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該減肥了!2012年度小毛病代表字:「肥」

該減肥了!2012年度小毛病代表字:「肥」#肥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根據資料統計,四分之一的民眾透過健康檢查發現疾病,不過四分之三的民眾屬於亞健康狀態,身體雖然沒有立即的疾病威脅,但是深受各種小毛病困擾。演譯基金會與健康管理機構,在台灣舉辦為期兩週的「2012年身體小毛病代表字票選」活動。「肥」在50個小毛病候選字中拔得頭籌,這也反映了現代人生活吃得講究卻缺乏運動的現象。今晨不幸猝逝的藝人戎祥,生前他就有演藝圈最靈活胖子的稱號。統計發現,十大健康警訊中的第一名就是「體重超重」,過去研究也直指,肥胖常與各疾病息息相關。中醫師公會陳潮宗理事長表示,百病肥為首,在這個年代,肥胖不是福氣!前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張苙雲教授從社會學的角度詮釋,「肥」除了健康的指標(BMI)之外,社會流行用語也常見「自己太肥了」、「該減肥了」,可能也反映當今社會對體態美的偏好。「肥」這個字不僅有身體健康的指標意義,也含有社會健康的面向。而小毛病代表字第二、三名分別是「累」與「痛」。陳潮宗指出,「累」包含精神和體力層面,疲累初階是以肝的調節失職為主,但嚴重可能造成臟腑功能勞傷。而身體有疾病就會出現疼痛,「痛」是一種警訊。陳潮宗說:「這些代表字,雖然乍看之下不嚴重,一旦拖久了而不積極想辦法改善,都可能轉變為嚴重的疾病。」健康管理機構宋丕錕總院長也表示:「現代人習慣性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殊不知小毛病就是疾病前期的徵兆,代表身體器官功能已經失調。希望透過選字活動讓全民正視這些小毛病,遠離疾病,邁向健康。」

拿健康拼經濟 2成上班族心血管疾病高危險族群

拿健康拼經濟 2成上班族心血管疾病高危險族群#肥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超時工作拼經濟,久坐缺乏運動、外食飲食不均衡、壓力大、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造成台灣「辦公室臀族、辦公室大腹族」現象。2011年預防醫學機構統計一萬多位企業員工健檢數據,發現逾兩成員工腹圍超標,為心血管疾病高危險族群,其中年齡40至60歲最為嚴重。預防醫學機構表示,腹圍肥胖稱之為「危險型肥胖」,腹圍是檢測腹內深層脂肪多寡的新指標,對身體影響比BMI值更能精準反應出肥胖程度。據國民健康局「2002年及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20歲以上成人腹圍肥胖比率為41%(即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其中男性平均為37.4%,女性為44.2%,調查進一步分析發現,不論男性或女性的腰圍皆都隨著年齡老化而增加。預防醫學機構指出,腹圍肥胖已是代謝症候群的一項指標,若患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及「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6倍、4倍、3倍及2倍。腰圍超標每增加1公分,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險性就增加2至6%。青年創業楷模北區聯誼會前後任會長,鼓勵上班族每日適量運動、量腰圍,並做定期檢查;預防醫學機構也呼籲,均衡飲食、生活型態改變,才能夠在安全範圍內輕鬆享健康人生。

先戒菸吧! 抽菸為罹患心病最危險因素

先戒菸吧! 抽菸為罹患心病最危險因素#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可別以為年輕或是身體上沒什麼異常,就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存在!由於國人飲食習慣越來越西化,又無長期運動的習慣,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病例越來越多,因而產生許多心血管疾病等問題。振興醫院外科部主任醫師張忠毅表示,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飲食習慣都偏西化,罹患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年齡層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張忠毅說,心臟病發的症狀有很多,不是只會表現在心臟上。若是民眾有出現胸痛,特別是左胸;嘔吐和反胃症狀、頭痛;頸部跟手部有刺痛或是麻麻的感覺;手臂、下巴、頸部、背部痠痛,那都有可能是心臟病發的訊號。張忠毅進一步指出,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都是主因,尤其第一名危險的原因是抽菸,因此,要預防心病,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戒菸!一般來說,血壓要控制在120/80mmHg才算正常,若是患有糖尿病或心臟病的患者,則是要在130/80mmHg之間;高油脂有兩種指標,一種為三酸甘油脂,血液會呈現乳白色,另外一種就是膽固醇,超過200mg/dl就是高膽固醇,建議可多吃鮭魚、紅麴、麥片等食物降低;另外,空腹血糖如果大於126mg/dl、糖化血色素大於6.5%,就是有糖尿病,而我國65歲以上,每4位就有1人有糖尿病,顯現糖尿病已經是當前不可忽視的疾病;最後,肥胖也是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但減重不是快速瘦身就沒有問題,醫生建議每周減0.5公斤的速度,才是健康又能夠持續的方式。若是真的心臟病發作,時間是最重要的關鍵!張忠毅說,心血管疾病不發作沒事,一發作就很危險,但很多潛在的風險,有時候不會看出有什麼異常,因此,定期檢查身體跟維持好的生活習慣,如運動、健康飲食等,才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的不二法門。

準備吃春節大餐 等等!你有在運動嗎?

