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打嗝「溢斥酸」?銀耳桂圓助改善

打嗝「溢斥酸」?銀耳桂圓助改善#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溢斥酸,腸胃的危險引信之一。「咯─咯─咯──」打嗝打不停,安靜的辦公室裡突然傳來陣陣聲響,鍾碩趕緊掩住嘴巴,就怕自己聽了心煩,也影響了別人專注度!「啊!我又被自己燒到喉嚨了,救救我……」旁人聽得一頭霧水,原來是溢斥酸,那種不舒服的感覺,令小樺捏緊喉嚨,發出可怕的求救訊號。不只是喉嚨胃酸逆流,「火燒心」胸口灼熱、頻頻打嗝,都是因為胃部出了問題,長期忽視的話,嚴重還可能導致胃潰瘍、癌病等。溢酸、呃逆之外,頻頻放屁也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過度放屁表示消化系統不良,加上便祕、便血、腹痛等情況尤要當心,不可不慎!好腸 對症才是王道「喝咖啡、吃甜食,又用力,你,胃食道逆流了齁!」一度引起討論話題的廣告,導致搬家工人食道、胸口灼熱而臉部猙獰的原因,正是「吞酸」、「噫酸」,就是俗稱的溢斥酸。代方隅所著醫書《醫林繩墨》記載:「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溢之間,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狀也。」除了泛酸之外,還可能伴有腹疼、胃痛、肚子鼓脹的症狀,仔細觀察診脈的話,除了口苦、舌苔黃厚之外,或許還有「腸鳴」、「腹鳴」情況。清代醫學家沈金鰲所著《沈氏尊生書.噯氣吵雜吞酸惡心源流》提到:「吞酸者,鬱滯日久,伏於脾胃間,不能自出,又嚥不下。」中醫施治方式,藉由疏通津液,使鬱熱緩解,採行食膳養肝護胃、理氣和中,化開積食形成的消化不良。平日「定時」飲食,別再賴在手機、電腦前,該吃飯的時間就吃飯,宜吃七分飽或一日多餐,同時避免油膩、辣酸、醃漬加工、汽水、咖啡和奶製品(乳糖不耐症),以及過冷過熱的食物,菸酒也要遠離,減低腸胃負擔,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BOX>中醫養生健康提醒打嗝打不停,要喝橋下水?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打嗝經驗,傳統有許多說法,可以小口喝水七次,或是在水杯上放上筷子,默念「打嗝要喝橋下水」七次,再喝下即可解除症狀。其實,還有更科學的作法,可嘗試把耳朵摀起來幾分鐘,使神經系統做出反應即可。另外,也能藉由按壓以下穴道,遏止擾人的打嗝:˙少商穴:拇指上的指甲角外一分。˙內關穴:手掌上,橫紋正中往手肘方向二吋,二筋間約三橫指距離。<BOX>「整腸」營養有方五食材健脾護胃,消除打嗝積食!˙山楂:降脂消積,行氣散瘀。˙白蘿蔔:改善腹脹,化痰排氣。˙高麗菜:保護胃腸黏膜(適量)。˙南瓜:保護胃壁(適量)。˙木瓜:顧胃健脾。◎找出病根:胃火上亢、肝氣犯胃、寒濕內阻、飲食積滯◎對症食療:銀耳桂圓花生湯、青蔥鯽魚香嫩蛋、百果山藥拌秋葵 (本文摘自/顧好腸胃不生病:180道暖腸健胃抗加齡食療/博思智庫)

中醫調經 順便抗痘降體重!

