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減肥不吃早餐 車禍機率高5倍

減肥不吃早餐 車禍機率高5倍#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不吃早餐的人容易胖/早上的身體,需要充足的能量來源,早餐所攝取到的卡路里,會隨著動腦及身體活動而消耗掉,所以不會形成堆機體內的脂肪,有時會聽到有女生因為減肥,而省略每天的第一餐,但這卻會造成反效果,不吃早餐,會讓身體處於長時間低血糖的狀態,頭腦會因此持續發出需要進食的指令,這樣會造成午餐和晚餐攝取過多的飲食,或是在一天當中頻繁攝取食物,反而使人發胖。2)吃早餐能提神,不吃易出車禍/葡萄糖是身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一大早享用早餐,可讓大腦獲得最基本的能量,提供上午工作和學習的最佳動力,相反地,如果大腦中的葡萄糖濃度不足,會讓人容易精神恍惚,缺乏集中力、記憶力、運動能力,實際上,也有調查結果顯示,不吃早餐的人在做事時比較容易出錯,而國外的模擬測試結果並顯示,在沒有吃早餐的情況下駕駛車輛,發生事故的機率可能會在平常的5倍以上。3) 穩定心神情緒/在沒吃早餐,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不足的狀態下,身體會發出警訊,以動物來比喻,就像是捕獲不到獵物的饑餓狀態,或是被敵人所包圍的緊急情況,身處這樣的狀況之下,人的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賀爾蒙,造成情緒比平常亢奮,並且容易焦躁不安,根據統計,不習慣吃早餐的孩子們,較容易具有霸凌同學或犯罪的傾向。4) 醒了吃,創造幸福感/起床吃過早餐,大腦會分泌一種名為「β腦內啡」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又被稱作「腦內麻藥」,可以讓人產生幸福和滿足的感受,像馬拉松選手在賽事後半愉悅的精神狀態(Runner's High),也是β腦內啡所引發的現象之一,此外,腦內分泌的「血清素」則有抑止焦慮、穩定情緒的功效。因此,早餐可以說是一天活力的開始,絕對是不可或缺的。5) 遠離慢性疾病/根據美國的營養調查結果顯示,不吃早餐的人過重及肥胖的機率,是經常吃早餐者的5倍,如果起床沒吃早餐,身體會自動判斷「獲得的營養不足」,因此在吃午餐或晚餐的時候,身體獲得的醣類(碳水化合物)就比較容易轉化為脂肪,囤積在體內,這些都將成為慢性肥胖、文明病、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病因。此外,身體處於長時間低血糖的情況下,因饑餓而暴飲暴食,會造成血糖值急遽上升,並分泌大量的胰島素,在這樣的過程中,胰臟容易因為過度疲累,形成糖尿病的起因,而長期缺乏β腦內啡提振精神、穩定情緒,也容易引發憂鬱症等相關疾病。(本文摘自/一個人的早午餐/大是文化)

肥胖、糖尿病 睡眠不足害的

肥胖、糖尿病 睡眠不足害的#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睡眠不足不只影響身心健康,也可能影響胰島素敏感性,並對腸道細菌生態造成衝擊,過去不少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傷害新陳代謝健康,歐洲學者認為,人睡眠不足時,腸道細菌生態可能受破壞,導致腸道細菌種類減少,進而影響新陳代謝功能。腸道細菌 與肥胖、糖尿病息息相關醫界早發現,腸道細菌組成、多樣化情況,與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息息相關,而不少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的人很容易罹患這些疾病,不過醫界、學界並不知道睡眠不足是否會改變人類腸道細菌生態。瑞典烏普拉大學神經學副教授克里斯汀․班尼迪克特、學者強納森․西德納斯,以及德國人類營養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分析、研究上述議題,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分子新陳代謝〉期刊(Molecular Metabolism)。睡眠不足 影響胰島素敏感性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以9名健康、正常體重男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連續兩晚都只睡4小時,另一組每晚睡滿8小時。研究作者分析,由於實驗時間非常短,加上樣本數很少,因此這項研究並沒有發現兩個晚上睡眠不足會影響腸道細菌多樣化。不過研究卻發現,睡眠不足時,胰島素敏感性會減弱20%,無論腸道細菌生態有沒有出現變化,這都代表人類睡眠不足會影響胰島素敏感程度,即使只有一、兩個晚上失眠,也是一樣,胰島素反應都會變遲鈍。肥胖的人 腸道細菌生態不太一樣研究作者表示,其他研究曾觀察到,肥胖的人,腸道細菌生態與體重正常者不太一樣,肥胖者的壁厚菌門(Firmicutes)細菌、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細菌的比率較為增加。研究作者指出,腸道細菌生態很豐富,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腸道細菌生態與胰島素敏感性之間的關聯,睡眠不足除了傷害新陳代謝健康,還容易損害認知功能,想探討背後原因,同樣也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只能低糖、低油、高纖? 糖尿病飲食新選擇

