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美研究:一個禮拜洗腎三次不夠    國內醫師反對

美研究:一個禮拜洗腎三次不夠 國內醫師反對#洗腎

洗腎病人一週至少都要到醫院報到2到3次,但是美國最新的研究認為,應該要增加到兩個禮拜7次,才可以避免腎臟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林新醫院洗腎室醫師黃志銘醫師表示,這樣的情況在歐美國家是有可能發生,因為歐美人身材魁梧,造成腎臟在代謝的過程負擔較大,因此有這樣的隱憂,但是台灣人的體型相對較小,代謝負擔相對也小,所以沒有這樣的擔憂。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琳達醫師(Lynda Szczech)表示,透過以往的數據可以發現到,如果病人每隔一天就到醫院洗腎,可以避免心臟疾病死亡,但是到了週末就必須要間隔兩天,在這兩天當中死亡的洗腎病人有41%,當中有17%的病人死於心臟病。因此琳達醫師認為,為了減少病患在這兩天死亡,政府應該要增加洗腎的天數,並且在假日可以提供洗腎。 黃志銘醫師表示,目前台灣洗腎的治療方式,是一個禮拜進行三次的療程,每次維持四個小時。在台灣目前的醫療制度體制下,健保給付一週三次的洗腎費用,若要再額外的進行療程,則需要自己負擔。針對美國的研究,黃志銘醫師認為,東方人因為體型相對小,代謝負擔沒有比歐美人大,所以只要在未洗腎的日子,能夠控制飲食,不要吃太多含鉀離子的食物、控制喝水的量,就可以避免心臟疾病發生。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署立雙和醫院內科部主任林裕峰表示,慢性腎臟病已逐漸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台灣洗腎人口逐年快速增加,主要是台灣人的「藥」文化所引起,像是上藥房亂買成藥、吃太多健康食品、民俗偏方與減肥藥品,甚至是偽藥、劣藥等都是導致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因此林裕峰醫師呼籲民眾,沒有病就不要亂吃藥,不要把吃藥當作吃補。 台灣洗腎人數全世界最高 嘉義特別關注食品藥品安全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96感冒糖漿喝到洗腎 超商若賣成藥 藥物更會濫用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52

腎臟移植成功 患者脫離洗腎生活

腎臟移植成功 患者脫離洗腎生活#洗腎

台灣洗腎的人口比例高居世界之冠,對於長期洗腎患者而言,生活品質嚴重受到影響,唯有接受腎臟移植才能讓患者重拾正常的生活!雙和醫院8月完成兩例腎臟移植手術,讓患者得以脫離洗腎的生活。雙和醫院在今年7月經衛生署認定為腎臟移植手術施行醫院,並在8月31日施行兩起腎臟移植手術。接受移植的呂小姐是第二次接受換腎手術,22年前呂小姐接受第一次腎臟移植手術,今年六月再度面臨洗腎的命運。呂小姐原本在他院洗腎,但考量路程,八月份就近轉到雙和醫院,並登記受理換腎,沒想到兩周的時間就等到捐贈者,成功換腎,讓呂小姐直呼「太幸運了!」呂小姐表示,洗腎時,感覺生活好像就是繞著洗腎運轉,接受移植後,終於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出國十幾天都沒有問題了。」雙和醫院院長吳志雄表示,雙和醫院成功完成腎臟移植手術,可提供需要的患者更好的醫療服務,而患者在短短的時間內即得以接受移植手術,對於等待器官者更是一大鼓舞。執行手術的雙和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陳信安表示,腎臟移植的好處是可以脫離洗腎,且飲食的限制比較少、日常生活比較正常,長期的醫療成本也較低。根據衛生署統計,在民國86年至96年接受腎臟移植的2054名患者中,術後一、三、五年的存活率分別是96%、94%和93%,這個成績與世界先進國家不相上下。

在家就能洗腎 腎友活出自我人生

在家就能洗腎 腎友活出自我人生#洗腎

在家自己洗腎可行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邀來三位腎友,證明絕對可行。中國附醫腎臟醫學中心腹膜透析室主任王怡寬說,治療末期腎病,只剩換腎和洗腎兩種選擇。洗腎又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存活率兩者相當。不同的是,血液透析每週須到院三次,腹膜透析則可免除舟車勞頓,且維持住殘餘的腎功能,生活品質會好一點。該院在廿五年前為中部地區導入腹膜透析服務,受惠者至今已達一千五百人。 

