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找到了!小兒脂肪肝原因在這

找到了!小兒脂肪肝原因在這#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兒脂肪肝的重大發現,關鍵成因找到了!由亞東紀念醫院及台大兒童醫院合作的研究顯示,肥胖兒童發生脂肪肝的關鍵成因為IRGM基因變異—罹患脂肪肝的肥胖兒童之中有高達28%有IRGM基因變異。28%肥胖兒童IRGM基因變異亞東紀念醫院小兒科醫師林裕誠表示,國內肥胖兒童未必都會罹患脂肪肝,推論遺傳基因變異可能是重要原因,研究發現,台灣高達28%的肥胖兒童因為IRGM基因變異而罹患脂肪肝,找出變異原因,就能提供脂肪肝治療的正確方向。國內約有9萬小兒脂肪肝患者根據內政部統計處105年11月的資料,台灣地區年齡6~18歲的兒童青少年為300萬人,再以肥胖盛行率15%來計算,約有45萬名肥胖兒,再乘以台灣肥胖兒童20%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估算出國內約有9萬小兒脂肪肝患者。脂肪堆積過多 就會轉至肝臟林裕誠醫師表示,如果超過5%的肝臟細胞有過度脂肪堆積,即患有脂肪肝,當人體攝取過多脂肪,剩餘脂肪會儲存在皮下皮膚,一旦脂肪堆積過多,就會轉至肝臟細胞內部存積,台灣有超過25,000名因IRGM基因變異而有脂肪肝的肥胖兒,如果能製造出增進IRGM蛋白活性的藥物,就可望拯救25,000名肥胖兒脂肪肝。足量運動、飲食控制、避免久坐想要遠離脂肪肝,最佳治療方式為穩定足量運動、飲食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病人應避免久坐不動,每天做60分鐘(可分次)的中等強度以上運動,每天攝取足量蔬果,少喝珍珠奶茶等含糖飲料。  

腋下整片青春痘 汗腺炎作怪

腋下整片青春痘 汗腺炎作怪#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22歲的唐姓大學生在大二那年,腋窩發炎狀況非常嚴重,長期化膿導致流血與組織液產生,腋下下方永遠都有洗不完的黃色殘留汙漬,讓愛美的他再也無法穿淺色衣物,睡覺時因腋窩發炎化膿嚴重,簡單的翻身都會令他疼痛不已,為了怕血和組織液流出,他甚至使用過衛生棉墊來吸附血流。容易發生於腋窩、會陰部、乳房下方台大醫院皮膚部廖怡華醫師指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發炎疾病,病灶多容易發生於兩側腋窩與會陰生殖部、乳房下方、臀部與鼠蹊部的皮膚摩擦處,發炎部位一開始會像青春痘一樣,接著病灶會越來越大,導致現皮膚疼痛、化膿、紅色結節與癤瘡。紅色結節中間可能會形成膿瘍,嚴重者病灶處會不斷滲出膿血而產生異味,甚至產生紅腫熱痛現象,兩個結節久了之後,會形成像隧道的通路,稱作瘻管,導致整片皮膚都受到侵犯,病灶處傷口疼痛也會導致行動不便、坐立難安,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抽菸誘發疾病機率提高12.5倍廖怡華醫師表示,化膿性汗腺炎在台灣盛行率約0.05%,女性罹病機率多於男性3倍,最常發生20~50歲的成人,其致病原因不明,可能為遺傳或荷爾蒙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抽菸和肥胖是誘發疾病機率提高12.5倍和2.4倍。化膿性和腺炎主要以藥物與手術治療為主,廖醫師表示,身體只要出現紅色結節,很有可能就是因為汗腺炎的前兆,要盡快就診,此外,控制體重,避免攝取乳製品、高糖的食物、辛辣刺激等容易導致肥胖的食物、降低抽菸的頻率,以免加速病灶進展。