只能低糖、低油、高纖? 糖尿病飲食新選擇#肥胖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在今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報告中,希望各國對含糖飲料徵稅20%到50%,以減少含糖飲料消費,從而減少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蛀牙,此立意良好的方案卻也凸顯了全球罹患糖尿病人口數眾多!全球每年約有380萬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在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為第五名,專精於糖尿病多年的臺安醫院內分泌科林毅欣醫師表示,糖尿病與先天多種遺傳基因變異有關,然而不良飲食習慣、肥胖、缺乏運動、熬夜及久坐等導致代謝下降,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機率。血糖控制差 小心併發症傷身有些糖尿病友擔心血糖高,不太敢吃東西,怕亂吃東西反而使得血糖更高,又或者聽信某些食物可以降血糖而大量攝取,一旦血糖下降,就以為糖尿病改善私自停藥。林毅欣醫師說明,其實不吃東西以為血糖會降是病友常有的錯誤迷思,不吃東西也不服用藥物反而會使血糖升高,也易造成營養不良,此外,三餐不固定可能造成低血糖,也容易引起如發抖、冒冷汗、無力、頭暈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昏迷。而糖尿病更大的隱憂其實是併發症,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大血管的併發症,另一個為小血管的併發症。大血管的併發症包括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小血管的併發症則包含了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腎病變等。如果血糖早期控制好,就能降低併發症發生,提醒糖尿病友切忌私自停藥,避免引發後遺症。飲食低糖、低油、高纖 秋葵輔佐控糖在台灣每天吃的白米、麵食等多為澱粉類,攝取過量往往血糖超標卻不自覺,糖尿病友飲食上建議以低糖、低油、高纖為原則。日前中國醫藥大學釋出實驗報告,說明一天16根秋葵其中足量的「異槲皮素」有助於控制血糖。林醫師指出,秋葵對控制血糖有一定幫助,尤其秋葵中的黏液含有黏多醣,黏多醣的水溶性纖維可以抑制醣類吸收,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專家建議,秋葵含豐富的膳食纖維,所屬的黏液也可保護胃壁,是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初期或輕微糖尿病患者可吃秋葵或苦瓜來輔助控制血糖,但若為較嚴重糖尿病病人,則建議藥物、飲食、運動三者並行,另外,由於秋葵中的粗纖維會刺激腸胃道,若是消化機能較弱的人,應要配合醫師建議酌量食用。

預約學童健康 健檢複診不輕忽

預約學童健康 健檢複診不輕忽#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個人從6歲到成年階段,平均一天當中有1/3的時間都在學校裡度過,根據近10年的健檢成果統計,學童健康問題的前3名就是牙科異常、體態不良(過胖或過瘦)及視力不良。有心雜音問題 卻沒有落實回診花蓮慈濟醫院兒童社區醫療科主任朱家祥表示,透過到校健檢,曾篩檢出患有風濕性心臟病的7年級學童,及患有心房中膈缺損的的1年級學童,今年健檢時也發現,有位4年級學童有心雜音狀況,仔細詢問,才發現這名學童其實在1年級健檢時就已檢查出有心雜音問題,卻沒有落實回診。朱家祥主任表示,健檢異常在複診的過程中,確實可以幫助孩子及早發現問題,過胖的孩子接受複診後發現有脂肪肝、慢性肝炎、代謝性症候群,少數學童在健檢中意外發現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血尿或是尿蛋白指數異常,在第二階段復診時篩檢出患有慢性腎臟病、腎病症候群,因此朱家祥主任提醒家長,不要輕忽複診的重要性。持健檢異常單複診 可優免掛號費花蓮縣教育處體育保健科科長白鴻儀也表示,去年篩檢異常就醫率約65.38%,孩子的健康不能打折扣,為了鼓勵健檢異常的孩子積極回診,朱家祥主任表示,今年只要持健檢異常單至花蓮慈濟醫院複診,可優免掛號費,希望能提升回診率外,也幫助孩子及早接受醫療照顧,找回健康。花蓮慈院累積10年以上的經驗,在花蓮縣教育處的協助下,今年度學童健檢已經在9月啟動,由兒科、家醫科、內科、牙科、護理部、檢驗科等醫療團隊,提供包含身體檢查評估、牙齒檢查、心電圖、尿液、蟯虫檢查等,從小落實,從源頭開始守護健康的身心靈。

