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e起控糖 守護心腎」 2022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活動起跑

「e起控糖 守護心腎」 2022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活動起跑#糖尿病

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長年久居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依據台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二型糖尿病資料顯示,台灣目前每年糖尿病發生率約16萬人,超越新生兒人數,盛行率2045年也預估將成長至近17%1,由於糖尿病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多數人常等到出現多吃、多喝、多尿或體重減輕時,才發現已經罹病;也因沒有及時發現、控制血糖,導致多種器官,如心、腎合併症的發生,糖尿病照護已是當前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可多加利用健康署提供之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早期發現三高或腎功能異常,配合專業醫護人員指導,改善生活型態並遠離相關風險因子,以減少糖尿病與相關合併症對於健康的衝擊。」  今年國際糖尿病聯盟主題為「ACCESS TO DIABETES CARE」,相關活動於今(11/1)日起跑,藉由舉辦2022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起跑記者會,以「e起控糖 守護心腎」為主題,強調在新科技化的時代下,中央、地方政府與糖尿病各大學協會共同響應,結合社群、大數據及雲端,連結「智慧醫療」,使糖尿病友能達到生理、心理上更大的支持,並持續溝通心腎臟照護的重要性。本周六(11/5)也將在台北中正紀念堂盛大舉辦「2022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活動」,糖尿病各大學協會及多間醫療院所共同參與,邀請民眾一同前往參與,希望透過寓教於樂的活動,提高民眾對糖尿病的認識,進而能做好血糖控制,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同時面對高齡化、年輕化 及早預防治療才是關鍵之道 過去五年來糖尿病患者人數快速成長,已近249萬人,醫療費用過去五年累積達近1200億元2。此外,預估仍有70至90萬的糖尿病患者尚未被診斷,且有超過20萬名患者還未接受治療3。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指出:「隨著台灣面對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加上糖尿病共病的負擔,糖尿病儼然已從單一疾病,衍伸成為多重共病、影響因子複雜的「社會問題」,此高齡族群患者的共病照護及衛教更顯重要。」 除了面對高齡化問題外,年輕型糖尿病患者人數快速成長也成為一大隱憂,依據IDF 10th Altas資料推估台灣19歲以下第2型年輕糖尿病患者,至2045年預估將以近10倍高速攀升,39歲以下之病患也預估以3.6倍速度增加4,糖尿病年輕化趨勢儼然成為當前另一大考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說明,第2型糖尿病的治療除了飲食控制、運動、衛教外,最重要就是藥物治療。飲食控制與運動為基本步驟,血糖較高者,則視病情不同而給予具不同器官保護的糖尿病治療藥物5。 糖尿病年輕化不再是老人病 肥胖是重要危險因素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說明,YOD(young-onset diabetes)6指的是四十歲以下得到第2型糖尿病的病人,各國都發現YOD盛行率逐年攀升情形,然而YOD發生原因與機轉,尚待更多科學證據來釐清,但據國際研究發現,某些地區YOD盛行率較高,尤其在非裔族群有較明顯的表現,顯示出人種差異影響疾病表現,亞洲人也是易發生族群。 第2型年輕糖尿病患者在疾病表現及治療上,往往比高齡族群較容易失控,除胰島素細胞快速衰老外,併發症也更嚴重;糖尿病發病年輕化造成罹病時間加長,加上疾病尚未有根治的方法,後續併發症的風險增加不少。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中指出,男性或女性小於40歲以下族群,併發腦中風的盛行率均呈現增加上升的趨勢,值得關注。 若要降低併發症風險,除了避免糖尿病、三高的現象外,體重控制也是重要關鍵之一。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均持續上升,減重不僅可以改善生活品質,更能降低對三高用藥的需求。黃建寧理事長提醒:「糖尿病與胰島素阻抗有關,而肥胖與胰島素阻抗增加脫不了關係,若有喜愛含糖飲料、高熱量的飲食習慣、且常久坐少運動,肥胖易找上門,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若要降低併發症風險,體重控制是重要關鍵之一7。」 「e起控糖 守護心腎」 糖尿病照護不能等 開創智慧醫療新未來 為響應2022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國民健康署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等中央與地方單位攜手合作,結合社群、手機、大數據及雲端科技並連結「智慧醫療」,透過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創新科技,突破過往糖尿病照護上的時間空間限制,整合各項資源,打造新的就醫路徑,實現疾病照護的個人化及數位化管理,讓控糖更輕鬆安心。 王治元理事長最後提醒,糖尿病患者穩定控制血糖、穩定病情是最基本原則,糖友們可以利用全新科技,來維持就醫不中斷,穩定血糖控制: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按時用藥及定期測量血糖血壓,做好健康管理,為自我健康不斷努力、而降低併發症危害。「糖尿病照護的AI願景」,讓糖友即使面對環境的不穩定性,也願意持續治療不中斷,糖尿病照護品質提升,期許未來能讓每位糖尿病患與高風險族群都獲得充足且專業的照護,「e起控糖 守護心腎」。

