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肥胖+O型腿 膝關節磨損率高

肥胖+O型腿 膝關節磨損率高#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每年動的次數為百萬次,平均一天活動約3,000次,頻繁使用的代價是無可避免地逐漸退化,50歲患有膝關節退化的比例大約3成,60歲更提高到6成,且女性發生的機會約是男性的2倍,主要因男女先天構造不同,例如上廁所,女生一天就比男生多彎或蹲好幾次膝蓋,當膝蓋出現輕微疼痛時就不敢運動,造成體重增加,若加上O型腿惡性循環,就容易造成膝關節內側磨損,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機器人手臂輔助手術 復原快台北中山醫院骨科醫師吳濬哲表示,三分之二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適合使用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藉由術前電腦斷層掃描,3D動態規劃及術中機器人手臂、3D即時動態影像輔助,只針對部分磨損、壞損的關節做磨除,保留健康的骨頭、前後十字韌帶及本位感神經組織,大幅降低傷口周圍的肌肉及軟組織拉扯和破壞。過度瘋運動 退化性膝關節炎年輕化吳濬哲醫師提醒,近年來因路跑、騎單車運動盛行,膝關節退化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預防膝關節退化最好從年輕做起,平常應減少從事容易耗損膝關節的動作,例如長途跑步、過度採跪姿做家事等等,避免膝蓋承受過大壓力,如出現膝關節卡卡或疼痛等症狀,應盡早尋求醫師專業檢查。針對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方式,須解除疼痛,也要避免關節再過度使用,減少對關節造成傷害的因素,以減緩進一步病變,建議民眾,除了要接受治療(藥物、復健、注射治療等)外,規律且適當的運動(如:股四頭肌訓練等肌力強化運動、有氧運動、伸展運動等),也是維持或回復正常關節功能的不二法門。

傷身又短命 肥胖3威脅不可不知

傷身又短命 肥胖3威脅不可不知#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台灣是個美食王國,使得多數民眾,在不知不覺中多攝取了許多熱量,所以,肥胖目前是我國嚴重的公共衛生議題。但多數人對於肥胖的認知多止於外觀,因此常容易忽略肥胖對健康所帶來的危害。其實 肥胖對健康影響不只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等各方面的症狀,以及造成男性不舉、增加女性不孕機率、傷害關節等問題。三高、傷心傷腦 體重超標問題多隨者生活習慣的改變,高熱量食物攝取的增加以及靜式生活型態,肥胖漸漸成為大家所重視的議題。不止是美觀問題,對健康更是一大威脅。而雖然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肥胖會引起三高、心臟病、腦血管等疾病,但你可能不知道,體重超標還可能導致以下這些危害:1)骨關節炎風險增/女性、肥胖、高齡等都是罹患骨關節炎的高危險群。據研究,當身體量指數BMI大於30時,體重超過膝蓋所能負荷,會增加罹患膝退化關節炎的風險。易造成負重關節,如膝蓋、髖關節、脊椎在活動時會受到限制、活動後疼痛加劇。2)影響受孕/不孕症造成原因除了晚婚、及接觸環境荷爾蒙等因素外,肥胖也不能忽視,因為身體負載過多的脂肪組織,可能影響女性荷爾蒙代謝、引發內分泌失調,干擾月經週期,造成經期不規律,影響子宮內膜對胚胎的接受性,這些都會大大增加不孕的機率。3)減少壽命/據過去加拿大研究指出,肥胖對於壽命所造成的危害,會隨著發生的年紀與嚴重度成正比,也就是說愈年輕愈嚴重的肥胖者,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時間愈長,壽命減少愈多;如:20~39歲的重度肥胖男性會少活約8年,女性則是約6年。

