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以為發胖 檢查驚現39公分腫瘤

以為發胖 檢查驚現39公分腫瘤#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39歲體型肥胖女性,近幾個月體重持續增加,腹部也越來越大,自認是肥胖不以為意,家人建議至醫院就診,檢查後發現患者BMI=50.12,有肥胖、高血壓、甲狀腺腫大及巨大腹圍,婦產科檢查則發現腹部有一39X29公分巨大腫瘤,術中從卵巢瘤中引流出2萬3千1百C.C.的深色液體,術後患者體重由134.8公斤減為107公斤。腫瘤佔滿骨盆腔會壓迫 產生頻尿、便祕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腫瘤,因卵巢位於骨盆腔深部,不易發現,卵巢良性腫瘤通常發展緩慢,且早期腫瘤較小也多無症狀,往往在婦科例行性檢查時才偶然發現,等到腫瘤慢慢增至中等大小約10公分以上時,才常感腹脹或腹痛及腹部腫塊,假若腫瘤大到佔滿骨盆腔及腹腔時即會產生壓迫症狀,如頻尿、便祕等。月經不順 30%會發生良性卵巢瘤在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月經不規則的女性,約有30%會發生良性卵巢瘤,相對的,有良性卵巢瘤的女性,則有50%會導致月經不順的症狀,此外,良性卵巢瘤通常發生於停經前的婦女,一般而言若據有以下的危險因子之一者,較容易產生:1)    肥胖者2)    初經年齡較早者3)    不孕症患者4)    有家族史者。無明顯症狀 半年接受一次超音波檢查卵巢瘤在治療上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的種類主要為囊腫切除術及卵巢全切除術2大類,至於該執行何種類的手術,基本上是依患者的年齡以及是否要保留生育功能為主要考量,若要保留生育力,則以囊切除術為主。總之,絕大多數的卵巢瘤都沒症狀,因此患者常不自知,預防上,只能接受婦科例行性的檢查,所以建議女性朋友半年應接受超音波檢查,尤其是屬於高危險群者,以早期發現子宮及卵巢等腫瘤,並即早治療。 

治療肥胖、癌症 「椰油」新選擇

治療肥胖、癌症 「椰油」新選擇#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椰子這項食品的等級,和鮭魚一樣,雖不是真的神仙聖品,但相差不遠矣,一部分是因為,在非葉菜類植物中,它的碳水化合物極低,而主要則是因為它是中鏈三酸甘油酯的絕佳來源。椰子油有更多的中鏈三酸甘油酯椰子油有66%都是中鏈三酸甘油酯,可謂脂肪界的皇族,不會像其他脂肪一樣被囤積在人體,中鏈三酸甘油酯很容易被燃燒為能量,代謝的過程中,會比其他脂肪產生更多酮體(替代葡萄糖成為細胞的燃料)。治療癌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中鏈三酸甘油酯被使用在治療肥胖、癌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以及其他神經疾病,這一類疾病通常需要有穩定的葡萄糖供應,中鏈三酸甘油酯不容易取得,而椰子類食品,尤其是椰子油,比任何其他食物含有更多的中鏈三酸甘油酯,這種偉大油脂的最便宜來源就是純椰子油,470毫升只要400多台幣,你可以每天吃每天喝,有原味的、也有調味的,把椰子油加在熱飲中,假如你可以接受,也可以直接食用。1)    椰子脂(coconut butter) /有時候稱為椰子漿(coconut cream)──是已經打發成固體的椰子油脂,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直接從店裡買,價格和椰子油差不多。椰子脂的中鏈三酸甘油酯含量,沒有椰子油那麼高,因為它畢竟不是純的油脂,但是吃起來不像直接吃椰子油那麼怪,而一旦習慣了,它還挺好吃的。2) 椰奶(coconut milk) /是把椰肉榨成汁,它的顏色像一般牛奶一樣白,讓你對它的滋味有所期待,但可惜呀,嚐起來就像是濃稠的白開水,它的好處是,每250毫升的椰奶只有1到2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如果需要更多調味,你可以加入甜味劑,像是甜菊或是天然甜菊代糖。3) 椰子水 /是椰果內的的汁液,現在十分風行,因為極為香甜,一品脫的椰子水大約2美元,不過對我來說碳水化合物太多了,但是假如你正在逐步戒除果汁和可樂,這倒是個很好的過渡期飲料。4)椰子乾 /有絲狀、也有片狀,未加工的、或烘烤過的,這是穀物早餐裡很棒的基底食物,也是綜合果仁零食包的好材料,可以增添低糖點心的口感和風味。(本文摘自/吃培根,別慢跑/大是文化出版) 

實驗證實:秋葵「異槲皮素」可有效控制血糖!

