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減輕

全人照護提升FAP患者生活品質 專家呼籲台灣醫療政策改進

全人照護提升FAP患者生活品質 專家呼籲台灣醫療政策改進#體重減輕

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 Polyneuropathy, FAP)是一種罕見的顯性遺傳疾病,會造成嚴重失能的神經病變,合併嚴重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FAP病情惡化速度非常快,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患者可能在5年內從初期症狀進展到無法自理生活。面對這樣的困境,專家建議,台灣應積極推行「全人照護」的理念,提升FAP患者生活品質。 目前,台灣健保只給付FAP第二期病患的治療藥物費用,但很多病友在早期就已經有症狀,卻因為健保限制,無法及時獲得治療。如果能在早期診斷後及時治療,FAP病患的生活質量會有明顯的改善,不必等到病情嚴重才開始用藥。因此病友希望適度放寬健保給付範圍,讓所有需要治療的病友都能夠得到應有的治療和支持。 FAP初期症狀易被忽視 有家族病史應定期檢查 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劉祐岑醫師表示,FAP雖進展迅速,但早期症狀不易察覺。患者一開始可能會出現手腳麻木症狀,但與一般腕隧道症候群或其他神經病變不易鑑別;或是不明原因的腹瀉、體重減輕,一直要到出現明顯肢體無力時,才被確診。臺北榮總也由神經內科、心臟內科、耳鼻喉科等組成跨領域、多專科的治療團隊,以期能對FAP的病患提供更完整全面的醫療照護。劉祐岑也提到,FAP的預防措施也非常重要,所以對於有FAP家族病史、30歲以上的成年人,建議進行基因篩檢,若是帶有基因變異,可定期接受神經科醫師的評估,以達到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目的。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體檢對於預防FAP也相當重要。 目前,FAP的治療主要依賴某些藥物來減少類澱粉蛋白的產生與積累,減緩神經和器官的損傷。然而,這些藥物的高昂費用和台灣健保給付範圍有限,使得許多患者無法及時獲得治療,這對許多患者來說是一大挑戰,尤其那些已經發病的早期患者,他們仍無法受惠於健保的補助,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這種狀況迫使許多家庭陷入財務困境。劉祐岑醫師也建議健保應考量早期治療可以減少末期重症的大幅醫療支出,也能減少因病患失能,家屬及社會所要付出的隱形成本。 全人照護提升FAP患者的生活品質 台灣仍有努力空間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指出,除了藥物治療,國際上也特別重視「全人照護」的醫療模式,有別於以往傳統醫療往往只注重對特定疾病或器官的治療,這種照護模式包括心理輔導、社會支持、營養建議和物理治療等方面的綜合服務,有助於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生活滿意度,比如醫師應該預留更多的時間與病人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心情,並提供相應的心理支持,這樣才能夠真正幫助病人重拾信心,與家人更好地配合,共同面對疾病。 然而,台灣在推行全人照護方面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吳彥雯建議,應該建立多學科的醫療團隊,包含神經科、心臟科及遺傳諮詢等專業人員,共同為患者提供綜合性的治療和照護。由於台灣的遺傳諮詢師資源較為有限,這對於遺傳疾病的全面諮詢造成了一定困難。因此,在醫療體系這一端,希望能透過政策推動,更努力提供更全面的諮詢服務,也鼓勵更多醫療機構參與全人照護的實施。 吳彥雯最後強調,全人照護不僅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還能促進醫病之間更深層次的理解和信任。而台灣想要建立完善的全人照護體系,還需要政府、醫療機構和社會組織的共同努力。 FAP患者及家庭面臨的巨大挑戰 需要更多資源與治療選擇 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指出,FAP的診斷對於患者和家庭來說,往往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由於病情進展迅速,患者可能在短時間內從正常生活轉變為需要他人全日照顧,這不僅對患者自身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也對家屬帶來巨大的照顧負擔和經濟壓力。許多家庭因此陷入困境,生活質量大幅下降。 因此罕病基金會經常透過舉辦病友活動,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讓患者和家屬能夠分享經驗,互相支持,建立正面積極的生活態度,讓患者和家屬感受到社會的關愛,也獲得實用的資訊和資源,包括最新的治療方法和照護技巧,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疾病帶來的挑戰。 FAP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遺傳疾病,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隨著新藥的問世和全人照護理念的推行,FAP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望得到顯著改善。通過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和綜合性的社會支持,我們可以幫助FAP患者和家庭在面對疾病時,能夠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支持,樂觀的面對未來的挑戰。

產後忽然變瘦又暴肥?小心「產後甲狀腺炎」大反彈!醫揭發病3階段

產後忽然變瘦又暴肥?小心「產後甲狀腺炎」大反彈!醫揭發病3階段#體重減輕

一位28歲新手媽媽,在生產後約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心悸、手抖及體重減輕症狀,原以為是因照顧小孩太累,不以為意;但在分娩後約6個月時,體力卻越來越差且很容易怕冷,體重漸漸增加,後來甚至出現2週內就胖了快6公斤的情況。驚覺不對勁,才急至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求診,醫師診斷有甲狀腺賀爾蒙不足(甲狀腺低下)的問題,診斷為「產後甲狀腺炎」。

