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美好生活提案 來自寧靜紓壓綠色空間

美好生活提案 來自寧靜紓壓綠色空間#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整個春天全球壟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人們心情好憂鬱,有研究顯示,望向綠意盎然的空間40秒,就能大幅提升專注力,不僅如此,沐浴在大自然中也有益身心健康,能夠降低血壓、紓解肌肉緊繃,以及抑制壓力荷爾蒙生成。無怪乎近來暴紅的宜蘭抹茶山,即便日頭赤炎炎,登山客仍絡繹不絕,渴望親近山林一掃陰霾。隨著6/7全台解封在即,由於國際疫情尚未和緩,民眾還是要勤洗手,搭乘大眾運輸或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綠色植物 可減輕病痛改善憂鬱早在古埃及文獻就曾記載醫師鼓勵患者在庭園中散步,以減輕病痛;現代美國景觀學者研究發現,醫院病房窗戶如果可以看到自然景觀,手術後病患使用止痛劑較少、住院時間較短,而且較少抱怨、對醫護人員也比較友善。壓力是引發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參與園藝活動可遠離日常生活壓力,獲得平靜、愉快的感覺;此外,為居家或社區進行綠美化,可以改善社區環境、淨化空氣,更是愛地球的表現。找尋離你最近的公園,甚或在綠葉成蔭的樹下長椅,只要安坐10分鐘就足以令你心情平靜、好好呼吸,如果進行的時間越長,效果就越好。倘若生活周遭沒有花園綠地,不妨在住家或公司擺株植物,或在出入口擺放盆栽,如果屋頂有空間,還可以打造綠化屋頂,例如植草皮或各式花朵,這麼做有助於抵銷碳足跡。微型花園 室內釋放3棵樹造氧能力若將綠色植栽搬進居住空間最是療癒了,也可以栽種香草時蘿,下廚時香料隨手可得,增添料理風味。如果懶得自己DIY,今年敦樸農場推出兩款心綠境產品,分別為多肉檯燈及苔蘚檯燈,植栽結合檯燈,可自由切換閱讀燈及種植燈模式,同時採用深水耕和氣霧耕的雙水培技術,不需土壤,預設澆水及照明時間控制,搭配獨家專利之氧氣迴圈、智能循環扇、加濕器設計等,讓植物一鍵式自動生長,人人都可以是花草達人。高造氧植物的造氧量等同30倍的葉面面積,種在心綠境檯燈上,等於三棵樹的造氧能力,多肉在夜間吐氧,適合放置於臥室,苔蘚、香草在白天吐氧,適合放在客廳、辦公室等明亮區間。同時還有微景觀配件可設計屬於自己的秘密花園,讓檯燈不只是檯燈,在室內就可擁抱綠意,一切都會因此而美好。

