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小腹凸當肥胖 竟是肝癌上身

小腹凸當肥胖 竟是肝癌上身#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腹部莫名突起、摸起來還硬硬的,以為只是肥胖,沒想到晚期肝癌已經找上門!一名60歲的李先生,有B肝帶原合併酒精性肝炎病史,但平常沒有定期健檢且症狀也不明顯,因此在腹部出現凸起腫塊時還誤以為只是發胖。沒想到在一年前開始出現輕微腹痛,某日腹痛加劇、臉色蒼白,送醫後檢查,發現是肝腫瘤撐破肝臟表面血管造成內出血,肝癌細胞甚至擴散到腹部淋巴腺,屬於晚期肝癌需要接受治療。肝沒痛覺、初期沒症狀 患者未健檢發現已晚期國泰綜合醫院肝臟中心主任胡瑞庭醫師表示,患者左肝出現一顆5公分肝腫瘤,位置長在靠肝臟上方邊緣,因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初期也沒有明顯症狀,加上患者沒有定期檢查的習慣,最後腫瘤變大頂破表面血管,引發自發性的肝臟破裂、出現不適才就醫。整合治療計畫以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胡瑞庭醫師表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萬1千名肝癌患者,許多患者擔心無法負擔龐大醫藥費而放棄治療,才會有許多肝癌患者就醫時已經屬於晚期肝癌。目前晚期肝癌的治療方法相當多元,醫療團隊會視患者的肝功能、腫瘤大小、數目、位置及轉移與否等情況,選擇適當的整合治療計畫,也會考量患者病程及身體狀況,以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為治療目標。健保已擴大肝癌標靶藥的給付範圍血管栓塞治療可抑制腫瘤生長,不過需要多次治療,雖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但反覆治療後,會有患者體力負荷及肝功能變差等問題,同時新生血管產生也造成新腫瘤復發間隔越來越快。醫療團隊就會視情況建議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抑制腫瘤生長及阻斷新生血管,可減少癌細胞復發。目前健保署已擴大肝癌標靶藥的健保給付範圍,可使經動脈化學藥物栓塞治療失敗,半年內3次局部治療無效的晚期肝癌患者成為新給付對象,除了讓患者重拾治療希望外,也減輕患者及家屬經濟負擔。    罹癌勿聽信偏方、別放棄治療胡瑞庭醫師提醒,造成肝癌的原因雖複雜,約9成來自B肝或C肝帶原,要早期發現肝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追蹤檢查;若經確診為肝癌,也千萬別放棄治療,最重要的就是與醫師配合、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切勿聽信坊間偏方,或是擔心害怕而拒絕接受正統治療。