傷膝又影響性功能 肥胖5大危害怎能不知

傷膝又影響性功能 肥胖5大危害怎能不知#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台灣是個美食王國,也是個喜好進補的國家,更有多種外來的美食,使得有多數民眾,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多攝取了許多熱量,所以,肥胖目前是我國嚴重的公共衛生議題。但多數人對於肥胖的認知多止於外觀,因此常容易忽略肥胖對健康所帶來的危害。其實 肥胖對健康影響不只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等各方面的症狀,以及造成男性不舉、增加女性不孕機率、傷害關節等問題。除了三高、心血管疾病  體重超標問題多隨者生活習慣的改變,高熱量食物攝取的增加以及靜式生活型態,肥胖漸漸成為大家所重視的議題。不止是美觀問題,對健康更是一大威脅。而雖然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肥胖會引起三高、心臟病、腦血管等疾病,但根據過去《優活》報導曾指出,體重超標還可能導致以下5大危害:1)骨關節炎風險增/女性、肥胖、高齡等都是罹患骨關節炎的高危險群。據研究,當身體量指數BMI大於30時,體重超過膝蓋所能負荷,會增加罹患膝退化關節炎的風險。易造成負重關節,如膝蓋、髖關節、脊椎在活動時會受到限制、活動後疼痛加劇。2)不舉機率高/影響男性性功能,像是性功能障礙、陽痿都和肥胖有關。因為肥胖者易發生代謝症候群以及血管硬化,使血流速度變得緩慢,導致陰莖的充血功能較差,加上體型肥胖,陰莖勃起後的長度相對變短,陰莖表皮組織也會出現過多脂肪細胞,降低對性刺激的敏感度。3)影響受孕率/不孕症造成原因除了晚婚、及接觸環境荷爾蒙等因素外,肥胖也不能忽視,因為身體負載過多的脂肪組織,可能影響女性荷爾蒙代謝、引發內分泌失調,干擾月經週期,造成經期不規律,影響子宮內膜對胚胎的接受性,這些都會大大增加不孕的機率。4)腸癌風險增/肥胖本身是種慢性發炎反應,此反應很可能讓癌症危機持續上升。瑞典研究發現,肥胖與癌症之間有明顯的關聯性,根據統計指出,大腸癌是世界上的第三大癌症,每年全球確診人數多達一百四十萬人,而研究指稱,肥胖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是一般體重正常者的2.38倍。5)減少壽命/據過去加拿大研究指出,肥胖對於壽命所造成的危害,會隨著發生的年紀與嚴重度成正比,也就是說愈年輕愈嚴重的肥胖者,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時間愈長,壽命減少愈多;如:20~39歲的重度肥胖男性會少活約8年,女性則是約6年。

逆轉肥胖趨勢 揪團減重較易成功!

逆轉肥胖趨勢 揪團減重較易成功!#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長輩常說「胖一點是福氣」,但過度肥胖,卻會為身體帶來許多不便,更是造成慢性病的元凶!根據調查顯示,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由82~85年的32.7%上升至94~97年的43.4%,增加10.7%,國健署因此自100年起辦理健康體重管理活動,102~104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4.8%,顯示推動全國肥胖防治策略已具成效。獨自減重缺乏意志力 易失敗收場國民健康署105年辦理《好(猴)年「行」好運,躍動舞(有)健康》健康體重管理活動,邱淑媞署長邀請全國6到64歲民眾揪團減重,100年起至104年,5年來已經有361萬人次參加、減掉566萬多公斤,且原本體重過重或肥胖(BMI≧24 kg/m2)的參與者,以健康減重方式回復正常體位者累積超過25萬人次,民眾可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參加,讓減重過程更有效,也更有趣。根據研究指出,獨自一人減重,缺乏競爭和意志力,即使做出完美的減重計畫,但是缺乏旁人的督促,很容易不小心就失敗放棄,民眾可以結合周圍居住社區、學校、工作職場以及親朋好友團的力量共同「揪團減重」,相互激勵與提醒,共同學習健康的生活方式,以 1公斤不嫌少、5公斤不嫌多的「小額捐油」原則,加上支持性環境的形塑,達到更有效的減重。聰明吃、快樂動培養健康的飲食型態及規律運動習慣是維持健康體重的不二法門,健康的飲食型態包括均衡飲食、天天五蔬果、低脂少油炸、以天然食材取代加工品、以全穀米取代精製白米、以白肉、瘦肉取代紅肉及肥肉、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正常三餐不過量、細嚼慢嚥、不吃零食、甜點及宵夜等。另外,國民健康署提醒,運動不限於刻意去打球或慢跑等,可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上下班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提早一站下車步行至目的地,平時可多走路、爬樓梯,或就近運用社區公園、健走步道、自行車道及免費開放的學校運動場、運動中心等,邀請親朋好友一起運動。

