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趨緩許多,但還是不少人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困擾。60歲的陳女士就是一案例,今年7月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不僅持續咳嗽、痰多、走路喘的症狀,甚至還喪失了嗅覺,所幸經過中醫師以中藥調理及穴道按摩,陳女士1週後就恢復9成的嗅覺。
雖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趨緩許多,但還是不少人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困擾。60歲的陳女士就是一案例,今年7月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不僅持續咳嗽、痰多、走路喘的症狀,甚至還喪失了嗅覺,所幸經過中醫師以中藥調理及穴道按摩,陳女士1週後就恢復9成的嗅覺。
歷經第四波疫情,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終於在近期趨緩,但疾管署指出,重症患者仍以高齡長者或慢性病患為主,提醒高風險族群仍不可輕忽確診風險!除了這幾類族群,國外研究也指出男性新冠患者相較女性更容易併發嚴重症狀、住進加護病房,更被視為高風險因子之一。醫師指出,男性就醫意願低恐為原因之一。七夕情人節即將到來,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呼籲民眾藉此機會關心身邊另一半健康,若枕邊人出現症狀應及早就醫。為讓民眾更了解正確防疫知識,學會也舉辦新冠肺炎衛教巡迴醫院展,即日起至8月18日將於臺中榮民總醫院展出,歡迎民眾前往互動觀展。 男性新冠重症患者多4成!醫:確診拖延,錯過黃金治療期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指出,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男性確診者的重症率高達女性的3倍多1,顯示男性相較女性更容易併發出重症,甚至死亡;國內醫師也觀察到類似現象。臺中榮民總醫院感染管制中心陳伯彥主任表示,疫情爆發三年多來,中榮共收治3,000多名新冠住院病患,男性比女性多出4成,且65歲以上男性的重症患者更是女性患者的2倍。性別差異推測的原因包括有:男女賀爾蒙差異、男生社交活動多與男性就醫意願較低等因素有關。陳主任表示,男性確診者往往會拖到症狀嚴重才願意就醫;高風險族群,一旦延誤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期,病情容易快速惡化。提醒具高風險因子的男性更應格外小心防疫。 陳主任分享:診間曾有一位氣喘病史患者,雖然年紀輕輕才20多歲,平常沒有規律追蹤控制,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感染新冠後沒有立即就醫治療,因此病情迅速惡化,需要加護治療(持續發燒、呼吸窘迫、昏迷等,需要插管、氧氣與特別治療),最後連原先的結婚計畫都耽誤了,婚禮不得不延後舉行。王復德理事長提醒,大多民眾都知道高齡長者應特別小心防疫,但年輕人若有慢性病史,其實也是重症高風險族群,一旦確診要於黃金5日治療期內就醫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才能降低重症機率。下週即將迎接七夕情人節到來,趁這個浪漫的節日,王理事長也呼籲不論男女老少,都別忘關心另一半健康,若對方出現相關症狀,應互相督促彼此盡快就醫治療,以遠離重症和死亡風險。 中部唯一公立醫學中心,中榮聯手學會舉辦中榮展覽望教育院內民眾 王理事長指出,新冠重症患者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等族群居多,為讓這些民眾都能正確認識新冠威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特地在醫院舉辦新冠肺炎衛教巡迴展,希望能讓高風險族群在平時就醫看診或回診時,藉機學習正確防疫觀念。而臺中今年累計超過2,000人確診,在六都中都排行第三,因此這次巡迴展特地與臺中榮民總醫院合作,就是希望藉中部唯一國家級醫學中心的力量,加強在地防疫。 臺中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傅雲慶表示,中榮一直是中部在地居民的防疫後盾,除了創下許多防疫紀錄,更是防疫國家隊的重要一員,例如在疫情爆發初期即於48小時完成專責病房改裝、單日完成8,000多人疫苗接種。傅副院長說,「以病人為中心」一直是中榮的宗旨,期盼接下來透過院內各部科的專業資源,及智慧醫療科技的輔助,持續為臺中居民提供最佳照護,共同迎接新冠疫後新未來。 衛教大使王宇婕新戲挑戰醫師身份,深感醫護工作大不易 衛教大使王宇婕表示,自己與男友都有確診過,雖然兩人都只有輕症,但深知確診後有多不舒服,更受新冠後遺症所苦,因此特別小心防疫,不只出遊會隨時以酒精消毒雙手、手機,平時若對方出現症狀更會互相提醒快篩、看醫生。另外,最近王宇婕新戲《女兒大人加個賴》開播,王宇婕也分享,透過拍攝這部戲才認識到醫護人員工作內容的辛苦,為了減少醫護人員的負擔,希望大家平時要做好防疫,若為新冠輕症,可在就近診所就醫,避免不必要進出醫院。 王宇婕表示,中榮醫院展自即日起至8月18日將於門診大樓大廳展出,現場不只有展板解釋大家常見的錯誤迷思,自己更拿到實用小贈品,邀請大家不妨與攜伴一起來看展,互相守護另一伴健康!另外,展覽也將於9月前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屆時也歡迎南部民眾一起前來參加,與宇婕一起認識防疫!
衛福部疾管署11日宣布,新冠第4波疫情已脫離高峰,目前單日確診人數約為190人,預估病例數會持續下降,但就怕秋冬疫情再起,群體免疫力恐隨時間逐漸消退;目前官方正在研擬,冬天將以4大新冠高風險族群為優先,加打1劑新一代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此感染科專家也透露相關疫苗接種的規劃進度。
30多歲顏先生接種過3劑疫苗,因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屬於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確診後卻不以為意,以為在家多休息即可,卻忽然無法呼吸,演變成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緊急掛急診,仍休克陷入長達2個月昏迷,雖經搶救撿回一命,甦醒後脫離葉克膜和拔管,但仍需復建一段時間後,才終於慢慢康復,重回正常生活。
腦霧是一種神經症狀,染疫後約三分之一患者在3個月內陸續出現此現象。腦霧是指腦袋會有如處於迷霧中,患者難以專注、昏沉、思考緩慢而健忘,嚴重可能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及語言溝通能力下降等;但與失智症最大的差別在於,腦霧症狀可經調理改善。中醫師建議,若染疫康復後出現腦霧,可透過中醫依患者體質調理,安全有效不傷身。
台灣正逢新冠第4波疫情大流行期間,民眾除了要小心變種病毒的威脅,同時更別輕忽感染「抗生素抗藥性細菌」的風險!專家警告,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性細菌,不僅住院時間可能延長3~5倍、引發急性敗血症死亡,甚至會連帶影響照護者及他人安危,呼籲民眾及病人做到4件事,共同預防2025年「超級細菌」時代來臨!
台灣進入第4波疫情大流行高峰,感染新冠肺炎患者已超過1,000萬人,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染疫康復後約三分之一患者出現「腦霧」後遺症,推估全台超過300萬人。曾收治一名40多歲公務員王先生,染疫後經常出現思考障礙、注意力缺陷、斷片症狀,影響工作差點丟了飯碗。
台灣進入新冠肺炎第4波疫情大流行,除了未曾感染過的「天選之人」在這一波難逃染疫外,身邊不少民眾也都出現2次、甚至3次以上確診情形,對此疾管署表示,新冠變異株XBB的特性,就是容易重複感染,此波疫情的再感染率為15~20%。不過再感染新冠的風險因子有哪些?以下專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