快看!這樣進食才不易發胖

快看!這樣進食才不易發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眼前是一桌豐盛的佳餚,包括香噴噴的白米飯、美味的紅燒排骨、清脆的花椰菜、甜美的羅宋湯、綜合水果盤,請問你會先吃哪一種食物?這不是請你做心理測驗,而是,由你的進食順序可以看出,你容不容易發福?容易發胖的進食順序其實大部分的人的飲食習慣都一定是先動筷子吃飯,然後,配一些肉、魚,很多人就這樣地把一碗飯吃完了,最後覺得自己沒吃到蔬菜有罪惡感,所以就隨便夾幾口吃一下;之後再喝湯及吃水果。不過這樣的進食方式真的比較容易肥胖,因為先吃大量的精緻的米食,一方面很容易吃下過多的熱量,二方面這些精緻的米食吃下去,血糖很容易快速上升,並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一分泌以後,也很容易讓體內的脂肪堆積。減重者要調整進食順序如果我們每一餐可以讓血糖上升的速度變緩慢,不但能舒緩高血糖的問題,也能減少胰島素的快速分泌,不讓脂肪堆積得太快;所以,把握進食順序也是減重者應該注意的飲食細節:順序一:先吃蔬菜我自己有一個飲食習慣,就是每一餐我會拿一個盤子,把餐桌上所有我能看到的五顏六色的蔬菜都夾到我的盤子中,每餐一開始我吃的食物就是這盤五色蔬菜。減重者一定要把握著一個原則:「熱量密度」愈低的食物要先吃,像蔬菜這種食物,不但熱量密度低,又是高纖的食物,更重要的是這五顏六色的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更含有幫助我們預防疾病的「植化素」。我們可以把蔬菜想成在胃壁放置一個「柵欄」,這個「柵欄」可以防止之後吃進來的營養素被快速吸收,這對於延緩血糖的上升非常有幫助。記得蔬菜的烹煮方式應盡量用水炒的方式,不要放太多油或是肉燥。順序二:喝湯吃完那一盤蔬菜以後可以喝一些湯,幫助剛剛那一盤蔬菜在胃中更有飽足感;但記得在減重時,不要喝太多「濃湯」,應盡量選擇清湯為宜。順序三:吃肉、魚、蛋等蛋白質食物此時,你的胃已經快要半飽了,可以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補充每日的蛋白質需要,但要記得這些食物最好不要用高溫油炸、煎的方式,因為不僅熱量會增加,還容易產生致癌物;建議這些高蛋白的食物多用滷、蒸、燉的方式。順序四:吃米飯我們習慣吃白飯,但白飯滿容易讓血糖上升, GI值算是不低的食物,選擇最後再吃白飯,可以延緩血糖的上升。而且,此時應該不會感覺很餓了,就不會一下子吃太多高澱粉的食物。不過我們也不能不吃澱粉,所以最後再來吃飯這種方式,不但能均衡飲食,也能減少熱量攝取。如果,能把白米飯換成五穀飯或是糙米飯,對於體重控制更是有幫助。順序五:最後吃水果很多人會覺得飯前吃水果能幫助消化,但若以減重的概念來看,我建議水果放在最後吃,因為水果多含單醣,而且很多水果的甜度很高是屬於高GI的食物,若是空腹吃水果,其實很容易使血糖上升,並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並不利於減重。想減重時,建議多選擇甜度低的水果如蘋果、芭樂、番茄等。稍稍調整你的進食順序,你會發現體重會慢慢下降喔!(本文摘自/瘦不了的錯誤/臉譜出版)

家有肥胖兒 5原則把關健康

家有肥胖兒 5原則把關健康#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長輩常把「小時候胖不是胖」、「胖嘟嘟才可愛」掛嘴邊,但小朋友看起來胖嘟嘟真的就是有福氣嗎?現代的小朋友愛看電視、玩3C,運動量普遍不足,又經常食用炸雞、漢堡、零食、甜點等高熱量食品,身處在致胖的生活環境,有研究指出,看電視的時間每增加1小時,致胖的可能就提高25%。此外,肥胖也會增加孩童罹患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或呼吸道疾病等風險。體重超過同年齡層平均體重的20%就屬於肥胖大千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張濤澤表示,一般人對肥胖者容易有負面刻板印象,可能會讓小朋友受到同儕的嘲弄或排斥,造成孩子自卑、沒自信,養成消極、退縮的性格,使孩子的心受到影響。提醒父母,家中小孩體重如果超過同年齡層平均體重的20%就屬於肥胖的範圍,要特別留意。均衡攝取營養、適時補充水分針對飲食部分,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賴佳妤表示,掌握「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及「補充適量水份」為2大重點。6大類食物每日建議攝取量:全穀根莖類2.5~3.5碗,國小3年級以上孩童可到4碗、蔬菜類3~4份、水果類2~3份、蛋豆魚肉類4~6份、低脂乳品1.5杯、油脂4~5茶匙及堅果種子類1份。5原則把關健康肥胖兒童的體重控制原則,不建議減重而是維持體重,當維持同樣體重但孩子身高長高時,體重就會落在正常的範圍內。父母可以每天陪同孩子用餐,為孩子把關攝取的食物,並把握下列原則:1) 每日三正餐,避免點心、消夜。2) 餐食份量固定,勿暴飲暴食,以8分飽為主。3) 減少高油、高鹽、高糖等高熱量食物的攝取。4) 以新鮮食物為主,減少調理加工品。5) 每日建議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以及適量蛋白質、鈣質。從事戶外運動提高活動量張濤澤醫師提醒,若家中孩子有肥胖困擾的話,可以和小兒科醫師及營養師共同討論飲食與運動計畫,適時調整最適合孩子的體重控制計畫。同時,也可共同擬定運動計畫,也建議父母也應盡量讓孩子從事戶外運動,提高活動量。

狼吞虎嚥 養出水桶腰孩子!