準備吃春節大餐 等等!你有在運動嗎?#肥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臺灣近年來生活素質提昇以及飲食習慣西化,肥胖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肥胖可能導致的疾病相當多,包含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腦中風、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孕、痛風、退化性關節炎、脂肪肝、膽結石、癌症等等,都和肥胖有極密切的關聯。目前肥胖症最常用的測定體內脂肪含量的方法之一是從個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理想體重BMI在18.5到24之間、超重BMI在24到27間、肥胖BMI 27以上; BMI能直接反映絕大部分成人體內脂肪的百分比,但對於健美愛好者或者孕婦之類的特殊群體不適用,而需要採用其他方法,如腰圍測量。肥胖症的主要治療就是飲食控制和運動,飲食控制能在短期內使體重明顯下降,但之後如何維持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規律的身體活動是健康體重管理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身體活動可以預防「復胖」,更重要的是,對於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都有顯著的效益。依國民建康局建議,成人只要每週運動累積達150分鐘、兒童每日運動累積60分鐘,就能有足夠的運動量,成人每天運動30分鐘,可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只要每天持之以恆,健康體能就會大大地提昇。

超級愛健康/胖不能怪我?生活中意想不到的致胖因子!

超級愛健康/胖不能怪我?生活中意想不到的致胖因子!#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知道該怎麼減肥嗎?不外乎少吃多動,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就能有效控制體重嘛!不過說是很簡單啦,執行起來卻是困難重重,要很有毅力才可以。不過最近有研究發現肥胖因素除了是自己的原因,吃得多、動的少、基因遺傳以外,還有一些生活中意想不到的誘因導致你肥胖?不要再怪我變胖了,其實是生活中有太多的肥胖因子,這些危險因子為什麼會導致肥胖? 其實你我的生活當中,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致胖因子,化學教授吳家誠說,這些導致我們肥胖的因子,包括:環境荷爾蒙(三丁基錫、雌激素、雙酚A、塑化劑、鎘)、用餐的環境、季節變換、食物選擇太多等都是原因。環境荷爾蒙為什麼會導致肥胖?吳教授解釋,環境荷爾蒙是指進入生物體內後,會產生類似荷爾蒙的作用,干擾內分泌系統的平衡及功能,造成新陳代謝變慢,環境荷爾蒙占據年輕女性雌激素受體,新陳代謝症候群造成肥胖。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含有這類的環境荷爾蒙,如:泡棉及塑膠用品、保健品、藥品、化妝品含有雌激素。女性使用的豐乳霜、豐乳膏大多含有雌激素。某些沐浴乳為了讓香味持久會添加定香劑,軟性玩具、塑膠袋、香水、指甲油,塑膠椅、人造皮沙發,都可能含鄰苯二甲酸酯。含有雙酚A的產品,包括玩具、運動水壺、可微波食品容器、感熱紙、回收紙類產品、可拋棄式咖啡杯塑膠蓋等應避免接觸這類產品。用餐的環境會導致肥胖嗎?對此,營養師李婉萍指出,聽音樂的人會增加胃口。而速食店燈光好、音樂強;反之音樂慢會讓進食量變小。季節變化也是成為肥胖的因素之一,一項調查發現,大多數人在秋季比春季平均多攝入220卡的熱量,而且還容易感到饑餓,科學家們認為這可能是人們延續下來的習慣,過去的人們必須在這個收穫的季節增加自己的脂肪儲備,以預防食物貧乏的冬季。容易造成局部脂肪堆積,體重約可能增加至12%。不只食物,色彩鮮豔的餐盤也容易肥胖,色彩鮮豔的器皿,色彩鮮豔的餐具及陶瓷用具的彩色釉面含有金屬鎘,盛裝酸性物質時,就會溶解出來,為肥胖帶來一定風險,所以我們儘量不選擇過於鮮豔的器皿。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706

