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肆虐,也讓許多家庭遭遇不同危機,台中一位職業母親,疫情期間在家工作,國中的孩子則改採遠距教學,長時間相處下,親子衝突卻不斷,也間接影響婚姻關係,讓她心力交瘁,想透過諮商重整關係,練習與孩子、另一半及自己和解。
新冠疫情肆虐,也讓許多家庭遭遇不同危機,台中一位職業母親,疫情期間在家工作,國中的孩子則改採遠距教學,長時間相處下,親子衝突卻不斷,也間接影響婚姻關係,讓她心力交瘁,想透過諮商重整關係,練習與孩子、另一半及自己和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22歲女大生北上求學,父母常吵架,母親常哭訴抱怨父親的情緒及言語行徑,每次接到電話後就會開始焦慮、恐懼害怕、惡夢、失眠、情緒起伏大、憂鬱,提不起動力上學而曠課。被友人拉去就醫,診斷為憂鬱症,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治療過程裡,多次表達目前最大的擔憂是春節年假很長,沒有理由不回家,卻又心生焦慮,不知該怎麼辦。連假用5種方法 降低家庭關係的壓力精神科醫師施佳佐表示,連假本使每個人在忙於工作學業及生活大小事之餘,可有完整假期安排自己與家人培養情感及自我放鬆充電。但對於少數有家庭關係困擾的憂鬱症者,有時不是加分,反而是加重憂鬱情緒的壓力來源。憂鬱症者常見情緒低落、缺乏興趣、睡眠不佳、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自殺的意念、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通常經由持續藥物及心理治療能獲得改善,但當遇到壓力、突發事件衝擊,沒適時排解很可能導致病況惡化。施佳佐醫師提供5種方式,幫助憂鬱症者渡過連假:1) 對自己情緒有覺察,若發現自己過度憂鬱,恐慌、焦慮、失眠加劇,可上網作壓力檢測量表(台灣人憂鬱量表),分數超標即建議就醫。2) 學習自我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做運動等,幫助自己先緩和情緒。3) 透過諮商幫自己釐清壓力源,並共同找尋更好的調適及應對方式。4) 事先準備年假期間可能需要及遇到的醫療狀況,放假前與醫師討論可能遇到情境預先演練如何應對,並準備適量藥物。5) 提早安排規劃連假,也可發揮自我創意,安排不同方案。及早規劃及準備 減少衝突、控制病情如何規劃連假,施佳佐醫師建議幾個方向,只回家吃年夜飯或只待短短幾日,當超過自己負荷程度或開始討論過度敏感話題而衝突,可迴避敏感無共識話題,以工作及學業為由提前離開。也可找朋友到家裡一同過年,家中有外人時,家人間較不會放縱負面情緒。或是去朋友家過年,串門子感受友人間溫暖。若經濟能力許可,可安排出國旅遊,全家一同出國,共同轉移衝突注意力,轉至正向旅遊經驗。自己一人出遊或安排工作努力賺錢,也都是很好選擇。施佳佐醫師提醒,面對躲不掉的連假,可預先做好準備及規劃,減少與家人衝突機會,也避免造成憂鬱的病情失控。如果有醫療問題、身心調適障礙,或關係互動困擾,可盡早回診與醫師討論,尋求諮詢及醫療協助。年假規劃準備越周全,越能多一分保障,開心享受過年全家團聚時光。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手足,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玩伴,也是存在生命中最久的一段關係。若經營的好,會是一輩子互相扶持的關係。只不過,手足也可能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敵人。沒有一對手足不吵架洪意晴心理師表示,我一直相信,任何關係都存在我們喜歡與不喜歡的元素,手足關係更是如此,即使有衝突,但卻有更多的親密,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一對手足不吵架。一般認為手足吵架是為了向父母爭寵,想要吸引大人注意。