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研究:青春期肥胖 腸癌風險增2.38倍

研究:青春期肥胖 腸癌風險增2.38倍#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青春期是身體快速成長的一個階段,但卻也是許多人發胖的開始,加上老一輩的人常覺得,小孩子胖胖的就是有福氣,亦或者認定發育期就該多吃點。但可要當心,這些想法恐讓你的孩子離癌症更近,因為研究指出,青春期肥胖的男孩子,成年後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將比一般人高出2.38倍。腸癌風險 隨體重增加這項研究是由瑞典厄布魯大學醫院和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約24萬名瑞典男性進行了長達35年的調查。而參加這項試驗者年齡約是16至20歲,大多數的男性體重正常。其中,6.5% 的人體重超重,1%的人屬於過度肥胖,結果這些人成年後,有855人罹患大腸癌。研究人員指出,青春期體重過重者,成年後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增加了2倍。而肥胖的青少年,日後患腸癌的風險更大,是體重正常者的2.38倍。因此,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也說,肥胖與癌症間的「相關性」是很強的;而大腸癌目前是全球第3大癌症,每年確診人數約140萬人。 

青少年過胖 長大後罹腸癌風險增一倍

青少年過胖 長大後罹腸癌風險增一倍#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孩子胖不是胖?根據多種研究均指出,小孩子肥胖,長大後更胖的風險,將是一般人的數倍以上,而值得關注的是,這樣的延續性肥胖,會讓成年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暴增至常人的一倍以上!體重控制的重要性 應從成人就開始其實,肥胖本身就是種慢性發炎反應,此反應很可能讓癌症危機持續上升。這份研究已發表於《內臟》雜誌。研究人員根據多達二十四萬的瑞典男性,進行長達三十五年的追蹤所得出。他們發現,肥胖與癌症之間有明顯的關聯性,根據統計指出,大腸癌是世界上的第三大癌症,每年全球確診人數多達一百四十萬人,而研究指稱,肥胖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是一般體重正常者的2.38倍。研究指出,兒童時期,轉變為青少年,因為生長速度會加快,特別是男性,體重很可能因此失控,建議控制體重,應從兒童開始。

別交「胖子」朋友?研究:恐跟著一起沉淪暴肥

別交「胖子」朋友?研究:恐跟著一起沉淪暴肥#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來一份炸雞、漢堡,還有一份大份薯條。」你身邊是否有那種,每餐都要吃到把肚皮撐到彷彿快裂開,亦或點餐不驚人死不休的朋友,若你要減肥,可要離這些人遠一些,以一種暫時隔離的概念,否則你的減肥路程,恐怕會顯得更迢迢!根據澳洲的研究發現,人與人互動,會有「社會模仿」效應,換言之,若身旁的朋友很會吃,原本食量小的自己,總有一天也會淺移默化,變成大食客!減肥只關注自己該吃多少!其實慎選朋友更重要該研究來自Social Influence。澳洲的心理學者,分析三十八篇的論文顯示,社會影響力,會對人們的食慾與飲食習慣,造成莫大的影響力,其中原因,就是社會模仿的效果,正在背後操縱人與人之間得飲食行為。研究人員指出,一般來說,人們會靠著自身的飢餓感程度,來選擇進食量的大小,不過,實際上,人們更會以「別人的進食量」,來判斷自己該吃多少東西。舉例而言,在觥籌交錯的社交場合中,倘要控制自身的進食量,就顯得難上加難,同樣,也不難想像,為什麼在尾牙季節之中,不少人的體重便會開始失控。研究人員建議,一般人在控制體重時,往往都將焦點放在眼前的食物上,然而,社會影響,同儕之間的互動關聯性,同時也應要受到重視。