肺阻塞為新冠高危險群 抗惡化為首要

肺阻塞為新冠高危險群 抗惡化為首要#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不少患者痊癒後,出現肺纖維化的嚴重後遺症。除了新冠肺炎外,肺阻塞患者也容易出現肺纖維化的狀況,若是肺阻塞患者又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肺部的狀況恐更加惡化。醫師提醒,非常時期,肺阻塞患者應更注意正確用藥,避免急性惡化、確保治療成效。肺阻塞漸進式傷害 易造成肺部纖維化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胸腔科杭良文主任表示,當病毒或細菌進入肺部,讓肺產生發炎的狀況,而修復後的纖維母細胞產生結疤,當結疤的地方變多,柔軟的肺泡及肺泡壁就會變硬,變硬的肺部無法舒展,就是所謂的肺部纖維化。肺阻塞最容易發生在抽菸多年的老菸槍身上。尤其是每天一包菸,連續十年以上的菸齡人口,再來是身處於嚴重空汙的環境。杭主任繼續說明,肺阻塞及新冠肺炎都可能造成肺部纖維化,相對於新冠肺炎,肺阻塞造成的肺部纖維化屬於漸進式的。比方說,肺阻塞患者發現走斜坡會喘,就不再願意爬斜坡,漸漸的也不願意運動,造成體能持續惡化。至於肺阻塞患者明顯的特徵?杭良文主任表示,如果「咳、痰、喘」症狀超過三周,建議盡快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罹患肺阻塞。肺阻塞患者面對新冠肺炎 耐受性差杭主任說明,人體呼吸道有自己的防禦機轉,首先病菌進入呼吸道,呼吸道的纖毛會嘗試將它們排出,若是通過呼吸道,下一步人體會出動吞食細胞,將病菌吞食消滅,若是病菌進入到肺部,才有可能產生肺部發炎或肺部纖維化的狀況。杭主任認為,有肺阻塞等呼吸道慢性病的患者,抵禦新冠肺炎的耐受性較差,因為肺阻塞患者容易喘咳,易導致患者不願意進食,或不願意活動。在進食與運動量下降的情況下,肺阻塞患者身體耐受性就會變的更差、更難抵禦外來的侵害。新冠疫情下的肺阻塞患者 防疫之餘也要正確用藥針對肺阻塞患者平日防疫須注意事項,杭主任呼籲,首先患者要避免出入公共場所,若是必須出入公共場所,一定要戴口罩,以減低感染風險。再來是多方攝取營養素、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並且每天勤洗手。據數據顯示,今年國人為了防疫努力做到以上幾項,因此腸病毒及流感求診的患者也降低不少,顯示防新冠疫情之餘,還可以一同預防腸病毒及流感,民眾一定要繼續保持。杭主任分享,他觀察到肺阻塞患者在疫情下可分兩群,少部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害怕至醫院求診,也不規律使用藥物,後來導致病情惡化緊急送醫。另一群患者則因疫情的關係,變得比較願意遵從醫囑,規律、正確使用藥物。正確用藥包含使用合適的藥物和吸入器。杭主任提醒,無論發生疫情與否,肺阻塞患者一定要規律用藥,才能真正控制住病情,且盡可能維持生活品質。

疫起翻轉教育!數位學習成新常態

疫起翻轉教育!數位學習成新常態#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各國相繼停課、停工,經濟活動停滯,病毒摧毀世界原有的秩序,連帶影響教育現場,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原先預估2030年才會普及化的數位教學,受疫情影響加速提早到來。深耕數位教學平台的三貝德數位文創,完整建構K12從幼兒到高中全年段、全學科的數位學習內容,疫情爆發以來,因擔心群聚感染而申請試讀的學生暴增七成,包括多所學校未雨綢繆,主動找三貝德合作為停課預做準備。三貝德教育長范玉璋表示,數位教育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都能上網學習,學員最遠居住在台東、屏東等地,因數位資源的挹注,讓城鄉教育差距零距離。 系統紀錄學習足跡 家長可隨時掌握進度數位學習也彌補傳統教育全班同一進度上課的缺點,范玉璋教育長指出,傳統課堂上,大約只有四成學生能跟著進度走,其他六成往往學習落後或超前,只能坐在教室「陪讀」;數位學習則可依據個人學習能力及程度排課,同一章節可以重複看,也可以倒退溫故知新,是很適性的學習機制。許多家長因為沒時間或不會教,總覺得把孩子送到補習班,接下來就是老師的責任,也擔心孩子在家上網都在打電動,很難做到自主學習。范玉璋教育長表示,此次疫情讓家人更凝聚,學習不再只是補習班的事,數位平台讓親子可以一起學習,系統也會紀錄孩子學過哪些課並保存測驗成績,甚至會記錄每題作答時間及全體答對率是多少,方便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醫學生協助解題 雲端管家督促上課三貝德的輔助工具也相當細膩,例如遇到問題可以打字送出,後台有包括醫學系學生在內的專業老師幫忙解題,如果文字講不清楚,像是數理科只給答案無法理解,三貝德建置了八個攝影棚,老師可隨時進棚錄製解題影像,再回傳給學生看。傳統課堂上害羞不敢發問的學生,透過這套系統即可大方提問。此外,還有如同班導師功能的雲端管家,會主動提醒「你英文課都沒在看喔」、「學校成績單傳來看一下」、「有總複習要不要考一下?」不只非同步,也有同步學習,例如段考前有名師總複習直播,讓老師幫你抓重點。結合VR課程立體化 讓學生更喜愛學習展望未來,范玉璋教育長表示,科技驅動教育,希望結合VR虛擬情境,讓課程立體化,引發學生興趣更專注於學習,不只理化,英文也行,她舉例,像是讓學生身歷其境觀賞尼加拉大瀑布、自由女神像等,不只走入世界,也讓世界走進來。