中醫調經 順便抗痘降體重!#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3歲戴小姐長期月經周期不規則,月經通常2至3個月才會來一次,因為工作壓力大,有時甚至還需打催經針月經才會來,去年因多次打催經針體重變胖逾10公斤,近期轉接受中醫治療,使用科學中藥葛根湯為主方,輔以補腎化痰祛瘀,以及即飲包調經方,治療4個月後,月經準時到來,皮膚變好、體重也恢復了。溫膽湯、左歸丸補腎調經另一名20歲的薛小姐為多囊性卵巢患者,國中開始月經不規則需長期服用催經藥,腹痛嚴重時一天需吃4~5顆止痛藥,此次因連打2個月催經針月經未至而前往中醫求診。醫師以溫膽湯加上蒼朮與香附,適當酌予左歸丸補腎調經,再加上即飲包調經方,於治療2個月後月經來潮,且月經來時腹痛減輕不需吃止痛藥。排卵針會使患者體重加重 可利用中醫減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多囊性卵巢佔不孕症求診人數的3成,臨床上發現患者體內雄性賀爾蒙過多,且超音波下卵巢為多囊性,西醫對於多囊性卵巢治療方式有賀爾蒙、促排卵針、降血糖藥物或配合手術治療。雖然打促排卵針會使月經來潮,但一部分患者會有增重現象,又多囊性卵巢患者減重不易,而中醫能在此時提供有利的協助。謝旭東醫師指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屬於月經後期、閉經、不孕的範疇,中醫認為此病源於「腎虛」,並兼有「痰濕」、「血瘀」、「肝鬱」等問題,運用補腎調經的方式調控生殖軸(下視丘-腦下垂體-子宮),平衡體內的雄性賀爾蒙,並且化痰消瘀以減重控制體內的胰島素,疏肝解鬱緩解焦慮的情緒。葛根降糖茶可減重、降血糖謝旭東醫師建議,多囊性卵巢患者怕胖,但其實只要三餐正常,少吃食品添加物,有助於身體體重的控制。若擔心體重過重,可以參考以下茶飲減重降血糖,但要注意孕婦及腸胃虛弱者需在醫師指示下服用,過量服用可能會導致頭暈或頭痛:●  茶飲:葛根降糖茶● 材料:葛根5錢、蒼朮3錢、陳皮3錢● 做法:以1500C.C.水煮成500C.C.水,一周服用一次。● 功效:葛根在現代研究有很好的降血糖功效,能有效減少胰島素的阻抗作用,加上蒼朮、陳皮健脾化食,故能控制體重。

益智醒腦 按4穴位防失智!

益智醒腦 按4穴位防失智!#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全球每3秒就增加1位失智症患者,在臺灣8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除了西醫外,研究證實,中醫治療確實能有效預防高血壓病人發生失智症的可能,這項研究已刊登於國際知名醫學期刊「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接受中醫治療超過半年 失智機率降至65%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昆豪等人,以台灣健保資料庫做回溯性世代分析,篩選了1998年至2007年間的14萬3千多名高血壓病人,追蹤15年後,發現除了西醫治療外,同時接受中醫治療的病人,有較低的失智症發生率,且研究顯示降低失智症的風險與更早期和更長時間的中醫治療有關,尤其接受中醫治療超過半年者表現更好,機率可降至65%,同時明顯降低失智症風險。陳昆豪醫師表示,以中醫觀點來看,老年人腎精虛衰,而高血壓常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等證型,會有頭暈目眩、頭痛口乾等症狀,腦部也易有痰濁血瘀積滯,而逐漸造成失智。治療時應根據每位病人不同的寒、熱、虛、實體質證型,來調配不同的藥物與穴位治療,以增進療效並避免副作用。一些國內外研究顯示,許多中醫藥方與針灸療法有助於提升失智症患者的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延緩疾病惡化,而且根據臨床觀察,越早期接受中藥和針灸治療者,改善效果更為顯著。中藥、針灸益智醒腦,延緩記憶力衰退在常用的中醫藥方中,天麻鈎藤飲、加味逍遙散、丹參、川牛膝、葛根、決明子等,與降低失智症風險有顯著相關性,而這些藥物也多被認為具有保護腦神經的作用,但使用上應經由專業中醫師來辨證評估與調理。針灸治療方面,則以百會穴(位於兩耳尖連線與頭頂正中的線的交會點)、四神聰(位於百會穴前後左右各相距一個拇指寬度處)、耳神門穴(位於耳朵上方三角窩處)、內分泌穴(位於耳甲腔底部,屏間切跡內)等穴位為主,可幫助益智醒腦,延緩記憶力衰退。規律生活習慣、配合中醫調理陳昆豪醫師呼籲,只要有任一項「三高」的病人,得到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建議應該提早接受治療,並配合中醫調理。此外,平時可多按壓上述4個穴位,加上動腦筋持續學習,多與社會人群互動,每天安排規律運動、多攝取各種蔬菜水果、睡眠充足及避免抽菸少喝酒,都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中西醫併用 糖友「腎」力在握