然而,很多時候,手足吵架是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不公平,覺得自己的愛被剝奪了,被手足瓜分了。這是一種失落的情緒,但孩子不太清楚這種感覺是甚麼,也不知道怎麼消化,於是就跟手足生氣吵架。畢竟對孩子來說,生氣的表達,比失落更顯得容易多了。手足的出生,對孩子而言是種無形的壓力。因為,手足就像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第三者」,就像:「我愛上別人了,但我也很喜歡你,只是我不再屬於你一個人了,請你要開始習慣這件事…」,於是孩子被迫要瓜分身上的愛,又不能吃醋忌妒,要不然會被冠上「不懂事」跟「愛計較」的罪名,被迫禮讓與分享的結果,導致孩子更困難接納手足,進而產生更多手足問題。當孩子覺得這是「應該」做的 可能消耗手足間原有的親密與愛洪意晴心理師表示,如同我前面提到,手足存在著衝突,但也存在著親密與愛。當手足一吵架,父母可能著急地希望他們趕快和好,強調大的要禮讓小的,小的要尊重大的。當孩子覺得這是「應該」做的,很可能消耗了手足之間原本存有的親密與愛。因此,當手足吵架,除了先理解手足為何吵架的理由外,也可以先試著安撫好「大手足」的心情(有點像是正宮的心情被搞定之後,一切就好辦了)。因為,當大手足感覺被父母理解了,他們也比較能夠給小手足關愛。要相信,手足之間存有競爭,但也存有愛,只是他們都需要先被滋養與被愛罷了,何況大手足或許還在適應跟第三者和平共處的生活。因此,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減少手足之間的比較,增加他們之間的親密。例如:「你看妹妹都吃這麼快已經可以去玩了,你太慢了」,這是一種比較,而:「你吃完飯就可以跟妹妹一起玩了,她喜歡跟你玩」,這是一種親密。不要強迫手足分享 也不要強迫手足禮讓洪意晴心理師表示,還有一種狀況,當手足被迫分享,也可能成為爭吵的原因之一。舉例來說,我們家的妹妹很喜歡跟姊姊玩玩具,但因為妹妹太小,不知道怎麼跟姊姊玩,所以常變成在破壞姊姊的遊戲,這時候姊姊就會很生氣,可想而知手足戰爭即將引爆。這時,我可能不會強迫姊姊一定要跟妹妹玩,我會選擇把妹妹帶開,讓姊姊可以好好滿足想玩的需要而不被妹妹干擾。一旦姊姊的需求被滿足,過了一段時間,竟會主動邀請妹妹一起玩了。因此,請不要強迫手足分享,也不要強迫手足禮讓,而是先安撫好他們的內在需求。當他們感覺被理解了,就會心甘情願付出;當他們不用因為表現好才會被看見,就會減少比較。因為手足之間存有衝突,同時存有親密。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為什麼台灣和荷蘭年輕人都不喜歡過年?台灣父母「過年過節就是要全家團圓,才有過節氣氛。」VS.荷蘭爸爸的真心話「長輩太多隱藏期望,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這壓力使年輕人不喜歡過節。」除夕前跟朋友吃飯,飯桌氣氛卻有點冷淡,好像都有種「唉,又要過年了」的感覺。朋友解釋:「過年回家長輩都會無止境碎碎念,問一大堆問題,還沒畢業會被問:『什麼時候畢業?』終於畢業就被問:『有沒有找到好工作?』有了工作長輩更會追問:『薪水多少?什麼時候升官?』好不容易當上主管,卻又被問:『買房子沒?薪水增加多少?你下面管多少人?』好不容易破了一關,親戚們又開始追問下一關。」「除了工作,長輩也會觀察我們感情生活進度,」另個朋友說,「從有沒有女朋友,什麼時候要結婚,一路問到什麼時候生孩子,甚至何時生第二個,壓力超大,年夜飯實在吃不下! 」過年過節成了一種「義務」荷蘭最重要節日「聖誕節」其實也有類似現象,在荷蘭,滿多年輕人也不期待跟家人團聚過聖誕節。十二月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是荷蘭公定假日,全國休息過聖誕節,除傳統基督教教義外,其實跟台灣過年很類似,全家聚在一起,用超豐盛晚餐把自己吃胖。荷蘭親戚不太會問台灣長輩那種「你什麼時候才加入人生勝利組」問題,兩國文化差異也很大,但為什麼兩個國家年輕人都不太喜歡慶祝自己文化中最重要節日呢?