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糖尿病肥胖率近7成 半數沒有運動習慣

糖尿病肥胖率近7成 半數沒有運動習慣#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依據「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歲以上民眾BMI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9.0%,但是40歲以上之糖尿病友BMI過重及肥胖比率竟高達將近7成,且BMI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糖尿病友,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者竟也高達6成;國健署提醒,體重控制有助於糖尿病的血糖、血脂及血壓控制,要預防糖尿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腰圍反映腹部肥胖 糖尿病風險增國健署邱淑媞署長表示,根據前述調查中,更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上糖尿病友BMI為正常但腰圍超標者(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女性為49.8%,高於男性的13.2%,女性病友是男性病友的3.5倍以上!腰圍能反映腹部肥胖的多寡,藉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也是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的一種測量; BMI是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但尚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因此,除了看體重、BMI,還要注意腰圍,若是腰圍超過理想尺寸,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提醒女性糖尿病友要特別注意,避免成為小「腹」婆。依據前述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上糖尿病友BMI過重及肥胖者,過去1個月沒有運動者近5成,顯示病友在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上仍需加強,鼓勵病友們養成規律的運動,將其融入生活當中,別讓肥胖偷走健康!此外,也給糖尿病友運動時的5提醒:1) 問-詢問醫師/建議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病情的運動處方,應考慮運動種類、時間、次數及強度,並配合生活作息,找出適合自起的運動,漸進式的開始執行。2) 護-防護適當/穿著適當的服裝與鞋襪和其他保護物,絕對不可赤腳運動。3) 帶-隨身攜帶/隨身攜帶葡萄糖片、含糖果汁、餅乾等,萬一發生低血糖時,可以立即食用。4) 伴-邀約逗陣/隨身攜帶「糖尿病護照」或糖尿病是別證件,避免單獨一個人運動。5) 暖-做足暖身/運動前後應做適當的暖身和徐緩的運動,運動強度要慢慢的增加。

萬聖節吃過多糖 童恐陷肥胖、蛀牙危機

萬聖節吃過多糖 童恐陷肥胖、蛀牙危機#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不給糖就搗蛋!」萬聖節將至,許多學校、幼稚園及師長提前準備了各式各樣的糖果讓孩子體驗節日的樂趣,卻疏忽了這些色彩鮮豔的糖果,暗藏著高糖、高熱量危機,不僅容易造成肥胖、代謝症候群、齲齒等問題,過量的糖也易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恐增加日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近半數童 每週攝取1次糖果依據調查顯示,有57.4%的3~6歲幼兒、45.5%的7~9歲兒童、45%的10~12歲兒童每週至少攝取1次糖果;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陳妙心指出,年紀越小的幼兒糖果吃越凶,其中3~6歲幼兒平均每周攝取4次;7~9歲的兒童每周攝取超過3次;10~12歲的兒童每周攝取近4次。因此,國健署提出橘色萬聖節3撇步,讓孩童開心過節而不掉入繽紛糖果所設的健康陷阱中。1) 選天然水果/選擇秋季盛產的橘、紅色水果,如柿子、木瓜、柑橘等來取代糖果。這類水果含豐富的維生素C及β-胡蘿蔔素,可增進皮膚健康及幫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與生長。建議每天攝取2份水果,以提高免疫力,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2) 選原味堅果/各類堅果含有許多不同的礦物質,如鉀、鈣、鋅、鎂等,及維生素E、不飽和脂肪酸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心臟正常功能、可以抗氧化及促進腸胃蠕動。建議父母選擇無調味的堅果作為萬聖節零食之一,但是要特別注意,堅果油脂含量較高,建議每日1份即可,約為5顆腰果或5顆杏仁果或10顆花生的份量,若攝取過量,也可能造成肥胖,或引發相關健康問題。3) 闔家戶外運動去/今年萬聖節正逢週末假期,父母可帶著孩子們與親朋好友一起騎腳踏車、健走、爬山等戶外活動,不僅可增進親子關係,亦可促進身體健康及預防近視發生或惡化。建議兒童每天都應至少達到中度身體活動60分鐘以上;運動不僅可以減少罹患慢性疾病,還會刺激體內分泌生長激素,促進長高,幫助體重控制。國健署也提醒,孩童喜愛的含糖飲料若攝取過量會造成身體負擔,應盡量避免讓孩童飲用,並養成多喝白開水或低脂乳的好習慣。此外,建議父母可帶孩童接觸大自然及體驗農場生活,藉此讓孩童認識食物中的營養,並建立正確飲食的觀念,珍惜食物、落實健康飲食習慣。

