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大掃除旺季灰塵漫天飛 過敏患者激增兩成

大掃除旺季灰塵漫天飛 過敏患者激增兩成#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談到過年的最大費時工程,無疑是須翻箱倒櫃、扭扭輾輾,鎮日都須辛苦與家中各方囤積已久的灰塵搏鬥的大掃除,不過,大掃除雖一直是年節傳統,用意也十分良好,但有過敏疾病的患者,可要多加當心!以免掃出皮膚過敏、嚴重鼻炎、突發氣喘,那可是得不償失。鼻涕流不停、嚴重還氣喘 大掃除要當心大掃除過敏患者,健康簡直是拉上警報!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指出,大掃除除了要注意打掃時的姿勢以免引起肌肉酸痛外,還要留意清潔劑可能引起的皮膚傷害,呼吸道較為敏感或是有過敏病史者,更要當心打掃揚起的灰塵可能使得過敏發作,近來因打掃後鼻水流不停而就醫者約增加了兩成。康宏銘表示,過敏患者最常見的過敏原就是塵蹣,塵蹣主要生長在灰塵之中,大掃除時,往往會一併清潔窗簾、大型家具等平時較少清理的死角,難免會將灰塵揚起,過敏患者倘沒做好保護措施,吸入塵蹣,就會引發打噴嚏、鼻子癢、流鼻水、眼睛癢、流眼淚、喉嚨癢…等症狀,氣喘患者甚至可能誘使氣喘發作。年節不想變大花臉 請戴口罩大掃除此外,如果灰塵落在皮膚上,很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亦或嚴重的蕁麻疹,如果不想在年節變成大花臉,應在打少食戴上口罩,並且保持室內通風,才能減少過敏的發生風險。康宏銘提醒,民眾打掃前可做些暖身運動,留意打掃時的姿勢,有不適時,可先休息並冰敷疼痛部位;同時全程配戴口罩及手套,打掃完成後,更換乾淨衣物,減少吸入或沾染灰塵、塵蹣的機會,若打掃引起的不適持續一直沒改善時,應僅早就醫治療,以免變成長期的傷害。

當心!過敏兒常聞二手菸 易發展成氣喘

當心!過敏兒常聞二手菸 易發展成氣喘#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時常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當中。據國健署調查,在家庭二手菸暴露方面,102年高中職學生家庭二手菸暴露率為44.9%;國中生家庭二手菸暴露率為44.3%,顯示幾乎半數以上的青少年都有二手菸暴露的風險。 南投縣衛生局表示,兒童因為體型嬌小,呼吸速率也較成人快些,聞到二手菸的量反而比成年人更多,對健康的影響更具威脅。值得注意的事,二手菸中涵蓋超過七千種以上的化學成分,其中93多種甚至會致癌。家中若有氣喘的孩童聞到二手菸,較容易誘發氣喘急性發作,有過敏體質的小孩從小常聞到二手菸也易發展成氣喘。孩子吸二手菸也易感冒、肺炎懷孕的媽媽若抽菸也會讓小孩將來容易患氣喘,據研究指出,即使懷孕媽媽不抽菸,但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下,也會讓小孩在學齡時氣喘的機會大增。除誘發過敏氣喘之外,吸二手菸的小孩還易感冒、中耳炎,甚至肺炎,當然對鼻子、眼睛等外在的器官刺激造成眼睛癢、鼻塞也是常見影響。 孩童處在被動的情況下接受二手菸,主控權還是在家長及成人,所以不要在孩童面前抽菸,衛生局也提醒,即使在陽台或在其他房間抽菸,開上了空氣清淨機,還是會暴露在二、三手菸的環境下。  

