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守護自身健康 重視十大「癌症警告癥狀」

守護自身健康 重視十大「癌症警告癥狀」#癌症

開春以來,台東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梅彪祥及廖大權醫師連續發現,兩例因長期腹部不適、疏於注意,等到疼痛難耐就醫檢查時,癌症腫瘤破裂及多處轉移,失卻治療先機的憾事。有鑑於此,醫師再次重申十大「癌症警告癥狀」的重要性,請民眾提高警覺,定期做篩檢,一起來守護自身健康。他們呼籲鄉親,「疼痛應即刻就醫檢查,不要拖。」第一例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婆婆。梅彪祥醫師指出,婆婆體重持續減輕,上腹疼痛多日,來門診就診時發現,上腹疼痛及腹脹。安排住院後,經胃鏡、超音波及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在肝臟左葉有一個四~五公分的腫瘤,腫瘤併發破裂及轉移到腹膜等處。婆婆經緊急外科處理,情況才穩定下來,但要面對日後漫長的治療,令婆婆憂心重重。第二例是一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性。廖大權醫師說,她因上腹疼痛及腹部腫脹到東基急診,經電腦斷層及超音波檢查,外科建議剖腹探查及清除腹部感染。手術後經病理檢查發現有膽囊腫瘤、破裂及肝臟已轉移,這出人意料的結果,帶給家屬莫大的打擊。「惡性腫瘤體積長得快速,而感覺神經長得慢,所以初期疼痛並不明顯。腫瘤會分泌類似人體荷爾蒙的生物增長訊息,會讓人感覺疲倦、食欲不振。通常長至五、六公分大會壓迫到其他器官時,才會讓人覺得疼痛。」廖大權醫師點出癌症的特質。梅彪祥醫師深以為憾的說:「根據統計,東部消化道癌症未期的發生率比其他縣市的發生率為高。這些患者平日疏於注意,往往等到發生腫瘤破裂的癌症併發症時,才來就醫。腫瘤破裂這類併發症尤其是要到癌症晚期才會產生,所以失去了治療先機。」梅彪祥醫師根據美國癌症學會及其他癌病相關防治團體的建議,提供鄉親以下十點「癌症警告徵狀」,做為提醒。一、任何大小便異樣,習慣之改變。二、皮表傷口或胃部潰瘍遲不癒合。三、身體特定部位之疼痛,疼痛持久未改善。四、不正常出血或有分泌物流出。五、乳房、睪丸或其他組織器官的腫脹、增厚或實質硬塊的存在。六、吞嚥困難或腸胃道消化功能異常,不明原因消瘦,貧血。七、身上皮表各種痣或疣的近況變化。八、不停歇的長久咳嗽或聲音沙啞。九、體重持續減輕,久未改善。十、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倦怠,久未改善。