椅子要命!研究:久坐不運動 致死率高肥胖2倍

椅子要命!研究:久坐不運動 致死率高肥胖2倍#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短時間內你可能看到屁股漸漸被坐大了,然而,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也都跟久坐不動的習慣息息相關,對身體健康引發的危害堪稱隱形殺手。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久坐不運動的致死率,可能是肥胖者的2倍!久坐對身體將產生以下影響,現在知道並選擇多站一下還不算晚!1)基礎代謝率在年過30 歲後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肌肉量的減少!肌肉收縮可以燃燒較多熱量、使脂肪不易堆積,但久坐不運動的生活型態,肌肉無法充分鍛鍊、逐漸萎縮,無法消耗多餘熱量的同時也累積了脂肪,新陳代謝跟著下降,讓人提早老化。2)心臟將血液打向全身後,必須依賴遠端肌肉的收縮,把血液導回心臟,久坐、活動時間少,肌肉無力或萎縮,遠端的液體不易回流,容易造成血液滯留或水腫,嚴重的話會增加靜脈壓力、使靜脈曲張慢慢成形,末梢循環也變差。3)骨骼,擔負支撐身體重量的功能,但是它也需要仰賴地心引力的壓力及肌肉收縮的刺激,才能變得密實粗壯。長時間的坐姿,對支撐身體重量的脊椎與下肢無法提供足夠的壓力,因此骨質流失的速度往往比你想的還要快!尤其是女性朋友,骨質流失的速度又較男性多,想避免骨質疏鬆提早報到,趕快站起來做做下肢肌力訓練吧!4)除了正常的生活作息與健康飲食外,適當的運動也被證實有助活化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控制,並可增加腸胃蠕動,腸胃也不容易堆積毒素;內臟生理功能可正常發揮,降低腸道疾病的發生機率,延緩老化的到來。5)脊椎本身有個自然的弧度用來承載重量,這個弧度不宜過大或過小,至於椎間盤則是用以分散身體的重量。一旦久坐成習慣,難免都會選擇自己認為舒服的坐姿(例如彎腰駝背),其實並不健康!這會改變脊椎的自然弧度,長時間脊椎的彎曲,容易讓壓力集中在脊椎與椎間盤上,使頸椎、腰椎僵化、椎間盤的彈性變差,形成椎間盤突出與骨刺。如果再加上翹腳的姿勢,則會造成骨盆傾斜,甚至是脊椎側彎的代償。6)肌肉發展容易出現不平衡,鬆軟的腹肌、緊繃的背肌、無力的臀肌,以及髖關節前側的屈肌與膝關節後側的屈肌緊繃,連帶使關節僵硬、循環變差、活動力下降、神經的反應速度變慢,並影響平衡與協調。這些影響也讓運動變得更困難、更容易受傷,循序漸進培養運動習慣,即可避免。「為什麼我常常倦怠、全身懶洋洋提不起勁?」「明明覺得自己沒有吃很多,怎麼比以前更容易胖?」「稍微運動一下就氣喘吁吁,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你也有這些疑問,或經常性的感到頸背痠痛、下肢緊繃腫脹,大腹便便排便不順...... 等,這都是告訴你平常坐的時間太長啦!速速讓你的臀部起來動一動!(本文摘自/步驟練肌力,蹲出翹翹臀/瑞麗美人出版)

英研究:每天睡6小時就夠了 一樣不傷身

英研究:每天睡6小時就夠了 一樣不傷身#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什麼!睡6小時就夠了嗎?英國最新研究發現,過去高喊著每天必須擁有8小時的睡眠,其實並非如此;只要保持6小時的睡眠時間,一樣可以生龍活虎、精神滿滿,甚至連血壓、心臟都更健康,而肥胖率竟也相對較低!由於現代人習慣在睡覺前,重新「檢察」自己的社群網站、聊天軟體,總要確保全都「回復」完畢才閉上雙眼,而壓縮不少睡眠時間;研究人員指出,正因如此,每天必須睡到8小時的說法,也讓不少人緊張、焦慮,造成「硬」要多睡2小時的習慣,卻越睡越累!不隨日落而息 平均晚3小時才睡研究人員觀察94名受測者,將近1千多天的睡眠和工作時間,發現大部分人每晚睡眠幾乎都少於7小時,平均時間為6小時25分鐘,但這看似睡眠不足的時間,卻沒有讓他們精神差、工作效率不佳,反而神采奕奕,且肥胖率較低、血壓更穩定及心臟相對健康。據了解,研究過程中,受測者必須交出所有電子設備,但他們並沒有隨著日落而息的生活,反而在日落後平均3小時又20分鐘後才就寢;因此,過去強調應跟隨太陽運轉而調整作息的說法,似乎無法發揮效用。專家指出,雖然電子設備縮短現代人的睡眠時間,但其實過去人也不會因為太陽下山就馬上入眠,因此無須特別焦慮,只要養成「自己」的規律作息,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研究:改善代謝症候群 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

