丁酯(MBP):成大曾針對七十六位孕婦的尿液、血液、飲食狀況等作調查,發現孕婦的尿液中DEHP的代謝物MBP、MEHP是偏高的,且是美國的十三倍。少喝手搖杯的飲料,若要喝也建議自戴鋼杯等。李教授表示,像是市場販賣的佛跳牆、豬腳等,若是將熱的食物直接放置塑膠容器中,會產生有毒物質;建議用瓷器、甕等來裝。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泛用可塑劑,為塑膠加工中廣泛使用的可塑劑,可使用於70℃之線材。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泛用可塑劑,使用於90℃之線材,具優良之電氣性質,廣泛的應用於90度電線的被覆與絕緣。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耐寒可塑劑,一次可塑劑,具有優異的耐寒性,揮發性較低。二、塑膠材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寶特瓶) 塑膠回收代碼1號是PET,用在容器上就是俗稱的寶特瓶。PET最初的用途是做為人造纖維,及底片、磁帶等,在1976年才用於飲料瓶。 寶特瓶的硬度、韌性極佳,質量輕(僅玻璃瓶重量的1/9~1/15),攜帶和使用方便,生產時能量消耗少, 加上不透氣、不揮發,耐酸鹼,是碳酸飲料的好包材,廣為大容量的汽水瓶使用。而國際的趨勢亦顯示PET將是容器的主流,除碳酸飲料外,如清潔劑、洗髮精、礦泉水、食品用油、調味品、甜食品、藥品、化妝品、及含酒精飲料的包裝瓶子,都已在大量使用寶特瓶。辨識法:寶特瓶通常是無色透明的,有的加色成淺綠淺藍或茶色。 圓的PET瓶底下方有一圓點,瓶身其他地方無接縫,是最簡單的辨識方法。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膠袋)PE(聚乙烯)是工業、生活上應用最廣的塑膠,一般常分為高密度聚乙烯(HDPE)與低密度聚乙烯(LDPE)兩種,HDPE較LDPE熔點高、硬度大,且更耐腐蝕性液體之侵蝕。PE對於酸性和鹼性的抵抗力都很優良,目前市面上所見到的塑膠袋及各種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幾乎都是PE所製造,像清潔劑、洗髮精、沐浴乳、食用油、農藥…等,大部份以HDPE瓶來盛裝。辨識法:多半不透明,手感似臘,塑膠袋揉搓或摩擦時有沙沙聲。聚氯乙烯 PVC:(礦泉水瓶)PVC材質的發明相當早,且多方應用於工業產品中,由於PVC同樣具有其他塑膠材質的優點,且在加工上、可塑性上相當優良,加上價錢便宜,使用量很普遍,但大多在非食品方面,像水管、雨衣、書包、建材、塑膠膜、塑膠盒等等。 由於PVC瓶透氣性高,不會用來盛裝碳酸飲料,在食品容器上以礦泉水為最大宗,沙拉油瓶亦有部份使用PVC。另外PVC膜遇熱收縮度很好,廣泛用於盒外包裝及瓶外標籤上。辨識法:圓的PVC瓶底部為一條直線,是與寶特瓶的差別所在。PVC用力折會有白痕出現,在太陽底下長時間曝曬後會變鐵紅色;用火燒在邊緣會有青色火焰,延燒性差,所以火源一離開就停止燃燒是其特色。註:燃燒PVC時可能會釋出氯乙烯有毒單體,請在空曠通風處試驗。聚乙烯PE:是工業、生活上應用最廣的塑膠,一般常分為高密度聚乙烯(HDPE)與低密度聚乙烯(LDPE)兩種,HDPE較LDPE熔點高、硬度大,且更耐腐蝕性液體之侵蝕。PE對於酸性和鹼性的抵抗力都很優良,目前市面上所見到的塑膠袋及各種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幾乎都是PE所製造,像清潔劑、洗髮精、沐浴乳、食用油、農藥…等,大部份以HDPE瓶來盛裝。 辨識法:多半不透明,手感似臘,塑膠袋揉搓或摩擦時有沙沙聲。聚丙烯PP:(豆漿瓶)熔點高達167℃,耐熱,製品可用蒸氣消毒是其特點;PP與PE可說是二兄弟,但若干物理性能及機械性能比PE好,因此製瓶商常以PE製造瓶身,瓶蓋和把手用有較大硬度與強度的PP來製造,當然也有直接以PP製瓶的,最常見的是豆漿、米漿瓶,另有部份沙拉油瓶及乳品瓶罐。不過比較大的容器像水桶、垃圾桶、洗衣槽、籮筐、籃子等等多是以PP做成。PP做成的免洗餐具在台灣也相當風行,像「辦桌」宴會上常見的紅色塑膠碗、以及盛裝微波食品的塑膠盒,就是以PP做成。