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孕婦肥胖、高血壓 胎兒死亡率恐增近3成

孕婦肥胖、高血壓 胎兒死亡率恐增近3成#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中一名27歲邱姓小姐,冒著血壓飆高達300mmHg的危險,堅持將寶寶生下來,所幸,在醫療團隊的照護下,順利產下寶寶。因從小身材就圓潤,18歲就已經知道患有高血壓,邱小姐去年(101年)懷孕產檢時,曾有量血壓時高達190mmHg,又經歷約2個多月的妊期,師醫勸她放棄胎兒,但邱姓女子仍堅持要把孩子生下。懷孕期間,除心臟內科醫師密切追蹤、治療她的高血壓、護理師不斷提醒並提供各項訊息、營養師教她如何在孕期吃的健康、營養,體重又不會過重。特別到了6個月以後,因腹水的關係,已經無法躺著入睡,只能端坐呼吸、斜坐著睡覺。署立台中醫院婦產科副院長黃元德表示,妊娠毒血症除了癲癇與腦中風很幸運的沒發生在邱小姐身上外,其他的問題邱小姐都有。肥胖不但會造成排卵異常、賀爾蒙異常、不易懷孕外,其他也很容易引起,如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妊娠毒血症等妊娠危險因子。建議懷孕前的BMI最好低於24。而不易控制的高血壓會併發溶血、黃疸、尿蛋白,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孕婦失明、中風、甚至死亡。母親的致死率約2至3.5%,胎兒則易有早產、發展遲緩或胎死腹中的可能,胎兒死亡率約25%。黃元德提醒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的準媽媽們,妊娠期間一定要與醫師絕對配合,有高風險的孕婦應該妥善的轉至教學醫院,適時評估母嬰狀態,在有醫療整合團隊的全方位醫療照護中心,媽媽與胎兒的安全及健康,才能獲得保障。(圖片來源:台中醫院提供)

打擊年後肥胖!高市開設體重控制班

打擊年後肥胖!高市開設體重控制班#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9天的春節假期結束,您是否覺得褲子變緊、腰圍不受控制了呢?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及各區衛生所規劃辦理體重控制班,設計了長達六週的課程,專業的課程內容加上團體的力量,幫助民眾藉由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的方式落實體重控制。體重控制班自即日起開始接受報名,免報名費用,因場地限制名額有限,提供給BMI>24或腰圍超標的民眾優先報名參加。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為肥胖的主要成因,而國人十大死因中有7項死因與肥胖有關。此外,肥胖還可能導致退化性關節炎、代謝症候群、血脂異常、高血壓以及許多心理社會問題。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為協助市民以健康飲食及運動的方式建康減重,自100年起即由各區衛生所辦理為期6至8週的體重控制班,並於課程結束一個月後,以電話關懷學員體重維持情形。經衛生局統計發現,體重控制班學員平均減重公斤數為2公斤,大部分的學員在結訓後三個月體重仍持續下降,而學員與肥胖相關的行為也都有顯著的改善,例如邊看電視邊吃零食的比例降低、少搭電梯多爬樓梯的比例上升。為幫助需求較急迫之民眾,衛生所體重控制班優先開放給BMI>24或男生腰圍大於90公分(35.4吋)、女生腰圍大於80公分(31.5吋)的民眾報名參加。高雄市各區衛生所也提供「健康生活動起來手冊」給不方便參加課程或單純想維持健康體位的民眾索取。各區辦理期程及地點請致電各區衛生所詢問;體重控制班報名及相關資料索取請洽各區衛生所。

年節注意均衡飲食 小心暴食變胖!

年節注意均衡飲食 小心暴食變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將屆,台灣的傳統年菜常見滿桌豐盛的大魚大肉,但是現今國人營養大多不虞匱乏,不均衡的飲食只會讓身體增加負擔。 南投縣政府衛生局為推動均衡健康美食文化,鼓勵民眾選用台灣季節性的新鮮食材,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三低一高的健康原則下,落實餐飲衛生的準則,讓大家享受吃得安心,吃出健康的年菜。 衛生局提醒民眾,過年期間易因未節制飲食大肆吃喝後造成肥胖,在享用美食同時應多攝取高纖蔬菜、水果及加上適度運動,均衡攝食六大類食物,天天五蔬果,落實健康均衡飲食,維護身體健康,即能享有美好的春節假期。

孩子越來越胖 和父母飲食習慣有關!

