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睡5小時比睡7小時 肥胖比例高15%

睡5小時比睡7小時 肥胖比例高15%#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有人提供你一種藥丸,幾天內就能讓你感覺平靜、更有活力,而且是免費、沒有副作用的,你可能會接受它。如果他們告訴你,這個藥丸可以對抗憂鬱、縮小腰圍、提升你的專注力與工作生產力,並且調節你的荷爾蒙及增強免疫力,你可能會懷疑他們或許過於誇大效果了。然而……睡眠可以提供以上所有的好處,而且不限於此。但是,我們總還有一些需要觀賞的影集、必須擬稿的緊急電子郵件,以及待分類的換洗衣物。於是,睡眠就被擱置在一旁。或許多半是因為我們自青春期開始就懷有根深蒂固的感覺,那就是: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另外,我們也總認為之後可以「再補眠」。但事實上,你卻做不到。睡眠不足的人反應更慢 容易使大腦和皮膚老化許多人拒絕優先處理身體的基本需求,結果終其一生都受到哭求休息的身體和心靈所牽制。睡眠不足,使你感到懶散與易怒。據報導,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感到不堪負荷,也很難維持健康的體重。美國一項大規模調查發現,相較於晚上睡滿七小時的女性,晚上只睡五小時的女性,肥胖比例高出百分之十五。相較於充分休息的人們,睡眠不足的人反應更慢,並且容易使大腦和皮膚老化。當我們過度疲勞,就無法獲得大多數人渴求的清晰神智與活力,因為不管你喝下多少含有維生素B的飲料或濃縮咖啡,不足的東西仍是不足。更糟的是,我們試圖用來彌補差距的物品,包括糖、咖啡因、震耳的音樂與明亮的燈光等,只會使問題更惡化,讓我們愈不容易獲得需要的休息。你可能早就知道這一切了,但要改變習慣很困難,也許你需要更有說服力的東西。睡眠讓你的身體可以自行療癒。我們以為睡眠是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但許多研究都顯示,在一些睡眠階段,大腦的某些部分遠比請醒時還活躍。睡眠幫助身體增加自癒力當你休息時,身體和大腦都在忙著自我修復與重建。促進細胞重組與再生的生長激素會釋放到血液中,也是特定免疫細胞的產出高峰期。睡眠還能幫助調節與體重增加有關的荷爾蒙。一項針對睡眠不足的男性研究發現,當他們睡得更少,促進食慾的荷爾蒙激素就會增加。睡眠能使你的心跳和呼吸變得和緩,降低血壓,也會改變你的腦波頻率。δ (Delta)波是頻率最慢的腦波,它與深層修復有關,只出現在深度無夢的睡眠周期中。當你進入深度冥想狀態時,腦波也會有類似的經歷。δ波的產生,與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降低有關。(本文摘自/擁抱平靜:在每次呼吸中享受生命/大好書屋)

80%肥胖兒 愛看電視害的!