小時候胖就是胖!長大後恐變得更肥

小時候胖就是胖!長大後恐變得更肥#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孩子的暑假,作為家長的你,已經想好怎麼安排?如果目前尚未有計畫,也許可帶著孩子一同參加減重班!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台灣國中小學童,幾乎每三個就有一人體重超標,值得關注的是,不少觀念較為傳統的家長,大多都認為,小孩子的胖不是胖,因而放任孩子的體重持續飆增,然而,根據統計指出,若青少年時期過胖,有一半以上的風險,長大後會變得更胖!各種高熱量食品垂手可得 台灣學童正暴肥國民健康署指出,小時候胖的人,長大後也會胖的機率相對提高,研究指出,42%到63%的肥胖兒童,長大後會成為肥胖成人,肥胖青少年變成肥胖成人的機率更高達70~80%。其中,經常攝取高糖、高熱量食品是肥胖的原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說明糖攝取過量,特別是含糖飲料,可能會降低高營養價值食物的攝取及增加總熱量的攝取,進而導致不健康的飲食、體重增加及增加慢性疾病風險。為了讓親子能一同減重,國民健康署公布18縣市61家醫院辦理66場次暑期親子減重活動資料,有各式各樣的活動供親子選擇,如由營養師及運動指導員等專業人員,透過輕鬆愉快之分組遊戲競賽、親子DIY健康料理、健康有規律之體操活動,使親子將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融入生活中,學習熱量計算、外食技巧等。只要兒童及青少年6~17歲符合衛生福利部「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建議值」過重或肥胖標準者,都可報名參加健康減重課程。

過胖易罹關節炎 梅雨季是夢靨?

過胖易罹關節炎 梅雨季是夢靨?#肥胖

(撰文:陳詩婷) (專業諮詢: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張世昇醫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大雄(化名)是位男大學生,因為長期體重過重,而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每到冬天或梅雨季節,更是場可怕的夢靨。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張世昇醫師表示,體重過重的確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主因之一;至於臨床上許多病患認為,天氣太冷或濕度太高容易造成膝蓋痠痛症狀加劇,張醫師強調,目前學理上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因素來解釋這個狀況。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 醫:體重過重、運動過量是主因 臨床上看到退化性關節炎的罹患年齡越來越年輕,這是為什麼?張醫師說明,年輕人罹患關節炎,多半都是因為體重過重,或是運動過度所造成,只要將體重減下來、適量運動,關節炎的症狀都能夠緩解。 他進一步表示,尤其現在流行的路跑、騎單車等活動,如果運動前沒有做好事前的暖身,運動後沒有進行保護的緩和動作,也很容易引起關節炎的發生。 氣溫過低、濕度過高 退化性關節炎恐加劇? 「天氣好不好,問膝蓋就知道!」許多老一輩的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都會有這樣的感觸,每到冬天或雨天疼痛狀況就會加劇。對此,張醫師解釋,事實上,天氣變冷或是氣候潮濕時,肌肉會不由自主的緊繃,此時,身體的血液循環也比較差,推估因此造成痠痛症狀加劇;不過,目前學理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來解釋天氣影響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加劇的狀況。 我有退化性關節炎?自我檢測很簡單! 「有時候膝蓋會痠,有時又不會,是退化性關節炎嗎?」張世昇醫師提供大家一個明確的檢測方法,他說,如果發現自己膝蓋彎曲的角度變小,常常覺得膝蓋僵硬,又或者腿型漸漸變成O型腿,這都代表有可能罹患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至於症狀的表現,年輕人多半會出現在膝蓋前側部位痠痛,這與運動過度有關;而年紀比較大的老年人,痠痛位置會出現在膝蓋內側,尤其是上下樓梯時,膝蓋感到痠痛無力,就很有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前兆。 葡萄糖胺有效嗎?醫:可以試試看! 至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改善方式,許多民眾會藉由攝取葡萄糖胺來緩解或保健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而葡萄糖胺分有藥品級的硫酸鹽葡萄糖胺,及食品級的鹽酸鹽葡萄糖胺。張世昇醫師強調,若有退化性關節炎相關症狀,仍建議先就醫,並遵照醫師指示食用。 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3部曲 要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張醫師分享3個方式,提供給各位民眾做參考: 1)減重/減重絕對是減少膝關節壓力的重要手段,建議減到BMI值25以內。 2)增加大腿的肌力/藉由強化大腿的肌肉,可以幫助分散膝蓋的負重重量,改善膝蓋的壓力。 3)減少對膝蓋的使用/如果平時有過度使用膝蓋的動作,應該減到最低,尤其因為工作關係,需要經常使用膝蓋的人,建議改變工作的型態。 體重過重、運動過量 關節要注意:http://goo.gl/p8GVO