實驗證實:秋葵「異槲皮素」可有效控制血糖!#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會威脅生命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慢性病,在台灣有將近150萬名糖尿病患者,全球糖尿病人數已超過4億人。糖尿病患者如果沒有妥善控制血糖,有很高的比例會產生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心血管病變甚至因此死亡。知名廠牌與大葉及中國醫藥大學的團隊對此展開更深入的研究,對秋葵、秋葵花、秋葵籽各部位的降糖效果及萃取方法進行大規模的測試。在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楊惠婷副教授的協助下進行多種動物及人體臨床,首次公開秋葵萃取物控制血糖的實驗成果,發現相當於16根秋葵含量「異槲皮素」的秋葵萃取物能輔助控制血糖。楊惠婷副教授表示,比起自行沖泡秋葵水,相當於16根秋葵異槲皮素的秋葵萃取物的效果較佳,這也說明為何有些人自行沖泡秋葵水卻不一定能看到好效果,足量攝取「秋葵異槲皮素」是調降血糖個關鍵,但控制血糖需要飲食控制和運動雙重搭配,若是血糖值有所變化,也要與醫師討論後遵照醫囑,切勿自行斷藥。飲食控制+多運動 控糖不二法門全台代謝症候群症狀比率為世界排行第二,僅次於印度,5人中至少有1人患有代謝症候群。而代謝症候群大幅提升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死亡率也是一般人的1.5-2.5倍。代謝症候群患者在生活上需實施少糖、少鹽、少油等飲食控制,但部分飲食無法自我控制者,或是血糖控制成效不彰患者,為了控制血糖無所不用其極,對於控糖偏方更是抱著神農嚐百草的心態不惜一試。對此台灣營養學會營養師鄭師嘉表示,代謝症候群為了控制血糖,擔心血糖升高不敢吃主食,或是以為吃得越少越好反而造成熱量不足或營養失衡、甚至以為有在服藥就大吃大喝。網路上也流傳許多病友間口耳相傳的控糖飲食方法:1)苦瓜:雖然研究顯示苦瓜胜肽證實有降血糖功效,但並非吃苦瓜就能控制血糖,且光靠食用苦瓜要達成控糖成效,需吃上百顆的數量。2)紅心芭樂:紅心芭樂糖分較低、維生素含量高且富含植化素,宜適量攝取,但吃太多血糖仍會飆升。3)大燕麥片:大燕麥片可控制膽固醇,同時大燕麥片也是富含澱粉的五穀根莖類,可以替換主食,但小心吃多仍會血糖飆高。搭配飲食控制 秋葵萃取有效輔助控制血糖實驗發現,控制血糖關鍵為秋葵擁有的「異槲皮素」含量與「血糖控制」有著正相關連性。異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性及調解葡萄糖代謝的作用,能改善代謝缺乏等相關疾病,達到降低血糖水平的幫助。此外,秋葵黏質含果膠、半乳聚糖、阿拉伯樹膠等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再配合足夠飲水,亦能夠協助腸道阻斷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秋葵萃取物每公克與相同重量的新鮮秋葵比較,內含的異槲皮素具有高於27倍的含量,每一份4公克的異槲皮素含量換算後相當於16根新鮮秋葵的有效成分(每根秋葵以6.5公克做計算)。為了證實秋葵萃取物能輔助控制血糖,楊惠婷副教授進行動物實驗模式及人體臨床試驗。人體實驗主要針對血糖值150-200為條件進行實驗,並分為飲用秋葵萃取物及無飲用秋葵萃取物兩種類型,飲用秋葵萃取物的患者一天飲用三次,一次搭配400-500CC的水,並加強飲食控制。87.5%的受測者在8週內都有顯著變化,一個月後,血糖值由163.4 mg/dL降至141.0 mg/dL,平均下降14%,效果明顯改善,而無飲用秋葵萃取物的患者血糖值則不變。小鼠實驗則除了「控制血糖」本身之外,還可做更全面的檢測,包含肝功能、腎功能等數值及毒物反應。秋葵富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阻止腸道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但楊惠婷副教授也提醒,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需要注意搭配足夠的飲水量,否則反而容易造成便秘,若腸胃功能較差或是體質較寒者,建議飯後再飲用。

糖尿病患不敢吃!多食秋葵有助降血糖!