別被騙 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

別被騙 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句俚語:「小時候胖不是胖」,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根據臨床追蹤調查,身材肥胖的學齡兒童,有50%的機率將來成人仍為肥胖者,青少年時期身材肥胖者,則有75%的機率將來成人仍為肥胖者。成長階段的肥胖 連脂肪細胞都會增多這是因為成長階段的肥胖,除了脂肪細胞的增大外,連脂肪細胞都會增多,脂肪細胞的增大可以藉由節食及運動來縮小,但脂肪細胞一旦增多,就幾乎不能改變了,所以正確的說法應為「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才對。從小就肥胖 罹患糖尿病機會高前面講到過度肥胖除了可能影響轉大人之外,研究顯示,從小就肥胖的孩子,將來長大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不孕症、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的機率會較一般人要高。1) 心血管疾病方面/研究顯示肥胖兒童的血壓要比同齡體型正常者要來的高,而少年肥胖者在成年後罹患高血壓的風險要較少年非肥胖者機率高上9~10倍;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高上2倍。2) 骨骼系統/在青春期前,生長板尚未密合,本應還有成長的空間,但肥胖容易骨骼負荷過重,不但影響長高,甚至造成骨架異常。再加上因體重負荷過大,造成脛骨彎曲的例子亦有所見,甚至有腰痛、膝痛、走路不穩等症狀,都是因過度肥胖所引起。3) 內分泌系統/嚴重肥胖的孩子會常伴隨有胰島素抗性的現象,所謂胰島素抗性便是指人體中利用、儲存和產生能量的組織無法和胰島素正常反應,造成糖分在血中含量偏高,再加上高血脂的現象,成人後便有較大機率罹患糖尿病。4) 腸胃系統方面/過量的膽固醇,可能造成膽囊結石,而肥胖者亦常見有「肝包油」的情形,也就是所謂的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堆積了三酸甘油脂的油泡,若不即時控制,將來可能會演變成肝炎、肝癌、肝硬化等嚴重疾病,而青少年時期即為肥胖者,將來發生這類疾患的機率,又較同齡非肥胖者高上1.5倍。5) 肺與呼吸功能/臨床上統計約有3成的肥胖兒童會有氣喘,另多數的肥胖兒童肺活量亦較同齡者差。而肥胖的兒童也常伴隨有睡眠品質不佳的情形,因為肥胖的緣故,使咽喉附近的軟骨組織阻塞呼吸道,使上呼吸道變得狹窄,進而引發鼾聲,甚至呼吸中止,於是便常在睡夢中醒來,醒後會恢復正常呼吸,類似情況一個晚上發生個好幾次,影響睡眠品質,就會連帶影響了生長激素的分泌,及早晨學習的精神力、專注力。(本文摘自/轉大人/凱特文化出版)

越吃越胖 研究:肥胖會傳染

越吃越胖 研究:肥胖會傳染#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80年代,印度醫師尼基•杜蘭達(Nikhil Dhurandhar)和他的父親一起在孟買經營一家減重診所,經過多年努力,他們行醫的經驗和1985年研究肥胖症的先驅亞伯特•史當卡德(Albert Stunkard)一樣,後者曾說:「那些接受治療的人大多無法減重成功,而那些減重成功的人通常都會復胖。」減肥重點在少吃、精算熱量、運動杜蘭達醫師給肥胖病人的處方都是「少吃」及「精算攝入卡路里」,而且要求他們多運動,可惜肥胖的機轉沒那麼簡單,在杜蘭達心中始終有個謎團:「如果不能靠攝取及消耗卡路里的多寡來維持體重(或減重),那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知道肥胖的成因,進而永久治療?」死掉的雞都比較肥胖正當杜蘭達困惑時,和一位獸醫朋友聚餐時的閒聊,似乎替他點了一盞明燈,那位朋友正在處理眾多雞舍出現的神祕疾病,此病使雞類死亡,危害雞農生計,所以致力於找出疾病的原因與治療方法,發現雞隻死亡前都有過度肥大的肝,以及縮小的胸腺,身體也屯積了很多脂肪,說得簡單一些,死掉的雞都比較肥胖。一種奇怪的念頭湧入杜蘭達腦海──世上的肥胖人口有沒有可能如同雞隻,是被某種病毒感染所造成?他在90年代末期舉家遷至美國,希望可以找到夠分量的研究機構,接受他的想法,進而資助他研究讓雞隻肥胖的病毒。肥胖跟高卡路里飲食、久坐不動有關2001年,杜蘭達在《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發表了上述結果,認為「肥胖是會傳染的」,雖然論點頗具爭議性,但其中潛藏了可以深入的研究的課題,他創造了一個字Infectobesity,用以表達這種經由感染造成的肥胖。這聽了可能很嚇人,但如果你看到過去35年來「美國肥胖人口分布」的地圖,確實給人「肥胖是傳染病」的誤解─它從美國東南部開始擴張,延伸到北部及西部,最後在大都會爆發,不過有人也持不同的看法,認為還是和「易造成肥胖的環境」有關,例如超市販售的高卡路里食物、速食餐廳增多,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配偶變胖 另一半變胖風險也增加37%杜蘭達的論點如果屬實,則肥胖可能因為親密朋友的拜訪、接觸相同食物、觸摸共同物品,甚至因為上過同樣的廁所,而遭受病毒感染,他的研究可能太武斷,因為科學界這幾十年對肥胖的研究,還沒找到真正「一以貫之」的道理。有人認為是心理層面,肥胖的人意志不堅,控制不了自己,不知節制地亂吃,有人認為是腸道細菌不平均,某些細菌不足,造成營養過度吸收,而讓人肥胖,也可能是和你在一起的人影響你,例如配偶變胖,另一半變胖的風險也會增加37%。感染增加肥胖的可能 肥胖的人易於感染以上諸多可能的原因讓人摸不清頭緖,不知如何是好,還好和杜蘭達抱持同一觀點的人並不多,目前可知的相關研究零零星星,最近的一篇是2015年來自土耳其的抽血篩檢,雖然和杜蘭達的論點相關,但樣本數偏少,無法適用於其他地區。引用學者格洛尼(Genoni)在2013年發表於《歐洲小兒科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的論點說明,他認為肥胖和感染是一體兩面(two sides of one coin),感染增加了肥胖的可能,但肥胖的人也易於被感染,就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邏輯,感染或肥胖哪個是禍首,誰也說不準。(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拒當腹翁 落實「3D」保健康

