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益生菌吃過量 這些情形要注意!

益生菌吃過量 這些情形要注意!#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益生菌,簡單來說就是對身體有益的細菌,像是乳酸菌,具有減輕發炎、改善腸道菌種的功效。一般食物較少含益生菌,但只要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可以增加腸道中的好菌數量,加速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間接有助改善肥胖等慢性病。每天飲用200毫升 持續一週才會有作用如果真的要額外補充益生菌,建議選擇含活菌的發酵乳,每天飲用200毫升且持續一週以上才會發揮作用,但這類飲品熱量也高,千萬不要過量。市面上有不少產品強調具有「噬脂益生菌」,事實上,並沒有所謂的噬脂益生菌,因為益生菌並不會吃脂肪,真正能吃脂肪的都是會分泌毒素的壞菌,屬格蘭氏陰性菌。攝取太多 壞菌會吃掉脂肪產生毒素當攝取太多脂肪後,小腸無法完全消化,殘餘脂肪跑到大腸,這些壞菌就會開始吃脂肪,接著大量繁殖,使得飲食中的油脂大量排泄。但是這種壞菌會在腸道發酵產生各種毒素,進而對人體產生傷害。即使能有減重效果,也是不健康的減重方式,會讓身體不適。(本文摘自/這樣吃,我的白髮變黑髮、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研究:常睡不好動脈阻塞率增1.37倍

研究:常睡不好動脈阻塞率增1.37倍#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睡眠品質差,打鼾、手腳痠麻痛、抽筋通通找上門?當心長時間睡不好,恐增加周邊動脈阻塞機會!,最新研究發現,以臺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長期追蹤10年後,發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人的1.37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病人 0.8%有睡眠呼吸中止大林慈濟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發現,許多病患天氣變冷睡眠品質下降,於是他從臺灣健保資料庫中,追蹤2001到2010年間被診斷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11817位患者。研究結果發現,有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病人當中,0.8%的人有睡眠呼吸中止,在對照組裡僅0.5%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校正過其他因子之後,發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是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人的1.37倍。容易有動脈循環差 手腳冰冷、行走困難問題黃俊豪醫師表示,因睡眠呼吸中止的病人,睡夢中容易出現全身性缺氧,交感神經系統也比較旺盛,使得周邊動脈容易收縮,造成周邊動脈循環變差,手腳冰冷,產生刺麻痛,甚至導致行走困難,所以一般患者都會認為是周邊動脈血液循環不好的問題。而透過此一研究證實,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打鼾不僅讓患者睡眠受到干擾,甚至還會誘發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風險。肥胖者要減重 避免抽菸、喝酒、安眠藥黃俊豪醫師指出,在治療周邊動脈阻塞疾病,要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及打鼾是一個新的危險因子,必需要更積極接受治療。此外,建議肥胖者要減重,有上呼吸道疾病要接受手術治療,甚至睡覺時要帶陽壓呼吸器,讓睡眠時氧氣足夠,以預防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發生,同時避免抽菸、喝酒、安眠藥等習慣,才能遠離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威脅。

美肌抗老 番茄、大蒜好有效!

美肌抗老 番茄、大蒜好有效!#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化指的是什麼呢?黑斑、皺紋、鬆弛、身體的衰弱?中年肥胖?追根究柢,人的身體為什麼會老化?老化簡單地說,就是身體逐漸鏽蝕。光是呼吸氧氣,吐出二氧化碳這樣的行為,也會讓身體慢慢地生鏽。細胞氧化容易出現黑斑皺紋老化現象此外,像是受到紫外線照射、使用手機和電腦而曝露在電磁波當中,各種原因都會讓細胞氧化,身體逐漸生鏽。身體一旦生鏽,就會出現黑斑、皺紋、鬆弛等所有老化的現象。造成生鏽的原因,是體內產生的活性氧這種物質。活性氧具有體內殺菌的效果,是人體所需的物質;但過度產生,累積在體內,它就會搖身一變,成為使身體細胞氧化、加速鏽蝕的元凶,令人恨得牙癢癢的。要遏止身體的氧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攝取含有抗氧化物的食物。維生素中抗氧化效果最強的有維生素A、C、E,綠茶中含有的美肌效果極佳的兒茶素,以及蕃茄和大蒜中含有的具高抗氧化力的類胡蘿蔔素等植化素、掀起熱潮的輔酶Q10等等,都是抗氧化物的代表選手。攝取富含這類抗氧化物的食物,就可以遏止細胞的氧化。人一定會老,但多少可以延緩老化的速度。(本文摘自/女醫師才知道的正確美容法/平裝本出版)

