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講座/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

講座/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 台灣肥胖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而肥胖者亦容易罹患許多慢性疾病如: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此次的講座內容,將由吳宛真營養師介紹肥胖的判定標準介紹,進而分析台灣常見各減重方式的優缺點,讓民眾能健康減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時間:106年11月23日(四)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早上總精神不濟?小心睡眠障礙跟著你

早上總精神不濟?小心睡眠障礙跟著你#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明明沒失眠,早上卻精神萎靡嗎?其實,並不只有失眠會影響睡眠品質。晚上睡不好、多夢、打呼、磨牙、抖腳、夢遊等,這些偷偷在你睡眠時發生的行為,可能自己渾然未覺,但都會造成睡眠中的障礙。睡眠障礙就醫率僅1成 低估對健康影響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鄔定宇指出,台灣有每10人中1人有睡眠障礙的問題,年長者、女性比例明顯增高,而女性與男性慢性失眠比例分別是 13.9%和 8.6%,而女性患有慢性失眠比男性高出 1.62倍。台灣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者超過40萬人,高達近9成病人未被診斷與治療,明顯低估睡眠呼吸中止對於健康的衝擊與檢查治療的需求。鄔定宇主任表示,要瞭解自己是否有睡眠問題,除了經醫師診斷,部分病人還須透過睡眠檢測確診,目前符合健保給付執行睡眠檢測的民眾需至醫院檢測。及早確診治療 降低腦部病變率台睡眠檢測中心共計52家,其中通過台灣睡眠醫學會認證僅21家,經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認證機構須每6年重新審核,審核內容包含人員配置、設施和儀器、作業流程與品質控制標準等,以確保民眾就醫品質。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郭博昭指出,民眾不要輕忽打鼾及睡眠品質不佳等問題,睡眠打鼾的民眾近一半有睡眠呼吸中止問題,若民眾能及早確診並適當治療,可降低罹患高血壓、腦部病變機率。

不只是口腔疾病!這病恐致腦中風

不只是口腔疾病!這病恐致腦中風#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牙周病為常見口腔疾病,當外來細菌入侵口腔,會在牙周組織處引發一系列免疫反應,而免疫細胞對抗牙周細菌,也會破壞牙齦及鄰近骨頭,使得牙齦及牙周囊袋的上皮受損,中重度的牙周病患者受破壞的上皮層,甚至相當於一個手掌面積。支持牙齒的骨頭也會受到破壞,造成牙齒搖動以致脫落。牙周病免疫力下降 加劇糖尿病情亞東醫院牙科部醫師林玠醇表示,牙周疾病與糖尿病間的關係是雙向的。糖尿病易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加上糖尿病患者口水分泌量較少,牙周組織對抗微生物的能力降低。牙周病患者因為牙周細菌與遭破壞的上皮層接觸,常引起暫時性的菌血症,產生發炎訊號,降低胰島素的利用,加劇糖尿病患者病情。如果對牙周病及糖尿病其中之一做治療及控制,也能改善另一疾病。除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亦與牙周病間明顯相關。因牙周發炎產生的抗發炎物質,甚至會藉由血液循環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造成一連串的全身性反應。牙周細菌會順著血液循環到達提供心臟營養的冠狀動脈,在冠狀動脈管壁堆積,使得動脈管道變得狹窄而粗糙。通過此處的血小板會因為摩擦而破裂,造成血栓。牙周細菌遍全身 恐致心肌梗塞林玠醇醫師表示,牙周細菌導致的慢性牙周組織發炎,所產生的發炎物質或是牙周致病菌所分泌的毒素,皆會隨著血流擴散,加速血管硬化以及血栓產生。若是造成冠狀動脈阻塞,將使心臟缺氧而心肌梗塞。相同的狀況若發生在腦部血管,則可能引發腦中風。牙周病為口腔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卻會隨著血液循環而引發全身性低度發炎反應,進而造成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隨著醫學的進步與整合,民眾應瞭解身體各部位的疾病互相牽連,不應抱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觀念求診。而牙周健康亦是口腔健康的基礎,口腔健康更能幫助身體其他疾病的控制,應加以重視。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天即將來臨,中風高危險期將屆。中風所導致的失能將影響生活品質,同時造成照顧者的負擔,腦中風甚至會導致死亡。腦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民眾,而且男性多於女性。腦中風致失能甚至死亡 家屬負擔重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主因,有6分之1發生率。失能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4位,奪走近1萬2千條寶貴性命,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國人對於腦中風的恐懼不下於癌症,除了致死率之外,最令人擔心的是中風引起的失能。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顯示,初發中風病人在中風1至3個月,失能比例是5、6成左右。飲食掌握3多2少原則 遠離腦中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罹患糖尿病、心臟病或中風、短暫性腦缺血,務必做好慢性病管理,一般人也需要自我評估罹病風險與採行預防措施。世界中風組織表示,9成的腦中風與幾種危險因子有關,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與肥胖,而不運動、不均衡飲食、吸菸、飲酒等等壞習慣亦是成因。王英偉署長提醒,除了評量罹病風險、定期測量血壓,有任何醫療疑問一定要徵詢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上採取更積極健康管理行動,控制三高、戒菸酒、控制體重與BMI、規律運動、飲食均衡,飲食方面更該掌握3少2多原則,少調味品、少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遠離腦中風的威脅與傷害。