尿液起泡、出現水腫 當心腎臟問題

尿液起泡、出現水腫 當心腎臟問題#洗腎

即使台灣的健保制度、健康檢查體制與醫療相當完善,每年需要洗腎的病患人數卻沒有逐年遞減。國內醫師表示,主要原因出在台灣民眾大多有自行亂配藥的壞習慣,不但會拖延到病情導致惡化,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國內部分民眾有個壞習慣,只要身體感到不舒服,第一個動作並非就醫而是自行到藥局開藥,常常導致病情惡化,也不自覺地讓腎臟有相當大的負擔,久而久之造成腎臟有慢性病變的可能。而慢性腎臟病除了可能是藥物形成外,與慢性腎絲球體腎炎、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血脂等也脫離不了關係。其中,慢性腎絲球體腎炎大多在初期沒有徵兆,時常在發現時已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國內醫師提醒民眾,可多注意尿液是否起泡、是否出現水腫,若有可考慮做尿液檢查。腎臟是人體主要新陳代謝的器官之一,全身血液透過每小時經過腎臟約20次,排除體內的廢物(變成尿液)。而通常若是腎臟功能亮起紅燈,身體會有腰痠背痛、水腫、尿道發炎與高血壓等現象。國內醫師建議民眾,為維持腎臟的健康,平時注意不要吃過量的動物性食物(包括肉類)、也不要喝太多飲品與咖啡,並且盡量多多喝水,吃清淡非重鹹的食物。

感染性結石好發女性 嚴重恐引發致命敗血症

感染性結石好發女性 嚴重恐引發致命敗血症#洗腎

夏天不喝水,小心感染性結石上身!一名50歲婦人,一年前出現腰酸背痛,她以為只是做事不小心扭到不以為意,後來某天半夜突然發高燒近39度,經家人緊急送急診就醫,尿液檢查發現尿道感染,並出現腎盂炎,醫師從X光片中赫然發現左邊腎臟長了一個形狀像鹿角的結石,體積高達6.5cmx3cm,佔了腎道9成空間,幾乎長滿左腎。婦人家屬向醫師表示,婦人平常幾乎都不喝白開水,只喝有味道的飲料跟湯,後來經體外震波碎石術,將巨大結石分次碎石治療順利排出。台北中山醫院泌尿外科陳思正醫師表示,夏天天氣高溫悶熱,長期水份補充太少,容易造成結石,加上個人體質、飲食習慣等因等,讓台灣民眾泌尿道結石的罹患率高達9.3%,類型包括鈣結石、胱胺酸結石、尿酸結石及感染性結石。最近前來尋求泌尿道結石治療的門診患者激增三成,由於患者分佈在各個年齡層,加上夏天身體缺水,很多患者都是出現排尿困難緊急跑來就醫。陳思正說,大部份結石都是在腎臟形成,初期通常沒有症狀,等到結石掉到輸尿管,開始出現腰酸背痛、排尿困難或血尿,患者才會開始警覺就醫。特別的是,一般泌尿道結石患者男性罹患率約女性三倍,但鹿角型結石通常好發於女性,由於結石外貌就像鹿角型分枝,長期下來體積會長滿整個腎盂和腎盞,如果沒有治療,會造成反覆感染損害腎功能,尤其是抵抗力差的人或老年人,除了發燒、泌尿道發炎外,嚴重者可能要洗腎,甚至引發敗血症而喪命!陳思正提醒,由於結石的復發率高達五成,患者在術後也千萬不能輕忽,一定要注意水份補充及飲食控制,建議每天應喝3,000cc開水,避免喝過多含糖飲料、運動飲料或啤酒,並養成不憋尿習慣,飲食上盡量不要選擇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豆腐、高糖蛋糕或油脂太高的果醬,最重要的是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這樣才是遠離結石的根本方法。延伸閱讀「尿路結石一定要打掉嗎?」: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072

