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療措施以治癒為目的,仍無法控制病情的惡化,這時安寧療護就是最適合病人的處方。透過疼痛控制、舒適護理等方式,直到生命自然結束。只是,許多人將安寧簡化為「等死」,使家屬不願接受、也難以向病人開口,形成醫病之間溝通的鴻溝,甚至可能因後續醫療處置不符家屬期待,進而導致醫療爭議。
當醫療措施以治癒為目的,仍無法控制病情的惡化,這時安寧療護就是最適合病人的處方。透過疼痛控制、舒適護理等方式,直到生命自然結束。只是,許多人將安寧簡化為「等死」,使家屬不願接受、也難以向病人開口,形成醫病之間溝通的鴻溝,甚至可能因後續醫療處置不符家屬期待,進而導致醫療爭議。
每次生病到醫院看門診都要等好久,好不容易輪到自己進到診間,又可能只有短短幾分鐘向醫師說明症狀,在領藥、用藥時,也常常搞不清楚到底該怎麼吃、吃多久,這是許多人掛號看病時的真實寫照。醫師提醒,若沒有把握正確看病及安全用藥原則,最後損傷的還是自己的身體健康。
過去的30年裡,癌症治療的進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並使更多的人在接受治療後多年不再復發。這些挽救生命的治療方法雖然在治療癌症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有時會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稱為心臟毒性。
Amy因恥骨疼痛與腰痠到中醫診所治療,卻只有男性中醫師一人進入診療室,並無其他護理人員跟診,醫師要求她脫掉褲子採坐姿,並以確認疼痛位置為由,未再詳細說明與告知並取得同意的情況下,徒手翻開她的內褲,且無穿戴手套就徒手上下觸摸私密處,嚇得Amy拍開醫師的手,後續醫師不發一語地迅速針灸完後便匆匆離開診療室。讓Amy不僅在就醫過程中留下陰影,更質疑醫師是否藉由提供醫療服務之便對患者性騷擾。
無論是今年4月的疫情大流行,還是接下來BA.5將進入新一波高峰,對於醫院急診室來說都是首當其衝!常聽到有病患塞爆急診室,等了好幾小時仍等不到醫師、病床,到底為什麼急診要等這麼久?真的是因為照顧人力不足嗎?急診科醫師指出,急診室收治病患不是先到就先贏,而是依照「急診5級檢傷分類」來評估緊急照護順序。
當最親密的家人走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你會選擇隱瞞病情還是如實告知?不論對於家屬或醫師,這永遠是醫院病房裡最大的難題之一,每做出一個決定,都像是死神握著鐮刀一般,左右病患的生命意志。在外科醫師賴俊佑的內心,也曾與自己拉扯過義務與道德的兩端,最終他明白,擁有「同理心」,才是走在成為真正的醫師的道路上,最難能可貴的信念。以下摘文出自《開刀房的溫暖》一書: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民眾就醫時常接觸的對象,除了醫療人員,就是醫院的社工。當病患因疾病導致個人或家庭失去原有的功能,進而衍生心理、家庭、社會、經濟與疾病等等適應問題,社工就是協助病患找尋資源的專業人員,讓病患能順利就醫、配合治療,家屬也能夠減輕一些負擔。社工也是關懷服務的第一線,為醫病之間重要的溝通橋梁。 社工可協助病患銜接醫療、照護資源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社工師王春雅表示,社工與病家的接觸通常是經由醫療團隊照會,比如曾有病患從外島轉送到本島醫院加護病房,身邊只有未成年的孩子相依為命,面對治療決策與後續長期照顧等問題非常無助,照會社工介入關懷後,社工會去了解個案的家庭情況、有哪些親友可協助,若經濟有困難,也協助媒合醫院的社會救助金,或是尋求政府、民間的補助。 此外,有些剛被診斷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病患,面對治療過程和生活上的改變充滿不安,社工可協助轉介病友團體,透過病友之間經驗分享和互相鼓勵,幫助病患適應疾病帶來的身心變化;對於準備出院的病患,社工也會依據其後續照顧上的需求,協助聯繫、轉介相關的社區及照護資源。 社工不是志工!盤點資源非有求必應 有些民眾誤以為社工是志工,所以常期待社工要發揮愛心、幫忙解決各種困難。事實上,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的專業,醫務社工也是醫療團隊的成員之一,任務是盤點病家現有資源與能力、評估需求、進而協助找到適合資源,排除醫療過程中的障礙,讓病患早日恢復健康。 