驚!作息正常12公分癌卻找上門

驚!作息正常12公分癌卻找上門#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歲的王小姐作息正常,有運動習慣,無不良嗜好,卻檢查出腎臟有12公分之大的惡性腫瘤。利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將腎臟摘除,術後追蹤半年狀況穩定,目前傷口復原良好。高血壓、肥胖、50至70歲為高危險族群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泌尿科醫師李香瑩表示,腎細胞癌是腎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台灣每年約有8百至1千個新病例,好發於50至70歲,高血壓、肥胖及有抽菸習慣者是高危險族群。王小姐採用腹腔鏡微創根除性腎臟切除手術,將整個腎臟及腎臟上的腫瘤、一段輸尿管、腎上腺及包圍著腎臟脂肪、四周包圍著的包膜及局部淋巴結整個切除,其術後5年存活率可達7至9成。由於腎臟位於後腹腔深部,腎細胞癌初期無明顯症狀。若已出現血尿、腰痛及摸得到的腫瘤,病情已較後期甚至轉移。治療方式會依照腫瘤的分期來決定,包括部份腎切除手術或是根除性腎切除手術,可以微創腹腔鏡或傳統刀的方式切除。新腹腔鏡手術-術後恢復快、傷口小部份腎切除手術由於其微創特性,術後傷口小、疼痛輕且恢復快,不僅是侷限型腎細胞癌的新手術方式,對於7公分以上的大腫瘤、過度肥胖的患者,甚至是擴散到腎靜脈的腎細胞癌都可採用,而且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的10年存活率相同,不影響治療效果。李香瑩醫師說,王小姐12公分大的腫瘤已達第二期標準,但幸運的是尚未轉移,在手術切除後不需化療或放射治療,定期追蹤即可。若是發現得晚,不幸轉移,則需另採其他風險較大的治療方式。故建議前述危險族群需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少鹽還是多鹽 怎麼吃才能避健康風險?

