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危險!老菸槍運將 開車突心肌梗塞

危險!老菸槍運將 開車突心肌梗塞#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位39歲計程車司機,深夜載客途中突然胸悶、冒冷汗,乘客機警提醒可能是心肌梗塞,建議儘速就醫。運將聽聞後不放心,載客後立刻驅車轉往急診就醫,確診為心肌梗塞,隨即進行緊急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目前已康復出院。抽菸20年、作息顛倒 心肌梗塞找上門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韋成表示,患者無三高疾病,看似非心肌梗塞高風險群。問診才發現運將是老煙槍,每天會抽2至3包香菸,持續20年。加上為了增加收入長期開夜車,導致生活作息日夜顛倒,促使心肌梗塞發生。抽菸會加速冠狀動脈硬化,是惡化心血管疾病的潛在因素。近年心肌梗塞患者40歲以下的中壯年比例增加,多有吸菸、生活作息不正常等不良習慣,提高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若患有三高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更要特別小心。男性超過45歲、女性超過55歲,隨著年紀增長,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逐年增加。起床注意保暖 避免過油飲食常發生心肌梗塞的時間為清晨起床後2小時內,起床時應注意保暖,避免溫差太大環境。若有三高家族病史,多加注意潛在風險,提早預防。飲食避免吃太鹹、攝取太多動物性脂肪,若有冬天進補習慣,挑選低油脂、高纖維食材。運動頻率建議每週3至4次,每次持續30分鐘,有益血壓及調整身體狀況。陳韋成醫師表示,冬天發生心肌梗塞的比例稍高,近日天氣忽冷忽熱變化大,心血管疾病病人要格外注意。若覺得持續胸悶、胸痛,並伴隨著冒冷汗、左上臂疼痛,或是脖子、下巴、牙齒有酸麻的感覺,可能是心臟缺氧,必要時提早到心臟科就診,藉由心電圖、抽血判斷是否潛在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前預防與治療。

準爸爸逾40歲 孩子自閉症風險增!

準爸爸逾40歲 孩子自閉症風險增!#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你預計幾歲結婚?幾歲生小孩?育齡未婚或甫新婚的夫妻常被關切,這些熟悉又讓人困擾的問候。現代女性考量學業、職涯規劃及升遷機會,常將婚育計畫延後。然而,高齡產婦自身及孩子健康,都會提升風險。高齡婦女生產風險高 胎兒缺陷發生率提升國民健康署表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發生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提升。依據資料顯示,國人105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歲,女性29.7歲。女性105年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7歲,年齡為35歲以上者占近2成。25至29歲生產,新生兒低出生體重比例最低,早產兒比例亦最低。40歲以上產婦早產兒比例高達25至29歲的2倍。40歲以上父親 恐致孩子自閉症、躁鬱症新生兒早產,除易為低出生體重或極低出生體重,還容易因器官未成熟,發生包括腦室內出血、視網膜病變、聽力受損、慢性肺部疾病及開放性動脈導管等合併症。準爸爸的年齡對寶寶健康亦是風險,40餘歲以上的準爸爸與寶寶罹患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等疾病相關,顯示適齡生育對寶寶健康的重要性。國民健康署補助每位孕婦10次產前檢查、2次產前衛教指導、1次超音波檢查、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對34歲以上、本人或配偶罹患或家族有遺傳性疾病、曾生育過異常兒、孕婦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之危險機率大於1/270者、經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胎兒疑似基因疾病等高風險孕婦,提供產前遺傳診斷及遺傳性疾病檢查。

