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關係

想搞懂孩子想什麼?美術老師用「房樹人測驗」讓媽媽發現女兒心碎了

想搞懂孩子想什麼?美術老師用「房樹人測驗」讓媽媽發現女兒心碎了#家庭關係

「學畫畫有什麼用」答案或許是:看穿孩子的心。人稱「皮皮老師」的兒童美術老師賴育立從繪畫心理學的角度,在《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與家長分享如何推測孩子的心理狀態。本篇摘錄他在臉書社團看見一幅兒童塗鴉,分析人物身影與各種符號象徵,以及「房子、樹、人」在圖中配置,即時建議了媽媽,關心孩子的情緒。以下為原書摘文:

連假更焦慮?5招及早準備好心情

連假更焦慮?5招及早準備好心情#家庭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22歲女大生北上求學,父母常吵架,母親常哭訴抱怨父親的情緒及言語行徑,每次接到電話後就會開始焦慮、恐懼害怕、惡夢、失眠、情緒起伏大、憂鬱,提不起動力上學而曠課。被友人拉去就醫,診斷為憂鬱症,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治療過程裡,多次表達目前最大的擔憂是春節年假很長,沒有理由不回家,卻又心生焦慮,不知該怎麼辦。連假用5種方法 降低家庭關係的壓力精神科醫師施佳佐表示,連假本使每個人在忙於工作學業及生活大小事之餘,可有完整假期安排自己與家人培養情感及自我放鬆充電。但對於少數有家庭關係困擾的憂鬱症者,有時不是加分,反而是加重憂鬱情緒的壓力來源。憂鬱症者常見情緒低落、缺乏興趣、睡眠不佳、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自殺的意念、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通常經由持續藥物及心理治療能獲得改善,但當遇到壓力、突發事件衝擊,沒適時排解很可能導致病況惡化。施佳佐醫師提供5種方式,幫助憂鬱症者渡過連假:1) 對自己情緒有覺察,若發現自己過度憂鬱,恐慌、焦慮、失眠加劇,可上網作壓力檢測量表(台灣人憂鬱量表),分數超標即建議就醫。2) 學習自我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做運動等,幫助自己先緩和情緒。3) 透過諮商幫自己釐清壓力源,並共同找尋更好的調適及應對方式。4) 事先準備年假期間可能需要及遇到的醫療狀況,放假前與醫師討論可能遇到情境預先演練如何應對,並準備適量藥物。5) 提早安排規劃連假,也可發揮自我創意,安排不同方案。及早規劃及準備 減少衝突、控制病情如何規劃連假,施佳佐醫師建議幾個方向,只回家吃年夜飯或只待短短幾日,當超過自己負荷程度或開始討論過度敏感話題而衝突,可迴避敏感無共識話題,以工作及學業為由提前離開。也可找朋友到家裡一同過年,家中有外人時,家人間較不會放縱負面情緒。或是去朋友家過年,串門子感受友人間溫暖。若經濟能力許可,可安排出國旅遊,全家一同出國,共同轉移衝突注意力,轉至正向旅遊經驗。自己一人出遊或安排工作努力賺錢,也都是很好選擇。施佳佐醫師提醒,面對躲不掉的連假,可預先做好準備及規劃,減少與家人衝突機會,也避免造成憂鬱的病情失控。如果有醫療問題、身心調適障礙,或關係互動困擾,可盡早回診與醫師討論,尋求諮詢及醫療協助。年假規劃準備越周全,越能多一分保障,開心享受過年全家團聚時光。