少鹽還是多鹽 怎麼吃才能避健康風險?#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不久前一本書The Salt Fix指出高鹽與高血壓的關聯是一種迷思,認為少鹽不僅無法降低心/血管疾病,還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這本書上市後引起英國公共衛生專家的譴責,認為這本書的建議可能讓很多民眾陷入健康風險。少鹽可能導致骨質疏鬆及記憶衰退The Salt Fix作者James DiNicolantonio在書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及英美衛生單位建議減少飲食中的鹽分是錯誤的,他認為鹽是人體必要的物質,少鹽可能導致骨質疏鬆及記憶衰退,多吃鹽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減重。人們更應警覺的是糖分攝取量,過多糖分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急慢性腎臟疾病。不過,英國公共衛生部的營養科學主任Louis Levy認為,現今飲食是導致健康問題的主因,提倡高鹽飲食會讓很多人陷入健康風險,並且這個建議也低估了高鹽與高血壓相關這樣的結論背後有著國際認可的證據支持。高鹽v.s.少鹽之戰曾經說服政府向食品產業施壓以降低產品含鹽量的教授Graham MacGregor則指出,少鹽的建議是不容質疑的。若檢視少鹽建議背後的證據,就會發現證據強度其實高過對糖、飽和脂肪或蔬果的證據。這些證據來自於流行病學研究、移民研究、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等。Graham教授認為作者DiNicolantonio立意良好,但是他屬於相信所有死因都肇因於糖的人。英國營養科學建議委員會在2003年的一份報告中,說明高鹽會導致高血壓的結論背後有大量的動物或人體試驗證據支持。然而,因為資料蒐集困難,無法得出有多少心臟疾病案例及死亡是高鹽飲食導致的。不過NICE檢視2013年鹽分攝取量減少對人口的影響,認為少鹽的政策可能每年減少2萬個心臟疾病死亡案例。正常的鹽分攝取量為每日7.5-15公克DiNicolantonio回應,不論英國公共衛生部及美國心臟學會的想法是什麼,沒有證據顯示少鹽可以降低血壓。醫療文獻指出,正常血壓(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的人有80%的血壓不受鹽量影響,屬高血壓前期(收縮壓120-139mmHg;舒張壓80-89mmHg)的有75%血壓不受鹽量影響,有高血壓者(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者約有55%不受鹽量影響。他認為他只是提倡正常的鹽分攝取量,亦即每日7.5-15公克的鹽。他認為如果高鹽飲食會使人有健康風險,為何食鹽量高的國家如韓國、法國、日本等人們平均壽命高且冠心病發生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事實上,少鹽飲食才讓人們有健康風險,光美國每年就有約600萬人口被診斷有低鈉的情形。(文章授權提供/The Guardian(2017.08.08)、Daily Mail(2017.08.09)/台灣女人健康網)

專家:沒有所謂的健康胖啦

專家:沒有所謂的健康胖啦#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胖但是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是否代表健康?最近英國的研究指出並非如此,沒有所謂的「健康胖」,並呼籲醫療領域重視體重過重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鼓勵過重者減重。肥胖且代謝健康者冠心病風險增加49%伯明翰大學應用保健研究所的學者分析了350萬名沒有心/血管疾病的英國成年人的電子健康記錄,並依據他們BMI分成四組:體重過輕(BMI小於18.5)、正常體重(超過18但小於25)、過重(BMI超過25但小於30)及肥胖(BMI 30以上),同時記錄他們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症。代謝健康的人被歸類為沒有代謝異常。研究人員大約在5個月後再次檢視這群人的健康紀錄,以評估他們是否有罹患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特別是中風)、心臟衰竭或周邊血管疾病。結果顯示,與正常體重且代謝健康者相比,肥胖且代謝健康者冠心病風險增加49%、腦血管疾病風險高出7%,心臟衰竭危險增加96%。此外,正常體重但有一種以上代謝症狀者,其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心臟衰竭及外周血管疾病風險也比較高。只透過體重評估心病風險不夠過去有相關研究探討「健康胖」,但研究樣本的限制使這個概念一直存有爭議,因此這篇研究透過大量的資料來彌補過去研究的限制,這份研究的樣本數是目前最大的。主要作者Rishi Caleyachetty博士說明,其樣本之大可能反映出「健康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顯然並沒有所謂「健康胖」,醫界不應再使用這個術語,避免誤導民眾而忽視潛在風險。伯明翰大學Neil Thomas教授表示,許多國家目前建議第一線的醫生使用超重和肥胖作為篩選成年人心血管風險的主要標準,但透過體重來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因為看不到代謝症候群而低估了正常體重者的疾病風險。伯明翰大學公共衛生博士Krish Nirantharakumar認為,應該鼓勵肥胖者管理體重,不管其代謝狀況如何,而正常體重但有代謝異常者應定期追蹤心/血管疾病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研究:低臀圍比受孕率可高2倍