孩子越來越胖 和父母飲食習慣有關!#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孩子越來越胖,怎麼會這樣?這可能是家長的問題!國內外就有研究發現,家長如果都胖,小孩也容易變成肥胖兒童,若有一位家長肥胖,孩子胖的機率就已經增為1.7倍;而父母都肥胖,孩童肥胖機率更高達近5倍。署立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表示,兒童會模仿父母親的飲食行為,喜好的食物也常受到父母親飲食習慣的影響,進而影響兒童的體重,孩子愈易過重或肥胖,其原因不只與遺傳有關,也和父母的教導有關係。台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說,很多家長誤認為青少年正在成長應該盡量吃,不用特別控制,但其實兒童肥胖對日後發生心血管的風險增加了五成三。陳珮蓉建議,兒童與成人飲食的區別在於澱粉類可多攝取,但一餐最多還是以兩碗飯為限,其他類食物則應按照國人飲食指南的建議分量,如奶、蛋、豆、魚、肉類五分、油脂類三湯匙、蔬果類五分。另外,過年期間遵守「3331」原則,「餐點1/3加青菜,主食1/3換全穀,在家團聚減少1/3的零食,每週量1次腰圍」,才能健康不吃肥。

超級愛健康/瘦不了!如何突破減肥停滯期?

超級愛健康/瘦不了!如何突破減肥停滯期?#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減肥的時候一開始都會瘦很快,看到體重計一直掉,覺得幾周少吃真是值得!但瘦了幾公斤之後,就會莫名的停住了,再怎麼少吃都沒動靜,體重還是在那裡!減都減不了時怎麼辦,減肥停滯期好困擾,怎麼突破?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減肥停滯期!它是減肥失敗的主因!減重專家邱正宏說,減肥到一段時間就會有停滯期出現,是為了保護身體,但每個人遇到停滯期的時間不一樣,而停滯的時間長短也不同,依不同減重習慣而異。每個人遇到停滯期的時間長短不同,以下列出了不同減重習慣的族群,到底什麼原因導致他們瘦不下來?就是瘦不下來的族群,包括:減重速度過快的減肥飆車族、多次反復減肥的虛胖體質族等。瘦不下來的減肥飆車族,特徵有:平時沒有減肥習慣、喜歡嘗試各種新奇減肥法、經常急速瘦身。瘦不下來主因為停滯期提早,容易放棄。邱正宏指出,此族群無法突破減肥停滯期的原因是:以極端方法瘦身,經常無法持久,遇到瓶頸容易放棄,一直以激烈的方式減肥,身體會有耐受性,久了什麼方法都很難瘦,而且選擇激烈的方式瘦身,例如單一食物減肥或來路不明減肥藥,都會使身體免疫力下降、出現掉髮,甚至會有膽結石的風險。減肥速度必須緩緩,如果每週的減重速度超過1.5~2公斤以上,就容易發生減肥停滯期,恢復正常穩定的減肥方法,即可改善這問題。而如果是瘦不下來的虛胖體質族,特徵是:以一天少吃一餐或兩餐減肥、減肥後復胖,復胖後又減肥在這之間不斷循環,要他們運動比登天還難。導致瘦不下來主因是內分系失調。虛胖體質族的健康將有什麼危機?邱醫師表示,此族群因甲狀腺素不夠,而導致懶惰、皮膚粗、毛髮粗、怕冷的症狀,若有這些症狀就必須注意,可能內分泌出現問題,若初期可以將身體回歸正常飲食,將不會產生可怕疾病,但最大問題還是運動,此族群不愛運動,身體組成脂肪大於肌肉,瘦身速度將會非常緩慢,導致很快遇到減肥瓶頸且難突破!遇到減肥停滯期時,除了持續運動,可以喝綠茶或黑咖啡還增加代謝,另外,減肥的時候選擇的食物非常重要,提高熱量攝取,增加蛋白質攝取,例如瘦肉或魚肉,持續這樣的飲食方式,可使停滯期減短。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747

變成胖小孩?每太飽家庭別「助」了!