研究:女40歲高血壓 失智風險增73%

研究:女40歲高血壓 失智風險增73%#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研究發現高血壓對失智的風險有性別差異。女性在40歲有高血壓,失智風險增加了73%,但同年齡的男性,有高血壓並沒有增加失智的風險。40歲高血壓患者 女性失智風險高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健康照護系統中的成人健康資料,共7,238筆。1964-1973年間,這些人平均年齡33歲,所有人當時都被測量血壓,並在他們平均年齡為44歲時再次測量血壓。資料顯示,在30歲左右,男性約有31%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4%;在40歲左右,男性約有25%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8%。1996-2015年間,研究團隊追蹤了5,646位還存活成人的資料,在這段期間有532位被診斷罹患了失智症。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在30歲有高血壓其失智風險並沒有比同年齡、沒有高血壓的女性高,但是到了40歲有高血壓的女性,失智風險就增加了73%。而對男性來說,不論是在30歲或40歲有高血壓皆未使失智風險增加。這些結果在研究團隊考量了其他影響因素,如身體質量指數(BMI)、糖尿病及吸菸與否以後仍然成立。戒不良嗜好 對心臟腦部都有益研究表示,雖然高血壓較常發生於中年男性身上,但是中年有高血壓對女性來說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換言之,中年高血壓對女性大腦健康來說是更危險的影響,並且影響可能不限於失智症。研究者Rachel Whitmer博士表示,過去已知高血壓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研究結果進一步發現發生高血壓的年齡對失智症風險的影響及高血壓影響失智症風險的性別差異。對於研究的限制,Doug Brown博士表示,需留意這份研究是以1960-1970年代北加州的人為分析對象,那時候治療高血壓的方式並不如現在進步,因此無法確定研究結論對其他族群的適切性。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單位的Rosa Sancho博士表示,對心臟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目前實證顯示健康的生活習慣如不吸菸、適量飲酒、保持活躍、飲食均衡、定期檢查膽固醇等都有助於保持大腦健康。(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父母罹冠心病 孩子罹病風險增75%

父母罹冠心病 孩子罹病風險增75%#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60歲的林先生工作壓力大,有多年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狀況控制良好,除了運動容易喘,沒有特殊不適症狀。健康檢查時發現冠狀動脈有嚴重硬化、狹窄可能,住院接受心導管檢查,診斷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採用達文西手術系統進行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林先生住院2週後就能出院。家族病史、三高患者 冠心病高危險群臺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張燕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多年名列我國10大死因之一,又稱冠心病,是冠狀動脈內腔產生慢性硬化斑塊,使血管內腔發生狹窄或阻塞,導致含氧血無法通過冠狀動脈到達心肌,造成心臟缺氧而產生心絞痛或心臟衰竭等症狀。冠心病患者嚴重可致心肌梗塞、急性心律不整,引發猝死。男性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是女性的2至3倍,除了年長者容易罹病,若父母有早發型冠心病,父親在55歲前發病、母親在65歲前發病者,孩子的罹病風險分別增加75%、60%,兄弟姊妹有罹病者,風險則增加40%。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者、生活壓力、心理壓力極大者,也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戒菸酒、控制三高 平時紓壓降風險傳統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對高齡者、骨質疏鬆患者、糖尿病患者具危險性,病人不僅需要修養數月,日常活動還會受到限制。但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則無需鋸開胸骨,輕易從微創切口置入所取下的血管,縫合成新血管,恢復效果大幅提升。張燕醫師呼籲,預防冠心病要從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除戒菸酒、少吃紅肉、控制三高外,也盡量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高壓、高度緊張的狀態。若本身是高風險族群,建議前往心臟內科做詳細檢查,一旦發現冠心病,應聽從醫師建議服藥及治療。

講座/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

講座/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 台灣肥胖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而肥胖者亦容易罹患許多慢性疾病如: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此次的講座內容,將由吳宛真營養師介紹肥胖的判定標準介紹,進而分析台灣常見各減重方式的優缺點,讓民眾能健康減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時間:106年11月23日(四)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早上總精神不濟?小心睡眠障礙跟著你

早上總精神不濟?小心睡眠障礙跟著你#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明明沒失眠,早上卻精神萎靡嗎?其實,並不只有失眠會影響睡眠品質。晚上睡不好、多夢、打呼、磨牙、抖腳、夢遊等,這些偷偷在你睡眠時發生的行為,可能自己渾然未覺,但都會造成睡眠中的障礙。睡眠障礙就醫率僅1成 低估對健康影響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鄔定宇指出,台灣有每10人中1人有睡眠障礙的問題,年長者、女性比例明顯增高,而女性與男性慢性失眠比例分別是 13.9%和 8.6%,而女性患有慢性失眠比男性高出 1.62倍。台灣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者超過40萬人,高達近9成病人未被診斷與治療,明顯低估睡眠呼吸中止對於健康的衝擊與檢查治療的需求。鄔定宇主任表示,要瞭解自己是否有睡眠問題,除了經醫師診斷,部分病人還須透過睡眠檢測確診,目前符合健保給付執行睡眠檢測的民眾需至醫院檢測。及早確診治療 降低腦部病變率台睡眠檢測中心共計52家,其中通過台灣睡眠醫學會認證僅21家,經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認證機構須每6年重新審核,審核內容包含人員配置、設施和儀器、作業流程與品質控制標準等,以確保民眾就醫品質。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郭博昭指出,民眾不要輕忽打鼾及睡眠品質不佳等問題,睡眠打鼾的民眾近一半有睡眠呼吸中止問題,若民眾能及早確診並適當治療,可降低罹患高血壓、腦部病變機率。