輪班工作危害多!研究: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

輪班工作危害多!研究: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對於需要輪班的民眾來說,一下早班、一下晚班,除了會打亂睡眠作息外,長期累計下來身體也會跟著受到影響,而日前在美國就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比起一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輪班者較易睡眠不足,進而導致新陳代謝失調,提高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風險。輪班者 易有睡眠方面的問題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威斯康辛大學針對逾1500名受測者進行調查,其中包括身體質量指數、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工作資料,結果發現,有47.7%的輪班員工體重過重,比一般朝九晚五上班族的34.7%還多,另外從研究中也發現,輪班者易有失眠、睡眠不足以及嗜睡等睡眠問題。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尚未能夠解釋兩者間的關係,但睡眠問題的確有可能會增加過重、糖尿病的風險,而這可能與輪班者經常睡眠不足,導致新陳代謝易失調有關,其中特別是每天睡不到七小時者風險更大,所以,呼籲需輪班的民眾,要多注意自己的睡眠狀況,以降低患病風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睡眠健康期刊》。

肥胖、大腦退化!長期久坐10大危害

肥胖、大腦退化!長期久坐10大危害#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久坐會帶來許多危害,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久坐為十大致死致疾殺手之一,全球每年有200萬人因久坐而死亡。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有七成疾病是由坐太久引起的。而且坐著時,一種負責燃燒脂肪的酶就會停止分泌,造成腰腹橫向發展的蘋果形身材。久坐的危害1)傷害運動器官,使其畸形化發展。2)導致身材粗短、肥胖。3)頸肩腰背持續保持固定姿勢,導致僵硬、酸脹、疼痛。4)使心肌得不到良好的鍛鍊而收縮無力,影響心臟健康。5)影響血液循環系統的正常運行,易患動脈硬化等疾病。6)增加患靜脈血栓、猝死的風險。7)使肺部得不到充分鍛鍊,易患各種呼吸道疾病。8)使腸胃蠕動減慢,影響消化系統的健康。9)久坐的女性更容易患痛經、內分泌失調等婦科疾病。10)使人變得更加懈怠、懶散,大腦退化。因此,為了避免久坐的生活習慣,建議上下班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無形中就能增加很多走路機會。另外,我們每天有很多等待的時間,例如等著開會,等交通工具,等客戶。大部分時間都會找個地方坐著等,我建議,與其坐著等,不如走著等。舉兩個我自己的例子,每次演講為了預防塞車遲到,我都會提早半小時到一個小時。到達會場後,只要主辦單位沒有其他安排,我都會用等待的時間來走路。另外,我經常出國出差,通常出關後還會有約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從來不坐著,而是拎著行李在機場走一個小時,大概可以走完六、七千步,每天萬步的任務就完成大半。(本文摘自/神奇健走力/時報出版)

想減肥快換地方住!研究:高海拔可預防肥胖

想減肥快換地方住!研究:高海拔可預防肥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編譯)隨著肥胖人口日益增加,現在有越來越疾病皆與肥胖有關,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近年來已將「肥胖」一詞正式納入慢性疾病中,然而,面對這如洪水般接踵而來的肥胖問題,減重也開始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課程之一。但多數人想到的減重方法,不外乎是少吃、多運動,不過,日前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居住在高海拔地區,可預防肥胖問題找上門。住在1496英尺以上者 肥胖機率降低了13%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由西班牙納瓦拉大學,針對9300多名非過重、肥胖狀態的受測者進行分析研究,以他們家庭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分為為低海拔地區(低於407英尺)、中等海拔地區(407~1496英尺)以及高海拔地區(1496英尺以上)三組來觀察,結果發現,約有2100名的受測者,在這段期間內變的超重、肥胖。因此,在去除一些其它因素後,研究人員表示,高海拔地區的受測整變胖的機率,比起一般低海拔者降低了13%,而這可能與空氣中的氧氣濃度低有關,因為氧氣濃度低時會抑制住飢餓,雖然尚未不清楚是否搬家至高海拔區能否有相同效果,但至少證實了1496英尺以上的海拔高度存在著這種效應,而目前此研究發表於今年以肥胖主題為主的歐洲國會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