變成胖小孩?每太飽家庭別「助」了!#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還在天天吃太飽?小心家中的小孩也跟著身陷代謝症候群危機!胖父母容易養出胖小孩確實有科學根據,而家庭生活習慣可能讓全家置身於代謝症候群高風險。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祝年豐醫師表示,每太飽家庭親子體位、飲食習慣與教養會相互影響,兩位家長都肥胖,孩童肥胖機率將高出五倍!祝年豐指出,代謝症候群的威脅年齡層往下降,每太飽家庭現象可謂幫兇。國外研究發現每太飽家長易養出肥胖兒童,當家中有一名家長為每太飽時,孩童肥胖機率高出近兩倍(1.7);兩位家長都是每太飽時,孩童肥胖機率高出近五倍(4.6)!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孫璐西教授以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簡稱 Metabo的諧音「每太飽」,來稱呼腰圍過大,超過標準女80公分男90公分的民眾。她指出「每太飽」在日本受高度重視,各地政府都進行「反每太飽」教育,日本孩童甚至會稱呼腹部突出的中年男性為「Metabo」,希望也能以「每太飽」提醒國人勿餐餐吃太飽,及「腰圍八九十 健康常維持」的觀念,保持健康腰圍以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威脅!根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2012年代謝症候群認知度調查報告顯示,近七成民眾聽過代謝症候群,與去年同期相比,代謝症候群的認知度上升超過兩成(23.6%)。但報告中也發現,受訪民眾中四成(41%)家庭中有一至四名以上成員體重過重,且家中有兩名以上成員過重時,近六成(58%)民眾認為自己的家庭「幾乎每餐都吃得很飽」或「喜歡在三餐以外吃零食」,呈現標準的「每太飽家庭」腰危現象!孫璐西提醒,雖然國人代謝症候群的認知度去年又提高,卻仍維持不當飲食習慣,讓家庭陷入每太飽風險,尤其是過年年菜熱量高於平常正餐,加上高糖、高鈉、高油脂、高熱量的零食,導致過年間腰圍和健康危機節節上升,於冬日心肌梗塞之際,更需注意。今年年假特別長,每太飽親子要注意!台大醫院陳珮蓉營養師表示,一般市售年菜與餐廳桌菜熱量平均約2,000卡/人,多出平常正餐平均熱量600-1200卡/人,每太飽家庭若維持餐餐吃太飽的習慣,不用過完年假,只要四天體重就會增加一公斤!建議每太飽家庭參考3331(腰)守則,烹調三分之一加青菜,主食三分之一換全穀,在家團聚三分之一減零食,並每週量一次腰圍,搶救每太飽家庭的腰危!

慎防心肌梗塞 天冷更會引起

慎防心肌梗塞 天冷更會引起#肥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知名藝人戎祥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猝逝,依據民國85~98年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國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快速上升,從85年每十萬人的39.2上升至98年的79.8,13年間增加為2倍,即使調整了人口老化因素,心肌梗塞發生率仍呈現上升趨勢。由於天冷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國民健康局呼籲原本已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例如三高、肥胖、抽菸)之民眾,特別是近期面臨寒流接續而來,一定要特別注意保暖與病情控制,以避免突發之憾事。依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族群,未來發生心臟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三高族群在未來五年內發生心臟病的機會,與非三高個案相比,高血壓者是1.9倍,而高血糖、高血脂者則分別為1.5及1.8倍。此外,肥胖也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15歲以上民眾因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或等於24,導致心臟病風險是體重正常者的1.5倍;男性腰圍大於或等於90公分、女性大於或等於80公分的腹部肥胖者,導致心臟病風險亦為一般人的1.4倍。世界衛生組織亦指出,吸菸及二手菸暴露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全球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中,約10%歸因於吸菸及二手菸暴露。國民健康局呼籲有三高、肥胖、吸菸習慣、缺少運動以及有家族遺傳心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要落實「掌握三高、腰圍數值」、「揪團運動,預約健康」、「健康飲食,多蔬果」、「節制飲酒,絕不過量」、「成功戒菸,遠離心臟病」、「辨別心臟病發作警訊」等六項要點,若有發現不對勁須即刻就醫。

預防心血管疾病 從生活習慣做起!