聚苯乙烯PS:(養樂多瓶、保麗龍餐具)PS吸水性低,且其尺寸安定性佳,可用射模、壓模、擠壓、熱成型加工,PS主要應用於建材、玩具、文具、滾輪、鑲襯(像冰箱的白色內襯)等,及工業的包裝緩衝材料。未發泡的PS在食品容器上有乳品業的瓶罐如養樂多、優酪乳、布丁盒、外帶奶茶杯、速食店飲料的杯蓋…等。發泡後的平板經真空成型廣泛用於一次性餐具,如保麗龍免洗餐具;另有以模具發泡成型者(上面有粒狀物)用於部份泡麵碗及咖啡杯、包裝用如冰淇淋盒、蛋糕盒等;衛生署規定以聚苯乙烯為原料的餐具不適合盛裝100℃以上的食品,所以保麗龍餐具也不適合裝100℃以上的食品,剛炸好的食品還是請稍冷卻後再放進去,也不要把油性食品包在保麗龍容器內放進微波爐裡加熱。辨識法:未發泡的製品,輕折就有白痕出現,並有擴散現象,通常以手即可撕裂。聚碳酸酯PC聚碳酸酯的耐磨性差。一些用於易磨損用途的聚碳酸酯器件需要對表面進行特殊處理。 聚碳酸酯是日常常見的一種材料。由於其無色透明和優異的抗衝擊性,日常常見的應用有CD/VCD光碟,桶裝水瓶,嬰兒奶瓶,防彈玻璃,樹脂鏡片、銀行防子彈之玻璃、車頭燈罩、動物籠子、登月太空人的頭盔面罩等等。三、塑化劑之應變多數民眾以為,只要避免保鮮膜受到高溫,就可避免有毒物質吃進嘴裡,但其實塑化劑是屬「親脂性」的物質,只要碰到油脂就容易溶出,最好不要讓保鮮膜直接碰觸到食物或加熱。經由飲食進入人體的DINP會排出體外嗎?DINP會被人體迅速代謝,72小時內有85%由糞便中排出,其中主要是在前24小時排出;其餘部分則由尿液排出。若曾食用或飲用含(高量)塑化劑的產品,是否需要去驗血或驗尿?醫院是否需要開特別門診來檢驗尿液中塑化劑之含量?A:因為絕大部分的DEHP及其代謝物在24~48小時內會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而DINP在72小時內有85%由糞便中排出,其中主要是在前24小時排出,故驗血或驗尿來偵測體內塑化劑是不切實際的作法。「殘留身體內的塑化劑」或其他化學毒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如影響生殖系統及增加癌症或然率,其偵測應以量子頻率方式比對「組織內的殘留量」方是正確的方法。因為成人排出塑化劑毒需要2~3天,但小孩要排出塑化劑毒則需要2~3個月,所以您家中的小朋友若有長期吃果凍、飲料、零食、微波食品…等可能有長期遭受到塑化劑影響的家長?請注意!本院已有塑化劑的自然醫學特別門診,擔心小孩受到塑化劑不良影響的家長,請善加利用,意者請先來電預約。醫學上,可有其他方法不用藥物而能加強排除體內塑化劑等化學毒?A:我們身體雖然有自然代謝的功能,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及排毒能力,也是不可獲缺的觀念。生活日用品中(牙膏、沐浴乳、洗髮精等合成洗潔精、化妝品等等)還含有各種有害化學物質,正經由皮膚悄悄地毒害你的健康、飲水中的鉛、補牙的汞合金、生魚片裡的重金屬,這些有毒礦物質正無聲無息地侵害你的身體。而這些因素正是引發過敏與疾病的病源。你不可不知!四、塑化劑之常見的食品、用品、化妝品汞:汞對人體的毒性作用的報導較多,並已引起醫學界的普遍重視。 近年來報導了很多與汞有關的,過敏反應,例如:空氣,深海大魚。早期的化妝品,為了達到美白的目的,常會添加汞鹽,消費者若是不慎使用到含汞的美白化妝品,剛開始,可達到美白效果顯著,但經過長時間後,汞累積在體內,反而會讓皮膚色素沉著,產生棕色、灰色的斑點,甚至會伴隨有發炎、脫皮等副作用,嚴重的還會導致腎病變及汞中毒等,因此早已禁止使用多年。 但含汞化妝品其實並沒有真正絕跡,由於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消費者出國自行攜回的化妝品,也發現有汞化合物的蹤跡存在。汞合金:用於牙體修復的汞合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牙科充填材料,是補牙用的銀粉物料,也存在食物、食水及空氣。苯:在若干軟性飲品,如部份汽水、果汁飲品、果汁味飲品、葡萄適中,其中的苯甲酸鹽類防腐劑(包括苯甲酸鈉、苯甲酸鉀、苯甲酸鈣)[16] 會跟維他命C(抗壞血酸)或異抗壞血酸發生化學作用,脫羧,形成少量的致癌物質苯。