捍“胃”健康 九成五民眾失守

捍“胃”健康 九成五民眾失守#癌症

2008年,廖風德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趙寧因膽囊癌病逝令人感到惋惜;藝人徐華鳳長期胃痛,警覺有異時已罹患胃癌第三期,所幸即時開刀處理、抗癌成功,讓她深刻體驗到定期檢查的重要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醫師指出,根據聯安2008年針對5,114位受檢者的健診數據統計顯示,腸胃及心血管危險因子出現異常的比例高,是威脅國人健康的兩大因素。前十大健康異常排名分別為:痔瘡、胃部異常、體重過重、脂肪肝、飯前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GPT(肝功能)、尿酸及低密度膽固醇偏高。  ■ 胃腸問題 位居健康異常之首鄭乃源院長表示,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加上經常外食、熬夜及吃宵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容易出現腹脹、胃痛、便秘或腹瀉等不適症狀卻不以為意。5仟多位受檢者當中,高達九成五的受檢者檢查出發炎、潰瘍等異常,但卻僅有一成的受檢者在健檢前有主訴腸胃狀況不佳,顯見腸胃問題很容易被忽視,長時間下來,即可能發展成痔瘡、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疾病,甚至錯過早期篩檢腸、胃癌的可能性。■ 七項心血管危險因子檢測異常比例高鄭乃源院長進一步指出,除了腸胃問題之外,十大健康異常排行中,即有高達六項與心血管危險因子相關,包括超過五成的受檢者體重過重、近五成有脂肪肝、約兩至三成有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異常現象,顯示除了腸胃問題外,心血管問題成為第二大的健康殺手,若不加以控制,即可能導致血脂代謝異常、血管阻塞及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心肌梗塞及腦中風。建議民眾平時應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再透過運動,做好體重及血脂的控制,改善異常狀況以遠離疾病威脅。■ 健康異常的潛在危機--癌症鄭乃源院長表示,透過健康檢查除可及時掌握健康狀況,更能預防重大疾病或及時攔截致命的危機—癌症。根據聯安2008年統計,共篩檢出36位受檢者罹患癌症,其中女性罹患乳癌比例最高(7位)、男性罹患肝癌次居(6位),其他包括腸、胃、肺、鼻咽、子宮頸癌等;罹癌男性年齡集中在50~60歲,女性集中在40~50歲,但仍發現年僅33歲的受檢者,沒有家族病史也無不適症狀,卻罹患卵巢癌的案例,顯示罹癌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且不一定有徵兆可循。從聯安2008年受檢者的十大健康異常統計可反應出國人健康狀況,但許多民眾習慣自己當醫生,因而錯失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良機。鄭乃源院長建議,民眾應透過專業人員的諮詢,依據年齡、性別、個人及家族病史等因素,量身訂做符合需求的健診項目,透過定期做健檢了解身體發出的警訊,進而依循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改善作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高品質的健康人生!前往焦點企劃 》預防醫學院

定期乳癌篩檢 掌握自己的健康

定期乳癌篩檢 掌握自己的健康#癌症

乳癌發生率節節高升,已經躍居女性癌症第一名,成為相當重要的公衛議題。醫師說,降低乳癌死亡率最有效方法,就是發現早期乳癌並早期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放射科主任林家興表示,該院區數位乳房影像中心成立兩年多,日前統計97年執行乳房攝影篩檢成效中發現,全年度參加國健局50至69歲婦女乳房X光篩檢計劃共執行7452人次,共找到56個乳癌病患。其中,屬第零期乳癌有24例。林家興分析其乳癌偵測率是千分之7.5,第零期乳癌佔43%,平均每執行133個檢查就發現一個乳癌,每執行310個檢查就發現一個早期乳癌。換言之,在你我周遭50至60歲婦女中,每133個人裡就有一個人是乳癌病患,每310個人裡就有一個人是屬於早期乳癌。在這群乳癌病患中,有將近一半符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防醫學準則,也可獲得良好治療效果,並且繼續恢復其原有生活品質。林家興強調,乳癌防治是一個重要公衛議題,市立聯合醫院秉持照顧市民、促進市民健康的願景和使命,不僅要提高服務品質,更要打破市民就醫障礙。婦幼院區於97年度榮獲臺北市「乳癌防治組區域醫院第一名」,更以「全方位的乳癌篩檢」執行成果,榮獲2008年SNQ國家品質標章,這些殊榮是對該院區的肯定,也是對市民的品質承諾。婦幼院區設有團體乳房攝影篩檢(50-69歲)服務專線:02-2391-6471轉2008,歡迎民眾多多利用。