狼吞虎嚥 養出水桶腰孩子!#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吃飯速度快的孩子無論是BMI、腰圍都更高!現代小孩行程滿,下了課要趕緊補習,甚至還要學才藝,吃飯時間總是很趕。董氏基金會提醒,孩子用餐時吃得太趕,營養攝取的「質」與「量」都會受影響,易熱量過剩但營養不足,造成中廣肥胖,容易養出水桶腰孩子!午餐時間短、進食量少營養品質也會受影響根據2015年刊登於《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期刊的研究顯示,相較於至少有25分鐘吃午餐的學生,午餐時間少於20分鐘的學生進食量會減少,少吃13%的主菜、12%蔬菜和少喝10%的牛奶;而且營養品質也受影響,吃水果的人少了13%。研究建議,讓學生多點時間用餐,可吃足營養,且有助於減少廚餘浪費。吃太快日後離罹高血壓風險高2.6倍2016年日本昭和大學研究發現,相較於慢慢用餐的孩子,吃飯速度快的孩子無論是BMI、腰圍都更高,而且腰圍身高比大於0.5的風險明顯增加。2014年董氏基金會與三商美邦人壽調查研究發現,台灣近30%國小學童的「腰圍身高比(腰圍除以身高)」超標大於0.5,代表學童有腹部肥胖和內臟脂肪堆積問題,日後罹患高血脂風險高出4.6倍、高血壓風險也多2.6倍。狼吞虎嚥易消化不良、胃脹氣董事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吃飯速度太快,會讓大腦飽食中樞來不及接收飽足訊息,讓孩子在感覺到吃飽前就已經吃過量,易導致肥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下了哪些東西;另外,狼吞虎嚥也容易造成部分孩子消化不良、胃脹氣,或不小心吞下細骨魚刺等,傷害胃腸。細嚼慢嚥有助預防腸胃疾病發生許惠玉主任強調,細嚼慢嚥可刺激唾液分泌、幫助消化,預防腸胃疾病發生,還能刺激腦部細胞,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和記憶力。另外,咀嚼也有按摩牙齦和清潔牙齒效果,有益牙周健康;學齡前足夠的咀嚼也能幫助口腔齒顎發展,及舌頭與嘴唇等口腔器官靈活度。董氏基金會呼籲,細嚼慢嚥、慢慢吃飯才能讓消化吸收更好。另外,吃飯時不看電視、電腦或玩手機,讓孩子專注在餐點上,認識自己吃下的食物、品嚐不同的口感風味,當孩子學會享受吃的快樂,滿足和飽足感自然會增加,也能避免消化不良或攝取過多熱量。 

母乳二手糖 恐致寶寶健康隱憂?

