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

偏頗的愛 恐讓親情走向死亡

偏頗的愛 恐讓親情走向死亡#家庭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時候不懂,善良的人心也是偏的,永遠只能關注一個孩子,即使明知另一個也需要愛,但他卻給不了。哥哥虛長我幾歲,從小體弱多病、又有氣喘,稍微打個噴嚏,立刻就能引起眾人的關注。不在乎分離的孤獨 受傷只能自己排解「兒子,你怎麼了?帶你去看醫生。」這句話,父親只會跟哥哥說,然而當我生病時,永遠是一個人。「妹妹,妳怎麼一個人自來看醫生?爸爸媽媽呢?」護士阿姨,我該怎麼告訴妳,爸爸是哥哥的,而我沒有媽媽。誰在乎寄人籬下?沒有。誰在乎分離的孤獨?沒有。既然如此,面對這一切,小小年紀我只能流淚、流淚、再流淚,最後學會漠然。因為不付出,就不會受傷。孤單,只能自己消解。沒有父母,似乎也能長大。那麼,遺棄就不算什麼呵!大人的自私釀成一齣家庭悲劇很後來才明白,父親是疼我的,只是他不懂表達,不能控制地將他與母親的爭執憤怒,轉移到孩子身上,然後相較之下又疼愛哥哥多一些,甚至到了溺愛的地步。即使哥哥升上中學,交到壞朋友,走上岔路,學會同樣消極且不負責任的態度,竟和父親如出一轍!「為什麼無止盡的寵溺、放任,卻又要在他惹事後,幫忙擦屁股?而我呢?你有想過我嗎?」長大後的我,曾哭著質問他。「因為哥哥沒有辦法像妳這樣不會闖禍啊!」這樣的回應,令我啞口無言。父親教養的無奈、婚姻失敗的無力,他不願說,我也不想理解,因為大人的自私,造成一個家庭的悲劇,以及多少個從此迷路的孩子……下意識地,我並不想觸碰那些曾受疼愛的記憶,只想將一切掩埋,然後遺忘。唯有如此,生活才輕鬆得多。<尋路線索>˙從傷痛中找尋出路,沒有人可以限制你追求幸福。情感與死亡的最後拉扯「好像是喝農藥啊,想要丟下小孩走了……」親戚們在走廊上圍起小圈圈,小聲談論著,害怕一旦提高音量,真相就會崩解。在父母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媽媽索性離家不回,婚姻繫於一線之間,隨時都可能斷裂,於是爸爸一時想不開輕生了。那時的我才國小四年級,面對輕生的爸爸,表現得異常冷靜淡定,也沒有哭,只是靜靜地盯著他呆看良久,像在憑弔不曾存在的關心。當時心想,怎麼樣都無所謂了,看著躺在病床上的他,竟然沒有一絲不捨的感覺。親情中有一方走向死亡 爭吵才會宣告暫停當時,唯一的情緒就是恨,我恨媽媽,認定爸爸會自殺、我會被欺負,都是她的錯!「妳走,妳走,我們不想看見妳──」離家的媽媽掩著嘴走進來想要探望,我狠下心把他趕出病房。醫院的藥水味刺鼻,燈光死白,醫生護士來來回回奔走,死亡與生存在拉扯。父親躺在床上,閉著眼睛,靜靜地、呼吸緩慢而有規律。這是他一向習慣的安靜時刻。我坐在病房內,看著窗外一句話都沒說,陽光好像撒不進來,時間彷彿就此靜止,房間很暗,心裡也是。原來,親情之中有一方走向死亡,是可以用安靜相待的。那些無謂的爭吵、辯解,通通因為死亡而宣告暫停。最後,母親真的走遠了,完全走出我的青少年時期,只留下慘白獨行的背影。那些原本不受理解的情感牽連,因為沒有眼淚,變得更加殘酷。<尋路線索>˙在絕望的跟前,別忘了有讓自己快樂的責任,為了這一點,那些恨意,顯得無足輕重。(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拐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家庭關係僵 中年轉機變危機

家庭關係僵 中年轉機變危機#家庭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北市北投區驚傳父親殺害3名子女再自殺的命案,類似的新聞標題,總令社會大眾增添許多不安的感覺,然而這樣的自殺與殺人行為的背後,通常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中年危機適應不良 可能自傷或傷人南投醫院精神科李志銘醫師表示,人到中年時,容易因為生理以及環境的改變產生「中年危機」,子女逢青少年時期,親子溝通有較多的困擾,夫妻間也出現溝通的障礙,如果適應不良便可能會出現自傷、傷人行為,人生的每個轉折都會發生失落與危機,如果心理無法接受改變或突破,轉機容易變為危機。情緒狀態低落 可能合併憤怒心理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成人精神科主任黃聿斐表示,犯案者可能因為失業、負債、離婚、經濟困難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除了情緒狀態低落外,可能還合併憤怒、憎恨及報復心理,認知思考上,容易將生活中的不順遂歸責於他人,沈溺在過去被羞辱或不當對待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重新檢視家庭關係若家中親友精神狀態不佳應謹慎注意,並適時尋求協助與幫忙,建議可透過醫療相關單位進行協助,如評估其精神及情緒狀態,黃聿斐主任呼籲,民眾除了平時的問候關心外,可再給予一些關懷,讓患者情緒與壓力有出口,並適時協助當事人求助,可減少憾事發生的機會。李志銘醫師建議,民眾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部分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多投入社會公益服務,並且重新檢視夫妻、親子關係,提升家庭生活品質來因應可能面對的中年危機。