肥胖、血三高 當心視網膜動脈阻塞

肥胖、血三高 當心視網膜動脈阻塞#癌症

一位34歲的年輕男性,突然左眼無痛性視力模糊,到眼科急診求診,當時左眼僅剩手指數,但右眼視力正常1.0,雙眼眼前段檢查正常。經散瞳後檢查視網膜,發現左眼黃斑部顯現出「櫻桃紅斑」,網膜血管周邊有火焰狀出血,有綿絮狀斑於視神經周邊,才發現是左眼的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經光學眼底斷層掃描左眼,發現左眼黃斑部水腫。仔細詢問病史,病人未有其他身體上的疾病。當時病人血壓非常高,達到200 mmHg,且未曾服用控制血壓藥物及追蹤血壓,病患對自己高血壓情況並不知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林孝政表示,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典型症狀為突發性、無痛性視力喪失,有的病人在發病前有陣發性黑曚,血管狹窄、硬化,於黃斑部顯現出「櫻桃紅點」,這屬於眼科急症。林孝政說,發生原因大部分為頸動脈粥狀硬塊引起血栓,或心臟瓣膜疾病產生血栓所閉塞到視網膜動脈。此外纖維蛋白及血小板血栓,巨細胞動脈炎、膠原性血管疾病和眼球受壓迫都有可能會造成網膜動脈閉塞。治療方式為儘快緩解血管收縮,擴大血管,使血栓得以流至周邊末梢小血管。例如:利用前房穿刺,直接、間歇性按摩眼球來降低眼壓;吸入95%氧氣、5%二氧化碳氣體,或靜脈注射降眼壓劑、口服降眼壓劑或是點降眼壓劑,並可試給予血管擴張劑,使血管擴張及將血栓沖離。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和全身性疾病有關,所以林孝政特別提醒,年齡50至60歲以上,且有心血管疾病中老年人需要特別注意,又例如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栓、高血脂、糖尿病與自體免疫疾病病人也須注意。這位年輕人有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應與其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脂、肥胖、高血糖…)有高相關性,此為一少見特殊病例。

推動婦女癌症防治 抹片篩檢不輕忽

推動婦女癌症防治 抹片篩檢不輕忽#癌症

癌症發生率隨著國人高齡化等因素不斷升高,二十餘年高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依據國民健康局97年4月癌症報告,臺灣女性生殖器官癌症和乳癌就佔了十大婦女癌症中的四位,分別是乳癌(第一位)、子宮頸癌(第五位)、子宮體癌(第九位)和卵巢癌(第十位)。每年約有六千多例的乳癌、約二千例的子宮頸癌、一千例的子宮體癌及八百例的卵巢癌發生。其中乳癌及子宮體癌發生率近五年來上升20%。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醫師林世基說,近五年來子宮頸抹片篩檢實施成果,已經讓子宮頸侵襲癌的發生率透過早期篩檢下降31%。依據國民健康局調查,迄民國96年,30歲以上婦女三年內接受子宮頸癌篩檢者不到70%,雖有進步,仍低於歐美國家的80%至85%。至於乳癌已高居婦女癌症第一名,且發生率愈加高漲,然而篩檢率約10%。因此推動婦女癌症防治是不可輕忽的重要工作。林世基表示,自97年5月起,婦幼院區與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合作辦理「健康關懷列車服務計畫」。由健康服務中心人員邀集里民,搭乘健康關懷列車到婦幼院區,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婦科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檢查。婦幼院區致力於婦癌防治推廣,於97年度榮獲臺北市婦女子宮頸癌績優醫療院所的榮譽。林世基指出,癌症雖然可怕,但透過篩檢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照顧臺北市婦女健康,降低癌症威脅,在臺北市衛生局邱文祥局長及市立聯合醫院張聖原總院長的帶領下,由國內知名婦癌專家及市醫總顧問吳香達教授、婦幼院區袁九重院長和一些同仁們,正積極籌劃於婦幼院區成立「婦女癌症防治中心」,期待提供市民有關婦女癌症,包括乳癌、子宮頸癌等的全方位服務。希望藉由預防、診斷、治療、追蹤及照顧等整合性服務,提供社區婦女方便就醫環境,來達到降低發生率、提升早期診斷率、降低死亡率,提供病人更好醫療照顧,並減少社會治癌成本。前往焦點企劃》別怕癌症