研究:低臀圍比受孕率可高2倍#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脂肪分布位置的差異,對女性的健康大有影響。腰臀比例高的婦女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較高,例如癌症(尤其是卵巢癌和乳癌)、膽囊疾病、成人型糖尿病、高血壓、憂鬱症。這些發現有助於解釋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什麼提出婦女腰臀比例若超過0.8就不安全。臀部夠寬 表示未來生小孩時會比較順利像比爾這樣的男人之所以偏愛腰臀比例低的女人,因為這個特點不只說明了女子目前和未來的健康狀況,也洩露她是否容易生養下一代。低腰臀比例意謂這名女子現在不太可能已經懷孕,而她的臀部夠寬,則表示未來生小孩時會比較順利,母親和嬰兒的風險都小。婦女進入停經期後,腰臀比例又回到接近男性的比例,使旁觀者一眼就看出她的年齡和生育能力。腰臀比例還能預測女性的生理狀況:低腰臀比例婦女月經週期比較規則,排卵較為頻繁,如果接受人工受精和試管受精,成功率都比較高。有一項研究顯示,腰臀比例界於0.7到0.79之間的婦女,採用試管受精的成功受孕率是腰臀比例大於0.8女性的2倍。低腰臀比例婦女的孩子認知領域表現更佳關於男人為何特別鍾情低腰臀比例女性,有一項新研究很引人注目。美國醫學博士拉瑟克(William Lassek)和美國人類學和心理學博士高林(Steven Gaulin),檢視數千名婦女的數據,然後做出直截了當的預測:與高腰臀比例婦女的孩子相比,低腰臀比例婦女所生的孩子在認知領域方面表現更佳。臀部與大腿脂肪含有長鏈不飽合脂肪酸(編按:可從亞麻子油、南瓜籽油、核桃油、或深海魚油中獲得),胎兒在妊娠期與哺乳期會從母體吸收,作為大腦發育之用。研究人員主張,既然低腰臀比例的婦女擁有較多長鏈不飽合脂肪酸,能夠在懷孕期和哺乳期供孩子攝取,因此她們的孩子就應該比較聰明。觀察臀圍是否適宜孕育下一代經過控制數個已然存在的變數之後,研究人員果然得到印證其假設的發現。當然,有很多變數可以預測個人一生當中的知覺評量結果,不過就第一印象來說,如果比爾仔細打量某位女子的腰臀比例(可用以預測的線索),而不是她的胸部尺碼,就比較能準確預測選她當配偶是否適宜孕育下一代。當然,比爾擇偶時是否應該考慮其他身體特質,那完全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想想看:某些女性如何「廣告」自己的進化本領?歷史上最早的整形手術之一,是開刀拿掉女性最下方的兩根肋骨,藉此縮小她們的腰圍。數百年來,婦女早就訴諸人工手段控制自己的腰臀比例,譬如穿著緊身胸衣勒出蜂腰,在臀部位置加襯墊增厚,哪怕曉得胸衣可能造成嚴重內傷也在所不惜。時至今日,我們照樣看到婦女穿著不舒服的緊身內衣,目的還是盡量縮小腰臀比例。《紐約時報》最近刊登的專題報導中,有一張照片上的女子拚命吸氣好穿上她的塑身內衣,藉此大幅凸顯她的臀部線條。當今流行的低腰牛仔褲設計,也是為了凸顯女性的腰臀相對線條。不同的是,以往女性會設法把緊身馬甲藏在外衣底下,不讓人看見,現在的名流和其他婦女則反其道而行,驕傲秀出她們的彈性束腰和其他能凸顯腰臀比例的服裝配件。雖然西方社會所認定的理想體重和胸部尺碼標準不斷改變,但崇尚細腰豐臀似乎是經久不變的渴望。(本文摘自/以貌取人,再也不會看錯人/大是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