小腹凸當肥胖 竟是肝癌上身

小腹凸當肥胖 竟是肝癌上身#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腹部莫名突起、摸起來還硬硬的,以為只是肥胖,沒想到晚期肝癌已經找上門!一名60歲的李先生,有B肝帶原合併酒精性肝炎病史,但平常沒有定期健檢且症狀也不明顯,因此在腹部出現凸起腫塊時還誤以為只是發胖。沒想到在一年前開始出現輕微腹痛,某日腹痛加劇、臉色蒼白,送醫後檢查,發現是肝腫瘤撐破肝臟表面血管造成內出血,肝癌細胞甚至擴散到腹部淋巴腺,屬於晚期肝癌需要接受治療。肝沒痛覺、初期沒症狀 患者未健檢發現已晚期國泰綜合醫院肝臟中心主任胡瑞庭醫師表示,患者左肝出現一顆5公分肝腫瘤,位置長在靠肝臟上方邊緣,因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初期也沒有明顯症狀,加上患者沒有定期檢查的習慣,最後腫瘤變大頂破表面血管,引發自發性的肝臟破裂、出現不適才就醫。整合治療計畫以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胡瑞庭醫師表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萬1千名肝癌患者,許多患者擔心無法負擔龐大醫藥費而放棄治療,才會有許多肝癌患者就醫時已經屬於晚期肝癌。目前晚期肝癌的治療方法相當多元,醫療團隊會視患者的肝功能、腫瘤大小、數目、位置及轉移與否等情況,選擇適當的整合治療計畫,也會考量患者病程及身體狀況,以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為治療目標。健保已擴大肝癌標靶藥的給付範圍血管栓塞治療可抑制腫瘤生長,不過需要多次治療,雖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但反覆治療後,會有患者體力負荷及肝功能變差等問題,同時新生血管產生也造成新腫瘤復發間隔越來越快。醫療團隊就會視情況建議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抑制腫瘤生長及阻斷新生血管,可減少癌細胞復發。目前健保署已擴大肝癌標靶藥的健保給付範圍,可使經動脈化學藥物栓塞治療失敗,半年內3次局部治療無效的晚期肝癌患者成為新給付對象,除了讓患者重拾治療希望外,也減輕患者及家屬經濟負擔。    罹癌勿聽信偏方、別放棄治療胡瑞庭醫師提醒,造成肝癌的原因雖複雜,約9成來自B肝或C肝帶原,要早期發現肝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追蹤檢查;若經確診為肝癌,也千萬別放棄治療,最重要的就是與醫師配合、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切勿聽信坊間偏方,或是擔心害怕而拒絕接受正統治療。

