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完手術同意書了,然後呢?律師列「3要點」要注意:保障雙方權益
手術同意書是醫病溝通的工具
吳政航強調,從醫療的角度來看,手術同意書是促進醫病溝通的工具。手術說明書與同意書的內容,可以幫助病人快速了解手術相關知識,也降低口頭說明的資訊落差;透過系統性整理的書面資料,醫師可以更有效地把手術的常規資訊提供給病人,達到術前充分溝通的效果。
吳政航表示,這個溝通過程是保障病人的醫療自主權,也就是讓病人先充分知情治療的相關資訊,再考量自身身體狀況、經濟條件、時間成本做出治療選擇,最後再行使同意權。因此,手術同意書是醫病討論的基準點,幫助雙方達成下一步治療的共識。
然而,從法律觀點來說,手術同意書常在訴訟時成為醫病間攻防「是否充分知情同意」的證據,反而加深醫病雙方的對立。因此,讓手術同意書發揮溝通的作用很重要,吳政航也分享「3方法」加強術前溝通,並減少術後爭議。
延伸閱讀:
為什麼醫生都不開「最強止痛藥」?醫曝「真相」醫病雙方都要溝通
1. 手術內容應與醫師溝通
吳政航表示,手術負最大責任就是主刀醫師,因此同意書最好由主刀醫師跟病人親自說明,病人之後若提出其他問題,主刀醫師如果沒有時間回覆,可授權由團隊其他醫師告知,這些說明應該全程做紀錄,證明有實質的告知。
病人直接詢問護理師怎麼辦?吳政航說明,若是事前準備等庶務事項,可由其他人員說明,但若牽涉到手術的適應症、風險或併發症等事項,仍應由醫師解說。他也提醒,病人才是身體的主人,因此必須知道整個手術過程,若有聽不懂的地方要提問。
另外,也可使用「手術提問單」,在看診前列出針對手術關心且重要的問題,利用問卷與醫師的溝通發揮最大效益,在醫院治療、處置或檢驗前,都可主動向醫師提問5項問題:
- 我有需要進行這些檢查、治療或處置嗎?
- 這些檢查、治療或處置有什麼風險嗎?
- 有比較簡易或安全的選項嗎?
- 如果我什麼都不做,會有什麼後果嗎?
- 這些檢查、治療或處置要花多少錢呢?
延伸閱讀:
7旬嬤看病錯過公車,竟是為買禮物⋯他揭「最美醫病關係」不只看病
2. 討論風險及併發症如何處理
吳政航指出,最常見的爭議原因,就是手術後發生併發症卻沒有妥適處理,病人一旦找了其他醫師處理與評論,就容易對原本的醫師產生不信任。他建議,醫病雙方進行術前溝通時,最好討論可能產生的不適症狀、併發症,以及後續可以做哪些醫療處理,讓病人有心理準備。
對病人與家屬來說,出院時應該要了解出現哪些警訊時要立即回診,也可事先詢問院方是否有即時諮詢管道,以利及早處理併發症問題。
3. 病人參與醫療決策
若想要獲得妥善治療,病人的參與和合作也很重要。吳政航建議,病人的參與應該從疾病診斷階段就開始,正確的診斷是治療成功的關鍵,病人不妨主動向醫師瞭解病情診斷的依據、後續需要進行哪些檢查,甚至可再徵詢第二意見,以利更全面掌握自身健康狀況。
吳政航提醒,進入治療階段後,病人可持續與醫師討論各種治療方式的差異性、權衡利弊,再來做選擇,如果決定要動手術,應針對手術的內容進行了解。吳政航呼籲,病人愈積極參與治療決策,愈能降低期望值的落差,讓醫病更能攜手對抗疾病。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