愛不缺席 別讓父母變成代名詞

愛不缺席 別讓父母變成代名詞#家庭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親情本來是一道有形的牆,自靈魂降生到脫離母體子宮,剪斷臍帶,打破第一道牆面,嬰孩成了一個獨立的人,也建立起無形的家庭關係,於是有了父親、母親、兄弟姊妹。感覺不到愛 逃避血緣上的意義親情從來無從選擇,而且不代表情感的自動延伸,它需要不斷地嘗試和學習。但是,很多人忘了怎麼開始?為何繼續?如何面對?當我開始築起牆面,選擇逃避一切血緣上的意義,其中有著千千萬萬的迫不得已……活著到底是怎麼樣的一件事呢?我看著父親,思考這類無以名狀的問題,試圖從破碎的親情中,看清生命的本質。心裡滿是問號 和母親之間只有沉默「稀尹,妳爸進醫院,跟媽媽回去!」混亂的一天,從媽媽出現在教室門外開始。母親只簡單說了這句話,然後站在門口等我出來,我急忙把所有東西掃進書包,奔到媽媽身邊,媽媽瞧我一眼也不瞧,就邁開大步,我還得小跑步才跟得上。親情是什麼?在前往醫院的車上,我看著有點熟悉又陌生的母親,還真不知道。母親穿著一件長袖T恤、黑長褲、黑外套,映著暗沈的臉色;她嘴唇緊抿著,雙手環抱胸前,死死瞪著前方,眼神透出來的絕望,像是無底洞一般,把我也跟著拉下去。我背著書包,肩膀挺直、手放在膝蓋上,心裡滿是問號,一句話也不敢說,和母親之間只有沈默。當愛變成恐懼 父母只是代名詞也許沈默是最好的存在吧,在母親消失這麼久以後。若是連這些都沒有,那還真是什麼都不剩。懂事以來,父母只是個名詞,只有在爭吵的時候,恐懼令人正視他們的存在。「要走就走啊!永遠都不要回來!回來我打死你!」「我再也不會回來!」躲在牆角的我,直勾勾地看著父母親冷戰、對峙,像兩隻被困住的野獸,把挫敗鬱悶化成激烈的言語,將怒恨摔在地上。這些在眼前血淋淋上演的戲碼,不是八點檔,而是生活中的劇情。在我幼小心中所不解的是,到底是怎麼樣的深仇大恨,讓原本因相愛而結合的兩人,反目成仇?若是如此,這世界還有愛嗎,或者,這就是愛?<尋路線索>˙仰望星空,再多的失意都能夠迎風而散,相信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壓力化為恐懼 愛的反面是忽略「說!爸媽離婚,你們要跟誰住!」這不是問句,而是極度尖銳的攻擊。爭吵的最後,問題永遠回到我與哥哥身上,好像孩子才是始作俑者、混亂的根源。弱小的膝蓋在崩裂的親情之前,逼得我只能俯首,祈求著脆裂的愛,能夠在一覺醒來之後,什麼事都沒有。龐大的壓力形成最深的恐懼,每晚在夢裡化成厲鬼或惡魔驚嚇著我,孤立無援的我,無能為力。有人說,愛的反面是恨。但是年紀小的我已經知道,愛的對立面是──忽略。婚姻失敗 父親對情感更加忽視 比起母親,父親卑微消極的形象、情感的忽視,似乎更加沈重。記憶中的他,幾乎不說話。婚姻失敗之後,他最常一個人坐在餐桌前默默喝酒,暈黃的燈光下,人影顯得更加單薄萎靡;有時一出門就消失,直到隔天早上,才看見他在房裡睡著。父親永遠都說很忙很忙,即使不知道做了什麼事情。一開始的他是不是就這樣,我不知道,只是懂事以來,一天之中和父親說話的機會,指頭數得出來。不斷遷徙 成為愛的遊牧民族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父親是善良的,只是小時候的我,不懂。不懂屬於他的逃避,把喝酒、忙碌當成保護傘,卻只是保護了他自己,把周遭的人推入更深的旋渦之中。為了逃避母親,他將孩子當成籌碼,拒絕她的探視權,也讓我徹底失去母愛;為了逃避現實中失敗的婚姻,他怪罪一切,用消極代替溝通,把孩子送往親戚家,眼不見為淨,似乎才有辦法稍解挫敗。因為如此,我從大伯、姑姑、外公外婆家裡全住上一輪,搬家、轉學成了家常便飯。不斷遷徙的我,和誰都無法建立美好的關係,成了愛的遊牧民族,永遠被拋在界外。<尋路線索>˙當流下的眼淚都能化為一顆顆珍珠,鑲在走過的每條崎嶇彎道,尋路之旅就能變得不那麼孤單。(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拐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醫訊/教育與教養~談家庭關係與溝通

醫訊/教育與教養~談家庭關係與溝通#家庭關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親子間的對立總是經常發生的,肇起於雙方的立場與角色相反,容易在利害關係上起衝突或爭執。這時候高EQ的家庭關係與溝通就非常重要了。有鑑於此,台北人間大學特舉辦生耕致富講座及論壇-2012年專題:親子教育專題「教育與教養~談家庭關係與溝通」講座,由佛光宗務委員會釋慧寬委員主講,他曾任該單位資訊中心主任、傳燈會執行長、都監院院長。該單位歡迎民眾與家長踴躍參加。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該論壇及講座可登陸公教人員研習時數,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教育與教養~談家庭關係與溝通時間:101年11月24日(六)下午14:00~16:00地點:人間大學(台北市松隆路327號)6樓洽詢:02-2762011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