體脂肪越多,罹癌機率越高

體脂肪越多,罹癌機率越高#癌症

新研究將癌症的元兇,指向了肥胖問題,即使只是輕微的超重,都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這很可能是因為體內的脂肪會刺激人體多種荷爾蒙的增生,進而增加罹癌的機率!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去年美國癌症研究協會與世界癌症基金會合作,發布了一項報告,結論中就明確指出:肥胖與幾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包括食道惡性腺瘤,胰臟癌,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及腎臟癌等。研究顯示,當男人的BMI超過健康標準後,食道惡性腺瘤的風險會增加52%,甲狀腺癌增加33%,大腸癌及腎臟癌增加24%。相同情況下,女人的子宮內膜癌與膽囊癌會增加59%,食道惡性腺瘤增加51%,腎臟癌則增加34%。想要遠離癌症,研究中建議,要儘量讓身材保持苗條,像是身體的BMI指數,最好是控制在22左右,同時,容易讓體脂肪增加的紅肉像是牛肉以及豬肉等加工肉品,最好是少吃一點,還有會增加致癌風險的酒精,也是少碰為妙。當然最重要的是,每天均衡攝取各類蔬菜水果,堅持蔬果五七九及彩虹原則更能為防癌加分。 何謂BMI?簡單定義,它是身體質量指數又稱身高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當我們需要比較及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於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時,BMI值是一個中立而可靠的指標,是醫學界建議民眾計算理想體重的方法最理想的狀態現今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在22 。■ 理想體重計算BMI = 體重(公斤) ÷身高的平方 (公尺)( BMI = Kg/㎡ )體脂肪率是指身體成份中,脂肪組織所佔的比率。過高的體脂肪率則是造成各種慢性疾病的主要導火線。■ 我國肥胖指數BMI值小於18.5......低危險群BMI值18.5-24......正常BMI值24.0-27.0......低危險群BMI值27.0-30.0......輕度肥胖,中危險群BMI值30.0-35.0......中度肥胖,重危險群BMI值大於35......病態肥胖前往焦點企劃 》別怕癌症

癌症治療利器 重粒子放射醫療

癌症治療利器 重粒子放射醫療#癌症

儘管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已在去年10月宣佈放棄籌設斥資3億美元的重粒子治療癌症中心,但台灣醫界對於重粒子放射醫療議題依然高度關注,羅東博愛醫院邀請日本群馬大學專家學者及台灣放射腫瘤醫學界權威,於三月七日舉辦「中日重粒子放射治療研討會」,讓各界第一手瞭解「重粒子放射線」醫療科技。 日本群馬大學自西元2001年就開始提倡「重粒子放射」醫療,是日本最早使用「重粒子放射」治療裝置的大學。群馬大學的「重粒子放射醫療中心」包括有:縱深50×60公尺、高20公尺的「重粒子放射」裝置,3間治療室及周邊設備。 重粒子射線治療癌症的原理是利用碳元素或是氖元素的帶電粒子,經過儀器將其加速至接近光速後,再將具高能量的粒子,精確打在癌細胞之上。這樣的治療方式除了可精確的消滅腫瘤細胞外,對週遭正常組織的影響也相對較少。 根據群馬大學的研究顯示,重粒子射線治療對肝癌、早期肺癌、子宮頸癌及頭部腫瘤都有不錯療效,第一期肺癌或早期肝癌只要一至二次照射就可完成治療,攝護腺癌及骨軟部腫瘤雖要照射十六至二十次,大約只有X射線或質子線照射次數的一半。正因「重粒子放射線」擁有上述的優點,世界各國多派員至日本群馬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學習此技術。 由於台灣目前並無任何醫院能施作重粒子放射治療,群馬大學與羅東博愛醫院特別於今年三月七日舉辦「中日重粒子放射治療研討會」,由日本群馬大學校長鈴木守、副校長小澤瀞司、腫瘍放射線學教授中野隆史、大野達也準教授擔任講師。台灣地區放射腫瘤醫學界權威,如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理事長梁雲、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任益民、台北榮民總醫院癌病中心主任顏上惠、台中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林進清、林口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洪志宏等亦應邀與會。 群馬大學希望透過此次研討會將「重粒子放射線」醫療科技紹給台灣地區的醫療同業,更希望透過此次活動與台灣地區的醫院進行交流。‧研討會時間:2009.03.07(六) 13:00-17:00‧研討會主題:中日重粒子放射治療研討會‧研討會相關訊息請見:羅東博愛醫院網站 http://http://www.pohai.org.tw  請至網站首頁,進入『學術活動區後,點選『重粒子放射線癌症治療專區』觀看詳細內容。