母乳二手糖 恐致寶寶健康隱憂?#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什麼!母乳恐為嬰兒帶來健康隱憂?一項由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的最新研究指出,每毫升母乳中有1微克果糖的增加,與嬰兒增加約257克的體重、131克的脂肪有關。這份研究檢測了25名母親及其嬰兒的哺乳情形。研究人員採集每位母親的母乳樣本,並分析其所含糖分,包含果糖、乳糖及葡萄糖並同時測量寶寶的脂肪、肌肉及骨骼重量。攝取果糖可能提升寶寶日後過重的風險研究者Michael Goran表示,二手糖主要是來自於母親攝取的水果、各式加工食物及汽水。然而,因為該研究並沒有採集母親們飲食的完整數據,因此並無法斷定母奶中發現的果糖是否完全與日常飲食有關。Goran認為雖然目前醫學上並無法完全釐清孩童長大後為何會過重,但是該研究或許可以開始進行預防,試圖在嬰兒時期就降低可能的風險。研究的協同者Tanya Alderete表示,人類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大腦網絡連結及新陳代謝系統建立的關鍵時期。此時的營養攝入對往後的健康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因此只要微小的果糖,便可能對新生兒的新陳代謝系統造成損害。她指出,攝取果糖可能過早活化脂肪儲存細胞,進而提升寶寶日後過重或肥胖的風險。嬰兒攝取過多糖分 恐對成長過程有傷害嬰兒應攝取對成長有益的乳糖,若在成長的黃金時期攝取高劑量的糖份,可能會導致其日後認知發展和學習上的障礙,甚至面臨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和心臟病等慢性病問題。含有乳糖等各種營養份的母奶對嬰兒是十分有益,但這些好處可能因為母親的飲食而消失甚至變成壞處。根據其他研究顯示,果糖和人造代糖對於孩童關鍵時期的發展有極強烈的損害,父母也該警覺二手糖含量過高的母奶對嬰兒造成的健康威脅。因此,Goran建議母親,在懷孕及哺乳期間應減少果糖的攝取,將能預防二手糖的危害,此外,嬰兒副食品及配方奶也盡量選擇不含果糖的較佳。(資料來源/Nutrients‧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不甜不行?糖癮上身恐致癌

不甜不行?糖癮上身恐致癌#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糖,就是下一個尼古丁。糖其實是很毒的。它會導致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我們每人每年平均吃下68公斤以上的糖,由它所衍生的健康問題而死亡的人,比古柯鹼、海洛因、或其他類似物質更多。糖容易加速細胞老化、體內發炎有一項研究報告恰到好處地形容糖為「癌細胞的糖果」。它會加速細胞老化與體內發炎的狀況,接著就會促進癌細胞的增長。時至今日,我們已能篤定地說,只要減少糖的攝取量,就可以減低得到癌症的機率。越來越多人投入相關研究,發現即使是比正常值高一點的血糖(82~110mg/Dl),長期下來都會對你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高於正常值的血糖與大腦的萎縮有一定程度的關聯;吃下越多的糖,體內的發炎情形也會更嚴重;這會讓你整個人由裡至外都老化得更快速。除了從新鮮蔬果中獲得的糖分外,攝取任何額外的糖分,都不是好事。抽菸會在體內累積毒素導致癌症人們曾經認為抽菸是舒服、放鬆的,它能釋放壓力,滿足渴望,帶來短暫快速的愉悅。(聽起來是不是跟「吃甜食」很像呢?)直到後來我們才知道抽菸會在體內累積毒素、導致癌症、讓人變老、且會消耗體內的能量。雖然非常不容易,但人們終於慢慢開始戒掉這個壞習慣。糖也是很容易上癮的,這點與尼古丁相當類似。每一次攝取甜食,它就會誘發大腦釋出多巴胺,讓你想吃更多。有位著名的腦神經學家是這麼說的:如同酒精跟毒品,糖會「觸動腦中掌管獎勵的區域」,大腦甚至會逐漸提高糖的攝取量。因此,只要開始攝取糖分,你的身體就會一次比一次需要更多的量,來得到相同的愉悅感受。戒掉糖癮 降低慢性病、癌症機率這就是為什麼藥廠現在都爭先恐後地研發能降低糖分攝取量、戒掉「糖癮」的藥物,以期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的機率。但這就像尼古丁貼片、或尼古丁口香糖一樣,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暫時解決方案。最終,你還是必須徹底戒去攝取太多糖的習慣。一夜之間就要你完全不吃糖是不太可能的,就像要一個抽了一輩子菸的老菸槍馬上戒掉這個壞習慣一樣,而且可能更難。因為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糖,各種天然食物、加工食品中都有它的存在,許多活動和慶祝的場合更是少不了它。最不公平的是,糖還會持續控制我們的大腦,要求攝取越來越多的量。嘗試達成每月只攝取個位數的目標然而,你還是必需要好好保護自己。你可以先從停止攝取人工添加的糖分開始。所謂人工添加的糖,並不只是你倒進咖啡或茶裡的糖而已,大部分你在外面買到的食物裡也都添加了糖。瀏覽營養成分表時,請看一下糖的總量,它的克數越接近零越好。任何比10克更多的數字,都表示它含有太多不必要的糖分。美國心臟疾病協會建議,女性應降低每日糖分攝取量至25克(6茶匙),男性則應降至38克(9茶匙),你甚至可以嘗試達成每日只攝取個位數的目標。請記得,我們的身體完全不需要人工額外添加的糖分,它對營養一點幫助也沒有。(本文摘自/你的生活只能這樣嗎?/本事文化)