半數糖友找不到可信衛教管道 「台灣模範糖友集合計畫」安心控糖

半數糖友找不到可信衛教管道 「台灣模範糖友集合計畫」安心控糖#糖尿病

在糖尿病資訊隨手可得的環境下,卻有近六成(55.5%)糖友反映找不到具有可信度的衛教資訊來源,恐影響控糖成效。「吃藥會傷肝、傷腎?」、「降糖藥是不是反而會引起低血糖?」、「沒有症狀時是不是可以先停藥?」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分享,這些都是糖友最常提到的用藥疑慮,事實上自行調整或中斷用藥會導致血糖波動,反而增加腎臟等併發症發生風險;先前針對百位糖友現況調查就發現,糖友獲取資訊管道除了醫療團隊外,超過五成(54%)是親友口耳相傳,或是仰賴網路上其他糖友的經驗分享(54%)1,王治元理事長說,這些可能都缺乏具公信力的醫療單位背書,恐誤導糖友正確觀念。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於今年初推動「控糖共好!模範糖友號召計畫」,網羅北中南資深糖友分享曾面臨的控糖障礙,及如何成功與醫療團隊合作達到控糖標準、遠離併發症威脅,十個月下來成效頗佳。下半年更結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將「控糖共好!模範糖友號召計劃」全面升級為「台灣模範糖友集合計畫」,廣邀基層醫療至醫學中心的模範糖友分享控糖心路歷程,藉此滿足糖友需求,不僅精進糖尿病共同照護團隊,加強糖友併發症管理及後續血糖、血壓、血脂等數值追蹤,更相約2023年檢視「20,60,50」目標達成進度,包括: 「ABC(A1C糖化血色素、Blood pressure血壓、Cholesterol膽固醇)三指標同時達標率20%以上」 「糖尿病病人加入糖尿病共照網比率60%以上」 「基層診所加入糖尿病共照網覆蓋率50%以上」 現階段糖尿病治療選擇多元,呼籲糖友應在剛被診斷時,就主動與醫療團隊了解適合自己的用藥,並落實血糖監測與做好併發症風險評估,才能長期平穩且安全的控糖。 血糖、血壓、膽固醇三指標同時達標比例僅約一成 糖尿病控管已不只是降糖而已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理事長表示,診斷為糖尿病後,顧及的面向不只是控制糖化血色素(A1C)在7%以下,血壓(Blood pressure)小於130/80Hg及膽固醇(Cholesterol)小於100mg同時是影響糖尿病控制好壞的關鍵,然而目前「ABC三指標」同時達標的比例卻只有一成(12.9%)。王治元理事長進一步強調,未達其中一項指標都可能面臨發生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洗腎、截肢等併發症的恐怖後果。 王治元理事長分享,從已經上線一年、已有超過6萬筆的提問互動的「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衛教機器人觀察發現,多數人認為血糖控制好就可以自行調整藥量、暫停用藥,或是認為吃藥傷腎、擔心會有低血糖等副作用,甚至對於量測血糖、良好的血糖數值感到困惑;顯見在現今糖尿病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幫助每年新增約16萬名的糖友3建立安全用藥的認知,並在協助每一位糖友制定個人化治療目標、規律回診用藥觀念的同時,落實血糖監測與做好併發症風險評估是必須持續投入的重點。 糖尿病內憂外亂不斷 罹腎病變比率成長逾兩倍 合併高血壓、高血脂恐致中風 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顯示,高達約六成(55.9%)糖友的糖化血色素未能控制在小於7.0%的目標內。