糖尿病患不敢吃!多食秋葵有助降血糖!#肥胖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近來新聞報導,有位五十三歲的男性,因為嚴重的視力模糊導致白內障,就診後醫師發現,原來病患罹患糖尿病而不自知,才使得白內障惡化速度加快,幸好經過手術後,這名男子已重見光明。營養師余朱青提醒,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必須要靠定期血糖檢測才會發現,一般來說,如果身體出現異常疲倦感、喝多、尿多、吃多、視力模糊等其中一種症狀就需就醫檢查。糖尿病常見2錯誤迷思有些民眾或許會納悶,我不愛吃甜食,為什麼還是得到糖尿病?有些人可能不吃甜食,但仍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習慣、暴飲暴食、肥胖及基因遺傳等,都可能導致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再者,有些糖尿病友擔心血糖高,而不太敢吃東西,一旦發現血糖下降就以為糖尿病好了,私自停藥,其實糖尿病最令人憂心的是產生併發症,例如: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及心血管疾病等,如果血糖早期控制好,就能避免併發症產生,切忌私自停藥,引發後遺症。「糖」與「醣」的差別?引發罹患糖尿病的是?營養師解釋,「糖」通常是吃起來具有甜味,這包括了蔗糖、果糖及葡萄糖等。而「醣」是所有「碳水化合物」的統稱,包括了澱粉、纖維素還有一些多醣類。嚐起來不一定具有甜味,例如飯、麵。它是一種人體必需要的養分,而我們在糖尿病中所講的糖是米字旁的糖,就是一般人認知中甜甜的糖。秋葵有助於降低飯後血糖 腸胃機能弱者喝秋葵水替代不少文獻研究認為,適量秋葵有助於降低飯後血糖,余朱青營養師指出,秋葵含豐富的維他命A和B群、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在咀嚼秋葵時會有黏滑的感覺,這種黏滑的成分是由黏多醣及果膠、水溶性膳食纖維構成,黏多醣的豐富水溶性纖維可以幫助減少糖類吸收,有助減緩血糖上升,還能提高蛋白質消化吸收率,並可吸附排出有害物質,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症狀。不過,由於秋葵中的粗纖維會刺激腸胃道,若是消化機能較弱的人,建議可改喝秋葵水,不直接食用秋葵。

3成教師太胖 3招健康謝師恩

3成教師太胖 3招健康謝師恩#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2013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全國過重及肥胖率42.7%、腰圍過大比率28.1%、未天天攝取5蔬果比率66.3%,其中以教師族群而言,33.5%教師過重及肥胖,22.5%教師腰圍過大,57.2%教師未天天攝取5蔬果。堅果抗氧化 促進腸胃蠕動、保護心臟國健署表示,教師若能落實健康的生活習慣,將對學生從小養成健康習慣影響深遠,歡迎老師與同學對於飲食、身體活動及體重控制有任何疑問,都有專業人員提供解答及相關意見,另外,國健署也提供「3招謝師恩」:1)    好禮健康送 /以堅果、水果取代巧克力或不健康食品,作為健康的教師節禮物,堅果種子類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纖維質等營養素,可降低壞膽固醇(LDL-C),亦有抗氧化、促進腸胃蠕動、保護心臟等功能,不僅免除多餘包裝造成環境負擔,同時收到滿滿的心意。 2)    樂動增健康 /老師平時長時間身處教室,不妨邀約老師一齊戶外健走、騎腳踏車、踏青等,藉由大自然洗滌將疲勞一掃而空,並能增進師生感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周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係指個人從事讓心跳稍微加快的中度量活動,例如快走、跳舞等活動),研究顯示長期維持每天運動,不僅改善各項身體機能延年益壽,還能在運動時使腦部產生腦內啡,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3)    分享健康吃 /若要與老師聚餐,選擇點菜或1人1份定量餐食,以8分飽為原則,減少攝取多餘熱量,一同共享清淡、少油的健康餐點,搭配無糖飲料或白開水,並以水果取代附餐的甜品蛋糕,健康享受師生共餐的樂趣。

生酮飲食 多吃肉打造易瘦體質

生酮飲食 多吃肉打造易瘦體質#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在之所以會有越來越多胖得不健康的人,就是因為大家都以不自然的食物為主食,真正該吃的自然食物反而不吃,因此,我所提倡的就是汰換掉米飯和麵包等傳統主食,改採以肉類為主食的「生酮飲食法」。人類本來就是肉食性動物或許是出於對飲食過量的反省,如今全球越來越流行粗食、糙米或蔬食等飲食法,看在追逐這股風潮的人眼裡,或許會認為「以肉類為主食,根本不合常理」,但人類本來就是肉食性動物。現代人以米飯和麵包為主食的飲食習慣,反而才不合常理。正因為人類用米飯和麵包取代原本的肉類主食,甚至1天還吃2到3餐,所以才會導致肥胖或生活習慣病,人類吃肉是天經地義的行為,穀物並不是人類原本攝取的食物。關於這個部分,第一章會提出詳細的說明,以下列舉幾個靠肉食減肥的實際案例。生酮飲食 遠離各種肥胖文明病第1個例子是在我任職的醫院,有魏姓患者依照我的要求,每天吃沙拉和800公克的牛肉,並記錄體重變化,一天攝取的總熱量大約是2000大卡,若照一般人的想法,每天吃800公克牛肉,絕對會胖!但原本體重45.5公斤的她,開始執行後不但沒有變胖,反而在1周後減掉將近2公斤,變成43.7公斤。第2個例子是2011年時,位於京都市的「燒肉料理屋 南山」舉辦了一項活動,推出「健康燒肉飲食企劃」,主打減少穀物並改以肉類為主食。那場活動的顧問是日本高雄病院理事長江部康二醫師,她在改善糖尿病或肥胖的獻堂飲食法方面是該領域的先驅。(本文摘自/大口吃肉,一周瘦5公斤的生酮飲食/采實文化)