霾害恐致幼兒過敏 3歲前飲食是關鍵

霾害恐致幼兒過敏 3歲前飲食是關鍵#過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來大陸冷氣團挾帶霾害汙染物襲台,空氣品質漸趨惡劣,小兒科醫師彭彥士指出,霾害懸浮微粒對於氣管尚未發育完善的幼兒而言,具有極高風險導致過敏!建議父母務必把握3歲前關鍵期,透過飲食由內而外幫寶寶調整體質,避免日後長期受過敏所苦。霾害誘發過敏難癒 飲食可提升免疫力鑑於台灣霾害漸趨嚴重,未來小兒過敏的機會恐持續攀升。一旦過敏被誘發,就很難被根治,接踵而來的症狀,從1歲前的異位性皮膚炎,到後來的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治療過程都是條漫漫長路,所以,家長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很多父母以為,只要幫孩子戴口罩,或是砸大錢買空氣清淨機,就可預防寶寶過敏。彭醫師提醒,外在清潔固然重要,但飲食攝取才是過敏預防關鍵!正確的飲食攝取可以提升寶寶自我的免疫力,避免外在過敏原誘發過敏體質。母乳抗體多、分子小 寶寶接受度高彭彥士醫師建議,預防過敏必須持之以恆,即使寶寶現階段沒有過敏症狀,但隨著年齡增長,接觸到的環境變多之後,產生過敏的機會仍非常高,爸媽千萬不能太早掉以輕心,務必掌握3歲前的預防過敏關鍵期,為孩子將來一輩子的健康做好防護。在預防過敏的對策上,彭醫師指出,母乳對於寶寶的保護相當重要,因為母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可增加寶寶的抵抗力。他進一步說明,幼兒腸道的滲透性較高,一般牛奶中的大分子蛋白質很容易通過腸道進入體內而誘發過敏,唯有同樣來自人體的母乳,分子最小,寶寶接受度最高,因此,一般建議媽媽要盡量哺育母乳。1歲後以「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銜接母奶 調整寶寶體質在寶寶1歲之後,因為寶寶的腸道尚未發育完全,彭彥士醫師建議採「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銜接母奶。「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透過水解技術切斷蛋白質中的誘發分子, 將容易引起刺激的大分子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水解後的小分子蛋白質可培養幼兒的口服耐受性,進而提升體內保護力,由內而外增加免疫力。最後,彭醫師再次提醒家長,要讓寶寶遠離過敏威脅,務必把握3歲前關鍵期,出生後盡量喝母奶,一歲後以「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銜接,透過飲食由內調整好寶寶體質!

皮膚老過敏?小心衣褲含過量甲醛、螢光劑

皮膚老過敏?小心衣褲含過量甲醛、螢光劑#過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還沒下過水的全新牛仔褲變成破褲,原因是業者為了製造水洗般的特殊色澤,運用漂白劑或化學染劑處理過;一旦使用的藥劑過重,或是染劑沒有洗乾淨,就會在牛仔褲上面持續作用,最後造成布料的損傷。既然連牛仔布這樣的厚布都會被侵蝕,藥劑毒性對人體就更不可能沒有影響了。市售成衣「毒」成什麼樣子呢?2008年,消基會與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從服飾店、大賣場、購物網站等通路,隨機採樣26件襯衫和T恤,發現高達65%的衣服標示不合格,11.5%驗出超量的化學物質,例如俗稱福馬林的游離甲醛超標一倍多,而7.6%的衣物含有「可遷移性螢光物質」,也就是所謂的螢光增白劑,這些都可能引發過敏或致癌。尤其是網拍的衣服,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製造商、電話等相關資訊都沒有標示,一旦發生問題,消費者根本求償無門。甲醛往往被添加在棉、毛類衣物,用來防霉、防皺,卻被視為是造成接觸性皮膚炎的過敏原,也可能揮發到空氣之中。長期接觸含有過量游離甲醛的衣物,皮膚容易感覺乾燥、發紅或刺痛,刺激鼻子、眼睛及呼吸系統,還有可能引起肺水腫、導致畸胎。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它列為可能致癌物質,如果吸入過量,有可能引發血液、腦部、鼻腔或耳朵等部位的癌細胞病變,對人體的傷害非常大。添加螢光增白劑,顧名思義是為了讓衣服看起來比較白、賣相比較好,因為這種染料可以藉由光線折射造成潔白的假象。但是,穿著這類看似「白帥帥」的衣服,螢光物質就會遷移、沾染到身上,如果你的皮膚容易敏感,可能因此而引發過敏搔癢等現象,同時也有致癌的風險。螢光劑分成可遷移性、不可遷移性兩種,可能遷移到人體的螢光劑當然風險比較高,但無論可不可遷移,其實都沒有必要添加。例如我們使用的面紙,為了讓顏色潔白好看,通常會添加不可遷移性的螢光增白劑,但即使不添加,面紙也只是沒那麼白皙罷了,功能不變,也對人體比較好。越貼身的衣物,越要當心有沒有添加螢光增白劑。消基會早年曾經檢測女性內衣,其中高達30%的樣品被檢出含有螢光增白物質,其中1/3屬於可遷移性的,而且知名品牌跟地攤貨都無法倖免;中國大陸製造的比基尼泳裝,近年也曾被歐盟發現含有可能產生致癌物的特定偶氮染料。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發布的《紡織品安全規範》,偶氮染料的添加標準為每公斤30毫克,但每每在衣服、皮帶,甚至帽子上,查驗出超標幾十倍的驚人結果,雖然消費者可要求退費,但對健康的損害,又豈是數百或數千元可彌補的呢?(本文摘自/懂這些,消費從此不吃虧/商周出版)

