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難

暈眩盜汗 恐慌症悄悄找上門!

暈眩盜汗 恐慌症悄悄找上門!#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恐慌症可以說是焦慮症的其中一環,它的起因至今仍未有確定的研究分析,可能是生理、也可能是心理。發作時,常伴隨身體某部位的劇痛,症狀再接後出現,由微轉重:暈眩、發抖、癱軟、呼吸困難、喉嚨異物感、失真感(覺得自己的身體是假的)、四肢末端發麻、盜汗等等,平均持續二十分鐘,會達到痛苦的最大值,之後褪去。患者感受有如瀕死狀態,故似恐慌。潛意識過度緊繃初診時,醫師告訴我:「普遍認定,恐慌症是長時間處在焦慮狀態的結果,至於恐慌發作的感受,我們可以稱為焦慮狀態的最大值。而『長時間』的定義因人而異,可以追溯到很多年以前,也可以是短短的近幾個月。」 「所以妳最近有什麼心事嗎?或者和人吵架?」葉醫師向我解釋完何謂「恐慌」後,顏容慈祥地問。「沒有,我幾乎不和人吵架,但會慣性失眠。」「這樣啊,那表示妳潛意識裡頭太緊繃了。而且妳應該有存在許久的焦慮的事,只是妳自己不覺得,因為內化了。沒關係,這很正常,大家都是這樣。」葉醫師笑笑地,繼續說著:「妳不用擔心這個病會帶來多大的困擾,很多恐慌症的人,還是可以跟正常人一樣過生活,根本看不出差異,只是需要吃藥。當然,除了吃藥之外,還得配合作息和運動。」「我要吃一輩子的藥嗎?」我問。「不一定,每個人走到痊癒所花費的時間不同,跟妳自己的先天體質和後天努力有關。但別想那麼多,現在首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身體、給自己信心,就不會當一輩子的藥罐子。」 「好。」我一直很鎮定,鎮定得異常。「嗯?看起來不錯嘛,那就好。要記得發作的時候,別一直想著自己快死掉了,雖然那感覺很像、很逼真,但要相信,那死不了的。你不會死掉。全世界——沒有人因為恐慌症,而出什麼大事喔。」醫師口吻篤定,像是要給我灌輸自信。 「好的。」我知道,我明白。正因為死不了,所以我可以持續且鮮明地感受到那樣的痛苦。走出醫院,我突然覺得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這不是我的世界,我孤立而無援。避免恐慌發作靠藥物強迫睡著 實際上,在拿到人生第一份精神科藥袋,開始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初期,我的情緒更為緊繃。首遇恐慌發作的那個夜晚,著實令我驚魂未定,光是想像一秒,我就害怕一切再重演。因而我排斥黑夜(超過晚上十點就會恐懼),排斥所有與發作時雷同的場景和感覺,例如日常的腹痛也令我困擾。那時,我總是早早就關燈上床,明明睡意未濃,藥效也尚未運作,我就想逼自己睡著。我越睡越多、越睡越多,也根本不想出門。我擔心自己若在外發作了,一瞬間氣力耗盡、狼狽、虛弱的模樣,會嚇到四周的人。 我不想被人看見那個模樣,以及解釋「我隨時可能變成怪物,但不久又會變回人類,如果遇到的話請不用害怕」——這類的話。所以後來縱然適應了藥物帶來的暈眩感,也讓病情從無依無靠轉善為偶爾平穩,讓我能照以往和朋友聚餐,並像個正常人一樣念書考試、畢業工作,我還是可以在夜深人靜時覺察,自己的雙肩從沒鬆懈過。內心永遠膽顫,雖然一再地努力克服,努力進行或深或淺的催眠,藥物對我而言近乎仍是唯一解。當我禁不住跨次元地去到另一個空間苦痛、瘋癲時,我必須承認自己沒有任何朋友。我無法有任何朋友。這種寂寞,某程度來說,可以是最難捱且無法消除的副作用。是的,苦難伴隨苦難,苦難所引發的最大副作用,依舊是苦難。 然而,正因如是苦難,令我想起深夜的星星之火,我慢慢意識到,這片罕有人過問、卻多人到訪過的境地,其實一直存在著某股力量。我們這一群在苦難中掙扎的人,也許就是指引的火苗。雖然帶著病,且總是猶疑於生死之間而不為人接近,但會有那麼一天吧,這份暸解將傳遞而開。像星星,像火焰。像死亡的光,仍有能力帶給活著的人希望。 讓人相信,活著是貢獻,不活則是奉獻。而貢獻或奉獻,對世界來講都是好的。真的。一直到今天,我還是會這麼想,且一點也不覺傷悲。 「星星可以照亮絕望的深處,儘管星星本身是一團燃得孤獨的火焰。」否則現在,我又為什麼寫下這些呢? (本文摘自/這裡沒有光/時報出版)

每天恍神2.3小時?過敏性鼻炎害的!