不只是口腔疾病!這病恐致腦中風

不只是口腔疾病!這病恐致腦中風#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牙周病為常見口腔疾病,當外來細菌入侵口腔,會在牙周組織處引發一系列免疫反應,而免疫細胞對抗牙周細菌,也會破壞牙齦及鄰近骨頭,使得牙齦及牙周囊袋的上皮受損,中重度的牙周病患者受破壞的上皮層,甚至相當於一個手掌面積。支持牙齒的骨頭也會受到破壞,造成牙齒搖動以致脫落。牙周病免疫力下降 加劇糖尿病情亞東醫院牙科部醫師林玠醇表示,牙周疾病與糖尿病間的關係是雙向的。糖尿病易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加上糖尿病患者口水分泌量較少,牙周組織對抗微生物的能力降低。牙周病患者因為牙周細菌與遭破壞的上皮層接觸,常引起暫時性的菌血症,產生發炎訊號,降低胰島素的利用,加劇糖尿病患者病情。如果對牙周病及糖尿病其中之一做治療及控制,也能改善另一疾病。除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亦與牙周病間明顯相關。因牙周發炎產生的抗發炎物質,甚至會藉由血液循環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造成一連串的全身性反應。牙周細菌會順著血液循環到達提供心臟營養的冠狀動脈,在冠狀動脈管壁堆積,使得動脈管道變得狹窄而粗糙。通過此處的血小板會因為摩擦而破裂,造成血栓。牙周細菌遍全身 恐致心肌梗塞林玠醇醫師表示,牙周細菌導致的慢性牙周組織發炎,所產生的發炎物質或是牙周致病菌所分泌的毒素,皆會隨著血流擴散,加速血管硬化以及血栓產生。若是造成冠狀動脈阻塞,將使心臟缺氧而心肌梗塞。相同的狀況若發生在腦部血管,則可能引發腦中風。牙周病為口腔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卻會隨著血液循環而引發全身性低度發炎反應,進而造成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隨著醫學的進步與整合,民眾應瞭解身體各部位的疾病互相牽連,不應抱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觀念求診。而牙周健康亦是口腔健康的基礎,口腔健康更能幫助身體其他疾病的控制,應加以重視。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天即將來臨,中風高危險期將屆。中風所導致的失能將影響生活品質,同時造成照顧者的負擔,腦中風甚至會導致死亡。腦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民眾,而且男性多於女性。腦中風致失能甚至死亡 家屬負擔重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主因,有6分之1發生率。失能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4位,奪走近1萬2千條寶貴性命,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國人對於腦中風的恐懼不下於癌症,除了致死率之外,最令人擔心的是中風引起的失能。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顯示,初發中風病人在中風1至3個月,失能比例是5、6成左右。飲食掌握3多2少原則 遠離腦中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罹患糖尿病、心臟病或中風、短暫性腦缺血,務必做好慢性病管理,一般人也需要自我評估罹病風險與採行預防措施。世界中風組織表示,9成的腦中風與幾種危險因子有關,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與肥胖,而不運動、不均衡飲食、吸菸、飲酒等等壞習慣亦是成因。王英偉署長提醒,除了評量罹病風險、定期測量血壓,有任何醫療疑問一定要徵詢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上採取更積極健康管理行動,控制三高、戒菸酒、控制體重與BMI、規律運動、飲食均衡,飲食方面更該掌握3少2多原則,少調味品、少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遠離腦中風的威脅與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