研究:治療失眠、過敏藥恐增失智風險

研究:治療失眠、過敏藥恐增失智風險#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民眾失智盛行率約5%到8%,20年來失智人口增加2.6倍。雖然失智症所引發的原因目前仍無法確切證實,但根據美國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某些常用藥物,例如治療失眠、花粉症等藥物,與罹患失智症Dementia有關,而這些常用藥都屬於抗膽鹼能類藥物。大量長期服用這類藥物的老年人,可能增加失智症風險。此研究針對3434多名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人的健康狀況進行了10年的調查。而在調查開始前,所有參與的老年人都沒有失智症的跡象,但在10年的研究過程中,發現797名參與者患上了癡呆症。此類藥物易對神經傳導物產生障礙而研究人員也表示,將接受試驗老人服用的抗膽鹼能類藥物的種類、劑量和服用時間進行記錄,然後與失智症發病率的平均水平作比對。結果發現那些每日服用治療失眠、過敏、憂鬱等藥物達3年或更長時間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上升。雖然任何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而抗膽鹼能類藥物(anticholinergic)也不例外,它的副作用是對一種叫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造成障礙。一般來說,抗膽鹼能類藥物的說明書上,通常都會告知服藥後可能導致注意力變差、記憶障礙或感覺口乾。但研究人員說,現在還應該提醒服藥者,這類藥物也可能與增加罹患失智的風險!

減少孩子過敏風險 一歲前應勤加餵母乳

減少孩子過敏風險 一歲前應勤加餵母乳#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過敏兒童愈來愈多,除了趕緊購買空氣清淨機,去除過敏原之外,事實上,預防幼兒過敏,應該要從孩子出生後,就立即架起過敏防火牆!小兒科醫師指出,兒童過敏一旦遭誘發,許多過敏症狀將接踵而至,從打噴嚏開始到異位性皮膚炎,甚至是氣喘都有可能,提醒家長,孩子一歲之前應勤加哺育母乳,能夠提升孩子的抵抗力。 大陸霾害嚴重 恐讓台灣過敏兒再增加小兒科醫師彭彥士指出,近期大陸霾害嚴重,霾害懸浮微粒對於氣管尚未發育完善的幼兒而言,具有極高的致敏風險。鑑於台灣霾害漸趨嚴重,未來小兒過敏的機會恐持續攀升。他說,很多父母以為,只要幫孩子戴口罩、或是砸大錢買空氣清淨機,就可預防寶寶過敏,雖外在清潔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忽略飲食才是過敏預防關鍵!建議父母親務必把握3歲前關鍵期,透過飲食由內而外幫寶寶調整體質,避免日後一輩子受過敏所苦。他解釋,正確的飲食攝取可以提升寶寶自我的免疫力,避免外在過敏原誘發過敏體質。一旦過敏被誘發,就很難被根治, 接踵而來的症狀,從1歲前的異位性皮膚炎,到後來的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治療過程都是條漫漫長路,所以家長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哺育母乳 是預防寶寶過敏最好手法彭彥士醫師建議,預防過敏必須持之以恆,即使寶寶現階段沒有過敏,但隨著年齡增長,接觸到的環境變多,之後才過敏的機會仍非常高,爸媽千萬不能太早掉以輕心,務必掌握3歲前的預防過敏關鍵期,為孩子將來一輩子的健康做好防護。在預防過敏的對策上,彭彥士指出飲食是很重要的一環,特別是母乳對於寶寶的益處更是眾所皆知,因為母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可增加寶寶的抵抗力。除此之外,幼兒腸道的滲透性較高,一般牛奶中的大分子蛋白質很容易通過腸道進入體內,誘發過敏,唯有同樣來自人體的母乳,分子最小,寶寶接受度最高,醫界一般建議媽媽要盡量哺育母乳,一歲後可透過水解蛋白配方的奶粉,銜接母奶,可減少孩子過敏的風險。