後疫情時代 專家一招助你過好生活

後疫情時代 專家一招助你過好生活#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儘管台灣疫情相對穩定,但後疫情時代,除了原本可能會出現的不安與焦慮、擔心外,也可能因為工作被限制或取消而打亂了原來的生活作息,職能治療師建議,此時,不妨藉機檢視自己生活型態,利用「圓鐘圖」檢視生活是否達到工作8小時、睡眠休息8小時及休閒娛樂、自我照顧8小時的平衡。新生活運動 勤洗手、戴口罩不可少連續45天沒有本土個案後,台灣6月7日將全面生活大解封,即將進入後疫情時代,而防疫新生活運動除了個人防護仍不可少,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之外,如何做好生活調整,重拾健康的生活,也十分重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淑君表示,職能治療的「職能」指的是每天所有日常生活活動,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及工作、娛樂、休息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職能治療師賴冠宇建議,透過一天職能的檢視來維持自己身心平衡是很重要手法。檢視方式很簡單,只要拿出一張紙和一枝筆來做練習,在紙上畫下一個大圓鐘,將一天的每小時及活動均詳細列出,在圓鐘下方寫下工作、休閒娛樂、睡眠休息、自我照顧和其他5大類別,並計算各類別的總時間,檢視一下自己「職能」是否有達到平衡。用大圓鐘法 檢視工作休閒是否平衡但工作8小時、睡眠休息8小時,休閒娛樂、自我照顧及其他8小時,要如何落實呢?賴冠宇治療師表示,不妨先列出原來預計的工作或規劃,再一一檢視其重要性或急迫性,此時可能會發現真正需要立即處理的事情有限,有許多非必要的工作或活動可以先略過,在做完必要的安排後,心就可以先安定下來。

憂染疫怕就醫 腫瘤侵犯氣管險喪命

憂染疫怕就醫 腫瘤侵犯氣管險喪命#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3歲婦女年初就常喘不過氣,像是被人掐住脖子般呼吸困難,甚至咳血症狀,直到3月才因昏厥倒地撞到頭送醫急救,在醫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甲狀腺的腫瘤嚴重侵犯氣管,經醫療團隊緊急插管搶救、手術切除腫瘤與重建氣管,終於挽回一命。腫瘤壓迫9成呼吸道新冠肺炎肆虐不敢上醫院,竟因此錯失治療黃金時機!婦人暈倒後送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胸腔內科為她安排胸部X光片和電腦斷層掃描,驚見甲狀腺有顆大腫瘤,已嚴重壓迫9成的呼吸道,隨即由內分系科再轉介耳鼻喉暨頭頸部,由院長陳穆寬教授收治住院。身兼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陳穆寬表示,患者住進胸腔內科病房後,即安排支氣管鏡檢查,不料因腫瘤壓迫呼吸道太久,引發肺水腫,隔天再度昏迷失去生命徵象,緊急插管手術,連同受侵犯的氣管一併切除,再重建氣管,術後一周就從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休養,現已順利出院,後續仍需持續回診進行放射性治療。甲狀腺乳突癌 早期治療預後好陳穆寬院長強調,婦人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若能早期發現,手術治療預後成效很好,就因害怕疫情不敢上醫院檢查,腫瘤侵犯至氣管時已屬晚期,還需擔憂淋巴轉移問題,不僅錯失治療的黃金期,還因此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呼籲患者不要諱疾忌醫,身體健康出狀況,還是要立即就醫檢查診療。