父母與孩子間的第三者 手足微妙關係

父母與孩子間的第三者 手足微妙關係#家庭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手足,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玩伴,也是存在生命中最久的一段關係。若經營的好,會是一輩子互相扶持的關係。只不過,手足也可能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敵人。沒有一對手足不吵架洪意晴心理師表示,我一直相信,任何關係都存在我們喜歡與不喜歡的元素,手足關係更是如此,即使有衝突,但卻有更多的親密,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一對手足不吵架。一般認為手足吵架是為了向父母爭寵,想要吸引大人注意。然而,很多時候,手足吵架是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不公平,覺得自己的愛被剝奪了,被手足瓜分了。這是一種失落的情緒,但孩子不太清楚這種感覺是甚麼,也不知道怎麼消化,於是就跟手足生氣吵架。畢竟對孩子來說,生氣的表達,比失落更顯得容易多了。手足的出生,對孩子而言是種無形的壓力。因為,手足就像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第三者」,就像:「我愛上別人了,但我也很喜歡你,只是我不再屬於你一個人了,請你要開始習慣這件事…」,於是孩子被迫要瓜分身上的愛,又不能吃醋忌妒,要不然會被冠上「不懂事」跟「愛計較」的罪名,被迫禮讓與分享的結果,導致孩子更困難接納手足,進而產生更多手足問題。當孩子覺得這是「應該」做的 可能消耗手足間原有的親密與愛洪意晴心理師表示,如同我前面提到,手足存在著衝突,但也存在著親密與愛。當手足一吵架,父母可能著急地希望他們趕快和好,強調大的要禮讓小的,小的要尊重大的。當孩子覺得這是「應該」做的,很可能消耗了手足之間原本存有的親密與愛。因此,當手足吵架,除了先理解手足為何吵架的理由外,也可以先試著安撫好「大手足」的心情(有點像是正宮的心情被搞定之後,一切就好辦了)。因為,當大手足感覺被父母理解了,他們也比較能夠給小手足關愛。要相信,手足之間存有競爭,但也存有愛,只是他們都需要先被滋養與被愛罷了,何況大手足或許還在適應跟第三者和平共處的生活。因此,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減少手足之間的比較,增加他們之間的親密。例如:「你看妹妹都吃這麼快已經可以去玩了,你太慢了」,這是一種比較,而:「你吃完飯就可以跟妹妹一起玩了,她喜歡跟你玩」,這是一種親密。不要強迫手足分享 也不要強迫手足禮讓洪意晴心理師表示,還有一種狀況,當手足被迫分享,也可能成為爭吵的原因之一。舉例來說,我們家的妹妹很喜歡跟姊姊玩玩具,但因為妹妹太小,不知道怎麼跟姊姊玩,所以常變成在破壞姊姊的遊戲,這時候姊姊就會很生氣,可想而知手足戰爭即將引爆。這時,我可能不會強迫姊姊一定要跟妹妹玩,我會選擇把妹妹帶開,讓姊姊可以好好滿足想玩的需要而不被妹妹干擾。一旦姊姊的需求被滿足,過了一段時間,竟會主動邀請妹妹一起玩了。因此,請不要強迫手足分享,也不要強迫手足禮讓,而是先安撫好他們的內在需求。當他們感覺被理解了,就會心甘情願付出;當他們不用因為表現好才會被看見,就會減少比較。因為手足之間存有衝突,同時存有親密。