氯丁二烯:氯丁二烯橡膠防水膠是使用氯丁二烯橡膠(Chloroprene Rubber)此種耐水性、耐候性、耐化學藥品性極佳的橡膠所製備。其優異的耐候性與防水性在美國此材料做為防水用途已有70年歷史之久,建築物屋頂、地下室外牆、中庭花園、水箱、花台等防水及舊防水層之維修用。戴奧辛:像是火力發電、焚燒植物、聚氯乙烯(PVC)、垃圾焚化及吸煙等等,另外也可以透過非燃燒的環境中產生,例如漂白紙張或布料、生產含氯苯酚物質的作業。乙酸乙酯:主要使用作為溶劑和稀釋劑,傾向由於它的低成本、低的毒性和愉快的氣味。 例如,它是常用的清洗电路板和在一些指甲去膜劑(也使用丙酮和乙腈)。 咖啡豆和茶葉是脫除咖啡因的與這種溶劑。[3]也用于油漆作為活化計或硬化者。「需要的引證」乙酸乙酯是存在糖果店、香水和果子。 在香水,它迅速蒸發,留下香水的僅氣味在皮膚。氟:存在於食用水,應用於工農業,日常生活中及高科技中,如冶金、化工、農藥、化肥、玻璃、電鍍、塑膠、人造革、橡膠、航大工業,還有不少商家在牙膏中加入含氟化合物,可以有效防止蛀牙。甲醛:甲醛樹脂被用於各種建築材料,包括膠合板、毛毯、隔熱材料、木製產品、地板、煙草、裝修和裝飾材料,甲醛對皮膚及黏膜有刺激性作用,接觸過甲醛的皮膚可能出現過敏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肝炎、肺炎及腎臟損害。鉛:可用於建築材料、電鍍的油漆、汽車廢氣、鉛酸蓄電池、槍彈和炮彈、焊錫、獎盃和某些合金。甲基乙基酮:用作溶劑、脫蠟劑,也用於多種有機合成,及作為合成香料和醫藥的原料。正丁醇:主要用作製造正丁酯類增塑劑的原料,包括鄰苯二甲酸酯、脂肪族二元酸酯和磷酸酯等,此類增塑劑廣泛應用於橡膠和塑料製品之中。此外,正丁醇還是有機合成中製取丁醛、丁酸、丁胺和乳酸丁酯等物質的原料,也用作有機染料,醇酸樹脂塗料添加劑,印刷油墨的溶劑,藥物(如維生素、抗生素和激素)、油脂和香料的萃取劑以及脫蠟劑。硝基苯:是工業上製備苯胺和苯胺衍生物(如撲熱息痛)的重要原料,同時也被廣泛用於橡膠、殺蟲劑、染料以及藥物的生產,硝基苯被用於塗料溶劑、皮革上光劑、地板拋光劑等,也被用於肥皂的廉價香料。四氯乙烯:又稱全氯乙烯,是一種有機化學品,被廣泛用於乾洗和金屬除油,也被用來製造其他化學品和消費品。苯酚:是一種常見的化學品,是生產某些樹脂、殺菌劑、防腐劑以及藥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鈉:在很多種重要的工業化工產品的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鈉鉀合金可以用作核反應爐的冷卻材料,有機合成的還原劑。可用於製造氰化鈉、維生素、香料、染料、鈉汞齊、四乙基鉛、金屬鈦等,還可用於石油精製等方面。鈉可用在鈉蒸氣燈中,尤其在內燃機用的致冷閥中作為一種傳熱劑。甲苯:在現今實際應用中常常替代有相當毒性的苯作為有機溶劑使用,還是一種常用的化工原料,可用於製造炸藥、農藥、苯甲酸、染料、合成樹脂及滌綸等。同時它也是汽油的組分之一。三氯乙烯:主要用作金屬脫脂和羊毛及織物的乾洗劑,樹脂、瀝青、煤焦油、醋酸纖維素、硝化纖維素、橡膠和塗料等的溶劑。在醫藥上用作麻醉劑,農藥上是合成一氯醋酸的原料。以上如此多種塑化劑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預防之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排毒的方法,每個月固定排毒幾天,把一些已知未知的身体中多餘的污染物全部排除,但要如何排毒,對身体會不會有不良的影響,就要有一定的自然醫學療法,例如:無病的人如何排毒,有病的人如何排毒,為了讓大家有機會深入瞭解自然醫學,所以有一個好消息要報給大家知道!「免費自然醫學講座」時間:每週四上午11:00~11:40地點:本院3樓主講人:羅大恩院長,有興趣者,請洽櫃檯預約登記。關於近日有毒塑化劑事件有如滾雪球一般,波及層面越來越大,引起廣大民眾關注及擔心,專家學者提醒大家不必過度恐慌,只要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及排毒能力,塑化劑便可排出體外 。