愛吃紅肉 攝護腺肥大早10年

愛吃紅肉 攝護腺肥大早10年#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肥胖竟然也是攝護腺肥大的危險因子!由於飲食西化,很多男性特別愛吃牛排,致使體重直直升,泌尿科醫師提醒,經常吃紅肉及高油高熱量的飲食,也易好發攝護腺肥大,若是出現尿不出來及嚴重血尿,就只有手術一途才能治療了。愛吃紅肉及高油高熱量飲食 提早出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表示, 攝護腺肥大成因和老化有很大關係,通常都是5、60歲才會出現,然而,肥胖也易使攝護腺肥大提早發生,尤其是愛吃紅肉及高油高熱量飲食,就容易使攝護腺肥大提早在4、50就出現。內視鏡將血塊取出 改善血尿、尿不出來攝護腺肥大會有頻尿、夜尿及尿不出來的症狀,病況嚴重時,甚至會有血尿,程威銘醫師指出,門診中,最近就有一位退休里長因為尿不出來以及血尿來掛急診,經由導尿都尿不出來,得要用手術來治療,以內視鏡從尿道進入將血塊取出,這才改善他血尿及尿不出來的問題。 正常攝護腺只有20g 腫大恐有解尿問題攝護腺大小如同一顆栗子般,大約只有20g,有些病人有可能攝護腺會腫大到150g,不過,程威銘醫師強調,攝護腺肥大會出現不適症狀,往往不是攝護腺的大小問題,而是取決於是往內長還是往外長,通常是往內長,且由於此處血管較豐富,才會有尿不出來及血尿的問題,一旦有血尿,就得要手術才能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瘦子易罹糖尿病?胰島素分泌差

瘦子易罹糖尿病?胰島素分泌差#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亞洲地區的糖尿病患者佔全球所有糖尿病人口的1/4,台灣在面臨迅速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衝擊下,成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0%,比全球(8.8%)、亞太地區(9.3%)盛行率平均值都高,台灣有逾188萬糖尿病人口,比鄰近國家日本、韓國、泰國都還高。東亞地區發病原因 不肥胖、年紀輕過去多認為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肥胖有關,因為肥胖導致體內胰島素作用不良,無法有效降低身體血中上升的血糖,但近來許多針對東亞地區黃種人(包含台灣、日本、韓國、大陸、香港等)的研究發現,東亞地區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病原因,與西方的白種人患者不同,例如較不肥胖且發病年紀較輕。胰島素功能 只有正常分泌量的2~3成根據最新2015全球糖尿病盛行率統計,台灣糖尿病各年齡層的盛行率都比全球及亞太國家平均值還高,進一步探討研究發現,東亞地區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的胰島素分泌功能較差,在診斷糖尿病時期,胰島素分泌功能,降低到只有正常分泌量的2~3成,相較於西方白人糖尿病患者還有5成的分泌功能。血糖無法有效控制 容易變為糖尿病東亞地區的糖尿病患者體型雖然不胖,但體內脂肪相對含量卻不低,所以身體的胰島素抗性指標也相對增加1~2倍,導致國人體內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及作用效果不好,讓體內血糖最後無法有效調控,而容易演變為糖尿病。遠高於HIV AIDS、肺結核等疾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院長指出,糖尿病已是全球面臨最嚴重、最危機的健康議題之一,不僅患病人數在世界各地逐年成長,光2015年就有500萬人死於糖尿病,遠遠高於HIV AIDS、肺結核等疾病,及早偵測到糖尿病,且盡早監控相關併發症的風險是預防糖尿病的核心主軸。 

