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患呼氣聞到水果香?醫:小心酮酸中毒!

糖尿病患呼氣聞到水果香?醫:小心酮酸中毒!#糖尿病

(優活健康新聞部/綜合報導)林先生今年46歲,患有糖尿病,但因症狀不明顯,因此服藥習慣斷斷續續,某天,他突然心跳加快,伴隨噁心的感覺,同時呼氣聞到水果香味,隨即就昏迷,所幸發現得早,被家人送至醫院,才救回一條命。家醫科醫師洛桑加參說明,這是典型的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症狀,主要發生原因是胰島素過低,建議糖尿病患應養成良好的用藥習慣,並定期檢測血糖及血酮指數,若發現有酮酸中毒的徵兆,應盡速就醫。根據衛生署2010年統計顯示,糖尿病患死亡率已躍升到第四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其中「酮酸中毒」(Ketoacidosis)為最嚴重的糖尿病急性併發症之一,洛桑醫師解釋,酮酸中毒發生原因是當糖尿病患身體失去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同時又因為胰島素過低(多半因為病患自行減少或停用胰島素用藥),使脂肪分解增加血液中游離脂肪酸濃度,傳送到肝臟的游離脂肪酸於是轉化成酸性物質,也就是酮體(Ketone Bodies),因而導致酮酸中毒的狀況。洛桑醫師說明,常見酮酸中毒的症狀,像是:脫水、口渴、尿多喝多、視力出現障礙、反應變得遲鈍、心跳加快、噁心想吐,同時呼氣時可以聞到香氣或者水果香,嚴重還可能造成神智不清、昏迷,甚至導致死亡。洛桑醫師補充,臨床上見到糖尿病患酮酸中毒多半是已經發生病灶時才就醫,一般要得知糖尿病患者是否出現酮酸中毒的狀況,往往必須等到就醫後,才能進行尿酮及血酮檢查,因酮酸中毒為嚴重的急性併發症,絕大部分病患送醫後都直接住進加護病房;目前坊間出現可同時檢測血糖及血酮兩用的血糖機,使用方式相當於血糖的測試方式,只要將血酮試紙插入機器,並滴上微量血液即可測得病患β-羥丁酸,測出即時的酮酸數值,讓糖尿病患可在家隨時監測血酮值,防範未然。「預防勝於治療!」洛桑醫師呼籲,所有疾病都是預防甚於治療,建議糖尿病患千萬不可自行減少或停用胰島素,只要病人能每天正確用藥,並且按時監測血糖,時時注意血糖值的變化,再加上適當的補充水分,避免脫水情況的發生,糖尿病酮酸中毒就不容易發生。一旦發現體重突然減輕5%,呼吸速率大於每分鐘35次,空腹血糖高於250mg/dL且血酮值在1.5mmol/L以上無法降,同時伴隨意識不清,無法控制的發燒和無法解決的噁心和嘔吐時,就應立即就醫,積極接受血糖控制。

糖尿病併發症多 切記定期檢查不可少

糖尿病併發症多 切記定期檢查不可少#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血糖控制與併發症的發生率息息相關,依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統計資料指出,有近65%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沒有達到血糖控制標準。 而糖尿病是全身血管系統的殺手,若血糖控制不良容易產生眼睛、腎臟及末梢神經血管病變;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使糖尿病患者失明風險高出一般人25倍,腎臟病變引發腎衰竭,神經病變使感覺遲鈍,且末梢血管硬化導致血液供應不良,再加上糖尿病患抵抗力弱,常見小小傷口不易癒合,引起發炎、感染或壞疽現象,嚴重者甚至必須截肢。但根據全民健康保險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資料顯示,101年南投縣還有將近50%糖尿病患者未定期接受眼睛、腎臟檢查如眼底檢查或眼底彩色攝影及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易造成併發症發生風險增加。 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除了每天檢查血糖、血壓外,應每3個月檢查糖化血色素,每年應接受一次眼睛、微量白蛋白尿及足部檢查,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治療。