當過年回家成了一種壓力

當過年回家成了一種壓力#家庭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為什麼台灣和荷蘭年輕人都不喜歡過年?台灣父母「過年過節就是要全家團圓,才有過節氣氛。」VS.荷蘭爸爸的真心話「長輩太多隱藏期望,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這壓力使年輕人不喜歡過節。」除夕前跟朋友吃飯,飯桌氣氛卻有點冷淡,好像都有種「唉,又要過年了」的感覺。朋友解釋:「過年回家長輩都會無止境碎碎念,問一大堆問題,還沒畢業會被問:『什麼時候畢業?』終於畢業就被問:『有沒有找到好工作?』有了工作長輩更會追問:『薪水多少?什麼時候升官?』好不容易當上主管,卻又被問:『買房子沒?薪水增加多少?你下面管多少人?』好不容易破了一關,親戚們又開始追問下一關。」「除了工作,長輩也會觀察我們感情生活進度,」另個朋友說,「從有沒有女朋友,什麼時候要結婚,一路問到什麼時候生孩子,甚至何時生第二個,壓力超大,年夜飯實在吃不下! 」過年過節成了一種「義務」荷蘭最重要節日「聖誕節」其實也有類似現象,在荷蘭,滿多年輕人也不期待跟家人團聚過聖誕節。十二月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是荷蘭公定假日,全國休息過聖誕節,除傳統基督教教義外,其實跟台灣過年很類似,全家聚在一起,用超豐盛晚餐把自己吃胖。荷蘭親戚不太會問台灣長輩那種「你什麼時候才加入人生勝利組」問題,兩國文化差異也很大,但為什麼兩個國家年輕人都不太喜歡慶祝自己文化中最重要節日呢?也許長輩轟炸式關心是理由,但進一步討論下去,我發現年輕人們最討厭的是非得參與家族活動不可的「義務感」。長輩要求他們「必須」除夕當天幾點前回家吃年夜飯,初一「務必」跟家人用餐,初二女生「非得」回娘家不可。若不按照老人家安排,甚至演變成家庭戰爭。更困難的是長輩不太有話直說,晚輩只能自己摸索,擔心猜錯又要惹爸媽/公婆/岳父母生氣。單身得承受成家立業壓力,穩定交往男女朋友或剛結婚小夫妻又要因家庭間拉鋸戰頭痛,這壓力使得台灣年輕人不喜歡過年,也令很多荷蘭年輕人不期待過聖誕節,好像回家就只是盡子女義務一樣。讓年輕人感受到家人的愛 而非「要求」或「義務」長輩清楚表達期望,給晚輩一點彈性,晚輩也會了解背後好意,雖然問題很普遍,但在我看來解決方法卻不難,就是把「內心期望」改成「說出口的希望」,讓年輕人從「必須」回家過年變成「被歡迎」跟家人吃年夜飯。荷蘭爸爸的教養小提醒在荷蘭,成年親子關係不再是垂直式隸屬關係,而是水平式關係:父母花二十幾年建立孩子價值觀,孩子大了,相信他們能做好生活選擇。看待孩子為家付出,動機遠比表現來得重要。把對成年孩子期望直接說出口,也尊重孩子自己規劃,這才是真正相互尊重。(本文摘自/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野人文化) 