也許長輩轟炸式關心是理由,但進一步討論下去,我發現年輕人們最討厭的是非得參與家族活動不可的「義務感」。長輩要求他們「必須」除夕當天幾點前回家吃年夜飯,初一「務必」跟家人用餐,初二女生「非得」回娘家不可。若不按照老人家安排,甚至演變成家庭戰爭。更困難的是長輩不太有話直說,晚輩只能自己摸索,擔心猜錯又要惹爸媽/公婆/岳父母生氣。單身得承受成家立業壓力,穩定交往男女朋友或剛結婚小夫妻又要因家庭間拉鋸戰頭痛,這壓力使得台灣年輕人不喜歡過年,也令很多荷蘭年輕人不期待過聖誕節,好像回家就只是盡子女義務一樣。讓年輕人感受到家人的愛 而非「要求」或「義務」長輩清楚表達期望,給晚輩一點彈性,晚輩也會了解背後好意,雖然問題很普遍,但在我看來解決方法卻不難,就是把「內心期望」改成「說出口的希望」,讓年輕人從「必須」回家過年變成「被歡迎」跟家人吃年夜飯。荷蘭爸爸的教養小提醒在荷蘭,成年親子關係不再是垂直式隸屬關係,而是水平式關係:父母花二十幾年建立孩子價值觀,孩子大了,相信他們能做好生活選擇。看待孩子為家付出,動機遠比表現來得重要。把對成年孩子期望直接說出口,也尊重孩子自己規劃,這才是真正相互尊重。(本文摘自/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野人文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記得在很多年以前,我幫女兒穿上了一件可愛的粉紅色公主裝,帶著一歲三個月大的可愛小女兒去逛商店,她看起來簡直太美了,跟她的粉紅色洋裝、蝴蝶結是那麼搭,還穿著小小的白色花邊襪子和小鞋子。當我們母女倆走在商店的通道上時,女兒獲得了不少的關注,人們先笑著對我說:「她真可愛!」然後他們看著我,很快便轉身離開。從農產品區到整個商店,一直到最後的收銀台,這樣的狀況不斷發生。我放好東西,發動了車子,在駛出停車位之前,我看著後視鏡,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當時剛到下午,而我這才第一次照鏡子,發現昨晚沒有卸的煙燻妝暈花了我的臉頰,我看起來就像剛開完三小時演唱會的重金屬搖滾歌手。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確保我的孩子看起來可愛上,根本沒管自己的外表。結果,她看起來那麼美好,我卻像一個害怕被狩獵的吸血鬼。這就是「媽媽現象」。妳以為把所有的注意力、精力和意念都放在照顧妳愛的人身上,就是照顧自己了。其實,這不是在照顧自己,因為妳忘記了等式中最重要的部分──妳自己!如何避免「媽媽現象」?當妳不關注自己的時候,會忽視自己的核心需求,這將引發非常多的問題,而最後這些問題會蔓延至妳和女兒,以及妳和他人的關係之中。看看以下的形容有多少與妳的情況相符:◎不關注自己會一點一點地損害妳的健康。一週內,這些事情平均會發生多少次?.很晚了妳還不睡,想要把工作做完,但這只會讓妳第二天覺得筋疲力竭。.妳想要放鬆,然而最後卻喝了很多酒,以為這樣可以放鬆。.妳知道哪些食物是健康的,但為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最後妳吃了半桶冰淇淋。.儘管連大尺碼牛仔褲也穿不下了,但妳卻想不起來上次運動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妳每一天的髮型都很糟糕,不過看起來,妳還是沒辦法上美容院。◎ 不關注自己會影響妳的精神健康和情緒狀態。為了要優先照顧每個人、處理每件事,妳──.總是在嘮叨,或者覺得很累。.感覺自己被囚禁了,夢想著能逃跑。.只求能好好捱過每一天。.感覺自己只是為了過日子而活,沒什麼事情有意義。.感到自己讓所有人都失望了。.不管自己做到了多少事情,還是認為自己很失敗。◎ 不關注自己會傷害妳的人際關係。由於忘了把自己列在任務清單的最前面,使得妳淡出了自己的生活──.妳不回朋友的電話。.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妳總是在抱怨。.家裡的氣氛一直都很緊張。.家裡的每個人都讓妳自覺做得很失敗。