罕見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是致命的良性腫瘤

罕見腎上腺嗜鉻細胞瘤 是致命的良性腫瘤#癌症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劉建良表示,一名50歲的吳先生患者,有高血壓病史,偶有突發性頭痛、頭暈、冒汗、容易緊張且血壓不易控制,已經吃了三種以上的抗血壓藥,血壓仍然忽高忽低。某天晚上在睡夢裡,然被劇烈的左腰疼痛痛醒,緊急送醫,在急診測出血壓高達214/111 mmHg,而且左腰持續劇烈疼痛,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左側有一3.5公分的腎上腺腫瘤,以及左腎有一10公分的血管肌肉脂肪瘤破裂合併大出血。劉建良解釋,患者身上同時有兩種腫瘤,左側腎上腺腫瘤是嗜鉻細胞瘤,是平時血壓不穩定的元凶,左腎血管肌肉脂肪腫瘤則因為突然的血壓飆高,造成血管破裂,產生足以致命的大出血。經過輸血、止痛藥物、口服利脈(Dibenyline)來控制血壓,並在3個月後再追蹤電腦斷層,確定腎血管肌肉脂肪瘤血塊已經吸收,再次住院接受後腹腔鏡手術,同時切除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與腎血管肌肉脂肪瘤。劉建良說明,在使用四個不到1公分的小傷口將兩種腫瘤切除,再擴大傷口將腫瘤完整取出體外。吳先生在手術後隔天就可以喝水慢慢進食,術後第六天出院。目前持續在追蹤,血壓116/77mmHg恢復正常,並且不需要任何抗血壓藥物。劉建良提醒,嗜鉻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疾病,發生率為10萬分之1,佔高血壓病因的0.1~1%。90%以上的患者可經手術治癒。但是臨床上症狀變化多端,有些患者一直到了致命併發症產生才被診斷出來。因此一旦有懷疑這類疾病就應該積極及早就醫診治。延伸閱讀「嗜鉻細胞瘤」: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851