不想成為痠痛族?6類人當心

不想成為痠痛族?6類人當心#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患者和我說「一關燈就覺得痛」,這是因為傳遞疼痛的纖維非常細小,很容易被其他感覺遮蔽,夜晚沒有其它感覺輸入干擾,疼痛就會特別明顯,格外難受。以下6大族群最容易成為「痠痛族」,特別要小心!1) 久坐電腦前、文明病纏身的「上班族」!徵兆/脊椎彎曲、肩頸僵硬、脖子前傾、頭痛。上班族因為「過勞」或「姿勢不良」,身體傷害速度大於修復,整體狀態在走下坡。症狀輕微時,出現脖子痛、肩膀痠、手抬不高、腰痠等;等到胸悶、手麻、失眠、坐骨神經痛等現象時,表示病情已經惡化。建議可以訓練核心肌群,例如彼拉提斯,或是游泳、在水中走路,低強度有氧運動,有效改善困擾。盡可能不要長時間低頭滑手機,特別是邊吃飯邊滑手機,或是邊走路邊低頭看螢幕。躺著看手機時,容易傷及肩膀和脖子。2) 小孩、洗衣買菜打掃環境的「媽媽族」!徵兆/腰痠背痛、手部痠痛。媽媽族全年無休的有勞動、沒運動,痠痛是家常便飯。女性的肌肉力量天生比男生小,相對地,肌肉較為虛弱。痠痛初期只要多休息,讓肌筋膜獲得好的修補機會。很多人會貼藥膏來減緩痠痛,其實那是讓血液快速流動,不能治本。當疼痛超過1週沒有好轉時,或做特定動作會誘發疼痛,就是受傷了;如果沒即時治療會變成痼疾。當痠痛「源頭」沒解決,任何方式都是枉然。長時間抱著小孩或做家事,容易積勞受傷,改用揹帶替代,家事方面則請家人多分擔。3) 狂熱健身、路跑上癮的「運動族」!徵兆/腰痛、膝痛、腿痠。喜歡運動的人,如果因運動而痠痛不已,當運動造成痠痛時,就應該改做些和緩的伸展,讓肌群放鬆休息。如果痠痛不已,就要完全「休息」和「去除刺激源」。例如,打籃球常會撞擊、跳躍,膝蓋受傷太多次,不堪負荷。或是羽球和高爾夫,大多只用一側揮拍和揮桿,單側運動的負荷量過大,都應該要立即停止一段時間。如果是喜愛健身,建議和全身性運動交替,例如游泳、慢跑、快走、騎單車等。臨床上,常遇到運動上癮者,即使腰膝痠痛,一到假日還是去路跑、騎單車,相當危險呢!4) 肉鬆無力、肌力不足的「肥胖族」!徵兆/身體沉重、全身無力、膝蓋痠痛。肥胖人負擔重,容易有關節問題,再加上姿勢不良,或是久坐不動造成脂肪囤積、肌肉鬆軟無力,非常容易有膝蓋、後腰、軀幹、下背部痠痛的情形。有些人急著想要減肥而拚命運動,卻因不得法而傷到腰、膝關節。5) 機能下降、骨骼僵硬的「銀髮族」!徵兆/全身痠動、動作僵化。老人家多半肌肉缺乏彈性、骨骼僵硬、血液循環較差,身體就比較容易疼痛。要特別注意,年長者用網球按摩時,力道和滾動的速度應儘量和緩。如果有骨質疏鬆或心血管疾病,就不可使用。建議年長者,可多做水中運動,游泳或在水裡走動也不錯。6) 體力負荷大、工作粗重的「勞動族」!徵兆/容易抽筋、肌肉拉傷、閃到腰、長年腰痛。勞動族,搬家、建築工人,長期扛重物,過度使用腰部和背部的力量;頻率過高、速度過快,再加上大部分人使用錯誤姿勢搬重物,更是加倍造成肌肉傷害。此外,這個族群的人較不注重保健,認為「身體痛是正常的」。其實出現痠痛時,一定要先放鬆、休息,才能繼續保持能夠工作的健康身體。(本文摘自/30秒完治!神奇的網球按摩解痛解剖書/蘋果屋出版)