研究:改善代謝症候群 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現代中老年人的煩惱根源,就是害怕身體有代謝症候群,或者罹患阿茲海默症。如果能夠的話,真希望不要和任何一項扯上關係。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這兩項症候群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代謝症候群和阿茲海默症有密切的關係芬蘭的庫奧皮奧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師針對當地居民進行研究,於2006年發表的調查結果中,證實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另外,法國里爾大學地區中心醫院也於2007年發表類似的報告,指出改善代謝症候群可能有助於預防或延緩阿茲海默症的進程。美國的神經學會也在2006年提出報告,認為皮下脂肪多的人容易罹患認知症。胰島素抵抗性和阿茲海默症代謝症候群引發的疾病中有一項是糖尿病。在檢查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健康狀態時,發現多數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性(胰島素不易發揮作用的症狀)偏高,而這也是糖尿病的成因。胰島素抵抗性除了會引起糖尿病,也是造成高血壓、高血脂症的原因。如果胰島素抵抗性增大是引起阿茲海默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注意飲食生活、多運動等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對策,不僅可以預防生活習慣病,也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現階段仍無法完全釐清代謝症候群和阿茲海默症的因果關係,最多只能從調查結果中得知其可能性。但是,預防疾病只有太晚,沒有太早。要積極吸收醫療資訊,當你瞭解疾病之間的關係時,就會慶幸自己有預先做準備。(本文摘自/日本醫生驚人的健康祕訣/康鑑文化出版)

秋冬早晚溫差大 運動4提醒免傷身

秋冬早晚溫差大 運動4提醒免傷身#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本月8日為24節氣中的寒露,代表氣候將從初秋轉為深秋,寒意也會日漸明顯,緊接著就要進入冬季;而在秋冬時節,還是不忘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才能提高免疫力,增加心血管系統功能,減少感冒機率。但秋季氣候多變,更要注意運動可能造成的傷害,以下提供4大點提醒。提醒1/早晚氣溫低,老年人當心失溫近年路跑風氣盛行,晨跑、夜跑已成現代人生活之一,不過秋季早晚溫差大,此時運動要特別小心,以免引發其他疾病。對此,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根據統計,秋冬季節最容易出現中風、心臟病、氣喘等症狀,而天冷時運動更要當心失溫問題,尤其老年人、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疾病者風險則更大。提醒2/室內外溫差大,先做暖身再出發但也不是秋冬季節就窩在家裡,足不出戶;簡文仁說,養成運動習慣是好事,不過秋季室內外溫差大,運動前應先在家中做好暖身,到了運動場所再做一次暖身運動,達到雙重效果才可開始進行;且為預防失溫,不可穿著少量衣服到戶外,應根據天氣增減,避免著涼感冒。提醒3/過敏好發秋季,減少前往空汙地秋季是過敏疾病好發期,因此運動環境也要特別慎選,他強調,運動最重要的是考量「大小環境」,若氣溫太高太低、天雨路滑應避免運動,且減少前往空氣差的地方;此外,雖健身房不會有天氣問題,但要留意室內環境是否夾雜濃厚汗臭味、濕度及溫度太高都不宜久留。另,本身狀態也是參考之一,若前晚熬夜、精神不濟,感冒拉肚子,則不需勉強運動,待體力恢復再進行。提醒4/養成量體重習慣,維持上下 0.5公斤此外,因為人在天氣寒冷時會習慣儲存脂肪來禦寒,此時需要攝取的熱量也會加重,不知不覺間就吃下更多東西,造成肥胖問題。他提醒,秋冬季節還是要保持運動、均衡飲食;且應養成每天早晚量體重的習慣,並維持在上下 0.5公斤,藉此要求自我。 