無痛腸胃鏡 深度睡眠中完成檢查

無痛腸胃鏡 深度睡眠中完成檢查#癌症

根據衛生署96年癌症統計,結腸直腸癌及胃癌分居第三及第五名,又因現代人生活步調緊張、飲食精緻化,罹患腸胃癌的族群年齡越來越低。臨床病例曾經有一位22歲的年輕男性,才感到身體不適就醫,就已經是晚期胃癌,癌細胞並且出現轉移。而要預防這一類疾病奪去生命的最佳方法,除了飲食注意之外,就只有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正值事業巔峰的韓國女星張真英,才剛拿下「青龍獎」以及「大韓民國電影獎」的最佳女主角,34歲的她,去年底也悄悄退出演藝圈,開始接受胃癌的治療。這個情況讓有關癌症的預防醫學,再度引起注意。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表示,腸胃道健康的篩檢方式包括糞便淺血、上消化道攝影、腸胃內視鏡、正子攝影等,其中以腸胃內視鏡檢查的準確性最高,即使影像醫學也無法完全取代,但許多受檢者仍因害怕侵入性的腸胃鏡檢查,拒絕接受篩檢。曾碧娟指出,大多數的受檢者排斥腸胃鏡檢查,主要是害怕疼痛。為提高腸胃鏡的篩檢率,聯安於民國89年領先國內健診業界,首創無痛腸胃鏡服務,至今超過42,000位受檢者在無痛、舒適的過程中完成腸胃鏡檢查,有效降低受檢者的不安,並為953位受檢者早期發現腸道病變,協助轉診治療。為了讓無痛腸胃鏡成為聯安最大的賣點之一,曾碧娟表示,聯安去年特地延攬一個麻醉團隊,同時引進新式的短效安眠藥物,其特色在於會讓受檢者在深度睡眠的情況下,安全地完成檢查,服務滿意度達98%,且幾乎沒有暈吐等不適現象發生。為了力求低風險、高舒適的麻醉經驗,麻醉護理長王翠蘭表示,在進行無痛麻醉前,必須透過心電圖等檢查,先評估受檢者的健康狀況,再依據體型、生活習慣、個別需求等因素,專業評估、給予適量的麻醉藥劑,讓受檢者在深層睡眠中進行檢查,自然甦醒後繼續進行其他檢查。王翠蘭說:完整、清楚的溝通是創造美好麻醉經驗的不二法門,對於聯安而言,麻醉工作,從前端溝通及現場接觸時就開始了!初期的電話諮詢,告知受檢者接受腸胃鏡檢查的必要性;進到聯安後,由護理人員說明無痛麻醉的安全及舒適性,幫助受檢者安心;進入內視鏡室後,由麻醉護理長以「聊天、關心」的方式,鬆解受檢者緊張情緒,進而拉進距離、獲取受檢者的信任,在最放鬆、愉快的情境下、安全舒適的環境中,進入睡眠狀態並完成檢查。王翠蘭說,每個環節的醫護人員善盡職責,才能幫助受檢者克服障礙,在最放鬆的情緒下,了解腸胃道的健康狀況。如此的服務,在去年12月為700位受檢者進行無痛腸胃鏡檢查,滿意度更達100%。受檢者趙先生表示,原本對腸胃鏡檢查是恐懼、排斥的,但在諮詢及護理人員說明下決定接受檢者,又透過麻醉團隊的說明了解檢查流程,最後在麻醉護理長的引導下,卸下防備想著自己近期美好的旅遊經驗,沒想到真的夢到在日本旅遊,醒來後心情很愉快,原本最不願面對的,反而成為當天最滿意的一項檢查。而長期服用安眠藥物幫助睡眠的受檢者王小姐則說:「我從來沒有這種深度睡眠的經驗,沒想到無痛腸胃鏡檢查可以這麼舒服,當時一度懷疑沒做檢查」。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呼籲,定期的健康檢查是預防醫學最重要的基礎,新型麻醉已讓可受檢者克服種種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腸胃鏡而逃避檢查,如此才能及早發現問題、提早治療。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dr/index.asp?id=471&page=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