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被稱為「三明治世代」的中壯族群,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家庭照顧壓力勢將有增無減。根據國際最新研究證實,三明治族群每週花超過20小時於照顧工作上,心理健康可能惡化。對此,專家呼籲擴大或延伸喘息服務,避免家庭與職場蠟燭兩頭燒。
奇異果一年四季都有,但台灣主要產季是每年6月到11月,其維生素C含量高,抗氧化功能強大,具有提升免疫力的功效。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表示,奇異果富含膳食纖維且奇異酵素高,最有利於促進腸道蠕動及消化。如果「連皮一起吃」,可以增加營養攝取,纖維是果肉的2倍之多。
台灣夏季高溫曝曬伴隨降雨,濕熱交替的氣候,容易使皮膚敏感者或皮膚病患者的代謝異常,中醫認為,此時外濕與內濕交互影響,將顯著增加濕疹和汗皰疹的發作機率。《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夏天皮膚病的原因與改善方法,若只待在冷氣房反而造成濕氣不易排出,引發其他問題。
70、80歲以上還可以保旅平險嗎?帶高齡父母出遊創造難忘回憶,也是中年子女盡孝的方式。然而,長輩年紀大了,在異鄉若是不小心出事,很有可能讓旅途敗興而歸。如何善用不同類型的保險,轉嫁旅途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
隨著家裡小小孩的成長,是否覺得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動,爸媽們總是絞盡腦筋來耗費他們的精力。然而,學齡前的孩童如果要運動,該怎麼「動」才是對的呢?《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教爸媽衡量幼童在6歲前後的運動量,以及正確的運動和遊樂設施,最好每天運動至少60分鐘以上。
天氣轉冷,多種呼吸道疾病同時發威。在此關鍵時刻,兒童的疫苗接種策略、最新疫苗的安全性,以及如何提升免疫力以應對多重呼吸道疾病,都是家長們密切關注的議題。本文特別邀請兒科專家為家長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家長做出最適合的防疫決策。 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科主任陳伯彥醫師指出,雖然近期台灣兒童感染新冠後轉為重症的案例不多,但觀察2022年5至7月的症狀變化,呈現明顯的年齡差異。年紀較小的孩童多會出現哮吼、熱...
55歲黃男從10多年前開始,早上一起床就會有下背疼痛的問題,尤其清晨睡醒時最嚴重,直到午後才緩解,原以為與睡姿有關係,四處求醫才檢查出是僵直性脊椎炎;近幾個月來症狀陸續擴散至從頸部延伸到下背部,伴隨雙側肩膀及左側髖部疼痛,經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以免疫調節藥物,搭配運動、生活型態調整及復健治療,才逐漸獲得改善。
聖誕節即將到來,許多店家們為了營造過節氣氛,會一直重複播放聖誕音樂。「叮叮噹、叮叮噹,鈴聲多響亮⋯⋯」最近去到哪裡,是不是都會聽到這首應景的歌曲呢?研究顯示,洗腦的聖誕音樂影響身心健康。《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聖誕節音樂的相關研究,由心理學家說明應對方法。
長期待在海外的民眾注意了!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宣布,健保停復保規定從23日起正式走入歷史,旅外民眾生病才回台灣用健保已行不通,未來符合納保資格均應加保,即使在海外待超過半年以上同樣要繼續繳費,預估至少影響21萬人,建議居住國外民眾可優先選擇「轉帳代繳」。
47歲鄭先生,平時有規律的健身運動習慣,最近1年來卻不時感覺腰部容易痠疼,本來以為是健身後常見的肌肉痠痛,直到發現尿液中有雜質,且排尿疼痛才驚覺不對勁,就醫檢查發現雙側腎臟都有超過2公分的結石堵住腎盂出口,已經造成腎臟中度水腫。求診泌尿科,醫師利用經皮穿腎內視鏡取出結石,術後症狀獲顯著改善。
你也有下背痛嗎?根據研究,約有80%的人在一生中曾發生過下背痛的經驗,無論是長時間久坐還是搬重物,都有可能會引發下背痛,而且症狀時好時壞。不過,在多數情況下可以透過預防來管理,從保持良好的姿勢、做好體重管理到正確的運動,日常生活中的小改變可以減少下背痛的發生。
要活就要動,「騎腳踏車」是對身體最沒有負擔的運動,可以強化心肺功能、改善膝蓋退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還可以減重。不過,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提醒,騎乘單車必須注意姿勢正確,尤其坐墊部分,別為了追求運動化的外型而造成運動傷害,或因摩擦導致皮膚炎。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又快到了,除了民眾會相約玩交換禮物之外,許多家長也會準備聖誕禮物送給孩子,但是孩子的聖誕禮物選擇有很多,包括玩具、繪本、模型等⋯等,到底該怎麼挑才比較好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最完整的送禮指南跟推薦,在本篇文章一次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