王春雅強調,社工雖擅長找資源,但並非有求必應,因為每種資源都有對象條件與補助標準,她建議有需求的民眾可和社工充分溝通,說清楚自身狀況,社工才能有效率地整合資源,避免協助申請時走冤枉路。 社工傳授醫病溝通4心法 社工更是醫病溝通的重要橋梁,尤其發生醫療爭議事件時,需要社工居中協調,協助雙方釐清問題、促進溝通並擔任潤滑劑的角色。王春雅基於豐富的處理經驗,歸納出衝突的起源往往來自溝通落差、導致產生誤解,比如醫師說明時使用過多專業名詞,病家聽不懂卻又不好意思再問,當醫療結果不如預期時,就會衍生「當初沒有講清楚」的爭議。 心法1:聽不懂要反映 王春雅建議,如果對醫療說明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跟醫療團隊反映,或是可請醫療人員提供簡介、衛教影片等不同的媒介,幫助理解病情治療,來縮短醫病之間的認知落差。 心法2:事先列出問題 就醫時也常見病家看到醫師就傻住,等到離開門診或醫師結束查房,才發現該問的都沒問到。王春雅建議,病家可事先把想了解的問題寫下來,或是直接把問題列給醫師看,有助於在有限的互動時間內完整表達想法。 心法3:陳述病況由近而遠 有些病患看診時不清楚怎麼表達自身病情,容易長篇大論,王春雅建議可把握「由近而遠」的原則,從最近的變化和症狀開始說,有助於醫師評估目前生理問題與重點病況,住院病患還有護理師或社工師會去了解病患以前的身體狀況與生活習慣,不妨這時再慢慢陳述遠因。 心法4:避免質疑語氣 溝通的語氣也很重要。王春雅指出,最常一秒惹怒醫師的情境,就是用質疑的口吻說:「醫師你說的是這樣,可是我查google不是這樣」或「可是我隔壁鄰居這樣說......」;她建議民眾聽到不同的資訊時,不要急著反駁醫師,可進一步詢問,例如:「你說的好像跟我理解的不太一樣,可以再說明嗎?」或是主動找醫院的社會工作室或社會服務室,請社工協助雙向溝通,社工可協助病家表達需要和困惑,亦可協助醫療團隊覺察病家的社會心理需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ㄧ般民眾就醫時常見的困惑,就是進到診間面對白袍醫師時常常腦袋一片空白,到底要跟醫生說什麼?醫師沒有使用儀器設備幫我安排檢查是否該換間ㄧ間醫院?為此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諮詢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醫師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外科許文章醫師,整理出「說得通、問得通、心意通」的醫病3通小技巧,協助民眾與醫師溝通更順暢,減少因溝通不良而產生的認知落差。「說得通」:5點不漏說病情有些民眾就診時不知該跟醫師說什麼,或是不擅表達身體不適的症狀,建議就醫前可事先掌握五項重點:1)哪裡不舒服2)不舒服症狀有多久3)症狀在什麼情況會變嚴重、什麼情況會減輕4)症狀是否有變化5)過去病史等最好由一位熟知病人狀況的「關鍵家屬」陪同就醫,有助於幫助醫師了解病人情況。「問得通」:治療方法問3 Q在討論治療方式時,多數醫師非常希望病人問問題或表達想法,才能針對不了解的地方進一步溝通,讓病人安心。但許多病人常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問起,或是不知如何把資訊帶回家與家人討論,面對這種情況,建議民眾至少要問3個問題:1)治療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2)不做會怎麼樣?3)有沒有其他的治療選擇?以利了解各種治療的優缺點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心意通」:理解為什麼有時醫師不會馬上告知診斷結果,或是立刻安排特定檢查,這可能與民眾期待不同,有些病人甚至急著換醫師。事實上,從問診到確診需經過一定歷程,洪惠風醫師以「喘」的症狀為例,導致「喘」的可能病因極多,醫師會先透過問診和理學檢查(視診、聽診、觸診)把可能病因範圍縮小,有初步診斷方向後,再視需要選擇適當的檢查去證實或排除猜測,不過當症狀不明確或資訊不足時,醫師可能要花更多時間來觀察病況變化,才能正確診斷。另外,許多檢查也具有風險,民眾可試著理解醫師的考量,對診斷治療才有最大的幫助。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民眾多加善用「醫病3通—說得通、問得通、心意通」小技巧,把心中的疑惑、期待,跟醫師問清楚講明白,讓醫病溝通順暢,避免誤解,才能讓治療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