春天後母心 你的膝蓋也跟著「凍未條」嗎?

春天後母心 你的膝蓋也跟著「凍未條」嗎?#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春雷已響,代表季節正在轉換,氣候也由冬季轉入春季。俗話說得好,「春天後母心」指的就是春天的天氣多變,就像後母的心一樣難以預測。然而,春天的多變氣候、懸殊的溫差是不是也讓膝蓋「凍未條」呢?其實天氣寒冷時,人體的肌肉會不由自主的緊繃,引起膝蓋血液循環不良,而膝蓋發炎物質難以排除時,就會感覺到膝蓋痠痛,其中又以關節炎及膝蓋曾受過傷的民眾感受最為明顯。不分年紀 你我都可能遇到『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軟骨退化病變。此病症會讓關節內的軟骨漸漸磨損、軟骨厚度減少、失去彈性,當關節間隙變得狹窄,此時行走或運動時,產生的力量會直接作用到軟骨下方的骨頭,使骨頭變性、硬化、壞死,變成囊狀空洞,常併有發炎現象,稱為退化性關節炎。雖然退化性關節炎和關節內軟骨磨損有關,但肥胖、關節使用過度、老化以及曾經受傷等,也會增加罹患機率。然而退化性關節炎卻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由於飲食西化,加上國人普遍缺乏運動,使得肥胖人口越來越多,膝關節長期承受龐大壓力,因此年輕人罹患關節炎的比例逐漸升高,多半都是因為體重過重,或是運動過度所造成,只要將體重減下來、適量運動,關節炎的症狀都能夠緩解。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飲食清淡想延緩膝關節退化,可以從運動著手,像似走路、騎腳踏車、游泳、水中運動等。相較於慢跑,走路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少。而騎腳踏車(尤其是室內腳踏車),既能訓練肌肉的力量又不傷膝,且除了達到增進心肺功能及骨質密度的效果,對關節的衝擊也較少。但還是要注意調整座墊的高度,避免活動空間不夠,造成膝蓋彎曲角度太大,反而磨損膝蓋。而游泳及水中運動,則對膝蓋關節沒有負擔,如果不會游泳,可做些水中運動,例如在水中走路,這些運動對關節非常好,因為水的浮力可以減輕關節的壓力,水的阻力也可用以強化肌力。此外,研究發現過多的「糖化終產物」(AGEs)沈積於關節腔,容易造成軟骨損傷,而糖化終產物(AGEs)為人體老化自然產生的一種蛋白質,會造成關節軟骨僵硬和損傷,使退化性關節炎更惡化。若常吃燒烤、乾煎、油炸等食物,會大幅增加糖化終產物(AGEs),因此建議,如果將食物改採水煮、清蒸、川燙等方式烹煮,或在烹煮過程加醋,都可減少糖化終產物(AGEs)產生。藥品級葡萄糖胺助預防 使用前應詢問專業建議至於許多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會補充葡萄醣胺增生膝蓋軟骨,減緩膝蓋疼痛表現,葡萄醣胺是軟骨的重要成份,目前研究看來,其效果應來自於抗發炎及防止細胞死亡的藥理性效果。葡萄糖胺又可分為藥品級硫酸鹽葡萄糖胺及食品級鹽酸鹽葡萄糖胺,其製程及吸收方式皆不相同,但僅有藥品級硫酸鹽葡萄糖胺通過健保局規定藥品,呼籲民眾攝取前應詢問專業醫師或藥師。 (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