雖然妳不是那種經常生氣的人,但妳發現自己會對女兒大發雷霆,事後才後悔沒有控制好脾氣。.是的,妳愛妳的家庭,但現在,妳不喜歡他們──妳最沉迷的幻想就是獨自一人躺在空蕩蕩的海灘上,旁邊還擺了一杯雞尾酒。為了家人奉獻自己 卻感到背叛及不被欣賞諷刺的是,在這些「無私」行為背後,妳為了丈夫和孩子奉獻自己,是希望他們能感激妳所做的一切,妳覺得自己值得被感謝。然而,當事情未如妳所願,妳便感到失望、背叛以及不被欣賞。這就是發生在瑪麗身上的狀況。瑪麗和丈夫比爾有四個孩子,年齡在七歲到十三歲之間。比爾的事業非常成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庭環境,唯一的問題就是他得長時間工作。對他來說,晚上八點到十點才下班回家是很常見的情況。另一方面,瑪麗從早到晚都在忙著照顧孩子。她感到很沮喪,因為在一天的時間裡,她連花個二十分鐘坐下來讀一、兩頁書的機會都沒有。「母親」角色的責任是社會賦予的絆腳石?所有這些小小的失望累積起來,變成了她對丈夫的嚴重不滿。每晚,當比爾剛踏進家門,瑪麗就爆發了。她告訴丈夫今天的日子有多糟糕,想要丈夫把自己從這種疲憊的生活中解救出來。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丈夫開始工作到更晚才回家,這樣就可以避開妻子。很快地,瑪麗的怨恨達到了頂點。有天晚上,比爾很晚才回家,她對著他發火說:「家裡的事情,你一點也不幫忙!你不欣賞我做的一切,你只在乎自己,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自私的人!」她不敢相信這些話是從自己嘴巴說出來的。第二天早上,比爾說:「我受夠了當妳的出氣筒。我昨晚一夜沒睡,不曉得我們的婚姻還能不能繼續下去。我認為,我們需要分開一下了。」瑪麗被擊垮了,並且再也承受不了壓力。她不停在想:「我應該能讓一切都回到正軌,我只是要更有條理一點。」她覺得自己不管是身為母親或妻子都很失敗。瑪麗的出發點是好的。她堅信無效媽媽信條的說法,以為自己「應該全心全意為家庭奉獻,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並且深信「關注自己是自私的」。結果最後,她感到痛苦又憤怒,丈夫也離她而去。關注自己很重要 這就是我們剛開始進行諮商時,瑪麗的狀態。她需要一種新的有效媽媽信條,去取代「關注自己是自私的」這種想法。她的新信條是「關注自己很重要」。瑪麗開始評估自己的情況:丈夫需要工作到很晚,她知道這改變不了,並且意識到照顧四個小孩和一棟大房子,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她察覺到自己並不是失敗,只是需要幫助。一旦弄清楚了整個處境,瑪麗很快便決定了她需要一位全職保母和管家。她告訴丈夫這一點,丈夫也表示自己很樂意為此付錢。她很驚訝地發現,對於丈夫而言,這麼做是完全值得的,因為他真的希望妻子能感到快樂。瑪麗很快便發現了,當她注意到了自己的需求,對大家都有好處。她可以對孩子們更有耐心,夫妻關係也更親密了。在她察覺到一切有所改變之前,心中的怨恨就消失了,她再次愛上了自己的丈夫和這個家。(本文摘自/媽媽,才是一切的答案/寶瓶文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時候不懂,善良的人心也是偏的,永遠只能關注一個孩子,即使明知另一個也需要愛,但他卻給不了。哥哥虛長我幾歲,從小體弱多病、又有氣喘,稍微打個噴嚏,立刻就能引起眾人的關注。不在乎分離的孤獨 受傷只能自己排解「兒子,你怎麼了?帶你去看醫生。」這句話,父親只會跟哥哥說,然而當我生病時,永遠是一個人。「妹妹,妳怎麼一個人自來看醫生?爸爸媽媽呢?」護士阿姨,我該怎麼告訴妳,爸爸是哥哥的,而我沒有媽媽。誰在乎寄人籬下?沒有。誰在乎分離的孤獨?沒有。既然如此,面對這一切,小小年紀我只能流淚、流淚、再流淚,最後學會漠然。因為不付出,就不會受傷。孤單,只能自己消解。沒有父母,似乎也能長大。那麼,遺棄就不算什麼呵!大人的自私釀成一齣家庭悲劇很後來才明白,父親是疼我的,只是他不懂表達,不能控制地將他與母親的爭執憤怒,轉移到孩子身上,然後相較之下又疼愛哥哥多一些,甚至到了溺愛的地步。