每年奪約2500人命!「胰臟癌」狡猾轉移難開刀,多重化療組合現曙光

每年奪約2500人命!「胰臟癌」狡猾轉移難開刀,多重化療組合現曙光#體重減輕

胰臟癌素來有「癌王」之稱,許多患者初確診就是晚期,已有癌細胞遠端轉移,讓患者感到挫折、甚至想要放棄治療。不過,醫師提醒,現在胰臟癌已經有相當好的多重化療藥物組合,病患只要找對方法,都能有效控制病情。 是什麼原因讓胰臟癌惡名昭彰?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文冠解釋,胰臟位於上腹腔後側、深藏且隱密的特殊位置,同時旁邊有豐富的淋巴結網路,因此當發生病變時,相對難以發現,且容易透過淋巴轉移出去。 症狀不明、疾病發展又快又兇猛,死亡率迎頭趕上發生率! 胰臟癌早期的症狀不明顯,若已有明顯的上腹悶痛、背痛、食慾不佳、莫名體重減輕(例如3~6個月減輕5公斤)的狀況,通常腫瘤已經相當大,且癌細胞複製快、惡性分化程度高,不少人確診時都已經是晚期不適合開刀。另外,由於胰臟周邊血管和淋巴結多,不僅容易轉移到肝、腹膜等處,腫瘤變大時常見侵犯或包覆周邊大血管,使得想經由開刀切除腫瘤更加困難。 黃文冠醫師分享,林口長庚醫院去年大約收治了230位胰臟癌患者,以每年新發胰臟癌人數近3千人來看,約佔全台十分之一。「據院內統計,確診胰臟癌的患者當中,只有2成是第一、二期,尚有開刀切除腫瘤的機會;而剩餘8成患者皆已是晚期,因此也讓癌症的死亡率趨近於發生率。」黃醫師沉痛的表示。 與國際接軌!胰臟癌組合化療多元,可依自身狀況討論用藥 儘管晚期胰臟癌治療不易,卻並非束手無策,因此黃文冠醫師仍鼓勵患者要積極治療,「台灣對胰臟癌的治療已與國際接軌,目前有幾種多重化療組合可選擇,也都有健保給付,醫師可依據患者自身體力與疾病狀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第一線治療目前有幾種多重化療組合可以考慮,其中雙藥組合例如gemcitabine+nab-paclitaxel、三種藥物組合oxaliplatin+irinotecan+5-FU/LV (FOLFIRINOX)更是國際指引建議的第一線用藥,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形式,而若是體力狀況不佳、或擔心副作用過大,也可選擇副作用相對輕微的化療組合或單一用藥,總之仍須依照自身狀況與醫生討論。 不要放棄!醫暖心喊話籲患者正向面對,更有機會穩定控制! 黃文冠醫師以一名60幾歲的男性為例,此個案是因黃疸症狀才確診局部晚期胰臟癌,患者一開始選擇使用三重藥物組合(FOLFIRINOX處方),但治療兩個月左右,癌指數仍有上升情形,在改用兩種藥物組合化療後才獲得穩定控制。「目前接受化學治療已近半年,患者非常積極接受治療,換藥後腫瘤反應顯著,目前正準備住院接受進一步開刀切除,但必須強調每個病人病情與治療反應都不同,仍須與照顧的醫師充分討論。」 黃文冠醫師強調,胰臟癌是一種較難從預防面下手的癌症,民眾平時應多觀察身體症狀,也要培養好的生活習慣;而胰臟癌患者仍要積極面對、切勿錯失治療時機,透過適當治療仍有很大的機會減少癌症引起的病痛、延長生命、同時保有生活品質。 2013-TW-2300004~

體重減輕又無力 衰弱症上身

體重減輕又無力 衰弱症上身#體重減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下肢無力、食量變小,當心恐為衰弱症!80歲的陳阿嬤一向身體硬朗,2個月前不慎在家門口跌了一跤,雖然只有頭部輕微瘀傷,阿嬤擔心再次跌倒,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近1個月來,家人發現阿嬤食量變少,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走沒幾步就抱怨下肢無力,到老年整合性門診就診評估後發現,原來阿嬤罹患了「衰弱症」。衰弱前期比率40.0% 長輩要注意台大新竹分院社區及家庭醫學部老年醫學科主任賴秀昀醫師表示,衰弱的5大核心症狀包括:體重減輕、疲倦乏力、肌力下降、走路速度變慢、以及活動力變差。如果5項中出現1至2項,稱為「衰弱前期」,若出現3項以上,則是「衰弱症」。根據國民健康署「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調查」顯示,65歲以上國人衰弱前期的比率約為40.0%,衰弱的比率則為4.9%,女性以及年紀越大的長輩,衰弱的盛行率越高。體重減輕5%都要接受篩檢賴秀昀醫師指出,衰弱症會使老年人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並增加死亡的風險。其實衰弱可以治療,只要讓患者接受阻力及有氧運動訓練,補充熱量及蛋白質和維生素D,就有機會使長輩恢復健康。賴秀昀醫師建議,70歲以上的長輩,或是因慢性疾病導致體重減輕超過5%的人,都應接受衰弱的篩檢,家屬也應鼓勵長輩接受進一步的處置,以避免提早發生失能。