癌症治療副作用「白血球減少」 飲食對策報你知

癌症治療副作用「白血球減少」 飲食對策報你知#癌症

癌症病患因為接受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因此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口腔黏膜破皮等;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施淑梅表示,「白血球減少也是癌症病患接受治療後的副作用之一,因此飲食上的細節必須注意。」足夠的營養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如果缺乏營養,恐無法接受有力的醫學治療,比如開刀、放射性治療以及化療等;此外,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水果類、奶類、蔬菜類、五穀根莖類、油脂類、蛋豆魚肉類)以及適度活動,都可增加身體抵抗力。營養師施淑梅說,一般人體顆粒性白血球的正常範圍為2000-7000個/立方毫米,而白血球減少是癌症病患接受治療後的副作用之一,會因接受化療、放療或外科手術等,而導致體內白血球減少。施淑梅說,白血球減少的癌症病患必須注意一些飲食原則,除了攝取適當營養,還包括飲用煮沸過的水,避免生食,且水果要盡量削皮後食用。施淑梅強調,進餐剩下的食物應在2小時內冷藏,食用前必須要加熱,並儘快食用完;此外,製備食物前後或進餐前,要以肥皂與溫水洗淨雙手;分開砧板切菜、肉,使用後要徹底清潔與消毒;保存食物要注意,熱食維持溫度在60℃以上、冷食於4℃以下。

老菸槍不明原因消瘦 小心肺癌作祟

老菸槍不明原因消瘦 小心肺癌作祟#癌症

嘉義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冠群表示,一位60歲的蔡姓男子,兩年前受不明原因肺炎困擾,陸續住院治療,肺部切片確認是肺腺癌,原本生活需他人協助,經六次化療病情也未改善,因此改用口服標靶藥物,六個月後已能自行前往醫院看診。蔡姓男子剛發病時,左下肺葉反覆性發炎,肺部X光檢查,只能看出肺部有異狀,經切片化驗後,才確定是肺腺癌第三期末,林冠群醫師指出,首先對病患採用傳統的化療,經過六次治療,病情並沒有改善,因此報健保局核准後,改採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每天服用一顆。林冠群醫師強調,服標靶藥物三個月後,患者咳嗽、喘都有改善,血氧濃度達92~93%(正常值>90%),也不需再吸氧氣,六個月後已經能自己騎機車來看門診,不需要坐輪椅,X光片檢查發現肺部的癌細胞,正逐漸消失。林冠群醫師指出,針對肺癌第三期末及第四期局部晚期以及遠端轉移的病人,院方提供化療、標靶藥物治療、癌症營養諮詢及專責癌症個管師提供諮詢服務,針對病情惡化的病人,也設有安寧療護專區,提供患者完善的服務。抽菸為肺癌頭號禍首,據相關醫療研究,老菸槍得肺癌的機率是不抽菸者的10~13倍,愈年輕開始抽菸、菸齡長及菸癮大的人,罹肺癌的機會愈大,吸二手菸者得肺癌的危險也會增加30%。林冠群醫師表示,蔡姓患者應是長期吸菸才會得肺癌(抽菸超過40年),目前配合治療,不再抽菸。根據衛生署公布98年十大死因的第一位是惡性腫瘤,其中肺癌占19.9%,位居癌症死亡因素的第一位,40歲以上民眾,最好一年接受一次X光片,若咳嗽超過三週,或是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必須至胸腔科門做進一步檢查,才能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治療。延伸閱讀「圖示說明」: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718