即使哥哥升上中學,交到壞朋友,走上岔路,學會同樣消極且不負責任的態度,竟和父親如出一轍!「為什麼無止盡的寵溺、放任,卻又要在他惹事後,幫忙擦屁股?而我呢?你有想過我嗎?」長大後的我,曾哭著質問他。「因為哥哥沒有辦法像妳這樣不會闖禍啊!」這樣的回應,令我啞口無言。父親教養的無奈、婚姻失敗的無力,他不願說,我也不想理解,因為大人的自私,造成一個家庭的悲劇,以及多少個從此迷路的孩子……下意識地,我並不想觸碰那些曾受疼愛的記憶,只想將一切掩埋,然後遺忘。唯有如此,生活才輕鬆得多。<尋路線索>˙從傷痛中找尋出路,沒有人可以限制你追求幸福。情感與死亡的最後拉扯「好像是喝農藥啊,想要丟下小孩走了……」親戚們在走廊上圍起小圈圈,小聲談論著,害怕一旦提高音量,真相就會崩解。在父母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媽媽索性離家不回,婚姻繫於一線之間,隨時都可能斷裂,於是爸爸一時想不開輕生了。那時的我才國小四年級,面對輕生的爸爸,表現得異常冷靜淡定,也沒有哭,只是靜靜地盯著他呆看良久,像在憑弔不曾存在的關心。當時心想,怎麼樣都無所謂了,看著躺在病床上的他,竟然沒有一絲不捨的感覺。親情中有一方走向死亡 爭吵才會宣告暫停當時,唯一的情緒就是恨,我恨媽媽,認定爸爸會自殺、我會被欺負,都是她的錯!「妳走,妳走,我們不想看見妳──」離家的媽媽掩著嘴走進來想要探望,我狠下心把他趕出病房。醫院的藥水味刺鼻,燈光死白,醫生護士來來回回奔走,死亡與生存在拉扯。父親躺在床上,閉著眼睛,靜靜地、呼吸緩慢而有規律。這是他一向習慣的安靜時刻。我坐在病房內,看著窗外一句話都沒說,陽光好像撒不進來,時間彷彿就此靜止,房間很暗,心裡也是。原來,親情之中有一方走向死亡,是可以用安靜相待的。那些無謂的爭吵、辯解,通通因為死亡而宣告暫停。最後,母親真的走遠了,完全走出我的青少年時期,只留下慘白獨行的背影。那些原本不受理解的情感牽連,因為沒有眼淚,變得更加殘酷。<尋路線索>˙在絕望的跟前,別忘了有讓自己快樂的責任,為了這一點,那些恨意,顯得無足輕重。(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拐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北市北投區驚傳父親殺害3名子女再自殺的命案,類似的新聞標題,總令社會大眾增添許多不安的感覺,然而這樣的自殺與殺人行為的背後,通常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中年危機適應不良 可能自傷或傷人南投醫院精神科李志銘醫師表示,人到中年時,容易因為生理以及環境的改變產生「中年危機」,子女逢青少年時期,親子溝通有較多的困擾,夫妻間也出現溝通的障礙,如果適應不良便可能會出現自傷、傷人行為,人生的每個轉折都會發生失落與危機,如果心理無法接受改變或突破,轉機容易變為危機。情緒狀態低落 可能合併憤怒心理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成人精神科主任黃聿斐表示,犯案者可能因為失業、負債、離婚、經濟困難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除了情緒狀態低落外,可能還合併憤怒、憎恨及報復心理,認知思考上,容易將生活中的不順遂歸責於他人,沈溺在過去被羞辱或不當對待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重新檢視家庭關係若家中親友精神狀態不佳應謹慎注意,並適時尋求協助與幫忙,建議可透過醫療相關單位進行協助,如評估其精神及情緒狀態,黃聿斐主任呼籲,民眾除了平時的問候關心外,可再給予一些關懷,讓患者情緒與壓力有出口,並適時協助當事人求助,可減少憾事發生的機會。