高血壓易罹心房顫動 女性死亡率高出2.5倍

高血壓易罹心房顫動 女性死亡率高出2.5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目前台灣地區罹患高血壓之民眾人數逐年上升,根據統計民國110年將全台高血壓患者將突破450萬大關,而日前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今年的公共健康主題就是高血壓,並且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其患者年齡層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羅東聖母醫院心臟內科曾元登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的高風險族群包況高血壓、年齡、糖尿病、中風病史、抽菸等,並且高血壓患者罹患心房顫動的風險比一般民眾高1.42倍。由於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可隨著血液至全身各處,導致腦中風、脾動脈、周邊(肢體)動脈栓塞等,尤其女性若有高血壓及心房顫動與男性相比,中風率高5倍,死亡率更高出2.5倍。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與腦血管疾病不僅分別高居二、三位,並且人數仍逐年攀升。研究發現,缺血性中風患者約有六分之一有心房顫動,而心房顫動的患者大多數(五成至九成)都罹患高血壓。心房顫動好發於65歲以上的民眾,但由於症狀多元且不明顯,包括心悸、頭暈、胸悶等,易與低血糖、糖尿病、貧血等老年疾病混淆。曾元登指出,病人要自我把脈檢測心房顫動是相當困難的,即使護理師的準確率也僅六、七成。曾元登表示,目前已有新式電子血壓計,除可協助民眾長期監控血壓,更具偵測心房顫動的功能,初步臨床研究(與心電圖相比)結果顯示具有優異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或可協助成為民眾居家篩檢的一項利器。名廚阿基師(鄭衍基)也以自身經驗分享「抗顫保心三撇步」:食(原味)、量(血壓)、測(心顫),呼籲患有高血壓之民眾(尤其是女性)重視健康,每天早晚量測血壓,長期監控血壓與注意是否有心房顫動。(圖片/羅東聖母醫院提供)

驚!糖尿病患失明風險為一般人25倍

驚!糖尿病患失明風險為一般人25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高居100年全國十大死因第4位,同時也是引起失明、洗腎及截肢的主要原因。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會引起眼睛病變,若未予治療則引起失明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5倍,每年接受1次的眼底檢查或眼底彩色攝影檢查,可提早預防並早期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與糖尿病病齡及患者年紀有關,根據研究,糖尿病患在患病7年後50%有視網膜病變,而在17年到25年後則有90%出現病變,長期的高血糖環境會損傷視網膜血管的內皮,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變,最後甚至視網膜脫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江靜弘主治醫師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並無任何症狀,但當症狀出現時,視網膜病變已經到達某種程度,所以,糖尿病人每年都應該最少有一次眼睛的例行檢查,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可延緩疾病發生與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呼籲,糖尿病是一場長期抗戰,除了定期檢測眼底、尿液微量白蛋白與糖化血色素等項目外,要預防糖尿病併發症一定要謹記健康5個要訣,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與腰圍、按時服藥、定期就醫與檢測等項目,有效避免併發症的發生,讓自己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大甲媽遶境 醫師籲糖尿病患「四要」原則

大甲媽遶境 醫師籲糖尿病患「四要」原則#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今年大甲媽祖於4月5日晚間11點起駕展開9天8夜的遶境活動,童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蔡婉妮特別提醒,患有糖尿病的信眾,如要參與一年一度盛事,可要謹記「四要」原則。 大甲媽出巡遶境進香活動每年都吸引各年齡的男女老幼民眾參與,由於進香活動長達9天8夜,不時傳出遶境民眾發生超過體力負荷或忘了定時服藥而送醫。蔡婉妮提醒,有糖尿病之民眾,切記隨身攜帶藥物按時服藥,並多補充水份。蔡婉妮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如要參加遶境活動,事前一定要跟主治醫師充分溝通,讓主治醫師評估您身體狀況,做好準備再出發。除了基本的藥物須定時服用外,要著一雙透氣舒適的鞋子來保護足部。因為長時間行走,雙腳被鞋子悶住不但易摩擦產生傷口,更無法好好清潔,加上糖尿病患腳的末稍神經對痛較不靈敏,如有不慎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蔡婉妮醫師建議,信眾在行走時保護好腳、適時補充水分、休息時將腳抬高,以適度放鬆腳部、方便時可讓雙腳泡一下溫水;另外提醒,因為最近天氣冷熱陰晴不定,保暖、防雨衣物不要少;在飲食方面也需特別留意,除了避免吃較油膩的東西外,也應多注意食物是否新鮮再食用。蔡婉妮醫師呼籲糖尿病友謹記四要原則,「要」先跟醫師溝通、「要」有親友陪同參與、「要」定時服藥、「要」隨時與繞境醫療團監控自身健康狀況。(圖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百病之首「肥胖」 小心慢性疾病悄悄上身