壯漢一動就喘? 「洗肺」治療罕見病

壯漢一動就喘? 「洗肺」治療罕見病#洗腎

腎臟疾病患者要「洗腎」,牙周病患者要「洗牙」,但你有聽過醫師幫病患「洗肺」嗎?台中市一名身材壯碩的中年男子,一年多前開始只要走幾步路、搬一些東西就喘,對從事粗工的他造成極大的困擾。就醫檢查後發現是罹患了名為「肺泡蛋白質沉澱症」的罕見疾病,經醫師以生理食鹽水引流「洗肺」之後,症狀明顯改善。這名男子今年三十九歲,從事拉管線的工作,在親友印象中是幾乎從未生過病的健康寶寶。一年多前,竟開始感到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吸不到空氣,後來就連搬東西、爬樓梯都感到相當困難。到醫院接受X光、電腦斷層掃描等多項檢查,醫師發現患者的肺部浸潤得十分嚴重,進一步做支氣管鏡及抽顯檢查,確定是罹患了罕見的「肺泡蛋白質沉澱症」。醫師表示,所謂的「肺泡蛋白質沉澱症」發生率極低,約百萬分之三,且發生原因不明,推測與體質有關。患者會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產生異常,分泌了大量蛋白質並沉澱在肺泡中,導致氧氣無法在肺部裡正常交換,導致呼吸越來越困難。治療這種罕見疾病的方式非常特別,醫師會以生理食鹽水從病患的鼻腔灌注到肺部,再從胸腔引流出肺臟裡的蛋白質。經過這樣如「洗肺」的治療方式之後,患者終於可以大口呼吸新鮮的空氣。醫師指出,文獻顯示有三分之ㄧ的病患會漸漸自己好起來;三分之一病患大約一年時間不會有任何不適感;但也有另外三分之一病患一到兩年內會復發,須要再追蹤治療;僅少數病情嚴重的人必須接受肺臟移植。「保肺」醫學新知 ˙持續性慢性咳嗽 當心惡化變呼吸衰竭 ˙誰是肺癌危險群? ˙奪命第一殺手!瞭解肺癌遠離致命危機 ˙避免慢性阻塞性肺病惡化 醫師籲:戒菸有助減緩病情

關節炎?心臟病?法布瑞氏症症狀難辨別

關節炎?心臟病?法布瑞氏症症狀難辨別#洗腎

關節炎?心臟病?腎臟病?法布瑞氏症症狀難辨,病友平均花10年才確診!台北榮民總醫院遺傳諮詢中心主任牛道明醫師表示,法布瑞氏症是一種罕見遺傳疾病,因製造α-半乳糖苷酵素(α-Galactosidase)的基因缺陷,造成體內醣酯質無法代謝,這些醣脂質會堆積在全身許多細胞內的溶小體中,造成包括腎臟、心臟、腦部、神經與眼部等各種器官的傷害,嚴重恐威脅生命,最常見的是因心臟病變而猝死。牛道明醫師指出,典型法布瑞氏症患者的症狀牽涉多種器官,症狀也隨著年紀越大而越複雜。最早是神經疼痛的症狀,患者在學齡期出現運動時、甚至天氣變化時,四肢即出現如針扎酷刑般的疼痛,因此許多患者只能被迫放棄自身興趣或運動習慣。甚至有病患成年後,因發病造成暫時性失能而必須放棄工作。隨著年紀增長,病患的器官開始受損,例如腎臟、心臟等,此時就會出現這些器官受損的症狀,甚至引發腦中風危機。然而,部份法布瑞氏症患者並不會有上述明顯疼痛症狀,僅有心臟肥大或高血壓的症狀,因此往往被誤以為一般的心臟疾病來治療,導致無法對症下藥而造成身體不可逆的損害,被診斷出來時,心臟已過度肥大甚至出現心臟纖維化等現象,即為「法布瑞氏症」,導致患者長期處於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而猝死的風險下,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極為重要。由於法布瑞氏症症狀多樣難辨,許多患者經歷不停的轉診、治療,都未能找出病因、有效治療。根據法布瑞氏症病友訪談結果發現,病友的求醫之路坎坷,心臟內科、腎臟科、家醫科、風濕免疫科都有人看,但往往因症狀與其他疾病雷同而難以確診甚至誤診。統計發現,有6成病友在出現症狀後,經過10年以上才被確診,這些病友可能從學齡期就開始出現手腳肢端疼痛灼熱、腹痛與拉肚子、以及排汗能力差等現象,30歲左右開始出現蛋白尿、腎功能不全或心室肥大的現象,但在未能確診的情況下,患者只能在忍受不明疼痛、生活不便中渡過,甚至三十幾歲就開始洗腎,病友因此錯失治療機會而失去性命大有人在!從小學就出現四肢末端疼痛症狀的法布瑞氏症病友尹老師表示,幼年發病時的疼痛導致她無法像一般人般運動、奔跑,甚至行走都有困難,卻因此被老師誤會是偷懶不想上體育課,讓她深受委屈;長大後一度懷疑自己是營養不良,而白白打了六年營養針卻未見改善!而中年後出現胸痛、胸悶及心律不整的症狀,也被誤認為心臟病,差點因此延誤治療,造成致命危險! 病友心聲「三懼」高遺傳機率更讓家庭陷入龐大心理壓力聯手催生病友會! 盼病友家庭相互扶持 醫療支持體系更健全由於對疾病的不理解和生活上的種種不便,造成患者和家屬心中莫大的陰影。根據調查指出病友有「三懼」心聲︰7成病友懼怕異樣眼光,不願主動告知病情,尋求外界協助。逾8成病友懼怕因發病時的疾病疼痛導致雇主質疑工作能力、以及外界過度給予特殊待遇,造成自身心理極大壓力。面對遺傳疾病威脅,多數病友及家屬憂心疾病遺傳給孩子,懼怕下一代像自己一樣因疾病疼痛阻礙求學、求職、人際關係的發展。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暨現任董事,也是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理事長陳莉茵女士表示,多年來持續關心罕病大家庭之運作,此次看著法布瑞氏症病友們從相識到逐漸凝聚,並即將成立協會,也感到溫暖,現場代表罕見疾病基金會,捐贈台灣法布瑞氏症病友協會10萬元運作經費,希望能有好的開始。此外,也呼籲社會大眾皆能熱心募捐,以幫助病友們成長茁壯!募捐詳情請洽台灣法布瑞氏症病友協會專線(02)2789-2162。延伸閱讀「法布瑞氏症/醫藥小辭典」: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968