這兩種病毒 比新冠肺炎傳染力更強

這兩種病毒 比新冠肺炎傳染力更強#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與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相比,麻疹散播力排行居冠,水痘則是第二名!」麻疹及水痘具高度傳染力,小兒科診所院長、過敏免疫科專家林應然醫師表示,麻疹可一傳十、十傳百,傳染力極強;而水痘平均一人可感染六、七人,初期症狀都是發燒、咳嗽,與感冒類似,也會出現非典型症狀,提醒家長務必留意家中小朋友的身體變化。施打疫苗產生抗體 保護力維持五至十年林應然醫師指出,罹患水痘或麻疹是否會引起發燒因人而異,麻疹的症狀為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等,出疹子的形態則有所不同,麻疹一開始會從頭部、軀幹至四肢延伸,會紅斑或稍微鼓起的丘疹;至於水痘的紅疹,則是形成突起的小水泡、水珠,然後變乾、結痂。麻疹可以通過空氣傳播,或接觸被污染的表面及物體傳播,潛伏期為一至二周;水痘是吸入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傳播,潛伏期約二至三周,無論是麻疹或水痘,只要待在同一個空間裡,全家人都可能被傳染,且一年四季皆會,不過大多好發於春天及冬季,這是由於病毒在冷空氣當中,可以存活得比較久。施打疫苗能預防感染麻疹及水痘,對病毒產生抗體,保護力約達九成。林應然醫師指出,自然感染獲得的免疫力幾乎是終生,許多疫苗卻要施打好幾次,原因是抗病毒的保護力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逝。在台灣水痘僅施打一次,但美國則是一歲時施打一次,入學前再打第二次,臨床上常見許多案例,一歲時曾施打疫苗,到了小學卻又長水痘,因此,推估疫苗的保護力最多維持五至十年。麻疹、水痘好發於兒童 成人也會感染林應然醫師表示,麻疹症狀大約一星期會消失,水痘則是十天左右就不具傳染力,雖然這兩種病毒好發於兒童,但成人也會受到感染,日前就曾有空姐罹患麻疹的案例。若家裡有一人感染水痘,其他成員如果沒有得過,最好在3~5天內,趕快施打水痘疫苗,還來得及產生免疫力,避免被傳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肺阻塞患者 當心成新冠肺炎受災戶