每天恍神2.3小時?過敏性鼻炎害的!#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每3人就有1人飽受過敏性鼻炎困擾,發作時每天甚至有1/4上班時間無法專心!35歲的業務員趙先生罹患過敏性鼻炎逾5年,晚上睡著後會因為無法呼吸而醒來,導致每日幾乎都在凌晨4、5點才入睡。白天更好幾次因為精神不佳錯過與客戶的約定。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對生活影響比糖尿病、憂鬱症、氣喘等慢性病更大,想要重拾生活品質,一定要積極與醫師討論用藥。反覆鼻子癢會導致組織腫脹引發鼻塞口服抗組織胺是治療過敏性鼻炎常用的第一線用藥,新一代的藥物不易造成嗜睡、藥效發揮迅速且持久、針對過敏源頭精準治療、也較不會引起藥物交互作用,因此鼓勵病友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用藥,重拾生活品質。超過6成的患者飽受中度至重度的鼻塞所困擾,根據資料顯示,過去1年間,每3位國人便有1位曾發生過敏性鼻炎,常見症狀為鼻子癢、打噴嚏及流鼻水,反覆發作將導致黏膜組織腫脹及增生,引發鼻塞。平均每天有2.3小時無法集中精神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指出,研究顯示,當過敏性鼻炎症狀發生時,40%的病友工作效率因而受到影響,平均每天有2.3小時無法集中精神工作,每年因為症狀嚴重而無法上班的時間大約為3.6天。目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主要分為口服及鼻內局部使用兩大類,而傳統藥物因精準度不佳,會觸發其他疾病反應,讓某些疾病的病況加重,因此有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的病友是不能使用的。參考3步驟積極治療蔡易錚醫師表示,新一代藥物不僅不會引起疲倦、嗜睡等狀況,且精準度高的特性,能準確阻斷過敏連鎖反應,讓無法使用傳統藥物的病友也能安心使用。蔡易錚醫師強調,雖然過敏性鼻炎難以根治,病友千萬不可輕忽其症狀對生活的影響,鼓勵病友參考以下3步驟積極治療,避免反覆復發:1) 別輕忽症狀/過敏性鼻炎引發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加重可能引發併發症,病友應儘速就醫治療。2) 積極討論治療方式/就診時告知醫師自身的工作及生活型態,討論合適的藥物選擇。3) 不擅自停藥/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會採階梯式治療方式,只要控制得愈好、用藥就會愈少,避免因自行停藥而影響療程。   

夏季感冒當沒事 小心恐致死!

夏季感冒當沒事 小心恐致死!#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41歲的外籍男性3月底隨台籍妻子來台灣探親,抵台後出現發燒、倦怠感,當時並未在意,但2日後突然出現突發性的呼吸衰竭致心跳停止,被送至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及葉克膜治療。經流感快篩後,診斷為流行性感冒併發急性呼吸窘迫症。醫師提醒,本月30日前疾管署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民眾如有流感症狀經醫師臨床判斷判定符合公費用藥劑使用條件者,均可依規定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加強衛生習慣才能避免接觸感染根據疾病管制署的資料,五月第4周相較前幾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流感併發重症通報數及確診數均呈現上升的趨勢。自去年7月1日起至目前已累計529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62死亡案例,顯示即使進入夏季,流感仍不可輕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富康指出,雖然目前已進入夏季,目前社區主要流行病毒型別仍以A型H3N2為主。張富康醫師建議,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才能盡量避免接觸傳染。出現異狀速就醫 降低互相傳染機會若有呼吸道症狀,應配戴口罩,打噴嚏時用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也要盡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民眾若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切勿當作一般感冒而忽視症狀,儘速就醫才能早期治抑制病情、降低互相傳染的機會。按照醫師指示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並在家充分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動一下就呼吸困難 肺高壓恐找上門