中西醫併用 糖友「腎」力在握#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歲王姓男子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近5年,雖然有規則的服用藥物、定期運動並控制飲食,飯前、後的血糖和糖化血色素都很正常,最近運動時常覺得體力不支,出現失眠、腸道不適等症,抽血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卻明顯退步,患者擔憂需要洗腎,經中醫師進行中藥調理,並持續服用西藥,半年後再次檢查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已經有明顯進步。一般病友容易忽略腎絲球過濾率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陳建雄醫師經由陳建雄醫師表示,一般糖尿病患者通常只注意到飯前、飯後血糖值,以及視為3個月平均血糖值的糖化血色素的值,容易忽略腎絲球過濾率,若腎絲球過濾率降低,即表示腎臟受損、腎功能逐漸衰退,極可能造成慢性腎病變。以中醫觀點來看,糖尿病腎病變分為5期:‧第1期:腎臟會肥大,腎絲球過濾率反而會上升。‧第2期:無明顯的臨床症狀,為靜止期,但腎臟其實已出現結構性變化。‧第3期:隨著腎臟逐漸受損,會出現微量白蛋白尿。‧第4期:出現巨量蛋白尿,此時一般尿檢就可發現明顯的尿蛋白。‧第5期:末期腎病變,當出現尿毒症時則需接受洗腎。西醫配合中醫治療對前3期療效較佳陳建雄醫師表示,依臨床經驗發現,糖尿病腎病變在接受現代醫學治療的同時,配合中醫治療,對於前3期的腎病變,療效較佳。很多第3期之前的腎病變患者經治療後,腎絲球過濾率顯著的回升。當進入第4期腎病變時,治療較困難,只能小幅度的回升腎功能,延緩腎臟退化的速度,或保留殘餘腎功能。陳建雄醫師呼籲,罹患糖尿病後,更應重視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並儘早接受正規的中醫和西醫治療,才能免除或延緩腎病變的危害。中醫首重人體正氣,治療時不忘顧護上焦之心肺、中焦之脾胃和先天之腎,希望患者的體力、精神、食慾、睡眠、二便等都可得到適度調理,以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

講座/用漢方智慧 打造無齡肌美人

講座/用漢方智慧 打造無齡肌美人#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草藥是天然產物且為中華民族5000年流傳下來的瑰寶,它累積了中國祖先們數千年以來的智慧結晶,從身體的調理到肌膚保養,帶領來賓們透過東方草本植萃溫和地呵護自己,讓光采由內煥發,擁有紅潤透白的健康美肌,以全新的自己,迎接新的一年!由人氣中醫師鄒瑋倫,根據中醫的角度及古老漢方智慧,分享從料理、漢方(藥材〉、保養手法,如何解決及應對熟齡女性在身體、肌膚遇到的問題。因座位有限,請事先報名!名稱:用漢方智慧 打造無齡肌美人時間:4/14(五)晚上7:00~9:00地點:誠品信義旗艦店6F視聽室(台北市松高路11號6樓,捷運市府站2號出口)洽詢:02-2362-6068 或 2362-6057/線上報名http://www.camelia.com.tw/custom_48618.html

4問題 快按這些穴位緩解!