百病之首「肥胖」 小心慢性疾病悄悄上身#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四十多歲蔡姓男子,平常忙於工作,沒有好好注意身體,,體重失控曾達140多公斤,等到發現自己走路會喘、罹患糖尿病時,才驚覺身體健康亮起紅燈。成大醫院減重團隊,經過身體檢查評估後,建議病人接受腹腔鏡胃繞道手術。代謝減重手術促使體重下降,進而造成身體健康的改善,並提升了生活品質。病態性肥胖,除了對身體會造成看不見的威脅之外,病患對於自己的外觀會失去自信心,造成社交生活與工作能力受到負面傷害。而且由於體重超過身體骨頭關節所能負荷,病患已無法靠運動減重健身,惡性循環的結果,只會讓病患的健康狀況,每下愈況。成大醫院自2009年開始採用減重手術治療病態性肥胖的病患,包括胃束帶、縮胃手術及胃繞道手術。病患術後大多可在短時間內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工作,對於病患的日常生活影響,可以說已降到最小。對於過去肥胖不是病的態度,已經必須改變。其實「肥胖」為百病之首,很多代謝疾病都與肥胖相關,包括大家熟知的糖尿病與高血壓。然而,任何治療只有在確實做好控制飲食與體重管理,才不會讓肥胖與慢性病找上自己。(圖片來源:成大醫院提供)

糯米類祭拜食品 糖尿病患者需節制食用

糯米類祭拜食品 糖尿病患者需節制食用#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清明節將至,嘉義市衛生局為讓消費大眾能安心食用清明節應景食材,除加強稽查販賣業者製作過程及環境衛生外,並抽驗潤餅皮、發粿、紅片龜、米糕等23件清明年節食品,檢驗防腐劑、糖精、色素等,檢驗結果全部符合規定。為維護民眾健康,衛生局要求製造業者遵守食品相關法令做好自主管理,並呼籲販賣業者應慎選合格來源廠商,以確保產品品質安全;同時也籲請消費者盡量向有商譽之廠商購買,共同維護食的安全。嘉義市衛生局特別提醒民眾:潤餅內餡宜多以蔬菜類食物,並儘量勿油炸,以免攝入過多熱量,同時建議立即烹煮現做現吃,以確保衛生安全,紅圓、紅龜等應節祭拜等糯米製品,黏性高,不易消化,對怕肥胖及糖尿病患者需節制食用,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未進食勿注射胰島素 應隨身攜帶糖果

未進食勿注射胰島素 應隨身攜帶糖果#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採訪報導)近來氣溫轉為溫熱,民眾可能趁著好天氣出外踏青、開車旅遊,糖尿病人稍不注意飲食控制可能會發生低血糖,其中以降血糖藥物服用過量或延誤進食為最常見。臺北市立聯醫陽明院區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葉啟昌表示,糖尿病患者服藥狀況不穩易致血糖低,可隨身攜帶糖果、食物,避免緊急情況發生。醫師表示,一位60歲女性,常常覺得頭暈且肢體無力,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急診就醫,抽血檢查血糖只有45 mg/dl,低於正常值(小於70 mg/dl稱低血糖)。病人平常每天注射胰島素50單位,最近準備過年辦年貨,常常正餐沒吃,又因活動量增加及繼續每天固定注射50單位胰島素,才導致該次低血糖而不自知。經血管注射葡萄糖液補充後,上述症狀迅速改善,同時先每天改打30單位的胰島素,以後視糖化血色素(A1C)再調整胰島素劑量。臺北市立聯醫陽明院區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葉啟昌表示,低血糖症狀呈現多樣性,常見頭暈冒冷汗及肚子餓,也視力模糊、講話困難或行為異常、意識不清或併一側肢體無力(類似腦中風)、嚴重會昏迷不醒。醫師指出,低血糖也很容易發生意外,如爬山或從事高空作業,低血糖會導致墜落意外,如:開長途車程或遇塞車而延誤進食,低血糖會導致車禍發生。葉啟昌指出,發生低血糖原因是飲食不足還仍繼續使用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葉啟昌呼籲,若從事爬山、騎自行車、長途開車等,皆須自備糖果餅乾於身上,以備不時之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