快看!這樣進食才不易發胖

快看!這樣進食才不易發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眼前是一桌豐盛的佳餚,包括香噴噴的白米飯、美味的紅燒排骨、清脆的花椰菜、甜美的羅宋湯、綜合水果盤,請問你會先吃哪一種食物?這不是請你做心理測驗,而是,由你的進食順序可以看出,你容不容易發福?容易發胖的進食順序其實大部分的人的飲食習慣都一定是先動筷子吃飯,然後,配一些肉、魚,很多人就這樣地把一碗飯吃完了,最後覺得自己沒吃到蔬菜有罪惡感,所以就隨便夾幾口吃一下;之後再喝湯及吃水果。不過這樣的進食方式真的比較容易肥胖,因為先吃大量的精緻的米食,一方面很容易吃下過多的熱量,二方面這些精緻的米食吃下去,血糖很容易快速上升,並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一分泌以後,也很容易讓體內的脂肪堆積。減重者要調整進食順序如果我們每一餐可以讓血糖上升的速度變緩慢,不但能舒緩高血糖的問題,也能減少胰島素的快速分泌,不讓脂肪堆積得太快;所以,把握進食順序也是減重者應該注意的飲食細節:順序一:先吃蔬菜我自己有一個飲食習慣,就是每一餐我會拿一個盤子,把餐桌上所有我能看到的五顏六色的蔬菜都夾到我的盤子中,每餐一開始我吃的食物就是這盤五色蔬菜。減重者一定要把握著一個原則:「熱量密度」愈低的食物要先吃,像蔬菜這種食物,不但熱量密度低,又是高纖的食物,更重要的是這五顏六色的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更含有幫助我們預防疾病的「植化素」。我們可以把蔬菜想成在胃壁放置一個「柵欄」,這個「柵欄」可以防止之後吃進來的營養素被快速吸收,這對於延緩血糖的上升非常有幫助。記得蔬菜的烹煮方式應盡量用水炒的方式,不要放太多油或是肉燥。順序二:喝湯吃完那一盤蔬菜以後可以喝一些湯,幫助剛剛那一盤蔬菜在胃中更有飽足感;但記得在減重時,不要喝太多「濃湯」,應盡量選擇清湯為宜。順序三:吃肉、魚、蛋等蛋白質食物此時,你的胃已經快要半飽了,可以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補充每日的蛋白質需要,但要記得這些食物最好不要用高溫油炸、煎的方式,因為不僅熱量會增加,還容易產生致癌物;建議這些高蛋白的食物多用滷、蒸、燉的方式。順序四:吃米飯我們習慣吃白飯,但白飯滿容易讓血糖上升, GI值算是不低的食物,選擇最後再吃白飯,可以延緩血糖的上升。而且,此時應該不會感覺很餓了,就不會一下子吃太多高澱粉的食物。不過我們也不能不吃澱粉,所以最後再來吃飯這種方式,不但能均衡飲食,也能減少熱量攝取。如果,能把白米飯換成五穀飯或是糙米飯,對於體重控制更是有幫助。順序五:最後吃水果很多人會覺得飯前吃水果能幫助消化,但若以減重的概念來看,我建議水果放在最後吃,因為水果多含單醣,而且很多水果的甜度很高是屬於高GI的食物,若是空腹吃水果,其實很容易使血糖上升,並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並不利於減重。想減重時,建議多選擇甜度低的水果如蘋果、芭樂、番茄等。稍稍調整你的進食順序,你會發現體重會慢慢下降喔!(本文摘自/瘦不了的錯誤/臉譜出版)

家有肥胖兒 5原則把關健康

家有肥胖兒 5原則把關健康#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長輩常把「小時候胖不是胖」、「胖嘟嘟才可愛」掛嘴邊,但小朋友看起來胖嘟嘟真的就是有福氣嗎?現代的小朋友愛看電視、玩3C,運動量普遍不足,又經常食用炸雞、漢堡、零食、甜點等高熱量食品,身處在致胖的生活環境,有研究指出,看電視的時間每增加1小時,致胖的可能就提高25%。此外,肥胖也會增加孩童罹患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或呼吸道疾病等風險。體重超過同年齡層平均體重的20%就屬於肥胖大千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張濤澤表示,一般人對肥胖者容易有負面刻板印象,可能會讓小朋友受到同儕的嘲弄或排斥,造成孩子自卑、沒自信,養成消極、退縮的性格,使孩子的心受到影響。提醒父母,家中小孩體重如果超過同年齡層平均體重的20%就屬於肥胖的範圍,要特別留意。均衡攝取營養、適時補充水分針對飲食部分,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賴佳妤表示,掌握「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及「補充適量水份」為2大重點。6大類食物每日建議攝取量:全穀根莖類2.5~3.5碗,國小3年級以上孩童可到4碗、蔬菜類3~4份、水果類2~3份、蛋豆魚肉類4~6份、低脂乳品1.5杯、油脂4~5茶匙及堅果種子類1份。5原則把關健康肥胖兒童的體重控制原則,不建議減重而是維持體重,當維持同樣體重但孩子身高長高時,體重就會落在正常的範圍內。父母可以每天陪同孩子用餐,為孩子把關攝取的食物,並把握下列原則:1) 每日三正餐,避免點心、消夜。2) 餐食份量固定,勿暴飲暴食,以8分飽為主。3) 減少高油、高鹽、高糖等高熱量食物的攝取。4) 以新鮮食物為主,減少調理加工品。5) 每日建議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以及適量蛋白質、鈣質。從事戶外運動提高活動量張濤澤醫師提醒,若家中孩子有肥胖困擾的話,可以和小兒科醫師及營養師共同討論飲食與運動計畫,適時調整最適合孩子的體重控制計畫。同時,也可共同擬定運動計畫,也建議父母也應盡量讓孩子從事戶外運動,提高活動量。

狼吞虎嚥 養出水桶腰孩子!