80%肥胖兒 愛看電視害的!#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美國兒科醫學界持續呼籲成人不要讓未滿兩歲的孩子看電視,但似乎只在父母心中起了小小漣漪,現在仍然有近90%的美國小孩2歲之前每天看電視一到二小時,臺灣的現象也差不多。近日澳洲政府釋出將制訂法律限制兩歲以下孩子看電視的訊息,雖然尚未定案,各方阻力也是重重,但我仍然十分敬佩澳洲政府對國家幼苗的重視。看電視可能減少發展語言能力的機會2009年澳洲政府委託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製作的《活力成長》(Get Up and Grow)手冊,是一本鉅細靡遺的育兒指引,其中有關看電視的問題只是諸多內容當中的一小部分。手冊中提出禁止幼兒看電視的原因,包括可能減少他們從事遊戲、社交接觸與發展語言能力的機會,視線定焦於平面螢幕會影響視力發展,以及減少專注力的時間。在先進國家,看電視成了孩子除睡覺外花費最多時間的活動。美國兒科醫學會早已建議(沒有禁止,只是建議)2歲以下孩子不要看電視,2歲以上孩子每天不得超過2小時,且只看優質兒童節目。不同的是,澳洲政府因使用「禁止」的字眼,引起較多關注。看電視解決問題 只會惡性循環為何專家學者苦口婆心勸導父母別讓小小孩看電視,卻起不了作用?實在是現代父母太過忙碌,為了得到喘息的時間,只好將孩子交給電視保母。也有些父母抱怨,空氣汙染嚴重、社會事件頻仍,家長還能帶孩子去哪裡?藉此合理化幼童看電視的行為。更有父母認為自己也是看電視長大的,也沒有變笨。父母的這些想法,反映了現代社會的問題,照顧者的無能為力,雖然情有可原,但以看電視來解決問題,只會造成惡性循環。當孩子從不當的電視節目中養成暴力、攻擊行為,再想管教孩子就事倍功半了。到底看電視對幼兒的影響是什麼?我們可以從3個面向分析:• 電視影像本身的影響1) 聲光刺激/電視螢幕的閃爍光影、變換畫面、快速剪接等聲光效果,對幼兒正在發育的大腦不利。2) 影響視力發育/嬰幼兒時期視力還未發育良好,他們需要東看西看,獲得全視野的發展,而看電視會讓幼童的視線集中在一個框框內。另外,幼兒事實上是有點「遠視」,因此無法看清楚電視上的內容,當然就無法吸收所謂能「促進大腦發育」的資訊,反而會影響視力的正常發育。• 節目內容的影響1) 語言發展遲緩/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可以跟著電視學語言,但是孩子從生活環境裡學語言會更快。電視是單向的「聽」,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對談與互動,反而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2) 無法專注/當孩子適應了電視的過度刺激,現實生活中的刺激就顯得平淡,也就引不起他的興趣和投入。根據研究,三歲以下的孩子電視看得越多,到七歲時,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衝動的機率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孩子在其他房間遊戲,電視的背景聲音也會影響孩子遊戲的專注力,增加衝動行為的機率。3) 認知或閱讀障礙/雖然有實驗證明《芝麻街》(Sesame Street)之類的兒童節目對三歲以上的孩子是有幫助的,但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效果卻恰恰相反。研究顯示,三歲以下的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越長,他們的閱讀能力和理解力也越差。看到一串數字,能夠記住的長度也不如同齡孩子,這些能力的下降都會影響日後的學習和成就。4) 價值觀扭曲/卡通中的暴力行為,可能會讓孩子模仿;充滿商業行為的廣告,也會誘惑孩子消費,扭曲孩子的價值觀。• 電視造成間接的影響1) 親子關係疏離/幼兒花費過多時間看電視會大幅減少與家人的言語互動。研究顯示,打開電視會讓家庭減少80%以上的語言溝通。雖然有些父母會陪孩子一起看電視,但此時的父母多數是為了休息,而很少和孩子互動、學習,處於「人在心不在」的狀態,不但無法增進孩子的身心成長,反而錯過孩子重要的發展階段,虛擲寶貴的親子時光。2) 運動不足/全世界的肥胖兒都在增加,電視與垃圾食物難辭其咎。長期看電視的孩子運動不足,容易肥胖,也容易懶散、被動。研究證明,肥胖兒中除了10%是疾病引起,10%是家庭遺傳,剩下的80%皆屬單純性肥胖,其中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愛看電視。剝奪其他活動的時間:嬰幼兒階段是腦功能發育階段,需要均衡的腦部刺激,才能衍生更多的腦神經迴路與連結,如果長時間看電視,相對的就減少了玩沙、溜滑梯、扮家家酒、玩黏土、畫圖等活動的時間,而這些活動對孩子的全面性發展很重要。有些父母會想提供教學光碟讓孩子觀看,是誤以為這些影片對孩子的大腦發展有益。然而根據研究,兩歲以下的孩子,不論觀看哪種教學光碟,皆無法使孩子更聰明,反而增加上述所提及的不良影響。多數研究還是建議,幼兒三歲以上才可以看電視,傷害較小,但仍需注意每天應以一小時為限。(本文摘自/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時報出版)