肺阻塞患者 當心成新冠肺炎受災戶#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正在全球蔓延,對於肺阻塞患者來說,更要特別留意。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晟瑜表示,肺阻塞是一種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患者肺功能較差,所以較容易受到感染,氣溫較低時,稍不注意,也容易出現惡化狀況。大部分肺阻塞患者肺部功能已受損,這些患者在急性感染後,可能得住院,造成呼吸衰竭的風險亦比較高。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緊張,建議患者減少出入公共場所,記得戴口罩、多洗手,而且要遵從醫囑,正確使用藥物。肺炎vs.新冠肺炎有何差異?肺阻塞患者因肺臟較不健康,罹患肺炎的比例較常人高4倍 ;更有數據指出,每10人中最少有1人3年內會再罹患肺炎,需要特別留意。張晟瑜醫師解釋,肺炎包括感染性肺炎和非感染性肺炎,感染性肺炎可能是因為細菌、病毒或黴菌等病原侵入肺臟所造成。目前廣受關注的新冠病毒會造成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與細菌性肺炎不同的地方是,病毒性肺炎會在肺臟裡或肺臟外出現一些非典型變化。嚴重的病毒性肺炎的病程進展比較快,在胸腔X光上的表現跟常見的細菌性肺炎不太一樣,即使痊癒,部分患者肺臟會出現纖維化的變化。病毒性肺炎所造成的發燒可能比較高,且合併有肌肉痠痛、關節痠痛、頭痛等症狀。少數病毒性肺炎可能引起人體比較強烈的自體免疫反應,有點像免疫風暴,導致肺部細胞死亡,這也是許多患者在痊癒後出現肺部纖維化變化的主要原因。肺阻塞急性惡化 也會出現咳、痰、胸悶張晟瑜醫師指出,無論是肺阻塞急性惡化或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都會出現咳、喘、痰、胸悶等症狀,不容易辨別。但是病毒性的肺炎,除了有呼吸道症狀,還可能有發高燒、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肺阻塞急性惡化時可能沒有發燒,或是輕微發燒。出現相關症狀時,建議要盡快就醫,醫師可以透過X光或其他檢查來判斷。無論是病毒或細菌性肺炎,肺阻塞患者遭到感染後,病情容易因此惡化。所以醫師提醒肺阻塞患者須接種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避免類似情況發生。肺阻塞患者使用藥物時要留意什麼?目前治療肺阻塞比較常見的藥物有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和吸入性類固醇,根據研究,吸入性類固醇有可能造成肺部感染的風險增加,罹患肺炎的風險會增加20-30% ,所以肺阻塞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張晟瑜醫師提出,除非慢性肺阻塞患者有合併明顯氣喘,或是血液裡的過敏指數比較高,或已使用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仍無法控制症狀,才會考慮加上吸入性類固醇。此外,除了肺部感染,吸入性類固醇的副作用還可能出現口腔潰瘍、口腔黴菌感染,至於全身性的影響較少,不過由於成人使用的吸入性類固醇劑量較高,在一些研究分析裡,可能使得產生白內障、骨折的機率增加。階梯式治療循序漸進 吸入型藥物效果佳針對肺阻塞會採取「階梯式治療」,張晟瑜醫師表示,「階梯式治療」就是根據症狀將患者區分成A、B、C、D等四類。A類患者的症狀不明顯且不常急性發作,通常會給予單方支氣管擴張劑,在不舒服的時候使用。B類患者持續有症狀,走路、運動會喘,但是不常急性發作,建議規律使用單方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治療。C類患者的症狀不明顯,但經常急性發作而跑急診,建議規律使用單方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來保養。D類患者平常就有症狀,且經常急性發作,建議使用單方或複方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並視狀況加入吸入性類固醇。治療肺阻塞時,吸入型藥物的效果都比口服藥物的效果好很多,建議盡量使用吸入型藥物,可以避免藥物造成全身性副作用。醫師會依照病情,循序漸進使用不同的藥物。肺阻塞不可逆 保養重點記起來張晟瑜醫師提醒,氣溫劇烈變化、細菌或病毒感染、空氣污染、壓力都會增加慢性肺阻塞急性惡化的風險。這四個原因可能讓原本控制穩定的患者提早回門診甚至跑急診的比例增加。曾有一名70幾歲老榮民,是個老菸槍,每次問他有沒有戒菸,他都會說「有抽比較少」,但其實一直都有在抽菸。夏天時,病情較穩定,他會自己把藥物減量,冬天一到他幾乎都會跑急診。有一年冬天,老先生又來急診,由於狀況較嚴重就被插管送進加護病房,對他產生很大的衝擊。通常插管會是患者生命中很大的轉捩點,這位老先生從那次經驗後,再也不敢抽菸。臨床上很常見這樣的患者,沒辦法理解肺阻塞必須規律用藥,讓呼吸道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況。肺阻塞基本上不可逆,只會慢慢變差,惡化的速度就取決於是否好好用藥、有沒有戒菸、有沒有經常急性惡化,肺部的復健運動也非常重要,有助改善生活品質。戒菸與否 治療效果差很大張晟瑜醫師強調,年輕時抽菸可能感覺不明顯,但進展到慢性肺阻塞後,有戒菸跟沒戒菸,肺部感染的頻率就不一樣,沒有戒菸的患者常常會反覆發作,然後反覆感染,而且藥物治療的效果都不太好。除了可能造成肺炎、急性發作比例增加之外,抽菸也使罹患肺癌的風險增加。肺阻塞還可能影響肺癌的治療,因為肺功能比較不好,就算早期發現,外科醫師可能擔心肺功能不佳,而不敢動手術切除。抽菸是導致肺阻塞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可能與粉塵暴露的職業有關,例如做牙材、磨石、洗地板、噴砂、油漆等。慢性肺阻塞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有痰、容易喘,喘通常是比較後後期的症狀。我們會問患者,究竟是走路會喘、爬樓梯會喘、還是坐著就喘,這是不一樣的嚴重度。建議有抽菸、長期咳嗽或痰很多的民眾,只要上述症狀持續超過三周,要至胸腔內科就診,看看是否有肺阻塞、感染、甚至肺部腫瘤的狀況。醫師會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至於戒菸的部分,目前已有戒菸輔助藥物可以使用,愈早把菸戒掉,對健康愈好!(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失業導遊轉行當保全 失志症候群上身