4問題 快按這些穴位緩解!#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人越來越長壽!但是,要長壽也要活得健康,才能活得快樂。有很多銀髮族因為身體機能退化,以致常會這裡痠、那裡痛,而且都不想動,整天待在家裡,好不快樂。中醫師建議,可以多按摩經絡穴位來保健,氣血通暢,就能改善痠痛。 太飽、太餓、太累及喝酒後不宜按摩高雄長庚醫院中醫科系主治醫師吳思穎表示,老人家常會有視力退化、膝關節退化以及腸胃功能退化導致消化不好等問題,甚至會經常失眠;而在進行穴位按摩之前,按摩者應將指甲剪短,手上不要有戴首飾,被按摩者不要在太飽、太餓、太累時按摩,喝酒後也不宜按摩,以免因為血液循環不佳而出現頭暈症狀。常見健康問題 按這些穴位可改善對於老人家常會有視力退化、關節退化、腸胃功能退化以及失眠,吳思穎醫師建議按摩的穴位如下:1) 視力退化/眼睛模糊可以經常按摩眼周穴位如攢竹穴(眉毛内側邊緣凹陷處)與四白穴(眼眶下緣正中直下一橫指處),並且可在眼眶周圍由內到外用指頭關節按摩。2) 膝關節退化/膝關節痛可請家人幫忙按摩委中穴(膕窩正中),幫助下肢循環,也可按摩下肢穴位陽陵泉(小腿外側腓骨小頭稍凹陷處),以及用薑片泡熱水來泡腳15分鐘,增加血液循環,也可改善。3) 腸胃功能退化/消化不好常會出現脹氣和腹痛,可以延著肚子中腕穴(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順時鐘方向,用摩擦法按摩肚子,也可以消脹氣。4) 失眠/年紀大的老人家常會有失眠問題,平常可以按摩合谷穴(手背拇指、食指兩骨相合之處)與太衝穴(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間兩根骨頭交會凹陷處),可以幫助降血壓、降低焦慮以及幫助睡眠。