找到了!小兒脂肪肝原因在這

找到了!小兒脂肪肝原因在這#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兒脂肪肝的重大發現,關鍵成因找到了!由亞東紀念醫院及台大兒童醫院合作的研究顯示,肥胖兒童發生脂肪肝的關鍵成因為IRGM基因變異—罹患脂肪肝的肥胖兒童之中有高達28%有IRGM基因變異。28%肥胖兒童IRGM基因變異亞東紀念醫院小兒科醫師林裕誠表示,國內肥胖兒童未必都會罹患脂肪肝,推論遺傳基因變異可能是重要原因,研究發現,台灣高達28%的肥胖兒童因為IRGM基因變異而罹患脂肪肝,找出變異原因,就能提供脂肪肝治療的正確方向。國內約有9萬小兒脂肪肝患者根據內政部統計處105年11月的資料,台灣地區年齡6~18歲的兒童青少年為300萬人,再以肥胖盛行率15%來計算,約有45萬名肥胖兒,再乘以台灣肥胖兒童20%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估算出國內約有9萬小兒脂肪肝患者。脂肪堆積過多 就會轉至肝臟林裕誠醫師表示,如果超過5%的肝臟細胞有過度脂肪堆積,即患有脂肪肝,當人體攝取過多脂肪,剩餘脂肪會儲存在皮下皮膚,一旦脂肪堆積過多,就會轉至肝臟細胞內部存積,台灣有超過25,000名因IRGM基因變異而有脂肪肝的肥胖兒,如果能製造出增進IRGM蛋白活性的藥物,就可望拯救25,000名肥胖兒脂肪肝。足量運動、飲食控制、避免久坐想要遠離脂肪肝,最佳治療方式為穩定足量運動、飲食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病人應避免久坐不動,每天做60分鐘(可分次)的中等強度以上運動,每天攝取足量蔬果,少喝珍珠奶茶等含糖飲料。  

腋下整片青春痘 汗腺炎作怪

腋下整片青春痘 汗腺炎作怪#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22歲的唐姓大學生在大二那年,腋窩發炎狀況非常嚴重,長期化膿導致流血與組織液產生,腋下下方永遠都有洗不完的黃色殘留汙漬,讓愛美的他再也無法穿淺色衣物,睡覺時因腋窩發炎化膿嚴重,簡單的翻身都會令他疼痛不已,為了怕血和組織液流出,他甚至使用過衛生棉墊來吸附血流。容易發生於腋窩、會陰部、乳房下方台大醫院皮膚部廖怡華醫師指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發炎疾病,病灶多容易發生於兩側腋窩與會陰生殖部、乳房下方、臀部與鼠蹊部的皮膚摩擦處,發炎部位一開始會像青春痘一樣,接著病灶會越來越大,導致現皮膚疼痛、化膿、紅色結節與癤瘡。紅色結節中間可能會形成膿瘍,嚴重者病灶處會不斷滲出膿血而產生異味,甚至產生紅腫熱痛現象,兩個結節久了之後,會形成像隧道的通路,稱作瘻管,導致整片皮膚都受到侵犯,病灶處傷口疼痛也會導致行動不便、坐立難安,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抽菸誘發疾病機率提高12.5倍廖怡華醫師表示,化膿性汗腺炎在台灣盛行率約0.05%,女性罹病機率多於男性3倍,最常發生20~50歲的成人,其致病原因不明,可能為遺傳或荷爾蒙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抽菸和肥胖是誘發疾病機率提高12.5倍和2.4倍。化膿性和腺炎主要以藥物與手術治療為主,廖醫師表示,身體只要出現紅色結節,很有可能就是因為汗腺炎的前兆,要盡快就診,此外,控制體重,避免攝取乳製品、高糖的食物、辛辣刺激等容易導致肥胖的食物、降低抽菸的頻率,以免加速病灶進展。