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說明,血糖值不只是一個數字,許多糖友即使血糖高,卻誤以為沒有症狀就不用處理,但是高血糖對血管的傷害是無形的,隨著損傷的累積,將容易誘發各種大、小血管併發症。從糖尿病年鑑統計數據也觀察到,糖友併發視網膜病變、視力不良、失明比率逐漸增加,從2000年的3.6%上升到4.1%,而併發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腎衰竭而接受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比率更是顯著增加,自2000年的9.2%翻倍成長到17.9%。 此外,近年新確診糖友合併高血壓與高血脂的比例不斷上升,每兩位新糖友就有一人同時有高血壓6,三種疾病之間相互加乘影響,也增加糖友發生中風等併發症的風險。黃建寧理事長提醒,穩定的血糖控制有助於降低大、小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醫師會綜合評估相關共病、年齡、高低血糖風險、生活型態去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建議糖友在規律用藥的基礎上,搭配飲食與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變,才是成就穩定控糖方程式的不二法門。 醫師最怕糖友用藥憑感覺 規律用藥、定時回診追蹤是關鍵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張必正秘書長指出,診斷糖尿病後,最重要的是由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完整的糖尿病整合性照護網絡,給予糖友全面的醫療照護;其中台灣約有四成的糖友在基層醫療院所就醫,而國外基層醫療院所承擔更高比例的病人就醫服務,顯示基層醫療是糖尿病照護不可或缺的一環。 制定治療目標並規律用藥與回診是攸關控糖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張必正秘書長強調,當糖友在血糖監測時發現血糖數值異常,未達血糖控制目標時,則建議每個月回診追蹤,加上現在也有「糖尿病智慧好幫手」可以補足過往衛教的限制。除此之外,門診常發現同時合併有高血壓的糖友,家中都有一台血壓計,卻沒有血糖機,良好血糖控制的前提,必須是有規律的血糖監測,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動狀況,才能知道用藥對自身健康的幫助,也會更有動力。 降血糖藥物選擇多 已有不易造成低血糖、不需經肝腎代謝的藥物 提升用藥安全性 控糖年資超過30年的張先生起初聽說藥物會傷肝、腎,以不想吃「毒藥」為由拒絕用藥治療,但血糖卻始終未見改善,所幸在醫療團隊持續勸說鼓勵之下,才了解規律用藥、飲食等生活型態改變的重要性,糖化血色素長期穩定控制在7%以下,好在及早接受正規治療,到現在沒有產生任何併發症,他笑說「連我的主治醫師都說,我的肝腎功能甚至比他還要好。」 糖尿病治療遠比糖友想像的更加便利! 王治元理事長提醒,現階段糖尿病藥物多以一天一顆的長效或是複方劑型為主流,也有不易造成低血糖或是肝腎負擔的降血糖藥物,重要的是正規的降血糖藥物有經過大型臨床試驗證實療效與安全性,相較於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偏方而言,有更多科學證據的去提供有保障的治療,呼籲糖友具備正確的用藥觀念,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個人的治療方案,若是對於藥物有疑慮,應先諮詢主治醫師,不應自行減藥、停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