她哺餵母乳貪吃蝦 害寶寶過敏解血便

她哺餵母乳貪吃蝦 害寶寶過敏解血便#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哺餵母乳好處多,不僅能讓寶寶更健康外,在哺育母乳時,也是親子互動的最佳時機,但醫師提醒媽媽們,在哺餵母奶時,應避免海鮮料理,以免使寶寶出現蛋白過敏等問題產生。日前,一名出生才19天的男嬰,平時以母乳哺餵為主,並搭配市售水解配方奶,但卻發現他解出血絲便,並帶有黏液,救醫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媽媽數日前曾食用蝦子等海鮮料理所致,在糞便檢查排除致病菌後,確診為過敏性腸炎,所幸在餵食高度水解配方奶後,症狀迅速緩解且康復。蛋白過敏、腸炎 皆為導致血便因素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腸胃科戴季珊醫師表示,嬰兒血便並不常見,可能的原因包含肛裂、蛋白過敏、感染性腸炎、壞死性腸炎、腸扭轉,至是凝血功能相關疾病,其中以肛門周圍裂傷破皮和蛋白過敏最為常見。而蛋白過敏引起的腸道疾病表現,主要包括吸收不良、生長遲緩、嘔吐、血便、以及貧血,且此過敏反應,可以影響整個腸道系統,上自口腔黏膜,下至直腸肛門,都有可能產生局部的病灶。蛋白過敏結腸直腸炎 大多來自母乳哺餵嬰兒蛋白過敏結腸直腸炎超過一半的個案,來自於純母乳哺餵的嬰兒,其次才是使用牛乳或大豆蛋白為基底之配方奶的幼兒,且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約有6成5的導因是母親攝取牛奶、食用雞蛋,其次才是玉米或大豆等食品。母乳哺餵媽媽 應避免食用海鮮、堅果戴季珊醫師表示,蛋白過敏結腸直腸炎最常見出現在2~8周大,甚至可能早至1周大的時候發生,所以,臨床上對於懷疑此病症的患童,會先去除可能造成免疫反應的食物來源,通常血便的狀況可以在3天內改善。當症狀獲得緩解後,純母乳哺餵的媽媽,仍可繼續哺餵,但須避免食用牛奶、雞蛋、海鮮類、堅果、小麥和大豆等,而以牛乳或大豆蛋白為基底之配方奶哺餵的病童,可以優先考慮改以母乳餵食。對於上述治療皆無效的嬰兒,則可選擇高度蛋白水解之配方奶,高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是指將9成蛋白質,切割至小於3000道爾頓的胜肽,可避免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

孩子噴嚏打不停!九成過敏兒都是塵蟎在惹禍

孩子噴嚏打不停!九成過敏兒都是塵蟎在惹禍#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近年來過敏兒童愈來愈多,平均每三個就有一個飽受過敏症狀所苦,也因此許多愛子心切的父母,便會帶著小孩到醫院去做過敏原篩檢,不過醫師就指出,台灣超過九成有呼吸道過敏的兒童,其過敏原幾乎都是塵蟎過敏,沒必要讓孩子白挨針抽血驗過敏,建議家長可先針對塵蟎做好居家環境的整理,若呼吸道過敏仍沒改善,再去檢測也不遲。台灣氣候潮濕 塵蟎容易繁殖小兒科醫師曾俊睿表示,台灣氣候溫差大,加上容易潮溼,適合室內塵螨滋生,超過九成過敏孩童都是因吸入塵蟎過敏,其他可能的呼吸道過敏原則是寵物的毛屑、及潮濕出現的黴菌等。根據統計,台灣孩童兩人中就有一人有過敏性鼻炎,五人有一人罹患氣喘,十人有一人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這三種毛病也是最常見的過敏表現形式。臨床發現,一歲以下幼兒較容易出現皮膚病或腸胃疾病,一到四歲的幼兒則容易因細支氣管炎誘發氣喘,五到六歲的幼童則比較會出現鼻子及眼睛過敏,造成流鼻水及眼睛癢癢等過敏症狀。勤洗棉被 防塵蟎不二法門曾俊睿說,許多家長花大錢買防塵螨寢具,其實塵螨最容易留在地毯當中,其次才是棉被、 床墊、枕頭及沙發等處。防塵螨寢具雖對塵螨有隔阻效果,但要注意別買到含化學添加物的寢具,最好的方法還是勤洗床單或沙發套。一般塵螨只要在攝氏52度以上就可以被殺死,或在陽光下曬乾或烘乾20分鐘以上,也可以減少塵螨的存活。除了活的塵螨,其實屍體和排洩物也會誘發過敏症患者的反應,曾俊睿提醒,打掃要使用能將灰塵吸附住的清潔用具,如吸力較強大的吸塵器。除了定期除濕及清潔寢具外,最重要的還是適當飲食、運動、服藥控制症狀,才能逐漸讓病情穩定、減少發作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