一旦發生尿毒症,就非洗腎不可嗎?

一旦發生尿毒症,就非洗腎不可嗎?#洗腎

阿文(化名)的媽媽被診斷出腎衰竭,需要趕緊洗腎,阿文找了住家附近的一間洗腎中心,洗腎的過程中,常發現有管路好像有異常嗶嗶叫,但都沒有護理人員過來處理。過了幾個月,阿文媽媽竟被診斷出患有C型肝炎,阿文擔心是在洗腎中心被感染的,加上主治醫師又一直鼓吹他們換腎,其他朋友又說在家腹膜透析比較好…面對這種種,阿文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決定才好,是要換一家好一點洗腎中心,還是應該要改變治療方式呢?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台灣洗腎盛行率一直居高不下,排行不是全球第一就是第二。政府雖一再宣導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好好監測三高疾病、諮詢藥師以減少藥物腎毒性等概念,但洗腎已經儼然成為令人聞之喪膽的國病,卻也是不爭的事實。「預防腎病」理當擺在第一位,但不可否認地是,如何和腎病共處,在洗腎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對於我們自己和家人來說,一個必須面對和準備的課題。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需要洗腎呢?醫改會解釋,一般來說,當腎臟自身的功能缺損,或是因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造成腎臟受到嚴重的損害,使得腎臟失去 80-90% 左右的功能,無法再扮演清除身體上的廢物及多餘的水分之角色時,如果不好好處理,可能會導致體內的賀爾蒙和化學物質失去平衡、紅血球代謝發生異常,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這也是一般人所稱的腎衰竭或是尿毒症。醫改會說明,很多民眾有「一旦透析=終身洗腎」的誤解,其實,腎臟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腎衰竭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但經過適當的治療和處理,有些病人可以逐步恢復正常,脫離長期透析的行列。至於腎衰竭病人,必須要使用一些方式來替代腎臟的功能,以避免生命危險,「洗腎」其實只是其中一途,目前三種治療方式詳細說明如下:血液透析:就是俗稱的「洗腎」,以含有多層濾膜的體外人工腎臟來接替腎臟的工作,將體內的血液透過人工廔管輸送到人工腎臟內,達到清除廢物、平衡化學物質之效果;一般來說,為維持身體正常機能,每週需血液透析三次左右,每次約 3-4 小時,需親自到血液透析院所接受治療。腹膜透析:所謂的腹膜透析,就是不需要使用體外的人工腎臟,而是將清潔液灌入腹膜,代替腎臟的代謝功能,讓血液中的廢物流入腹膜的清潔液後,再將清潔液排出;腹膜透析開始之初,需裝置一條管子用來灌入和排出清潔液,然後每天自行操作 3-4 次的液體交換,每次約 3-4 小時,等待過程中亦可從事一般日常活動,每月再至醫院回診即可。腎臟移植:顧名思義就是將正常的腎臟移植到體內,目前有活體移植和器官捐贈兩種方式,因器官移植需比對相關資料,確定合適後才可進行,一旦移植成功也需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可恢復正常生活作息;不過移植腎臟可以使用多久的年限,和移植後的照護、生活作息調整等等有關。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醒民眾,腎臟的功能一旦喪失,一定要積極處理才行,上述三種方法都是很好的選擇,但因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建議可以和醫師詳細溝通、討論後,選擇一種自己最能夠接受、最可以負擔的方式治療為宜。延伸閱讀「如何挑選良好的洗腎院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33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