別被騙 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

別被騙 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句俚語:「小時候胖不是胖」,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根據臨床追蹤調查,身材肥胖的學齡兒童,有50%的機率將來成人仍為肥胖者,青少年時期身材肥胖者,則有75%的機率將來成人仍為肥胖者。成長階段的肥胖 連脂肪細胞都會增多這是因為成長階段的肥胖,除了脂肪細胞的增大外,連脂肪細胞都會增多,脂肪細胞的增大可以藉由節食及運動來縮小,但脂肪細胞一旦增多,就幾乎不能改變了,所以正確的說法應為「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才對。從小就肥胖 罹患糖尿病機會高前面講到過度肥胖除了可能影響轉大人之外,研究顯示,從小就肥胖的孩子,將來長大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不孕症、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的機率會較一般人要高。1) 心血管疾病方面/研究顯示肥胖兒童的血壓要比同齡體型正常者要來的高,而少年肥胖者在成年後罹患高血壓的風險要較少年非肥胖者機率高上9~10倍;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高上2倍。2) 骨骼系統/在青春期前,生長板尚未密合,本應還有成長的空間,但肥胖容易骨骼負荷過重,不但影響長高,甚至造成骨架異常。再加上因體重負荷過大,造成脛骨彎曲的例子亦有所見,甚至有腰痛、膝痛、走路不穩等症狀,都是因過度肥胖所引起。3) 內分泌系統/嚴重肥胖的孩子會常伴隨有胰島素抗性的現象,所謂胰島素抗性便是指人體中利用、儲存和產生能量的組織無法和胰島素正常反應,造成糖分在血中含量偏高,再加上高血脂的現象,成人後便有較大機率罹患糖尿病。4) 腸胃系統方面/過量的膽固醇,可能造成膽囊結石,而肥胖者亦常見有「肝包油」的情形,也就是所謂的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堆積了三酸甘油脂的油泡,若不即時控制,將來可能會演變成肝炎、肝癌、肝硬化等嚴重疾病,而青少年時期即為肥胖者,將來發生這類疾患的機率,又較同齡非肥胖者高上1.5倍。5) 肺與呼吸功能/臨床上統計約有3成的肥胖兒童會有氣喘,另多數的肥胖兒童肺活量亦較同齡者差。而肥胖的兒童也常伴隨有睡眠品質不佳的情形,因為肥胖的緣故,使咽喉附近的軟骨組織阻塞呼吸道,使上呼吸道變得狹窄,進而引發鼾聲,甚至呼吸中止,於是便常在睡夢中醒來,醒後會恢復正常呼吸,類似情況一個晚上發生個好幾次,影響睡眠品質,就會連帶影響了生長激素的分泌,及早晨學習的精神力、專注力。(本文摘自/轉大人/凱特文化出版)

越吃越胖 研究:肥胖會傳染

越吃越胖 研究:肥胖會傳染#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80年代,印度醫師尼基•杜蘭達(Nikhil Dhurandhar)和他的父親一起在孟買經營一家減重診所,經過多年努力,他們行醫的經驗和1985年研究肥胖症的先驅亞伯特•史當卡德(Albert Stunkard)一樣,後者曾說:「那些接受治療的人大多無法減重成功,而那些減重成功的人通常都會復胖。」減肥重點在少吃、精算熱量、運動杜蘭達醫師給肥胖病人的處方都是「少吃」及「精算攝入卡路里」,而且要求他們多運動,可惜肥胖的機轉沒那麼簡單,在杜蘭達心中始終有個謎團:「如果不能靠攝取及消耗卡路里的多寡來維持體重(或減重),那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知道肥胖的成因,進而永久治療?」死掉的雞都比較肥胖正當杜蘭達困惑時,和一位獸醫朋友聚餐時的閒聊,似乎替他點了一盞明燈,那位朋友正在處理眾多雞舍出現的神祕疾病,此病使雞類死亡,危害雞農生計,所以致力於找出疾病的原因與治療方法,發現雞隻死亡前都有過度肥大的肝,以及縮小的胸腺,身體也屯積了很多脂肪,說得簡單一些,死掉的雞都比較肥胖。一種奇怪的念頭湧入杜蘭達腦海──世上的肥胖人口有沒有可能如同雞隻,是被某種病毒感染所造成?他在90年代末期舉家遷至美國,希望可以找到夠分量的研究機構,接受他的想法,進而資助他研究讓雞隻肥胖的病毒。肥胖跟高卡路里飲食、久坐不動有關2001年,杜蘭達在《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發表了上述結果,認為「肥胖是會傳染的」,雖然論點頗具爭議性,但其中潛藏了可以深入的研究的課題,他創造了一個字Infectobesity,用以表達這種經由感染造成的肥胖。這聽了可能很嚇人,但如果你看到過去35年來「美國肥胖人口分布」的地圖,確實給人「肥胖是傳染病」的誤解─它從美國東南部開始擴張,延伸到北部及西部,最後在大都會爆發,不過有人也持不同的看法,認為還是和「易造成肥胖的環境」有關,例如超市販售的高卡路里食物、速食餐廳增多,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配偶變胖 另一半變胖風險也增加37%杜蘭達的論點如果屬實,則肥胖可能因為親密朋友的拜訪、接觸相同食物、觸摸共同物品,甚至因為上過同樣的廁所,而遭受病毒感染,他的研究可能太武斷,因為科學界這幾十年對肥胖的研究,還沒找到真正「一以貫之」的道理。有人認為是心理層面,肥胖的人意志不堅,控制不了自己,不知節制地亂吃,有人認為是腸道細菌不平均,某些細菌不足,造成營養過度吸收,而讓人肥胖,也可能是和你在一起的人影響你,例如配偶變胖,另一半變胖的風險也會增加37%。感染增加肥胖的可能 肥胖的人易於感染以上諸多可能的原因讓人摸不清頭緖,不知如何是好,還好和杜蘭達抱持同一觀點的人並不多,目前可知的相關研究零零星星,最近的一篇是2015年來自土耳其的抽血篩檢,雖然和杜蘭達的論點相關,但樣本數偏少,無法適用於其他地區。引用學者格洛尼(Genoni)在2013年發表於《歐洲小兒科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的論點說明,他認為肥胖和感染是一體兩面(two sides of one coin),感染增加了肥胖的可能,但肥胖的人也易於被感染,就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邏輯,感染或肥胖哪個是禍首,誰也說不準。(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拒當腹翁 落實「3D」保健康