動一下就呼吸困難 肺高壓恐找上門#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肺動脈高壓嚴重時,患者稍微動一下便氣喘如牛、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中心暨加護醫學內科主任黃偉春表示,「肺動脈高壓」是指肺部血管血壓過高。當肺動脈血管阻力增加,心臟右側負荷過重,就會引發「喘、咳、血、腫、暈」症狀,活動時呼吸困難、咳嗽、咳血、下肢水腫、昏倒或頭暈都是徵兆,嚴重甚至會引發右心衰竭、猝死。肺動脈高壓不積極治療 5年存活率只有3成高雄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暨加護醫學內科醫師鄭錦昌指出,肺動脈高壓分為「原發性」、「續發性」2大類,像先天性心臟病、心房中膈缺損患者與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等,都是肺動脈高壓高風險族群,在南臺灣,也有不少肝硬化患者出現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如果沒有積極治療,5年存活率只有約3成。鄭錦昌醫師表示,由於許多疾病症狀都與肺動脈高壓「喘、咳、血、腫、暈」症狀相似,因此很難提早發現、盡早確診。有研究發現,患者平均拖2、3年才真正確診。但若能提早確診,患者就有機會延長壽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高風險族群要定期回診以便掌握情況目前治療肺動脈高壓藥物包括第五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PDE5i)、內皮素受體拮抗劑(ERA)、前列腺素類似物(Prostanoid)等。高雄榮民總醫院早在19年前便成立肺動脈高壓整合治療團隊,黃偉春主任強調,治療肺動脈高壓,除了心臟內外科,還需要過敏免疫風濕科、兒童心臟科、重症專科、復健科醫療團隊,同步整合復健師、藥師、護理師、社工與營養師等,才可以真正幫助患者控制疾病、避免情況一再惡化。黃偉春主任也提醒,民眾若出現「喘、咳、血、腫、暈」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接受進一步檢查。若有自體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更要定期回診、定期接受心肺功能評估,這樣才能及早診斷、治療,以遠離肺動脈高壓威脅。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高瘦男容易喘 小心胸部生悶氣

高瘦男容易喘 小心胸部生悶氣#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約20歲身形高瘦的林姓男大生,覺得容易喘、左胸也出現疼痛,但林男以為疼痛感是運動導致因此不以為意未特別就醫,直到本月13日林男開始呼吸困難、頭暈、直冒冷汗及臉色蒼白等症狀,趕緊至就診,醫師診斷為自發性氣胸,安排胸腔鏡肺楔狀切除手術後,患者已康復返家。胸悶、胸痛、呼吸困難 嚴重會休克衛福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醫師王耀麟表示,自發性氣胸是指在沒有任何外在因素下,氣體自發性從肺中漏出。多發生於高瘦型的年輕男性,病患會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喘等症狀,嚴重時會引發張力型氣胸,導致休克甚至死亡。因此提醒民眾別忽視胸痛症狀應盡早就醫,預防致命危險的發生。未來有約30%至50%的復發機會國軍台中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醫師謝志明表示,氣胸的治療依病況的輕重程度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大致分為保守治療與積極治療,保守治療為氧氣給予、胸管引流,但保守治療之復發率較高,而積極治療便是進行手術,此病患電腦斷層的影像上,可判讀出其肺尖部分有明顯的肺氣泡形成,這樣的案例未來復發的機率較高,有約30%至50%的復發機會,因此安排病患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目的是要找出造成氣胸的病灶並將其切除,再加上肋膜粘黏術,期使肋膜腔完全粘黏,降低氣胸復發率。通常手術後,可控制復發率在3%以下,病患可恢復正常的生活品質。手術方式包括傳統開胸、經腋下開胸及胸腔內視鏡手術。近幾年開刀方式大多以胸腔內視鏡輔助微創手術進行肺部病灶切除,較傳統的開刀方法傷口小(約1cm,兩個洞口)而且復原快,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以往南投縣的氣胸手術大多需轉院至中部醫學中心治療,但在自去年起軍醫體系支援南投地區醫療服務後,現相關案例已可直接在南投醫院接受治療,大大增加醫療可近性與便利性。 