避免媽媽現象 「母親」角色再進化

避免媽媽現象 「母親」角色再進化#家庭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記得在很多年以前,我幫女兒穿上了一件可愛的粉紅色公主裝,帶著一歲三個月大的可愛小女兒去逛商店,她看起來簡直太美了,跟她的粉紅色洋裝、蝴蝶結是那麼搭,還穿著小小的白色花邊襪子和小鞋子。當我們母女倆走在商店的通道上時,女兒獲得了不少的關注,人們先笑著對我說:「她真可愛!」然後他們看著我,很快便轉身離開。從農產品區到整個商店,一直到最後的收銀台,這樣的狀況不斷發生。我放好東西,發動了車子,在駛出停車位之前,我看著後視鏡,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當時剛到下午,而我這才第一次照鏡子,發現昨晚沒有卸的煙燻妝暈花了我的臉頰,我看起來就像剛開完三小時演唱會的重金屬搖滾歌手。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確保我的孩子看起來可愛上,根本沒管自己的外表。結果,她看起來那麼美好,我卻像一個害怕被狩獵的吸血鬼。這就是「媽媽現象」。妳以為把所有的注意力、精力和意念都放在照顧妳愛的人身上,就是照顧自己了。其實,這不是在照顧自己,因為妳忘記了等式中最重要的部分──妳自己!如何避免「媽媽現象」?當妳不關注自己的時候,會忽視自己的核心需求,這將引發非常多的問題,而最後這些問題會蔓延至妳和女兒,以及妳和他人的關係之中。看看以下的形容有多少與妳的情況相符:◎不關注自己會一點一點地損害妳的健康。一週內,這些事情平均會發生多少次?.很晚了妳還不睡,想要把工作做完,但這只會讓妳第二天覺得筋疲力竭。.妳想要放鬆,然而最後卻喝了很多酒,以為這樣可以放鬆。.妳知道哪些食物是健康的,但為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最後妳吃了半桶冰淇淋。.儘管連大尺碼牛仔褲也穿不下了,但妳卻想不起來上次運動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妳每一天的髮型都很糟糕,不過看起來,妳還是沒辦法上美容院。◎ 不關注自己會影響妳的精神健康和情緒狀態。為了要優先照顧每個人、處理每件事,妳──.總是在嘮叨,或者覺得很累。.感覺自己被囚禁了,夢想著能逃跑。.只求能好好捱過每一天。.感覺自己只是為了過日子而活,沒什麼事情有意義。.感到自己讓所有人都失望了。.不管自己做到了多少事情,還是認為自己很失敗。◎ 不關注自己會傷害妳的人際關係。由於忘了把自己列在任務清單的最前面,使得妳淡出了自己的生活──.妳不回朋友的電話。.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妳總是在抱怨。.家裡的氣氛一直都很緊張。.家裡的每個人都讓妳自覺做得很失敗。雖然妳不是那種經常生氣的人,但妳發現自己會對女兒大發雷霆,事後才後悔沒有控制好脾氣。.是的,妳愛妳的家庭,但現在,妳不喜歡他們──妳最沉迷的幻想就是獨自一人躺在空蕩蕩的海灘上,旁邊還擺了一杯雞尾酒。為了家人奉獻自己 卻感到背叛及不被欣賞諷刺的是,在這些「無私」行為背後,妳為了丈夫和孩子奉獻自己,是希望他們能感激妳所做的一切,妳覺得自己值得被感謝。然而,當事情未如妳所願,妳便感到失望、背叛以及不被欣賞。這就是發生在瑪麗身上的狀況。瑪麗和丈夫比爾有四個孩子,年齡在七歲到十三歲之間。比爾的事業非常成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庭環境,唯一的問題就是他得長時間工作。對他來說,晚上八點到十點才下班回家是很常見的情況。另一方面,瑪麗從早到晚都在忙著照顧孩子。她感到很沮喪,因為在一天的時間裡,她連花個二十分鐘坐下來讀一、兩頁書的機會都沒有。「母親」角色的責任是社會賦予的絆腳石?所有這些小小的失望累積起來,變成了她對丈夫的嚴重不滿。每晚,當比爾剛踏進家門,瑪麗就爆發了。她告訴丈夫今天的日子有多糟糕,想要丈夫把自己從這種疲憊的生活中解救出來。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丈夫開始工作到更晚才回家,這樣就可以避開妻子。很快地,瑪麗的怨恨達到了頂點。有天晚上,比爾很晚才回家,她對著他發火說:「家裡的事情,你一點也不幫忙!你不欣賞我做的一切,你只在乎自己,你是這個世界上最自私的人!」她不敢相信這些話是從自己嘴巴說出來的。第二天早上,比爾說:「我受夠了當妳的出氣筒。我昨晚一夜沒睡,不曉得我們的婚姻還能不能繼續下去。我認為,我們需要分開一下了。」瑪麗被擊垮了,並且再也承受不了壓力。她不停在想:「我應該能讓一切都回到正軌,我只是要更有條理一點。」她覺得自己不管是身為母親或妻子都很失敗。瑪麗的出發點是好的。她堅信無效媽媽信條的說法,以為自己「應該全心全意為家庭奉獻,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並且深信「關注自己是自私的」。結果最後,她感到痛苦又憤怒,丈夫也離她而去。關注自己很重要 這就是我們剛開始進行諮商時,瑪麗的狀態。她需要一種新的有效媽媽信條,去取代「關注自己是自私的」這種想法。她的新信條是「關注自己很重要」。瑪麗開始評估自己的情況:丈夫需要工作到很晚,她知道這改變不了,並且意識到照顧四個小孩和一棟大房子,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她察覺到自己並不是失敗,只是需要幫助。一旦弄清楚了整個處境,瑪麗很快便決定了她需要一位全職保母和管家。她告訴丈夫這一點,丈夫也表示自己很樂意為此付錢。她很驚訝地發現,對於丈夫而言,這麼做是完全值得的,因為他真的希望妻子能感到快樂。瑪麗很快便發現了,當她注意到了自己的需求,對大家都有好處。她可以對孩子們更有耐心,夫妻關係也更親密了。在她察覺到一切有所改變之前,心中的怨恨就消失了,她再次愛上了自己的丈夫和這個家。(本文摘自/媽媽,才是一切的答案/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