失業導遊轉行當保全 失志症候群上身#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8歲的阿龍是一名資深國際導遊,去年買了人生中第一間房子,雖背負房貸,但因旅遊產業蓬勃,收入相當不錯,生活過得美滿穩定。沒料到今年突然爆發新冠肺炎,各國陸續鎖國,旅遊業受重創,公司不堪負荷結束營運。重大的環境改變讓阿龍頓時失去經濟收入來源,只好轉行從事基層保全。 疫情衝擊工作及生活   身心症患者求診增3成自從當了保全,阿龍時常情緒低落、想法負面,覺得人生沒有目標,每日輾轉難眠無法入睡,脾氣也變得容易不耐煩,甚至為了小事與太太發生激烈口角,家人驚覺不對勁,趕緊求助身心診所,阿龍被告知出現「失志症候群」,並積極接受治療中。 開業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此波新冠病毒疫情擴散,讓許多人措手不及,失業潮及商店倒閉潮接踵而來,讓許多人面臨人生及環境的重大轉變,並承受龐大身心壓力,若無法處理及調整這些壓力,容易產生無力感、絕望感及孤立感,長期會合併失眠、恐慌、焦慮等身心症狀,嚴重者會對生活失去目標,失去人際社交動力,造成「失志症候群」上身。 近期類似阿龍的求診患者激增三成,經臨床問診後發現,患者大多具備自我要求高、把工作當生活重心及目標導向者,由於努力工作獲得成就感,加上生活主要都在工作,發生疫情後突然沒了工作及收入,加上失去生活目標,因此出現「失志症候群」症狀,家人及朋友千萬不要輕忽。  合併藥物治療及紓壓技巧 幫助恢復生活功能楊聰財醫師指出,針對失志症侯群患者,治療上會採用藥物與非藥物合併治療。以藥物來改善患者憂鬱、失眠及焦慮等生理症狀,讓患者找回生活節奏,有體力維持社會功能,後續經由心理會談治療,穩定患者情緒及建立正向的認知,並教導正確的紓壓技巧,讓患者恢復睡眠、營養及運動等「三好」功能。 楊聰財醫師提醒,這波疫情險峻,目前仍看不到終點,民眾除了平時做好自我防護工作外,若察覺自己或家人出現身心不適症狀時,應儘早就醫檢查,避免造成更嚴重的身心災害。 失志症候群自我評量(1)每天不容易入睡、失眠(2)我覺得既難過又悲慘(3)我對生活感到洩氣(4)我覺得焦慮煩躁(5)我覺得無望無助(6)我對很多事情感到生氣(7)我喪失生活中的角色跟目標 若出現上述五項(或以上)者,可能有失志症候群症狀,應提高警覺,如有需要,應由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評估診斷及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