終結微胖 多吃芹菜就對了

終結微胖 多吃芹菜就對了#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到夏季至減重門診報到的,多數都對自身體態要求高的正妹帥哥,雖然整體稱不上豐腴,但卻常見胸垂背腫的脂肪囤積、腰間肉凸出形成小腹,以及小腿肚粗壯等局部「微胖」困擾,令這些微胖男女不敢展現自信。鮭魚、鯖魚 有助調節情緒開業營養師楊承樺指出,部分上班族長期壓力大影響荷爾蒙,使得上半身脂肪容易堆積,缺乏運動、肌肉量少,更易產生厚實肩線、肥軟副乳與掰掰袖而有虎背熊腰視覺感,告別上身微胖,需減少高熱量與精緻醣類食物攝取,挑選幫助體內抗發炎的鮭魚、鯖魚等,深海魚類的多元不飽和脂肪可以幫助調節情緒。全穀高纖 助排便降脂肪囤積除了常見的便祕困擾會讓小腹凸出,現代人久坐的生活型態也容易使脂肪累積大腿及腹部,而造成水梨型身材,營養師指出,減少脂肪攝取及挑選高纖維食物如各類蔬菜、全穀類食物及高纖豆漿,是幫助排便降低脂肪囤積,打造平坦小腹的不二法門。避高納、要利水 選芹菜、菠菜現代女性平日飲食重口味容易導致水腫,加上少運動、久站久坐影響下半身血液循環,無怪乎肉肉腿現形,營養師提醒,想回復美腿線條,需避免高鈉食物,並要挑選利水、排水食物如芹菜、菠菜、葡萄柚、綠茶等。飽足感、避水腫、助長好菌營養師建議每餐可搭配容易取得的無加糖高纖豆漿,豆漿內含有豐富植物性蛋白質,加上可溶性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可增加飽足感,可讓正在微胖減重的民眾提供飽足感避免高熱量食物攝取,避免身體水腫,同時有助腸道好菌生長,促進腸道蠕動,增加糞便體積,還能幫助肌膚恢復彈性,增進好氣色。

常放臭屁? 腸漏症候群上身

常放臭屁? 腸漏症候群上身#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多外食,三餐不定時再加上多高油高糖的飲食,這種飲食型態除了容易造成肥胖,也有很多人會胃腸功能異常,甚至腸漏症候群上身,不但肚子經常脹氣、放臭屁及便秘,而且會導致毒素流竄全身,進而引起過敏和免疫力下降,營養師建議,可以多吃些具有纖維質的蔬果,再加上補充益生菌,就能夠改善腸漏症候群的問題。 腸漏症候群 免疫功能下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周千欽表示,有腸漏症候群病人往往會有腸胃炎傾向,主要是因為腸道黏膜細胞受損,使得腸道細胞無法盡忠職守,以致有許多過敏因子進入身體中;且由於腸道其實是免疫系統屏障,因此腸漏症候群就會使得免疫功能下降。 均衡營養 避免煙燻油炸物然而,腸漏症候群其實並沒有什麼藥物可以治療,必須從飲食上著手,周千欽營養師指出,除了飲食應該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之外,也要注意不要吃太多加工食品,而且要少吃高油高糖飲食,以及避免煙燻油炸物,並應找出會對什麼食物過敏,因為有不少人會對海鮮、牛奶或是雞蛋過敏,若是對於吃某一食物會有不舒服及過敏症狀,就不要再繼續吃。 多吃益生菌、高纖蔬果周千欽營養師進一步指出,除了飲食上的禁忌之外,平常也可吃益生菌來改善腸道環境,因為益生菌可以幫助腸道有好菌,減少壞菌,進而能改善腸道中的菌相,此外,也應多吃含有纖維質的蔬果,提供益生菌果寡糖食物,就可以增加排便機會,避免脹氣以及便秘的困擾,並進而能改善腸漏症候群的問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