狼吞虎嚥 養出水桶腰孩子!#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吃飯速度快的孩子無論是BMI、腰圍都更高!現代小孩行程滿,下了課要趕緊補習,甚至還要學才藝,吃飯時間總是很趕。董氏基金會提醒,孩子用餐時吃得太趕,營養攝取的「質」與「量」都會受影響,易熱量過剩但營養不足,造成中廣肥胖,容易養出水桶腰孩子!午餐時間短、進食量少營養品質也會受影響根據2015年刊登於《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期刊的研究顯示,相較於至少有25分鐘吃午餐的學生,午餐時間少於20分鐘的學生進食量會減少,少吃13%的主菜、12%蔬菜和少喝10%的牛奶;而且營養品質也受影響,吃水果的人少了13%。研究建議,讓學生多點時間用餐,可吃足營養,且有助於減少廚餘浪費。吃太快日後離罹高血壓風險高2.6倍2016年日本昭和大學研究發現,相較於慢慢用餐的孩子,吃飯速度快的孩子無論是BMI、腰圍都更高,而且腰圍身高比大於0.5的風險明顯增加。2014年董氏基金會與三商美邦人壽調查研究發現,台灣近30%國小學童的「腰圍身高比(腰圍除以身高)」超標大於0.5,代表學童有腹部肥胖和內臟脂肪堆積問題,日後罹患高血脂風險高出4.6倍、高血壓風險也多2.6倍。狼吞虎嚥易消化不良、胃脹氣董事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吃飯速度太快,會讓大腦飽食中樞來不及接收飽足訊息,讓孩子在感覺到吃飽前就已經吃過量,易導致肥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下了哪些東西;另外,狼吞虎嚥也容易造成部分孩子消化不良、胃脹氣,或不小心吞下細骨魚刺等,傷害胃腸。細嚼慢嚥有助預防腸胃疾病發生許惠玉主任強調,細嚼慢嚥可刺激唾液分泌、幫助消化,預防腸胃疾病發生,還能刺激腦部細胞,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和記憶力。另外,咀嚼也有按摩牙齦和清潔牙齒效果,有益牙周健康;學齡前足夠的咀嚼也能幫助口腔齒顎發展,及舌頭與嘴唇等口腔器官靈活度。董氏基金會呼籲,細嚼慢嚥、慢慢吃飯才能讓消化吸收更好。另外,吃飯時不看電視、電腦或玩手機,讓孩子專注在餐點上,認識自己吃下的食物、品嚐不同的口感風味,當孩子學會享受吃的快樂,滿足和飽足感自然會增加,也能避免消化不良或攝取過多熱量。 

母乳二手糖 恐致寶寶健康隱憂?

母乳二手糖 恐致寶寶健康隱憂?#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什麼!母乳恐為嬰兒帶來健康隱憂?一項由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的最新研究指出,每毫升母乳中有1微克果糖的增加,與嬰兒增加約257克的體重、131克的脂肪有關。這份研究檢測了25名母親及其嬰兒的哺乳情形。研究人員採集每位母親的母乳樣本,並分析其所含糖分,包含果糖、乳糖及葡萄糖並同時測量寶寶的脂肪、肌肉及骨骼重量。攝取果糖可能提升寶寶日後過重的風險研究者Michael Goran表示,二手糖主要是來自於母親攝取的水果、各式加工食物及汽水。然而,因為該研究並沒有採集母親們飲食的完整數據,因此並無法斷定母奶中發現的果糖是否完全與日常飲食有關。Goran認為雖然目前醫學上並無法完全釐清孩童長大後為何會過重,但是該研究或許可以開始進行預防,試圖在嬰兒時期就降低可能的風險。研究的協同者Tanya Alderete表示,人類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大腦網絡連結及新陳代謝系統建立的關鍵時期。此時的營養攝入對往後的健康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因此只要微小的果糖,便可能對新生兒的新陳代謝系統造成損害。她指出,攝取果糖可能過早活化脂肪儲存細胞,進而提升寶寶日後過重或肥胖的風險。嬰兒攝取過多糖分 恐對成長過程有傷害嬰兒應攝取對成長有益的乳糖,若在成長的黃金時期攝取高劑量的糖份,可能會導致其日後認知發展和學習上的障礙,甚至面臨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和心臟病等慢性病問題。含有乳糖等各種營養份的母奶對嬰兒是十分有益,但這些好處可能因為母親的飲食而消失甚至變成壞處。根據其他研究顯示,果糖和人造代糖對於孩童關鍵時期的發展有極強烈的損害,父母也該警覺二手糖含量過高的母奶對嬰兒造成的健康威脅。因此,Goran建議母親,在懷孕及哺乳期間應減少果糖的攝取,將能預防二手糖的危害,此外,嬰兒副食品及配方奶也盡量選擇不含果糖的較佳。(資料來源/Nutrients‧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