蛀牙又肥胖!別讓孩子染上糖

蛀牙又肥胖!別讓孩子染上糖#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孩吃太多糖不只增加蛀牙機率,還會造成肥胖問題。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發表最新飲食指南建議,認為2歲以上、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一天額外糖分攝取量不宜超過6茶匙,約30公克,2歲以下嬰幼兒飲食則不宜額外添加糖分。想喝有味道的水 可以在水中加檸檬汁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6茶匙相當於30公克的糖,在美國,額外糖分來源以玉米糖漿為主,但這裡所指的糖,不只是玉米糖漿,所有乳糖、冰糖、紅糖、黑糖、蜂蜜、楓糖等都含括在內。張斯蘭營養師指出,不少家長以為只有玉米糖漿會造成危害,事實上,只要是糖攝取過量,都會增加肥胖風險,部分家長習慣讓小孩喝蜂蜜水,以為這樣很健康,蜂蜜也是糖分的一種,這種做法會讓小孩養成習慣,沒有甜味的水就不喝,若小孩真的想喝有味道的水,可以在水中加點檸檬汁,提升風味,但還是建議讓小孩喝白開水,較為理想。限制2歲以下吃糖 避免愛上不健康食物美國心臟協會指出,2到18歲兒童、青少年每天額外攝取糖份熱量不宜超過100卡熱量,相當於6茶匙的糖,2歲以下嬰幼兒則不適合額外攝取糖分。文章作者指出,2歲以下的孩子不需要透過含糖飲食、含糖飲料額外攝取空熱量。此外,這年齡的孩子還在發展口味好惡,限制2歲以下小孩吃糖,或可避免小孩以後愛上不健康食物。這項美國心臟協會所發布的聲明已發表於「循環」醫學期刊(Circulation),許多研究發現,嬰幼兒、兒童攝取過多糖分,可能導致肥胖、高血壓,而肥胖、高血壓都是心臟病重要的風險因子,小孩若吃太多含糖食物,往往就會少吃蔬菜、水果、全穀類、低脂乳製品等健康食物。小孩吃越多糖,健康越容易出狀況,體重過重的孩子一旦攝取過多糖分,出現胰島素阻抗性的風險就會上升,未來很容易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控制血糖找無門?醫學證實:日食16根秋葵

控制血糖找無門?醫學證實:日食16根秋葵#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年過半百的蘇先生半年前確診為代謝症候群,醫師建議改善暴飲暴食的習慣,並需長期服用藥物以控制血糖,為此,太太對飲食嚴格把關,讓他吃飯變得很痛苦,為了擁有健康生活,蘇先生自行上網找了許多控制血糖的方法,得知秋葵有許多研究實證輔助控糖,便自己嘗試製作秋葵水,卻因口感黏膩且耗時而放棄,後經朋友介紹,每日飲用2次秋葵萃取物,一個半月後血糖明顯改善。每日飲用秋葵水 一個月間血糖降1/2大葉大學生物產業科技學系副教授宋祖瑩長期進行血糖代謝的中藥研究,其父親也長期為代謝性症候群困擾,在得知秋葵的功效後便讓父親每日飲用足量的秋葵水,一個月間血糖從300mg/dl降為150mg/dl,整整降了1/2。對此,宋祖瑩教授與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副教授楊惠婷,針對秋葵植株、花、籽進行深入研究,經過1年多實驗發現,16根秋葵萃取物可有效控制血糖,87.5%的受測者,在8周內平均血糖從163.4mg/dl降為141.0mg/dl,持續觀察飲用8周後,受試者平均血糖也改善14%。異槲皮素抗氧化性 有效降低血糖水平秋葵含有豐富水溶性的膳食纖維,配合足量的水可以阻止腸胃吸收碳水化合物,實驗結果同時也發現,秋葵的「異槲皮素」與「血糖控制」有正相關,異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性及調解葡萄糖代謝作用,能夠有效改善血糖水平。150萬糖尿病患 45%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全台灣有超過150萬的糖尿病患者,而根據資料統計,有45%患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台灣營養學會營養師鄭師嘉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需進行少鹽、少糖、少油等飲食限制,而為了有效控制血糖,試圖依靠飢餓療法等極端方式,不但無法有效控糖,反而容易使血糖範圍飄移、熱量不足造成身體機能失調,坊間也盛傳許多未經證實的控糖飲食偏方,患者隨意大量嘗試之下血糖不降反升。吃「素顏」澱粉 適量蛋白質、水分補充鄭師嘉營養師補充,大多數病友較難達到良好的飲食控制,建議病友可以在餐前拍照,將照片帶到診間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另外,若擔心吃太多碳水化合物導致血糖升高,可在餐前喝秋葵水增加飽足感,其實只要吃足夠的「素顏」澱粉,如地瓜、芋頭等未加工過的食物、適量蛋白質、水分補充得當、水果慎選甜度,血糖控制將不再困擾你。//  var google_tag_params = {ecomm_prodid: 'REPLACE_WITH_VALUE',ecomm_pagetype: 'REPLACE_WITH_VALUE',ecomm_totalvalue: 'REPLACE_WITH_VALUE',};/* */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