預防心血管疾病 從生活習慣做起!#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冬天天氣不穩定,寒流、冷氣團時常報到,更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方面等問題,而這類症狀,不發作沒事,一發作起來可是很危險,嚴重甚至會要人命!振興醫院外科部主任醫師張忠毅表示,造成心臟生病的原因有很多,可別以為平常身體好好的,沒什麼大礙,就以為不會突然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提醒民眾,平時要注意自身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也要定期健康檢查,才是預防的好方法。一般來說,心血管疾病會有幾種狀況產生,最常聽到的就是冠動脈阻塞造成的心肌梗塞,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胸痛、發汗、暈眩、嘔吐,若是覺得心絞痛,全身有痠痛症狀,嚴重也會導致心肌梗塞;再來,大血管動脈瘤破裂也是狀況之一,張忠毅說,沒病也要開刀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動脈瘤超過5公分、胸主動脈超過6公分時,若是不動刀,破裂的機率為25%,會造成死亡風險,而另一種為暫頸動脈,就是頸部的地方會摸到顆粒狀的東西,這會使頸部產生暫時缺血,有時候手會一下可以動一下又不能動,若出現這種情況也要開刀;血管阻塞會導致肢體痠痛、腫脹、跛足,嚴重可能要截肢,而這種狀況通常都是因為糖尿病所引起;最後就是腦部產生的中風,這時候全身上下可能都會出現問題,因為腦部的代謝只用血糖,所以血糖一低就易造成腦受傷。張忠毅進一步指出,哪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其實很多原因都藏在我們的生活習慣裡。其中第一名影響之最為抽菸,菸對人體心臟的危害很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就有五分之一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吸菸所導致,因此,張忠毅就說了,戒菸是第一步驟且非常重要。接著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還有肥胖等因素,其實大家都知道這些問題對身體都是很不健康的,但真的可以把握健康原則,做到的少之又少。由於食物太精緻、飲食習慣西化,大腸癌在國人死亡率中已排行第一名,台灣洗腎人口,更是居世界之冠。甜食、炸物等食物雖然美味,但可能是讓你致命的關鍵,很多人的肥胖症狀,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且可別以為外表看起來不胖,身體就沒問題,平常的飲食才是最重要的。張忠毅提醒民眾,肝臟、蛋黃、烏魚子、蟹卵等,這些都會使膽固醇過高,一般來說,每週不宜食用超過2-3個蛋黃,另外,甜食吃太多會造成三酸甘油脂上升,是一種存在血液中的脂質,會增加出現心臟疾病的風險,建議可多吃秋刀魚、鮭魚、白鯧魚等來增加ω-3脂肪酸。還有痛風也是越來越年紀大的人有的困擾,最重要的還是要先控制體重、多喝水,且蛋白質不能吃太多,會使造成痛風主因的普林含量太多,像黃豆就是很好的食物,但種子類的食品就別常碰,如黃豆芽、綠豆芽等,若是食欲不佳可適當補充含糖液體,避免身體組織分解而痛風。張忠毅特別提到了停經婦女,因為沒有荷爾蒙的保護作用,雌激素分泌減少,進而對心臟血管產生較大的威脅性,醫生就建議,多吃黃豆補充大豆異黃酮,每日食用1-2杯250ml的豆漿或是25g的黃豆,都是很好的選擇,若是補充荷爾蒙,小心罹患乳癌機率也會上升。張忠毅再次強調,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時候,時間是最主要關鍵,有時候如果來得及,可能還可以救回一命,但是總不能每次都跟時間下賭注,所以有個健康的身體才不會治標不治本,控制好飲食、規律運動、減重,再來吃藥物食品,才能大大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