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關係本質上是一種「依賴與承擔」關係,不少病患家屬會送禮,希望醫師能給病患最好的照顧,其中水果禮盒是常見的禮物之一,究竟病人家屬送水果可不可以收?《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由加護病房醫師陳志金所撰文章,分享醫師收禮的經驗與原則,這些原則不只適用於加護病房,也適用於人情世故。
醫病關係本質上是一種「依賴與承擔」關係,不少病患家屬會送禮,希望醫師能給病患最好的照顧,其中水果禮盒是常見的禮物之一,究竟病人家屬送水果可不可以收?《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由加護病房醫師陳志金所撰文章,分享醫師收禮的經驗與原則,這些原則不只適用於加護病房,也適用於人情世故。
「植牙」是以人工植體取代牙根,補足缺牙問題的療程;但其成功率卻並非百分之百,過程中可能因為術前評估不完全、患者個人健康因素、口腔清潔不到位等導致植牙失敗,因此植牙必須做好醫病溝通,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藥害救濟基金會針對植牙整理「4大迷思」,包括植牙會不會壞?修補為什麼要付費?⋯等問題,為民眾解惑。
你是否曾經接受過陌生人的暖意?一次的診間相遇,就可擦撞出一次不同的火花,其實除了醫生的專業外,病人之間也可以互相打氣。專職牙醫師林峰丕於《與牙共舞》一書中,分享感動人心的診間故事,醫病關係從來不只有治療,治療病人的同時,可能也在治療患者的家屬。以下為原書摘文:
醫療糾紛原因包括假性醫病糾紛,如溝通不良、醫師態度欠佳等,當醫療的過程或結果不如預期,醫病之間難免出現紛爭,甚至衍生成訴訟,造成兩敗俱傷。《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於2024年起正式實施,並建立全新的「醫療爭議調解」程序,一般民眾可以善用調解來爭取權益、解決紛爭。
許多民眾會疑問「拔管」就是放棄治療?事實上,民眾對拔管的認知常與醫療人員不同,民眾常會將拔管誤會成「治療無效」將要往生;但醫療人員口中的「拔管」,其實大部分是好事。《優活健康網》特摘加護病房醫師陳志金所撰文章,分享「拔管與撤管」的相關衛教知識,幫助民眾破除迷思。
口腔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樞紐,其中牙齒扮演咀嚼、發音、美觀的需求,然而在這之外牙齒也是重要的角色⋯專職牙醫師林峰丕於《與牙共舞》一書中,分享感動人心的診間故事,醫病關係從來不只有治療,治療病人的同時,可能也在治療患者的家屬。以下為原書摘文:
當家人生命來到最後,不得已用呼吸器、鼻胃管維持生命時,你是否會選擇氣切?《優活健康網》特摘心臟內科醫師洪惠風所撰此文,分享「媽媽那時該氣切嗎?」的診間故事,事實上醫師的職責是體諒家屬的心情、支持家屬的決定,在無人幫忙時站出來,讓家屬不抱憾的繼續下去。
許多癌症、罕病病友,常因等不到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只能咬牙自費大筆金錢苦撐。根據統計,癌症新藥平均審查等待時間約需783天(約26.1個月),不僅與健保署曾對外公布的411天(約13.7個月)落差甚遠,病人及家屬也無從得知藥品審查進度。鑑此,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病友聯盟及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倡議,健保新藥審查時程應符合「透明化、可被追蹤」2大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