明目「肝肝好」 吃這最有效

明目「肝肝好」 吃這最有效#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人容易眼疲勞,看一會兒電視或看一會兒書就覺得眼睛很累,玩一會兒電腦眼睛更是酸脹得厲害,而且手腳容易麻木。這些症狀往往被人們忽視,都覺得只是用眼過度,休息一下就好。不過從中醫角度來看,這些小毛病卻提示機體肝血已出現不足,此時應該及時調理,以免加重。多吃豬肝 補肝還可以改善眼疲勞若肝血虛損進一步發展,可形成咽乾烘熱、潮熱盜汗的肝陰虛證,而肝陰虛常導致肝陽上亢。所以說,身體出現的小毛病是要提醒我們注意,如果置之不理,大病很快就會找上門。其實,平時常吃點兒豬肝,不僅可以滋肝養血,還能改善眼疲勞、保護眼睛。可將豬肝與菠菜相配煮成「豬肝菠菜湯」,這是補肝明目的最佳拍檔。豬肝菠菜湯製作材料/豬肝200克,菠菜150克,枸杞子15克,清湯一大碗,鹽、薑絲、蔥花、油各適量。製作方法/豬肝去筋膜洗淨後切薄片,入滾水汆燙十秒,撈起瀝乾水;菠菜洗淨後切成小段備用;先用少量油爆香蔥花、薑絲,加清湯,放入洗淨的枸杞子煮十分鐘;放入豬肝、菠菜,煮開後放適量鹽,攪勻後起鍋。功效/補肝養血、明目滋陰,適於貧血萎黃,或肝血不足引起的目昏、眼乾。豬肝補氣 血虛食療首選豬肝的營養價值遠超過豬肉,吃豬肝可以明目補血、護肝養顏,是補血佳品。豬肝味甘苦性溫,有補肝、明目、養血之功,多用於血虛萎黃、夜盲、目赤、浮腫、腳氣等症的輔助治療。我們都知道,血液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一旦血虛就會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皮膚乾燥、頭髮枯焦、大便燥結、小便不利等症狀,這種情況食療是最好的調補方法。豬肝是最常用的補血食物,因此,血虛者最宜常吃。另外,肝熱的人會出現頭脹頭痛、心煩易怒、睡眠欠佳,而豬肝能清肝熱,因此,常吃豬肝不僅能養血明目,還能改善膚色、改善心情。尤其是久坐電腦前的人,不妨吃點兒「豬肝綠豆粥」,既能防止眼睛乾澀,還能清熱潤膚。準備新鮮豬肝100克、綠豆50克、粳米100克、黃酒15毫升;將豬肝沖洗乾淨,切片,用黃酒略醃備用;綠豆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粳米淘洗乾淨,與綠豆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熬煮,至粥將成時加豬肝煮熟即可(最好不加鹽及味精等調味品)。這是一款能滋肝明目、清熱利濕的粥,適用於肝虛血虧、營養不良性弱視和水腫患者食用。不熟的豬肝不能有效去毒豬肝適宜氣血虛弱及缺鐵性貧血者食用,尤宜於肝血不足所致的視物模糊不清、夜盲、眼乾燥症等。但豬肝中膽固醇含量較高,因此,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及血脂高的人忌食豬肝。根據前人經驗,豬肝忌與野雞肉、麻雀肉和魚肉一同食用。另外,烹炒豬肝不要一味求嫩,務必要讓豬肝熟透,否則,既不能有效去毒,又不能殺死病菌、寄生蟲卵。豬肝的妙用/治肝血虛、目昏眼乾、夜盲:豬肝100克切片,與少許豆豉、蔥白,加水適量,用小火燉湯;將熟時打入二個雞蛋,燉熟,加鹽調味即可。(本文摘自/養生!吃對,不上火/八正文化出版)

春秋酷酷嫂 中西合併治療效果佳

春秋酷酷嫂 中西合併治療效果佳#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8歲的劉先生從事隧道開挖工作,長期伴有咳嗽、痰和胸悶等呼吸道症狀,即使規律服藥仍經常出現不適的症狀,每年在春、秋冬季節時也會因急性發作而住院治療;另一位45歲的馮小姐自民國102年起至民國104年10月,常出現鼻塞、咳嗽、周身搔癢等症狀,春秋兩季症狀更嚴重,104年11月更出現圓形禿,經中醫辨證論治給予內服中藥後,患者症狀改善,身上皮疹明顯消退。浮塵、花粉和細菌隨風飄 會引起過敏症狀過敏及氣喘的防護與治療是中、西藥併用治療之中常見的疾病,民眾在受到空氣中的浮塵、花粉和細菌隨風到處飄揚的影響下,很容易便引起過敏或呼吸道相關症狀。氣喘、過敏所帶來的諸多不適症狀會同時影響到心理及生理。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執行長徐永年表示,除了胸腔內科、中醫科、小兒科、免疫風濕科、皮膚科及耳鼻喉科等多元資源外,也可好好利用中西藥整合諮詢業務。如此,民眾在同時以中西藥治療的情況下,亦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並提高治療的效果。整合諮詢 中西藥交互作用醫福會強調,不論中西醫的治療方式與用藥,衛生福利部所屬之醫院皆能滿足民眾的需求,在醫院更有捍衛民眾安全的藥事人員在發揮其專業能力的同時,提供整合諮詢,正確的處理中西藥之間的交互作用,提高療效並減少發生不良的反應。如果在使用中西藥物有任何的問題,皆可到衛生福利部醫院尋求整合藥物諮詢,以讓療效能充分發揮,提高治療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