5要點注意 久咳胸悶速就醫

5要點注意 久咳胸悶速就醫#體重減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咳不停,可別以為是氣溫飄忽不定引起的症狀,若有出現咳嗽超過2周情形,應懷疑可能是肺結核症狀。空氣品質每況愈下,民眾應對肺結核保持警覺,早發現及早治療。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2星期以上的慢性咳嗽、吐痰、疲倦、食慾不佳、貧血、體重減輕或在午後傍晚有發燒症狀,可能是肺結核,建議可至醫院進行胸部X光和痰液檢查,共同終結肺結核。高達8成結核菌會形成肺結核烏日林新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曾瑞壯表示,結核菌可透過飛沫、空氣傳染,有高達8成會侵入肺部形成「肺結核」。臨床上會出現咳嗽、胸痛、食慾不佳等症狀。除了肺部外,病兆也常發生在心臟、腦部、頸部淋巴或骨骼。一般人若是感染到結核菌,只有10%~20%會發病,不會立即出現症狀,結核菌會伺機而動,潛伏期時間因人而異,根據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顯示,感染後多在1年至3年內或免疫力不好時發病,隨著時間的進程,發病機率逐年降低,但也曾遇過潛伏20年之久才出現結核症狀。免疫力弱發病率高 這些族群要注意曾瑞壯主任提醒,肺結核高危險群如糖尿病、塵肺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愛滋病、營養不良、老年族群、慢性腎衰竭等患者,因免疫力較弱導致發病率高,更有可能會引發敗血症或呼吸道衰竭等併發症,一不注意恐會導致死亡。如果是結核病患者可接受抗結核藥物的療程,目前以四合一藥物治療為主,視病情狀況最快只要半年就能完治,也可延長至9個月,治療過程中避免中斷治療或不規則服藥,以免產生抗藥性導致治療困難,甚至出現無藥可醫的窘境。曾瑞壯主任建議,結核病患者與一般民眾在生活上要特別注意的5大要點:1) 每天更換口罩/建議抵抗力比較差、常常感冒的民眾,出入公共場所戴上口罩,每天都要更換或清洗口罩。2) 打噴嚏摀口鼻/養成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帕、衛生紙摀住口鼻的好習慣,尤其是結核病患者,可避免細菌散播傳染給更多人。3) 密閉空間少去/減少去密閉、通風不良空間如:KTV、電影院等等,避免感染到結核菌。4) 每年接受檢查/建議定期至醫院接受X光檢查,及早發現有無肺結核。5) 勤洗衣物床單/針對結核病患者,使用過的衣物、床單要勤加清洗,也可置於陽光下曝曬6至8小時。

老人體重突降 恐增骨折風險!

老人體重突降 恐增骨折風險!#體重減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年人體重明顯減輕,會造成肌肉萎縮、體力衰退、免疫力降低,且容易感染,增加跌倒、骨折的危險,若6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要進一步檢查評估原因。肌肉萎縮、體力衰退增加骨折危險一般人都很怕胖,尤其是年輕小姐,只要說好像臉圓了點,她就會立刻噘起嘴,滿臉不高興,但是老人家來看門診時,如果對他說:「最近看起來好像瘦了。」長輩們反而就很警覺,擔心是否有其他的疾病。如果不是刻意減肥,老年人的體重明顯減輕會造成肌肉萎縮、體力衰退,同時增加跌倒、骨折的危險,需加以注意,根據2010年《國際內科醫學期刊》中,一篇來自歐洲的研究報告顯示,分析6654位超過60歲的長者、追蹤了7年以上的資料,發現每年體重減輕超過1公斤以上的人,死亡率較體重穩定者高了6成。老人體重減輕 1/4找不到原因造成老年人體重減輕的原因有許多,可能是憂鬱症、癌症(以肺癌及腸胃癌居多)、心臟病、功能性胃腸病、藥物副作用等,其他還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過高以及吃得少等因素,但是還有1/4找不到原因。半年內體重下降5% 需進一步檢查60歲以後,由於肌肉逐漸減少的緣故,每年可能會有大約0.5%的體重下降,但若在半年內,體重下降了超過5%,就是有意義的體重減輕,需要進一步檢查來評估體重下降的原因,大致是從最常見的胃口不佳、吞嚥困難、慢性疾病、情緒、代謝異常、癌症、藥物和飲食習慣來著手,病史是最重要的依據,接下來的身體及實驗室檢查就是根據病史資料來著手,找出原因後,再對症治療。老年人常有許多慢性病,服用多種藥物,要評估體重為何減輕本來就不容易,如果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就更加困難,阿茲海默症患者的體重改變是很常見的,雖然有一小部分患者是因為記憶不好,吃過了以為沒吃而重複吃飯,以致體重增加外,但是大部分的患者都是體重減輕。(本文摘自/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寶瓶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