拒當腹翁 落實「3D」保健康#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有近20%成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者未來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三高慢性疾病風險為一般人2至6倍,且其相關疾病死亡率加總已勝過癌症,根據教育部統計,每3位學童就有1位過重或肥胖,除了成人慢性病問題,兒童肥胖狀況也不可輕忽。簡易量腰方式 落實3D健康生活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教導學童認識健康腰圍觀念,學習「抱、拉、量」的簡易量腰方式幫爸媽量腰圍,粗估家長腰圍現況,並透過孩子與家長的互動,將健康腰圍觀念傳遞給家長,另也教導落實「3D健康生活」(Do Control控制腰圍與三高、Do Healthy Diet選擇健康飲食、Do Exercise維持動態生活)建立健康飲食與維持運動習慣。雲林爸爸、屏東媽媽腰圍超標基金會統整上述問卷製作了「全台代謝症候群風險地圖」,結果發現雲林超過一半爸爸及屏東近一半媽媽腰圍超標,為全台比例最高,也反應在運動頻率上,雲林超過1/4的爸爸、屏東超過1/5媽媽無運動習慣,金門、台中、澎湖每日未攝取三蔬二果比例最高、基隆家長外食比例高卻不注重飲食內容等問題。選擇更健康的飲食 增加運動頻率「健康出動到校園」活動除請小朋友擔任腰圍糾察隊回家替父母量腰圍外,也讓他們反過來提醒家長做好代謝症候群防治,養成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經小朋友回家宣導後,爸媽願意選擇更健康的飲食、增加運動頻率。75.4%家長會創造走路機會根據問卷統計,願意注重健康飲食的家長比例高達78%,超過一半(50.9%)願意自己或由家人準備健康餐食,經過孩子叮嚀後,願意天天三蔬二果的比例也達76%,願意調整生活習慣,每週固定運動2次以上的比例則近45%,75.4%家長還會特意創造走路機會,例如不坐電梯改走樓梯,或者是中午外出走路來提升運動頻率。

久坐關節疼痛腫脹 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

久坐關節疼痛腫脹 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早上睡醒時或者在久坐之後,出現關節處有僵硬疼痛腫脹的感覺,有時疼痛感會加劇,例如在上下樓梯或蹲下時,關節會疼痛及無力,就要當心是退化性關節炎。需要注意的是,關節炎不再是老人專利,運動、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關節保健的迷思與討論也越來越廣泛。退化性關節炎日積月累而成 易與骨鬆混淆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不是突然出現,而是經年累月慢慢累積形成。關節為骨頭的末端,在外層有平面的軟骨,讓兩個骨頭之間互相摩擦。而支撐著軟骨與活動的,是由韌帶、肌腱、肌肉、關節囊與附著的肌肉組織,組成了一個可重複使用數十萬次活動的構造。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產生,常見的關節炎為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部分民眾容易混淆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症,事實上,退化性關節炎是因為關節表面的軟骨磨損,造成關節僵硬或疼痛的退化現象;而骨質疏鬆症則是因為骨質流失,造成骨頭強度降低,因此容易骨折或跌倒,兩者發生原因不同,症狀表現也完全不同。增加肌肉力 維持適當體重 輔以硫酸鹽葡萄糖胺除了藥物外,最重要的治療方法是運動和維持適當體重。患者會誤以為運動容易耗損膝關節而完全不敢動,這種想法並不正確。適當的訓練能增加大腿肌肉的力量,肌力提升後,膝關節的穩定度和活動度會變好,關節協調與平衡能力也會變佳,疼痛感降低,膝蓋較不易受傷。另外,坊間普遍認為葡萄糖胺助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但葡萄糖胺分為食品級及藥品級,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為國內核准以藥字號所列管的產品,建議民眾服用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專業建議,才能獲得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