癌症患者術後怎麼辦? 醫師:適度運動可助恢復體力

癌症患者術後怎麼辦? 醫師:適度運動可助恢復體力#癌症

根據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指出,癌症病患在手術後,保持生活規律、早睡早起、適量運動、保持心情開朗是非常重要。亞東醫院復健科醫師李順龍10日表示,「癌症患者在手術之後稍做休息調養,鼓勵讓身體多活動,可以幫助恢復體力。」國外癌症專家研究發現,運動有利於抵抗癌症,在醫生為病患做了康復的運動項目後,消除病人在做化療後所感到的疲勞與身體的不適。研究顯示,多運動、胃口好的人,罹患癌症的機率也很低。國外癌症醫師在治療過程中,規定患者進行任何他們可以應付的運動,比如散步、以及簡單的伸展四肢;研究並證實,適度運動可以增加免疫能力、降低病情復發的機率,且醫學發現,做運動的結腸癌患者的死亡率,比不做運動的患者要低50%。 李順龍醫師表示,根據美國運動醫學的研究,癌症病患在歷經手術後,若都不做運動,只在床上休息,「體力以及心肺功能都會下降的很快,因此我們鼓勵病患在手術後,能力許可下要多運動。」李順龍建議,癌症病患在經過手術後,稍作幾天休息,可以出去散散步、每天基本30分鐘,「若想讓自身體力與心肺能力更增進,則可以向醫師請教,讓醫師為病患安排有氧運動課程。」根據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表示,癌症病患在手術後,除了按照醫師指示的保健、多休息、飲食注意、多運動外,要切記定期追蹤檢查,觀察癌症有無復發,若自覺身體出現任何問題如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疼痛、等,則馬上回診,切勿延誤。

肥胖民眾罹患大腸癌機率 是體重正常者的1.6倍

肥胖民眾罹患大腸癌機率 是體重正常者的1.6倍#癌症

依衛生署97年癌症登記,大腸癌已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97年共有11,004人罹患大腸癌,其中9,571名大腸癌個案(約87%)是發生在50歲以後,亦即 50歲以上的國人,每天有26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150.1人,為50歲以下發生率的17倍。研究顯示每1~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18~33%之大腸癌死亡率。由於糞便潛血檢查不僅可以早期發現大腸癌,還可以發現大腸癌的癌前病變(瘜肉),經切除後可以避免進展為癌症,因此,為減少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危害,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惟至99年底,50~69歲民眾2年內曾接受糞便潛血篩檢之比率僅22%,仍是偏低。每2名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息肉,每23名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大腸癌個案國民健康局分析99年大腸癌篩檢資料顯示,99年有近100萬名50~69歲民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其中陽性個案69,024人,截至4月底已有46,374人(約67%)接受進一步確診,共發現大腸癌1,979人,亦即每23個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大腸癌個案,另,發現瘜肉20,381人,約每2個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瘜肉個案,這些個案只要切除瘜肉,即可避免進展成大腸癌。99年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仍有22,650人尚未接受進一步確診,推估其中約有12,300人可能已有瘜肉或大腸癌的存在,因此,國民健康局邱局長淑媞呼籲如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的個案要儘早接受進一步確診,以免喪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此外,99年的大腸癌篩檢資料亦發現,約有49%的息肉和64%的大腸癌是位於直腸或乙狀結腸,但位於盲腸或升結腸的息肉和大腸癌亦分別有20%和15%,故糞便潛血檢查異常的民眾,若只有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是不夠的,應接受全大腸鏡確診,以免漏失位於盲腸或升結腸的息肉和大腸癌。另,比較93~97年篩檢與癌症登記之大腸癌個案期別分布顯示,經由糞便潛血檢篩檢發現的大腸癌,0~1期個案所佔的比率遠高於癌症登記,由21%提高至42%,並大幅降低第4期個案所佔比率,由23%降至9%。顯示糞便潛血篩檢確實可早期發現大腸癌,而1期以下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以高達8成以上。因此,邱局長淑媞呼籲篩檢可以早期發現沒有症狀的大腸癌,民眾千萬不要因為沒有症狀,就心存僥倖不做篩檢,造成發現時已是大腸癌晚期,致5年存活率降至2成以下。端午佳節剛過,國人習慣吃粽子應景,由於粽子熱量高,邱署長文達提醒國人,吃過多的熱量易導致肥胖,而肥胖會使男性得到大腸癌的危險性增為1.6倍、女性增為1.2倍,因此,吃粽子要適量,並多吃高纖蔬菜,吃完了,也可以全家一起散步、運動,除可增進健康,還可培養家人感情,此外,也別忘了善用假期,陪同家人去做大腸癌篩檢,以維護家人健康。延伸閱讀「大腸癌年齡別發生率圖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60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