無負擔輕食5原則 過年肥油不上身

無負擔輕食5原則 過年肥油不上身#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過年期間常常大吃大喝,尤其又在寒冷的冬季,因為懶的動、交感神經反應下降,基礎能量的消耗也下降,多餘的能量轉變為脂肪屯積起來,加上年假時期放鬆並冬季的氣溫低容易使人更想吃東西,造成在冬季結束之後,身體宛如多了一層厚厚的肥油保暖衣! 減少熱量攝取有撇步:先喝湯吃菜、肉類最後食因此,想要脫掉這身保暖衣就得靠飲食和運動來幫忙了!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李沛融營養師表示,要避免肥油上身,可以從以下5點來進行:1)烹調方式/烹調菜餚的時候可選用少油脂的烹調方式,以減少不必要熱量的攝取,例如:蒸、煮、烤、滷、涼拌、燙、燉、涮、燒、燜等,並且盡量避免油炸、煎、炒等比較會使用到油脂的烹調方式。2)食材選用/要選對的食物吃,吃得飽又能夠減肥才是最聰明、健康的減重方式。像是蔬菜富含豐富的纖維,容易讓人有飽足感,而且熱量低,可以多攝取來減少對其他食物的需求量。而水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較高,吃太多也容易造成肥胖,因此適量的攝取是最適當的,每日約2份。3)避免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多了很多鹽分或無法用肉眼看到的油,所以很容易無形中增加了不少熱量,因此應多選用當季天然食材,才可以吃得健康無負擔。4)飲食行為/吃東西的順序也是很重要的,在用餐之前可以先喝湯,讓胃裡有些東西減少飢餓感,接下來吃蔬菜增加飽足感,最後再吃肉類和主食類,這樣不僅可以吃得飽,卻又不會攝取到過多的熱量。此外進食時,盡量細嚼慢嚥、延長進食時間(例如:選用帶骨、帶刺、帶籽的食物),可以增加飽足感。5)運動/想要甩掉身上的肥油的除了減少過多的熱量攝取,另外一個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熱量消耗,也就是所謂的運動;遵循「運動333」原則,不僅能減重,還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身體機能。

3大享「瘦」守則 年節吃零食不發胖

3大享「瘦」守則 年節吃零食不發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快樂的春節假期又來臨,在全家團圓分享歡笑的時刻,伴隨著點心及零食一起享用,真是愉快享受,但也因為如此,往往不自覺間就會吃下過多的熱量。因此北市衛生局提供民眾3招簡單的飲食原則,讓你健康過好年。北市衛生局表示,採購年節期間常吃的各類零食及糖果時,應盡量選購完整包裝且標示清楚的食品,除了可知道產品之來源、有效期限等重要資訊,更可瞭解食品所含熱量,以減少過多的熱量攝取,還可避免攝取含有反式脂肪的食品。另外採購時亦應該適量購買,才不會採購過多造成浪費。年節零食要慎選  水果+無糖茶少負擔過年期間免不了要招待親友,家中需準備一些零食、糖果及飲料等,讓親友相聚時可開心享用點心。但零食雖然份量少,但是一包洋芋片下肚,熱量可是不輸一個便當。臺北市衛生局建議您,可準備健康的零食,讓親友歡聚同時,更可健康過好年:1)新鮮水果/年菜菜單幾乎全是大魚大肉,蔬果攝取量在年節期間常常都是不足夠的,臺北市衛生局建議,親友來訪時,可以用新鮮當季水果,如橘子、柳丁等,取代零食糖果招待客人,除增加纖維攝取,又可減少不必要的熱量。2)堅果種子類/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已將堅果種子類併入6大類食物的油脂類中,堅果類食品包含優質的脂肪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營養價值相當豐富。以開心果、核桃、杏仁、瓜子、南瓜子等招待親友,可說是健康零食的好選擇。3)無糖茶飲/汽水、可樂等含糖飲料飲料,除了營養成分不高外,所含熱量都很高,而且過量食用容易造成腹脹不舒服,而非100%的果汁,又可能額外添加糖及香料等添加物,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招待親友除了無糖飲料外,亦可用自己泡的茶或是白開水來取代。