拒當腹翁 落實「3D」保健康#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有近20%成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者未來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三高慢性疾病風險為一般人2至6倍,且其相關疾病死亡率加總已勝過癌症,根據教育部統計,每3位學童就有1位過重或肥胖,除了成人慢性病問題,兒童肥胖狀況也不可輕忽。簡易量腰方式 落實3D健康生活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教導學童認識健康腰圍觀念,學習「抱、拉、量」的簡易量腰方式幫爸媽量腰圍,粗估家長腰圍現況,並透過孩子與家長的互動,將健康腰圍觀念傳遞給家長,另也教導落實「3D健康生活」(Do Control控制腰圍與三高、Do Healthy Diet選擇健康飲食、Do Exercise維持動態生活)建立健康飲食與維持運動習慣。雲林爸爸、屏東媽媽腰圍超標基金會統整上述問卷製作了「全台代謝症候群風險地圖」,結果發現雲林超過一半爸爸及屏東近一半媽媽腰圍超標,為全台比例最高,也反應在運動頻率上,雲林超過1/4的爸爸、屏東超過1/5媽媽無運動習慣,金門、台中、澎湖每日未攝取三蔬二果比例最高、基隆家長外食比例高卻不注重飲食內容等問題。選擇更健康的飲食 增加運動頻率「健康出動到校園」活動除請小朋友擔任腰圍糾察隊回家替父母量腰圍外,也讓他們反過來提醒家長做好代謝症候群防治,養成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經小朋友回家宣導後,爸媽願意選擇更健康的飲食、增加運動頻率。75.4%家長會創造走路機會根據問卷統計,願意注重健康飲食的家長比例高達78%,超過一半(50.9%)願意自己或由家人準備健康餐食,經過孩子叮嚀後,願意天天三蔬二果的比例也達76%,願意調整生活習慣,每週固定運動2次以上的比例則近45%,75.4%家長還會特意創造走路機會,例如不坐電梯改走樓梯,或者是中午外出走路來提升運動頻率。

久坐關節疼痛腫脹 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

久坐關節疼痛腫脹 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早上睡醒時或者在久坐之後,出現關節處有僵硬疼痛腫脹的感覺,有時疼痛感會加劇,例如在上下樓梯或蹲下時,關節會疼痛及無力,就要當心是退化性關節炎。需要注意的是,關節炎不再是老人專利,運動、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關節保健的迷思與討論也越來越廣泛。退化性關節炎日積月累而成 易與骨鬆混淆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不是突然出現,而是經年累月慢慢累積形成。關節為骨頭的末端,在外層有平面的軟骨,讓兩個骨頭之間互相摩擦。而支撐著軟骨與活動的,是由韌帶、肌腱、肌肉、關節囊與附著的肌肉組織,組成了一個可重複使用數十萬次活動的構造。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產生,常見的關節炎為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部分民眾容易混淆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症,事實上,退化性關節炎是因為關節表面的軟骨磨損,造成關節僵硬或疼痛的退化現象;而骨質疏鬆症則是因為骨質流失,造成骨頭強度降低,因此容易骨折或跌倒,兩者發生原因不同,症狀表現也完全不同。增加肌肉力 維持適當體重 輔以硫酸鹽葡萄糖胺除了藥物外,最重要的治療方法是運動和維持適當體重。患者會誤以為運動容易耗損膝關節而完全不敢動,這種想法並不正確。適當的訓練能增加大腿肌肉的力量,肌力提升後,膝關節的穩定度和活動度會變好,關節協調與平衡能力也會變佳,疼痛感降低,膝蓋較不易受傷。另外,坊間普遍認為葡萄糖胺助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但葡萄糖胺分為食品級及藥品級,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為國內核准以藥字號所列管的產品,建議民眾服用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專業建議,才能獲得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減肥不吃早餐 車禍機率高5倍