濫用類固醇 當心變胖、造成糖尿病

濫用類固醇 當心變胖、造成糖尿病#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老年人因為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引起骨頭上的疼痛,都可以藉著服用含有類固醇的藥物而達到抗發炎效果,使疼痛能得到緩解,也因為其效果神速,而且服用的人會精神變好而贏得「仙丹」的美名。正常人本身有一內分泌的器官稱為腎上腺,位於腎臟上方,左右各一,腎上腺所分泌的賀爾蒙其中之一,就是可體松,俗稱的類固醇。坊間常有一些標榜治療關節酸痛的用藥,有些藥者或醫生會在其內添加類固醇成份,而未告知使用者,若長期自我使用類固醇會干擾自身可體松的分泌,而可體松在體內的濃度過多或不足都可能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影響。濃度過高可能造成食慾變好體重增加,身軀變胖,尤其是腹部,四肢則變得較細瘦,主要是脂肪移積到腹部所致,也會造成鹽分及水份的滯留而造成高血壓;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糖尿病高血糖血症等,但如濃度不足,可能會造成患者食欲不振、影響消化吸收,造成患者終日無力。類固醇既可殺人又可救人,在有經驗的醫師謹慎使用下就是治病救人的恩物,但使用不當卻是殺人的利器。濫用類固醇固然不對,但碰到當用類固醇才能控制的疾病,基於考慮,必需使用類固醇時,病人應信任專業人員,萬不得已時還是要面對藥物的一些負作用,否則可能導致病情更加惡化。

瘦素抵抗致胖 每日運動15分可減肥?

瘦素抵抗致胖 每日運動15分可減肥?#肥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什麼?!體重增加可能不是你的錯?美國加州大學臨床兒科教授羅伯特•勒斯蒂格,在新書闡述了一個全新的科學理論。他說,吃得過飽和休息什麼都不做的行為,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是因為吃了太多糖引發的荷爾蒙問題。他把矛頭指向瘦素的激素,它就像食欲的自動調溫器。有兩個飢餓激素在體內,一個是瘦素工程,以減少食欲,另一個是它的合作夥伴,生長素,可增加食慾。當你進食一定的食物,你的脂肪細胞釋放瘦素,有效地指示大腦和遲鈍的胃口,是時候停止進食。但勒斯蒂格教授警告,若是愛吃甜食,這過程可能會失控。許多年來,科學家認為肥胖可能是由於瘦素短缺,體重超重的人根本沒有收到這些細胞釋放的訊息。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肥胖的人有足夠的瘦素,若你越胖,就會越多,但這可能是瘦素抵抗,這意味著在大腦中的細胞不再讀取瘦素的信號,說你的胃已經飽了,不管你繼續吃多少食物。恐慌會讓大腦發出指示,增加能量儲存,鼓動強大的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渴望。因為這些都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形式,節約能源的使用,抑制從沙發上起來和起床去跑步的衝動。食物的渴望更加激烈,無法抗拒的,因為瘦素應該是抑制愉悅和享受的感覺。這時你就要從食物中獲得通過抑制大腦化學物質多巴胺的釋放,幫助降低食慾。但如果你是瘦素抵抗,不管你吃了多少,還是會想一直品嚐美味。勒斯蒂格教授表示,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超重的人這麼難停止進食。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工作,是什麼原因導致瘦素抵抗。但現在教授勒斯蒂格和他的團隊已經能夠證明,高糖飲食導致的激素的高峰,這是需要清除糖的血液進入脂肪存儲。教授斯蒂格認為胰島素抵抗觸發瘦素抵抗,最重要的是,他發現,通過降低胰島素水平,它可以提高瘦素信號,停止渴望,觸發減肥。斯蒂格教授解釋說,瘦素抵抗,糖是根本。勒斯蒂格教授認為,減肥的關鍵是扭轉瘦素抵抗。所以,若你想瘦,可以在烹調時,減少糖的三分之一,每周吃一次甜點做為獎勵。每天15分鐘的運動,教授斯蒂格說,每天15分鐘是足夠的,以提高你的胰島素敏感性。雖然你可能看不到下降的秤上,通過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島素水平,鍛煉,提高瘦素信號。還有別站著吃東西,勒斯蒂格教授說,這意味著你將進食速度快,飽足的信號就會沒有時間進入。

醫訊/肥胖症與糖尿病治療新進展

醫訊/肥胖症與糖尿病治療新進展#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體重過重或肥胖者,罹患疾病的風險與死亡率都比健康體重者要多,所以做好體重控制,比較可以擺脫慢性疾病帶來的威脅。所以,中國醫大醫院台北分院將舉辦「肥胖症與糖尿病治療新進展」。邀請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國陽主講。該單位歡迎病友及家屬、民眾參與。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布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該單位確認,以免臨時更動而向隅,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 名稱:肥胖症與糖尿病治療新進展時間:101年12月27日(四)下午19:00~20:00地點:中國醫大醫院台北分院 1樓大廳衛教區(台北內湖路2段360號)洽詢:02-2791-9696轉100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