色斑塊塊手洗不乾淨? 黑色棘皮症作祟

色斑塊塊手洗不乾淨? 黑色棘皮症作祟#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敏今年16歲,因為雙手背側越來越暗沉,朋友老是嘲笑她不洗手,兩年來遊走於台北市各大醫美診所,有的診所跟她說是黑斑,有的則說是慢性濕疹引起的色素沉澱,打了十幾次的雷射情況都沒好轉。仔細檢查發現小敏的雙手背側有花花的咖啡色斑塊,從指掌交界處一直延伸到手腕。手腕的屈側更是明顯,有界限清楚的咖啡色斑,摸起來相當粗糙其實是因為角質大量增生產生天鵝絨般的突起。在手肘也有發現類似變化,只是較不明顯。黑色棘皮症好發於 糖尿病或肥胖患者身上典型的黑色棘皮症(瘤)是一種好發在皮膚皺褶處,如後頸、腋下、胯下及大腿內側,出現多處對稱性,界線分明的深色角質增厚斑塊,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會發現大量增厚的角質像是天鵝絨樣皺褶的皮膚。此症狀好發於糖尿病或肥胖患者身上,可細分成七個類型,分別是良性型、惡性型(伴隨其他器官惡性腫瘤)、肥胖型、症候群型、遺傳型、藥物引起型、混和型及肢端型。其中肢端型黑色棘皮症比較罕見,跟其他型不同的是它發生在手背、腳背、指(趾)背、手腕、手肘或膝蓋,病人多半是膚色較深的健康年輕人。過去認為肢端型黑色棘皮症是偶發的,不需要特別去檢查是否患有其他器官惡性腫瘤,但近年來已發現有合併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的個案報導。治療方式有限 建議透過醫師諮詢劉權毅醫師說,肢端性黑色棘皮症通常靠典型臨床表現就能診斷,不明顯時可以搭配病理切片檢查。治療黑色棘皮症首要先找出是否有相關的健康問題,譬如若有肥胖症要減重,有糖尿病需血糖控制、有臟器惡性腫瘤者先治療。肢端性黑色棘皮症因為明顯外露衣服蓋不住,有美觀的問題,可惜目前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可以嘗試口服A酸、維他命D衍生物Calcipotril、尿素、二氧化碳磨皮雷射、長脈衝亞歷山大雷射等治療方式。 

回不去了 我的「這樣吃都不會胖」時代?

回不去了 我的「這樣吃都不會胖」時代?#肥胖

(撰文/Jen Lin) (專家諮詢/曼都整形外科診所李瑞田院長)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畢業工作幾年之後,臉書上偶然發現同學怎麼一個個發福,肥肉、鮪魚肚橫生,到底是工作應酬真的這麼多,還是工作壓力太大暴飲暴食?開業醫師李瑞田表示,除了作息形態改變,主要還是人過了25歲基礎代謝率逐年下降,若飲食習慣沒改變,發胖發福也是必然,以至於診間也常聽到有人狐疑問:「我以前這樣吃怎麼都不會胖?」 基礎代謝率是人一天生理機能正常運作所需消耗的熱量,李瑞田醫師解釋,就算一整天都躺著沒動,身體仍所需消耗的熱量,就是一個人的基礎代謝。每個人的基礎代謝率各有不同,唯一不變的是,在25歲之後會以每10年2-5 % 的速度流失,才會常有那種多年不見同學怎麼每個都變胖的狀況。其實,一個人的基礎代謝率是可以改變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身體肌肉,另一種辦法就是降低體內脂肪細胞比例。 李瑞田醫師進一步解說,人體內脂肪細胞不只一種,影響體脂高低的是「白色脂肪細胞」,主要負責將過剩的熱量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儲存,若是日久累積,脂肪細胞會越來越大,體型因此越來越發胖,白色脂肪細胞堆積在腰腹成了鮪魚肚、小腹婆、腰內肉,到大腿或手臂便成了大象腿或蝴蝶袖,因此,白色脂肪細胞可以說是人人討厭的體內「壞」脂肪。  要打擊這個體內「壞」脂肪,李瑞田醫師提到,坊間雖流傳著無數的減肥觀念與方法,都脫離不了這三大環節:「避免囤積、提升轉化、活化代謝」。第一環節,避免白色脂肪細胞囤積過剩熱量,常見透過飲食控制,來減少熱量、油脂、糖份等吸收;第二環節,提升脂肪轉化消耗,老生常談就是要持續運動,來提升基礎代謝率循環,刺激既有脂肪轉化成能量使用。 第三環節,活化代謝,打造「易瘦體質」。李瑞田醫師說,抵制「發福體」是一條漫長的路,坊間許多求短效速成「減少體重」方式,如服用減肥藥、斷食等,都是非常違反生理機制,且減掉的都只是身體水分與肌肉,一旦恢復飲食,就可能復胖,而且是以脂肪的形式復胖,甚至比之前更胖,許多人就一直輪迴在減肥、復胖之間,體脂肪越來越高,基礎代謝率越是下降,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要健康瘦身,針對白色脂肪細胞才是對症下藥,不論是持續運動來提升基礎代謝率,或是新飲食習慣調整養成,追求速效風險高,重視安全性與耐心,才是真正的脂肪管理之道。李瑞田醫師最後特別叮嚀,目前的生物科技技術精進,研發提煉出許多可以輔助「避免囤積、提升轉化、活化代謝」的天然食品,但其成份的配比以及成份是否安全,民眾一定要多留意,才能真正精準「控制」白色脂肪細胞,管理代謝、減脂瘦身有效安全又健康。 想了解更多,可參考 http://www.h-slim.com.tw/slimlife/  代謝減脂,網友都在討論:http://mc.marieclaire.com.tw/talk/view/4235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