邊吃邊滑!用餐配手機 童肥胖問題增

邊吃邊滑!用餐配手機 童肥胖問題增#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家長忙於工作,別讓小孩的健康也被犧牲!根據一項調查發現,多數家長都有健康的概念,但在生活習慣或兒童教養上無法充分反應,或是因工作忙碌,無暇準備三餐,而忽略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管理;調查同時顯示,有2成的家庭在用餐時,會邊滑手機或平板,醫師表示,此情形恐導致孩子出現肥胖問題。太無聊拿平板打發 童情緒管控差為關懷學童的健康議題,壽險業者執行全台國小學童家長健康概念及生活習慣調查,除發現近8成家長允許國小學童使用手機或平板,3成的家長會因為孩子無聊,而提供手機平板讓孩子打發時間外,更發現有2成的家庭在用餐時,大人或小孩一邊吃飯一邊玩手機、用餐時不講話的家庭則占1成5,餐桌上親子互動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張璽醫師表示,孩童過度使用3C產品,容易影響3個層面:1) 眼睛疲勞/孩童長時間盯著螢幕看,容易造成過度使用眼睛,久而久之易造成眼睛疲勞、近視等視力問題。2) 肥胖/使用電子產品,使孩童久坐、缺乏運動,或是在吃飯時使用手機,因不專注而吃下過多食物,使肥胖問題增加。3) 脾氣暴躁/孩童沉浸在手機世界,減少與人互動,表達能力也跟著下降,造成與人溝通出現障礙,情緒管控問題也接踵而至。避免孩子有樣學樣 家長以身作則張璽醫師表示,兒童使用3C產品並非壞事,如何正確使用才是關鍵,例如孩子不喜歡念書,藉由電子書來提升孩子的興趣;他強調,家長應留心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及用途,以免影響身心正向發展,每日使用時間不超過2小時,玩遊戲不超過1小時,切記每30分鐘就讓眼睛休息。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成長環境,透過學習與模仿,漸漸形成自我的人格特質,在孩子的成長期,家長扮演著關鍵角色,由於現代人生活忙碌,親子相處時間受到壓縮,導致親子關係疏離,然而孩子的健康不能等,需從小落實健康風險管理觀念,別讓小時候的錯誤認知與行為影響到未來的健康!

每3男童就有1人過重 4要點助遠離肥胖

每3男童就有1人過重 4要點助遠離肥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學童過重及肥胖數飆升,調查指出國小男童每3人就有一人體重過重或肥胖,兒童時期肥胖,不但會增加罹患癌症以及各種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對骨骼、呼吸、內分泌以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同時也使成年時肥胖的危險增加。營養師提供4要點,帶給學童及家長正確的飲食觀念。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張心怡指出,健康教育和一般教育一樣,關係到人們知識、態度和行為的改變。而營養教育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則是飲食文化中的核心角色,所以應該及時給予父母及學童適當的教育,幫助學童遠離肥胖、減少癌症及文明病罹患的風險。1) 兒童一日飲食攝食概念需具備/張心怡營養師說,孩子與父母都應有正確的營養知識與六大類食物份量攝取概念,尤其是蔬菜、水果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及豐富的纖維,每日攝取量要足夠,還可幫助兒童維持健康體態。所以在為孩子準備三餐時,一定要注意攝食種類與份數的充足。2) 共廚共食享原味/父母和孩子一起下廚及用餐,除了可以發揮示範作用,亦有助於親子關係建立,然而,許多父母想以「原味食物」教育孩子如何吃得健康,不吃零食,還有只吃水煮蔬菜與肉類,減少調味等等,卻忽略了其實吃東西是一種享受,所以造成孩童認為健康就是不好吃的錯誤觀念,更時常在家長看不到的地方自行購買「美食」,其實聰明家長應該要學習的是帶著孩子一起瞭解天然食材,認識蔬菜在五顏六色下隱藏的不同營養,了解哪些加工食物有害健康,並提醒孩子避開過度加工品,3) 替換高油脂 技巧加點菜/張心怡提到,與孩子共廚還可以一起討論學習,用料理方式技巧性的替換掉高油脂、高熱量的攝取,並且增加蔬果入菜,既可享受美味,還可控制熱量。例如:主食類可在白米加雜糧(如五穀、糙米),增加纖維質;肉類選擇去皮瘦肉,減少脂肪攝取;蔬菜攝取可以半葷半素配菜,增加蔬菜攝取量;水果可作為兩餐之間點心,取代高糖精緻甜點;點心則先比較營養標示,選擇相對低糖、低油、低鹽的點心,如低糖優格。4) 以身作則不挑食/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各種食物,並且鼓勵嘗試新食物,父母應做好良好示範,攝取適量及均衡的食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