減肥不吃早餐 車禍機率高5倍#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不吃早餐的人容易胖/早上的身體,需要充足的能量來源,早餐所攝取到的卡路里,會隨著動腦及身體活動而消耗掉,所以不會形成堆機體內的脂肪,有時會聽到有女生因為減肥,而省略每天的第一餐,但這卻會造成反效果,不吃早餐,會讓身體處於長時間低血糖的狀態,頭腦會因此持續發出需要進食的指令,這樣會造成午餐和晚餐攝取過多的飲食,或是在一天當中頻繁攝取食物,反而使人發胖。2)吃早餐能提神,不吃易出車禍/葡萄糖是身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一大早享用早餐,可讓大腦獲得最基本的能量,提供上午工作和學習的最佳動力,相反地,如果大腦中的葡萄糖濃度不足,會讓人容易精神恍惚,缺乏集中力、記憶力、運動能力,實際上,也有調查結果顯示,不吃早餐的人在做事時比較容易出錯,而國外的模擬測試結果並顯示,在沒有吃早餐的情況下駕駛車輛,發生事故的機率可能會在平常的5倍以上。3) 穩定心神情緒/在沒吃早餐,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不足的狀態下,身體會發出警訊,以動物來比喻,就像是捕獲不到獵物的饑餓狀態,或是被敵人所包圍的緊急情況,身處這樣的狀況之下,人的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賀爾蒙,造成情緒比平常亢奮,並且容易焦躁不安,根據統計,不習慣吃早餐的孩子們,較容易具有霸凌同學或犯罪的傾向。4) 醒了吃,創造幸福感/起床吃過早餐,大腦會分泌一種名為「β腦內啡」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又被稱作「腦內麻藥」,可以讓人產生幸福和滿足的感受,像馬拉松選手在賽事後半愉悅的精神狀態(Runner's High),也是β腦內啡所引發的現象之一,此外,腦內分泌的「血清素」則有抑止焦慮、穩定情緒的功效。因此,早餐可以說是一天活力的開始,絕對是不可或缺的。5) 遠離慢性疾病/根據美國的營養調查結果顯示,不吃早餐的人過重及肥胖的機率,是經常吃早餐者的5倍,如果起床沒吃早餐,身體會自動判斷「獲得的營養不足」,因此在吃午餐或晚餐的時候,身體獲得的醣類(碳水化合物)就比較容易轉化為脂肪,囤積在體內,這些都將成為慢性肥胖、文明病、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病因。此外,身體處於長時間低血糖的情況下,因饑餓而暴飲暴食,會造成血糖值急遽上升,並分泌大量的胰島素,在這樣的過程中,胰臟容易因為過度疲累,形成糖尿病的起因,而長期缺乏β腦內啡提振精神、穩定情緒,也容易引發憂鬱症等相關疾病。(本文摘自/一個人的早午餐/大是文化)

肥胖、糖尿病 睡眠不足害的

肥胖、糖尿病 睡眠不足害的#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睡眠不足不只影響身心健康,也可能影響胰島素敏感性,並對腸道細菌生態造成衝擊,過去不少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傷害新陳代謝健康,歐洲學者認為,人睡眠不足時,腸道細菌生態可能受破壞,導致腸道細菌種類減少,進而影響新陳代謝功能。腸道細菌 與肥胖、糖尿病息息相關醫界早發現,腸道細菌組成、多樣化情況,與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息息相關,而不少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的人很容易罹患這些疾病,不過醫界、學界並不知道睡眠不足是否會改變人類腸道細菌生態。瑞典烏普拉大學神經學副教授克里斯汀․班尼迪克特、學者強納森․西德納斯,以及德國人類營養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分析、研究上述議題,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分子新陳代謝〉期刊(Molecular Metabolism)。睡眠不足 影響胰島素敏感性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以9名健康、正常體重男性為研究對象,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連續兩晚都只睡4小時,另一組每晚睡滿8小時。研究作者分析,由於實驗時間非常短,加上樣本數很少,因此這項研究並沒有發現兩個晚上睡眠不足會影響腸道細菌多樣化。不過研究卻發現,睡眠不足時,胰島素敏感性會減弱20%,無論腸道細菌生態有沒有出現變化,這都代表人類睡眠不足會影響胰島素敏感程度,即使只有一、兩個晚上失眠,也是一樣,胰島素反應都會變遲鈍。肥胖的人 腸道細菌生態不太一樣研究作者表示,其他研究曾觀察到,肥胖的人,腸道細菌生態與體重正常者不太一樣,肥胖者的壁厚菌門(Firmicutes)細菌、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細菌的比率較為增加。研究作者指出,腸道細菌生態很豐富,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腸道細菌生態與胰島素敏感性之間的關聯,睡眠不足除了傷害新陳代謝健康,還容易損害認知功能,想探討背後原因,同樣也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