超強冷團發威 流感疫苗擴大實施

超強冷團發威 流感疫苗擴大實施#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入冬以來最強寒流本周強烈來襲!因為影響時間較長,若預備在週六的元宵節出遊賞燈,民眾參加燈會或出入人潮眾多的場所務必落實手部及呼吸道衛生。高危險如65歲以上成人、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應格外留意自身健康情形,如出現呼吸困難、血痰或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使用對象疾管署表示,目前仍是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使用對象期間,全國3,750家合約院所藥劑儲備量均足夠提供民眾需求,符合用藥條件的患者應及早接受診斷治療,避免疾病傳播及降低患者重症、死亡的風險。自去年7月1日至今年2月8日起,共累計303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其中有42例死亡個案經審查與流感相關,目前國內檢出的流感病毒以H3N2為主,近4週監測資料顯示92% H3N2病毒與本流感季疫苗株吻合。與他人交談保持1公尺以上疾管署再度呼籲,民眾不可輕忽流感嚴重性,有呼吸道症狀時應配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另下週起各級學校將陸續開學,民眾如有類流感症狀,應就近就醫並充分休息,待痊癒後再上學,以免病毒於同儕間傳播造成疫情發生。 

還不打針?流感併重症79歲翁不治

還不打針?流感併重症79歲翁不治#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流感來勢洶洶,還沒接種疫苗當心!冷氣團上週來襲,新北市12日出現自105年10月起首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新店區79歲男性,有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病史且未接種流感疫苗。65歲長者、嬰幼兒、孕婦為高危險群衛生局呼籲,近期即將進入流感疫情高峰期,各年齡層的人感染流感都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其中又以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為高危險群,如出現類流感症狀或流感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流感合併肺炎及呼吸衰竭、心肌損傷衛生局指出,12日新增的新店區死亡個案,11月21日出現發燒及漸進性氣促等症狀,24日病況惡化至醫院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流感合併肺炎及呼吸衰竭、心肌損傷,當日收治加護病房治療,因病況持續惡化施予心肺復甦術急救,但仍於30日宣告死亡,11月28日實驗室確診感染H3N2型流感病毒,並於12月12日研判死因與流感相關。40名流感併發重症 皆未接種疫苗衛生局強調,新北市自105年流感季(10月)迄今,共出現40名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去年同期僅6例),皆未接種流感疫苗,且多為50歲以上民眾(38位),並患有慢性疾病。衛生局提醒,幼童、長者與慢性病患為流感併發重症高危險群,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必要時依醫師指示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並在家休養,確保自身及親友健康。

血壓不控制 呼吸困難恐昏迷

血壓不控制 呼吸困難恐昏迷#呼吸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約50歲的陳姓男子,患有高血壓但沒有規律服藥,晚間在家看電視的時候,胸口突然感到劇痛,而且疼痛還轉移到後背去,家人緊急將他送至急診治療,經檢查之後發現是A型主動脈剝離,立刻轉至醫學中心安排緊急手術,陳男在加護病房住院好幾十天才度過危險,現已出院返家。突發性胸痛 可能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衛福部南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祺耀表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約9成的患者會出現胸痛的症狀,此胸痛常是突發性、劇烈疼痛的(會痛到冒冷汗),而疼痛的位置也可能會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肩頸等的位置。此外,約有6成的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的症狀,其他症狀如心跳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減少、呼吸困難等等均可能出現,嚴重的情況下,主動脈剝離還會造成血管流動受阻而致使器官缺血塞),產生休克、昏迷、周邊缺血、中風、心肌缺氧、腸壞死等嚴重併發症。主動脈剝離易破裂出血、心包填塞死亡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依據不同分類的主動脈剝離,選擇內科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若剝離的區域有包含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時,主動脈剝離容易破裂出血及心包填塞死亡,建議以手術治療為優先,若是剝離區域僅為降主動脈,且暫時無其他併發症時,則以內科方式治療就能有良好效果,不需要於急性期進行手術,建議持續用藥物和密切追蹤治療為主。黃祺耀醫師表示,對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緊急且積極的治療是搶救生命的唯一方式,依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若是不處理,48小時內會死亡率高達50%,洪弘昌院長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生活作息和身體的保養,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需定期回診且規律服用藥物,達成良好控制,才是最佳的保身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