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 嗝~嗝~」跟朋友聚餐之後,因為吃飽喝足而不斷打嗝、噁氣,肚子也圓滾滾的,有時候用空心手掌去拍拍肚子,還會有低沉「咚、咚、咚」的聲音,肚子脹氣的難受經驗,一定很多人都曾經發生過,當發生脹氣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教你4招有效消脹氣。
許多上班族都想提早退休,但國衛院一項研究卻發現,提早退休者身體衰弱速度加快,且愈早退,退化情況更為明顯,若提早在55歲之前退休,則衰弱程度遠高於仍在職者,且「早退」男性的「早衰」狀況更為嚴重。《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相關研究,民眾可以評估適合的退休年齡。
吃什麼蔬菜瘦最快?「三日苗」這種發芽僅3天的青花椰菜幼苗,被譽為「最強減脂蔬菜」,富含超高濃度的蘿蔔硫素,不僅抗氧化力是兒茶素的1,000倍,更能有效燃脂、清除毒素、改善腸道環境。雖其營養密度驚人,熱量卻極低,堪稱天然燃脂神器,想瘦身,先從認識三日苗開始。
曾在高中時期深受強迫症困擾,卻被家人一句崩潰叫他「去死」反而因此體認到「死亡也能作為一種選項」感到心安,諮商心理師莊博安用親身經驗在《慢性焦慮》解答,面對心理困境,你還能夠「思考」就是轉機,指認心中那份「焦慮」的起源、樣貌,一切就可能好轉。以下是原書摘文:
你有慢性壓力嗎?現代人面臨資訊爆炸的時代,常常生活步調緊湊,一被打亂就讓身心感到焦慮壓力,隨之出現頭痛、便秘、胸悶、憂鬱等症狀,進而影響到身心健康。醫師提醒,生活中有適當壓力不是壞事,但過多的壓力不僅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影響內分泌系統,不可不慎,民眾可透過2種壓力自我檢測法,和以下壓力排解的練習,幫助身心重新取得平衡。
83歲蔡先生本身有腦中風及巴金森氏症病史,平時雖意識清醒但已經臥床多年。日前卻因呼吸困難及意識不清被送至急診,就醫時已呈現休克及低血氧狀態,胸部X光檢查顯示有嚴重肺炎,因此送至加護病房治療。
隨著台灣新冠疫情延燒,民眾一出現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就提心吊膽,但即使快篩,結果也可能出現偽陰性。耳鼻喉科醫師就提醒,有呼吸道症狀,除了新冠肺炎還可能是「慢性鼻竇炎」,但到底是感染新冠還是罹患慢性鼻竇炎?以下「11種症狀比較」希望幫助民眾自我判斷,避免延誤治療而增加中耳炎、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風險。
隨著確診持續增多,許多人居家隔離需要仰賴親友幫忙送餐照顧。但也對確診者造成不小的壓力,擔心因為自己讓摯愛的家人也感染病毒。
非侵襲性感染症如中耳炎、鼻竇炎和支氣管炎,其中「中耳炎」發生率及復發率更是偏高,治療過程不但讓寶寶受苦,中耳炎帶來的後遺症更會影響寶寶未來語言發展,是父母需要特別小心的的問題。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大眾逐漸意識到肺纖維化的危險性,但除了肺炎後遺症與成因不明之特發性肺纖維化(菜瓜布肺)外,小心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其中又以「硬皮病」患者高達75%會併發肺纖維化(SSc-ILD)風險。
每到端午節,許多家庭會自製甜口味的鹼粽,雖然現在已不用具有毒性的硼酸,但製作過程中還是會用到以碳酸鈉、碳酸鉀、氫氧化鈉為主要成分的鹼水、鹼粉。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至翔提醒,這類鹼水是強鹼,通常無色無味,要是用一般寶特瓶裝,很容易被不知情的家人誤喝,民眾必須當心,了解後續處置辦法。
在情感關係中患得患失,是談戀愛時必經的心理過程嗎?韓國暢銷作家金月在《你的深情是因為你很好,不是他很好》中提醒讀者正視「我」的重要性,任何時候都不要為了感情而失去自己,並分析6種類型對象,讓你在相遇初期就能仔細觀察,對方是否值得進一步往來,以免一再遇到錯的人,陷入不平等關係。以下原書摘文:
過去幾個月以來,台灣COVID-19確診個案愈來愈多,老人與幼童仍舊是這一波高風險關注的重點,從每日中重症與死亡的個案來看,60歲以上老人,以及沒有打滿3劑疫苗的個案,還是佔中重症案例當中最大比例。