李志銘醫師建議,民眾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部分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多投入社會公益服務,並且重新檢視夫妻、親子關係,提升家庭生活品質來因應可能面對的中年危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親情本來是一道有形的牆,自靈魂降生到脫離母體子宮,剪斷臍帶,打破第一道牆面,嬰孩成了一個獨立的人,也建立起無形的家庭關係,於是有了父親、母親、兄弟姊妹。感覺不到愛 逃避血緣上的意義親情從來無從選擇,而且不代表情感的自動延伸,它需要不斷地嘗試和學習。但是,很多人忘了怎麼開始?為何繼續?如何面對?當我開始築起牆面,選擇逃避一切血緣上的意義,其中有著千千萬萬的迫不得已……活著到底是怎麼樣的一件事呢?我看著父親,思考這類無以名狀的問題,試圖從破碎的親情中,看清生命的本質。心裡滿是問號 和母親之間只有沉默「稀尹,妳爸進醫院,跟媽媽回去!」混亂的一天,從媽媽出現在教室門外開始。母親只簡單說了這句話,然後站在門口等我出來,我急忙把所有東西掃進書包,奔到媽媽身邊,媽媽瞧我一眼也不瞧,就邁開大步,我還得小跑步才跟得上。親情是什麼?在前往醫院的車上,我看著有點熟悉又陌生的母親,還真不知道。母親穿著一件長袖T恤、黑長褲、黑外套,映著暗沈的臉色;她嘴唇緊抿著,雙手環抱胸前,死死瞪著前方,眼神透出來的絕望,像是無底洞一般,把我也跟著拉下去。我背著書包,肩膀挺直、手放在膝蓋上,心裡滿是問號,一句話也不敢說,和母親之間只有沈默。當愛變成恐懼 父母只是代名詞也許沈默是最好的存在吧,在母親消失這麼久以後。若是連這些都沒有,那還真是什麼都不剩。懂事以來,父母只是個名詞,只有在爭吵的時候,恐懼令人正視他們的存在。「要走就走啊!永遠都不要回來!回來我打死你!」「我再也不會回來!」躲在牆角的我,直勾勾地看著父母親冷戰、對峙,像兩隻被困住的野獸,把挫敗鬱悶化成激烈的言語,將怒恨摔在地上。這些在眼前血淋淋上演的戲碼,不是八點檔,而是生活中的劇情。在我幼小心中所不解的是,到底是怎麼樣的深仇大恨,讓原本因相愛而結合的兩人,反目成仇?若是如此,這世界還有愛嗎,或者,這就是愛?<尋路線索>˙仰望星空,再多的失意都能夠迎風而散,相信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壓力化為恐懼 愛的反面是忽略「說!爸媽離婚,你們要跟誰住!」這不是問句,而是極度尖銳的攻擊。爭吵的最後,問題永遠回到我與哥哥身上,好像孩子才是始作俑者、混亂的根源。弱小的膝蓋在崩裂的親情之前,逼得我只能俯首,祈求著脆裂的愛,能夠在一覺醒來之後,什麼事都沒有。龐大的壓力形成最深的恐懼,每晚在夢裡化成厲鬼或惡魔驚嚇著我,孤立無援的我,無能為力。有人說,愛的反面是恨。但是年紀小的我已經知道,愛的對立面是──忽略。婚姻失敗 父親對情感更加忽視 比起母親,父親卑微消極的形象、情感的忽視,似乎更加沈重。記憶中的他,幾乎不說話。婚姻失敗之後,他最常一個人坐在餐桌前默默喝酒,暈黃的燈光下,人影顯得更加單薄萎靡;有時一出門就消失,直到隔天早上,才看見他在房裡睡著。父親永遠都說很忙很忙,即使不知道做了什麼事情。一開始的他是不是就這樣,我不知道,只是懂事以來,一天之中和父親說話的機會,指頭數得出來。不斷遷徙 成為愛的遊牧民族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父親是善良的,只是小時候的我,不懂。不懂屬於他的逃避,把喝酒、忙碌當成保護傘,卻只是保護了他自己,把周遭的人推入更深的旋渦之中。為了逃避母親,他將孩子當成籌碼,拒絕她的探視權,也讓我徹底失去母愛;為了逃避現實中失敗的婚姻,他怪罪一切,用消極代替溝通,把孩子送往親戚家,眼不見為淨,似乎才有辦法稍解挫敗。因為如此,我從大伯、姑姑、外公外婆家裡全住上一輪,搬家、轉學成了家常便飯。不斷遷徙的我,和誰都無法建立美好的關係,成了愛的遊牧民族,永遠被拋在界外。<尋路線索>˙當流下的眼淚都能化為一顆顆珍珠,鑲在走過的每條崎嶇彎道,尋路之旅就能變得不那麼孤單。(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拐了許多彎/博思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